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金融论文,金融、金融学均为现代经济产物。古代主要是农耕、农业经济,主要是易货和简单的货币流通,根本不存在金融和金融学。如在中国,一些金融理论观点散见在论述“财货”问题的各种典籍中。(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金融论文,供大家参考。
专业金融论文范文精选篇一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随着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认SB)和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FASB)等有关机构的表态,认为公允价值不是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源,也不是推波助斓的因素之后,这场公允价值之争才一暂时告一段落,但是由公允价值引起的问题还没有完全得以解决。为此有必要对公允价值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研究,以进一步明确未来会计的发展方向。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国际贸易变得越来越频繁,急需一种或几种有效的会计语言来进行会计确认、计量、一记录和报告,而这个会计语言的最合适选择莫过于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计量是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问题而正式提出来的,但是它产生的真正根源是物价变动对会计计量的冲击。反映的是特定时点和经济状态下,市场对资产或负债的定价,不仅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还可以揭示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提高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
因此,国际社会纷纷对公允价值准则展开讨论,并组织多个研究课题,期望提出一个统一的公允价值概念框架和具有操作性的应用指南。我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的代表,不仅要紧密关注IASB和FASB关于公允价值的修订,还要积极参与到国际讨论中去。既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还要在趋同的道路上发表中国自己的声音。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公允价值有效实施的环境,但是鉴于公允价值的特殊性,它对市场经济环境和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我国在应用、修改公允价值准则的过程中,不能盲目跟从,要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并不断加强经济建设,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为我国的全面振兴打下经济基础。
二、研究意义
本文将主要关注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问题。由于公允价值的特殊性,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应用较为谨慎,公允价值涉及到具体准则的范围较广,但是深度较浅。另外,我国也没有类似于美国那样的创新金融产品,因此对公允价值的研究不应盲目跟随发达国家的脚步,应立足国情,对中国的特殊情况和特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总结,制定出适用于我国企业发展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本文在关注国际社会和美国关于公允价值的相关发展动态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在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企业有效实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相关措施。
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研究公允价值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定义、特征、优缺点以及与其他计量属性的辩证关系等问题,加深对公允价值本质的理解,以便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第二,分析金融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会计改革,介绍公允价值会计在国际社会和美国的应用和发展动态,关注IASB和FASB关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修订,了解国际上的相关研究动态,有利于我国更好的参与到国际讨论中去。第三,研究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应用问题,包括趋同进展、应用现状、遇到的问题等,并结合我国内部控制的有关规定,对公允价值的有效实施提出相关建议。
第二节国内外文献综述
国外有关公允价值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公允价值的定义与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的确认方法、公允价值的审计原则和方法、公允价值在特殊领域的应用、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与相关性等方面。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关于公允价值的研究文献逐渐转向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的关系上来,其中不乏对公允价值本质和评估层级的重新讨论。20世纪80年代,美国爆发的“储蓄和信贷危机”暴露了用历史成本计量金融工具的缺陷和不足。为此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出台政策,将公允价值模式引入到了金融工具计量中。在SEC的推动下,FASB开始着手制定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准则。20世纪90年代,FASB总共发布了33个财务会计准则,其中涉及公允价值的有23个,占全部发布的71.9%。2006年9月,重新修订了公允价值定义,正式发布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FAS157)。将公允价值的定义修改为: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所获得的价格或清偿债务所转移的价格。在准则中详细论述了资产或负债应用的最有力市场、初始确认、后续确认、公允价值等级和估值技术等内容。‘”2008年9月,SEC和FASB针对“在不活跃市场下如何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发布了指导意见。指出当存在非活跃与非理性市场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定价的形式来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
第二章公允价值的基本理论研究
第一节公允价值的多方定义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在2008年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08》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2000年发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7号》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交易双方自愿的前提下,当前资产的购置或出售金额,或当前负债的发生或清偿金额。”FASB在2006年9月发布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SFAS157)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进行了修订,修订为:“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所获得的价格或清偿债务所转移的价格。”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2月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中,对公允价值定义所做的表述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来计量。”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的企业,不打算或不需要进行清算、重大缩减经营规模或在不利条件下仍进行交易。
第三章 金融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会计改革研究 21-31
第一节 公允价值会计与金融危机的辩证关系 21-22
第二节 美国对公允价值会计的改革研究 22-27
一、公允价值会计在美国的应用历程 22-24
二、金融危机后美国对公允价值会计的改革研究 24-27
第三节 国际社会对公允价值会计的改革研究 27-31
第四章 我国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现状 31-41
第一节 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应用情况 31-34
第二节 引入公允价值的原因 34-36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角度 34-35
二、当前经济环境角度 35
三、企业发展角度 35-36
第三节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背景下我国对公允价值问题的关注 36-37
第四节 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7-41
第五章 公允价值会计有效实施的相关措施 41-49
第一节 公允价值会计在应用中存在的风险 41-43
第二节 公允价值会计应用的风险应对措施 43-49
结论
我国于2007年开始正式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并将公允价值引入到新准则体系之中,但是对公允价值会计的使用深度还很有限,并且缺乏单独的公允价值准则和统一的操作指南。国外发达国家制定的一些操作指南都较为复杂,不适合我国的国情和企业的应用。因此,对于公允价值的引入我国不能盲目跟从发达国家的脚步。有关主管部门应根据我国的经济环境和企业管理水平积极探索适合我国企业发展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并制定出具有操作性的应用指南。企业在应用过程中也应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制定公允价值会计有效实施的内部规范,并将实施的结果和遇到的问题积极反馈给有关部门,以便能够及时出台相关调整措施、指引规范并制定更详细的操作指南,确保公允价值会计的有效实施。
公允价值会计在应用过程中存在风险,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计量模型过于复杂,并且没过开发出适合我国自身特点的估值模型,计量不够规范,企业在应用时只是形式上的运用、模仿计量,导致计量结果不公允。一方面,现阶段计量模型的选择标准大多源于发达国家。但是,发达国家的市场活跃、企业内控制度健全,所以估值模型的输入信息可以最大限度的依赖外部信息,信息含量较高。但是,对于我国的市场而言,市场还未完全成熟,各类要素市场的运作还不正规,很难找到可以观察到的或准确的市场价值作为输入变量,更难等效实施国外计量模型,因此我国不适宜直接采用国外的计量标准。另一方面,对公允价值应用范围最广泛也最彻底的领域应该是金融创新领域和金融衍生品市场,这也是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最初原因。但是我国没有类似于美国那样的金融产品和健全的金融市场体系,在这种情况下,高度依赖市场信息确定的公允价值,往往与在成熟市场的公平交易中形成的价格产生差异,最终导致形成的价格也不公允。因此,我国在学习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应探索适合我国发展特点的计量模型,既要方便企业的使用,还要提高信息的可靠性。在探索的过程中可以将战略风险分析技术(波特分析)、经营风险分析技术(价值链分析技术、波士顿分析技术和SWOT分析技术)等战略分析和系统分析工具融入到公允价值计量模型中,提高风险分析水平和评估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FASB,SFACN0.7:Fair、luemeasurelnent,2006。
2谢诗芬,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纵横谈,时代会计,2004(1)。
3王建成,胡振国,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现状及相关问题探析,会计研究, 2007(5)。
4葛家澎,杜兴强,会计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6陆建桥,关于会计计量的几个理论问题,会计研究,2005(5)。
7黄学敏,公允价值:理论内涵与准则运用,会计研究,2004(6)。
8郝振平,赵小鹿,公允价值会计涉及的三个层次基本理论问题,会计研究,2010(10)O
9周春明,刘西红,金融危机引发的对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思考,会计研究,2009(9)
10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专业金融论文范文精选篇二
1. 前言
1.1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代写论文爆发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世界各国经济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截至今日,全球经济也没有从危机的阴影中彻底走出来,危机对经济的破坏性是巨大的,失业率大幅攀升,消费和投资锐减,股市暴跌,全球经济出现明显下滑的趋势。金融危机又一次引起了大批学者的普遍关注。尽管宏观经济波动一直以来都是宏观经济学关注的重大问题,学者们也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规律性认识得越来越深刻,但是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并没有因此而被抚平或减弱,而且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还有越来越频繁的趋势。远至1636-1637年荷兰的郁金香狂热、1719-1720年法国密西西比泡沫和英国南海泡沫,近至1929年的美国大萧条、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日本经济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1999年以来的拉美金融危机,以及2007年刚刚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等,不断的在提醒人们,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我相信,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本质的规律,虽然每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其所在的历史坏境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终究有其共同之处。也正是这一原因,才使得经济学界从古至今都把探求金融危机背后的原因作为重要的课题进行研究,试图找出引发金融危机的本质性原因,从而有效的避免金融危机对经济体产生的巨大冲击,使经济走向良胜的发展轨道。因此,研究引发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对于一国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尤其是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来说,找出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避免从经济过热走向经济萧条是现如今摆在我国经济发展面前的重要课题。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除了1992-1994年间经济出现了小幅的波动外,一直处于高速的增长阶段,近几年经济开始出现过热的迹象,市场的货币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大幅上涨,市场上投机、炒作之风浓郁,现在又面临通货膨胀的问题。国内的房地产价格和土地价格从2005年开始大幅飘升,一线城市的房价五年的时间里己翻了两番,二线城市的房价也翻了一番,房地产市场存在严重的泡沫现象。股票市场的上证指数从2005年的最低999点上升到2007年的最高6000多点,经过政府的一番调控后现又回到了3000点。可见不稳定因素层出不穷,严重威胁了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政府如若不能制定出适当的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进行有效的调控,使过热的经济实现“软着陆”,我国就会面临资产价格泡沫急速破裂,最终引发金融危机的悲惨局面。因此对金融危机的系统性研究有助于及早发现金融系统的脆弱性,能够促使政策制定者及时采取预防性措施,并化解与防范金融风险,对维持我国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那么,是什么敲开了金融危机的大门?又是什么把经济从繁荣拖入了萧条?主流经济学家们认为是有效需求、供给以及生产技术因素的变化引发了商品价格的变动,而宏观经济波动是与通货膨胀率的变动相伴而生的,维持一个稳定的低通货膨胀率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前提。但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不难看出,近些年来,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周期波动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资产价格波动成为各国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动力。金融危机的产生与爆发经常伴随着资产价格大幅上涨所导致的投机泡沫,资产价格泡沫的破裂是金融危机的前奏。例如日本“泡沫经济”破灭所导致的经济萧条让日本经济至今疾重难返,东南亚各国爆发的金融危机也是源于外汇市场上汇率的崩溃,以及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也是因房地产泡沫在急剧膨胀后无法持续最终破裂产生的后果。但是在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中,资产价格泡沫形成的初期并没有伴随着通货膨胀的发生,面对这种特征,主流经济学家关于金融危机的理论就有些牵强。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经济周期的这一重要特征,并关注资产价格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也即资产价格泡沫与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
虽然历史上对资产价格泡沫的关注由来已久,但系统性的研究起步较晚,迄今未能形成一套具有较强说服力的理论体系。资产价格泡沫通常都具有泡沫的形成、膨胀、破裂三个阶段,本文将沿着以下提出的问题为线索来研究资产价格是如何经历形成、膨胀以及破裂阶段,从而引发金融危机,影响宏观经济稳定的。通过系统的研究论证得出资产价格泡沫与金融危机间的理论逻辑关系,为金融危机理论体系的完整贡献一份力量。
2资产价格泡沫膨胀—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
2.1资产定价与泡沫
对于资产的定义,学者们一直都试图对其给出一个标准的界定,但到目前为止,一个被学术界共同认可的权威定义还没有出现。近年来,会计界对资产的定义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中对其的界定:“资产是一特定主体因为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形成的,并为主体拥有或控制的、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许多国际性组织都不同程度地采纳了这一定义,将资产的根本特征界定为未来经济利益。这一定义明确了资产有两大基本特征:一、资产具有经济属性,即能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也就是说,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要成为资产,必须具有能产生经济利益的特质。二、资产具有法律属性,即必须能被企业所控制,也即,资产所产生的经济利益能可靠地流入该企业,为其提供服务,而不论企业是否对它拥有所有权。
然而经济学界对资产的定义却更加宽泛,将资产定义为经济主体依据其对收益和风险的主观偏好或客观需要,选择持有财富的组合。这种定义方式有以下三层含义:一、资产是经济主体基于对未来收益和风险的偏好,持有的财富的最优组合,因此资产的持有组合是不断调整和变化的。二、对资产价值的判断是基于投资者对未来风险和收益的预期,但不同的投资者因个人素质的不同使其预期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资产价值是不确定的。三、为实现资产组合的调整,必须要在特定的市场对资产的所有权或控制权进行交易或转让,因此资产的价格受资产的流动性的影响。
3 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机制.............. 45-68
3.1 影响资产价格泡沫形成的微观.............. 45-49
3.1.1 预期对资产价格泡沫形成.............. 45-46
3.1.2 非对称信息对资产价格泡沫形成.............. 46-49
3.2 影响资产价格泡沫形成的宏观.............. 49-56
3.3 影响资产价格泡沫形成.............. 56-68
4 资产价格泡沫与银行信用扩张的相互.............. 68-82
4.1 信用扩张在资产价格泡沫膨胀中..............68-76
4.1.1 银行信贷推动资产泡沫形成.............. 68-71
4.1.2 信贷扩张和资产价格泡沫的AG模型.............. 71-74
4.1.3 加入未来预期因素的AG模型 ..............74-76
4.1.4 小结.............. 76
4.2 资产价格泡沫膨胀推动银行信用.............. 76-82
5 资产价格泡沫引发金融危机的机制分析.............. 82-108
5.1 资产价格泡沫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82-93
5.2 资产价格泡沫引发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 93-102
5.3 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与金融危机.............. 102-108
结论
我国的居民在医疗、教育、住房方面的负担过重,使得百姓有钱不敢花,严重阻碍了居民的消费支出增长,因此必须对这些领域进行彻底的改革,在住房方面,应把土地收入专款专用,用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加大保}章胜住房的供给,打破住房市场的垄断结构,同时应明确禁止保障性住房在市场上的销售,只能出售给政府,有效杜绝保障性住房“掺假”的问题。在医疗方面,我国医疗成本过高的根源在于“以药养医”,所以我国医改的重点在于通过有效的方式实现医药分离,可以借鉴“高州模式”,让医生享受到医疗服务的部分利润,给医生分成,这种分成模式使医生自主地压低成本,成功实现医药分离,有效的解决我国的医疗成本过高的问题。在教育方面,我国对教育的投入力度还远远不够,公共教育投入仅占GDP的2.4%,低于印度的2.7%,相当于美国的一半,所以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为国家的发展储备必要的人才,不仅有利于改善民众的生活水平,同时也有利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只有市场的两主体企业和消费者积极的参与,民间资本乐于在实体经济中投资,居民有能力增大消费支出,实体经济才能被彻底激活。同时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既会拉动社会就业变相的加大了民众的收入,又会使企业有更多的利润,可以给工人发放更多的工资,而民众收入的增加又会增加消费支出,继续增加对尸体经济中产品的需求,从而形成了良吐的循环,这样才能真正的搞活实体经济,有效地将虚拟领域中的资金疏导到实体经济中去,减轻我国虚拟经济市场的泡沫程度。
参考文献
1安德鲁.布希.大灾难后的金融变局「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15-37
2宾斯维杰.股票市场、投机泡沫与经济增长[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14-168
3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经济过热、恐慌及经济崩溃一金融危机史(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78-287
4昌忠泽.房地产泡沫、金融危机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JI.经济学家,2010,(7):69-76
5陈学彬、余辰俊、孙靖芳.中国国际资本流入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l.国际金融研究,2007,(12):53-60
6程鹏.房地产价格与金融危机的关联性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l):25-27
7楚钢.金融体系以外寻找金融危机起因[J].第一财经日报,2009.1.13(A14)
8崔建军.布雷顿森林体系阴影下的全球金融危机[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9,(8):18-20
9段军山‘资产价格波动、银行不稳健与宏观经济后果[J].改革与战略,2007,(7):59-62
10段忠东、曾令华.资产价格波动与金融稳定关系研究综述[J].上海金融,2007,(4):16-20
专业金融论文范文精选篇三
1.导论
1.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世界代写硕士论文经济经过20世纪尤其是二战以后的快速增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成就。人类在享受由高速的经济增长带来的丰富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逐渐意识到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并且此种经济发展的副作用正逐渐凸显。于是,全球学术界、各国政府和组织开始认真反思传统经济学的弊端,力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众多的资源环境问题中,由二氧化碳排放带来的气候变化问题是时下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气候变化所引发的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极端恶劣天气对人类社会的威胁不断增大,气候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环境问题,而己经上升一到国家战略问题和外交问题的高度。无论是各国元首之间的访问,还是国际上诸如“GS+5”、“20国集团峰会”等多项高层会议,都将气候问题列为重要议题,展开了广泛而激烈的讨论。与此同时,人类社会的共识正逐步深化,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到《京都议定书》,再到哥本哈根会议的具体行动方案,虽然在具体目标和责任的磋商中仍存争议,但各国致力于降低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己然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流。动力,发展低碳经济也将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流。
1.1.2研究意义
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低碳产业的发展,需要在研发和设备制造两端投入大量资金。在资金筹集方面,政府首先要承担一部分,主要用于引导和示范,其余大部分则需要来自金融部门。因而,发展绿色金融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事情。2007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三部门联合推出的“绿色信贷政策”,要求金融部门加强建设项目和企业的环境监管与信贷管理,并对低碳节能的相关产业予以信贷支持。随后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对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的业务运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实施绿色金融,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不仅意味着社会责任,笔者认为也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利益。第一,低碳经济中的某些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一旦技术成熟后,不仅意味着碳排放的减少,还可能意味着成本的大幅降低和利润的增加,加上政府在政策上的倾斜,因此从长期来看,低碳产业将可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金融机构投资于相关产业,也能够在长期获得相应的收益。第二,在政府包括媒体对于低碳经济的倡导和宣传下,金融机构若能够实行绿色金融,将在整个社会中形成良好的口碑,甚至于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而这种公众知名度和美誉度,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够转化为经济效应。当然,发展绿色金融,任重而道远。
如何从制度上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如何实现金融部门与低碳产业相关部门的合作,达到金融机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的双赢;如何在借鉴国外已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开创我国绿色金融的新模式、新领域,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研究意义。应对国际性的气候问题,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出到2020年时达到碳排放比2005年减少45%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我国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今后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同时,我国经济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和低效益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必然的选择。在最新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稿中,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摆在了首要位置。而积极发展低碳经济,降低碳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着重发展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低碳产业,将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2.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金融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2.1绿色金融概念的界定
就相关文献对于绿色金融的内涵描述来看,主要形成了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其一,绿色金融指的是金融业在贷款政策、贷款对象、贷款条件、贷款种类和方式上,将绿色产业作为重点扶持项目,从信贷投放、投量、期限及利率等方面给予第一优先和倾斜的政策(和秀星,1998);其二,绿色金融指的是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通过金融业务的运作来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而促进环境资源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并以此来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金融营运战略(高建良,1998)。以上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前者侧重于金融与绿色产业的联系,后者侧重于金融机构自身的决策。相较之下,笔者更倾向于第二种观点。第一,从对象上来讲,第一种观点拘囿于信贷方面,而第二种观点包含了整体的金融部门。第二,果联系角度看,种被动的关系;第一种观点指的是与绿色产业的合作,使得金融部门变绿,从因是一而第二种观点则从金融部门自身角度出发,不仅是产业方面的合作,也包括了金融机构自身的经营决策和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主动的关系。因而,本文对于绿色金融内涵的定义,主要采用第二种观点。
3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SWOT分析 .................38-50
3.1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SWOT分析................. 38-47
3.2 基于我国绿色金融发展SWOT分析................. 47-50
4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经济效益分析................. 50-68
4.1 宏观层面绿色金融经济效益分析 .................50-55
4.2 微观层面绿色金融经济效益分析................. 55-65
4.3 我国绿色金融经济效益的结论................. 65-68
5 我国发展绿色金融的政策建议................. 68-75
5.1 政府角度的政策建议 .................68-70
5.2 金融机构角度的建议 .................70-73
5.3 其他组织及社会的建议................. 73-75
结论
在践行绿色金融业务中,可充分发挥NGO组织的作用。推动“绿色银行”发展,帮助银行业监督企业是否有效执行本国签署并加入的“国际公约”,同时严格遵守绿色金融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并在投资和技术“走出去”的同时,把我国好的环境政策、法规和经验也带出去,推动东道国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环境法规、标准,逐步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同时,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NGO组织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可对金融机构实施对环境保护的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全程评估,促使金融业履行对一环境的义务。
要推动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必须不断提升金融业者和社会公众的认识水平,因此需要实施绿色金融的宣传战略。因此,应加大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环境法制的宣传力度,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以环境补偿促进社会公平,以生态平衡推进社会和谐,以环境文化丰富精神文明。同时,应对“绿色金融”这一新兴词汇开展宣传,让更多人了解绿色金融的概念和内涵,并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因势利导地鼓励和督促金融机构实施绿色金融。
参考文献
[1] Vasconcellos,E.A. Rural transport and access to educ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policyissues[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1997, 5 (2):127-136.
[2] Ribchester,C., Edwards,B. The centre and the local: policy and practice in rural educationprovision[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1999, 15 (1):49-63.
[3] Tuthill,S.J. Innovative approaches in rural education[J]. Rural Information Certer PublicationSeries,2000,72.
[4] Brown,P. H., Park,A. Education and poverty in rural China[J]. Economics of EducationReview, 2002 (21):523-541.
[5] Bouck,E.C. How size and setting impact education in rural schools[J]. The Rural Educator,2004,25(3):38-42.
[6] Hannum,W.H., Irvin,M.J. Distance education use in rural schools[J]. Journal of Research inRural Education,2009,24(3):1-15.
[7] Tomuletiu,A.E., Moraru,A. Rural education in Romania: Present and perspectives[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eiences,2010,2 (2):402-406.
[8] Mtahabwa,L., Rao,N. Pre-primary education in Tanzania: Observation from urban and ruralclassroom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2010,30(3):227-235.
[9] Huffman,W. E. Decision making: The role of education[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Economics,1974,56:85-97.
[10] Fane,G. Education and the managerial efficiency of farmers[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Statistics,1975,57:452-461.
专业金融论文范文精选篇四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背景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打击,中国经济也没免受危机的冲击而放缓增长的步伐。但是,中国的房地产却在经济复苏萌芽时就迅速回暖,房价增速加快。 改革开放三十年间,普通居民整体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不仅是收入水平不断上升的结果,更受益于工业产品价格的下降。当然,这种价格下降只是相对于日益提高的收入水平而言。可是,不断上涨的房地产价格水平却让增长的收入望尘莫及,这种非正常现象的背后体现出房地产市场供求失衡的现状。在收入提高后,房地产需求水涨船高,但供给总量却跟不上需求的增速。 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供给总是跟不上需求的步伐,在我国,可供开发的土地就是这样一种稀缺资源,直接导致我国房地产商品供给相对于日益高涨的需求显得不足。目前,我国城市周边耕地众多,农村也存在大量尚待开发的土地,但是根据规定,这些土地资源在开发前必须先转换为国有土地,而这个转换过程被政府垄断了,地方政府利用自身的垄断权力,依靠土地转让与土地征收,获取巨大的“土地财政收入”。
目前在很多地区,土地转让收益在地方财政收入中扮演重要角色。政府人为限制了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的供给,从而使得土地价格不断上升,这种垄断机制,自然会为房地产金融风险埋下隐患。 在现代宏观经济体系中,房地产的作用不可或缺,已成为连接实体经济与货币金融的重要纽带。房地产金融是以房地产市场为主要贷款对象而衍生出的开发性贷款、消费性贷款、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等一系列的金融产品。银行贷款是创造货币供给的重要形式,而房地产贷款占到了商业银行贷款很大的比重,因此,房地产信贷规模的收缩与扩张能对宏观经济产生巨大影响。房地产贷款在经济繁荣并且房价走高时会加速货币在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之间的流转,相反在经济萧条并且房价下降时会弱化货币供给的创造机制并造成经济走向下行通道,从而引发房价进一步下降,抵押品价值严重缩水,银行贷款质量恶化,最终诱发房地产金融危机。 在日本和东南亚经济危机中,过快的金融自由化进程或者错误的金融自由化次序导致了房地产金融危机。在美国次贷危机中,以资产抵押证券化为代表的金融创新导致了房地产金融危机。
目前,我国正处于渐进式的金融自由化阶段,具体表现为利率的市场化、金融监管的逐渐放松,这将会加剧金融业的竞争。这种宽松的金融环境为房价上涨、房地产贷款规模的扩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土地供给的制度约束、城市化进程产生的刚性需求等因素相互交织会让房价持续走高成为必然,从而容易加剧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形成。 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血液是国家宏观经济良好运行的保障,深入了解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形成机理意义重大。具体表现为能更好地控制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的数量和改善资产质量,为其制定房地产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和预警机制提供依据;能够促进房地产合理投资的增长,化解房地产泡沫,为房地产业的良性发展铺平道路;对监管机构监督房地产非理性和不良贷款、制定房地产金融风险预警机制提供帮助;有利于规避房地产金融风险,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对整个金融体系甚至实体经济的冲击。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的房地产金融风险,本人选择“房地产金融风险形成机理与实证分析”课题进行研究。通过研究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形成机理,旨在探索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形成原因以及防范措施,这不仅对防范和化解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且对整个金融业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帮助。
1.2 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由于国内外学者对房地产金融风险的认识不同,因此,关于房地产金融风险的研究主要从两大视角展开:一是从房地产价格的角度出发,认为价格的波动会产生金融风险,并由此展开研究。相关的文献主要有,房地产波动周期理论、理性与非理性泡沫理论和金融资产价格波动论。另一个角度是从房地产市场结构出发来研究房地产金融风险,通过房地产金融参与者的行为、宏观经济金融环境等方面入手来分析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形成。与此相关的文献主要有,金融不稳定假说、货币学派的解释和信息经济学的微观解释。
1.2.1 国外关于房地产金融风险的研究
1、 国外关于房地产波动周期与房地产金融风险的研究
一般认为,房地产业的周期波动伴随着房地产金融风险的产生,因此对房地产金融风险的研究离不开对房地产波动周期的研究。国外对房地产波动周期问题的研究起源于 Burns(1935)对美国房地产长周期的描述。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滞胀”现象使得经济学家对房地产周期的研究进入了新的蓬勃发展的阶段,特别是到了九十年代,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学者们对房地产周期的研究进入了多样化深入发展的新时期。相关的文献主要有: Pyhrr(1982)认为房地产周期波动源于供求变动,他据此将房地产波动周期分为5个阶段,每个阶段波动因素不同。Brown(1984)考察了1968—1983年美国家庭住宅销售状况,证实房地产周期的存在性以及与国民经济周期较强的相关性。Prichell(1984)研究了1967—1982年美国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周期波动的关系,发现房地产业存在周期性波动。Pyhrr和Born(1994)将经济周期中的基本变量和房地产价值联系起来研究,考察了通胀和价格水平的波动与房地产生命周期等变量对房地产收益和价值的影响,从而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房地产周期模型。
第二章 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形成原因分析
2.1 房地产金融风险的概念和特点
广义的房地产金融是指,为房地产业各相关部门筹集、融通、清算资金,提供相应服务的所有金融活动。房地产金融的内容可以根据房地产结构划分为房产金融和地产金融;根据服务对象可以划分为开发性房地产金融、消费性房地产金融和证券化房地产金融。房地产金融的主要作用是为房地产业开发、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筹集、融通资金。 房地产金融风险是伴随着房地产金融活动的开展而产生的。房地产金融风险是指经营房地产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在为房地产业提供筹融资、清算等业务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善或决策失误、房地产市场波动甚至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而导致的风险。具体可以表现为房地产金融机构收益、资产等可能遭受损失。房地产金融风险不只包括单项业务,单个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也包括整个房地产金融体系面临的风险。
金融业务、金融机构之间联系密切,往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风险一旦产生,连累效应明显。根据“外部效应”的定义,一项交易或活动给交双方以外的他人带来的且不由交易双方或活动主体直接承受的利益或损失就是这项交易的外部效应,正的外部效应可使第三方获利,而受益者无需花费成本。交易个体为获得相应的报酬,一般会选择放弃该项交易。负的外部效应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损失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因而当事人可能继续进行该交易或活动。房地产金融风险就属于一种负的即消极的外部效应。当部分金融机构遭受较大损失并出现风险暴露迹象时,市场参与者就会对其他金融机构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可靠性、稳定性产生怀疑甚至失去信心,这种消极的心理预期可能会导致风险波及整个金融体系,金融动荡和危机就此产生。
第三章 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形成................ 38-46
3.1 商业银行信贷与房地产价格波动...............38-40
3.2 房地产开发企业与商业银行的博弈模型............... 40-46
3.2.1 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商业银行之............... 40-41
3.2.2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银企博弈模型............... 41-44
3.2.3 加入中国国情的银企博弈模型分析............... 44-46
第四章 我国房地产金融的发展与风险评估............... 46-57
4.1 我国住房制度和房地产金融............... 46-47
4.2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现状 ...............47-49
4.3 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的评估 ...............49-57
第五章 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 57-62
5.1 样本和指标的选择............... 57
5.2 相关性分析............... 57-58
5.3 协整分析 ...............58-60
5.4 格兰杰因果检验............... 60
5.5 小结............... 60-62
结论
1、在理论分析方面,通过对商业银行信贷对房地产价格的理论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房地产价格随着投资者可以获得的银行贷款数量的增加而上涨,因此投资者从商业银行得到的贷款规模,是导致房地产市场价格波动的重要原因。通过分析银企博弈模型得出,房地产市场对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冲击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二是,银行对房地产市场景气的预期会助长房地产市场的波动,从而导致房地产金融风险。而加入中国国情的假设条件后,发现由于银行的预算软约束和管理的内部人控制问题的存在,从而加剧房地产金融风险。
2、在实证分析方面,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商业性房地产不良贷款余额、商品房平均价格和中长期贷款利率之间存在相关性。其中,商业性房地产不良贷款余额和商品房平均价格之间的相关性最高,高达 91%,而中长期贷款利率和商业性房地产不良贷款之间的相关性最低,为 37.41%。相关性分析给本文一个深刻的启示:随着我国房地产平均价格的不断攀升,房地产金融风险也在不断累积。我国现有土地制度导致房地产市场存在长期上涨的预期,这种预期很大程度上支撑了房地产价格的不断上涨。一方面由于不健全的信贷结构和金融市场,另一方面由于供求失衡的房地产市场,导致中长期利率的调节对房地产金融风险基本上是无效的。同时,提高中长期贷款利率,需求在短时间内被抑制,但是要冒着房地产金融风险提高的危险。
3、对模型进行拟合以及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商业性房地产不良贷款余额、房地产平均价格和中长期贷款利率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估计参数都为正,表明房地产平均价格和中长期贷款利率对商业性房地产不良贷款余额的影响是为正的。从而为治理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提供了一种思路,即主要通过调控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平均价格水平来实现治理房地产金融风险的目标。同时,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验证了房地产平均价格水平是商业性房地产不良贷款余额的原因。这个结果确证了通过调控价格来达到治理房地产金融风险的思路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Pyhrr,Austins Prrsistent Real Estate Cycle:From Boom to Bust to Robust[J],Greater Austin’s Commercial Property Journal,1994
[2]Tirole,On thePossibility of Speculaion under Rationgnal Expectation[J],Economica 50 (Sept), 1163-1181,1982
[3]Weil.p,Confidence and the real value of money in an overlapping generationmodel[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02,1-22,1987
[4]Carey,Feeding the Fad:the Federal Land Banks,Land Market Efficiency,and theFarm Credit crisis,Ph.D.dissertation[J],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1990
[5]Bertrand Renaud,The 1985-1994 Global Real Estate Cycle:Its Causes andConsequences[J],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of The World Bank,1995
[6]Mckinnon.R and Phill,H,International Overborrowing :A Decomposion of Credit andCurrency Risks[J], Working Paper,Stanford University,palo Alto,California,1998
[7]Milton Friedman,The case for Flexible Exchange Rate,Essays in PositiveEconomics[J],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3
[8]Hirshleifer,Speculation and Equilibrium:Information Risks and Markets[J],Qua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89,519-542,1975
[9]Feiger.G,What is Speculation?[J],Quaterly Jouranl of Economics 90,667-687,1976
[10]Harrison,J M,&Kreps,D M,Speculative Invester Behaviour in a Stock Market withHeterogeneous Expectation[J], Qua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92,323-336,1987
专业金融论文范文精选篇五
1、 导论
1.1问题的提出
在经济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一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相互依存度日益增加。随着国家间的商品、资本、服务等要素的加快流动,尤其大型跨国金融机构与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更是加速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进程。跨国金融机构不仅限于在本国经营,还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业务网络,扩大事业领域。在此情况下,从美国次贷危机演变而来的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不仅显示出美国金融系统的脆弱性,而且冲击其实体经济,进而拖累全球经济。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逐步恶化,美欧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接二连三的出现流动性问题,面临破产风险。随着金融动荡股价大幅下跌,全球股市受其影响接连暴跌。此金融危机对过度的衍生品创新、金融机构的贪得无厌以及金融监管的不足等都敲响了警钟。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跨国投机性资本流动使得这场金融危机快速席卷全球。
为应对这次金融危机,各国纷纷采取了经济刺激政策,力图制止危机的进一步蔓延。在此背景下,韩国遭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打击,再加上韩国短期外债过多(占到外债总额的76%)、银行外币负债过高(1200亿美元)以及私人部门过度借债(私人部门负债/GDP为180%)的影响,韩元暴跌,2008年10月16日下跌达30%;外汇储备也大幅减少,创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新低;股市跌至4年低位,跌幅达57%。韩国金融市场的动荡一度引起世界对其国家破产的普遍关注和担忧。韩国十年前曾经经历过亚洲金融危机,以至于最终不得不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助,付出了惨重的经济代价。但是,韩国国民的团结和韩国政府的决策使其迅速走出了危机。在2008年发生全球金融危机后三年间韩国又成功克服金融危机并提升国家形象。韩国在2010年进出口总额全球排名第七位,在首尔成功召开了20国集团峰会,与美国、欧盟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FTA)。
当今韩国己成为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最多的国家之一,这必将在短时间内进一步推动韩国经济的发展。至今为止,全世界发生过无数次的金融危机,其不同原因导致波及范围与经济冲击力度不同,并且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也都不一致。本文对1997年和2008年韩国遭受的金融危机进行比较分析,力求理清韩国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背景、原因及对经济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为此,首先考察金融危机的定义而且按照不同类型来分为金融危机的种类。通过此研究,可以细分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尤其是在复合原因引发危机的情况下,各类型的危机如何发展进而扩散到其他类型的危机。其次,对韩国两次金融危机的原因、传导机制、危机发生之前的对外环境、实体经济影响与应对政策进行比较分析,总结相似点与不同点。本选题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对韩国两次金融危机进行比较分析,力图提出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启示,预测进而预防尚未发生的金融危机。
1.2文献综述
1.2.1金融危机的界定
虽然关于金融危机的定义,国际社会和各国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早期比较有影响的金融危机理论是由费希尔(FISher,1933)提出的债务一通货紧缩理论。费希尔认为,在经济扩张过程中,投资的增加主要是通过银行信贷来实现。这会引起货币增加,从而导致物价上涨;而物价上涨又有利于债务人,因此信贷会进一步扩大,直到“过度负债”状态,即在债务过度、失业率增加、经济萎缩的情况下,利率下调会迫使实际利率超过名义利率。作为旨在刺激经济向下调整的利率将导致经济的恶化与货币减少的恶性循环,最后爆发金融危机。而这个过程则往往是以广泛的破产而结束。后来,各经济学者从不同方面发展了费希尔的债务一通货紧缩理论。金融危机的定义可分为狭义与广义。狭义的金融危机一般严格限定金融危机发生的条件。戈德斯密斯(Goldsmith,1952)关于金融危机的理论比较权威,他将金融危机定义为所有金融指标或某一组金融指标,例如短期利率、股价指数、房地产价格与企业的清偿能力等各种指标出现了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以及金融系统崩溃、金融机构发生倒闭的现象。其特征是基于预期资产价格下降而大量抛出房地产或长期金融资产,换成货币。沃尔芬森(Wolfson,1989)在费希尔(FISher)的理论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深层研究,提出“资产价格下降”理论。沃尔芬森认为社会总债务增加会让债务人抛出资产而导致资产的减少。这样资产价格的暴跌影响到社会总需求,最终带来经济紧缩。换句话说,资产价格的急剧下降会使得债务增加、流动性减少,最后引发金融危机。
2、 两次金融危机的原因
为了深层次研究韩国经历过的两次金融危机,首先需要探讨两次危机的来龙去脉。本章将韩国两次金融危的原因区别拉开,以理解从韩国的角度来比较分析两次金融危机。本章共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主要探讨直接因素、内在基础性因素与发展历程;第二部分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原因;第三部分是把以上分析与探讨的内容综合整理而导出两次金融危机的比较。
2.1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如下:首先是经常账户赤字与短期外债扩大。1996年韩国经常账户赤字扩大到4.1%,这就是韩国经济陷入低迷的明显的信号。发生亚洲金融危机之前,韩国的经济条件在亚洲发展中国家当中较好。但是,由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韩国出口产品比如电脑芯片、船舶、汽车和服装等价格都出现下降以及进口的累增,韩国相续出现了对外贸易的经常账户中巨额赤字与短期外债急增。由此为结算国际贸易和偿还外债,韩国对外汇的需求急剧增加。虽然韩国从1986年到1989年之间出现了经常账户盈余而且对外资的依赖度稍微减少。可是,除了1993年以外从1990年到1997年一直出现了严重的经常账户逆差,企业面临投资资本不足的问题。从针对企业的角度来看,从1980年末开始韩国企业对国外直接投资增加造成对外汇的需求也急剧增加。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大部分的外债被组成为“短期外债”。这是因为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率体制为所谓“短低长高”,即,短期债务的利率比长期的相对低,韩国大部分企业和银行过度依赖于短期外债而弥补外汇流动性缺口。特别是,1996年末外债总额在GDP所占的比重为63.50k。如表2一1所示,韩国企业通过公司债权的方式借款的比率日益增加。但是,一旦出现外汇危机或者经济基础恶化的现象,债权者就对债务市场的信心丧失,国际债权金融机构开始恐后地回收资本,最终引起金融危机。发生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韩国政府以及央行动用外汇储备并投入救援资金,外汇储备见底了,不得不向IMF申请资金援助。
3、两次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与内外环境................ 27-38
3.1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传导................27-31
3.2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传导................ 31-35
3.3 两次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与................ 35-38
4、两次金融危机对韩国实体经济影响................ 38-60
4.1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38-40
4.2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40-42
4.3 两次金融危机对韩国经................ 42-60
4.3.1 模型说明 ................42-43
4.3.2 亚洲金融危机对韩国经济影响................ 43-52
4.3.3 全球金融危机对韩国经济影响................ 52-58
4.3.4 两次金融危机实证结果比较................ 58-60
5、韩国的两次金融危机应对政策................ 60-68
5.1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韩国................ 60-64
5.2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韩................64-66
5.3 两次金融危机时韩国实施的货币政................ 66-68
结论
建立金融系统风险预防机制。从2000年经济泡沫破灭重创实体经济之后,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保持长期的低利率政策,此引起了流动性过剩和房地产泡沫。发生全球金融危机之前,韩国出现了房地产担保贷款剧增和房价飞涨现象。虽然韩国政府采取了综合房地产税政策、取得税、登入税以及转让税等一系列控制房价的措施,但是韩国的房价继续飞涨。然而,在2008年发生全球金融风暴时,韩国的发放放贷的金融机构相对稳健,其对韩国房地产行业的冲击不大。这是因为韩国政府从2007年11月开始下调住房担保贷款比率(LoantoValue,指放贷占购房款的比重),加强收入负债比率(Debttoineo eration,指总收入中用于支付放贷的比重)调控力度,以便减少房地产贷款发放量,抑制房价飞涨。这些预防性措施有效地防止韩国可能遇到的对不良房地产担保贷款的冲击,同时,证明了对房价上升、金融贷款以及资产市场的现状的监管对预防金融系统风险效果相当有效。
监管宏观角度的稳健性意味着对一国的金融市场,即资金、股市、外汇以及期货市场等各种价格变量的走势、通货和利率政策、金融系统的流动性以及房地产市场等实体经济的走势和有关风险的监管。于此同时,世界各国加强国际金融领域监管,采取强有力及合作的行动,对国际金融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以完善国际金融体系。当今,韩国的金融政策与监管体制由计划财政部(国际金融)、金融委员会(韩国金融)、金融委员会(制定金融监督政策)与金融监督员(执行金融监督)以及韩国银行来组成。在国际资本流动逐渐活跃的情况下,这种应对措施是没有效率的。韩国政府需要将国内外金融政策合为一体综合考虑并加强中央银行的宏观经济政策执行力度。
参考文献
安忠荣.现代东亚经济论[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刘明兴,罗俊伟.金融危机理论综述[J],经济科学,2000(4).
史东明.论当前国际金融传递机制与风险防范机制[J]经济科学,1998(2).
唐恩.析韩国金融危机生成的内外因素[J].国外财经,2001(3).
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第四版) [J].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封文丽.从亚洲金融危机到国际金融危机[J].北京:治金工业出版社,2009.
庄起善.世界经济新论(第二版) [J].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徐义雄.韩国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及其启示[J]东南亚研究,1999(6).
曹龙骇.全球金融危机:特点、影响与风险防范[J].深圳大学学报,1995(9).
李建军,田光宁.九十年代三大国际金融危机比较研究[J].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专业金融论文范文精选篇六
第一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金融市场,如同许多物理、生物系统一样,是一个由若干个异质的个体在一起相互作用的高度复杂的动力学复杂系统。其复杂性不光表现在单个金融时间序列的动力学特性,由多个金融时间序列计算的交叉关联关系也具有独特的性质。根据统计学原理,两个金融时间序列之间的交叉关联关系强度一般通过计算这两者的相关系数(皮尔逊系数)来描述,继而多个金融时间序列交叉关联关系通过交叉关联矩阵(协方差矩阵)来刻画。在传统的计量经济学研究中,交叉关联矩阵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主要用处如下:一是构造投资组合。投资者持有的股票组合的风险大小和期望收益都需要通过交叉关联矩阵来计算。如何在给定的风险下最大化期望收益;或者在给定的风险条件下,最大化期望收益是投资组合设计的首要问题。如著名的经济学家 HarryMarkowitz于上世纪 50 年代提出的最优投资组合思想,之后于 60 年代发展起来的的资产管理模型(CAPM)通过用交叉关联矩阵来刻画投资组合的系统风险,从而进行最优投资比例的确定。二是用于对价格收益率、波动性的分析和预测。
通过相关性分析找到影响未来价格变化的多个相关因子,进一步从相关因子的历史价格信息中挖掘出预测信息,如多元回归模型、ARCH 模型、GARCH 模型族。另外还有其它额外的用处,如进行主成分分析等。无论出于哪类目的,在实际应用中,被考察的交叉关联矩阵的维数都不高。通常的投资组合大小不会超过 15 支股票,因为过多的股票会造成组合管理的困难;多元回归、ARCH、GARCH 等模型在处理高维数据时,维数越高待估计的参数越多,时间处理复杂度高,参数评估的结果多数通不过可靠性检验,从而失去了模型的精确性和有效性。然而我们知道,一个市场通常由上千支股票组成,如果任意两支股票间都计算交叉关联的话,可以得到一个维数上千的交叉关联矩阵。
采用传统的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显然无法从这个高维矩阵中挖掘出信息,可这个由市场上多个金融时间序列计算得到的高维矩阵却可能隐含着这个市场紧密相关的信息。怎么样从交叉关联矩阵分离出信息呢? 这个问题吸引了大量从事金融物理学研究的科学家的兴趣。他们从物理的角度出发,强调运用统计物理学的方法和理论来处理交叉关联矩阵。
由于相关系数是描述两个时间序列的相似性强度指标,首先自然让人联想到欧式距离的概念。一个简单的挖掘交叉关联矩阵结构信息的方法就是根据相关系数来构造股票间的“距离”,距离越近的股票相关性越强,将所有股票间的相关关系都转化为拓扑距离关系,生成股票距离矩阵[6]。然后将距离矩阵当作带权网络的权值矩阵,求这个网络的最小生成树结构。最小生成树是将网络中所有点连接起来的边的权值之和最小的生成树。通过最小生成树结构,能够挖掘出网络中起“骨架”作用的最强相关关系。通过分析这个最强相关关系树的连接状况,可以给出这个市场特有的层次结构。其次是运用统计物理学中的随机矩阵的方法来处理交叉相关矩阵。随机矩阵理论起源于核物理研究,后来发现在数论、混沌系统、神经网络以及信号处理等许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随机矩阵理论是研究一个系统中多个互不相关的随机变量的交叉关联矩阵的特征值及其矢量的分布理论。如果一个金融市场是强有效的,那么这个市场的股票波动也应该是随机的,交叉关联矩阵的特征值及其矢量就应该符合随机矩阵的特征。如果不是,通过比较金融市场波动的随机性与理想情形的偏离程度,就能够挖掘出市场的非有效性信息。最后,近年来复杂网络研究,特别是网络社团划分研究的兴起为我们研究交叉相关矩阵提供了新的视角。复杂网络研究将实际系统中的个体抽象成点,个体与个体之间满足给定的条件后,就在对应的两个点之间连边。通过考察点边连接的结构特征来揭示这个系统的特征。许多实际网络的点边连接存在着非均匀性,也就是说,整个网络是由若干个“群(Group)”或者“团(cluster)”构成的。每个群或团内部的节点之间的链接相对非常紧密,但是各个群之间的链接却比较稀疏。通过社团划分算法,可以把这些群和团找出来。联系到交叉关联矩阵的研究上,我们可以将金融市场中每支股票看着点,点与点之间连边的条件是两者的相关系数大于给定的阈值,从而构造一个金融复杂网络,进一步采用复杂网络理论的成熟研究方法进行数据挖掘。
第二章 金融物理及交叉关联矩阵研究简介
2.1 金融物理研究简介
金融市场是一个高度的复杂性系统,传统经济学假设金融时间序列的波动是服从正态分布的,许多计量经济学模型都建立在这一假设基础上,然而这一假设受到了物理学家研究成果的挑战。1995 年,美国波士顿大学的两位物理学教授Mantegna 和 Stanley 等人在 Nature 上发表的论文“Scaling behavior in the dynamics ofan economics index”严格分析了金融事件序列收益率的分布情况。在这篇文献中,作者对 S&P500 指数从 1 分钟到 1000 分钟多个不同时间尺度的收益率进行了分析,发现所有时间尺度上的收益率经过归一化后服从完全一样的分布。如图 2-1所示,这个分布严重偏离了高斯正态分布(图中虚线),分布的 | Z|/σ |≤6部分与列维(Lévy)分布(图中实线)吻合得很好,而 | Z|/σ |>6部分相对于列维分布表现出了一个指数截断,显示金融市场的价格波动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复杂程度甚至不能通过某一特定的数学方式来描述。该论文进一步阐述了价格收益率的这一特殊概率分布展示了一整套新的动力学标度行为。由此而诞生了这一新兴的物理学和金融学的交叉领域——金融物理学。2004 年,基于 Stanley 对金融物理学的杰出贡献,他被授予波尔兹曼奖。金融物理学与传统的金融数学和计量金融学相比,共同点在于都是关于金融市场的定量理论分析,差异在于,金融物理学更加强调的是在微观层次上探讨问题,并在研究中大量应用物理学特别是统计物理学中的概念和方法,如多主体相互作用、时刻长短程关联、内部对称性、相和相变、多重分形、随机矩阵理论以及重整化群方法等。研究触及到金融和经济学的若干基本问题,如杠杆效应、板块效应、价格形成机制和金融危机等。研究方法上,超越了常用的统计平均法,发展到时间序列的分解和展开,动力学响应理论,半经验的和介观的金融模型以及复杂网络结构分析等。关于金融物理学研究的进展情况,请参见由浙江大学物理教授郑波 2010 年发表在《物理》上的金融物理学研究综述。
第三章 中美市场交叉关联矩阵对比分析................. 28-47
3.1 中美市场数据来源 .................28-29
3.2 静态和动态交叉关联矩阵................. 29-30
3.3 交叉关联矩阵的统计指标特性................. 30-34
3.3.1 静态交叉关联矩阵相................. 30-31
3.3.2 动态交叉关联矩阵相关................. 31-34
3.4 交叉相关矩阵的最小生成树结构................. 34-39
3.4.1 静态交叉关联矩阵最.................34-37
3.4.2 动态交叉关联矩................. 37-39
3.5 交叉关联矩阵的随机矩阵理论分析................. 39-46
3.5.1 静态交叉关联矩阵随................. 39-45
3.5.2 动态交叉关联矩阵特征值................. 45-46
3.6 小结................. 46-47
第四章 交叉关联矩阵复杂金融网................. 47-69
4.1 复杂网络及网络统计指标简介................. 47-49
4.2 复杂网络社团划分原理................. 49-51
4.3 中美市场交叉关联矩阵复杂................. 51-65
4.3.1 静态交叉关联矩.................51-63
4.3.2 动态交叉关联矩阵复杂网络................. 63-65
4.4 高频动态金融网络演化统计................. 65-68
4.5 小结................. 68-69
结论
本文对由中美两国金融市场股票收益率数据计算的高维交叉关联矩阵进行了深入的结构演化对比统计分析。将两个市场近十年的数据按照数据区间选取的不同,分别得到静态交叉关联矩阵和动态交叉关联矩阵,再分别运用最小生成树法、随机矩阵法、复杂网络社区划分的方法分别对这两类矩阵进行分析。分析发现了两个市场若干共性和差异,结合之前关于价格波动的研究,总结起来请见表 5-1。
针对本文发现的差异,本文给出了两个经济解释。首先是两个市场投资者投资决策的关注点存在差异,中国市场的投资者侧重于关注上市公司业绩的好坏,而美国市场的投资者决策时侧重于对上市公司所处行业前景的判断。其次是两个市场基本面存在差异。中国市场是以非日常消费品、工业等行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为支柱产业,美国市场是以金融行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是 NYSE 市场的支柱产业。本文的分析方法和研究结论将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中美市场差异性的认识,为人们进行市场宏观分析、投资组合构建等提供有效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H.M.Markowitz. Portfolio Selection. The Journal of Financial, 1952, 7:77-91
[2] R.F.Engle.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cedasticity with Estimates ofVariance of United Kingdom Inflation. Econometrica, 1982, 6:987-1007
[3] T.Bollerslev, R.Y.Chou, K.F.Kroner. ARCH Modeling in Finance. The Journal ofEconometrics, 1992, 52:5-59
[4] I.T.Jolliff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Springer Series in Statistics).Berlin:Springer, 1986
[5] L. Bauwens, S. Laurent. Multivariate GARCH models: a survey Journal of AppliedEconometrics. 2006, 21:79-109
[6] C.H. Papadimitrou, K.Steiglitz. Combinatorial Optimization: algorithms andcomplexity. Prentice-Hall, 1982
[7] A.M.Sengupta, P.P.Mitra. Distributions of singular values for some randommatrices. Phys. Rev. E, 1999, 60:3389-3392
[8] A.L.Barabasi, R.Albert. Emergence of Scaling in Random Networks. Nature,1999,286(5439):509-512
[9] R.N.Mantegna, Hierarchical structure in financial markets. Eur.Phys. J. B., 1999,11: 193-197
[10] R.N.Mantegna, H.E.Stanley. An Introduction to Econophysics: Correlations andComplexity in Fina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专业金融论文范文精选篇七
第一章导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对于经济政策制定者或是资产组合管理者,都对于金融危机传染途径极其影响因素有着极大的兴趣。若全球金融市场中真的存在危机时的跨国传染,那么传统意义上的地理位置分散化投资的优势可能被夸大了。而且金融资产对于信息的敏感性及高流动性等特点,以及预期等因素,使得危机的传染性变得更具破坏性。这无论对于政策制定者还是市场参与者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金融危机存在双向传染和交叉传染,这对于国际游资来说,就有了冲击一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欲望;而对于投资性资本来说,处于避险或保值的目的,同样有了资本外逃的冲动。而对于政策制定者,为保持货币或资本市场的稳定,必将耗费大量的外汇储备干预市场,这必将影响一国宏观经济发展的目标。对于财政平衡方面,金融危机也将影响一国的财政收入支出,从财政收入上来看,金融危机拖累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自然缩水;从财政支出来看,政府向市场注资,或安排关闭、合并和资产重组,这必将承担高额费用。
1.2文献综述
金融危机的定义,狭义上讲金融危机指货币危机,一国货币在短期内的汇率波动超过一定幅度(10%-20%)。广义上讲,金融危机不仅仅表现为汇率波动,还包括股票市场和银行体系等国内金融市场上的价格波动和金融机构的经营困难和破产等。金融危机传染的定义是有争议的一个话题。传统上认为金融危机传染是由于宏观经济基础不可预期的或是恶化而引起的,宏观经济冲击主要是利用两种形式来进行的:1、冲击同时影响好几个国家;2、冲击对其中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首先造成冲击,进而由于该国市场环境的变化对其他经济体经济基础造成影响。也有部分人认为传染应被定义为独立于宏观经济基础的,也可称为净传染。它认为一个国家危机的爆发扩散到另外一个国家,导致该国比其稳定时期市场波动性明显加大。
世界银行对金融危机传染的定义是传染超过了国家间的基本联系和共同冲击之外的跨国相关性或对他国冲击的传递。这个定义又被称为过度同向运动,通常可以用羊群行为来解释。对于金融危机传染的检验,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Kaminsky&Reinhart(2000)通过比较某个国家发生危机的条件概率和无条件概率,发现至少在全球范围内,仅仅知道一个国家发生危机并不会提高本国发生危机的概率,但如果有许多国家(特别是同一地区)发生危机时,本国发生货币危机的概率明显上升。Baig&Goldgajn(1998)从信息新闻角度研究了1997一1995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现某个国家的消息确实影响了周边国家金融市场。Kaminsky&schmukler(1999)的研究发现,与某种信息无关的谣言同等程度的影响国内和国外的市场。Bae,Karolvi&stulz(2000)认为没有一种情形可以说明传染是基于线性传播的。所以如果由于收益率的下跌造成的恐慌心理使得投资者忽略了经济基本面,那么大幅度下跌比小幅下跌应该更具有传染性。近年来计量经济文献中更多的是应用相关性分析,通常是用ARCH模型。这些模型主要是要了解是否在危机时刻各国股票市场联动性非危机时期更强,同时也分析危机传染的方向。这些方法的代表作有King&wadwhani(1990),Hamao&Masulis(1990)。
目前的检验方法主要是通过方差一协方差矩阵或相关系数刻画市场的关系程度,其中应用较广泛的方法包括线性回归、Logit一Probit回归、主成分分析和相关系数检验法,此外还有ARcH模型、cointegration和切换机模型等。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是检验数据生成过程中参数的稳定性,但是如果存在内生变量,忽略变量和异方差性等问题,其参数稳定性的检验结果便不可靠。总的来说,针对金融危机的传染现象,学术界提出了很多模型,分析了危机的传染具体渠道,包括贸易传染效应,金融传染效应,预期传染效应。金融危机传染可以归为如下四类。
第二章证券市场的金融危机传染效应:实证检验
西姆斯(C.A.Sims,1980)将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引入到经济学中,推动了经济系统动态性分析的广泛应用。VAR模型常用于预测相互联系的时间序列系统及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冲击,从而解释各种经济冲击对经济变量形成的影响。本章通过对各国证券市场之间运用VAR模型的各种检验,分析金融危机下的风险传染。分为四个步骤完成:首先是单位根检验,其次是长期平稳的条件下进行的协整检验,然后对变量之间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最后是脉冲响应函数,动态分析金融危机对各国证券市场之间的影响。
2.1样本选取及数据处理选取
美国、德国、日本、中国香港和中国大陆五个证券市场上最具有代表性的股票指数,分别为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DJIA)、法兰克福指数(DAX)、日经225指数(Ni咏ei225)、恒生指数(HSI)和上证综合指数(SSEC)作为分析样本,来研究金融危机冲击下证券市场之间的风险传染效应。在检验传染国家的选择上是基于以下考虑的: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与全球经济息息相关,同时作为一个开放的国家,据相关统计显示,美国GDP占世界GDP的38%,股市市值占世界股票市值的58%,所以美国的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进程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失衡逆差国的最重要的代表,同时其国家主权货币美元又在国际货币体系上占有的重要位置。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是美国次贷危机出现问题。
由于各国金融市场联系紧密,次贷危机在全球引起广泛的金融动荡,受到美国经济的拖累,其他发达国家经济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德国作为欧盟关键和最强的经济发动机,德国市场可以代表欧洲发达市场经济,在经历一前两年的稳步增长之后开始放缓,尤其出口在金融危机中所受的影响不可忽视。日本经济对出口依赖严重,而据统计显示对美国出口占总出口额的20%,美国经济衰退已经拖累其增长前景。同样,日本是亚洲的经济强国,可以作为亚洲国家的典型代表。香港作为中国一个开放性的金融中心城市,同样也是中国大陆联系境外市场的一个重要窗口,可以弥补由于中国大陆金融开放程度不高,与世界股票联动性差的特点。中国大陆证券市场可以代表新兴市场。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选取为美国、德国、日本、中国香港、中国5个国家和地区。
第三章 金融危机传染的影响因素.................. 28-34
3.1 资产组合传染综述.................. 28-29
3.2 金融危机传染影响因素模型.................. 29-31
3.3 金融危机传染影响因素.................. 31-34
3.3.1 共同因素的冲击.................. 31
3.3.2 不确定性的增加.................. 31-32
3.3.3 风险厌恶程度的增加.................. 32
3.3.4 其他因素.................. 32-34
第四章 金融危机传染影响因素模型.................. 34-40
4.1 共同因素的冲击.................. 34-35
4.2 不确定性变化.................. 35-37
4.3 风险厌恶情绪变化.................. 37-40
第五章 防范金融危机传染的对策与启示.................. 40-45
5.1 金融危机的反思.................. 40-41
5.2 金融危机传染的启示.................. 41-42
5.3 实证结论.................. 42-43
5.4 政策建议.................. 43-45
结论
管制还是放松管制资本账户是像我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迎接全球经济一体化挑战而必须面对的一项重大的政策选择。金融开放的步伐基本上要做到与经济发展水平、对外贸易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相适应。资本项目的开放与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应该选择恰当的时机。这一条件至少包括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稳定、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成熟、微观经济主体健全、经济开放状态合理以及汇率制度和汇率水平恰当。同时,市场参与者的成熟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这样,刁一能有效抵御国外不稳定因素的冲击,保持国内经济金融的稳定。显然,我国近期还未具备这些条件,完全开放国内资本市场有很大的风险,还不是最佳时机,但可以尝试与国外的一些资本账户上的联系,如QDH与QFll。
利率改革、衍生品金融工具的发展以及有深度金融市场的建设存在滞后。利率市场化是当代金融业的核心环节之一。在金融市场建设初期,特别是在资金需求远大于资金供给时,利率管制有一定的合理性,也有利于金融的稳定。但利率管制的负面影响也十分明显,无论是市场体制,还是政府的宏观调控,都由于缺乏市场化的利率机制而缺陷颇多。金融创新也由于缺乏利率机制而停滞不前。在中国资本市场渐进开放的过程中,诱发金融危机的因素较多。如中国金融体制的确定性,中国开放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以及全球经济不稳定对中国的冲击和国际金融动荡对中国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在发展及开放市场过程中应重视以上这些问题,循序渐进的进行金融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Becker,G.(1983).A theory of competition among pressure groups for politicalinfluenc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98:371-400.
[2]Katz, E., Rosenberg, J.,Rent-Seeking for Budgetary Allocation:PreliminaryResults for 20 Countries, Public Choice,Vol.60,No.2(1989),pp.133-144.
[3]Tullock,G.(1984).Long-run equilibrium a n d total expenditures in rent-seeking:A comment, Public Choice, 43:95-97。
[4]Chow,C.W., Cooper,J.C., and Waller,W.S. Participative budgeting: effects of atruth-inducing pay scheme and information asymmetry on slack and performance,The Accounting Review, Vol.LXIII,No.1,Jan 1988.
[5]Dunk,A.S. The effect of budget emphasis and information asymmetry on the relationbetween budgetary participation and slack, The AccountingReview,Vol.68,No.2(Apr.,1993)400-410.
[6]Dunk, A.S., Perera, H., The incidence of budgetary slack: a field studyexploration, Accounting, Auditing & Accountability Journal, Vol. 10 No. 5, 1997,pp. 649-664.
[7]Leone, A. J., Rock, S., Empirical tests ofbudget ratcheting and its effect onmanagers’discretionary accrual choice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33 (2002) 43-67
[8]Weitzman, M, 1980. The‘ratchet principle’and performance incentives [J], BellJournal ofEconomics 11
[9]Trond E. Olsen and Gaute Torsvik, The Ratchet Effect in Common Agency:Implications for Regulation and Privatization [ J],Journal ofLaw, Economics, &Organization, Vo.l 9, No. 1 (Apr.,1993), pp. 136-158
[10]Boin,i J. P., 1980,“On theRatchetEffectandDynamic Incentives”, Mimeo [J],WesleyanUniversity and Birkbeck College
专业金融论文范文精选篇八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原始资料的电子信息化为各领域带来了重大的变革。目前,几乎所有的人类社会活动都因电子信息化而产生了重大的变革。通常这些电子信息化的资料可分为两大类,即:结构化信息与非结构化信息。所谓结构化信息是指经分析后可以分解成多个互联关系的信息数据,这些信息的组成部分间通常有明确的层次结构,一般通过数据库进行使用与维护,并有一定的操作规范。所谓非结构化数据信息是指文字、网页、图表、音频、视频、多媒体信息等关系性较弱且无法利用关系型数据库等结构化方式进行获取与处理的信息。依据维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的 80/20 划分法则(80/20 Law),约有 80%的数据信息被排除于结构化信息系统之外,只有约 20%的信息是结构化信息。这就意味着我们能够直接进行获取、分析、消化的内容仅占总信息量的20%,将近 80%的非结构化信息可能因无法被计算机分析而有效利用。
金融领域的电子信息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业务向综合业务拓展的历程,目前已经建立起了一系列以计算机与互联网为基础的金融管理与业务处理系统。然而由于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种实际问题,仍然有海量的金融相关数据无法进行结构化存储。例如:各种业务数据、证券数据、金融资讯、政策信息等。其中信息的存储载体也是种类繁多,既有日常办公普遍应用的 Office 格式文档、Adobe 的 PDF 格式等也有不断扩充的网页格式、Email 格式、flash 格式,乃至音频、视频等其它存储格式。这些数据是企业日常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如何快速的从海量的非结构化数据信息中获取有价值的内容并加以应用是金融企业在信息管理中面临的问题。传统的全文检索技术虽然能够满足根据关键字快速查找匹配资料的需求,但检索结果包含太多无价值与不相关信息,同时无法满足对信息进行推理与挖掘的需求,因此基于语义的数据检索对金融信息的管理更具重要意义。通过研究基于语义的非结构化信息检索技术,并将其应用于金融信息的管理,从而为金融企业的日常业务乃至信息决策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基于语义的信息检索是指“以自然语言理解技术为基础,将信息检索从基于关键词层面提高到基于知识(或概念)层面,对知识有一定的理解与处理能力的查询。”目前在基于语义的信息检索的研究中,语义网(Semantic Web)技术、搜索引擎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语义网由 W3C 组织在 2001 年 2 月正式提出,其目标是开发一系列计算机可以理解和处理的关于语义信息的语言和技术。为实现基于语义的信息检索与逻辑推理,语义网定义了七层技术框架[2]:Unicode 和 URI 层、XML + NS + XMLSchema 层、RDF + rdf Schema 层、Ontology 层、Logic 层、Proof 层、Trust 层。Unicode 和 URI 层与 XML + NS + XML Schema 层建立并规范了语义的数据格式与编码格式,RDF + rdf Schema 层定义了语义的内容与结构, Ontology 层构建了一整套某一领域里的知识进行表述的词和术语,Logic、Proof、Trust 三层位于语义网技术架构顶部描述了语义表达的高级要求。本体是用于描述或表达某一领域知识的一组概念或术语,目前作为作为语义网规范的一部分被广泛应用。W3C 的 OWL(Web Ontology Language)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本体描述语言,OWL 构建在 RDF(Resource DescriptionFramework)之上,相比较 RDF 拥有更强解释能力、更大词汇表的本体标识语言。SPARQL(SPARQL Protocol and RDF Query Language)[5]是为 RDF 开发的一种查询语言和数据获取协议,它是为语义网所开发的数据获取语言可以用于任何可以用 RDF 来表示的信息资源,具有写出在广义域上含糊不清的查询语句的优点。SPARQL 可能成为将来的主流网络数据库的查询语言和数据获取标准。Protégé[6]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开发的本体编辑和知识获取软件,采用图形化的界面,用户可以通过 Protégé 对 OWL 本体进行编辑或者也可通过 Protégé 为 OWL本体操作提供的 API 实现。
2. 相关技术评判
一个系统的优劣关键由其核心技术的可靠性与执行效率决定。本文研究的系统基于 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型构建,服务器将进行大量复杂的数据运算与读写操作,所以对于核心技术的选取显得尤为重要。在系统技术的选取过程中主要参考了包括技术架构的灵活性与可扩展性、技术在保障执行前提下的效率两方面的问题。以下将详细介绍系统方案中所涉及的技术要点。
2.1 概述
评价数据信息检索系统的优劣主要看四个性能指标,分别是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业务逻辑的扩展性、搜索请求的单位响应时间与检索结果的命中率。针对这些要求,系统在技术构建中通过反转控制模式消除模块间的紧耦合。在系统的主要构建中分别运用 UIMA(Unstructure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rchitecture)与Lucene 作为数据检索部分实现的核心技术。在语义检索部分则主要运用基于OWL 标准的本体技术实现基于语义的信息检索,并且最终提高检索结果的关联性与命中率。
2.2 UIMA非结构化信息管理架构
(Unstructure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rchitecture,UIMA)是 IBM 提供的非结构化内容分析的组件架构和软件框架实现。是一个集复用与技术整合功能为一体的非结构化信息技术架构平台。如图 2-1 所示,在现实中,80%的信息都处于非结构化的状态之中,如何从这些非结构化信息中挖掘重要的信息内容是 UIMA 所要发挥的作用。通过非结构化信息管理架构能够将文本、视频、音频数据等一系列非结构化数据信息快速转化成为结构化的数据,并且保存到数据库、知识库、索引等载体中,从而极大的减化了从非结构化信息中查找有价值信息的工作量并且降低了对于信息的识别与处理难度。根据 UIMA 架构的模块划分,可以将 UIMA 对非结构化信息数据信息的处理归成三个步骤,即非结构化信息数据的获取,对非结构化信息数据的分析,结构化信息数据的提交。其中非结构化信息数据的获取过程负责将分布、异构的非结构化信息读入程序并对其进行数据封装;非结构化信息数据分析过程负责对非结构化信息数据中的关键信息进行分析与挖掘,并且转化为结构化数据信息对象;结构化信息数据提交则负责将分析所获得的结构化信息数据对象进行持久化存储。在此过程中 UIMA 对其组件进行了严格的规范与定义2009 年 3 月经由国际开放标准组织技术的业界标准。
3. 业务及需求分析................ 26-36
3.1 金融担保业务分析............... 26-27
3.2 担保业务通用流程............... 27-29
3.3 非结构化信息管理方面的问题............... 29-32
3.3.1 数据规模 ...............29-30
3.3.2 数据多元化............... 30-32
3.3.3 相关联信息查询............... 32
3.4 解决方法............... 32
3.5 解决方案 ...............32-35
3.5.1 方案描述............... 33
3.5.2 系统方案............... 33-34
3.5.3 方案目标............... 34-35
3.6 本章小结............... 35-36
4. 系统设计............... 36-63
4.1 系统需求............... 36-37
4.2 架构设计............... 37-40
4.3 非结构化信息内容管理子系统设计............... 40-46
4.3.1 数据源整合模块 ...............41-45
4.3.2 Bridge 模块............... 45-46
4.4 非结构化信息分析子系统设计 ...............46-52
4.5 内容索引子系统设计 ...............52-58
4.5.1 分词模块设计............... 53-55
4.5.2 索引模块设计............... 55-58
4.6 关联检索子系统设............... 58-62
4.7 本章小结............... 62-63
5. 系统实现 ...............63-80
5.1 系统实现环境............... 63-65
5.2 系统部署............... 65-66
5.3 功能模块实现............... 66-79
5.4 本章小结............... 79-80
结论
针对在金融企业信息管理中快速有效的从海量非结构化数据信息中获取有价值信息的问题,本文对基于语义的非结构化信息检索系统进行了一系列的应用研究。在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中,本文对 UIMA、Lucene 技术、本体技术三种用于构建基于语义的非结构化信息检索系统的架构和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UIMA 技术规范的分析,对构成 UIMA 体系结构的主要组件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了 UIMA 作为非结构化信息管理技术规范的技术原理与运行方式。在 Lucene技术的研究中,通过从索引部分核心技术、搜索部分核心技术、评分策略三部分对 Lucene 作为检索核心技术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本体技术的研究中,主要从本体概念、本体的表述语言 RDF 和 OWL、本体的查询语言 SPARQL 以及实现技术 Jena 四部分对实现本体构建、推理与查询的方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在系统的需求分析工作中,以金融担保业务模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业务以及其在信息管理中问题的分析,总共归纳了四大方面共十三点系统需求。以金融企业信息管理需求为基础,本文集合基于语义的非结构化信息检索方法,在研究中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基于语义的金融企业非结构化信息检索系统方案 FUIRS,并为 FUIRS 提供了详细的设计与实现方案。FUIRS 由非结构化信息内容管理子系统、分析子系统、内容索引子系统、关联检索子系统四部分组成。内容管理子系统负责对金融企业异源异构数据的整合与管理。分析子系统负责获取内容管理子系统中的数据信息并实现可扩展的数据分析。内容索引子系统负责对数据进行索引与存储。关联检索子系统负责基于语义的信息检索,并提供用户访问的可交互搜索平台。
最后,本文通过模块单元测试与应用案例对 FUIRS 的功能进行了验证,测试结论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语义的非结构化信息检索方法在实际信息管理的应用中是可行的、有效的。与传统的全文检索系统相比,FUIRS 具有如下特点:实现了异源异构数据的整合与管理、检索模型引入本体概念支持基于语义的信息检索、框架灵活可扩展。
参考文献
[1] 何绍华,宫兆辉,基于语义网的网络信息检索相关性研究[J],情报杂志,2007.12,120-123.
[2] Grigoris Antoniou, Frank van Harmelen, A Semantic Web Primer [M],TheMIT Press,2004,16-18.
[3] W3C OWL Working Group,OWL 2 Web Ontology Language Document [S/OL],27 October 2009,
[4] RDF Working Group,RDF Semantics [S/OL],10 February 2004,
[5] Eric Prud'hommeaux,Andy Seaborne,Hewlett-Packard Laboratories,Bristol,SPARQL Query Language for RDF [S/OL],15 January 2008,
[6] Stanford Center for Biomedical Informatics Research,Stanford University Schoolof Medicine, The Protégé OWL Plugin:An Open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forSemantic Web Applications [K],2004,3-15.
[7] Florian Lind rfer,"Jena: Semantic Web Framework" [R],CS341 - DistributedInformation Systems,Universtiy Basel,2010.
[8] Apache Lucene Development Community,Apache Lucene [K],2009
[9] Apache UIMA Development Community,UIMA Overview & SDK Setup [M],Version 2.3.1,December 2010, 17-20.
[10] IBM OmniFind Enterprise Edition,Programming Guide and API Reference forEnterprise Search [Z], Version 8.5,SC18-9284-03,3-11.
专业金融论文范文精选篇九
第一章资本市场统合法的比较研究
进入21世纪,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的多样化又进一步促进了混业经营。各国为使金融监管模式适应混业经营监管的法制需求,出现了根据单一监管者的功能性监管模式来重新整编原来的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相关法律,将传统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金融投资业整合在一部法律中的趋势,本文将该类法律统称为资本市场统合法。一些国家不断完善资本市场统合法,力求构筑横向的以各种投资(金融)商品为对象的金融法制,其中,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尤其具有代表性。日20世纪80年代中期,英国开始了第一次金融大变革,制订了《金融服务法》(l986),20世纪90年后期又进行了第二次金融大变革,并于2000年通过《金融市场与服务法》,建立了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英国2000年《金融服务与市场法》中的“投资”包含“一切资产、权利和利益”’。
金融变革使得伦敦金融市场的国际地位日益加强。“欧盟内部则出现了金融服务区域整合,欧盟成员国的金融法制的统一和国际化也逐渐形成趋势”。 2002年4月德国开始实施《金融监管一体化法》;同年5月,德国合并银监局、证监局和保监局三个机构后,成立了联邦金融监管局,“依照原有的《德国银行法》、《保险监管法》和《德国证券交易法》三部金融法律,对德国金融业履行统一监管的职能”。”同时通过2004年颁布的《投资者保护改善法》修改已有的《证券交易法》,引入金融商品概念,将其定义为“有价证券、金融市场商品以及衍生品交易等”;又通过修改《招股说明书法》引入投资份额的概念,将任意合伙和隐名合伙份额作为直接信息披露的对象。‘“二战后,美国的金融证券法制一直是日本对金融市场的监管的学习范本。直到上世纪80年代,日本开始关注英国的金融法制建设,并在随后的证券法修改中借鉴了英国和欧盟的经验,效仿英国于1998年成立金融监督厅。
在完善统一的金融法制方面,日本持续不断的建设以各种金融商品为对象的横向整合的金融法制,并于2006年制定并实施《金融商品交易法》。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受到严重影响,韩国政府被迫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寻求帮助,但也招徕了IMF对韩国经济改革的施压,提出了相关的财政、金融改革方案,其中金融改革方案中就有一项是要求韩国当年即设立单一金融监管机构。1998年4月,韩国成立了单一的金融监管当局,即金融监督委员会。2003年,韩国政府开始着手制定统一金融法;2005年2月17日,韩国政府发表了把当时韩国资本市场相关法律统一成为一部“关于金融投资业及资本市场的法律”(或称“资本市场整合法”或称“资本市场统合法”)的制定计划。“中国作为金融法制后发的国家,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资本市场逐渐进入与国际接轨的正常发展时期。但是在当前全球经济版图中,我国是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大国之一。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分业监管向统一监管的变革,是我国金融业和金融法制发展的必然方向。我们可以先考虑借鉴英国、德国等国家的经验,分阶段逐步推进;作为我们近邻的日本、韩国,他们的经验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可以循序渐进地制定统一的金融法制,逐步由分业监管转为统一监管。
第一节日本和韩国资本市场统合法的比较
一、 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
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以英国1986年的《金融服务法》为模型而制定,对证券、信托、金融期货、金融衍生品等大部分的金融商品进行了概括,彻底整合了金融资本市场相关的法律制度,构建了一部横向化、覆盖整个金融服务体系的法律体系。’
(一) 日本制定《金融商品交易法》的背景
日本制定《金融商品交易法》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和背景。
1、 日本制定《金融商品交易法》的国际背景。受到国际上金融法制的横向规制发展趋势的影响,特别是英国、欧盟等国家的统一金融法制制定的影响,日本早在1996年桥本龙太郎首相时期就有制定金融商品广泛横向的规则一金融服务法一的动向。作为金融服务法改革的第一个重要成果是,日本政府以英国1986年制定的《金融服务法(FinancialServieesAct)))为模型,于2000年制定了《金融商品销售法》。该法可以称之为横向规制的法律,适用范围包括银行、保险类的“金融商品”;但是,该法并没有统括从金融商品的组成到偿还的整个过程,不能算一部金融服务的整体性法律,日本政府还需朝制定《金融服务法》的目标迈进。
第二章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沿革和分析
中国作为己开放金融市场的WTO成员国和GDP总量列全球第二位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目前实行的分业监管、相互合作的金融监管体制基本适应我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实际需要,但为了进一步适应金融发展和金融国际化的要求,有必要进一步改革与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
第一节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沿革
众人皆知,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是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这期间我国的金融市场只有银行,甚至相当长的时间里只有一家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从1948年12月1日起一直行使着国家银行职能,集中力量研究和实施全国金融的宏观决策,加强信贷总量的控制和金融机构间的资金调节,以保持货币稳定作为基本职责,因此,这期间我国基本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金融监管”。’“改革开放后,随着专业银行机构的建立,如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机构的恢复或独立营运,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履行从国家银行向中央银行的过渡。1984年1月1日,中国工商银行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从此,我国的中央银行体制开始确立并不断发展。
第二章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沿革和分析 ................29-35
第一节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沿革 ...............29-32
一、准备和起步阶段 ...............29-30
二、转变与探索阶段 ...............30
三、调整和充实阶段............... 30-32
第二节 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体系面临............... 32-35
一、现行金融监管体制面临的挑战 ...............32
二、现行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 32-35
第三章 改革与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法律思考............... 35-40
一、进一步完善金融法律规范............... 35-36
二、进一步完善协调合作机制 ...............36-37
三、进一步发挥自律机制的作用 ...............37-38
四、进一步完善对金融消费者利益的保护............... 38
五、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境外监管机构............... 38-40
结论
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在使得主要国家金融体系遭受重创的同时,也揭示出发达国家金融体制的某些缺陷和未来改革趋向。各国的实践经验表明,在金融业实现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转变中,金融监管体系也应向着综合化方向演进。根据制定资本市场统合法的国家经验,统一监管具有很多优势,能够减少监管摩擦,降低监管成本,改善监管质量,提高监管效益,也可以减少对金融创新的阻碍,弥补分业监管造成的监管真空,从而提高金融监管效率,提升金融业整体竞争力。从目前来看,我国金融体系受到危机的影响相对较小,一方面得益于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管,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金融机构创新能力不足,无法更加深入地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这也决定了中国金融监管没有必要照搬其他国家的操作办法。
我们认为,从总体上来看,由于当前我国金融混业经营尚未形成规模和分业监管模式相对固化,在混业经营发展的初期阶段,我国的金融监管模式应该是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监管模式。在改革进程中,我们仍然需要统筹兼顾,循序渐进,减小金融改革的风险。一是加快完善综合经营及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为规范化、制度化的金融监管提供法律基础;二是金融监管部门之间以及与有关经济部门之间积极配合、加强合作,及时、有效甄别和防范金融风险;三是健全行业自律机制,对政府金融监管进行有效补充;四是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净化金融市场环境;同时,加强国际监管合作,有效防范外源性系统性风险。
专业金融论文范文精选篇十
第一章 跨政府金融监管组织网络概述
一、 跨政府金融监管组织网络的概念
跨政府金融监管组织网络(Transgovernmental Financial Regulatory Network)是一个使各国监管部门或机构的代表能够以其权威性推动各方就共同关心的金融监管问题进行多边合作的非正式的多表论坛。它是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一种合作平台,它的成员不是国家,而是国家的监管机构。它也不具有任何国际法律人格或地位,并没有被赋予超国家的法律地位。跨政府金融监管组织网络倾向于在协商一致的情况下达成共识,而不是通过正式投票的方式进行运作。尽管它一直在努力提高工作的透明度,但它的许多重要谈判都是秘而不宣的直至文件出台。它所颁布的监管准则和其他文件并不具有国际法效力,这意味着他们不创设国际法律义务,不会带来条约所要求的国内批准程序的麻烦。跨政府金融监管组织网络不正式监督其决定(标准)的执行情况,也不为各国提供争端解决机制。
跨政府金融监管组织网络区别于以条约为基础的国际金融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BG),也区别于试图促进国际法律协议制定和实施的监管论坛,如协助欧盟金融服务监管的各国监管者多边组织网络。它也不包括纯粹的协议安排的双边金融监管合作机制,如中国银监会与外国银行监管部门之间的相互承认与合作机制,并且也将国家或政府元首之间的高水平的金融组织机制刨除在外,如二十国集团(G20)。跨政府金融监管组织网络并不排除非政府组织以顾问的身份参加,它假定各国政府的参加者保留将导致监管决议和标准实施的批准和实施权力。从性质上来看,跨政府金融监管组织网络是跨政府组织网络的一种。
(二)跨政府组织网络的产生
跨政府组织网络(Transgovernmental Network)是一类由各种国家的次级行为单元所构成的一种非正式的、非强制性的的国际性的机构。它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它的参加者是各种国家的次级行为单元(Sub-Components of Various States),即行使政府基本职能的政府机关,如财政部、中央银行等,而不是在国际法上可以代表一国国际法律人格的国家或政府首脑以及外交部门;第二,它是一种非正式的、非强制性的国际性机构,它的成立并不需要正式的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并且它也不追求对成员的约束力,更多的起一种信息交流、政策协调的作用。传统上,国家进行外交活动的机关和官员包括: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门和外交代表机构,并且由他们行使一国权力。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一国国内政府机构也需要经常从事跨越国家边界的活动,需要同外国同行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交流、协商,在这种情况下一国权力出现了向下分解的情况。就“国际经济领域而言,民族国家的权力……向下是把权力分流给中央政府下属的各经济管理职能部门,由它们分别与外国相对应的职能部门以灵活的方式开展合作,包括成立非正式的国际组织(非协定性组织)作为协调机构,并制定相应的国际经济软法”由此形成了跨政府组织网络。
对于跨政府组织网络出现的原因美国著名国际法学者安妮-玛丽﹒斯劳特也进行了解释,她认为这是“全球化悖论”的结果。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诸多全球性事务、问题在一国范围内无法得到解决。“世界上的各国人民及其政府需要全球机构来解决只有在全球规模上才能解决的集体难题。它们必须能够围绕一系列主题通过各种手段制定和实施全球规则”。 “但世界政府既不可行也不可求。这样一个政府的规模和范围会对个人自由构成无法避免的威胁。此外,要统领的各国人民的多样性几乎不可能构建一种全球民主”。斯劳特教授将这种矛盾称之为“全球化悖论”,在现实情况下需要一个权威的世界性政府,但人们又不想权力过度集中,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种折中的方案——跨政府组织网络出现了。
二、跨政府金融监管组织网络的理论基础
(一) 国际合作原则
作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国际合作原则最早被规定在《联合国宪章》之中,宪章规定“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之后 1970 年联大通过的《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制国际法之宣言》再次重申了国际合作原则,并强调了国际合作原则作建立在各国平等之上。根据有关国际法文件的规定,国际合作原则应当包含以下基本内容:(1)各国应与其他国家合作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2)各国应合作促进对于一切人民人权及基本自由之普遍尊重与遵行,并消除一切形式之种族歧视及宗教上一切形式之不容异己;(3)各国应依照主权平等及不干涉原则处理其在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贸易方面之国际关系;(4)联合国会员国均有义务依照宪章有关规定采取共同及个别行动与联合国合作。金融全球化之下,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尤其是许多跨国金融集团的出现,使原有以一国主权范围为基础的金融监管越来越跟不上发展的形势。因此,只有在国际合作的原则之下,在坚持各国平等的前提下加强各国之间的金融监管协调合作,才能有效应对金融全球化与监管国别化之间的矛盾。
经济政策溢出效应是指,一国在某项需求之下制定的经济政策,不仅会产生所预期的效果,还会对本国之外的国家产生影响,溢出效应包括溢出利益和溢出不利益两种效果。在经济资源全球化自由流动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性加强的背景下,各国政府制定和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也会相互影响,一国经济政策的实施会对别国产生溢出效应,而别国经济变量的调整又会对本国产生反馈效应。在存在溢出效应的情况下,一国制定经济政策时就不能仅考虑本国均衡目标的实现,必须考虑的其他国家的反应,此时为了得到溢出利益,而消除溢出不利益,各国就不得不加强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与合作。在经济政策溢出理论的研究方面,美国学者库珀层进行过系统的论述。他主要从国际收支逆差、货币政策、商品价格等方面对经济溢出效应的表现进行了研究。库珀认为,某些溢出效应可能产生与经济政策相反的作用,不同的溢出效应由于作用方式不同彼此之间也不能相互抵消,因此国际间政策的协调就显得十分重要。
第三章 危机后跨政府金融监管组织................21-31
一、金融稳定理事会设立................ 21-22
(一) 金融稳定理事会的设立................ 21-22
(二) 金融稳定理事会的成员................ 22
二、金融稳定理事会的成果 ................22-25
(一) 评估系统重要性机构................ 23
(二) 降低系统重要性机构的系统................ 23-24
(三) 加强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稳健性................ 24
(四) 提高薪酬制度水平 ................24-25
三、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发展趋势 ................25-26
四、对危机后金融监管国际合作................ 26-28
(一) 代表性仍然不足................ 27
(二) 监管权力有限 ................27-28
五、金融监管国际合作................ 28-31
(一) 创设更权威的国际金融组织................ 28-30
(二) 新的金融监管合作框架................ 30-31
第四章 对我国在金融监管国际合作................ 31-34
一、我国金融监管合作现状................ 31-32
(一) 我国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现状 ................31-32
(二) 我国金融监管合作方面问题................ 32
二、加强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建议................ 32-34
结论
当前,随着金融危机不利影响的逐渐消除,各国经济或多或少都得以复苏,在这种情况下各国的金融监管改革失去了危机爆发之初的势头,如英国就将原本计划的改革内容在通过立法时砍掉了很大一部分。而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改革步伐更是近乎停滞,虽然 G20 峰会还在如期召开,但各国领导人对于监管合作改革的态度越来越小心翼翼,改革前景不容乐观。
在金融监管国际合作方面,跨政府金融监管组织网络以其灵活性、非正式性和不要求强制约束力的特点受到了各国监管者的欢迎。以巴塞尔委员会为代表的监管组织网络在以往也发挥了很大作用,相当程度上建立了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框架制度,而随着金融稳定理事会的成立,跨政府金融监管组织网络在金融监管合作方面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广,层次也逐渐升高,对于监管合作必将产生积极影响。但另一方面,跨政府金融监管组织的优势也正是其劣势所在,它的非正式性、监管权力的缺失以及规则的软法性质,导致监管标准能否在各国的到实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国监管者和立法者的态度,而这种态度会受到历史的、经济的、政治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监管标准能否得到实现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而为了更有效的实现金融体系的稳定,更强的金融监管权力是跨政府金融监管组织网络所应当具备的。对此,早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约翰﹒伊特维尔和美国纽约纽斯大学教授艾斯﹒泰勒就提出过自己的解决方案,建议建立一个权威性的世界金融监管局(WFA)。在他们的设想中,WFA 是一个可以实现有效监管的机构,为此它必须与在有效监管国内金融市场的监管当局一样实现如下任务:提供充分的信息、适当的授权、严格的监管、准确的指导、严格执法和制定可信的政策。”
虽然限于现在民族国家的现实条件,这种设想在目前并不现实,但不能不说是以后跨政府金融监管组织网络可能的发展方向,即在现有跨政府金融监管组织网络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其正式性和监管权力具备世界金融监管局的性质。
参考文献
[1] 饶戈平主编:《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组织》,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2] 宋秀琚著:《国际合作理论:批判与构建》,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6 年版
[3] 林俊国著:《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机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年版
[4] 王铁崖主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 1995 年版
[5] 王献枢主编:《国际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第四版
[6] 梁西著:《国际组织法(总论)》,武汉大学 2001 年第五版
[7] 陈启清著:《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年版
[8] 蔡奕著:《跨国银行监管的主要法律问题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9] 尚金峰著:《开放条件下的金融监管》,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6 年版
[10]盛学军等著:《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监管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8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