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趋势
自 20 世纪末开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各个国家要想在世界竞争中获得应有席位,必须不断谋求地区合作。因为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要加快经济发展,光依靠自身的资源禀赋是不够的,还要在更大的经济空间内参与地区分工与贸易,优化资源配置。因此,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世界各地都积极寻求国际分工与合作,共建有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19 个,70 年代增加到 28 个,80 年代增加到 32 个,到了 90 年代,全球共有 100 多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这些不同层次和规模的一体化组织涵盖欧洲、北美、拉美、亚洲和非洲等地区,其内容包括国际间贸易、国际间要素如资本、技术、劳务和人员的流动和国家之间对财政、信贷、贸易等政策进行相互协调等。其中欧盟(简称 EU)、亚太经合组织(简称 APEC)、北美自贸区(简称 NAFTA)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三个经济一体化组织,它们的 GDP 占了世界经济的 4/5,国际贸易占世界经济的比例更是达到了 4/5 以上。
世界各地区不仅寻求国际间分工和合作,而且还积极从一国内部建立城市群来促进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如纽约、东京、伦敦等这些国际大都市,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经济的顶端,拥有影响世界经济的能力,一是因为其本身的强大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它们在本国内积极培育城市群,通过推动城市群的发展,来支撑其发挥影响世界经济的职能。其中,美国积极培育了纽约、芝加哥和洛杉矶三大城市群,它们对美国经济总量的贡献率达到近 70%,日本积极培育了东京区、名古屋区和阪神区三大城市群,它们对日本经济的贡献率则超过 70%,伦敦都市圈经济总量则占到英国的 80%左右。由此可见,都市圈或者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的一种发展模式,得到了学者和政府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实践,在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此背景下,研究如何推动地区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是面对世界经济新形势的必然选择。
(2)国内城市群的经济一体化发展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趋势下,我国地区为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中,提高区域的整体竞争力,积极推动城市的组群式发展。这种区域发展模式通过加强地区间的合作,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为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城市群以其强大的聚集与辐射功能,发展为区域增长极,将产业、资本、技术、信息和服务不断地向城市群内的各个城市输出和扩散,推动着一定区域甚至一个国家的发展。目前,我国各个地区都在积极培育有自身特色的城市群,大到跨省合作,小到一省内部地区的结合,建立了多种一体化发展模式,如表 1-1 所示。其中以我国东部己经形成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发展最为显著,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体化进程走在全国前列。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现状
(1)国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现状
国外的研究学者主要从国家这一宏观层次对区域一体化展开相关理论研究,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关税同盟理论”。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817)、雅各布·瓦伊纳(Jacob Viner,1950)等著名经济学家都是自由贸易区理论的支持者,他们认为通过两个以上的国家相互签订关税同盟协议,即建立起对外统一关境,协议国对内之间免除内部贸易关税,对外则制定统一的对外贸易政策和关税税率,通过这一措施可以节约协议国对外贸易的进口成本,同时对出口提升了国际竞争优势。对区域一体化理论贡献最大的瓦伊纳在《关税同盟问题》文章中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会伴随着静态效应的产生,并首次提出“贸易转移”、“贸易创造”两个贸易指标是关税同盟国之间内部考核国际贸易中是否处于优势的关键指标,也是反映区域经济一体化成效的重要信息[1]。后期出现的米德(Meade,1955)、兰开斯(K.J.Laneaster,1957)、瓦尼克(J.Vanek,1965)等学者进一步从各个角度完善了关税同盟理论。总之,关税同盟理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扮演着理论核心的作用。
其次,“共同市场理论”。以西托夫斯基(T.Scitosky)、德纽(J.F.Deniau)、伍顿(Wootton,1954)以及米德(Mead,1955)等经济学家为代表,他们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抢占外部更多的市场,提高整体贸易收益。科登(Cordon,1972)运用规模经济分析认为即使两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不存在,即它们优势是均等的,仍能通过协议在一体化进程中分工完成专业化生产形成规模效益获得更多经济收益。在贸易交往中虽然可能出现 “贸易转移”以及“贸易创造”效应,也可能出现 “贸易抑制”以及“成本下降”效应。
再次,“经济同盟理论”。以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elaBalasa,1985)为代表,他提出自由贸易和要素移动将会导致不同类型联盟内部和外部资源配置的变化。
最后,“完全的经济一体化”理论。完全的经济一体化只是理想化情形,经济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在这理论基础上最有代表性的是布利斯(Bliss,1994)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研究经济一体化,他认为这种条件下会对贸易市场的结构造成影响,同时会减少寡头垄断,从而降低市场的细分程度,能通过消除价格歧视以及放宽贸易壁垒的限制带来非传统的一体化收益。
综上所述,传统的经济一体化理论认为区域一体化的同盟国的贸易收益主要基于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要素禀赋所进行的专业化分工。但“共同市场”理论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经济一体化理论对生产要素的限制,允许同盟成员国间的资源要素能流动自由,另外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基础的新贸易理论完善到现代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当中。国外研究经济一体化主要从某一案例的运行机制进行剖析,反映出经济一体化中具有的特性,相关理论基础已较为成熟,相反,我国关于经济一体化的研究较为薄弱,所以应该借鉴国外经济一体化理论研究成果帮助我国进行经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
.........................
第二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理论基础
2.1 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
2.1.1 国外学者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界定
由于学者研究角度和侧重点不同,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也不尽相同,到目前为止该概念仍没有统一定论,国外学者多从国家层面对它进行界定。
2.1.2 国内学者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界定
国内学者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的界定上,主要是在西方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借鉴与演绎。在比较全面的总结国外关于一体化的概念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更适合我国发展实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
基于上述国内外学者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界定,其实质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毗连的城市或地区,通过加强地区间的分工与协作、增加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性、使资源要素合理自由流动,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加速产业的优化升级,实现区域经济协作发展,进而以区域整体优势参与外部竞争。
.................
2.2 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理论基础
2.2.1 区域分工理论
区域经济合作以及经济一体化是建立在区域分工基础上的。区域间的合作会随着区域分工的成熟变得日趋紧密,并且区域经济的合作方式是随着区域分工的细化而变得丰富,该地区一体化的经济区域也就会扩大。现有文献研究成果来看,区域分工的理论基础包括以下几点:
(1)绝对优势理论
有着现代经济学之父之称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 1776 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到传统的制造业中存在基于各自的绝对优势产生内部分工现象,并论证了地域分工的合理性,以此扩展到整个社会、国家的分工也是基于此现象,这是首次提到了绝对优势理论。在斯密看来,国家之间应该依据他们的绝对优势来进行分工,这样民众才能获取更大的利益。区域间的分工也同样适用这种国家间绝对优势不同导致分工不同。绝对优势理论突出了每个地区都有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这是其他地区不能比拟的,因此区域间的分工应根据各个区域的绝对有利生产条件来进行生产所谓的优势产品,为了满足各自需求,需把生产出的产品在区域间进行互换,促使每个区域充分利用具备优势的生产要素,这种做法是使不同区域劳动生产率都会相应提高,进而达到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2)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同样是由来自英国的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于 1817 年提出的,其经典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在任何国家都有其相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要素,即使没有绝对优势的地区,只要生产的成本较其他地区存在优势,并且利用这种相对优势的成本可以生产出比较有竞争优势的商品,同样为了满足各自需求,互换各自并不具备相对优势的商品。因此国际贸易满足了双边贸易都能获利,同时有利于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资源的优化配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相对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相比有实质性进步,事实上,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可能不大,生产不存在一方绝对优势,另一方绝对劣势,真正大部分不同区域的贸易分工不是基于这个原因,而是只要区域间生产成本存在差异就会产生广泛性的国际贸易分工,即使双方的某一生产成本都具有优势或者劣势,但其必然存在差异化的比较优势。
........................
第三章 昌九区域经济一体化现实基础 ................. 16
3.1 昌九一体化的由来 ................... 16
3.2 昌九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条件分析 .............. 17
第四章 昌九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测度 .......... 22
4.1 产业一体化评价 .............. 22
第五章 国内外区域经济一体化经验借鉴 ...................... 32
第六章 推进昌九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加强产业分工与协作,实现产业差异化发展
从产业一体化水平的测度结果可以看出,昌九三次产业存在严重的同构现象,但由于两地同属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单从三次产业层面进行测算分析的话,就会使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处于较高的水平,所以进一步从三次产业内部行业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出昌九两地产业优势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但从 37 个工业内部行业来看,两地在大多数产业方面具有不同的集聚度水平,产业优势互异,但仍然存在部分产业同构现象。结合昌九两地产业发展情况,在借鉴国内外在产业一体化方面的发展经验,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建立昌九产业协同规划机制
产业一体化要实现差异发展,必须在昌九两地尽快建立推进昌九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协同规划机制,通过协同规划避免两地产业发生同构化现象。具体来说,首先,可通过在省级层面建立昌九产业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昌九两市各地区的产业发展协同规划,在工业园区、重大项目服务和招商合作方面,积极探索建立新的合作工作机制,通过合作规划,使两地产业避免重复建设,共同推进产业一体化发展。其次,在昌九两地建立平等、科学和高效的协商对话机制,使两地政府间的信息沟通渠道畅通无阻,为两地政府构建沟通协商平台。当两地政府在产业分工与协作问题上,有自己的利益诉求时,可以在此平台上进行沟通协商;同时推进多层次和多途径的协商对话机制,使政府、企业和市场等多种主体间的信息沟通渠道也能够畅通无阻,不断解决昌九两地在发展产业一体化时,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障碍。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文章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昌九一体化的发展现状,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剖析了昌九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论证,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产业一体化的核心内容就是推进各地区产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形成一体化的产业链,从而提升整个区域的产业竞争力。从产业一体化评价可以看出,昌九三次产业结构存在同构现象,但这不意味着昌九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下降,因为宏观层次的三次产业同构并不能说明产业内没有分工和合作。所以进一步从三次产业内部结构进行分析,发现昌九两市的产业分工特征已经比较显著。更近一步对工业内部 37 个行业进行分析发现,昌九具有各自的比较优势产业,但在部分产业上仍存在产业同构现象。因此,为推动昌九产业一体化发展,应加强产业分工与协作,实现产业差异化发展。具体来说,应建立昌九产业协调规划机制,加强昌九产业统筹布局和分工协作,共同打造产业集群和区域品牌。
(2)市场一体化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区域要素流动,创造市场资源有效流通的政策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的作用。区域市场一体化主要体现在商品市场一体化与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两个方面。从市场一体化评价结果可以看出,昌九商品市场一体化程度较低,区域内资源要素资源流通的能力较弱。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总体上是较高的,但是在部分年份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较低,其主要原因是行政壁垒的存在。因此,为推动昌九市场一体化的发展,应营造无差异的政策环境,破除制约市场一体化的行政壁垒,推动昌九形成共同体。
(3)基础设施是区域经济运行的基础性因素,能够为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聚集效益,同时也能够加速城市间要素的流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作用。从基础设施一体化评价结果可以看出,昌九市政设施和生态环境差距较小,具有一体化水平,但仍需进行完善。交通运输、邮电通讯设施一体化水平差距较大。因此应构建一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完善邮电通讯基础设施建设、联合推进重大市政设施建设、增强环境协调保护力度,促进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水平。
(4)加强区域之间公共服务制度的改造和对接,统筹公共服务要素和资源在区域间的合理配置,从而实现公共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使居民能够机会均等的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从公共服务一体化评价结果可以看出,昌九公共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发展较好,差距较小。在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上差距较大。为实现昌九两地公共服务均等化,应进一步促进公共教育共建共享,加强医疗卫生合作,着力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
参考文献(略)
昌九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测度与对策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昌,九,区域,经济一体化,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