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金融论文,在金融理论方面主要研究课题有:货币的本质、职能及其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信用的形式、银行的职能以及它们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利息的性质和作用;在现代银行信用基础上组织起来的货币流通的特点和规律;通过货币对经济生活进行宏观控制的理论等等。(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金融论文,供大家参考。
2018年金融毕业论文精选篇一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2007 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很快打破了这种经济格局,危机爆发以来,愈演愈烈,不断蔓延全球,已经演化成国际金融危机,此次危机,对美国、欧盟、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影响尤为严重,由于财富缩水,信用规模收紧,使得这些发达国家居民的消费支出锐减,中国经济也无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和冲击。由于中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高,已经高达60%,我国 GDP 的 40%左右是由出口拉动的,因此,在金融危机阴影的笼罩下,我国的外贸出口受到重创,尤其是服装出口,整个行业面临一片冬天的寒萧。此外,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也进一步加速出口加工产业的两极分化,把中国出口企业更是推上了风口浪尖。
由于金融危机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个企业、一个消费者,它影响的是整个行业与整体的市场消费,而这种危机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虽然会阻碍消费能力的提升,但更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速行业的洗牌进程,其所产生的“银根紧缩”与“消费滞缓”,将如同“寒冬”会冻死那些生存适应度弱的群体那样,洗掉竞争力、基础薄弱、体质不强的众多杂牌军,而让市场份额得到有效释放、使行业向规范化品牌化的趋势进化。
在此背景下,CHANGE 上海公司作为北欧纺织服装企业在中国采购的一个缩影,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喜忧参半。喜的是, CHANGE 公司丹麦总部抓住这样的契机,在很多欧洲内衣企业经不住金融危机冲击纷纷倒闭的时候,抢占了更多的市场份额,为公司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忧的是,金融危机的冲击使消费者对市场的信心明显不足,消费整体疲软,商家不得不用削价来刺激消费,CHANGE 公司也不例外,为了巩固得来不易的市场份额与金融危机和竞争对手打一场恶仗,CHANGE 公司率先打出新品全线 5 折的营销策略,这在业界也算是大手笔,因为业内人事都很清楚 5 折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如果你成本控制稍有不慎就会全线崩盘,故很少有公司敢打出这样的旗号。但是这是在金融危机的特殊时期,我们处在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残酷竞争的大市场环境中,总部也藉此拿出了破釜沉舟的决心。但谁都知道,金融危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谁都无法断定它何时来何时离去。总部的这招棋虽然给疲软的消费市场打了一剂强心针,销售确实比原先翻了好几翻,但也给 CHANGE 上海公司采购部提出更为严峻的课题,因为 CHANGE 公司将采购中心转移到中国来的这十几年间,发展得非常顺利,每年销售以 20%-30%的速度快速增长,使 CHANGE 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欧洲内衣公司快速成长为北欧最著名的内衣公司之一。作为采购中心的上海公司,每天也是按部就班的工作,日子过得非常平稳、安逸。但此次金融危机一下子打破了公司原有的平静,生存还是死亡这种尖锐的问题顿时摆在公司每个员工的面前。“温水煮青蛙”实验,让我们看到安逸的环境会使人逐渐丧失对外界环境变化的警觉性,金融危机的到来恰恰为更多自认为活的挺滋润的企业提了个醒,摆在我们采购中心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在采购管理这一环节,通过对供应商的正确选择、调整采购方式以及有效地库存管理等几个方面来控制采购成本,配合总部打好这场没有硝烟的持久战?
1.2 研究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新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顾客期望值不断提高,服装行业也不例外,同时该行业又有其特殊性:产品品种多样但需求不确定;产品提前期较长但生命周期又较短,产品趋于整体化、劳动密集型等。这些因素都迫使企业开始投资并关注于他们的采购管理。采购管理既是目前服装企业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但同时又是其取得成本领先优势的有效途径之一。迈克尔•波特曾在《竞争优势》中提出成本领先这一概念,通俗地讲就是要在同样价格的水平上能够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多的利润,或是在同样利润的基础上采取更具竞争力的价格以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此论题的理论意义是想借助采购管理理论,来研究在金融危机及欧债危机大背景下,如何通过选择正确的采购管理策略来降低企业采购成本,提高利润、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选择此论题的实践意义是:CHANGE 上海公司虽是外商独资企业,其在中国也有 10 多年的经营历史,这十多年中在供应商中已经树立良好信誉和口碑,目前受全球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大环境影响严重,公司来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CHANGE 作为跨国服装品牌企业,将其核心力量集中在产品研发、营销以及采购运营等职能上,而把附加值较低的服装生产加工环节外包给中国供应商,以获得更多的利润增长点。这种运营模式使得其采购活动在整个经营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采购效率和成本管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因此,结合 CHANGE 上海公司的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采购管理策略,有效控制成本,尤其是采购成本的方法,将有利于企业在巩固欧洲市场的同时,在金融危机下逆流而上,抢占更多全球的市场份额。同时对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备受打击的服装企业如何走出困境提供一种思路。
第二章 企业采购管理理论概述
2.1 采购与采购管理的含义
采购是一种频繁的经济活动,从日常生活到企业运作,人们都离不开它。所谓采购,指的是采购人员基于各种目的和要求,从资源环境中获取商品或服务的一种形式。整个过程包括提出采购需求、制定采购计划、选定供应商,经过商务谈判确定价格、确定交货及相关条件、签订合同并按要求收货付款。随着贸易全球化及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采购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采购的内涵也进一步深化,由传统的强调“资源的所有权从卖方转移到买方的过程”,扩展到现代强调“买方从外部市场(供应商)处获得使其活动处于最有利位置的所有货物、服务等的过程”。在现代企业中,采购不再仅仅是采购员或是采购部门的工作,而是企业整个经营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体或团队工作。由于企业采购服务于生产经营活动,并且以赢利为目的,因此决定着企业采购要面临投入与产出的问题。为了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必须对企业采购活动和过程进行必要的计划、组织与控制,这就是采购管理。采购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职能,也是工商管理的重要领域之一。通过实施科学的采购管理,可以合理选择采购方式、采购品种、采购批量、采购频率等,并可以以有限的资金保证生产运营的需要,降低成本、加速资金周转和提高产品质量。
第三章 CHANGE 上海公司的产业经营..................... 20-32
3.1 CHANGE 上海公司简介 .....................20-25
3.2 金融危机对 CHANGE 上海公司..................... 25-26
3.3 中国服装内衣外贸行业经营环境分析..................... 26-31
3.4 小结 .....................31-32
第四章 CHANGE 上海公司采购策略选择..................... 32-51
4.1 CHANGE 上海公司采购现状..................... 32-38
4.1.1 对供应商评价缺乏科学体系..................... 34-35
4.1.2 采购方式不合理 .....................35-37
4.1.3 高库存、高缺货现象并存..................... 37-38
4.2 成因分析..................... 38-39
4.3 CHANGE 上海公司采购管理优化策略..................... 39-50
4.3.1 选择合适的供应商 .....................39-46
4.3.2 采购方式及组织架构建议..................... 46-48
4.3.3 联合供应商管理库存..................... 48-50
4.4 小结 .....................50-51
第五章 CHANGE 上海公司日常..................... 51-62
5.1 “基础款”日常采购管理 .....................51-55
5.2 “流行款”日常采购管理..................... 55-60
5.3 小结 .....................60-62
结论
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再加上全球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影响,整个经济处于半瘫痪状态,企业也在生死的边缘苦苦挣扎。为了在恶劣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并谋得发展,就必须在进行“开源”的同时,加大“节流”的力度,加强企业成本的控制,尤其是采购成本控制,通过降低采购成本,实现利润的增加。鉴于此,本文通过对 CHANGE 上海公司采购管理现状以及成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得出供应商选择评价量化考核以及供应商与 CHANGE 上海公司联合管理库存、制定采购计划是目前阶段采购管理的有效策略。
对采购源头的供应商做出正确的选择,是关系到采购管理和采购成本控制的关键一步。在供应商选择、评价与量化考核部分,本文在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阐述了选择战略性供应商的重要性,从供应商的质量系统、产品价格、供货能力与柔性、研发与生产能力、创新与学习能力、财务状况、售后服务、素质与资信、信息水平、合作兼容性以及企业环境等 11 个方面提出供应商的评价指标,并对这些指标赋予分值,用作定量考核供应商的标准,把原本抽象的评价指标数值化,更利于对供应商做出客观评判。
参考文献
[1]白丽.完美执行之最佳控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1.
[2]敬辉蓉等.采购管理理论综述〔J〕.工业工程,2008.(3), Vol.11, No.2.
[3](美)Stevenson, W.J.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h Mechanical Industry Press2000,3.
[4]刘永胜等.企业采购成本控制方法研究综述〔J〕.当代经济,2009(4).
[5](丹麦)Kim Sundtoft Hald, Chris Ellegaard. Supplier evaluation process: the shaping andReshaping of supplier performa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Management, 2011 Vol.31 No.8.
[6]傅元.价值管理的新方—基于价值流的战略管理会计〔J〕.会计研究,2008,(6).
[7]胡军.国际采购理论与实务〔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8, 1.
[8]平海波.论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采购管理〔J〕.科技资讯,2008,(4).
[9]迟晓英等.价值链价值流分析方法对成本控制的启示〔J〕.上海会计,2005,(8).
[10](墨西哥)Carlos Niezen. Supply management- procurement as strategy〔J〕.Harvard BusinessReview, 2006 Vol.84 No.9.
2018年金融毕业论文精选篇二
第1章绪论
1.1 研究内容
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各个产业的信息化及互联网发展进入高速发展阶段,IT业发展迅猛,众多的软件企业应运而生。据《2007年中国软件自主创新报告》披露,我国软件开发和服务企业达到了16000余家,其中从事软件开发和生产的企业达到了9000多家。这些企业中的90%属于中小型企业,人数在200人以下。这些企业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规模普遍偏小、高级人才匾乏、技术薄弱、创新能力差、软件产品的附加值低、融资困难等。这些企业在服务领域其产品和服务同质性较大,没有形成显著的创新产品,这样就导致目前中小型软件企业的现状:企业之间竞争异常激烈,虽然规模在增长,但大多数软件企业没有形成突破性发展,裹足不前。这些一系列的问题制约着软件企业的发展壮大。服务于金融领域的中小型软件企业更是如此。而另外一方面,2008年金融危机后,虽然中国金融业抵御住了危机侵袭,但是危机促使中国金融行业不得不进行了发展转型。特别是银行业,原来基于“息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经营方式必然要收到挑战,而发展特色业务,进行差异化营销是金融业竞争中的一种趋势。这种趋势会使金融机构对支撑起创新业务发展的相关软件平台有了新的需求,这无疑给服务于金融领域的软件企业带来的机遇。而在最近几年,随着居民的财富积累,相当数量的居民拥有了非常可观的财富,据报道到2010年,中国高净资产人士(资产在100万美元以上)将达41.6万人。基于此,各大银行在进行业务转型时,纷纷推出了面向高端客户的“私人银行”理财服务。
LY软件公司是一家中小型民营企业,成立于2003年,注册资金500万元,年销售金额2000万以上,属于中小型软件企业,在软件行业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公司经过原始的发展积累,具备了金融行业的相关经验,特别是在银行业,公司积累了相当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当前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业务增长放缓,再突破原来的业绩相当困难,而公司于其他企业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公司要想发展壮大,保持竞争优势,进行产品创新是比较好的出路。公司的产品创新必须基于自己的优势资源和技术能力,由于公司具备银行相关业务背景的人才,在金融领域进行产品创新存在着比较大的可能。因此,鉴于外部环境和公司本身的发展特征,本文介入到服务于金融领域的软件企业的产品创新进行研究。目前国内外针对软件企业进行战略决策的文献比较多,但是针对服务于金融行业的IT企业进行产品创新鲜有出现。特别在银行业的私人银行领域进行系统平台的产品创新文章非常少见。因此,本论文在中小型金融软件企业的产品创新策略制定和选择的基础上,探讨私人银行业务平台创新问题是必要的,也是具有比较大的现实意义的。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发现和探讨适合于LY软件公司发展的产品创新策略和产品选择,其重点在于为提出最有利于LY软件公司发展的创新产品及其方案,以期克服公司当前产品发展中面临的问题,通过产品创新来提高公司未来的竞争力。本文以LY软件公司所服务的金融领域业务发展为背景,结合产品创新理论,为中小型的软件开发企业如何寻找自己的蓝海,探索一条适合发展壮大自己的道路提供借鉴。并为规模相类似的中小型IT企业在产品发展过程中遇到困惑和瓶颈时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而对于目前银行业正在探索如何规划和创建更好的“私人银行”业务平台的发展能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1.3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本文研究的是中小型的金融软件企业产品创新策略问题。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其产品进行创新时采取何种策略来应对创新,如何结合公司内部和外部的影响因素,考虑公司所处的环境来确定产品创新的策略。策略确定后如何界定创新产品、选择一款具有可行性的产品。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分析和设计创新产品的创新方案。本文研究的思路主要采用几大步骤,首先是问题的提出,主要是LY金融软件公司在产品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次是分析公司内外部的环境因素,优势、劣势、威胁、机会各个方面的情况对于产品创新的影响;其次是创新产品的选择,选择一个适合于公司的创新产品;最后是选择以私人银行IT产品来验证解决公司产品问题的可行性。参见图1.1。
第2章文献综述
2.1产品与服务创新研究综述
产品创新是企业创新战略的一部分,而企业创新战略是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企业发展战略的主要目的在于有效的整合和利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资金、政策等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合理而科学的组织配置生产力,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让企业有序、长远、健康发展。根据冯子标和晋晖的看法可以知道,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不能单纯从制定战略的本身出发,而是要明确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的目的,以当前企业的创新产品为依托,才能让企业发展战略发挥有效的作用。创新不同学者给予了不同的表述,2004年美国的非盈利性组织竞争力评议会发表了《创新美国:在竞争与变化的世界中繁荣》一文,该计划中对于“创新”的描述是“创新是把感悟和技术转化为能够创造新的市值、驱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标准的新的产品、新的过程与方法和新的服务”。企业中的创新具有异曲同工之处,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指出,创新不同于创意、发明、或开拓一项新生意或新事业,创新要为客户带来真正的价值,不是某一个个体的创造,而是产业的变革和组织的重大改变,它具有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
第3章 LY软件公司产品创新策略分析.................. 19-29
3.1 公司产品发展与面临的问题.................. 19
3.2 公司产品发展的关键内外部.................. 19-21
3.3 备选产品创新策略的产生.................. 21-25
3.4 产品创新策略评价与选择.................. 25-29
第4章 LY软件公司创新产品分析与选择.................. 29-39
4.1 现有涉足领域的创新产品比较分析.................. 29-33
4.2 创新产品风险分析及对策.................. 33-35
4.3 创新产品可行性分析.................. 35-38
4.4 创新产品选择 ..................38-39
第5章 私人银行IT产品创新方案设计.................. 39-49
5.1 私人银行IT产品概述 ..................39-43
5.2 私人银行IT产品构建方案.................. 43-47
5.3 私人银行IT产品营销与服务.................. 47-48
5.4 私人银行IT产品价值分析.................. 48-49
结论
本文选择私人银行IT平台产品作为LY金融软件公司未来的产品创新发展方向,制定私人银行IT平台的构建方案、营销策略,并分析了私人银行IT产品的价值所在。通过本文的研究,总体上可以得出如下几个结论。
首先,对于中小型的金融软件公司而言,由于其外部环境和内部企业环境要素较少,将各要素与公司经营管理之间的关系分析清楚较为容易,在进行产品发展策略决策时,由公司关键人员(包括公司高级管理层、各部门管理人员、项目经理、技术骨干、市场人员)参与打分决策的方法是可行的。这种方法的优势是每个人对于其各自了解的部分能够做出非常专业的解答和选择,在选择上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另外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每个人参与了公司的产品发展策略决策,具有主人翁的归属感,让公司能够更加具有凝聚力。但是这种打分方法的策略决策有一块短板,存在一定程度的主观臆断,打分手段虽然是量化的方法,但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主观偏向而确定的选择,而且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因此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本文由于篇幅有限,将来的战略决策研究可采用更多的量化手段来改进决策方法。
其次,私人银行IT平台具有非常好的前景,但是风险比较高。对于私人银行而言,在中国发展仍然处于黄金时期,各家商业银行也在改进和研发需要的私人银行lT平台。对于金融软件公司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但是开发此产品具有高度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于,各家商业银行需要一个完整、高效、易用、全面的私人银行lT平台,可以通过改进其自身系统的方式,也可以引入咨询公司咨询业务,并让其自身的IT服务部门进行研发,这样就很容易导致销售市场的急剧萎缩,不能实现预期的销售目标,从而可能导致整个产品创新方案的失败。由于存在与商业银行自身IT部门的竞争和其它金融软件公司的竞争,竞争比较激烈,如果选择私人银行IT平台作为产品选项进行开发,应该做好充分的风险评估和风险备选方案。
再次,中小型的金融软件公司在产品创新上,公司董事会和主要管理者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进行产品创新的前提是公司董事会和主要管理者要非常支持这种行为,包括财务、人力、个人意愿等方面。其次,主要管理者要勇于承担失败的责任,要具有开拓精神,不能畏缩于困难而裹足不前。另外人才是中小型金融软件企业产品创新成功的至关重要因素。私人银行的业务设计,产品架构的设计,产品定位策划,营销方案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成熟的人才,否则都可能会影响整个创新方案的失败。在私人银行的IT产品创新方案中,采用本文研究的结果能够获得比较好的选择结果,但是如果公司决策层采用一票否决,那么该产品创新方案仍不免被淘汰的结局。
最后,本文研究的成果私人银行IT产品作为公司产品发展突破的一个方向是可行的,从方案的前景、构建过程、营销、价值等方面进行了验证分析,私人银行IT平台能够为LY金融软件公司走出困境提供一个方向,尤其在提升公司竞争力和产品及服务理念更新上能够发挥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传明,张敏.企业战略内涵与功能的思辨_跨文化视角的研究-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4):51-5.
2健.企业战略的内涵与理论演进[J],经济管理.1994:2-8.
3志等.产品创新过程管理模式的基本问题研究[JJ.管理科学学报.2000(3-):1-8
4南.产品创新知识的点线面结构及组织作用[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15-):25-8.
5顺中,常亚平.我国不同规模软件企业技术创新特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7):21-3.
6岗.IT与金融业务创新[J].商业研究.2005(19):200-03.
7维等.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创新_新世纪的观察[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8):159-69
8金塑.中小企业的战略转换特征分析[J].管理科学.2003:52-3.
9潇,陈荣蓉.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意义和方法[J].时代经贸(学术版).2007,5(3):88-9.
10慧莉.创新产品的开发管理[J].科研管理.2000(21-):9-00.
2018年金融毕业论文精选篇三
第一章导论
1选题背景
自从1958年美国学者Modigliani和Miller在《资本结构、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一文中提出资本结构与公司市场价值无关论的“匪定理”以来,资本结构的选择问题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西方学者在放宽“MM定理”的的基础上提出了各种资本结构理论,如:权衡理论、代理成本理论、融资优序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并对公司融资结构做了大量实证研究,已有实证研究数据表明公司的融资决策会受到其自身因素的影响,如公司成长性、盈利能力、抵押资产以及规模等。以上研究都是以美国的公司为研究对象,而未考虑到国家制度环境对公司融资决策的影响。Rajan 和 Zingales (1995)、Demirguc-Kunt 和 Maksimovic (1999)利用跨国数据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公司融资决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各国公司的融资决策都受到公司成长性、盈利能力和规模等自身因素的影响,并且公司的融资决策同样也受国家间制度环境差异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以及法与金融的相关研究引起了理论界的极大关注。
学者们开始利用跨国数据从国家宏观层面的角度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检验,如 King 和 Levirie'(1993)、Rousseau 和 wacthte (1998),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论都表明,金融发展能促进一国经济的发展。而Rajan和Zingales (1998)则从微观公司财务层面的视角,分析金融发展对企业外部融资资本的影响,探讨了金融发展对行业成长的促进作用。从此学者们开始从微观的公司财务角度研究金融发展对企业相关方面的影响,如金融发展减轻企业融资约束的研究(Islam、Mozumdar, 2007)、金融发展影响企业银行贷款规模和期限的研究(Demirguc-Kunt、Maksi-movi, 1999)、金融发展促进企业成长性的研究(Rajan、Zingales,1998)、金融发展提高企业投资效率的研究(Wurgle,2000)。
银行信贷资金是我国企业的主要的资金来源渠道,在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在这一过程中,我国信贷资金投放总量快速增长,至2010年我国银行信贷投放总量为479195. 6亿元,是1978年银行信贷投放总量1890. 4亿元的253. 49倍,大量银行信贷资金的投放促进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然而由于四大国有控股银行在我国信贷市场占主导地位,使得信贷资金的投放受到政府等非市场因素的影响,导致信贷配给现象,从而不利于我国金融体系充分发挥其资源配置的作用。同时,樊纲,王小鲁(2010)指出由于我国各地区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的不同导致各地区间金融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已有研究表明,企业的银行信贷融资决策不仅仅受企业的成长性、盈利能力和规模等自身因素的影响,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所处环境的金融发展水平。在我国总体金融发展水平不发达且不均衡的背景下,使得企业在注重加强自身发展的情况下,还要关注其所在地区的外部金融环境,即金融发展水平等非市场因素也会对企业的外部融资产生重要的影响。那么,各地区间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对我国企业的银行信贷融资决策会产生什么影响?不同产权性质下,金融发展水平对企业的银行信贷融资决策的影响又有什么不同?以及随着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企业在获得银行信贷融资时对成长性、盈利能力和规模等自身特征的要求又有何不同?
2研究目的和意义
2.1研究目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基于我国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的研究背景,通过实证分析,以金融中心总指数以及金融产业绩效、金融机构实力和金融生态环境等三个一级指标为解释变量,以我国全部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金融发展因素在资金提供、信息收集以及投资者监督与控制的作用对我国上市公司银行信贷融资决策的影响,并试图回答:外部金融环境因素是否影响我国企业银行信贷融资的获得?各地区间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对我国企业的银行信贷融资决策会产生什么影响?不同产权性质下,金融发展水平对企业的银行信贷融资决策的影响又有什么不同?以及随着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企业在获得银行信贷融资时对成长性、盈利能力和规模等自身特征的要求又有何不同?
2.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目前国内外相关文献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具体到到金融发展与银行信贷的相关研究甚少,本文将基于金融发展理论和资本结构理论的视角,分析金融发展因素对银行信贷融资的影响,使得人们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认识金融发展与银行信贷融资之间的联系,进一步从企业财务层面的视角来分析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微观机理,从而充实和丰富金融发展理论和资本结构理论。
(2)现实意义:以外部金融环境因素对我国上市公司银行贷款融资决策进行研究,将为公司的银行信贷融资决策提供依据。我国上市公司的银行信贷融资决策不仅仅受公司的成长性、盈利能力和规模等自身特征的影响,而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所处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通过研究,我们试图证明公司外部的宏观金融环境对公司银行信贷融资决策的影响,从而为公司的银行信贷融资决策提供更加完整的参考因素,并为地方政府建设和发展当地金融市场提供借鉴。
第三章 银行信贷融资的状况分析 ..................25-29
1 负债融资类型的特征描述.................. 25-27
2 负债期限的特征描述.................. 27-29
2.1总体负债期限的特征分析.................. 27-28
2.2银行信贷融资期限的特征.................. 28-29
第四章 实证研究假设及研究设计.................. 29-36
1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29-32
2 研究设计 ..................32-36
2.1 样本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32
2.2 研究变量的定.................. 32-35
2.3 实证模型.................. 35-36
第五章银行信贷融资的实证分析.................. 36-48
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36-38
1.1 描述性统计.................. 36
1.2 相关性检验 ..................36-38
2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38-48
结论
La Porta et al. (1997,1998)的实证研究表明,国家法律对债权人权利保护的强弱对该国的金融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们幵创性地提出“法与金融”理论。基于这一研究背景下,西方学者幵始从微观的公司财务角度探讨法律和金融发展等制度因素对公司融资决策的影响学者Demirguc-Kunt和Maksi-movi (1999)、Giannetti (2003)等以跨国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金融发展水平较高、法律对债权人保护较好的国家有利于公司获得更多的长期负债和更长的债务期限结构,这些学者只是初步地研究了法律和金融发展对公司融资决策的影响,而没有深入探讨法律和金融发展是如何影响公司的融资决策。
本文以2007-2010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我国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的背景,实证检验金融发展因素对银行信贷融资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1)金融发展水平越高,上市公司的银行贷款规模越小,贷款期限越短;(2)随着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非国有上市公司较国有上市公司的贷款规模和贷款期限与金融发展水平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会有更大程度地减弱;(3)随着金融发展水平逐年的提高,上市公司银行信贷规模与金融发展水平的负相关关系减弱;(4)金融发展有利于规模较小的公司获得银行贷款和长期借款;(5)金融发展有利于拥有较少抵押资产的公司获得银行贷款;(6)金融发展有利于成长性较低的公司长期借款;(7)金融发展有利于盈利能力较低的上市公司获得短期期借款。
参考文献
[1]樊纲,王小鲁.中国市场化指数一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09年报告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Modigliani . FF. and Miller . MH. The cost of Capital, Corporation Finance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8 (48):261-297.
[3]Bradley,M.,Jarrell,G . A.,Kim, E. H. On the Existence of an OptimalCapital Structure: Theory and Evidence[J]. The Journal of Finance,1984(39):857-878.
[4]Titman, S. and Wessels R.,The determinants of capital structure choice [J].Journal of Finance 1988 (43):1-19.
[5]Harris M,A Raviv. The Theory of Capital Structure [J]. Journal of Finance,1991 (46) :297-355
[6]Rajan R. G.,Zingales L . What do we know about optimal capital structure?Some evidence from international data [J]. Journal of Finance,1995(50) :1421-1460.
[7] Demirguc-Kunt, A. and Maksimovic V., Institutions, financial markets,and firm debt maturity,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9 (54):295-336.
[8]Booth Laurence, Varouj Aivazian,Asli Demirgue Kunt, Vojislav Maksimovic.Capital structur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 Journal of Finance, 2001,(56): 87- 130.
[9]Chen, L. H.,Jiang, G.J.The Determinants of Dutch Capital StructureChoice [J].2001 (9).
[10]Giannetti M.,Do better institution mitigate agency problems? Evidencefrom corporate finance choices[J],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Quantitative Analysis 2003(38): 185- 212.
2018年金融毕业论文精选篇四
第一章 可错性与反身性
第一节 “可错性”理念
“可错性”观念是索罗斯思想的核心,这种观念认为:“人类对于其置身的这个世界的认识,与身俱来就是不完整的,亦即人们的思维与客观实在之间永远存在着扭曲,世界上不可能有人掌握了终极真理。”可错性不仅是索罗斯世界观的基石,也是他多年驰骋金融沙场的基石。受海森堡“测不准原理”的启发,索罗斯提出了他的“可错性”观念。“测不准原理”大致可以这样描述:当人类试图进入到微观世界观察量子的时候,由于人类最先进的测量工具——最短光波相对于被观察对象--量子而言仍然太大,因而测量行为变得实际不可行;另一方面,量子本身的质量实在太轻,以至于任何一点光照都会改变它的运行轨迹。这表明人类的观察行为改变了观察对象。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只是自然科学领域很少见的情况,这类问题只会在特殊的极限条件下才会发生。但在有参与者思维介入的社会科学领域这类现象的发生不可避免。
当参与者的思维介入了因果作用的过程,不可能再简单地将后者视为独立于事实并且可以同事实取得一致的客观的事件序列,参与者所面对的情景受到其本身的决策活动的影响,他们的思维构成了这类情境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不论我们将其视为一种特殊的事实还是某种不同于事实的东西,参与者的思维毕竟引入了不确定的因素。也就是说,在有参与者的思维介入的社会科学领域,参与者不可能独立于其研究对象--社会,因此参与者的思维结果必然会影响研究对象本身。
个体认识“可错性”实际上是人类不能具备完全的知识发现终极真理的另一种说法。人类认识客观世界遵循从认识到实践到再认识再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通过不断的总结教训排除谬误达到认识的升华。但是由于人类认识的不断变化和完善,真理和作为单向历史过程的实践本身的不断发展,人类不可能掌握终极真理。
(二)彻底可错性
为了说明他的“彻底可错性”,索罗斯将事件分为两种类型:总是能够为参与者预见并且不会再他们的认识中激起变化反应的日常习惯,以及独特的影响参与者偏向并导致进一步变化反应的历史事件。2而索罗斯将“彻底可错性”命题限制于于历史事件。所谓“彻底可错性”,索罗斯这样认为,“人类所有的心灵建构都是有缺陷的,不论这些建构是存在于我们的心灵深处,还是以公开形式表达出来的各种学科、各种意识形态和各种体制等,这些缺陷可能表现为内部的不一致和外部世界的不一致或与其设计目的的不一致。”“彻底可错性”是索罗斯较“个体认知可错性”提出的更为严格的命题,“我所说的不只是一致性的缺乏,而是所有人为建构的实际缺陷或结果与预期之间的实际差异,”“结果与预期的不一致会引发一个自我强化,但最终又是一个自我毁灭的过程,”“彻底可错性”理论乍听起来令人不寒而栗,但它并没有否认对真理的追求,只是要告诫我们不要对完美,永恒,终极真理过于执着的追求,而放眼人类的现状,结果是令人失望的,事实上,我们永远也达不到完美和永恒,但是,生命给予我们自己的理解力的机会,正是因为它是不完美的。
所有的人为建构都是有缺陷的,但是在结果出现之前,我们并不能证明这种缺陷的的存在,我们只能说这是一种“潜在的缺陷”。所以索罗斯将其“彻底可错性”命题归结为“暂时性假说”,因为它不能被逻辑证明。而这种"暂时性"在索罗斯的投资活动中表现为:索罗斯坚信人为建构的缺陷性,深知自己的在某一时刻的认识也是有缺陷的,所以在做投资决策前,索罗斯会找出自己的投资方案中的缺陷,然后将这种缺陷与主流观点进行比较,从中获利或减少损失。
第二章 制度解释
第一节 索罗斯本人的制度解释
索罗斯认为股票市场提供了一个优良的试验场所,股票市场能够提供研究反身性想想的最佳切入点,股票市场和任何试产给一样满足充分竞争理论的标准:一个中央试产个,同质的产品,低廉的交易和运输成本,便捷的通讯系统,足够熟料的参与者以保证没有人能够在日航的交易过程中左右市场价格,对内部交易的控制规则,以及向所有参与者开放有关信息的特殊保障。在对索罗斯股票市场中的反身性现象作出阐述之间,我们有必要对几个概念作大致的了解。
(1)传统股市投资理论的三种类型:a 随机漫步理论 坚持认为市场将一切未来的发展充分的做了贴现,以至于个别参与者超越或低于市场(平均获利能力)的机会是均等的。39b 技术性分析 研究市场走势与股票供需情况,断言故交又供需所决定,过去的经验有助于预测未来。40c 基础分析 是均衡理论的产物。股票被假定为具有真实的基本的价值,这一价值不一定等于其市场价格。股票的基本价值或者决定于其基本则产的赢利能力,或者决定于同其他同质股票的比价,在任何一种情况下,都假定股票的价格在一个时段里趋向于基本价值,从而为基本价值的分析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投资决策的指标。
(2)索罗斯股市投资理论的建立基于的两个概念:a 主流偏向 市场中存在着为数众多的参与者,他们的观点必定各不相同个,其中许多偏向彼此抵消了,剩下的就是“主流偏向”,在股票市场中,参与者的偏向在股票买进和卖出交易中找到了表达形式,即在其它条件相同时,正的偏向导致价格上涨,负的偏向导致下跌。b 基本趋势 主流偏向中的其它条件不会不变,它们永远都在变,于是索罗斯假定存在着一个无论投资者是否已经意识到都将影响股票价格变化的“基本趋势”概念,其对于股票价格的影响及程度,视市场参与者的观点而定,索罗斯将股票价格的运动趋势拟想成“基本趋势”和“主流偏向”的合成。
第三章 中国法治建设的反身性解释................ 42-51
第一节 “反身性”理论的社会历史................ 42-44
一、 盛衰循环论................ 42-43
二、 苏联兴衰的盛衰循环解释................ 43-44
第二节 中国古代王朝更迭................ 44-45
一、 中国古代王朝更迭的反身性解释................ 44-45
二、 西方商品市场的反身性解释................ 45
第三节 中国法治建设过程的反身性解释................ 45-48
一、 立法方面的反身性解释................ 46-47
二、 司法方面的反身性解释................ 47
三、 执法方面的反身性解释................ 47-48
第四节 破解盛衰循环的法治对策................ 48-51
结论
中国封建宗法伦理思想导致中国人民公民主体意识的淡薄,没有能够清醒的认识到自己作为国家主人应有的权利和所要承担的责任。当前的中国人民已经习惯性的依赖政府,“有事找政府”的观念根深蒂固。市场经济的发展加深了人民以追求自利为目标的自我意识,但主体意识并没有得到强化。人民只有具有了公民主体性意识,才能正确处理国家与个人,集体与个人,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塑造公民主体性意识的途径有很多,比如我们可以从教育入手,重视人民的个体价值,而不是仅仅将人民作为客体对待使其被动的接受安排,增强人民的法律意识,用法律维护自身的权利和利益,消除人治思想。
哈贝马斯在交往行动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商谈伦理思想强调主体之间以语言为媒介进行商谈或对话以达到交往的目的,在法治建设过程中,这种协商民主只有通过公众参与来实现,通过公众参与,在政府和人民之间、人民和人民之间实现良性互动,推动法治建设的进程。过去几年,政府就一直在强调要确保群众的有序政治参与。但是有序参与的同时也更要有效的参与。有效参与就是参与者能够表达利益诉求,防止各种形式的公众参与变成“公众搀和”或者昂贵的“表演”,如何保证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一是技术层面的程序设计,首先要确定参与者,公众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公众中间有不同的利益群体和利益诉求,应当在程序设计上确保利益相关方都参与进来;其次是信息的公开、公平、分享,现在听证会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还有就是反馈程序,政府可能并没有完全采纳公众意见,但是应该作出及时反馈并说明相应的理由,这体现了行政活动理性化的努力;二是体制层面,公共决策要公众参与、专家论证、政府决策相结合,就必须确定公众和专家的权力问题,政府不能垄断话语权和决策权,要形成参与者对决策者权力的竞争和制约;三是社会层面,公众的利益往往是分散的,应该鼓励社会组织化,比如庞大的农民群体、消费者群体,这些“分散而沉默的大多数”参与行政过程的手段、能力各异,如果只是原子化的个人,其参与往往低效、无序,甚至无效。
参考文献
1、刘钢著:《哈贝马斯与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人民出版社,2008 第一版。
2、[美]道格拉斯.拉米斯著:《激进民主》,刘元琪译,[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年第一版。
3、《八十年来》,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 年版。
4、杨建著:《相信自己的虚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1995 年第一版。
5、王超群著:《解构索罗斯:索罗斯的金融市场思维》,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6、[美]索罗斯著:《超越金融:索罗斯的哲学》,宋嘉译,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
7、姜爱华著:《马克思交往理论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9 年第一版。
8、哈贝马斯著:《交往行动理论》,第二卷[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9、王晓升著:《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社会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第一版。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第一版。
2018年金融毕业论文精选篇五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任务是解释经济总量波动的原因,以更好地熨平经济周期性波动。一直以来,有学者不断致力于研究金融因素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那就是,有时经济总量的巨大波动,最后发现竟是由某些经济变量微小的冲击所引起。比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受中东石油危机的影响,美国经济陷入困境。表面看来是石油价格危机导致了当时的经济严重衰退,但研究发现,相对于当时的衰退程度,那时的石油价格冲击平均下来对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家庭预算的影响非常小。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的加深和国家经济体的开放程度加强,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经济波动也越频繁。从长远来看,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必将日趋壮大和完善,与实体经济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因此,研究影响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金融因素,以及如何更好地熨平经济周期,减少实体经济波动成为必要。而研究中国背景下的金融加速器效应为我们解释中国特色的经济周期波动提供了一个新视角。Bernanke, Gertler 和 Gilchrist(1996)最早提出“金融加速器”的概念,其主要内容是由于借贷双方信息的不对称,使借贷活动存在一定代理成本,该代理成本决定了企业的外部融资溢价。外部冲击使得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状况变化,从而影响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进而影响企业下一期的投资与产出,使得初始冲击放大。
当经济繁荣时,企业受到正向的外部冲击,企业净值较高,抵押能力强,外部融资成本低,而利于企业进一步增加投资与产出;当经济衰退时,受到负面外部冲击的作用,企业净值大幅下降,外部融资成本上升,造成企业投资与产出的进一步下降,恶化了经济衰退。在后来许多文献研究中发现,金融加速器效应能够很好的解释许多国家的经济波动,使得金融加速器理论成为金融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
1.1.1 金融市场的顺周期性加剧
经济波动前段时间,茅于轼专家在其博客上抛出一个问题供大众思考与讨论,这个问题是这样的:“我想了解大家对金融业的看法。首先是金融业会是干什么的?对国民经济有什么作用?它赚了很多钱,这些钱是它创造出来的还是剥削得来的?如果是它创造的,它为社会做了什么贡献?”这一问题引起广大网友的广泛响应和热烈讨论。其实,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极为迅速,其在经济稳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引来甚多关注。理论上讲,整个金融系统是存在一个顺周期性的。这种顺周期性具体表现为在经济繁荣时期,银行部门信贷的总量和新债券的发行量比经济衰退时期增长更加多。
具体来讲,金融系统的这种顺周期性特征在金融市场上具体表现为信贷活动和资产价格的高涨-萧条周期(boom-bust cycle)。然而我国金融体系的一个明显表现就是银行部门信贷的顺周期性,银行部门的信贷活动推动了经济周期的形成,也加剧了经济周期性波动,同时人们会对风险的认知和承担意愿会随着经济的波动而改变。银行部门的信贷活动是以借款人净资产的价值作为抵押,而潜在借款人的净资产与外部融资溢价存在负相关关系,由于借款人净资产的顺周期性和外部融资溢价的逆周期性相结合加剧了信贷活动的波动,进而加剧投资,支出和产出的波动。具体来说就是资产价格的变化会通过两条途径来影响企业的信贷活动,首先是通过影响企业抵押物的价值,其次是通过对企业的净资产,两者共同作用影响企业家进行借贷的外部融资溢价,进而影响企业家的投资和产出等行为。在经济上升的繁荣时期,企业家对于贷款的可获得性更高,因为经济上升的繁荣时期,资产价格会升高,而以这些高价格的资产作为抵押能够使得外部融资溢价降低,从而获取更多的贷款。这种周期性是金融系统固有的一个特征,这也使得金融市场缺陷成为经济波动的一个加速器成为可能。经典的实际商业周期模型和凯恩斯IS-LM模型在理论基础方面有许多的不同。
然而,这两个宏观经济分析的标准框架却包含一个共同点:除了实际利率的期限结构以及预期未来支付两者共同决定实际资产价格外,在这两个模型中,金融市场和信贷市场的状况并不影响实体经济。传统经济周期理论面临的一个最严重的挑战就是没有很好的解释金融市场在经济周期中的作用,没有把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纳入其分析的范畴。也就是说,这两个主流理论都接受Modigliani-Miller理论下的假设:金融结构既不决定实际经济结果,也与实际经济结果没有关联。当然,也可以认为金融结构无关论的标准假设只是一个简化,即使金融市场和信贷市场存在非常小的摩擦也没有很大关系。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在信息不对称理论领域的重大突破(Akerlof,1970),金融市场被公认为并非具有完全有效性的,而现代的经济周期特征也越来越呈现出金融经济周期的特征。而金融加速器理论很好的诠释了金融市场在经济周期中所起的作用。
2 金融加速器效应的运行机制
2.1 Fisher 的债务-通缩
理论是金融加速器理论的基础早在 1933 年,费雪就认为信贷市场在经济波动的传导中有重要的作用,被恶化的信贷市场状况不仅仅是经济衰退的反应,并且以 1929 年到 1933 年的经济大萧条为例进行说明,可以视作金融加速器理论的雏形。因为根据费雪的分析,信贷市场不仅仅是波动源,而且是波动有力的传导媒介,也即信贷市场是一个加速场。费雪提出的债务-紧缩效应认为常用的变量不能解释经济遭受的大波动。他提出,首先出现的过度负债和随之而来的通货紧缩时应先经济波动的两个最主要的作用因素,而其它变量因素的影响是这两个因素作用的表现。简单来说,这两个因素就是指债务水平的波动和价格水平的波动。费雪认为这两个因素比其他所有因素都重要,其他一些变量因素虽然产生的影响比较小,但如果与过度负债和通货紧缩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则往往能够带来巨大的影响。比如,过度投资和过度投机是一般重要的因素,当它不与过度负债这个因素结合时,给经济波动带来的影响是较小的。过度自信这个因素也一样,过度自信单独来看是没有什么危害性的,当它与过度负债共同出现,对经济带来的影响就很大。并指出,1837 年,1873 年和 1929 到 1933 年的经济衰退是由债务和货币的购买力这两个影响因素导致。
3 我国金融加速器效应的冲击................. 39-45
3.1 货币政策因素冲击................. 40-42
3.2 价格因素冲击................. 42
3.3 财政支出因素冲击 .................42-43
3.4 信贷因素冲击................. 43-45
4 金融加速器效应的实证分析模型与变量................. 45-52
4.1 DSGE模型的优缺点................. 45-48
4.2 VAR模型优缺点................. 48-49
4.3 本文以 TVAR 模型检验................. 49-51
4.3.1 TVAR 模型的一般介绍................. 49-50
4.3.2 TVAR 模型非线性的检验................. 50-51
4.4 相关关变量的选取及数据处理................. 51-52
4.4.1 相关变量选取及理论基础................. 51
4.4.2 变量指标选取及数据处理 .................51-52
5 金融加速器效应非对称性.................52-67
5.1 数据平稳性检验以及协整分析 .................52-53
5.2 TVAR 模型的非线性检验 .................53-55
5.3 信贷紧缩和放松下金融加速器效应................. 55-61
5.4 信贷市场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分析................. 61-67
结论
对我国信贷市场与整体宏观经济的关联性进行研究和探讨,不仅是在学术意义上对相关理论的深化和阐述,而且对于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经济政策时具有重要的参考性作用。引入金融加速器理论切入研究,必将极大丰富原有知识构建和认知,带来全新的视野。而如果赞同 MM 理论的假设成立,也就是忽视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忽视金融加速器效应的作用,那我们也将无法全面、客观的去解释分析宏观经济的波动。因此,我们要重视金融加速器效应的影响,要深入研究金融加速器效应在中国的表现特征。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对金融加速器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性阐述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鉴于此,本文综合前人研究成果,采用非线性的门限向量自回归计量模型,从考察金融加速器效应的存在性出发到探讨金融加速器效应的特征。随着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更全面的了解金融加速器的作用机制和作用特征,以及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具体产生怎样的影响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结果证实了金融加速器效应的存在,同时也验证了金融加速器效应作用存在的非对称性。具体就是在信贷市场处于紧缩的状态下,各个冲击变量对经济波动带来的影响明显比信贷市场处于放松状态下的影响要强烈。并且,信贷冲击对信贷市场状态的变化影响作用最强,其次是货币冲击,然后是价格冲击,财政冲击和实际冲击。其中,货币冲击的影响是最为持久的。
参考文献
[1] Bernanke B, S., Non-Monetary Effects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Propagation of the GreatDepress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3(6):257-276.
[2] Bernanke B. S., Gertler M. and Gilchrist S., Agency Costs, Collateral, and Bus inessFluctuations[R].NBER Working Paper,1986.
[3] Bernanke B. S., and M. Gertler, ―Agency Costs, Networth, and Business Fluctuation.‖ [J] AmericanEconomic Review, 1989(79):14-31
[4] Bernanke, B. S., Gertler, M., Gilchrist, S., 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and the flight to quality[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96.78: 1–15.
[5] Bernanke B.S.,Gertler M. and Gilchrist S.,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in a quantitative business cycleframework[R]. NBER Working Paper, 1998 ,No.6455.
[6] Bernanke, B. S., Gertler,M., Gilchrist, S., 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in a quantitative business cycleframework[R].In: in Handbook of Macroeconomics, 1999. Volume 1.
[7] Balke N. S.,Credit and Economic Activity: Credit regimes and nonlinear propagation of shocks [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cs, 2000,344-349.
[8] Berg C., Hansen J. and Sellin P., 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J]. EconomicReview,2004(2).
[9] Bose, N., Inflation,the Credit Market, and Economic Growth, Oxford Economic Papers,2002(54):412-434.
[10] Carlstrom, C., Fuerst, T., Agency costs, net worth, and business fluctuations: a computable generalequilibrium analys i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7(87):893-910.
2018年金融毕业论文精选篇六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三十年的时间中,中国经济的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发展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绩,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前列。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传统经济体制、经济结构以及历史遗留等多方面原因导致经济发展确实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以及发展质量。在这一轮经济腾飞的浪潮中,民营经济毫无疑问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焦点,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来源。但是民营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特别是结合近些年的情况来看,中小企业融资难严重限制了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这是民营经济发展到今天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尤其是在目前为了抑制由于经济增长过速所带来的通胀等问题而进行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甚至成为了压垮它们最后的一根稻草。遗憾的是,由于我国正规金融体制的缺陷等因素方面的制约,正规金融部门一直无法向民营经济敞开大门,对其融资等各方面支持力度微小。
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目前四大国有银行的贷款主要流向国有企业,而中小企业则需要满足众多严苛条件之后才可以向国有银行申请到贷款。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正规金融部门的补充,民间金融部门的诞生似乎是顺应市场需求的一种必然结果。世界其他经济体中,民间金融部门存在的现象也比比皆是。民间金融部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某些特殊时期下,甚至成为了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
然而,民间金融部门是非正规部门,它是处于地下的、非公开的、隐秘的状态。其运行并不受到央行或其他监管机构的管控以及法律法规的制约,游离于正规金融体系之外,因此其运作存在诸多隐患。特别是近些年民间金融部门的规模日益增大,其伴随着的问题也日渐显现,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政府及监管机构意识到民间金融存在的积极意义,为了能够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大力发展有益的一面,有逐步将其阳光化的倾向。2003 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第 22 款指出:“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中小金融机构的重组改造。在加强监管和保持资本金充足的前提下,稳步发展各种所有制金融企业”,这为民间金融部门的阳光化提供了基础。2005 年 2 月,国务院又出台《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第 5 条指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这是时隔两年之后中央政府对于民间金融的又一次明确表态。同年 5 月 25 日,央行发布的《2004 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指出,要“正确认识民间融资的补充作用”。2009 年 3 月 5 日,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逐步推进深化国有金融结构改革的步伐,稳步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多种所有制中小型金融企业,积极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我国已经开始着手将民间金融地上化、公开化和阳光化,并积极引导其走向可控和健康发展的道路。
二. 研究意义
民间金融部门在客观上对我国整体宏观经济的增长起到了双刃剑的作用,这是不争的事实。民间金融部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对于民间金融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既有现实意义也有理论意义。从现实意义来说,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民间金融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认识。它作为正式金融市场的一种补充,也得到了实物界人士的默认。而在当前政府为了保证经济增长质量的大背景下,宏观调控的范围和力度逐步增加,正式金融市场的发展脚步减缓。此时,民间金融作为正式金融市场的补充,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等方面起到了尤为关键的作用。与此同时,民间金融本身所具有的缺点随着其规模的不断发展,也开始逐渐减呈现在人们眼前。特别是近几年,由于向地下钱庄贷款而无法偿还高额利息,众多中小企业发生资金链断裂,导致企业倒闭,老板跑路的事件屡屡发生。如何理解民间金融部门,如何对其监管,这些问题的研究都具有现实意义。而浙江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身份之一,同时也是中小民营企业高度聚集,民间金融部门极为发达的省份之一,对其进行研究更具有代表性。
第二章民间金融发展的概述
第一节. 民间金融理论概述
当前学界对于民间金融内涵的定义尚未统一,并且存在民间金融、地下金融、非正规金融等名词通用的情况出现。姜旭朝(1996)从民间金融所服务的对象角度认为,民间金融就是为民间经济融通所有非公有经济成分的资金运用,它包括合法的非正规金融和非法的灰色金融两部分。朱德林、胡海鸥(1997)则从民间金融的分类的角度认为民间金融由灰色金融和黑色金融两部分组成。具体来说灰色金融是指那些非法但是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而黑色金融则是指非法同时也不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形式。孙莉,张翔(2000)从供给的角度出发,认为民间金融是民营金融机构提供的各种服务以及相应的金融交易关系的综合。江曙霞(2001)、刘乐山(2002)则从民间金融所处的地位考虑,认为现代意义上的民间金融是相对官方正规金融而言的,它是金融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金融的属性,即存在于特定的经济环境之中,并以一定的信用形式作为基础。但它属于正规金融体系之外,不被纳入央行等监管机构的常规管理系统,是一种非公开非正规的金融形式,不受法律保护。26朱泽(2003)则认为,民间金融是一种非法的金融形式,因为它并没有没有得到金融监管部门的许可,其广泛存在于农村地区,并且顺应农经经济的发展而改变其形态。
第三章 民间金融发展对我国经济效应................... 32-37
第一节 民间金融对经济的正面效应................... 32-35
第二节 民间金融对经济的负面效应................... 35-37
第四章 民间金融发展对浙江经济影响................... 37-58
第一节 民间金融在浙江的介绍................... 37-41
一、 民间金融在浙江的现状................... 37-38
二、 浙江民间金融的特点................... 38-41
第二节 浙江全省及各市民间金融规模................... 41-50
一、 民间金融规模测算方式介绍................... 41-43
二、 浙江全省及各市民间金融规模测算................... 43-50
第三节 模型的建立 ...................50-53
一、 模型的选取................... 50-51
二、 数据的介绍 ...................51-52
三、 数据平稳性检验................... 52-53
第四节 民间金融对浙江全省市经济增长................... 53-54
一、 模型估计................... 53
二、 格兰杰因果检验 ...................53-54
三、 模型解释及结论................... 54
第五节 民间金融对浙江省三产发展的影响................... 54-58
结论
按照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就浙江省而言民间金融对于宏观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这与李建军(2005)的分析结果相同,他得出的结论是浙江省民间金融规模扩大 1 个百分点,可以带动经济增长 2 个百分点左右。这就说明了民间金融并非是一些人所认为的洪水猛兽,应该坚决禁止。按照前文的分析所述,民间金融由众多部分组成,其形式也多种多这样,有体制内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部分,有体制外法律法规尚未禁止和一些法律明令禁止的部分,不同的部分对于经济的影响也会不同,因此不同的部分应该区别对待。
而通过对浙江省的实证分析也可以看出,虽然民间金融对于浙江省三个产业的影响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对整体经济还是具有促进作用。可见,民间金融当中一些积极的组成部分发挥了较为明显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建军著:《中国地下金融规模与宏观经济影响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年版。
2、诸葛隽著:《民间金融——基于温州的探索》,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年第1 版。
3、江曙霞著:《中国“地下金融”》,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2 月第 1 版
4、许进著:《中小企业成长中的融资瓶颈与信用突破》,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
5、道格拉斯.C.诺斯著:《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杭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年 10 月第一版。
6、朱德林、胡海鸥著:《中国的灰黑色金融——市场风云与理性思考》,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 版。
7、史晋川著 :《“温州模式”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 版
8、姜旭朝,《中国民间金融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年
9、李建军 《中国地下金融调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
10.林毅夫、孙希芳:《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载《经济研究》2005 第 7 期
2018年金融毕业论文精选篇七
第一章农村金融与经济互动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相关概念界定
农村金融是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金融的一般属性,同时由于农村金融地处农村区域,必然面临着同城市金融不同的社会环境、金融需求等,具有其独特的属性。在现代经济中,随着经济金融程度不断提高,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良好的金融支持对经济发展起着促进作用,而落后的金融体系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现阶段,整体来看,农村金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不仅未能很好的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甚至将农村资金转移到报酬率比较高的城市地区,使原本就缺乏资金支持的农村地区更面临困境。因此,要想认识农村金融的本质,需从金融功能的角度来对农村金融进行定义,进而对农村金融发展进行理解。从金融功能角度出发,农村金融包涵着以下含义:第一,农村金融体系应是有效率的金融,不能简单的将农村金融理解为“位于农村的金融”。农村金融应当是能为农村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其评价标准是看其是否有助于农村地区各种资源的有效组织和资源配置,并在该过程中实现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双赢,而不仅仅是以农村金融机构的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第二,农村金融是一系列立足子农村的制度安排。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弱势产业的农业、弱势地区的农村,符合其发展需求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必然不同于城市金融,不能简单的将城市的金融制度安排套用到农村。农村金融体系的具体制度安排如何,需要根据当地农村发展的基本状况,了解农民的金融需求,从而创造出真止符合农民需要的、为均地经济发展服务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所谓直接作用机制,即金融直接作用于经济的途径,即金融的资金集聚与资金配置功能。金融通过储蓄将资金聚集起来,并通过贷款为经济提供资金支持,这是金融发挥作用的最基本、最直接的途径。一方面,金融机构能够聚集起社会上大量的闲散资金,增加了闲散资金持有者的收益,实现了资金集聚;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能够把聚集起的大量资金贷款给急需资金的人,实现了资金的配置。
第二节金融发展理论
金融发展理论是关于金融发展的原因、金融的功能以及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的理论。对金融发展的研究幵始于二十世纪早期,并逐渐发展成较全面系统的理论体系。
首先,适应性强调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从属性。作为虚拟经济的农村金融必须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决定农村金融的水平,农村经济的活跃性影响着农村金融活动的规模和范围、农村金融所能采取的形式和内容。只有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金融才能真正为农村所用。
其次,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适应性,既有静态适应的一面,也有动态适应的一面。所谓静态适应,是指在特定时点上,特定区域内的农村金融供给在总量和结构上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对金融的需求相一致。所谓动态适应,是指伴随着各地的经济发展,必然提出新的金融需求,而农村金融则能快速提供这种金融需求。伴随着这种适应,各地农村金融的原有结构会被打破,而向着更能适应经济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金融供给发展。
戈德史密斯奠定了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石。他在1969年的著作《金融结构与发展》一书中,幵创性地研究了金融发展对经济的影响。戈德史密斯通过对35个国家近100年金融发展的差异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提出了金融发展对经济的影响,揭示了决定金融结构、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论证了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密切的正相关性。
第二章宁夏农村金融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宁夏农村金融深化状况分析
戈德史密斯在其著作《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中提出的,各种金融现象都可以归结为三个基本方面,即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金融结构。金融机构即指金融中介,金融工具是对其他经济单位的债权凭证和所有权凭证;金融结构则是指现存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之和,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形式、性质及相对规模构成了 一国金融结构的主要特征。
经过多年的金融体制改革,宁夏已经形成了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全面发展的较完善的农村金融结构体系。从表2-2我们可以大概看出,宁夏农村金融主要是以农村合作性金融和邮政储蓄为主,月艮务于农村的大型商业银行主要是农业银行,在宁夏农村金融中也占着比较大的比例,据统汁得,截至2008年末,农行对外营业机构达到227个,是区内唯一一家M点覆盖城乡的国有商业银行。除此之外,任括村镇银行在内的农村新型机构作为服务于农村的新型金融主体也发展起来,虽然2010年只有4家,但截止12月底,宁夏成立了七家村镇银行,发展速度非常快。
第三章 宁夏农村金融与经济互动..................... 42-59
第一节 夯实农村金融发展..................... 42-47
一、发展特色优势农业..................... 42-44
二、促进农业产业化..................... 44-46
三、优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46-47
第二节 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 47-53
一、开展信用村建设 .....................48-49
二、发挥农村基层组织..................... 49-50
三、创新农户信用担保模式..................... 50-52
四、相关保险机制的构建..................... 52-53
第三节 构建与农村经济相..................... 53-59
一、发展农村微小金融机构..................... 53-55
二、加大贷款模式创新力度..................... 55-56
三、金融改革提高贷款效率..................... 56-59
第四章 宁夏农村金融与经济互动.....................59-73
第一节 宁夏农村金融与经济.....................59-65
一、农村金融服务有待加强..................... 59-61
二、农村实体经济基础仍需..................... 61-62
三、相关配套机制亟需改善..................... 62-64
四、国家政策支持仍不到位..................... 64-65
第二节 进一步促进宁夏农村金融..................... 65-73
一、改革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65-67
二、大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 67-68
三、继续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 68-70
四、改善农村金融政策与金融监管..................... 70-73
结论
在特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生产优势,提高农民收入,为金融机构提供了资金来源。据调查,枸杞主产区亩纯收入一般在2000—3000元,中宁县农民收入中1/3以上来自拘杞,全区有10万左右农户依靠枸杞产业增收致富,全区农民纯收入中枸杞收入人均占到380元;全区农民从清真牛羊肉生产加工中得到的收入人均达474元,南部山区农民从马铃薯种植中人均增收410元等等。可见,宁夏在发展优势特色农业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优势产品,增强了特色农产品的自主定价及收益能力,特色农业对农民增收效果显著,为宁夏农村金融提供了资金来源。
特色农业的发展,将分散的农户与现代的市场结合起来,降低了农民风险,进而降低了金融机构贷款的风险。农户在自己的土地上分散生产,面临着较大的风险,一方面,不利于把握市场动向,可能生产了市场上并不需要的农产品,增加农民屯产风险;另.-方面,单个农户的劳动生产率比较低,没有形成规模化效应,不利于产量的增加,从而限制了农民增收,这些因素均使得金融机构对其贷款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宁夏通过特色农业的发展,将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形成了规模化效应,截止2008年底,宁夏农业规模化生产水平达到25%,标准化生产水平达:30%左心,较2003年分别提高了 10个分点。
2018年金融毕业论文精选篇八
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业出现了在全球范围内的转移的基本特征。全球现代服务业的转移和服务外包儿乎同时发生,服务外包日趋成为服务业转移的主要形式,而金融服务外包特别是离岸外包成为国际服务业转移的重点。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的金融企业出于战略规划、成本控制、增强核心竞争力等多种因素的考虑,越来越多地将原来自行承担的业务转交给外包服务商,其服务外包的范围和规模都得到空前发展。从全球范围看,金融服务外包行业正处于行业生命周期的高速成长期,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不仅有助于转变我国的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且有助于提高我国服务业的市场竞争力以及解决我国就业等问题。面对全球金融服务外包蓬勃发展所提供的机遇,我们在制定发展中国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战略和相关政策时,有必要首先对影响中国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发现哪些因素是关键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厘清服务外包发展的影响因素将有助于更为深入地了解服务外包发展的动因与机制,从而为制定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的金融服务外包发展战略提供借鉴。
1.2研究内容及框架
第一章绪论。本章首先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指出中国发展离岸金融服务外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随后介绍国内外学者对离岸金融服务外包影响因素的主要研究成果并进行简单评述,最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二章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状况。本章首先对离岸金融服务外包进行概念界定,其次分析了世界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特点,最后对中国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现状、特征进行分析。
第三章中国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影响因素分析。本章首先从宏观因素、中观因素、微观方面三个层次对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其次通过用灰色关联度理论对这些相关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最后根据模型计算结果挖掘出关键影响因素。
第四章中国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优势与劣势研究。首先指出中国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优势主要有: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力成本低;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经济快速增长及政局稳定。其次指出中国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劣势包括:高素质专业人才较为缺乏;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知识产权保护不够完善;金融服务外包企业融资存在问题。
第五章中国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对策建议。该章依据本文所进行的理论以及实证分析,结合前两章所得出的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3国内外对离岸金融服务外包影响因素的研究
1.3.1国外对离岸金融服务外包影响因素的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经济自由化程度的深化,离岸服务外包日趋活跃,国外学者对离岸服务外包相关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关注,并且意识到制造业外包和服务外包离岸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应该是不同的(Bardhanandkr。n,2003; Ellram,2007)。但是国外文献多数主要关注离岸服务外包对于发包国生产率、就业和工资水平的影响,对离岸服务外包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国外学者对离岸服务外包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是以发包国如何选择外包承接国的视角来进行的。Yeats(2001)认为影响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实施跨国外包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以关税为代表的贸易壁垒、劳动力成本的高低、运输成本的大小、政府的影响大小(关税、汇率水平、信息基础设施)、语言相似性的高低等。CroSSman(20O4)发现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实施跨国外包要考虑的因素有劳动生产率、工业总量、合同的完备性、劳动力成本,并且发现主观的认为所有低工资国家就是发达国家服务外包的首选目的地是不合理的,因为高工资国家可以依靠以下措施持续的吸引外包业务: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高效率的法律系统和合作外包方所需要的技能。近几年,外包承接国所处的本土环境也受到国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服务外包主要研究机构的Brown和wi1Son(2005)以离岸服务外包承接国的风险性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币值的稳定性、当地的治安法律环境和基础设施是否完善等是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外包风险系数的因素。另外,也有不少专业服务外包研究机构以承接国为研究对象,发布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Gartner公司提出五项关键影响因素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五项关键因素是政府部门的支持措施、劳动力素质的高低、文化相容性、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和创建新业务的成本大小等,并且根据这个评价指标体系对全球服务外包目的国进行了打分和评估。全球著名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A.T.Kearney)通过主要考察人力资源指数、财务成本指数和商业环境指数这三个影响因素,构建2007全球服务外包目的地指数,并对全球服务外包目的国进行了排名。
2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概念界定及发展状况
2.1离岸金融服务外包概念界定
对于外包的理解有助于我们了解金融服务外包的本质。对于外包,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概念界定,但是从本质上看,他们有共同的认识,即外包就是将本来应该在内部完成的,现在却交由外部相对独立的第三方来完成。外包作为一种商业模式,是劳动分工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在价值链上的创新和发展,是社会生产日益精细化、专业化和高效化的表现(齐亚芬,2011)。目前理论界普遍接受的外包的定义是:在企业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争取更大的竞争优势,仅保留其最具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而把其他资源借助于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予以整合,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绩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企业对环境应对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李布,2000)。
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金融服务外包是一般服务外包中的一种具体的形式。其实质是金融服务机构将本来由集团内部完成或处理的具有不同功能、内容的金融服务活动转移到外部各个具有比较优势的专门的服务提供商,并由它们来完成,以此来充分利用、有效整合内外各种优势资源。对金融服务外包的含义,巴塞尔委员会将其界定为“被监管者将部分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本应由自己从事的业务利用第三方(既可以是被监管者集团内部的附属子公司,也可以是集团外的公司)来完成”。
3 中国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影响因素..................22-38
3.1 中国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影响因素..................22-30
3.1.1 宏观因素 ..................22-25
3.1.2 中观因素.................. 25-28
3.1.3 微观因素.................. 28-30
3.2 中国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影响因素..................30-38
3.2.1 灰色关联理论概述 ..................30-31
3.2.2 变量的设定和数据的来源.................. 31-33
3.2.3 数据的处理及关联度的计算.................. 33-38
4 中国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优势..................38-49
4.1 中国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 38-43
4.1.1 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 38-40
4.1.2 经济快速增长及政局稳定.................. 40-41
4.1.3 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41-43
4.2 中国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相对劣势.................. 43-49
5 促进我国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发展的政策探讨.................. 49-53
5.1 推进服务业的创新和发展.................. 49
5.2 增强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 49-50
5.3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50-51
5.4 拓宽融资渠道,完善服务外包.................. 51
5.5 培育龙头企业,支持我国离岸金融服务.................. 51-53
结论
目前,我国服务外包企业,从规模上看绝大多数为中小型企业;从资产结构上看,企业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比较高。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企业的特点决定了中小企业存在的共性问题:融资困难,这一现象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鉴于此,2009年9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我国服务外包产业无疑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政府还要继续完善金融服务外包运营支撑体系,一是要加快集合债券,担保、抵押贷款等融资渠道建设。针对服务外包行业企业规模小的现象,政府应探索牵头发行服务外包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并给予成功发行的服务外包企业一定的财政贴息,提高服务外包企业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务融资的积极性。同时,政府应以银行间交易商协会为试点,进行以金融服务外包企业为主的“跨区域集优集合票据”、“垃圾债券”等创新债务融资工具的的研究、甚至发行工作。二是进行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在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融资的创新。重新调整银行等贷款机构对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贷款标准,鼓励银行进行多元化金融产品的创新,允许以知识产权、软件产权等无形资产为担保的抵押贷款的发放,扶持一批有技术、有实力、有市场的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尽快做大做强。三是要加强政府资金扶持和风险投资、外商投资及社会民间资本的投资力度。鼓励风险投资、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资金、社会民间资本和外商投资等通过参控股或债权等方式支持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菲.服务外包动因机制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J].中国工业经济,2005,(2):67-73.
2陈军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影响因素分析--兼论中国的承接能力[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9,:55-64.
3陈昊飞.软件及服务行业:中国IT软件与服务外包行业黄金十年(EB/oL).
4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国际服务外包发展趋势与中国服务外包业竞争力[J],国际贸易,2007,(8):19-28.
5鄂丽丽.服务外包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8,(3):25-35.
6胡昭玲、王洋.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的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0,(2):68-72
7齐亚芬.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与防范[J].环渤海经济障望,2011,(4):32-35.
8景瑞琴.人力资本与国际服务外包[J].上海:复旦大学,2007.
9江小娟.服务全球化与服务外包:现状、趋势及理论分析[J].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1):148-159.
10黎奔.中印国际服务外包比较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14):93-94.
2018年金融毕业论文精选篇九
1. 导论
1.1研究背景
中国上市金融公司主要有4类: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目前在A股上市的共有37家(见附录1)。我国的金融业随着国门的打开,面临着外资银行激励的竞争。竞争是市场化的本质,无可避免,但面临外资银行资金雄厚、业务齐全、服务专业、治理完善的差距,我国金融公司路在何方?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在企业投入资本中起着创造更多更大价值的作用,因而,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是金融这个知识密集行业内的大事。高薪酬,可以起到留住人才的作用,但过高的薪酬或者不合理的天价年薪又会给企业带来经济负担,并因由于薪酬的差距过大情形下,又会引发不公平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薪酬的制定必须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这样对于完善公司内部治理进而提升公司绩效才有重要意义。
金融危机爆发后,金融高管们仍旧拿着高薪,人们开始质疑:这种薪酬和他们的投入是否匹配?美国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家们是否过分追求于短期回报而过分放大风险,薪酬的设计机制尤其是长期激励机制是否得到了有效实施?尽管奥巴马的“限薪令”指出,接受美国政府救济的高管年收入不能超过50万美元;尽管中国出台了国有金融公司或者国有控股的金融公司年基本收入不能超过70万元,奖金不能超过基本收入的3倍,即280万年薪封顶的措施,但金融业内部过大的薪酬差距,国内金融业的起步与国外金融业薪酬机制的成熟的差距,高管薪酬和普通员工过大的薪酬差距,国有性质的金融公司与非国有的金融公司的高管薪酬的有效性差异等问题普遍存在,值得深思。
1.2研究意义
高管薪酬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丰富金融业高管激励理论,完善金融公司薪酬理论,丰富金融公司治理理论有重要的意义。相关数据表明,我国金融业高管收入水平和外资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并且缺乏灵活的薪酬体系,这样的没有完全激发高管能动性的薪酬体制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绩效。另外,“59岁现象”、“灰色收入”等现象势必造成高管人力资本和企业资源的浪费。我国国有性质的金融业薪酬问题有历史的遗留问题,表现在行政级别挂钩,市场化还不够强,导致了一些过度的“职位消费”、“59岁现象”、薪酬“二元结构”的问题:而股份制金融业虽然在薪酬激励问题上领先一步,但是其长期激励模式仍不足,并且个人高管薪酬天价,让人不得不深思这个薪酬到底能不能和企业的绩效成很大关系,制定薪酬又该考虑哪些因素,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完善薪酬激励的相关理论具有巨大理论意义,对于指导我国金融业完善薪酬体系从而激发人力资本的创造性为提升我国金融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3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主要的研究方法有:
①规范研究法与实证研究法在借鉴相关理论基础和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上市金融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理清影响高管薪酬的因素,并得出相关的启示;紧接着,建立起薪酬影响因素的模型,提出一些假设,通过上市所有金融业的年报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相关性的结论,验证假设,从而得出相应启示的实证研究。
②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根据经典理论,同时阅读国内外学者近年来的研究,基本得出一些变量间的关系,同时,通过收集数据,整体描述,个体差异的对比。定性分析得出高管薪酬影响因素的一些假设,通过定量分析得以验证,再修正定性的假设,进而提出定性的相关结论。
2.文献综述
2.1国外文献
关于薪酬,外国学者一般是将其作为内部治理的一个部分作为研究的,从多个角度,多种方法研究薪酬与公司或者与股东的相关关系。研究己经比较成熟,主要涉及高管薪酬与经营绩效,高管薪酬的影响因素等。
2.1.1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Lewellen和Huntsman(1970)抽取1970《财富》杂志上评选出的100家大公司中随机抽取50家公司,运用面板数据的方法,收集其近20年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他们认为经营效益正向影响高管薪酬,基于产生的利润,结果得出会计利润在决定高级管理者薪酬上有重要的作用的结论。Murshy(1985)证明了高级管理者的薪酬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他认为,市场风云变幻,高级管理人员所索取的回报都是应得的,因为他们为企业的效益提高做出了贡献。他对美国1200家大公司1975-1985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高级管理人员薪酬随着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而相应提升。他认为基于绩效而设计的薪酬体系是合理的,它使得高级管理人员为所有者的利益努力,因为合理的薪酬体系对高级管理者们有很好的激励作用,而公众认为高管薪酬太高,这种观点是不妥当的。为验证报酬水平与公司业绩的权变模型,Han和Liebman(1998)利用美国100家上市的最大商业类公司连续15年的财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他得出:管理者薪酬与公司业绩具有强正相关的关系,并且他解释说这是由于1980年以后股票期权得到这些公司推广应用带来的结果。换句话,股票期权具长期、稳定的激励作用,股票期权在管理者薪酬结构中占据的比重增大,高级管理者的薪酬和公司业绩的相关性就会显著地提高。
2.1.2高管薪酬与公司经营绩效不存在正相关关系
Mehran和Qian(2003)选取美国120家商业银行CEO报酬作为样本数据,并收集1992一2002年的数据得出了美国上市银行CEO薪酬与绩效的相关关系低于非银行业。另外一个结果也表明,其高级管理者报酬激励的敏感度也低于其他一般制造企业,这是由于银行业是高负债经营这么一个显著特点造成的。以在新西兰上市的公司为研究样本,建立回归模型、认为新西兰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薪酬与公司业绩虽然有点相关关系,但相关性很小,不显著相关。Mphy(1995)从穆迪公司的高管薪酬研究数据库中收集了85家银行1982-1995年间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数据,发现公司的当年的利润水平对薪酬和绩效工资具有不同的影响,绩效工资和企业利润是有正相关关系的,但是薪酬和净资产收益率却没有相互明显的相关关系。Dlnedstz(1993)认为公司业绩是外在变量,依赖于公司外部环境和内部特征,例如市场波动、经济周期、经营风险、投资机会、竞争对手等,是随着市场波动长期累积的结果,对高管薪酬不存在重大的影响。他同时运用回归分析实证得出了现金报酬对高级管理者的激励作用,但是大型的公开上市的公司由于股份分散,公司的业绩与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之间只有很弱的相关关系。
3. 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20-25
3.1 本文涉及的相关概念 ....................20-21
3.1.1 高级管理人员 ....................20
3.1.2 薪酬的范畴 ....................20-21
3.1.3 公司绩效.................... 21
3.2 本文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21-25
4. 上市金融公司高管薪酬激励的现状.................... 25-38
4.1 我国金融行业高管薪酬的制定模式.................... 25-26
4.2 上市金融公司高管的薪酬激励.................... 26-36
4.3 我国金融业高管薪酬偏高的原因 ....................36-38
5. 高管薪酬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38-55
5.1 影响高管薪酬的因素.................... 38-41
5.2 研究思路.................... 41
5.3 数据来源.................... 41-42
5.4 变量选择.................... 42-44
5.5 描述性统计.................... 44-45
5.6 模型的设计.................... 45-46
5.7 实证分析结果 ....................46-51
5.8 实证结果差异的解释和实证小结.................... 51-55
结论
完善的内部治理意味着股东、董事会、高级管理者均衡的制约关系,而监事会在中间起着独立的客观的监督作用。在工作中,要强化监事会的制约和监督的职能,监事充分代表的是股东和员工根本利益,监督企业的运营。而要做到有效的监督,必需了解一个企业,才能做到心中有数。由于很多上市公司监事会成员招聘和解雇很多受到股东大会中董事的选择决定,因此其独立性大打问号。要强化监事会的功能,不仅要加强建设监事会成员的监督能力,更是要划清董事会对监事会隐隐约约的制约,让监事会成员独立行使更多的“话语权”。上市金融公司要建立现代的股东大会、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监事会的四级组织架构,健全决策程序和议事制度,实施高效的科学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划清各级的权责关系,确保各层级方独立的运作,相互地制衡。
由于长期以来薪酬在国人的眼中是个人隐私,我国薪酬披露“含蓄”了很多,我国信息披露薪酬方面都不够规范化和透明化。薪酬信息的充分披露有利于建立职业经理人市场的竞争性和公平性,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在美国,花旗集团的董事会以及薪酬委员会对每年高管的薪酬制定了详细披露要求,要求明确详细的披露和说明主席、首席执行官、首席营运官在内的6名高管人员3年的具体薪酬数额、结构和奖励原因等信息,以便于公司股东和社会公众了解和监督。高管人员是接受股东的委托经营管理公司的受托人,他们的薪酬和业绩联系情况他们拿多少钱,都是股东应该知情的。上市公司理当及时披露的高管薪酬的完整信息,例如股权激励、各式各样的福利、业绩奖金、在职消费中的大额消费及其用途甚至涉及的一些可能存在的隐性收入的信息、。证监会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管理者薪酬信息披露内容的要求,同时要提高高管薪酬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充分性和及时性。在此过程中,信用评级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应积极发挥其专业机构的作用,公众也可通过公开的信息对披露的薪酬进行监督,从而促使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披露制度有效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1] Marshall A.,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8th edition, Macmillan, London,1920.
[2] Gehrig.Tan Information Based Explanation of the Domestic Bias in International Equity Investment.Th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97-101.
[3] Davis E.P.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s-an Industrial Analysis. Bank of England DiscussionPaper,1988:50-57.
[4] Moran, P. P. A. Notes on Continuous Stichastrc Phenomona Biometrika, 1950,37, 17 - 23.
[5] Zhao XB.Spatial Restructuring of Financial Centers in Mainland China and Hongkong:A Geographyof Finance Perspective.Urban Affairs Review,2003,38(4):535-571 .
[6] Bossone B.,Sandeep Mahajan Farah Zahir.Financial Infrastructure,Group Interests and CapitalAccumulation.IMF Working Paper,January,2003.
[7] Based Explanation of the Domestic Bias Gehrig.Tan Information in International Equity Investment.Th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97-101.
[8] Martin R., Sunley P. Deconstructing clusters: chaotic concept or policy panaceal, Journal ofEconomic Geography. 2003, (3): 5 -35.
[9] Malmbeg A., Maskell P., 2002.The elusive concept of localization economies: towards a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spatial clustering, Environment Planning. 34: 429-449.
[10] Barro,R.,Lee,J.W.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 Journal of MonetaryEconomics,1993,32(3),363-394.
2018年金融毕业论文精选篇十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949 年建国至今,以农村、农业和农民为代表的“三农”问题依旧对我国的经济造成至关重要的困扰。十六大会议上,我国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其中的重点及难点之一就是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建设和农民经济收入的稳步提升。然而,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否能为其提供强力的支持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关键。目前,我国正处于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时期,作为农业大国,农村金融的改革和发展自然已经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如何继续发展农村金融在经济领域中的核心作用,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增长,帮助农民致富,解决融资需求矛盾,是解决“三农”难题的有效途径。
当前,农村的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要想有效地制约农村金融产业的重要瓶颈,急需要创建相对应的新型农业金融的供给体系。2004-2006 年连续三年的中央 1 号文件,提出了“要培育有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建立服务三农的多元化金融组织,发展民间金融市场和小额信贷”等政策。2006 年,我国银监会为了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少、覆盖率低、资金运转率较慢等问题颁布的《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此鼓励各大金融机构向农村投资。我国明确指出要发展多种形式化建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进一步提供符合农村金融自身发展的一系列项目服务。在新农村发展的实施战略背景下,要通过大力支持和建设“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把农村金融发展强力推向一体化,这成为建设新农村的难题。在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总理指出“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
2008 年 10 月,吉林省被认定为创新试点省份,从信贷投放、征信环境、融资担保、支付系统等多层面入手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进行改革。因此,深入研究吉林省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出根本原因,认识区别其农村金融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包括农业的发展,以及如何提升农业总产值和农民收入,制定出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有效创新策略,从而对帮助“三农”发展和建设有重要意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有应用价值。通过对其分析,同时与国内外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相比较,拓展吉林省农村金融发展路径,不但可以促进农村农业的经济发展,也可使吉林省经济的发展有所提高。建立健全完善的正向激励机制,可以充分激发各种类型的市场主体潜在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调动性,做好窗口指导,引导各村、县领域金融机构,加强对三农、中小企业、扶贫开发、农村和县域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和较弱地方的金融支持,为有关部门制定出可发展的金融政策提供依据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和作用。此次通过学习和研究,我们将深刻的体会到“三农”对于金融服务的渴望和对于农村金融市场要增进改革的重要性。农村金融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不仅关系到农村的发展与稳定,也关系到重大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农村金融现状进行剖析并探索中国新农村金融体制的路径选择。
1.2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本文以金融学、农村金融学等为理论依据,拟采用:
第一, 文献归类法,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归纳整理。
第二,实证分析法,实证分析我省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模式,对其功能定位对象等进行了评估效果,全面疏导我省农村经济差异,了解我省农信社在不同地区发展存在的差异,在拓展路径的选择符合吉林省情况的支持路径。
第二, 规范分析法,比较外国农村金融理论生成背景、金融模式发展情况、金融政策不同实施,研究国内农村金融的历史、现状,从中发现适合我国农村金融的融资借鉴的经验和成功之处。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国外农村金融的研究
集中于农村金融市场、管理体制、产权制度等方面在对农村金融市场及其供求关系的研究方面。代表性的理论观点有美国 HughT•Patrick(1966)提出的“需求追随模式”和“供给领先模式”,两种模式因农村经济的不同阶段而存在最优顺序。在管理方面,E.S 肖和 R.I.麦金龙(1998)指出许多发展中国家存在“金融的二元性”、国有金融垄断经营、抑制民间金融发展、利率扭曲、资金总量矛盾突出、补贴性信贷利率和信贷配给降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并指出可以通过降低市场准入的条件和减少市场分割来改善这一状况。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市场型合作金融理论成为主流, BrianP•Cozzarin(1998)创立了农业部两大关系的概念模型(联盟和一体化),从而得出最优化契约和一体化组织形式是比合作金融更重要且有效地农村金融组织形式的结论。总之,国外农村金融理论与实践已由农业信贷补贴范式转到农村金融市场范式。以下还有一些其他的观点:戈德史密斯(Goldsmith,1955,1966,1968,1969)提出金融工具与金融制度是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发展的观点。他认为金融结构是可以量化的,并列出了衡量金融发展程度的指标——金融相关率(FIR),这是目前金融界应用面积最广泛也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根据对数十个国家近百年来的调查研究资料,戈德史密斯证实了“经济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粗略的平行关系”。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完善,与不同等级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明显的正面关系。帕特里克(Patrick,1966)研究了金融发展对国民经济财富的构成及其使用的影响,并在其构成和使用影响的基础上认为金融发展中优先发展的货币供给可以带动落后国家的政策。罗纳德 麦金农(McKinnon,1973)和爱德华 S 肖(1973) 则在70 年代先后出版的《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中,分别强调并指出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的发展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起到决定性作用。加尔比斯(1977)发表《欠发达国家的金融中介与经济增长:一种理论的探讨》,文中认为金融可以使发展中国家的资金从低收益流向高收益的部门机构,可明显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这是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机制。著名学者金列文(1993)分析了八十多个国家 60年代至 90 年代的数据。数据分析中显示:跨国回归的方法中,金融中介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较强的正面关系。
第3章 相关理论及吉林省农村金融..................... 19-33
3.1 农村金融的相关理论.................... 19-21
3.2 吉林农村金融现状分析.................... 21-29
3.3 吉林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 ....................29-33
第4章 外国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的借.................... 33-41
4.1 发达国家农业金融模式 ....................33-37
4.2 发展中国家农业金融模式.................... 37-39
4.3 国外农村金融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39-41
第5章 吉林省农村金融支持路径.................... 41-59
5.1 农村信用社的改革 ....................41-47
5.2 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47-55
5.3 引入竞争主体 ....................55-59
结论
在落实党和国家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中,必须重视和加大农村金融对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吉林省目前农村的金融体系极不完善,农村金融体制中存在的种种缺陷已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发展农村金融体新路径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基于对农村金融理论的再探讨,了解合作思想是基于社会上的相对弱者联合起来抗衡大资本的互助措施,是一种社会化地利用社会财富的经济手段,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的博弈决定了合作制是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制度设计,能够容纳多种产权形式、适应农村多层次生产力水平的制度。 目前合作金融在一些国外发达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其主要对参加本系统的合作社或农民发放贷款,对农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经过上述对农村金融相关理论深入了解和外国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比较分析和探索,对于我省农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提出了的一些政策性建议,具体如下:
第一, 坚持深化和巩固涉农金融机构改革。农村金融组织机构改革是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目前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深化改革的重点在于突出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布局和拓展业务面,农业银行要以坚持为农服务为方向,稳定、发展和完善农村服务网点。农业发展银行要拓宽支农领域,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支持。邮政储蓄银行要借鉴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等发展经验,积极拓展涉农业务范围。农村信用社要继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保持各级联络社法人地位稳定,发挥为农民服务的主力作用。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鼓励和支持符合规则并有条件的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在县域以下地区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作为以合作制为基本原则的农信社,扶持和建办农村金融市场主要在于合作金融制度。目前为止,由于我省的农村经济规模不大而且不够聚拢,要想建设农村金融市场,利用商业性和政策性金融作为更好的协助条件,最好的选择就是推进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要遵循持续合作化制度原则和“非赢利性、民主管理、一人一票”的制度才能建设农村合作金融,并且确保在合作金融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发挥出有效的作用。
第二,对金融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进行创新。要发展就要有创新,人民银行及各阶层银监部门要加大力度对金融服务在农村的工作进行创新和指导,完善和规划对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创新工作的开展进行有效的扶持,并且及时调解各项对创新工作产生制约的新问题。金融机构要在继续巩固和扩大农户联保贷款和小额信用贷款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出台的拓宽有效抵押担保物范围的政策,根据不同有效抵押物的特点,创新农村信贷产品,扩大贷款覆盖面。充分利用现代大小额支付系统,切实做好农村结算、代理等金融服务工作,积极研究开发适合农村需求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服务方式,为“三农”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
第二, 国家需要运用经济和金融的方法手段对其加大力度进行帮助和支持,避免合作金融政策性的负面历史重演。资金上的来源并不是合作金融和政策金融在本质上的区别,而是决策主体与决策方式的区别。国家可以提供优惠方式或资金融通给予合作金融,但不可以涉及其组织内部的任何一个决定性策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金融模式。将国家信贷银行作为最基础阶层的合作组织,给予长时间提供资金融通的政策,有限制的干涉或指导其金融决策,并组建合作社组织的行业会,在发展过程中找到合适的时间主动退出全部产权。
第三, 加强建设和完善合作金融监管和行业管理机构,使其更加专业化,并且从初期合作金融就开始以行业自律为重。坚持使用合作制原则,不要让农村合作金融走向商业化。所以建立外部监管或行业管理,让其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尽情发挥它的优势,对于守护农村资金存非常重要,我国现在在金融监管上能力薄弱,在合作金融上也没有专业的监管制度。所以我们要先建立行业管理机构使用法律或行政方式对其进行加强管理,还要视行业自律为重,从而减少管理的成本问题。
第四, 改善农村金融的扶持政策。全面应用财税和货币政策工具,给予涉及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创新减免特别指定的税收及费用上的补贴,指引更多的信贷资金投放到农村。首先,实施对涉农贷款减免特定方向税收以及费用补贴,参照农信社的改革税费减免政策,针对县级区域下面的涉农金融机构实行减免税收,并对其进行财政上的贴补,以确保其利润水平的合理化,对金融机构涉及农业贷款的呆账核销进行宽限条件的政策,积极扶持金融机构化解其风险。其次,有效的对货币政策工具发挥指导作用,积极的使用差别存款预备金率,使支持农业力度较大的涉及农业金融机构运行优惠存款储备金率;对支农再贷款的运用范围进行拓宽,加强其资金实力;扶持涉农金融机构优先进入全国银行之间的债券市场,对其利用并鼓舞银行间的拓宽市场资金源泉路径。再次,依照“款准入、严监管”及“区别对待”的理论,使涉农创新金融产品和基层金融机构的网点进行设置和调整措施使其面向市场准入绿色通道,对其跨区域性重组、融资建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分支机构进行扶持。
第五, 强力简化金融风险,对合作金融成立外部保险机制。由于农业是具有很高风险的产业,所以相对的农村合作金融的经营风险很高,因为它的合作者的风险意识较低,在管理和决策上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并且其面对的是以农业为主损失惨重的乡镇企业。建立外部保险机制不光可以化解风险避免农村合作金融走向商业化轨道,也可避免大规模的企业破产后导致的金融危机所产生不好的影响。在这里,我们可以吸取日本的经验,建立临时暂缓性质资金调动的互相缓助制度、农信保险制度、农业信贷扭保制度、农业灾害补偿制度以及由政府和信用社组织一起出资的存款保险制度等众多制度。
参考文献
[1] 曹汝华.吉林省农村金融发展状况调查[J].农村金融.2006.7.
[2] 蔡友才. 农村金融改革须超越存量体系框架[N]. 第一财经日报, 2007,(2007-05-31).
[3] 杜艳. 银监会首度回应农信社改革路径之争[N]. 经济观察报, 2006,(2006-04-03).
[4] 丁忠民.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机制与模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农业经济管理,2008.
[5] 冯庆水,李跃中,张恩福. 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2008,(01).
[6] 郭田勇.郭修端.开放经济下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博弈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7] 黄长志.金融支持农业发展问题研究——以吉林省为例[D].吉林:吉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2006.
[8] 中国银监会吉林省四平人民银行 姜柏林. 扩大内需应当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组织[N]. 消费日报, 2009, (2009-09-02).
[9] 李爱喜,章玲超. 农村金融生态功能恢复原理与政策研究[J]财经论丛,2007,(02).
[10]李福刚. 吉林省创龙产业!点领城发辰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