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金融论文,微观金融学是金融学的两大分支之一,是仿照微观经济学建立起来的一套研究如何在不确定的环境下,通过资本市场,对资源进行跨期最优配置的理论体系。(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金融论文,供大家参考。
硕士金融学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意义
迈入21世纪,经济金融化己慢慢地成为了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日益庞大和复杂的实体经济部门借助于现代金融业的强大杠杆功能,得以顺畅运转并加速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越南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质量大为改善,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金融状况有所好转,投资环境得到改善,社会投资踊跃,已基本走出基础差、积累少的困境。虽然越南经济仍面临极大的挑战,但其基础已经稳固,同时世界经济形势的好转也为越南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越南未来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前景乐观。随着革新的不断深入,越南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取代了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初步完成,实现了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市场运行为,基础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作为市场要素的价格、利率、汇率、竞争和分配机制已全面市场化,劳动力、金融、证券、技术和信息等市场体系正在积极培育和发展之中。越南自1986年改革开放以来,金融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值得一提的是越南金融总量规模占GDP的比重一年比一年上升,金融的全新改革对越南经济增长而言,实在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越南学者对于越南改革开放后的金融发展状况做了一些研究,如:丁春程(2002);潘氏秋何(2003);阮文进(2006)。这些研究由于指标构建、分析角度、样本范围等方面的不同,其研究结论也存在明显的差别和局限性。无论在计量方法上,还是在计量指标的选择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选择更好的计量指标、选择更适合的计量模型来考察金融发展作用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对越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全面的实证研究,这一选题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通过对越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探寻了改革开放后越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变化趋势,这对研究越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问题的历史演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本文借助越南20年(1990-2009年)以来在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分析了越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作用机制,并辨明了两者之间是存在着相互关系的。对于丰富的金融发展理论在越南的应用得到越南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及所得到的成果对政策选择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二节本论题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在经济发展进程中,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探讨贯穿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金融发展指金融体系的规模或效率得到提高,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是金融体系是否具有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功能。可以说,在影响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中,金融发展成为了现代经济的核心,是人们对金融在经济增长中重要作用的认识逐步深入的过程。该问题讨论的文献浩如烟海,然而目前经济学家对各种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而言,理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本章将对国内外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加以概述整理,以期在前人智慧的启迪下,形成本文所研究思路。在此同时,指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复杂关系,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制度背景、不同的研究方法所得出的研究结论也有所不同。
一、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马歇尔•戈德史密斯(Marshan Goldsmith)是最早用跨国数据来实证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69年,他出版了一本书叫做《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Goldsmith首先对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一个国家现存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之和构成一个国家的金融结构,包括各种现存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经营特征、经营方式和金融中介机构等各种分支机构的集中程度等;而金融发展的含义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Goldsmith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做了比较,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套衡量一国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的存量和流量指标,并对35个国家1860-1963年间的经济和金融状况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了金融相关比率的概念,并以此来衡量金融结构发展的程度:“在大多数国家,如果对近数十年进行考察,就会发现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大致平行的关系。”他运用翔实的统计资料,得出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同步发展的结论。但对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问题,这一研究没有给出肯定的结论。
第二章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框架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金融发展水平是制约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现代金融经济发展迅猛的时代,金融对于经济的深刻影响更加显著。在现代经济中,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是互相推动的,呈现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在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金融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良性循环的关系,金融发展和金融自由化导致金融体系的效率提高,从而促进资源配置的效率和经济增长水平,同时经济增长本身又使得经济体系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增加,反过来也促进了金融的发展和不断的自由化,而存在着金融抑制的经济落后国家则存在着相反的非良性循环。”,那么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什么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两者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从表面上来看紧密联系、互相作用、相互融合因素正是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金融在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对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因为经济发展对金融起决定作用,所以金融则居从属地位不但不能凌驾于经济发展之上而且还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影响和副作用。
金融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以及商品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对金融的需求不同,是经济发展对金融的决定性作用,它决定了金融发展的结构、阶段和层次。金融的基本功能、金融运作的特点、金融业自身的产值增长以及金融机构的运作是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这四条途径对经济发展顺序表现为:(l)金融的基本功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2)金融运作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便利条件;(3)金融业自身的产值增长直接为经济发展做贡献;(4)金融机构的经营运作来提高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效率。在经济发展中,金融可能出现因金融运作不善使风险加大(而一旦风险失控将导致金融危机以及引发经济危机);因金融总量失控出现信用膨胀导致社会总供求失衡;因信用过度膨胀而产生金融泡沫,膨胀虚拟资木、刺激过度投机从而破坏经济发展的三个不良影响。
第三章 越南金融发展程度测算................... 29-53
第一节 越南经济现状................... 29-38
一、越南20多年改革开放发展历程................... 29-32
二、越南取得的经济成绩................... 32-38
第二节 越南金融发展现状................... 38-53
一、越南证券市场................... 39-43
二、越南银行业 ...................43-49
三、越南保险市场 ...................49-53
第四章 越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53-61
第一节 越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指标选择................... 53-56
一、经济增长的指标................... 53
二、金融发展指标................... 53-55
三、控制变量的指标................... 55-56
第二节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因果检验................... 56-59
一、ADF检验结果 ...................56-57
二、Johanson协整检验结果................... 57-58
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58-59
第三节 越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模型分析................... 59-61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61-64
第一节 研究结论................... 61-62
第二节 政策启示................... 62-64
结论
本文利用越南1990-2009年的数据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越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现状、发展趋势及相互关系的研究结果,主要得到了以下几点结论: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越南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金融整体发展水平也得到比较大程度的提高。特别是银行业、保险业、股票及证券市场的发展与经济的增长保持着良好的同步性。但所谓的促进作用却存在着有限性问题。其原因是因为目前越南通胀率长期居于高位、物价指数上涨快;贸易赤字巨大(出口增长恢复缓慢、进口管理的不统一导致效果差);对国企、金融和限制经营行业的管理松懈,使得抗风险能力不强;大型国企集团的主导和市场调节作用发挥不好;银行利率增高,融资困难。
通过本次的实证研究,证明了越南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协整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表明,以金融深化、金融相关比率指标表示的金融发展对越南经济增长有正面作用,但这个正面作用也是比较有限的。而且,通过模型我们还知道越南的利率政策和利率水平都不利于越南经济的发展。越南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值得提到的是,越南革新以来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这个问题对于正在发展中的越南来说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是促进越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在越南已经较为完善的金融体系的情况下,如何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促进金融机构竞争、提高金融体系配置资源的效率就成为今后金融发展的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Beaver,W.H., Financial Ratio as predictors of Failure,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66,71-102
[2] Edward I Altman.Financial Ratios, 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Bankruptcy. Joumal of Finance1968,23(4):589-609.
[3] Altman, Haldeman and Narayanan (1977), “ZETA Analysis:A New Model to Identify, theBankruptcy Risk of Corporation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Vol 1,No.1,pp,29-54.
[4] Deakin,E.B.(1972), “A Diseriminant Analysis of Predietors of Failure”, Journal of AccountingReseareh vol.9,pp.167-179.
[5] Marc Blum.Failing Company Discriminant Analysi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74,(Spring).
[6] Ohlson,Ungrbled earnings and pidends:An analysis and extension of the Beaver, Lambortand Morse valuation model.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x,July l989,109-116.
[7] Lane,W.R.,Looney,S.W.,and Wansley,J.W.,An Application of the Cox Proportional HazardsModel to BankFailure,Joum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0, 1986,511-531.
[8] Platt,H.D.and Platt,M.B., “Development of a Class of Stable Predictive Variable the Case ofBankruptcy Prediction”, Joum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 1990,Vol.17,31-49.
[9] Modom,Rsharda.A neural network models for Bankruptcy prediction[J].Neural Networks,1990,(2):163-165.
[10] Koh,H.and S.Tan(1999), “A neural network approach to the Prediction of going concernstatus,Accounting an Business Research 21,211-216.
硕士金融学毕业论文范文篇二
0.1 选题背景和意
0.1.1 选题背景
近二十年来,金融市场朝着混业化的方向发展,这使得保险公司在风险管理中要加强应对金融风险的防范。2008 年产生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更是将诸多寿险公司拉到破产或破产的边缘。AIG 这个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在这次危机中由于金融风险原因直接变成国有企业,同时日本、欧洲等多个地区的寿险公司也宣告破产。在这次危机中保险公司由传统的社会稳定器变成了危机的加速器,这让人民重新认识了风险管理对保险公司的重要性。而中国的寿险公司也没能幸免遇难。平安投资富通,造成 280 多亿的浮亏,可以算做我们保险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交的一笔昂贵学费。这次危机是由于金融衍生品所造成的,保险公司也是危机传导的环节之一,这次 AIG 等保险公司的危机告诫我们:保险公司要仔细对待金融风险的防范以及对金融风险的管理。在 1997 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日本有多家人寿保险公司破产,从而打破了日本寿险公司没有破产的神话。而日本寿险公司破产的原因之一就是利差损的急剧扩大、融资渠道的困难,以及没有事先预测到与寿险高度相关的经济金融大环境出现了超长期的不景气。而这些原因都可以归纳为金融风险。
0.1.2 选题意义
本次次贷危机对我国保险业开展风险防范与控制问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这次的次贷危机起源于美国,扩展到全球,波及到房地产业、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以及其他行业。以风险管理为首要条件、以安全稳健为前提的保险业,却忽视、忽略了金融这个潜在风险。寿险业具有其他金融行业都有的风险时滞性、风险传导性和高风险性,利率、汇率、国家政策、国际金融环境等,均会对其产生重大影响。从这次危机中我们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混业化,寿险业在作为社会稳定器、资金供给者的作用有所减弱,甚至可能对危机起到加速作用。如何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已成为后危机时代的新课题。中国由于金融市场的不完全开放,我们躲过了 1997 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并且在那次危机中经济率先复苏,但我们不能暗自高兴。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迟早要全面开放,我国寿险公司也迟早要面对全球化的金融市场,怎样向混业化的金融市场要效益,又怎样在金融混业化的市场中防范金融风险,这是摆在我国寿险公司的一道现实的问题。因此,研究寿险业的金融风险管理对我国的寿险业的健康发展、对我国金融危机的防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0.2 研究概念的界定
0.2.1 人寿保险
本文界定的人寿保险即为人身保险。它是指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的一种保险,一旦被保险人遭受人身伤亡、疾病或生存到保险期满时,由保险人向被保险人或其受益人给付保险金。人寿保险可以分为定期、终身、生存、两全、年金保险。定期寿险它只提供一个确定时间的保障;如果被保险人在这个规定时间内死亡,保险人向受益人给付保险金;如果被保险人期满生存,保险人无给付保险金的责任。终身寿险是提供终身保障的保险,一般到生命表的终端年龄为止;如果被保险人生存到生命表的终端年龄,保险人则向其本人给付保险金;同定期寿险相比,终身寿险在被保险人生命表终端年龄之前任何时候死亡,保险人都向其受益人给付保险金。生存保险是指被保险人必须生存到保单规定的保险期满时才能够领取保险金。若被保险人在保险期间死亡,则不能主张收回保险金,亦不能收回已交保险费。生死两全保险不仅在被保险人在保险期内死亡时向其受益人给付保险金,而且在被保险人期满生存时也向其本人给付保险金。年金保险是用年金方法给付保险金,在被保险人或年金受领者生存期或特定时期按约定金额作定期给付。年金保险一般保障的是年金领取人的收入稳定。
1 风险和金融风险的定义及分类
1.1 风险和金融风险
风险的基本含义是损失的不确定性。风险是由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风险损失等要素组成。但现在没有对风险的统一定义。下面是几种定义:第一种是损失机会和损失可能性。第二种是损失的不确定性。第三种是实际与预期结果的离差。第四种是风险是实际结果偏离预期结果的概率。风险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损失性、不确定性和社会性。风险可以分为多种类别,如经济风险和非经济风险、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重大风险和特定风险、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等类别
1.1.2 金融风险
现在有许多文献都对金融风险进行了论述,但对金融风险却有不同的定义。在邹宏元的金融风险管理(第三版)中对金融风险的定义是指任何有可能导致企业或机构财务损失的风险。当一家金融机构发生金融风险并由此产生的像破产、挤兑等现象后果时,一般会波及其所在的金融子行业,甚至是整个金融行业以及其他行业,像这次的次贷危机一样。金融行业具有风险传导的性质,当一家金融公司出现风险危机后,有可能会扩大到整个金融行业,使个体风险变成整个行业的系统风险。由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当金融行业出现风险危机,可能会引起社会和政治问题。克罗凯特(A.Crodkett)将金融风险定义为:由于金融资产价格的不正常波动或大量的金融机构背负巨额债务及其资产负债结构恶化,使得它们在经济冲击下极为脆弱并可能严重地影响到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在王仁祥、喻平的金融风险管理中对金融风险的定义是在金融活动中,由于各种经济变量,尤其是金融变量发生不确定的变化,从而导致行为人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在朱彩华的论金融风险的防范对策中对金融风险的定义是在资金融通和货币资金的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实际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使资金经营者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一定的偏差,从而有蒙受损失和获得额外收益的机会或可能性。
3 利率风险及其管理.................... 24-31
3.1 寿险公司的利率风险................. 24
3.2 利率风险的成因和利差损 .................24-26
3.2.1 我国寿险业利率风险的成因................. 24-25
3.2.2 利率风险和利差损的关系 .................25-26
3.3 利率变动对寿险公司的影响................. 26
3.4 我国寿险业利率风险的防范................. 26-31
4 投资风险及其管理 .................31-39
4.1 寿险资金和投资理论分析................. 31-32
4.1.1 寿险资金的来源................. 31-32
4.1.2 寿险投资渠道................. 32
4.1.3 寿险资金运用的原则................. 32
4.2 我国寿险投资运用存在的一些问题................. 32-35
4.3 次贷危机后我国寿险资金运用风.................35-39
5 汇率风险及其防范管理 .................39-44
5.1 汇率及汇率风险................. 39-40
5.1.1 汇率和影响汇率的因素................. 39
5.1.2 汇率风险的种类................. 39-40
5.1.3 汇率风险对寿险业的影响................. 40
5.2 我国保险业外汇资产状况................. 40-41
5.3 寿险公司汇率风险的防范................. 41-44
结论
由于我国保险业发展的时间短,寿险公司以前只是注重承保业务规模的扩张,并没有重视寿险公司自身的金融风险,但在这次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金融风险对寿险公司的巨大影响。在本文中我分别对资产负债匹配风险、利率风险、投资风险和汇率风险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但现在的金融风险往往是联动的,一种金融风险的发生往往会诱发多种金融风险。我们只有综合运用不同的金融工具及制定不同的对策,来应对寿险公司面临的金融风险,才能系统地降低寿险公司的金融风险。在后次贷危机时期,我国只有大力发展金融市场以及深化各种金融产品的应用,才能让寿险公司在面对金融风险时显得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 [美]查尔斯•W•史密斯.管理金融风险 衍生产品、金融工程和价值最大化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50
[2] [美]莫娜•J•加德纳,迪克西•L•米尔斯,伊丽莎白•S•库伯曼.金融机构管理 资产/负债方法(第四版).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31):614-695
[3] [日]小川英治主编,人寿保险文化研究所,人寿保险金融风险研究会著,付海燕译.寿险公司金融管理战略[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前言
[4] 卜永祥.中国寿险业的金融风险与对策[J].金融与经济,2004(9):3-7
[5] 蔡玉林.商业保险的信用风险管理[J].中国保险,2005(12):38-41
[6] 蔡震.寿险公司如何应对市场利率风险分析[J].金融经济,2009(22)54-56
[7] 邓大松.保险经营与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258
[8] 凤凰网.4.3 万亿险资投资渠道全面放开 保监会严控投资风险[EB/OL].
[9] 胡庆华.我国寿险业资产负债管理的风险及其防范[J].经济论坛,2006(3):115-116
[10]李洁主编.保险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59
硕士金融学毕业论文范文篇三
第 1 章: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效率是经济活动所追求的重要目标。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相当的程度上决定着经济的发展速度,当然离不开对其效率问题的研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在根本上影响着中国的发展,农村金融在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效率成为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实践表明,近年来出台的金融支农政策在相当多的农村地区的实施效果不够理想。主要原因是,我国区域之间的金融发展不均衡使得我国统一的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机制遭遇到区域性结构矛盾,进而产生不同的区域效应,不同区域金融供给主体的作用边界与效果是存在差异的。但在实践中由于没有根据当地实际的农村金融环境而制定与区域经济相匹配的金融发展模式,使得农村金融效率低下。因此,有必要在考虑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的基础上,对各地区农村金融效率作科学的评估,为提高农村金融效率提供借鉴。在中国不同地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立差异性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提高金融与经济的匹配性,就显得十分重要与必要。
1.2 农村金融理论评述
1.2.1 农业信贷补贴论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农业信贷补贴论(Subsidized Credit Paradigm)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农村金融理论。该理论支持信贷供给先行的农村金融战略。该理论的前提是:农村居民、特别是贫困阶层没有储蓄能力,农村面临的是慢性资金不足问题。而且由于农业的产业特性 (收入的不确定性、投资的长期性、低收益性等),它也不可能成为以利润为目标的商业银行的融资对象。因此该理论得出结论:为增加农业生产和缓解农村贫困,有必要从农村外部注入政策性资金、并建立非营利性的专门金融机构来进行资金分配。农业信贷补贴理论受到很多学者的质疑。Avishhay Braviman (1991)认为专业的农业贷款机构并不是净储户与净存款者间真正的金融中介。
1.2.2 农村金融市场论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农村金融市场论逐渐替代了农业信贷补贴论。农村金融市场论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其主要理论前提与农业信贷补贴论完全相反:一是农村居民以及贫困阶层是有储蓄能力的。对各类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的研究表明,只要提供存款的机会,即使贫困地区的小农户也可以储蓄相当大数量的存款,故没有必要由外部向农村注入资金;二是低息政策妨碍人们向金融机构存款,抑制了金融发展;三是农村运用资金的外部依存度过高,是导致贷款回收率降低的重要因素;四是由于农村资金拥有较大的机会成本,非正规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高利率是理所当然的。该理论完全依赖市场机制,极力反对政策性金融对市场的扭曲,特别强调利率的市场化。
1.2.3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基本框架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尤其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作为贷款方的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情况根本无法充分掌握,所以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则可能无法培育出一个社会真正所需要的金融市场。为了补救市场的失效部分,有必要采用诸如政府适当介入金融市场以及借款人的组织化等非市场要素。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为政府介入农村金融市场提供了理论基础,但它又与农业信贷补贴论有很大的区别。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认为,尽管农村金融市场可能存在的市场缺陷要求政府和提供贷款的机构介入其中,但是任何形式的介入,如果要能够有效地克服由于市场缺陷所带来的问题,都必须要求具有完善的体制结构。因此,农村金融市场的非市场要素介入,首先应该关注改革和加强农村金融机构,排除阻碍农村金融市场有效运行的障碍。
1.2.4 局部知识论
20 世纪 90 年代末,哈耶克从知识论的角度提出了解决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完全问题的金融局部知识分析范式。认为金融市场上的机构多样性可以导致更多金融工具的创新,使得该市场逼近或者近似于完全竞争市场,金融组织机构之间的竞争对于农村金融效率及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至关重要。在局部知识论的分析范式框架之内,政府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直接参与供给作用应该是辅助性的,如提供授信环境,建立与维持市场秩序框架等。
第 2 章:农村金融效率的现状
2.1 农村金融效率概念的界定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效率(efficiency)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从资源分配的角度讲,效率是社会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有效”的最优状态;二是从生产的角度讲效率是投入与产出之比,即是社会利用现有的可利用的资源,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进行生产所能提供的效用的满足程度,樊纲(1995)把这种效率定义为“资源的利用效率”。
2.1.2 金融效率的概念
国内外学者对于金融效率概念进行阐述的文献较多。Roland.I.Robinson 与Dwayne. Whiteman(1980)认为金融效率表现在“操作效率”与“配置效率”两个方面。操作效率是指在金融发生过程中的成本与效益之比,而配置效率是指引导储蓄资金流向生产性用途的有效性。其中配置效率可衡量市场的有效性。A.D.Bain(1992)认为金融效率应该包括微观效率与宏观效率,其中宏观效率包括储蓄与投资水平、市场稳定性1、结构稳定性、以及对宏观经济稳定性的贡献2;而微观效率包括金融工具创造与使用的范围、弹性与选择3、规模与风险、证券价格、市场利率、价格管制、税收与补贴、运行效率、动态效率4。区域金融效率的概念也有人提及。刘飞(2008)把区域金融效率定义为,区域金融业运行过程中的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具体指一个地区内的金融业通过雇用员工、发放贷款等行为,在多大程度上促进自身的发展及地方经济的增长。
第3章:中国农村金融效率区域差异比较...................... 19-35
3.1 数据包络方法(DEA)与CCR、BCC.................... 19-23
3.2 指标选取.................... 23-24
3.3 数据来源说明.................... 24-25
3.4 DEA 结果分析.................... 25-33
3.5 实证结果小结 ....................33-35
第4章:中国农村金融效率区域差异性.................... 35-44
4.1 Tobit 模型介绍及指标的选取.................... 35-36
4.1.1 Tobit 模型介绍.................... 35
4.1.2 指标选取 ....................35-36
4.2 农村发展水平方面.................... 36-39
4.3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方面.................... 39-42
4.4 Tobit 模型实证小结 ....................42-44
第5章:提高农村区域金融效率的对策建议.................... 44-48
5.1 提高东部地区金融效率的对策建议.................... 44-45
5.1.1 提高东部地区金融规模.................... 44
5.1.2 提高东部地区农民文化程度.................... 44
5.1.3 提高东部地区农户固定资产.................... 44-45
5.2 提高中部地区金融效率的对策建议 ....................45-46
5.3 提高西部地区金融效率的对策建议.................... 46-48
结论
在分析了中国三大区域农村金融效率后,针对各自效率的特点,提出了改进金融效率的方法,并且以影响金融效率的可能因素为研究对象,找出优化金融效率的途径。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如下:
1)本文以金融的人力、物力、财力为投入因素,以地区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为产出要素建立 DEA 模型,通过效率值的计算得出了各地区提高金融效率的途径。
2) 为了研究可能引起地区金融效率弱化的原因,本文以地区农村发展水平与农村金融生态水平为影响因素,分析出各地区提高金融效率的具体途径。
3) 以 DEA 模型的结果与影响因素的分析为基础,综合分析影响地区金融效率的因素,在此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了三大区域各自提高金融效率的具体方法与途径。
参考文献:
[1] Avishhay Braviman& Monika Huppi. 改进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季刊[R].1991 第 3 期
[2] Julia Doitchinova, Ivan Kanchev & Albena Miteva, The Lessons Fromthe Development and Problems of Production Cooperative in BulgarianAgriculture,Paper prepared for presentation at the 47th annual conferenceof the GEWISOLA(German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nomists) and the17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OGA (Austrian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alEconomists),2007
[3] Calvin Miller,Examining Design and Innovations in Rural Finance ForAddressing Current and Future Challenges:Twelve Key Challenges in RuralFinance,FAO Rural Finance Workshop: SEEP Pre-Event October 26 2004
[4] Peter J. Barry & B.F. Stanton 2003,Major Ideas in the History ofAgricultural Finance and Farm Management, Working Paper Department ofApplied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ornell University, Ithaca, New York14853-7801 USA,January 2003
[5] Roger Thomas Moyes,Technical Assistance for Rural Finance in CentralAsia,Asian Development Bank,December 2002
[6] Banker, R.D.; Charnes, A. and Cooper, W. W.: Some Models forEstimating Technical and Scale Inefficiencies in Data EnvelopmentAnalysis, Management Science, No. 9, 1984
[7] Caves, D.W.; Christensen, L. R. and Diewert, W.E.: The Economic Theoryof Index Numbers and the Measurement of Input, Output and Productivity,Econometrics, No.6, 1982
[8] Chanes, A.; Cooper, W.W.; Rhodes, E.: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Decision Making Unit,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No.2,1978
[9] Pagano. Financial Market and Growth: An overview, European EconomicReview, 1993, 7, 613-622.
[10] McKinnon,Ronald I.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e.1973
硕士金融学毕业论文范文篇四
第 1 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对外代写论文贸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它不但快于国民经_济总体增长也快于同期世界经济贸易的增长。中国进出口总额从1990年5560.1亿元增长到2010年198538.7亿元,其中出口额增长了35.3倍,进口额增长了36.2倍。进出口依存度从1992年的10.48%提高到2010年的49.89%,而进、出口依存度也分别从14%、16%提高到23%和26%。而与此同时我国的金融行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国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从1990年的13942.9亿元、175n.0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597741亿元和399685亿元。证券市场的股票市价总值从1992年到2009年提高了232.7倍。保险市场的保费收入也从1994年的376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1137.3亿元。进出口总额、进出口依存度和存贷款余额、股票市场总值这些指标只是衡量国际贸易发展和金融发展比较常用的指标,但这些指标的数据却足以说明中国金融和国际贸易迅猛发展的特征。
中国加入WTO不仅带来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中国金融发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与国外相比,我国毕竟是发展中国家,尽管发展速度迅速但人均GDP还是处于较低水平,金融结构也不完善,金融效率也仍然较低。所以对于未来经济全球化市场,中国对外贸易和金融发展都要重新审视自身的功效,寻求一个更全面、更协调地可持续发展以打破现有发展中的瓶颈,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中国金融行业的大力支持。因此本文选取了中国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影响研究一基于区域金融差异视角,把一向基于各国研究的视角或者是中国整体研究的视角转移到中国31个省份的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贸易的影响研究。这样更有利于分析国内金融发展和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对各个地区的政府、企业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如对各地政府在未来制定金融和贸易政策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企业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具有引导作用等等。同样了解各个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贸易的关系,可以制定出最优金融和贸易协调发展的政策,这样给各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带来最大的合力。极大可能的发挥经济“核心”和“发动机”的作用。
从理论上看,本选题可以丰富和整合国际贸易理论。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中无论是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还是新贸易理论都忽略了金融体系在内的制度特征,但无论怎样的国际贸易形式,其贸易主体都处于一个与金融环境密切相关的状态,国际贸易是无法与金融发展进行分割的。所以如果能把金融因素作为比较优势的另外一个决定因素的话,不但能进一步丰富国际贸易理论,而且增强了传统比较优势的说服力。从这个层面上讲,也架起了一座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桥梁和枢纽。无论是从现实层面还是理论层面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不再完全地分割,也不在彼此的理论当中相互隐藏,而是从此让金融机构的发展在对外贸易发展中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外贸易的发展也能在金融发展中取得一定的效果,金融与贸易也因此可以协调的发展。
1.2国内外研究综述国外研究综述
1.2.1、金融制度视角曾开创性地从信贷市场出发研究信贷市场的不完善对国际贸易(以生产制成品的部门为例)的影响,在技术和要素察赋相同的情况之下,信贷市场的完善与否作为另一个因素通过影响贸易国家相对成本而造成生产制成品部门比较优势的差异,两位学者在H-O模型基础之上加上制度变量来说明信贷市场的不完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Baldn(1989)认为较大的汇率冲击会给国际贸易带来持久的影响。临时提高汇率,如果有足够大时会导致国外公司长期进入。这种进入会改变随后进口商与汇率之间的关系,导致即使汇率回到以前的水平,但贸易格局也不会,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获得外部融资的成本非常高,即使得到了外部融资公司给予的机会,也必须承担较高的借款资本。Levine & Beck(2000)在文中主要采用了GMM动态面板估计和横截面工具变量估计两种方法。较好的金融中介能够缓解信息不对称,为交易提供极大的便利以及有效的进行资源配置,这会导致外部融资的成本下降;同时金融领域对产业专业化的影响大于人力资本和实物资本的差异。通过两种简单的模型即国际资本流动模型和国际贸易模型来说明信贷市场的不完善对国际贸易流向产生的影响。在模型中他们把制度变量更加细化,不再是停留在国家层面,而是着眼到公司企业层面,比如说,各种代理问题、公司的治理、合同的执行、商业部门的平衡表状况等等。
2.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理论解释
2.1金融发展理论
大量文献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研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而金融发展理论为此研究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样也有大量文献集中于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我们也可以从国际贸易理论中寻找到理论依据。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典贸易发展论的重商主义,其基本思想是金银才是真正的物质财富,而增加金银的途径主要有开采国内金银矿以及扩张对外贸易;在到亚当斯密斯的自由贸易论,其认为开展国际贸易有利于一国的专业化分工,而专业化分工又会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在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经济学家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即国际贸易的发展有助于一国或地区经济的发展。直到最新的新增长理论都认为国际贸易是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创新使国际贸易总额增加,同时加速经济的增长。
从理论研究上,我们都能寻找到金融发展以及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理论支点。基于本文研究视角并非是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互动关系研究而是中国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单向影响研究。那么我们能否在金融发展理论当中寻找到掩埋于其中的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影响研究的理论支点呢?在大量基于实证角度的相关研究当中,我们得知,研究的结论虽然并不统一,但可以肯定的是,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之间一定存在某种关系。我们同样也可以在经济发展当中寻找到支持这种观点的事实即无论是国际贸易还是国内各个地区之间的贸易对金融机构的服务越来越依赖,同时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对国际贸易中的规模经济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货币市场的变化如人民币的升值与否,这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类似的经济事实比比皆是。这些都说明从现实经济当中证实了国际贸易发展对金融发展有一定的依赖性。所以说无论是大量学者的实证研究还是存在于现实经济当中的事实都说明了这一点:一国金融发展对一国贸易发展确实有影响。结合我们研究的对象,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从金融发展理论当中寻找到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理论基础。
3. 区域金融对区域贸易的影响表现.................... 32-58
3.1 区域金融与区域贸易的现状与特点................... 32-49
3.1.1 区域现状描述:金融与贸易 ...................32-43
3.1.2 区域差异特点:CV_(uw)...................43-49
3.2 区域金融对区域贸易的影响表现 ...................49-58
3.2.1 泰尔指数测算视角................... 49-52
3.2.2 相互历史演进视角 ...................52-56
3.2.3 典型区域事实视角................... 56-58
4. 中国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影响................... 58-62
4.1 中国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影响................... 58-62
4.1.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58-60
4.1.2 单位根检验 ...................60
4.1.3 协整检验与分析................... 60-62
5. 中国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影响................... 62-79
5.1 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综合指标体系构建................... 62-66
5.1.1 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和理论基础 ...................62-63
5.1.2 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和体系建立................... 63-66
5.2 区域金融发展视角下的省际区域划分................... 66-72
5.2.1 指标权重方法选择及确定 ...................66-68
5.2.2 省际综合分值测算................... 68-71
5.2.3 省际区域划分方法及结论................... 71-72
5.3 四大区域金融对区域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 72-79
结论
本为从理论和实证研究两个角度深入剖析了中国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金融和中国贸易在不断地成长和壮大,同时金融的发展水平对国际贸易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文中首先列举国内外学者关于这方面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上学者都是从实证研究入手,得出的结论基本是肯定的:其次本文在寻求理论上的支点,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理论支点较弱,只能从散藏在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中找到“金融深化论”和“金融抑制论”作为理论基础,然后本文分析了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影响的作用机理,构建起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之间的桥梁;基于本文选择的是中国31省份作为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的对象,我们在此之前分析区域金融和区域贸易现状、特点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试图从现存的经济现象中得出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影响的事实是存在的。最后在基于理论和事实现象存在的基础之上,本文进行了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得出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确实对区域贸易发展水平、贸易开放程度有影响。
1、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相关理论研究结论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不能过分的依赖外国资本,应该通过金融自由化求得资金来源。认为贸易的自由化主要来至国内外两方面同时进行。国内方面应该取消贸易进口管制和关税限制;国外方面,在接受国外贷款等方面援助时应该伴随对外贸易的自由化。金融抑制论认为一种有效的经济增长战略应该源于金融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同时进行。金融深化论认为金融市场实施的多重汇率制会对对外贸易市场产生影响,所以对外贸易的发展反对金融市场过多的千预外汇交易,外贸体制的改革应该让汇率制度的改革和金融深化联系起来。
2、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影响作用机理研究结论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比较优势包括一国的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而忽略了金融发展水平也是一国对外贸易发展中比较优势的一种。一国可以通过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的作用提高技术和增加资本积累,在通过这两素对一国比较优势的影响进而优化一国贸易结构。同样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可以通过扩大资金支持、拓展融资渠道、一提高融资效率对国内规模递增行业产生影响,使其产生规模经济,形成比较优势对一国对外贸易产生影响。生产厂商在对外贸易中需要面对经济商业风险、汇率风险、主权风险等,而金融中介提供的金融服务正好可以分散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的各种风险,消除风险给贸易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同样地,金融抑制也会通过利率管制、信贷管制、汇率管制等途径制约一国国际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莉.我国贸易开放度与金融发展关系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5(07)
2阳佳余.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J].研究经济科学.2007(04)
3杨小玲.中国金融发展与服务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1982-2007[J].金融发展研究.2009(05)
4曲建忠、张战梅.我国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基于1991-2005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8(01)
5朱彤、郝宏杰、秦丽.中国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关系的经验分析-一种外部融资支持的视角[J].南开经济研究.2007(03)
6马静、王自峰.金融发展对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结构的影响[J].开放导报.2006(03)
7史龙祥、马宇.金融发展对出口结构优化的影响一基于中国制造业的检验与流动性过剩视角的分析[J].财贸经济.2008(04)
8孙兆斌.金融发展与出口商品结构优化[J].国际贸易问题.2004(09)
9齐俊妍.金融发展与贸易结构-基于HO模型的扩展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07).
10建国、杨涛.中国对外贸易的金融促进效应分析[J].财贸经济.2005(01)
硕士金融学毕业论文范文篇五
第1章导论
债权治理机制是代写硕士论文公司治理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关于债权治理机制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以委托代理理论和不完全契约理论等为基础,认为债权人能够发挥治理作用,保护自身投入到企业的资金安全:另一种观点基于实证研究结论,认为在一些国家,债权人不但不能发挥治理作用,反而成为大股东或内部人掠夺的对象。金融制度环境和法律对债权人权益保护的差异,是造成上述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本原因。本文以2004年我国启动的新一轮金融改革为背景,重点研究制度环境的变革完善对债权治理机制的影响。本章是整篇文章的统领,将系统阐释本文的研究主题、研究意义、逻辑结构等,具体结构如下:第l节研究背景;第2节研究意义;第3节研究主题;第4节论文结构。
1.1研究背景
1.1.1有关债权治理机制的两种观点
1债权能够发挥治理作用的观点公司治理是保证投资者免遭内部人掠夺,并收回投资的一系列机制,其核心问题就是保证资金供给者的利益(ShCeifer and vishny,1997)。债务融资是公司主要的外部资金来源渠道,与股东一样,债权人向公司提供了资金,为维护自身资金安全,理应参与企业的公司治理,监督、控制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即所谓的债权治理机制。委托代理理论的开创者Jenson and Meekling(1976)认为,债务融资一方面能够减少“所有者一经营者”合一企业对外发行股票筹资的需要,从而降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债务的固定支付约束,能够限制公司经营者对公司现金的掠夺,缓解所有者和经营者分离而产生的代理问题。Jensen(1986)将债务的固定支付约束作用称为“控制假设”指出债务是股利的有效替代,能够迫使公司经营者吐出多余的现金流。Grossman and Hart(1982)建立了一个正式的代理模型,认为债务是一种“事前承诺”或“捆绑行为”能够促使经理努力,减少个人享受和无效投资,降低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产生的代理成本。
在委托代理理论看来,债务具有“控制假设”和“事前承诺”的作用,其治理功效主要体现在缓解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企业的代理问题,减少企业的代理成本,提升企业价值。与委托代理理论不同,不完全契约理论将“剩余控制权”概念引入对债务契约以及债权治理机制的研究中,提出了债权的“相机治理”机制。Aghion and Bolton(1992)比较早的将不完全契约理论引入对债务理论的研究,他们通过建立正式模型,推导出债务实际上是一种执行“相机控制”安排的工具,即债务人向债权人借款,承诺在某一时刻按照某些条件进行偿还,如果债务人按照契约办事,他就能保留资产的控制权,否则,在债务人受到财富约束的条件下,控制权就移交给债权人。因此,债务的本质特征就是一种“相机控制”工具,当债务人出现财务困境或业绩大幅下降,无法履行债务契约时,则债务人拥有的企业控制权将转移到债权人手里。此时,取得控制权的债权人将扮演严格委托人的角色(oewatripont and Tirole,1994),采取更换不合格高管人员、迫使经理人员发放股利,停止对投资者有害而对内部人有利的项目,以及清算公司等措施。
与债权能够发挥治理作用的观点不同,一些研究者在对不同国家债权治理功效进行实证研究时发现,债权实际上并没有发挥治理作用。Faccio、Lang and Young(2003)研究了在对债权人权利保护程度不同的国家,银行作为债权人的债权治理作用,结果并不支持债权的“控制假设”,而表现出了“便利掠夺”的特性,即债权人提供资金给企业,不但不能参与企业的公司治理,保护自身资金安全,反而为企业大股东或内部人提供了可供掠夺的资源。Faeeio and Lang (2003)指出,Jensen(1986)提出的“控制假设”之所以失效,是因为其忽略了企业控股股东同时是银行控制人的情况,此时企业控股股东不可能利用银行来监督自己。Tian LI Hui(2003)在研究国内银行的治理作用时,也发现了与Faeeio and Lang(2003)相同的结论,即当银行和企业都为政府所有时,受软预算约束和道德风险的双重影响,银行作为债权人没有发挥治理作用,银行贷款提高了可供经营者掠夺的公司资源,降低了国有上市公司的价值。
第2章文献回顾:债权治理机制的理论基础
债权治理机制是公司治理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过去近四十年时间里,国外研究者分别从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金融中介理论、以及不完全契约理论等不同视角,对债权治理机制进行了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国内对债权治理机制的研究也就是近十年的事情,主要是借鉴国外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国内特殊的制度环境,从事债权治理机制作用条件、方式及债权治理功效方面的实证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如发现债权治理机制在不同产权性质企业存在差异;债权人、债务人被同一产权人控制时将制约债权治理作用的发挥等。但是除少数研究结论支持债权治理能够发挥作用外,大部分研究结论均不支持债权治理能够发挥作用。得出这样的结论,除实证研究方法存在缺陷外,最重要的就是国内债权治理机制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不完善(特别是2004年金融改革前),制约了债权治理发挥作用。本章结构如下:第1节讨论了债权治理机制的理论基础,其中穿插一些实证研究成果,本节以国外文献为主;第2节总结回顾了国内债权治理机制的研究成果;第3节对国内、国外债权治理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
第3章 金融改革:完善债权治理机制.................... 40-57
3.1 银行业改革 ....................40-45
3.2 资本市场改革.................... 45-48
3.3 法律制度改革 ....................48-53
3.4 金融改革对债权治理机制.................... 53-57
第4章 金融改革、债权治理机制.................... 57-87
4.1 研究假设.................... 57-60
4.2 研究设计 ....................60-64
4.3 检验结果及其分析.................... 64-85
4.4 研究结论.................... 85-87
第5章 金融改革、债权"相机治理"机制.................... 87-102
5.1 研究假设 ....................87-89
5.2 样本选择及研究方法.................... 89-92
5.3 检验结果及其分析.................... 92-100
5.4 研究结论 ....................100-102
结论
为调和债权治理机制的两种不同观点,研究金融改革及制度环境变更对债权治理机制的影响,本文利用国内金融改革前后的上市公司数据,对债权治理机制在提升企业价值和“相机治理”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1、制度环境对债权治理机制具有重要影响,金融改革促进了债权治理机制发挥作用。金融改革后,债权治理机制在降低企业代理成本,提升企业价值方面的作用要显著高于金融改革前。债权的“相机治理”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业绩大幅下降的企业变更高管人员(但并不显著),而在金融改革前,债权的“相机治理”机制基本没能发挥作用。这充分说明国内2004年启动的新一轮金融改革,确实改善了金融生态环境,提高了法律人对债权人权益的保护程度,创造了一批有动力也有能力参与企业公司治理的债权人,促进了债权治理机制发挥作用。
2、债权治理机制的作用方式受到了制度环境的影响,在不同制度环境下,债权治理机制的作用方式存在明显差别。本文实证研究表明当企业代理问题比较严重时,债权治理机制在降低企业代理成本,提升企业价值方面的作用要显著强于代理题不突出的企业,这个结论基本符合Jensen and Meekling(1976)的理论预测。但是与Jensen(1986)、Stulz(1990)和http://www.51lunwen.org/jrgl/ MeConnell and Servaes(1995)研究认为在低成长性企业,债权治理机制更能够发挥作用,提升企业价值,而在高成长性企业,债权治理机制作用不明显的结论不同,本文的实证研究显示,国内债权治理机制在高成长性企业更能发挥作用,提升企业价值,但在低成长性企业,债权治理机制不但不能发挥作用,反而成为大股东掠夺的对象,表现出了“便利掠夺”的特征。债权治理机制作用方式的差别与制度环境存在密切联系。中国作为一个转型和新兴市场国家,处于一种高速发展的状态,资金较为匾乏,获得外部资金是企业持续发展重要保障,但目前国内企业获得资金的渠道较为单一,商业银行贷款是企业获得资金的主要渠道。因此,对于国内高成长性企业,融资性负债不仅没有抑制高成长性企业正常的投资需求,而是提供了必要的发展资金,同时由于金融改革的推进,融资性负债发挥的治理作用显著增强,两方面共同作用下,债权治理机制提升了高成长性企业的价值;对国内低成长性企业,由于更多的是政府控制的国有企业,即使成长性较低,缺乏发展前景,但政府出于“父爱效应”(谢德仁等,2009)和政治目的,仍然要求银行向低成长性企业提供资金,并且干涉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维护自身资金安全,银行贷款实际成为了企业内部人或控股股东掠夺的对象,最终降低了低成长性企业的价值。
3、受制度环境的影响,不同期限结构的债权治理机制表现出了显著差异。对于哪一种期限结构的债权更能发挥治理作用,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Bergdorf and thadden,1994;Rajan and winton,1995; Stiglitz,1993),目前仍然没有统一的结论。本文在实证研究中对长短期债权的治理机制进行了尝试性分析,结果显示在金融改革前后,国内短期债权的治理作用要显著强于长期债权,并且金融改革对短期债权治理机制的促进作用要显著强于长期债权。这可能由于国内长期以来对债权人权益保护比较差,商业银行从保护自身资金安全的角度出发,更倾向发放短期贷款,通过经常性的贷款评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等信息,从而决定是否继续向企业发放贷款,有利于控制风险,维护自身权益。而如果发放长期贷款,当债权人权益保护不利时,债权人银行缺乏控制债务人企业的手段,贷款资金出现损失的可能性也更大。因此,国内商业银行更倾向于发放短期贷款,致使企业短期融资性负债要显著高于长期融资性负债,短期债权的治理作用也更显著。另外,从表4-3可以看出,2004年启动金融改革后,随着债权人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企业长期融资性负债呈增加态势,短期融资性负债呈下降趋势:长期债权也逐渐开始发挥治理作用。
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1[美].哈特著,费方域译.企业、合同与财务结构[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
2孙永详.公司治理结构:理论与实证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
3[美]帕特里克.博尔顿,马赛厄斯.德瓦特里庞著,费方域等译.合同理论[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6
4[美]让.梯若尔著,王永钦译.公司金融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1
5巴曙松华中炜等.中国金融改革[M].话题,14-19
6巴曙松刘孝红牛播坤.转型时期中国金融体系中的地方治理与银行改革的互动研究[M]金融研究,2005.5:25-37
7柴华.新《破产法》的制度创新解读及其对商业银行债权的影响[M].政法论丛,2008.2:93-95
8常青孔迅.关于我国金融立法与执法中存在问题的思考[M].金融研究,2o00.H:126-129
9成思危.加强宏观调控深化金融改革[M].中国流通经济,2005.11:4-7
10成思危.深化金融改革改善金融监管推动金融和经济协调发展[M].中国流通经济,2006.10:4-7
硕士金融学毕业论文范文篇六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众所周知,在代写硕士论文新兴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十二五”规划大力提倡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变和发展高科技产业,这必须借助于金融的大力支持。科技型企业本身的行业环境注定其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金融支持模式的出发点是支持科技型企业的高速发展,实现最优选择。在现代经济中,金融作为经济运行中最基本的战略资源,已经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到了核心作用。科技产业是依据高科技研究开发成果进行高科技产品生产和服务的产业部门,它属于研究与开发密集型产业。一家科技企业从初期的项目培育,到产品的成形,再到科技的产业化,每一步都需要有充分的资金支持。一旦项目资金链发生断裂,影响了项目的研发进度,都意味着即使产品最终得以研发出来,也会因为失去先导优势而丧失市场份额。同时,单一的、缺乏层次的资本市场一般只能满足科技企业投资在某个阶段的融资需求。支持科技产业成长的关键,是要有一个能够满足科技企业各阶段发展资金需求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并且,从另一个层次上讲,任何一项科技成果,在其研发阶段、应用转化阶段、直至产业化阶段等各个时期,不仅存在着不断放大的资金需求,需要在金融市场解决资金支持的问题;而且金融市场所提供的风险规避与转移、公司治理,激励约束、价格发现、流动性供给等功能,也为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功能性保障。没有成熟而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就不可能有快速发展的科技产业。可以说金融与科技的关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密切过:科技大国美国国民财富 70%的增长是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取得的;日本更是通过完善金融机构和运用金融政策等措施促进其科技的振兴;电脑科技、微电子技术、国际互联网的形成, 产生了跨国经营的新型经济运行方式, 以及网络购物、电子货币支付等新型手段。因此,金融与科技互相促进、紧密结合成了当今的时代课题。
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2009年福建省高科技产业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继续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目前,福建省福昕公司开发的PDF阅读器软件,国际市场占有率第二,仅次于PDF格式发明公司Adobe;锐达数码自主研发交互式电子白板核心软件IQBoard畅销北欧、美国、加拿大、巴西、俄罗斯等地,居国际市场前三;福州贝莱特公司自主研发设计的第一款芯片FBS101摄像自动聚焦芯片成功面市,填补省内空白。联迪商用公司蝉联国家金卡工程“金蚂蚁奖”和中国企业产品创新设计奖,是电子支付设备领域的唯一获奖者,进一步巩固其金融POS机市场第一品牌的地位等等。这些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机构予以科技产业的支持投入,以及国家在多方政策上鼓励与引入多种灵活的融资渠道。然而尽管成绩可人,但就从科技投入来看:目前,美、日、德、法等国的科技研究开发投资大约为国民生产总值的2-3%,新加坡、台湾和香港等地也在2%左右,其中瑞典最高,达到4.25%。而2006年我国R&D经费投入强度平均为1.42%,其中福建仅为0.89%。福建省中长期(2006-2020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到2020年,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力争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并且要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因此,一个良好的模式的建立对于完善金融体系、支持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立足福建省,深入分析金融在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方面的诸多问题,探讨了金融支持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发展现状,寻找科技型企业融资的影响因素,比较和选择科技型企业金融支持的方式和特点以福建省科技型企业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找出存在问题,并给出相关建议,以促进福建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本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金融市场中科技型企业金融支持渠道的研究
在国内融资渠道并不完善的情况下,通过上市渠道筹资不仅因为这是目前企业融入大规模资金的主要方式,侯以莅提出创新贷款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工具,以解决我国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提出在现阶段实行创新贷款证券化应采取的措施。在区域研究方面,葛建新在其研究中构建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与风险投资为支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科技投融资体系,旨在提升福建综合竞争力,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风险投资(也称创业投资)主要以科技型的高成长企业为投资对象,是目前国内外最普遍、也是最活跃的融资渠道之一。王明耀指出美国高科技产业融资体系发达而完善,私募资本市场、创业板市场与主板市场共同构成多层次的股权资本市场体系。卢山等在其研究中总结了科技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不仅将夯实产业经济基础,有效防范金融泡沫;还可以发挥资本的乘数效应,使科技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获得跨越式发展;更可以为风险资本提供一条“安全通道,促进科技链与产业链的联动。张云在其研究中提出成立科技开发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发放商业性科技贷款;发展高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实现科学技术与金融资本的合股经营;发行开发债券,用于扩充科技开发基金。王晋英则认为金融在信贷投入上重点选择高科技的项目,培养高科技产业群,建立科技银行、发展金融市场及对科技资金投入建立保障体系。戴淑庚认为政策性银行应在政府相关政策导向支配下,为高新技术企业在种子期或中试阶段,提供信贷资金支持或提供担保、参股等方式进行融资,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充当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助推器。
2 金融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模式的现状描述
2.1 科技型企业发展的现状描述
首先我们必须理解什么是科技型企业,现在学术界对科技型企业的定义有各自不同的理解。科技型企业具有一定相关行业的技术含量,经营符合国家政策、技术政策业务并且产权清晰,有相对稳定的从事科技研发的技术人员且技术开发经费占其主营业务收入的 20%以上,能高效利用资源,提高利用率,并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以创新为发展动力,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或转让、咨询等服务以及对传统技术改造的中小企业。回首福建这几年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其发展速度是可喜的,福建科技型企业的数量是逐年增加,其势头可喜可贺,福建处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福建能够很好的吸收各项资金发展高新技术行业,在生物制药,节能环保,物联网,新材料等众多新兴产业中涌现出了很多的科技型企业,如表2-1 所看到的,其在数量、产值、对经济的贡献率和占 GDP 的份额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
再者,我们来看福建省历年的R&D投入和科技投入强度,也就是表2-2所显示的,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2004年福建的R&D的投入率是最大的,超过了50%,但2007年到2009年的三年时间里基本没有什么变动,可见在2004年在福建政府的利好政策中,科技型企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因高风险、高投入的特点使得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没有得到最大的发挥。
3 金融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模式的比较..................... 34-45
3.1 美国日本德国金融支持模式的分析 ....................34-38
3.2 科技型企业不同发展阶段.................... 38-41
3.3 福建省已采取的金融支持模式比.................... 41-43
3.3.1 传统贷款发放模式.................... 41
3.3.2 资本集中模式 ....................41-42
3.3.3 政府主导模式.................... 42-43
3.4 福建金融支持模式可能存在的问题 ....................43-45
4 金融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模式的影响.................... 45-52
4.1 行业风险和行业类别因素分析.................... 46-48
4.2 企业规模与自身性质特点因素分析.................... 48-50
4.3 政策因素分析.................... 50-52
5. 科技型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模式选择.................... 52-58
5.1 金融支持模式的基本原则 ....................52-53
5.2 福建企业金融支持模式的改革方向.................... 53-54
5.3 福建省金融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模式....................54-58
结论
6 总结与讨论一个良好的模式的建立对于完善金融体系、支持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福建位于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区,应积极改善金融支持环境,建立合理的金融支持模式体系,大力发展科技型企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而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分析也明确指出金融支持模式的选择决定了一个企业所处的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过程,其成功不仅依托于本身的市场价值,而且依赖于客观上一个内源到外源不断演变的金融支持系统,外源的金融支持模式是其大力发展腾飞的主要决定手段。
本文描述了科技型企业的发展现状,归纳总结了福建省金融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模式的主要形式和特点,得出福建省已采取的传统贷款模式、资本集中模式和政府主导模式三种主要模式,提出了福建金融支持模式可能存在的问题。本文得出行业风险、企业自身特点以及政策因素是影响福建科技型企业选择金融支持模式的最重要因素,重点阐释了科技型企业在四个不同发展阶段应该选择何种模式,最后指出福建省科技型企业应该遵循四个原则,提出福建省科技型企业金融支持模式的改革方向,建立多元化、金融与技术结合、政府和市场结合和创新的金融服务四大金融支持模式,促进福建科技型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还有以下几方面有待探讨:第一,影响因素的选取还不够全面;是否有更多的因素影响福建科技型企业金融支持模式的选择。第二,研究大多从理论层面上剖析,因为受到数据材料方面的限制,运用数据、计量分析的还比较少,特别是在金融机构日趋多元化以及融资手段多样化的情况下,金融发展所涵盖的内容越来越广,对福建省科技型企业金融支持模式的选择是否多元化。第三,是否能以福建省生物制药和节能环保科技型企业作为福建科技产业的显著代表给出建议还有待进一步论证。
参考文献
[1]张梅,王慧.高科技产业成长的金融支持[J].新金融,2007,(11):57-58.
[2]王萍,李坚宝.金融资本支持与高新技术产业互动 [J].青海科技,2001,(2):46-47.
[3]胡定核,沐华平.论我国金融业支持科技产业的有关问题 [J].科技与金融,1994,(65):26-27.
[4]姚战琪,夏杰长.促进现代金融服务业与科技进步的融合与互动[J].金融与经济,2007,(3):9-13.
[5]刘玉忠.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思考[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26-28.
[6]胡定核.企业合并重组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特区经济,1999,(12):41-43.
[7]李银珠.构筑高科技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J].统计与预测,2000,(6):11-13.
[8]张凤岗.改善金融服务,促进科技发展[J].中国科技投资,2006,(11):29-30.
[9]徐润萍.高科技产业化的金融支持体系[J].金融论坛,2007,(4):37-38.
[10]赵亚杰,马天祥.深圳、北京和上海三市金融支持拉技产业的比较分析[J].南方金融,2006,(3):67-68.
硕士金融学毕业论文范文篇七
第1章导论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新准则的修订虽然可以更直接的考核金融资产的现实价格、与国际接轨,但是由于我国资木市场和产权市场的不完善、职业道德风险的加剧以及审计难度的加大等会造成公允价值不公允,这就使得利用金融资产不真实的公允价值调节操纵利润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一条有效的途径。在美国2002年出台“萨班斯法案(SOX)”之后,我国沪深两市在2006年也相继发布了一系列内部控制规范的征求意见稿并出台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上交所要求公司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形成自查报告并与2006年年度报告同时对外披露,深所要求主板市场进行内部控制评价,并从2007年与财务报告同时对外披露自我评估报告。
2008年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同年,财政部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征求意见稿),要求企业应当根据内部控制评价结果和整改情况,编制内部控制评价报告,鼓励并要求企业在年度则一务报告中披露其内部控制信息。这些法规和指引的出台以及国内外一系列大公司财务舞弊案的发生使内部控制受到了空前的重视。但是经过大量阅读上市公司年报,本文发现,目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自愿披露的不仅还是少数、披露位置和内容也不统一,而且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评报告中没有描述内部控制的缺陷,以及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改进措施。这说明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内的研究趋势,本文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从目前研究来看,大部分学者的研究都集中在企业利用金融资产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方法等方面,或者内部控制的构设和评价等方面,而将两者结合起来,对两者的关系的研究比较少。因此,本文试图从利用金融资产进行盈余管理的方式与手段和金融资产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与建设两方面出发,以2009年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为数据基础,通过对数据的整理,研究金融资产的内部控制质量和利用金融资产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之间的关系,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从而加强对上市公司利用金融资产进行盈余管理的监管,进一步完善我国上市公司金融资产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1.2相关内容文献综述
1.2.1相关概念综述
当前,虽然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在会计学界有广泛的关注,但是关于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议。早期,盈余管理一般被理解为旨在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一种管理过程,是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disclosuremanagement)”。SchiPer(1989)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披露管理’的概念,即企业管理层以特定的私人利益为目的,在进行对外披露时,有目的地对财务报告进行控制的过程。”这种观点从信息观的角度对盈余管理进行界定,因此被称为‘信息观’下的盈余管理。然而,木文认为,虽然盈余管理作为一种过程管理行为,其结果最终要在披露信息中体现,但是简单地把盈余管理和信息披露管理进行等同是不合适的,难免会有含混不清之嫌。Healy和wah1en(1999)认为“应该站在会计准则制定者的角度来界定盈余管理,主张盈余管理是指在账务处理或者规划交易方面,运用判断改变财务报告以误导股东对公司业绩的认知或者影响依赖会计数据的合约执行结果”。综合各参考文献,笔者认为此种界定相对较为全面。一方面体现了对账务进行处理和对交易进行人为的规划是盈余管理的主要表现;另一方面体现了,误导股东判断和改变合约结果是盈余管理的目的。Scott(2003)的观点从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来进行界定,他认为“盈余管理是指根据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选择一些使自身效用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政策作为公司的会计政策”。此种观点将盈余管理的手段仅局限在对GAAP所规定的会计政策的选择,然而实际上,可供选择的盈余管理方法繁多,因此会计政策选择只是其中的一种。
第2章金融资产的盈余管理方式及其计量
2.1金融资产的准则规定
金融资产指的是一切代表未来收益或资产合法要求权的凭证,亦称金融工具或金融证券,金融资产具有现实价格可以进行交易,也可以进行未来估价。和实物资产不同的是,金融资产是一种以价值形态存在的资产,代表着索取实物资产的权利,它能够在市场交易中为其所有者提供即期或远期的货币收入流量。金融工具是进行投资、筹资和风险管理的工具,它是证明债权债务关系并据以进行货币资金及金融资产交易的合法凭证。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金融资产应根据投资持有的时间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其中短期投资包括股票、债券、基金等,长期投资包括债权和股权。根据投资性质与用途分为:股权、债权、应收款项、委托贷款等。新企业会计准则改变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将金融资产按投资时间分类的标准,从管理者持有意图出发,将长期股权投资以外的投资归为四类并分别提出确认、计量的具体要求。金融资产初始分类明确要求对金融资产分为以下四种,即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及持有至到期投资。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投资包括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交易性金融资产,前者主要是指企业基于风险管理、战略投资需要等所作的指定;后者(交易性金融资产)是指为投机获利而短期持有的金融资产。贷款和应收款项是指企业购置和持有的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的非衍生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企业购置和持有的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其他不能明确归入其他各类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化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第3章 金融资产内部控制质量评价................ 29-42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内容 ................29-30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要求................ 30-31
3.2.1 完整性要求................ 30
3.2.2 合理性要求................ 30-31
3.2.3 有效性要求 ................31
3.3 金融资产内部控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31-33
3.3.1 成本—效益和重要性原则................ 31-32
3.3.2 全面性原则 ................32
3.3.3 有用性原则 ................32
3.3.4 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32-33
3.4 金融资产内部控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 33
3.5 金融资产内部控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33-38
3.6 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 ................38-42
3.6.1 内部控制缺陷的分类 ................................39
3.6.2 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 ................39-42
第4章 金融资产盈余管理程度与内部控................ 42-51
4.1 我国上市公司金融资产分布情况 ................42-43
4.2 我国上市公司金融资产内部控制................ 43-45
4.3 研究设计................................ 45-51
4.3.1 研究假设 .......................45
4.3.2 变量定义与计量 ................45-48
4.3.3 研究模型................ 48
4.3.4 研究样本和数据来源 ................48
4.3.5 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 ................................48-51
第5章 研究的结论与政策建议................ 51-54
5.1 研究结论................ 51
5.2 政策建议 ................51-54
结论
论文以2009年沪深两市159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回归分析模型,通过SPSS17.O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对金融资产内部控制质量和金融资产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通过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金融资产内部控制质量和金融资产进行盈余管理程度呈明显的负向关系,金融资产的内部控制质量对抑制公司盈余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质量的金融资产内部控制能够有效地抑制公司利用金融资产进行盈余管理。
第二、金融资产规模、公司成长性及现金流量等因素也都会影响到公司利用金融资产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其中,金融资产规模越大,公司利用金融资产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越大;公司成长性越好,公司利用金融资产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越小;公司的现金流量越充足,公司利用金融资产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越小。而金融资产自身性质方面,如其周转率、收益率等,对于公司利用金融资产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影响并不明显。
第三、和非金融保险也相比,金融保险业由于其有特殊的监管要求且规模较大,披露相对较完备,金融资产自身的盈利性和周转率较小。
参考文献
1illiam.R.seott,财务会计理论[M]陈汉文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
2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实证研究[M].中国证券报,1998(3):19-20
3陈关亭.内部控制评价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3):6-8
4独立审计准则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2):10-11
5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4):12-14
6论盈余管理[M].财经研究,2000:75-79
7盈余管理基木理论及其研究述评[M].会计研究,2000(9):56-59
8财务会计新课题:盈余管理[M].当代财经.2001(5):24-28
9陈雪洁.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的实证发现[M].浙江学刊,2001(6):24-27
10中外企业盈余管理研究述评[M].当代财经,2004(7):15-18
硕士金融学毕业论文范文篇八
第1章绪论
1.1课题背景和意义
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对商业银行而言,高端客户脱媒而去的危机日渐加深。而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非国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并逐步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对于这一市场,商业银行一直一筹莫展。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的信贷风险控制技术面对市场上的不完全信息显得苍白无力。从信贷配给的角度考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阻碍了银行开拓中小企业服务的步伐,表现在:第一,银行向大企业发放贷款的期望利润高于向小企业发放贷款的期望利润,因此银行更愿意向大企业发放贷款。第二,在信贷市场上,银行愿意以较低的利率向大企业发放贷款。第三,银行对中小企业调查和监督的成本更高,中小企业获得贷款更难。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银行的市场化改革几近完成,这更加要求商业银行探求面向中小企业客户群的创新盈利模式和风险控制手段。供应链金融与传统的银行融资不同,它是针对供应链的融资,完全围绕贸易融资自偿性的特点而设计。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中更关注的是整个供应链条和销售链条的资信而不是企业的资信。这种模式通过对整个供应链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整体把握,将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变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从而使商业银行信贷配给的效率和风险控制得到进一步发展。鉴于此,国内一些有远见的银行开始探索供应链金融创新,并获得了巨大成功。
本文的选题就是在以上背景下形成的,分析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管理中的风险特征,设计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筛选机制和实现方式。这对于有效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将国外对供应链金融的理解进行总结和综述,丰富了国内对供应链金融内涵和外延的理解;第二,丰富和完善了商业银行信用评价体系,设计了面向供应链企业的筛选机制;第三,在实践方面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拓展出谋划策。
1.2相关文献综述
信息经济学认为在不完全信息下,利率不会自动调整信贷资金的供求。而学者进一步研究表明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发生拖欠的概率是贷款规模的增函数,所以,在信贷市场上,无论需求方如何出价,金融机构都不会把贷款利率提高到某一最优水平之上,而是压缩部分资金需求者或其资金需求量,这也就是所谓的“数量配给”和“规模配给”。供应链金融就是银行在探索中寻求到的一个缓解信贷配给的途径。本节对供应链金融、信贷配给、横向监督理论、模糊评价等相关理论做一综述。其中,国内外对供应链金融的理解和研究现状是本节的重点。本节的综述为后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2.1相关理论综述—供应链金融概念理解
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在市场经济中针对供应链开发的一种新型金融产品,在国内外都处于探索阶段。2002年以前,“供应链”和“金融”二词并未作为一个固定词组出现在金融服务领域‘唯,(susanFeinberg,2007.7)。2003年,JamesB.Rice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研讨会上,做了题为“SupplyChainValueCreation:FinaneeMeetsSupplyChain”的报告,提出将金融工具应用于供应链优化决策,并展望了金融与供应链相结合的可能性和潜在价值,供应链优化中金融工具的运用才真正得到学者们和研究机构的关注。2004年,A.N.Berger等人提出了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些新设想,才初步确立了供应链金融的思想fmann.E(2005)首先对供应链金融作了理论上的界定:供应链金融是位于物流学、供应链管理、协作和金融的交界层面,为处于供应链中的两个或多个组织,包括外部服务供应商,通过计划、引导、控制组织间金融资源流,从而联合创造价值的方法。国内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比较权威的是深圳发展银行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所组成的研究小组。二者对供应链金融的内涵与外延给予了学理上的界定,但总体来说,对“供应链金融”概念的理解仍是取自国外学者。
对于供应链金融的具体理解,理论界尚无定论,早期学者将其理解为贯穿供应链的各种形式的资金流,但当牵涉到营运资本圈中资产负债的变化时,上述概念显得相对狭隘。于是,学者对上述概念进行了扩展,认为供应链金融管理的核心是营运资本和融资性资金流,但是管理整条供应链的信息流以及支撑上述资金流的资料数据也同等重要 (PaulRobinson,2007.4)。另外,由于其概念尚无定论,多数学者将其与“金融供应链’,等同。对此,SusanFeinber扩,(2007.7)提出了自己对二者的区分。她认为“供应链金融(SCF)”是以实物金供应链事件(如:订单的发布、发票的到达等)为依托,为运营商提供营运资本融资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一系列供应链资金流管理方法。而“金融供应链(FSC)”不是方法,而是侧重上述商业事务中财务进程端到端的顺序过程。
第2章构建供应链金融筛选机制的理论依据
供应链金融作用的发挥,依赖于银行的作为。从银行的角度来说,由于供应链金融将银企之间的一对“一”的关系改变为一对“链条”式的关系,所以银行信贷配给的筛选机制要有所转变。本章从供应链金融的本质出发,探求供应链内部存在的横向监督和战略联盟,然后通过对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的认识,阐述银行在供应链金融开展前后角色以及信贷配给的变化情况。
2.1供应链金融本质和内部运营机制剖析
2.1.1供应链金融本质和特点
通过第一章的文献综述,我们可以将供应链金融理解为银行或金融机构在供应链中找出一个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供应链金融的主要运营思路是,根据一定的规则确定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顺着核心企业理顺供应链上相关企业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银行和金融机构根据稳定、可.监管的应收、应付账款信息及现金流,将银行或金融机构的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进行信息整合;然后由银行或金融机构向企业提供融资、结算服务等一体化的综合业务服务。可见,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思想本质是将资金流嵌入供应链,利用供应链对物流、信息流的“可视追踪”,实现对资金流的监管和追踪,从而防控风险。也就是说,供应链金融通过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统一管理与协调,使参与者,包括供应链环节的各个企业以及银行或金融机构都从中受益,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供应链管理和银行信贷配给的效率。
第3章 供应链金融下银行对供应链的筛选................... 33-55
3.1 确定“核心企业”所在META通路................. 33-35
3.2 筛选指标设置 .................35-41
3.2.1 指标体系设置原则................. 35-36
3.2.2 筛选指标的选择 .................36-41
3.3 供应链金融下筛选模型构建................. 41
3.4 筛选过程设计................. 41-53
本章小结................. 53-55
第4章 供应链金融下供应链企业的筛选................. 55-61
4.1 相关假设 .................55-57
4.2 隐含担保范围的确定 57-60
4.2.1 供应链企业隐含担保数值可获得性................. 57-58
4.2.2 隐含担保临界值的确定................. 58-60
4.3 利率的确定及其筛选作用................. 60
本章小结................. 60-61
第5章 供应链金融下筛选机制的实践研究................. 61-65
5.1 工商银行“供应链金融”探索路径................. 61-63
5.2 “供应链金融”下工行筛选机制的变化 .................63-64
结论
第一, 探索性的将Mcta图分析法、模糊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相结合。不但契合了供应链的网络性特点而且兼顾到中小企业信息的不透明性,较好地模拟了供应链金融下,银行筛选企业所面临的供应链企业池的复杂性。
第二,供应链金融模式通过横向监督和战略联盟能够强化供应链内部的监管,这也是供应链金融下银行改进筛选机制的理论依据。该筛选机制通过有效地将信用与利益两个因素结合在一起,共同保障供应链金融的正常运行,同时深化了合作企业之间的关系。参与该模式的中小企业凭借整体信用优势实现融资,同时以交叉的利益关系维持合作,提高生产效率。
第三, 尝试性地用机理分析论证供应链金融在缓解中小企业信贷配给方面的作用。认为其不仅可行,而且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本文所探讨的筛选机制实现了在供应链金融服务“1+N”模式基础上的跨越。
以上就是本文对供应链金融下银行筛选机制设计方面的一些见解。目前,国内外银行都在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而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下对企业的筛选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本文所设计的筛选机制对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这里也只是简单的勾勒出银行筛选制设计的一些原则性思路。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很多很细致的工作要做,而处理问题的方法也将随着问题的变化和具体情况而不断改进,这也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追踪继续对筛选机制进行改进,使问题的解决得到圆满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A., 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Market underRisk[J], Econometrica,1979/03:263-291.
[2] Kahneman D.,Slovic Paul,Tversky A., Judgement under Uncertainty:Heuristics andBiases[M],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3] De Bondt, Werner F.M.,Richard H.Thaler, “Does the Stock Market overreact?”[J],Journalof Finance,1985/40:793-805.
[4] Shiller,R.J., Market Volatility and Inverstor Behavior[J],American EconomicReview,1990/80(2):58-62.
[5] Odean Terrance, Volume,Volatility,Price and Profit When all Traders Are AboveAverage[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98/06:1887-1934.
[6] Shefrin Hersh, Meir Statman, Behavioral Capital Asset Pricing Theory[J], Journal of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1994/03:129-157.
[7] Shefrin Hersh, Meir Statman, 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Quantitative Analysis,2000/06:127-151.
[8] Markowitz H.M., Portfolio Selection[J], Journal of Finance,1952/07(1):77-91.
[9] Markowitz H.M., The Utility of Wealth[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52/60(2):151-158.
[10] Sharpe W.F., Capital Asset Prices:a Theory of Market Equilibrium under Conditions ofRisk[J], Journal of Finance,1964/19(9):425-442.
硕士金融学毕业论文范文篇九
第一章引言
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2004-008年间,我有幸通过在哈佛大学与沃顿商学院的求学与研究经历,适时的了解了RobertMerton教授(未定权益方法的奠基者之一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与FranklinAllen教授的网络理论及未定权益分析方法(CCA)在宏观金融风险分析领域的应用。2010年初,受欧央行Castren和KavoniuS(2009)的一份工作论文的启发,同时为深化并完善其研究,遂开始了对中国宏观金融风险的尝试性分析。而木文则系统性总结了过去一年中我在此领域中的研究工作。2007-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再次揭示了宏观金融体系、实体经济及其相互关联的错综复杂性。从而促使学术界不断寻找新的理论和模型,用以深化对复杂经济现实的理解,进而实现对风险和危机的有效监测与防范。
作为宏观金融系统性风险研究理论探索与实证应用的一部分,本文在我国尚未建立起系统风险测度与防范机制的背景下,度量与分析了中国的宏观金融风险并着重探讨了如下4个有待加强研究的现实经济问题:1.测度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的宏观金融风险;2.量化分析宏观金融风险积增和传染的非线性机制;3.探究负面冲击在经济中传导的轨迹和速度;4.在通过如上研究从而得以深入了解经济脆弱性和系统危机演生过程的基础上,简要探讨风险监控和危机防范的相关政策与措施;具体而言,在国际信贷、外汇、商品等市场的频繁波动中,一国经济的脆弱性已备受各国主权部门的关注;而从国家层面管理相应风险的责任通常山中央银行来承担(Grayetal,2008)。2010年9月获准通过的新欧盟金融监管体系改革法案,则在更为广泛的区域中强调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性。在国际范围内相应各方致力于对各主要经济体系统风险实施有效测度、监控和管理之时,本文以2000-008年为分析区间,度量和分析了我国的宏观金融风险。
以我们熟悉的经济现象和问题为切入点,本文分析了宏观金融风险积增和传染的速度与轨迹。在商业周期的扩张和收缩阶段,资产价值的变动和风险的积增与释放通常表现出非对称性。在经济增长期,资产和所有者权益等的价值逐步攀升;当经济受到相当的负面冲击之后,各类资产价值急剧下跌。与此相似,风险在宏观金融系统中的演变通常也体现为:常态下的逐渐积累与危机时期的突然爆发。换言之,在经济遭受冲击时,负面情况的发生与传导具有非线性特征。
本文在分析和度量风险“缓积急释”以及金融资产价值“缓涨急跌”的特性同时,也凸显出中央银行密切监控宏观金融体系中风险敞口/暴露(riskexposure)的动态演变、以防范危机于未然的重要作用。然而,如我们所知,负面冲击下经济状况恶化的现实演变机制、以及危机的酝酿与演化机制是复杂的,而绝不仅限于宏观金融风险的积聚与爆发。其通常表现为多种负面情况的并行发生:实质性经济损失的发生和传染、金融市场波动加剧、风险的快速传染、整个国民经济的脆弱性随之上升、进而可演变成金融与实体经济间的恶性回馈循环。为了能够较为全面的分析负面冲击对国民经济的上述综合影响,也即潜在的系统风险、系统性危机的演生过程,本文继而分析了负面冲击在宏观经济体中循环传导的轨迹—部门间资产一负债表传染机制、以及风险联动综合传染机制,以期较为全面的揭示:局部性负面冲击如何迅速升级演变成严重的系统危机;系统内传统意义上被视为相对稳固、并且远离震源的经济部或实体,是如何感染损失和卷入危机的。最后,在如上对宏观金融风险和系统危机演生机制的量化分析基础之上,本文简要探讨了宏观金融风险的监管和防范、以及相关宏观审慎政策的设计与实施,希望能为我国防范和应对系统风险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与实证支持。
2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
21主要内容
就内容和结构安排而言,本文包括十章,其中:
第一章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本文所致力于分析的现实经济问题及研究的意义所在。该章还概括了本司}究的基本分析框架和逻辑结构、并探讨了相关核心范畴的界定。
第二章全面回顾、评述了当前在金融研究领域颇受瞩目的网络理论与分析方法、以及末定权益方法在宏观金融风除分析中的理论发展与实证应用。
第三章至第九章是本文的实证以及在实证基础上进行相应理论拓展的部分。具体而言:
第三章系统阐述了核心数据的选用、处理与汇编,从而为全文中的实证分析奠定了相应的数据基础。
通过对第三章所界定的我国宏观金融数据的初步解析,木文第四章阐释了2000一2008年中国宏观金融的基本情况:国民经济各机构部门金融资产一与负债的组成结构、净金融资产量的变化、以及宏观金融关联状况。
第五章是本文对我国宏观金融风险分析的核心部分之一。在充分诊释了未定权益分析方法之后,基于相应的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数据,本章分别通过财务危机距离(DD:DistancetoDefault)、违约概率(pD:probabilityofDefault)和预期损失净现值(ELExpectedLoss)等指标测度了我国2000-008年的宏观金融风险;并简要分析了在该时域上中国宏观金融风险的演变趋势。
第六章则具体探讨了宏观金融风险积增的非线性机制及其主要影响因子。本文第七章至第九章详尽分析了宏观金融风险传染问题:在第五章所测度的我国宏观金融风险状况的结论性数据基础上,
第七章实证展示了2007-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期间宏观金融风险传染的客观存在。而第八与第九章则对此宏观金融风险传染的机制与速度作了深入的量化分析,其中:
第八章通过模拟测试,诊释了负面经济冲击下,通常与风险传染叠加进行的国民经济机构部门间的资产一负债表传染机制。
第九章则综合分析了在发生资产一负债表传染及金融市场波动加剧等情况下,宏观金融风险传染的轨迹、速度与机制。
第十章是本文的结论与政策建议部分。在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并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深化研究的方向之后,本章进而简要探讨了监控与防范宏观金融风险的相应政策措施。
第二章数据分析
相关的数据是我们得以了解中国宏观金融基本情况、测算宏观金融风险、以及量化分析宏观金融风险演变过程及机制的基础和切入点,因而,本章将致力于明晰核心数据的来源及其汇整编制的方法与准则。
1.金融风险分析和金融资产负债表数据Merton(2000)论及:经济的风险敞日为我们更好的把握经济发展的动态演变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是无法直接从“国家层面的各类会计报表”中获得的—不论是单纯的国民经济“资产一负债表”、还是其“损益表”、亦或是“资金流量表”。Grayetal(2008)、以及or和Malone(2008)则进一步指出:宏观损益/流量表、盯市资产一负债表、以及风险指标体系三者将共同构成宏观经济的三个相互关联的重要体系。同时,Gal。和Malone(2008)概括的阐述了宏观经济数据、市场信息、及宏观金融风险指标体系间的相互关联。而在系统性实证运用层面,Grayetal(2008)也明确指出了利用各类相关数据及CCA方法测度和管理宏观金融风险的难于实施之处,譬如:家庭部门没有交易性的所有者权益资产,所以其CCA风险财务报表的建立方法不同于适用于金融和非金融企业的方法。’就此问题,他们进而阐明,在构建该部门资产一负债表的过程中,有替代作用的“自下而上”(bottom)2的方法又常常会受制于数据的可得性和数据处理的复杂性。然而,Castren和KavoniuS(2009)在对欧元区宏观金融风险进行系统性研究时,另辟蹊径,从而得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诸类问题。他们利用欧元区账户(EAA)数据,在此单一的、一致性的数据口径下,建立了各机构部门的简易CCA资产一负债表,并在此基础上相对完整的分析了整个欧元区的宏观金融风险。
第三章 数据分析................. 26-33
1. 宏观金融风险分析和金融资产负债表数据................. 26-27
2. 目前我国的数据状况................. 27-28
3. 存量数据的选取、处理、汇整与编制................. 28-30
4. 数据应用 .................30-33
4.1 存量数据应用................. 30
4.2 流量数据应用................. 30-33
第四章 中国宏观金融基本情况分析................. 33-40
1. 存量数据解析 .................33-36
2. 流量数据解析................. 36-39
2.1 资金运用和来源组成结构................. 37-38
2.2 净金融投资................. 38-39
3. 宏观金融关联情况................. 39-40
第五章 以CCA方法测度中国宏观金融风险................. 40-59
1 理论、模型与运算方法................. 40-43
2 参数取值................. 43-51
3 2000—2008年中国宏观金融风险的状况.................................. 51-59
第六章 宏观金融风险演变的非线性机制 59-74
1. 杠杆率与风险指标................. 60-62
2. 波动率与风险指标................. 62-65
3. 隐含资产市场价值与风险指................. 65-68
4. 风险指标在多个风险因子共同作用................. 68-74
第七章 中国宏观金融风险联动................. 74-79
1. 风险传染的现实表现................. 74-75
2. 度量国民经济机构部门间的风险传染................. 75-77
3. 风险联动机制概述................. 77-79
结论
首先,如Galcetal(2008)和前文论述所及,更为续密、审慎的宏观金融风险监控、模拟和压力测试、以及对金融政策效应的评估测试等均更宜于建立在经济细分子部门及重点金融机构层面。在成熟与完备的数据基础上,这将成为后续完善系统风险测度研究与优化相应监管实践的方向之一。而更有待加强研究的领域则包括:同时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探索如何建立系统、完善的宏观金融监管体系;设计和模拟测试宏观金融风险预警体系;以及设计相应的宏观审慎政策等等方面。
2007-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再度显示出金融动荡对实体经济的严重冲击,同时揭示出加强与优化宏观金融稳定监管的必要性与迫切性。Martin ih砍(2007)论及:定期发布金融稳定报告的47家中央银行,事实上几乎都在其最新(相对于危机爆发前期)的报告中对其各自国内的金融体系予以了整体性肯定的评估。RobertShiller(2010)则进一步指出,我们急需着眼于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而不是孤立的关注一单个金融机构稳健性的宏观审慎监管者。虽然全世界的中央银行均未能提前预测到2007-008年金融危机,但其依然是作为此宏观审慎监管者的最佳人选。
在回顾危机、总结政策性经验时,IMF(2010)指出,要设计一个在制度、管理、及工具层面均完善的可操作性宏观审慎框架,仍有大量的工作有待展开。就监管主体而言,不论是否作为主要的监管者,中央银行在维护金融稳定中都应发挥关键性的作用。而就维护宏观金融稳定的切实措施来讲,宏观审慎政策应是用于维护金融稳定的主要工具与方法,因其可以弱化系统风险的顺周期性及结构性脆弱的积聚。
参考文献
[1]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Market underRisk[J], Econometrica,1979/03:263-291.
[2] Kahneman D.,Slovic Paul,Tversky A., Judgement under Uncertainty:Heuristics andBiases[M],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3] De Bondt, Werner F.M.,Richard H.Thaler, “Does the Stock Market overreact?”[J],Journalof Finance,1985/40:793-805.
[4] Shiller,R.J., Market Volatility and Inverstor Behavior[J],American EconomicReview,1990/80(2):58-62.
[5] Odean Terrance, Volume,Volatility,Price and Profit When all Traders Are AboveAverage[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98/06:1887-1934.
[6] Shefrin Hersh, Meir Statman, Behavioral Capital Asset Pricing Theory[J], Journal of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1994/03:129-157.
[7] Shefrin Hersh, Meir Statman, 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Quantitative Analysis,2000/06:127-151.
[8] Markowitz H.M., Portfolio Selection[J], Journal of Finance,1952/07(1):77-91.
[9] Markowitz H.M., The Utility of Wealth[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52/60(2):151-158.
[10] Sharpe W.F., Capital Asset Prices:a Theory of Market Equilibrium under Conditions ofRisk[J], Journal of Finance,1964/19(9):425-442.
硕士金融学毕业论文范文篇十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自2000年以来,代写论文全球IT外包服务市场呈现持续升温的态势。随着网络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快速普及,全球各个领域的客户对技术的应用需求不断升温,运营与维护等工作需求日趋放大,出于专业、高效、削减成木等方面的考虑,基于优先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原则,全球汀化程度较高的客户纷纷开始将目光转向IT外包服务。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统计,近几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保持了30哈40%的扩张速度,服务外包正凭借自身内在的优势成为国际商务活动中新的热点。当前,金融行业是全球外包服务最大的市场,随着金融业IT建设进程的突飞猛进,IT服务外包业务近几年在金融领域获得了迅猛发展,发展前景普遍看好。当前,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业务也已经开始起步并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金融企业用户对IT外包服务接受程度的提高和市场信用环境、法律体系的完善将进一步推动这一市场的良发展。
我国个融体制改制日益深化,经济持续发展,金融一企业间竞争加剧,新业务层出不穷,金融企业需要更为强大的IT系统来满足竞争和业务发展需要,业务系统对IT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依赖性越来越强,金融机构对信息系统的投入也越来越大,金融企业内部技术部很难有效价理身庞大的IT系统。一方面,金融企业不可能通过无限制地增加对信息系统建设的投资,扩大内部信息技术部门的规模等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另一方而,在这种情形下,金融企业很难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一种新的运营方式应运而生,这就是服务外包。金融企业开始逐渐将其IT系统的维护和价理等工作外包给专业的服务提供商,采用服务外包的方式来脱出困局。信息系统外包正在成为金融企业减少信息系统投资风险,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策略之一,我国金融企业的IT外包业务虽然仍处于认知和一导入阶段,但已经具备明确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继续深入开放金融业务,金融行业竞争势必会日趋激烈,这迫使国内金融企业将有的资源尽量投入到自己的核心圣比务中,市场对优质的IT外包服务的需求将会不断放大。而国内IT技术的不断进步、设备销售和集成业务利润的削减也会客观推动IT外包服务快速增长。伴随着金融IT外包业务逐渐走向成熟,市场将不断涌现公业化的服务提供商。可以预见,中国金融IT服务外包的市场将出现供需两旺的现象,拥有巨大市场潜力。服务外包在提高余融企业科技部门作效率的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和风险,对金融企业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和外部金融监管机制提出了挑战。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目前中国金融业的同业竟争异常激烈,国外的金融人鳄也对中困一市场虎视吮吮,WTO的加入,更是让金融企业倍感压力。未来若是想要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必须要提高企业的科技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国外发达国家的金融企业基本上都是采用对科技部分整体外包的形式来实现内部IT服务的专业和高效。当下,中国的金融机构相继完成了数据大集中,部分国内金融机构也开始效仿海外同行的做法,试水抖服务外包业务。以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和中国民生银行等为代表的领先金融机构显示出卓越的创新能力,主动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先后启用了IT服务外包业务,开创了中国金融IT外包的先河。中国金融业IT服务外包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正面临着安全、环境、管理、承包商等多个方面的诸多问题,若不能很好的应对这些挑战,不但会削弱IT服务外包给企业带来的正面效果,也会挫伤金融业IT服务外包的热情,服务外包行业的迅速发展。日前,我国信息技术厂二品市场还不够规范,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不够完价,对这个产业的研究报告和实证分析,缺乏对金融企业在服务外包过程中的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风险的充分探索,也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参考借鉴,同时,金融企业又是高风险、高负债经营的企业,对系统的一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异常敏感。这种矛盾的现状为从业者、行业监管部门、政府机构和学术机构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挑战。对金IT服务外包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的研究,一以比金融企、部门借助分析结果,修正外包策略的偏差,强化外包过程中的风险意识,合理选择外包服务提供商,优化管理制度和规范,规避外包过程中的共性问题,降低或避免由于外包业务带来的风险,提高外包服务的投入产出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对金融业信息科技的提高也可以起到推动作用。
第二章全球金融IT服务外包的现状
2.1金融IT服务外包的概念
一早在1989年,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兽克就在其著作中这样描写,“企业中仅用作后台支持而不创造利润的工作模块都应该外包出去,无法提供高级发展的活动与业务也应该外包”这很提到的外包(outsourcillg),是指企业为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增强企业对环境的应变能力的目的,整合利用外部专业资源的一种管理模式。而IT服务外包简称工T外包,“IT外包是指外部服务提供商提供实物及人力承担发包企业的部分或全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运营、维护和支持的服务模式。”IT外包服务包括IT系统外包服务(Iro)和业务流程外包服务(BPO)两大类。”近些年又衍生出面向高端的知识流程外包(KPo)。IT和BP。都是基于IT技术的服务外包,工TO重点强调技术,涉及成本和服务;BPO更关注业务流程,解决的是相关的效果和运营的效益问题。KPO是将位于价值链高端的知识创新和研发环一竹外包。其外包服务内容日趋复杂,整合程度不断提高,能力、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承接服务外包企业带来的附加值也不断增加,形成一个从低端向高立尚发展的过程,体现了IT服务外包的三个发展形态。
第三章 金融IT服务外包问题分析.............. 32-57
3.1 安全问题 ..............32-36
3.1.1 信息泄露 ..............32-33
3.1.2 从业人员素质差距..............33-34
3.1.4 依赖性问题.............. 34-35
3.1.5 安全问题的解决思路.............. 35-36
3.2 环境问题.............. 36-40
3.3 考核问题 ..............40-42
3.4 人员管理问题 ..............42-50
3.5 承包商问题 ..............50-57
第四章 A银行网络服务外包管理实证.............. 57-69
4.1 A银行网络服务外包介绍.............. 57-59
4.2 A银行网络服务外包遇到的问题分析.............. 59-69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69-72
5.1 服务层次的提升.............. 69-70
5.2 市场规模的扩张 ..............70
结论
从市场角度来讲,我国的IT系统建设卜!前经历了全:个阶段:第一阶段,厂商的黄金时期:在If发展初期,硬件设备提供商或者软件产品开发商攫取了大量的利润;第一阶段:集成服务的黄金时期,在叮系统揭去了神秘的面纱走入千家万户时,集成服务商依靠客户资源优势开始大行其道,而IT产品由于激烈的竞争利润不断下滑;第三阶段,也就是我们当前所处的阶段,IT外包服务的黄金时期。同样,集成服务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利润大幅下滑,IT外包服务走少:舞台。当前很多的IT外包提供商在早期并没有发现IT服务的巨大价值,仅仅是将其当做工程师工资的发放保证,当IT外包服务由于其对客户的粘性为IT公司源源不断带来产品订单和集成项目时,IT公司开始意识到其背后隐藏的巨大价值,由被动付出转变为主动投入。当前,IT外包服务已经成为IT公司全方位竞争中的最重要一环,成为一些公司发展壮大的基石。IT服务外包凭借可观的纯利润和巨大的潜在价值,正在成为IT产业的重要发展领域,能否在这个领域取得优势,直接决定了IT公司的市场竞争地位甚至是生死存亡。如何把握这个新兴行业的发展脉搏,在技术、人才、政策研究等方面展开先于市场一步的行动,一让公司或企业在未来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对服务的甲乙双方都至关重要。同样,对于政府盗管部门,也需要根据对这个新兴行业的发展预测,及时建立或修改相关法律基础、行业规范标准以及管理办法,促进IT服务外包行业规范、健康、繁荣的发展,优化竟争秩序,为公司企业提供一个公平、合理的IT行场环境,与公司企业一起推动服务外包行业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上。
参考文献
[1] Kahneman D. and Tversky A., 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Market underRisk[J], Econometrica,1979/03:263-291.
[2] Kahneman D.,Slovic Paul,Tversky A., Judgement under Uncertainty:Heuristics andBiases[M],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3] De Bondt, Werner F.M.,Richard H.Thaler, “Does the Stock Market overreact?”[J],Journalof Finance,1985/40:793-805.
[4] Shiller,R.J., Market Volatility and Inverstor Behavior[J],American EconomicReview,1990/80(2):58-62.
[5] Odean Terrance, Volume,Volatility,Price and Profit When all Traders Are AboveAverage[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98/06:1887-1934.
[6] Shefrin Hersh, Meir Statman, Behavioral Capital Asset Pricing Theory[J], Journal of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1994/03:129-157.
[7] Shefrin Hersh, Meir Statman, 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Quantitative Analysis,2000/06:127-151.
[8] Markowitz H.M., Portfolio Selection[J], Journal of Finance,1952/07(1):77-91.
[9] Markowitz H.M., The Utility of Wealth[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52/60(2):151-158.
[10] Sharpe W.F., Capital Asset Prices:a Theory of Market Equilibrium under Conditions ofRisk[J], Journal of Finance,1964/19(9):425-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