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硕士金融论文范文十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7864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金融论文,金融学研究的内容极其丰富。它不仅限于金融理论方面的研究,还包括金融史、金融学说史、当代东西方各派金融学说,以及对各国金融体制、金融政策的分别研究和比较研究,证券、信托、保险等理论也在金融学的研究范围内。(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金融论文,供大家参考。

专业硕士金融论文范文篇一

第1章绪论

1.1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2011年3月23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公众媒体前强调,硕士论文范文无论是小城镇还是城市邻近地区都是美国经济的物质基础,社区的发展和兴旺离不开社区银行的支持。为中小规模企业和居民提供资金支持的地方银行,将在美国经济的复苏过程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美国的金融业受到重创。但是,当昔日风光无限的银行业巨头低头苦寻“救命稻草”之时,另一些扎根于社区的小银行却享受着“冬天里的一把火”。美国的社区银行为什么能在美国经济复苏过程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呢?纵观美国金融业发展历程,美国社区银行主要采用“求异型战略”的发展战略,它在服务区域、目标客户及业务品种的选择上有着自身特点。美国社区银行灵活的经营机制,能够有效的解决信贷业务过程中的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最大程度地满足社区中的小客户的金融诉求,这使得社区银行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很好的适应了美国各类型和规模企业的多样化需求,同时也满足了消费者的差异性偏好,有效促进了美国金融体系运行的效率。在我国,随着地方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呈现出多层次的变化,经济结构与金融结构的不相适应问题日渐显现,较明显的表现如下:小企业和农业发展所需的融资渠道不够畅通,金融机构地理分布与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之间不协调,面向个人的个性化金融服务缺乏等。基于这样的经济背景,温州民间金融通过不断地探索创新,试图为中小企业和农业提供更多的融资途径,结果就产生了一批新型金融组织。且温州新型金融组织同美国社区银行在市场定位上也有相似之处。那么能否从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实践中获得一些对温州新型金融组织发展有益的启示和经验,值得我们作更深入思考。

1.2文献综述

社区银行最早起源于美国,时间可追溯到美国的殖民时期。为行文方便本文中所指的社区银行主要是指美国的社区银行。由于社区银行源于美国,并且在美国得到很好的应用和发展。因此许多国外学者,尤其是美国本土学者对社区银行的研究相当丰富。经过相关资料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有理论起源、社区银行内涵、社区银行优势以及其他相关方面的研究。

(1) 社区银行理论起源研究

美国学者对社区银行理论起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赖正球,2004):从发展历史角度出发,通过理论性分析和实证调查研究,探究在大银行林立、技术进步,放松管制和银行并购风盛行的环境下,社银行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原因,③通过社区银行与中小企业信贷关系比较,提出由于社区银行的生产软信息能力,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具备比较优势,尤其是在经历过或正在进行银行合并的美国各州中表现尤其出色,如RobertB.Avery、Katherine A.Sam。lyk(2004年)等。

(2) 社区银行内涵研究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最早提出了“社区”的概念。他在1887年出版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中首先区分了“社区”(Gemein SChaft)和“社会”(Gesell SChaft)的概念,以说明社会变迁的趋势和两种不同的社会团体。滕尼斯用“社区”一词表示一种由具有共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所组成的关系亲密、守望相助、存在一种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的社会团体,人们加入这种团体,并不是根据自己意愿的选择,而是因为他们生长在这个团体内。这里的“社区”并不是地理上的区域概念,它可以指一个州、一个市或一个县,同时也可以指城市或乡村居民的聚居地。

芝加哥储备银行认为:社区银行是一种规模教小、经营区域受限制、服务模式传统、以关系融资为核心经营原则的银行;RoberT. Deyoung等(2004)提出的定义是:持有少于1亿美元的资产、从一个县的分支机构获得50以上储蓄额、本国居民所有、经营组合贷款、保险储蓄、中间业务等产品,并属于独立银行、银行控股公司内惟一的一家银行或是完全由社区银行组成的多银行控股公司的附属机构;Scott E.Hein等(2005)则认为:资产少于10亿美元的银行就是社区银行。由此可见,美国学者对社区银行的定义主要从银行的规模,特别是资产规模来考虑。不同的定义在资产规模的衡量上略有区别。

第2章社区银行概述

2.1社区银行的特征与现实作用

(1)经营规模小社区银行组织机构简单,经营机制灵活且富有创新活力。根据资产规模大小,美国的银行组织可以分为社区银行、中型银行和25家最大的银行。其中社区银行的资产规模不超过10亿美元,从几百万美元到几亿美元不等。如果进一步细分,可以以资产1亿美元以下、1-5亿美元和5-10亿美元为标准将社区银行划分为小、中、大三个层次。

(2)组织社区化从根本上看,社区银行最重要的特征在于“社区”二字。社区银行依托社区设置,服务于以本社区内客户,具有一定的社区认同感,在社区内单一建制,不盲目向社区外拓展业务和分支机构。这一点与目前我国各大商业银行普遍实行的分支制度以及片面地拓宽经营地域范围的倾向有显著不同,在这个形式上更近似于我国的信托合作社。虽美国近年来一小部分社区银行也开始实行跨州经营,但组织形式上的单一化仍是这些银行的基本形式。根据统计显示,美国平均每个社区银行的分支机构个数为3.4个。

(3)资金社区化社区银行的资金来源于社区又全部用之于社区,这是社区银行的又一显著特征。因为基于社区银行地方化的特点,并且熟悉贷款对象的特征、贴近社区、机构设置简单、委托代理链条短、监管有效,而且擅长利用“软信息”来降低交易成本,这类机构可以解决社区金融有效供给的问题。

(4)定位弱势化大型银行的客户群一般以大企业和高端客户为主,这是与社区银行的重要区别之一。社区银行在业务拓展过程中,优先考虑中小企业和一般的民众同时对社区中的下岗群众也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以美国为例,在将近30年中,改国社区中小企业、小型商业企业、农业企业提供的贷款占其银行总贷款额度的600%以上。

第3章 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 20-30

3.1 美国社区银行概况及发展历程.............. 20-22

3.1.1 美国社区银行的概况.............. 20-21

3.1.2 美国社区银行发展的三个阶段.............. 21-22

3.2 美国社区银行发展的外在保障.............. 22-25

3.2.1 健全的法律体系 ..............22-24

3.2.2 发达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24

3.2.3 相对完善的监管及自律体系.............. 24-25

3.3 美国社区银行发展的内在优势.............. 25-30

第4章 温州民间金融创新.............. 30-37

4.1 温州民间金融创新的前..............30-32

4.1.1 国有垄断金融的支持不足.............. 30-31

4.1.2 金融服务需求的多元化.............. 31-32

4.2 民间金融创新的过程.............. 32-34

4.3 温州民间金融创新的探索..............34-37

第5章 美国社区银行对温州新型金融组织.............. 37-44

5.1 美国社区银行与温州新型金融组织的相似.............. 37-38

5.2 美国社区银行与温州新型金融组织的的区别.............. 38-42

5.2.1 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管制方面.............. 38-39

5.2.2 社会认知度方面 ..............39-40

5.2.3 股权模式方面.............. 40-41

5.2.4 经营方式方面.............. 41

5.2.5 监管方式方面.............. 41-42

5.3 进一步发展温州新型金融组织的思考.............. 42-44

结论

通过与美国社区银行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温州新型金融组织在股权模式、经营方式、监管方式等存在一些制约。美国社区银行不仅是我们改革已有的新型金融组织的借鉴,更可以是我们民间金融进一步创新,探索更多的金融组织形式的借鉴。

(1)引导温州新型金融组织本地化,定位于小型借款人温州新型金融组织的基本定位是向当地中小企业、居民和农村提供金融服务,要积极创新产品,实现产品多样化,满足客户各种金融需求。因此,要保证在本地吸收的资金用于满足本地企业和居民的融资需求。具体来说可允许考核优秀的小额贷款作为主体改制为村镇银行。建议以民营企业作为主发起人,金融机构作为大股东(持股比例20%)的新村镇银行模式。这种模式既能保持不同于银行业及适合农村经济需求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金融自主权能得到落实,又能引进银行业的先进管理经验、网络、人才、技术优势,实现小额贷款公司与村镇银行的完美结合。小额贷款公司要加强信贷产品创新,在贷款方式上,积极探索发放信用贷款、联保贷款、权益质押贷款等,从而不断扩大业务空间范围,并可以有效规避和控制不良贷款,进一步提高竞争力。另外通过考核优秀的专业贷款公司,可逐年放大银行融资比例

(2)完善配套政策和制度保障,壮大温州新型金融组织发展实力目前,我国对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组织的准入指标设置偏高,要达到所有条件存在困难。要实现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突破性发展,为农村金融带来新鲜血液,一定要适当放宽政策,制定出针对性和操作性更强的实施细则。一是扩大融资范围,对一定期间内运营状况良好,风险控制能力较强的小额贷款公司,应适当放宽银行融资比例,可放宽到资本金的100%。二是增加资本金,扩大经营规模。对于依法合规经营、且效益不错的小额贷款公司,遇到运营资金不足时,允许他们提前通过增资扩股增加资本金。三是给予政策支持,减轻其税收负担,各级政府要制定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在营业税和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方面,给新生的小额贷款行业以扶持。四是给予优惠利率,以减轻融资成本,小额贷款公司可按照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或介于同业拆借利率和贷款利率之间,向商业银行融资。同时,要支持村镇银行尽快加入大小额支付清算系统和汇款联网系统,并通过龙网系统加入银联网络。

(3)多方协作,推进新型金融组织发展政府应充分发挥作用,要制订新型金融组织市场化、法制化准入的标准,为民营中小企业、自然人等民间主体涉足银行业提供一种规范、开放的政策环境,使其获得稳定、‘明确的制度预期,并发挥一定的服务、协调、监督等作用。要在法律、政策、资金、组织等方面提供充分支持,在减税、免税方面给予更大力度的优惠,减轻经营成本,为稳定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作为中国金融市场的监管机构,要充分发挥管理职能作用,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业务的发展设计切实可行的方案,同时积极开展小额贷款培训工作,有针对性的对小额贷款公司及其客户进行相关培训;银行监管部门应引导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股东、董事、监事和经理之间的权责关系,制定稳健有效的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和内审制度。

参考文献

[1] Patrick HT.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undeveloped countries [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1966, 34(4): 174-189

[2] Stiglitz J E. Credit Markets and the Control of Capital [M].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Banking, 1985, (17): 133-152.[

[3] Ronald Mckinnon. The Order of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Financial Control in the Transitionto a Market Economy [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3.

[4] Levine, Ross.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Views and Agenda” [J]. Journal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6, (6): 655-726.

[5] Amel.D.F. Determinants of Profits of Local Markets 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J].European Review of Economic History, 1997, (12): 59-78.

[6] Boot AW, Thakor AV. Financial System Architecture [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997,(10): 693-733.

[7] Wenger E, Kaserer C. The German System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 Model Which ShouldNot Be Imitated In Black [M]. New York: North-Holland Press, 1998: 41-78.

[8] Levine, Ross. The Legal Environment, Banks, and Long-run Economic Growth [J]. Journal ofMoney, 1998, (30): 596-620.

[9] Boyd John H, Smith Braced. The evolution of debt and equity markets in economicdevelopment [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98, (12): 19-60.

[10] Rajan RG. Financial Systems,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Growth [D]. University of Chicago,1999: 131-135.

专业硕士金融论文范文篇二

第 1 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在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银行业务也逐渐步入网络化和电子化时代。于是,金融产业和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网络银行应运而生。网络银行的诞生使得银行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市场范围更加广泛,不仅提高了银行的效率、方便了客户,更主要的是为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的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1995 年 10 月 18 日,在美国亚特兰大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家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上银行(SFNB)。其在互联网上的正式运营,意味着一种依赖于网络的全新的银行服务形式正式走进人们的生活。1998 年 3 月 6 日下午 3 时 30 分,国内第一笔互联网上支付通过中国银行的网站得以实现,中国银行荣膺国内第一家网络银行的称号。然而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这一事件更倾向于起到了宣传作用,而没有对人们实际利用这种新形式的银行产生实质性影响。而 1998 年 7 月中国招商银行最先推出“一网通”网上支付业务,被广泛认可的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网络银行正式诞生。随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商业银行相继推出了自己的网络银行业务。如今网络银行已成为银行系统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由于网络的无界性、开放性和网络银行对信息系统的高度依赖,使网络银行在快速发展、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也产生了传统银行业务所鲜见的新的风险,网络银行的安全性问题备受瞩目。2004 年中国首次发生中国银行假网站事件,此后,网络银行安全事件频发,这严重阻碍着网络银行前进的脚步。中国国家金融行业权威第三方安全认证机构——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曾多次向广大用户发出风险提示,提醒用户规避网络银行使用风险。风险需要防范和管理,然而网络银行的风险给适用于传统银行风险管理的法律制度带来了挑战。我国网络银行的法律监管体系尚未完善,存在漏洞。随着利用网络银行交易的增多,如果交易的安全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不仅会使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受到阻碍,使其在国际银行业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还可能会影响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了解我国网络银行发展的现状,分析网络银行存在的风险,探讨如何对网络银行风险进行防范,填补立法空白,构建网络银行法律监管体系,对促进我国银行网上业务的创新与发展,确保我国网络银行乃至国家金融业的安全,提升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网络银行作为一种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从诞生之日起就引起了学者们的密切关注。诸多学者对网络银行本身及其风险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大量有益成果。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对网络银行及其风险的研究

对该问题的研究较早集中在网络银行刚刚兴起的时期。研究范围包括对网络银行进行客观的、概念的界定,还包括对网络银行风险基本知识的认识。陈静等(2000)对网络银行的基本概念、国内外发展状况、网络银行业务中的相关风险(特别是与技术相关的风险)及其管理、网上银行的战略问题等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Anita K.Pennathur(2001)认为网络银行的产生,改变了传统银行“砖头加水泥”固定场所的经营方式,变成了 “鼠标加砖头”的虚拟的经营方式。网络银行面临着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风险。他得出结论,越早树立自控监管的监管意识并加强监管,网络银行的安全性就会相对越高。周平(2001)明确提出现有的银行主要业务几乎都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工作;指出银行的网络已深入到银行业务处理的各个方面,延伸到银行服务的每个角落,影响了银行的服务方式及其业务的创新进程。谢康(2000)对电子商务与网络银行的关系、网络银行竞争战略、网络银行分销模式等问题进行了研究。随着时间的发展,学者们开始对网络银行具体风险进行深入研究。张龙涛(2006)从风险识别、特征及初选等问题出发,对网络银行的业务风险与管理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认为目前业务风险分析与管理中存在很多不足,需要加强风险分析与管理,并建立风险管理后的评价和持续改进机制。张峰(2010)对网络银行的技术风险及其防范进行了研究,发现网络技术的升级和网络攻击手段的不断翻新,使得网络银行发生技术风险的频率越来越高。在着重分析了网络银行交易层面的技术风险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防范对策和建议。

1.2.2 对网络银行风险管理及对网络银行监管的研究

尹龙博士是我国较早研究网络银行问题的学者之一。尹龙(2001)认为网络银行将成为下一世纪银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我国网络银行在安全、信息、发展模式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特殊的问题,需要进行适当的监管,但在监管策略上需要注意监管框架、次序、市场进入、退出机制等问题。尹龙(2003)认为中国对网络银行缺乏系统的研究和科学的规划,在其发展战略、经营管理、风险控制、产品创新、监管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缺陷。应该建立相对独立的网络银行监管部门,加强行业协调,全面控制网络银行业务风险,提高监管的有效性。潘艳红(2006)认为随着网络银行的发展,对网络银行的监管存在监管意识滞后、法律体系不健全和综合风险控制能力弱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应该加强网络银行的针对性监管、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和建立有效的安全认证体系,以改善我国网络银行的风险管理。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以后,网络银行的安全问题更加突出。董艳玲(2007)认为,必须重视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市场后,对我国经济与金融造成的影响,网络银行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楼文龙(2010)对新加坡网络银行的监管情况进行了研究。对其在监管模式、规章制度、人才建设等问题做了细致的探讨,对比总结了我国目前网络银行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网络银行管理框架的构建、监管制度体系的建设、技术风险评级体系的建立和日常监管方式的完善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第 2 章 网络银行概述

2.1 网络银行的含义

网络银行是传统银行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所产生的新兴银行业务平台,至今为止不过十几年时间。由于其历史较短、发展较快,技术更新和创新速度更快,运营标准和发展模式也正在不断的演变,因此,各界对网络银行的概念没有形成一致的界定。在称谓上也有所差别,包括网络银行、网上银行、电子银行和虚拟银行等几种主要称谓。本文统一使用网络银行这个称谓。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网络银行的含义进行了定义。谢康(2000)认为网络银行是基于因特网或其他电子通讯网络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机构或网站。网络银行包括三个要素:一是因特网和通讯工具,如网络和电子计算机等;二是提供电子金融服务的银行机构;三是使用电子银行业务的消费者等终端用户和金融服务代理商。[1]杨高林(2001)认为,网络银行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开展金融业务的银行。根据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水平,又将网络银行分为一般网络银行和高级网络银行。一般网络银行是指利用局域网实现银行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化和部分业务网络化的银行;高级网络银行则是指以因特网为基础,通过网络技术虚拟完成业务,业务也仅仅表现为数字变化的网络银行。[2]黄孝武(2001)认为网络银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网络银行是指没有分支银行和自动柜员机等实体银行,利用网络提供网上支票账户、网上支票异地结算、网上货币数据传输、网上互动服务、网上个人信贷等产品和服务的金融机构。广义的网络银行除了上述纯网络银行外还包括电子分行,也就是实体银行中仅从事网络银行业务的分支机构。

第3章 网络银行的风险分析............... 24-30

3.1 网络银行的风险............... 24-28

3.2 网络银行风险的新特征............... 28-30

第4章中国网络银行金融监管现状及问题............... 30-39

4.1 中国网络银行金融监管的现状 ...............30-33

4.2 中国网络银行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33-39

第5章完善中国网络银行监管体系的具体措施...............39-44

5.1 积极建立健全网络银行法律............... 39-40

5.2 建立网络银行风险防范机制............... 40-41

5.3 督促网络银行强化内部管理...............41

5.4 强化知识产权意识,降低法律风险 ...............41-43

5.5 加强我国网银监管部门的国际协调............... 43-44

结论

网络银行发展迅猛,与传统银行一道承担着维护金融运转和经济发展的重任。本文对网络银行含义进行了的界定,并对网络银行与传统银行优劣势进行了比较,以目前中国网络银行发展的现状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了网络银行的风险和风险管理,并对中国网络银行的监管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建议,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目前,各界对网络银行的含义的界定已经达成共识。在充分理解网络银行含义的基础上,对其与传统银行相比的优势认识也更为明了。网络银行以成本低、便利性等优势,在与传统银行并行发展过程中,对金融创新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网络银行的运行存在诸多风险。包括系统系统技术风险、人为操作风险、银行业务风险、双方信用风险和行业法律风险等。并存在着风险传播速度快、传播领域广、风险监管难度大等传统银行不为明显的新特点。

3.中国网络银行风险监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看情况并不乐观。存在着监管理念滞后、监管水平较低、法律法规不健全、银行内部监管力度不足和监管机构多方面有待改进等问题。

4.从长期来看,网络银行要发挥自己的优势,为金融业的发展和稳定作出贡献,就要在风险监管问题上取得跨越性的改革和进步。国家要领导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全民要加强网上风险的防范,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银行要强化内部监管,内控降低风险;强化知识产权意识,降低法律风险;国家、银行与监管机构更要加强监管工作的国际协调与合作,实现网络银行业务的国际化和风险监管的国际化。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国家、行业、企业和用户五个层次实现对风险的全面控制,以保证我国网络银行的健康发展和金融经济的持久稳定。

参考文献

[1]陈静,刘永春.网上银行——技术风险及其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董艳玲.中国银行业安全问题研究——对外开放视角[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3]黄孝武.网络银行[M]. 武汉:武汉出版社,2001.

[4]鞠海亭.网络环境下的国际民事诉讼法律问题[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

[5]李扬,黄金老.中国金融:直面全球化[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6]谢康,肖静华.网络银行[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

[7]严骏伟.国际监管:跨国银行的金融规范[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8]张成虎.银行技术风险监管[M].北京:经济管理社,2005.

[9]张望.金融争霸——当代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风险和监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0]周平.网上银行[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专业硕士金融论文范文篇三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全球国际资金流动日趋自由化,为使国内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加速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我国需要加快国际资金流动的自由化进程,而进行海外证券投资无疑是一条可行之路。我国先后实施了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QFll)制度、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H)制度,这一举措给国内投资者带来了新的投资机遇和挑战。QDIl(国内机构投资者赴海外投资资格认定制度,制度即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制度,是指在人民币资本项目不可兑换、资本市场未开放条件下,在我国境内设立,经有关部门批准,有控制的允许境内机构投资境外资本市场的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一项临时性制度安排。QDll名单以及投资额度审批情况见附录1(截止2010年12月31号)。这里主要介绍QDH产品的三个系列即保险系QDll、银行系QDH和基金系QDll。具体见表1-。

到目前为止,QDH制度己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各类型的合格境内投资者逐渐成长起来,正在成为国际分散化证券投资的重要纽带和桥梁。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使得QDH制度的实施遇到了发展瓶颈。因此研究我国国际分散化投资利益与风险,为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提供建议和意见,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世界主要股市与中国股市的联动性的考察,以及运用马科维茨的均值一方差模型,对我国国际分散化投资的收益和风险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对海外投资中遇到的投资风险提出解决办法。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中国投资者逐步走向国外,进入海外证券投资领域是必然的选择,因此对国际分散化证券投资的收益与风险进行分析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有利于中国投资者更好的做好投资准各,更好的应对国际风险,获得分享世界财富的机会,提高投资收益。

1.2金融资产国际分散化投资的相关文献

1.2.1对股市联动性的相关研究

金融市场的一体化使单一国家的证券市场与世界其他证券市场联系日趋紧密,紧密程度可以用关联性来测度,而关联性的大小成为一国证券市场成熟的标日公John ampbelz,物sushiHamao(2992)研究了美国与日本在1971-989年间资产组合月均超额收益率高于国内短期利率的可预见性。结果显示,股息价格比率和利率变量等相似变量可以帮助每个国家获得预期的超额收益率。另外,美国与日本之间存在预期超额报酬率的联动性,这显示了长期以来资本市场的一体化趋势。5.e.Blaekman:K.Holden:w.A.ThomaS(x994)研究了不同国家的股票市场的股价之间是否具有长期地统计关系。运用1970-1989年间17个主要交易所的月均价格数据,证明了单位根的存在以及股票价格的单阶协整,结果显示,由于20世纪80年代的制度和技术变化,80年代之前市场之间不存在联动性,而80年代后不同国家的股票市场开始走向一体化,彼此间存在长期的联动性。.Lamba(1995)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检验了1988,1996年间太平洋地区证券市场之间的联动性。结果显示,在1988-1996年间美国市场对所有的澳洲市场均有影响,除了印度尼西亚;但是这些市场对美国市场的影响不明显。研究表明,除美国之外,这些市场之间存在持久的联动性并对美国有间接影响。Robert (1999)利用1990年3月到1994年10月期间的日收市价,研究了德国,英国,荷兰和美国股票价格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结果表明,美国市场对欧洲市场具有重大影响。此外,三个欧洲市场在短期和长期内互相影响对方。

因此,这些国家之间的分散化投资不能减少投资组合的风险而不牺牲预期收益。 (2000)使用异方差三元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探讨最大的两个资本市场(美国、日本)和四个亚洲新兴股市(香港,韩国,新加坡和台湾)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在1987年10月股市崩盘后,发达国家市场和亚洲新兴市场之间的联动性开始增加,并随着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联动性明显增强。Yang,J•,Kolari,J•W•andMin,1.(2003)研究了美国、口本和亚洲十个新兴股市的长期关系和短期的动态因果关系。对金融危机前、危机中和危机后三个时期进行比较分析,全面评价了金融危机对股市一体化的影响。结果发现,整体而言,亚洲新兴股市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因果关系得到了加强。在危机中和危机后的期间,这些市场的联动性增加。国家股市之间的联动性程度受到金融危机的显著影响。Bhar和NikOIOva(2009)探讨了金砖四国之间、金砖四国自身和世界之间的一体化程度和联动性。结果显示,金砖四国之间的区域一体化和全球一体化程度最高,其次是巴西和俄罗斯,最后是中国。印度与亚太地区以及与世界之间、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存在负相关关系,这表明了投资者的投资组合多样化的机会。罗子光(2008)选取1998-2007年上证综合指数和香港恒生指数的日收盘数据为样本数据,研究了香港股市和内地股市的联动性。

2我国金融资产国际分散化投资的理论基础

2.1引言

面对金融全球一体化的趋势,随着国内QFll制度和QDll制度的建立,我国证券市场逐渐开放,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不少的机构投资者开始走出国门,投资于国外的证券市场,据统计,截止2010年12月,我国有88家金融机构先后获得QDH资格,其累计获批投资额度已经高达683.61亿美元,资产配置的地域分布已经涉及亚太地区、北美地区、欧洲和中东地区,给国内投资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国际分散化投资的机遇7。面对刚刚过去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我国证券市场与国外证券市场的联系是否有其必要性?我国机构投资者的海外投资之路是不是应该继续进行?到底有没有必要进行国际证券分散化投资?针对以上问题,本章从理论上给予描述和总结。

2.2金融资产国际分散化投资的理论基础

国际证券投资理论主要是研究在各种相互关联的、确定与不确定结果的条件下,理性投资者该如何做出最佳投资选择,以降低投资风险,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的目标。

2.2.1国际资本流动模型理论

国际资本流动的一般模型,也被称为麦克杜加尔模型,主要讲述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的原因以及产生的效果,这种理论认为:国际间资本的流动是由于不同国家间的利率差异,该利率差异给投资者获得预期利润率的机会;并假定各国的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是完全竟争的,资本流动不存在限制条件。资本流动达到的效果就是各国产出的增加以及福利的增加。模型如图2-1所示。该模型的假设条件是:整个世界由两个国家组成,A国是资本充裕国,B国是资本短缺国。世界资本总量为横轴O口,其中A国的资本量为OC,而B国的资木量为0℃。曲线AA,和BB,分别表示A、B两国的资木边际产出率。

3 我国股市与样本股市的联动性分析.............. 19-32

3.1 联动性分析的理论基础............. 19-21

3.2 股市联动性的实证分析............. 21-32

4 我国金融资产国际分散化投资的潜............. 32-42

4.1 模型解释............. 32-33

4.2 基于Markowitz均值方差框架的............. 33-42

5 我国金融资产国际分散化投资面临的............. 42-48

5.1 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 42-44

5.2 中国金融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防范 .............44-48

6 结论分析与政策启示............. 48-50

6.1 研究结论............. 48-49

6.2 政策启示............. 49-50

结论

本文就国际分散化投资的利益与风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首先,选取世界主要的16个股市1995-2010年的月度股指作为样本数据。然后对各股市的月均收益率、标准差进行了计算,做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其次,针对我国证券市场与世界其他国家证券市场的联动性进行了分析,对收益率序列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接着利用马科维茨的均值一方差理论构建了我国投资者在全球范围内投资的有效边界和有效国际投资组合。最后,对我国投资者对外投资中面临的风险进行了理论性的分析。并提出了规避风险的一些对策。本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随着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规模的不断增大,我国证券市场与世界其他国家证券市场具有一定的联动性。本文所选取世界主要股市的数据通过单位根检验,验明了其稳定性,大部分股市与中国股市不具有格兰杰因果关系,或只具有单向因果关系;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可见来自世界主要股市的冲击对中国的影响具有一致性,而新兴市场国家却具有复杂性。

2.通过马科维茨均值一方差模型验证了国际分散化有效组合明显优于纯粹的国内投资组合。风险水平既定,合的收益率;合的标准差。收益率水平既定,国际分散化有效组合的收益率要高于国内有效组国际分散化有效组合的标准差要低于国内有效组从风险调整后收益率来看,基于马科维茨均值一方差模型构造的所有国际分散化有效组合都要比纯粹的国内组合得到更高的风险回报。国际分散化证券投资的潜在利益主要得益于中国国内股市与境外股市收益率之间存在的低度相关性。中国投资于国际股市存在着分散风险的广阔空间。

3.我国证券投资面临复杂的投资风险,主要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包括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政治风险、供求结构风险等,非系统风险包括企业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信用风险。除了上述风险外,投资风险还包括购买力风险、特定投资品种的特定产品风险等。对于国际证券投资中的风险需要从政府监管以及投资者本身两个角度来规避。

参考文献

[1] Patrick HT.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undeveloped countries [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1966, 34(4): 174-189

[2] Stiglitz J E. Credit Markets and the Control of Capital [M].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Banking, 1985, (17): 133-152.[

[3] Ronald Mckinnon. The Order of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Financial Control in the Transitionto a Market Economy [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3.

[4] Levine, Ross.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Views and Agenda” [J]. Journal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6, (6): 655-726.

[5] Amel.D.F. Determinants of Profits of Local Markets 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J].European Review of Economic History, 1997, (12): 59-78.

[6] Boot AW, Thakor AV. Financial System Architecture [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997,(10): 693-733.

[7] Wenger E, Kaserer C. The German System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 Model Which ShouldNot Be Imitated In Black [M]. New York: North-Holland Press, 1998: 41-78.

[8] Levine, Ross. The Legal Environment, Banks, and Long-run Economic Growth [J]. Journal ofMoney, 1998, (30): 596-620.

[9] Boyd John H, Smith Braced. The evolution of debt and equity markets in economicdevelopment [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98, (12): 19-60.

[10] Rajan RG. Financial Systems,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Growth [D]. University of Chicago,1999: 131-135.

专业硕士金融论文范文篇四

1绪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兴起,使得各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和经济关系更加紧密,带来了各国国内的经济繁荣,推动了全球经济的蓬勃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间资本流动的增加,全球金融体系波动性加剧,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和货币危机爆发频率明显增大。巴里•艾森格林和迈克尔•博多(BarryEI Chengreen,MIChae1Bord。,2001)研究表明,全球化范围内任一国家爆发金融危机的概率都是1973年的2倍,如90年代初的欧洲货币危机以及墨西哥金融危机。各国经济和贸易关系的紧密联系加速了金融危机在国际间的溢出和传导。不论是始于泰国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东南亚金融危机还是俄罗斯金融危机、巴西的金融动荡,金融危机都如同传染病一样,在危机爆发后不久即从危机国迅速蔓延至其他国家和地区,造成更大范围的经济金融的跌宕起伏。与以往区域性的经济危机相比,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是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其在国际间的传导具有明显的“蝴蝶效应”特征。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的危机,不仅带来美国国内大型金融机构的巨额亏损、金融市场的大幅波动,几乎是同一时间通过对外贸易、国际资本流动等渠道对德国、日本、英国等发达经济体产生了重大的冲击。2007年4月,法国巴黎百富勤银行宣布受次贷产品影响,第四季度盈利下降42%;德意志银行2007年n月英国汇丰银行和巴克莱银行公布其次贷相关业务损失为34亿和27亿美元。新兴经济体国家也无一幸免,虽然这些国家金融机构持有的次贷资产较少,但由于对美贸易的依赖性,也使得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正当人们以为次贷危机已渐行渐远的时候,其演变过程中带来的主权国家债务问题在欧元区集中爆发。私人债务最终转变为国家债务,次贷危机再次以主权债务危机的形式在不同国家之间蔓延。2009年12月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下调希腊主权评级直接引爆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随后,爱尔兰陷入危机。2011年4月葡萄牙在国内持续罢工和失业率上升、债务评级下降的重大压力下,终于向欧元区借款,并成为继希腊和爱尔兰之后第三个寻求援助的欧元区国家。无论是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和最近的美国次贷危机,都呈现出显著的国际传染性。从理论基础上讲,危机在国与国之间的传导一般分为四个机制,即贸易溢出效应、金融溢出效应、季风效应和多重均衡的净传染。其中,金融溢出指一个国家发生金融危机可能造成其市场流动性不足,这就迫使金融中介清算其在其他市场上的资产,从而通过国际资本流动渠道导致另一个与其有密切金融关系的市场流动性不足,引发另一个国家人规模的资本抽逃行为(安辉,2003)。在此次金融危机的传导过程中,金融溢出效应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木文通过实证检验和测度当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的金融溢出效应,将以全新的视角丰富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有助于金融危机理论的深入发展。研究此次金融危机及其溢出效应,密切关注危机发展的态势,跟踪监测,对其予以合理的解释。可以使我们看清中国存在的金融风险因素,对于加强中国的金融安全,预防和避免金融危机具有重要启示,进一步提升我国应对风险的能力,把握危机发展中的机遇及中国如何快速走出危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2.1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本文研究思路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理论阐述,包括相关概念解释、金融危机的特征及分类和金融危机溢出效应以及次贷危机下金融溢出效应呈现的新特征等四个方面。重点针对金融溢出效应中的银行间和资本市场两条传导途径在危机传导过程中的原理进行了分析,奠定本文实证分析的基础。二是实证分析检验,以美国次贷危机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各大洲主要国家的银行间存贷款、股票指数及国债收益率的历史数据为样本,分别从银行业和股票市场、主权债券市场三个方面做相应的实证研究分析:运用VAR、CoVaR等计量经济学方法检验危机可以通过金融市场进行传导。三是结论和政策建议,根据实证部分得出的银行间存贷款波动、股指波动溢出效应及主权债券市场的相应结果,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合中国发展的政策和建议。本文结构采取一般性的理论分析、实证分析、结论建议的思路,依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展开研究,具体技术路线如图1.1。

2金融危机的金融溢出效应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的界定

学术界对金融危机的研究己由来己久,但对于金融危机的定义仍是百家争鸣,说法不一。《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金融危机表示为:一个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大部分或全部金融指标,例如短期利率、房地产、货币资产、土地、证券、金融机构倒闭数量以及商业企业的破产数目急剧、超周期和短暂恶化,也被称为金融风暴。密希肯金融危机是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经济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泛滥,使得金融市场不能更好地发挥资源的最优配置功能,最终引起整个市场崩溃。一般的说,金融危机期间表现为经济整体的低迷,失业率大增、企业大范围的倒闭,宏观经济增长缓慢,经济总量和规模都大幅缩水,有时甚至会出现社会和国家政局的动荡。因此,可以将金融危机理解为:一国持续性的货币贬值、多家金融机构破产清算、金融市场长期性的动荡不安、资本流动性严重不足,从而引起的经济急速衰退,并通过多种渠道(国际贸易传导渠道、国际资木流动渠道、旅游、房产等其他渠道)传导到邻国和与之有紧密的经济联系的国家,从而造成区域性或全球性的经济和金融指标下跌。

以上现象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第一,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对银行资本的流动性、支付系统与清偿能力的沉重打击而导致的金融机构和金融系统衰弱动荡:第二,在投资人和存款人对市场的预期改变和信心大幅下降的情形下,不仅使银行体系方面的运作面临更严峻的形势,而且将进一步的波及到货币市场、货币互换市场等,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对实体经济产生冲击。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近年来金融危机呈现出某几种形式混合的趋势。根据IMF在《世界经济展望1998》关于金融危机的分类,金融危机大致可以分为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债务危机以及系统性金融危机四大类。债务危机。债务危机是指一国外债支付压力过大,国内支付系统无法按期偿付所欠外债,既包括主权债,也包括私人债等。外债清偿率指标是用来衡量一国外债清偿能力的最主要指标,指一年内所需支付的外债还本付息、的总额占上一年或本年内出口收汇额的比重。一般情况下,这一指标应保持在20%以内,否则即说明外债负担过高。

3 基于银行间和股票市场的美国................ 33-45

3.1 基于银行间的金融溢出效应................ 33-36

3.1.1 变量选取及处理................ 33

3.1.2 统计分析及结果说明................ 33-36

3.2 基于VAR模型的股票市场的金融溢................ 36-45

3.2.1 变量选取及方法说明 ................36-37

3.2.2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37-38

3.2.3 协整关系分析................ 38-40

3.2.4 脉冲响应分析................ 40-44

3.2.5 方差分解................ 44-45

4 基于主权债券市场的金融溢出效应测度................ 45-51

4.1 模型选取................45-46

4.1.1 CoVaR模型................ 45

4.1.2 分位数回归 ................45-46

4.2 溢出效应测度................ 46-48

4.2.1 变量选取................ 46-47

4.2.2 CoVaR的测算................ 47-48

4.3 结果分析.............. 48-51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51-54

5.1 主要研究结论................ 51-52

5.2 政策建议................ 52-54

结论

木文以美国次贷危机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对银行间信贷和资木市场上金融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全球经济金融化的背景下,金融危机可以并且越来越容易通过金融市场途径进行国别间的传导。

(1)银行间的金融溢出效应通过对银行间信贷量在危机前和危机后均值和方差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在危机发生时,国家之间会通过一定程度的跨国银行借贷来减缓危机国资本流动性不足的处境,利用从其它国家拆借来的资金来减轻危机对国家的损害,进而导致另一国出现相应的流动性短缺,引发危机,欧美银行危机向日本银行业的蔓延这是如此。同时,危机国银行出现挤兑导致银行资产大幅缩水也使持有危机国银行头寸的别国银行资产价格下跌,从而出现危机。通过对所研究的国家之间相关性的分析可以得出,尽管两国的相关性不强,但一国发生危机后也可以影响到另一国,即金融危机可以通过连锁路径进行传导。次贷危机源于美国,但通过欧洲的英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实现了向全球的蔓延。

(2)股票市场的金融溢出效应由脉冲响应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等实证过程可以看出,危机可以通过股票市场上的资本跨国流动进行传染,可以是危机国对非危机国的直接性传染,也可能是危机国通过第三国对另一国的传染,而一定的路径可以是它国在另一国的股票投资,也可以是随着一国经济迅猛发展,投资者对其经济发展前景的看好从而带来的热钱的流入。因此,各国政府在防御危机的时候要认清危机到本国的传导路线,不能简单地看危机国与本国是否存在直接的经济关系,而是要看在一个长期、大范围的前提下,危机国经济萧条是否会影响到木国经济的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防御和抵制危机对本国产生的不利影响。而随后的方差分解也告诉我们,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美国这一经济强国对各国经济的影响将逐步降低,而日本、德国、新加坡等一些发展迅猛的国家将在不久的将来在世界经济平台上站得更稳,变得更强。这也有利于各国更好地防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以免由于对某一国经济的过分依赖而导致当相应国发生危机后,本国受到严重的冲击。

(3)主权债券市场的金融溢出效应运用CoVaR模型进行样本国家之间主权债券市场相关性的测度得出,各国的平均条件在险价值与无条件下的在险价值相比明显上升,直接证明了主权债券市场风险溢出效应的存在。结合债务危机理论可知,相互之间债务关系紧密的国家之间危机的传染会更快,相互之间债权债务关系较简单情况下危机在两国之间的溢出不明显。另外,根据实证结果我们对未来债务危机的传导路径做了预测,认为欧猪五国当中接下来意大利和西班牙有可能都会深陷泥潭,并且在这些西欧小国处于不利状况下,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有可能引发债务危机,并且长远来看,日本有债务危机压力。

参考文献

[1] Patrick HT.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undeveloped countries [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1966, 34(4): 174-189

[2] Stiglitz J E. Credit Markets and the Control of Capital [M].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Banking, 1985, (17): 133-152.[

[3] Ronald Mckinnon. The Order of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Financial Control in the Transitionto a Market Economy [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3.

[4] Levine, Ross.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Views and Agenda” [J]. Journal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6, (6): 655-726.

[5] Amel.D.F. Determinants of Profits of Local Markets 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J].European Review of Economic History, 1997, (12): 59-78.

[6] Boot AW, Thakor AV. Financial System Architecture [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997,(10): 693-733.

[7] Wenger E, Kaserer C. The German System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 Model Which ShouldNot Be Imitated In Black [M]. New York: North-Holland Press, 1998: 41-78.

[8] Levine, Ross. The Legal Environment, Banks, and Long-run Economic Growth [J]. Journal ofMoney, 1998, (30): 596-620.

[9] Boyd John H, Smith Braced. The evolution of debt and equity markets in economicdevelopment [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98, (12): 19-60.

[10] Rajan RG. Financial Systems,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Growth [D]. University of Chicago,1999: 131-135.

专业硕士金融论文范文篇五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及目的

在现代社会中,金融无疑是促进资本积累和配置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大量研究表明,所谓金融从简单说来,就是一种资金的融通。而金融的发展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也起着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作用。从上世纪 90 年代起,不断发展的全球化经济,也使得金融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而金融的运行,也就是金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转移,由于其地理、经济、技术和社会条件的各种差异,使其呈现出了越来越显著的非均衡性与区域性差别。在现实社会中,经济的运行永远是在特定空间中发生的,并非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所说明的无摩擦的二维空间,如此说来,金融系统也有着其特定的地理空间属性,而如果不考虑金融在空间上运行的任何作用,也就不能对现实的经济现象做出解释。

区域金融发展是指一个国家的金融组织结构和在空间运行的分布形态。区域金融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相同的发展趋势,都是现代化市场经济下发展一国经济所存在的客观现象。也就是说,区域金融发展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去解释,从时间方面,可以从经济货币化和金融深化的角度去理解,而从空间方面,在大国经济体系下,由于经济区域的发展水平不同,产生了产业分工布局等不同的区域间的经济现象,这就导致了区域金融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状态,而从空间角度出发,在区域间就会产生金融产业的集聚现象,从而产生了核心-边缘特征的金融结构状态。而区域金融对区域经济也有着促进的作用,当一国的区域金融有了良好的发展,那么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会得到相应的促进,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而由于在一国中客观的存在着社会,经济,自然和技术等方面的地域差距,那么金融的区域运动也会呈现出不平衡性等特点,所以有针对性地实行区域金融发展政策,为各地区创造良好的金融运行的环境,通过对金融创新的深化来生产出适应需求的金融工具,有效的利用社会的闲散金融资源,改善储蓄结构,加强银行间风险管理,并提高投资的质量;将金融资源引导到社会预期效益好,社会需要且潜力大的地区产业中去,推动地区产业的集团化和区域化,并加速各区域间由于地域不同而产生的产业不同,积极的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利用这样的方法就可以提高金融资源的利用转换率,并通过这样来推动经济的协调发展。所以对区域金融空间环境的成长机制进行剖析,找到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健康运行也有着很大的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一个大国在同一时间序列中由于经济水平客观阶段不同而导致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发展,金融系统作为一国国民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不仅直接反映经济的区域性特点,金融系统作为一国中国民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直接的反映了经济的区域性特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影响经济的区域性运行轨迹,所以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区域金融的运行才得以实现。这也正如经济的区域发展是非均衡的,区域金融的发展分布也是非均衡的,且并不是一种静态的发展状况,而是存在空间的运行规律。经由上述原因,在中国虽然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有由于我国的地域辽阔,各区域省份所涵盖的历史背景和自然条件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作为区域化特征很明显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金融发展速度显然是中、西部地区的经济金融发展落后于中东部沿海地区的金融发展,而且随着地域优势,这种差距还在不断拉大,这也造成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差距,而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和非均衡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原因。

虽然现在我国大多数对区域金融文献的研究上都处于在金融发展的角度上去论述,而却忽略了从空间上的经济地理学派去研究区域金融,不具备实体的货币与金融体系依然不被经济地理学家所注重。但随着金融体系在整个经济运行的过程中作用逐渐明显,这样只有研究金融体系在空间的运行规律才可以准确理解到经济在区域空间上的运行变化。区域金融是金融理论中比较新的一门理论,它立足于金融在空间上的地域特征,重视区域特点对金融结构的运行影响,在目前为止也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而其主要问题存在于研究方法中,首先还是在旧的金融发展理论上更新,这样只能考虑到区域内部的一些因素,而没有依据空间运动特征来对金融实行一个区域运动的驱动力,也就是对区域结果比较重视而却轻视了区域的空间运动特征,这也导致了在区域金融的理论上缺乏逻辑支点,没法形成很坚实的理论基础。所以在空间角度范围内研究区域金融资源的分布及协调发展,对我国经济学界还是有着迫切的要求。

第二章 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理论综述

2.1 金融发展理论方面关于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综述

区域金融发展理论是从金融发展理论中进一步细化出来的,而金融发展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始创于哥德史密斯的有关于《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1979)这一代表著作,而这部书也就是世界上金融发展与金融结构分析的研究开端。而书中提出的金融发展这一定义,即金融的发展也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而金融结构就是包括了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相对规模。作者通过用金融相关比率为主要核心的指标体系来对金融的发展进行一个度量,重点是从实证的角度开始分析金融发展,且他的贡献也就在于确立了一个研究金融发展与机构问题的框架以及比较方法,在金融发展研究中全新的一个应用。但是缺点也就在于,他虽然以一国的金融结构作为金融发展的研究对象,仅仅是把金融和经济的关系重点放在了实证的分析,而不是进行对其金融和经济关系中更深层次的一个本质研究。张军洲(1995)他首先定义区域金融的概念,他认为区域金融是一个国家金融结构与其运行的空间上的一个分布状况,其表现在外延上为具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形态和金融活动相对于比较集中的若干个金融的区域。同时,他也定义了区域金融概念的内含要素:一是金融结构与发展水平的要素;二是空间的差异要素;三是辐射功能与吸纳功能的差异要素;四是周围金融环境的差异要素。郑长德(2005)认为区域金融是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大国金融发展的一种客观的现象。资金流引导实物流的运行是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的一个必然趋势,而在区域经济中货币和金融市场的作用也日趋加重,因此研究区域金融和创立区域金融学,正在逐渐变成经济学的一种重要任务。在文章中,从金融活动区域化开始,讨论了区域金融的含义以及其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且认为区域金融学研究的是金融活动的区域分布以及协调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同时也分析了区域金融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区域金融发展研究,区域资金流研究和区域金融差异研究。文章的最后也讨论了区域金融学的一个理论来源,包括区域经济的存在,经济地理学和空间经济学。

第三章 中国金融资源的空间分布.................. 23-41

3.1 中国金融资源的空间分布................ 23-35

3.2 中国金融发展的区域比较................ 35-38

3.2.1 中国金融发展概况................ 35-36

3.2.2 中国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 36-38

3.3 中国区域金融与经济差异程度比较................ 38-41

第四章 中国区域金融协调度................ 41-48

4.1 肯德尔协调系数的含义和算法................ 41-44

4.1.1 肯德尔协调系数的含义................ 41-42

4.1.2 肯德尔协调系数的算法............... 42-44

4.2 中国区域金融协调度的计算................ 44-46

4.3 本章小结................ 46-48

第五章 中国区域金融协调发展................ 48-54

5.1 引言................ 48

5.2 指标的选择、模型的设定................ 48-50

5.2.1 指标的选择 ................48-49

5.2.2 模型的设定................ 49

5.2.3 实证方法................ 49-50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0-52

5.4 本章小结................ 52-54

结论

本文所提出的区域金融协调发展基于空间经济学和区域金融学的理论上,结合区域经济协调理论,区域金融的理论和空间金融的理论上建立的一个新兴子课题。通过区域金融在空间上协调的研究,达到促进区域金融发展协调的作用,实现区域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并通过模型构建达到对区域金融资源协调发展的测度,来实现促进区域金融协调发展,乃至促进整体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以中国区域金融协调发展为主线,将空间经济学上的知识结合于我国的实际,在分析我国区域金融系统空间资源所存在的问题后,提出一些建议。而在本文,由于我国的金融机构还是以银行主导的金融系统,在各区域内部也不例外,所以对于区域金融系统的分析还是主要在于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这三个方面分析,通过对各省份行政区的实际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从上述对各区域行政区的金融资源的分析研究中得出,金融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还是处于协调状态,东部大多数地区由于起步早,国家政策导向,使得金融资源得到了很好的配置,而且可以带动其金融产业更好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的需要,尤其是在北京,上海这两个金融发达地区,更是形成了比较好的金融产业集聚效应,同时产生的扩散效应可以带动周边省份的金融产业协调发展。而在西部省份,尤其是那些以资源消耗为主要 GDP 增长的省份在金融资源的利用上还是处于一个比较劣势的地位,由于其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能源拉动,而金融机构以银行为代表的还是主要针对这些资源矿产企业进行贷款发放,金融资源分布不平衡,这也带不动周围其他性质的企业进行有效的融资行为。

由于地理的天然优势的因素和产业集群的作用,中国东部地区取得了改革开放的第一桶金,而这些地区也借用其优势产生了金融产业的集群效应,导致更多的金融资源流向了东部省份,初始的不平衡通过后来发达地区内产生的集群优势,更是加剧了我国区域间金融发展的不协调性,因材,在我国区域间差距的实际上还是想为不断拉大的趋势,当区域间空间成本过高时,各地区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也便成为了一种常态。当区域的成本不存在是,产业的空间分布也是随机的,实际上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存在集聚效应的,可是当集聚产生之后也会发生一系列的扩散效应,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的空间金融差距的加大。

参考文献

[1]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1988

[2]白钦先,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导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3]保罗•克鲁德曼,地理与贸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安虎森 等,新经济地理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5]郑长德,中国区域金融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7

[6]赵伟、藤田昌久、郑小平 等,空间经济学:理论与实证新进展[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

[7]何雄浪、李国平,产业集群演进机理与区域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8]陈铭仁,金融机构集聚论-金融中心形成的新视角[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9]黄解宇、杨再斌,金融集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0]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专业硕士金融论文范文篇六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无论是研究物质世界还是探索人类社会,量化其复杂系统内单元行为间的交互相关性,有重要意义。金融领域常用基于历史数据估计的协方差矩阵,即经验协方差矩阵,来度量大量金融资产的两两间的交互相关水平。从而,ECM成为传统的Markowitz理论的基石。另外,在提取经验信号或时间序列数据中潜在交互相关水平的信息方面,ECM起着重要作用。再则,除了对系统单元间相互相关程度的直接测量,诸如主因素分析、信号价格分解和因素分析等统计工具,在很大程度上也依靠于ECM。但是,ECM是金融市场上或投资组合中两两资产价格波动间线性相关性的有效度量工具吗?理论上,由于市场机制的变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经验数据采集和测量误差的存在等原因,两两资产价格波动间的关系应表现为复杂的关系。而用度量线性相关的ECM来拟合资产价格波动的市场数据,复杂的关联信号将跟随样本数据的输入存在于度量模型中,并随着结果一道输出。

通常来说,由于反馈机制的作用复杂系统子单元间常呈现非线性关系。金融市场具备复杂系统的各种重要特征,有相当稳定的内部控制规则,系统的时间演化也被连续监控。可见,用研究复杂系统的各种理论和方法来研究金融市场的系统特征具有可行性,比如物理学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研究者能够建立大型金融数据库、甚至是高频数据库,这就使通过数据实证分析以及发展模型来研究金融市场成为可能。目前,物理学方法在金融与经济系统的诸多重要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金融市场作为高度复杂的动力学系统,其内部不同种类交易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经济现象,它虽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与统计力学中由多个相互作用的粒子组成的复杂系统具有极大的相似性。标度行为、幂次律和不可预测时间序列等作为解释未知物理现象的重要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相变、统计力学、非线性动力学以及无序系统等复杂物理系统中。随着传统物理理论的完善,以及系统性质的高度类似性,众多的物理学方法、概念和工具(如普适性概念、混沌方法以及随机游走模型)开始被用于研究金融动力学,并取得成功。

理论上,虽然可以从不同的尺度来分析研究经济系统,然而在实践中,精确描述特定系统中经济体的相互作用并不可行。研究者转而寻求一种对经济全局行为的理解,即在不需要对所研究的经济系统事先做出详细与精确描述的前提下,就可从全局的角度来把握经济体系的性质。在此情况下,一些统计物理学中的概念,如随机动力学、短程与长程关联、自相似性和标度等,得以在金融领域应用。在物理学中,应用关联函数描述复杂动力系统的特征是最常见的手法,该方法同样可推广到金融系统的研究中。金融实践中,对相关性性质的研究是非常普遍的,比如,在著名的布莱克一斯克尔斯期权定价模型中,最重要的一个变量的就是资产的价格波动率,波动率的性质对期权价格有着重要的影响。自关联效应和不对称效应(即杠杆效应或反杠杆效应)是目前已知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率的重要特征,这些相关性性质的发现为期权定价理论的完善以及期权投资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同时,金融市场相关性性质更是与20世纪50年代的金融学重要研究成果一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密切相联,这一理论的典型特征在于利用不同资产之间价格变动的弱相关性来消除投资的非系统风险,从而达到低风险高收益的目的。由此可见,金融市场的相关性研究不仅是金融理论上的重要课题,而且能够有效指导资产配置和风险评估等金融实践。

1.1.2研究意义

资产收益相关性在研究投资决策、风险管理以及资产定价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其理论与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l)有助于投资者作出科学的投资决策

投资组合最优决策的核心在于其能分散化投资于不同的资产,降低组合的各种非系统风险,从而获得组合投资的好处。降低风险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构成投资组合的各种资产收益之间的相关性。在期望收益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投资者进行投资的资产间相关性较低,则其面临的风险就较小;反之,其面临的风险就较大。由此可见,对于资产收益相关性的研究,将有助于投资者作出科学的投资决策。

(2)有助于机构投资者进行风险管理

对于以套期保值为目的的机构投资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确定套期保值比率,因此套期保值的资产和被用来进行套期保值的资产收益之间的相关性,对最后的套期保值效果有着重要影响。显然,准确估计套期保值的资产和被用来进行套期保值的资产收益之间的相关性就显得至关重要。如果资产收益间相关性呈现时变性,则与之相应的套期保值比率就需要随之进行调整,使其与前者的变化相匹配。因此,对于资产收益相关性的研究,将有助于较全面的把握资产收益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提高机构投资者进行风险管理的效率。

第二章大维ECM噪声检验理论分析框架

2.1大维随机矩阵的几种谱分布

随机矩阵(andom Matrix,RM)即一个以随机变量为元素的矩阵;当RM的维数趋于无穷时,则称之为大维随机矩阵。对一个随机矩阵A,当p令的,n令的,且y=p/n不变时,即该RM的行数和列数趋于无穷大,但行列比保持不变。此时,RM的经验谱分布函数拥有很多优良特性:满足Semicircula:律[26]、M-P律[27]等。随机矩阵理论恨andom MatrixTheory,RMT)正是研究大维RM的经验谱分布函数在一定条件下特殊收敛性质的理论。

普适性原理是RMT能够在多个研究领域获得成功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即在平均能级间隔尺度下,特征值分布规律并不依赖于系统中元素的具体分布。利用该特性,可以通过对比拟研究系统与随机系统在特征谱分布及特征值步长分布上的异同,获取拟研究系统内部相互作用的本质。换句话说,通过对比分析拟研究系统与随机矩阵矩阵的普适性质,可以考察该系统内部的随机性质和特殊的非随机性质。探索经济系统的内在结构和动力学行为,最重要的就是研究价格波动以及不同股票之间相互关系的统计性质,此研究可转换为研究股票市场经验协方差矩阵ECM的统计特征。由于市场机制的变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经验数据采集和测量误差的存在等原因,两两资产价格波动间的关系应表现为复杂的非线性性。而用度量线性相关的ECM来拟合资产价格波动的市场数据,复杂的关联信号将跟随样本数据的输入存在于度量模型中,并随着结果一道输出。因此理论上,可以假设ECM为二元结构。其一是载有线性交互相关信息的矩阵,它是ECM的价值所在,本文称为“信息”。另一是非线性相关信息或随机关联信息矩阵,它是前者的干扰,即ECM的噪声载体,简称为“噪声”。

第三章 我国股市大维ECM 噪声主宰.................... 35-47

3.1 中国金融市场的交互关系.................. 35-37

3.2 基于RMT 的特征谱分析.................. 37-42

3.2.1 RMT 理论谱.................. 37

3.2.2 ECM 特征谱 ..................37-38

3.2.3 RMT 特征谱修正与对比.................. 38-42

3.3 ECM 主体谱检验结果.................. 42-46

3.4 本章小结.................. 46-47

第四章 投资组合环境下GCM 模型的提出.................. 47-56

4.1 Markowitz 投资组合理论简介 ..................47

4.2 Markowitz 均值-方差模型 ..................47-50

4.3 组合投资为何能分散风险? ..................50

4.4 资产收益相关性的度量.................. 50-53

4.4.1 经验相关性 ..................50-52

4.4.2 Kendall τ相关性.................. 52-53

4.5 真实交互相关性建模.................. 53-55

4.6 本章小结.................. 55-56

第五章 GCM 模型有效性检验.................. 56-67

5.1 拟合风险对比 ..................56-59

5.2 预期风险对比.................. 59-61

5.2.1 方案设计 ..................59

5.2.2 实证结果分析.................. 59-61

5.3 去噪拟合风险对比.................. 61-65

5.4 本章小结.................. 65-67

结论

投资组合理论是利用投资组合内各个风险资产之间的相关性来分散风险的。只有准确地度量了风险资产之间的相关性,才能做出科学的组合投资决策,取得较好的风险分散效果。Markowitz经典理论中用均值—方差模型来衡量一个投资组合的收益与风险,使用相关系数来度量组合资产间的相关性。然而,理论上,由于市场机制的变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经验数据采集和测量误差的存在等原因,两两资产价格波动间的关系应表现为复杂的关系。而用度量线性相关的ECM来拟合资产价格波动的市场数据,复杂的关联信号将跟随样本数据的输入存在于度量模型中,并随着结果一道输出ECM度量的相关性,由于上述因素,存在伪相关性信息,也即本文所说。换句话说,“噪声”。为识别中国股市的噪声特点,本文引入RMT理论方法对选自沪深两市的968只股票的ECM进行噪声识别,通过将中国市场协方差矩阵ECM与由无关联时间序列构成的协方差矩阵的性质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前者特征值谱的绝大部分与随机矩阵高斯正交系综具有相同的性质,该部分占ECM特征值的94.01%。此外,本文研究还发现,噪声主宰特性不仅对中国整个股市成立,分别对应于沪市与深市,该特点依然成立。

既然ECM中含了大量的噪声,则本文研究的思路为:识别噪声,消除噪声。为识别ECM中的噪声,本文首先将ECM分解为噪声、“信息”二元结构,前者是研究中需要剥离消除的对象,后者是研究中需要保留的对象。基于此思路,本文提出了真实交互相关性度量模型GCM来度量风险资产之间的相关性。为研究GCM模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本文通过投资组合应用来实证证明。通过理论分析指出文建立分别基于投资组合模型比GCM和GCM比传统ECM更适合度量风险资产之间的相关性;因此本ECM的投资组合模型,通过实证对比分析发现,基于GCM的ECM模型更能有效地分散风险。另外,由于在时下研究中,KendallT被认为是度量资产价格相关性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为加强说服力,本文还建立了基于KendallT的投资组合模型,通过与基于GCM的投资组合比较,发现,基于GCM的投资组合模型比KendallT模型更能有效地分散风险。

参考文献

[1] Patrick HT.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undeveloped countries [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1966, 34(4): 174-189

[2] Stiglitz J E. Credit Markets and the Control of Capital [M].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Banking, 1985, (17): 133-152.[

[3] Ronald Mckinnon. The Order of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Financial Control in the Transitionto a Market Economy [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3.

[4] Levine, Ross.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Views and Agenda” [J]. Journal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6, (6): 655-726.

[5] Amel.D.F. Determinants of Profits of Local Markets 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J].European Review of Economic History, 1997, (12): 59-78.

[6] Boot AW, Thakor AV. Financial System Architecture [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997,(10): 693-733.

[7] Wenger E, Kaserer C. The German System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 Model Which ShouldNot Be Imitated In Black [M]. New York: North-Holland Press, 1998: 41-78.

[8] Levine, Ross. The Legal Environment, Banks, and Long-run Economic Growth [J]. Journal ofMoney, 1998, (30): 596-620.

[9] Boyd John H, Smith Braced. The evolution of debt and equity markets in economicdevelopment [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98, (12): 19-60.

[10] Rajan RG. Financial Systems,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Growth [D]. University of Chicago,1999: 131-135.

专业硕士金融论文范文篇七

1.导论

1.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经过自1979年开始的金融体制改革,我国硕士论文范文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业务上的探索和实践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信托公司等金融业机构在证券市场、房地产领域的业务扩张对我国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构成了较严重的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十四届三中全会于1993年11月14日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决定中提出了 “银行业与证券业实行分业管理”的指导方针1。国务院在1993年.12月25日颁发的《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了 “国有商业银行不得对非金融企业投资”,“在人、财、物等方面要与保险业、信托业和证券业脱钩”,“对保险业、证券业、信托业和银行业实行分业经营”,“防止资金从货币市场流向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等改革的具体要求。此后,自1993年至2009年的16年时间里,以《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为具体要求的金融分业体制改革,最终以《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等立法形式得以确立。当前我国金融分业体制下,信托被定位为与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并列的金融业之一,使我国形成了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等四个金融行业的局面。

信托公司被视为专营信托业务的机构。根据现有法律法规,除信托公司之外,任何机构都不能以信托为名开展业务,也不能开展以信托为名的业务。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变迁、财富的积累,以信托原理开展的代客理财业务已经成为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机构的重要业务之一,以及上述金融业机构实现传统业务向中间业务转型的重要契机。这一情形造成了信托公司开展的信托业务称之为信托业务,其他金融业机构运用信托原理开展的信托业务不称之为信托业务的格局。这一格局对我国金融业机构开展代客理财业务形成了制度制约,对信托在我国金融业的合理运用形成了法律制约,并由此影响到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金融混业观”近年来为我国学界和业界所追捧。但细究其混业诉求,绝大多数观点并非是指德国式的全能银行,而主要是指对代客理财市场的参与和制度共享。从近年英国、美国、日本等国金融体制的发展来看,信托不但没有被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中分离出去,反而在上述金融业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被“金融混业观”支持者作为论证上述国家强化“金融混业”的重要依据。

在我国金融分业体制下,由于信托定位为金融行业之一,导致商业银行、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业机构开展的代客理财业务、年金管理业务等,在《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之相关分业规定下存在合法性问题,并使我国金融业发展与规制存在冲突:一方面是基于金融业发展以及经营转型的需要,金融业机构必须开展代客理财业务;另一方面,最适合金融业机构运用于代客理财业务的信托制度(包括契约型和公司型)被禁止使用。由于合伙人制度中,管理人通常是承担无限责任的普通合伙人,这一制度不适合于金融业机构,因此适合作为金融业机构代客理财业务的制度工具只能是信托制度。此外,也有人认为可以运用委托代理关系开展代客理财业务,但委托代理关系在法律上存在诸多问题,因而并不适合金融业机构运用于代客理财业务。从美国、英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业机构开展代客理财业务所运用的制度工具来看,主要运用的是契约型和公司型信托制度,而鲜有以合伙制、委托代理等从事代客理财业务的案例。对信托分业导致的另一个问题,是我国金融分业体制改革将信托作为金融行业之一,直接影响到了信托原理在我国非金融部门的普及和运用。在当前的立法约束下,本可以契约型信托、公司型信托、有限合伙制等西方国家1.导论普遍釆用的方式发展的各类产业投资基金2,目前在我国不得不采用有限公司和有限合伙制企业进行发展,成为颇为怪异的“中国式投资公司”模式3。由此可见,我国信托定位对金融业和非金融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显著。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涉及对我国金融分业体制改革的修正。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1.1.2《信托法》的法律定位在我国金融分业环境下被扭曲

我国金融分业体制的分业框架主要由《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等三部法律确立。.1995年通过并于2003年修正的《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1998年通过并于2004年修正、2005年修订的《证券法》第六条规定:“证券业和银行业、信托业、保险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证券公司与银行、信托、保险业务机构分别设立。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1995年通过并于2002年修正、2009年修订的《保险法》第八条规定:“保险业和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保险公司与银行、证券、信托业务机构分别设立。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2.文献综述与相关研究

本章是对本文所论证的主要论点进行文献和研究准备,以获得研究结论和研究成果的基础性支撑。本章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文献和研究资料进行了充分准备:西方金融分业体制的选择和发展;美国、日本等西方典型分业体制国家金融业划分与信托业法律地位;金融中介与金融功能的理论解释;信托原理、功能与制度的研究。本章对文献研究的准备,使本文的研究能够获得足以支撑本文相关论点的论据。

2.1关于金融体制选择与发展的研究

2.1.1金融分业体制形成与发展的辩证观

本文认为,混业体制与分业体制是金融体制中两个完全对立的体制。本文基于研究便利而将其在文中定义为金融二元体制,以揭示其非此即彼的二元化结构关系:不是混业体制就是分业体制。这两个体制的核心分别以德国的全能银行模式为代表,和以美国的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分离模式为代表0关于分业体制的形成,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较多研究。比较一致的观点是:金融“分业”的提出肇始于美国《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该法案的立法原因是1933年派克罗(peara)听证会揭示出同时经营银行存贷业务与证券业务的部分银行存在利用业务便利损害存款人和投资人利益的行为,因此引发政府对银行家兼业经营的道德风险的担心,从而以法律形式将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彻底分离(江日初,2004) 由此,以《1933年银行法》第16、20、21、32条款所组成的《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成为确立美国金融分业制度的重要法案(赵辰宁,1995) 36。而美国金融分业体制的形成则不只是该项法案的确定,而是以《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为核心,辅之以《1934年证券交易法》、《1940年投资公司法》、《1968年威廉斯法》等法案(蔡曙晓,2000) 37,以及《1956年银行控股公司法》及1966年修正案、1970年《道格拉斯修正案》等补充性法案所构成。《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确立的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业原则,是现代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离的标志(赵锡军,2006) 38,它中止了美国商业银行走向全能银行的进程,由此形成了美国与德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差异:分离银行制与全能银行制的差异(宋逢明、杜莘,2000) 39。

3. 我国金融分业体制改革与信托的定位................. 90-122

3.1 金融分业体制的选择与发展理论 .................90-97

3.1.1 西方金融体制的形成与选择逻辑................. 90-92

3.1.2 金融分业体制发展与完................. 92-95

3.1.3 西方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启示................. 95-97

3.2 我国金融分业体制的选择理论................. 97-108

3.3 信托在我国金融业中的定位问题 .................108-122

4. 对信托在我国金融分业体制下定位................. 122-160

4.1 信托不具有单独作为金融行.................122-139

4.2 信托在我国金融业中的定位................. 139-160

5. 信托定位错误对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影响................. 160-177

5.1 信托定位错误下我国信托公司................. 160-167

5.1.1 对信托公司信托业务适................. 160-161

5.1.2 信托公司面临信托财产与................. 161-164

5.1.3 部分信托公司缺乏担任合格................. 164-165

5.1.4 信托定位错误下部分信托公................. 165-167

5.2 信托定位错误下代客................. 167-177

结论

当前,信托公司已经实质性地被改革成为一批缺乏金融资源的资产管理公司。解决信托公司面临的逆向选择与次品市场问题,解决信托公司存在的合格投资人问题,以及解决由此导致信托公司隐性担保收费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问题,就必须放弃由信托公司专营信托业务的政策思路让信托公司转型成为具有金融业资源、行业信誉和服务品牌的银行业和证券业机构,让信托公司转型成为兼营银行业务的信托银行,或者转型成为兼营证券业务的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或者转型成为类似中信信托、平安信托、交银信托等金融控股公司,让信托公司根据业务需要发展自己的业务分支机.构和市场服务网络,从而获得与商业银行代客理财业务、证券公司代客资产管理业务一样的委托财产交易成本和业务竞争优势,以及优质的客户与项目资源。

信托公司转型为银行业机构、证券业机构和金融控股公司,开展兼营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以及建立服务分支机构等业务模式,在美国和日本等信托业发达国家均有较好的成功案例,具有可供借鉴的国际经验。此外,2009年6月,中国银监会颁布的《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为经营良好的小额贷款公司(即非金融业机构)转制为具有现代商业银行功能的村镇银行(即银行业机构)提供了政策通道,这样的改革思路同样适用于信托公司转型为银行业机构和证券业机构的改革中。信托公司转型为银行业机构、证券业机构、金融控股公司,由于可改善其在客户资源、金融资产储备、项目储备、信托财产交易成本等方面的境况,因此可降低受托资产运用的交易成本,使信托公司撤出次品市场,从而避免逆向选择与高风险市场的双重威胁。

参考文献

[1].盛学军:中国信托立法缺陷及其对信托功能的消解[J],现代法学,2003,第25卷第6期

[2].[德]于尔根?巴泽多:欧洲私法基础[J],金振豹译,比较法研究,2006,第4期

[3]. Hazton、Kortmann、Verhagen:《欧洲 4言托法原则》(Principles of EuropeanTrust Law) [J],欧洲私法杂志(ZeuP), 1999年版

[4].江平、周小明:论中国的信托立法[J],中国法学,1994,第6期[

5].王连洲:中国信托制度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法学,2005,第1期

[6].张茂、湘子:国际信托法律适用问题初探[J],法学评论,1996,第6期

[7].张淳:信托法原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第1版

[8],冯建妹:我国信托法学的新作——《信托法原论》评介[J];中国法学,1995,第3期

[9].翟立宏、孙从海、李勇:银行理财产品运作机制与投资选择[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第1版

[10].王聪、于蓉:关于金融委托理财业演变的理论研究[J],金融研究,2006,第2期

专业硕士金融论文范文篇八

1.导论

1.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农村和农民(简称“三农”)问题始终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三农”问题备受各方关注,中央相续十二年出台“一号”文件,力求破除“三农”之困境。众所周知,“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则又是土地问题的有效处理。长期以来,土地与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农村土地不仅仅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担当着社会保障的功能,是农民能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而农村土地变革即便是微小的变革也会牵动广大农民的神经,需要慎之又慎。虽然曾发端于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农村改革至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推动了农业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以及2003年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发展在迎来千载难逢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如今,我国农业大门已逐步向世界闯开,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正在将接受重大的考验,新阶段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及时做出相应调整并寻求新的突破,农业发展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化。

与此同时,基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不断发展,城乡差距愈来显著,“三农”问题愈来突出,即农业发展停滞不前,农村经济陷入困境,农民收入增幅减缓,农户一度陷入金融困境,农村金融供需也出现严重失衡。对此,国家多年来采取各种措施以力求解决,虽然有了一定的改观,但效果并非显著。俗话说,“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尽管免除农业税以及给予农民种粮补贴等等惠农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是农民增收的渠道依然如故,只是相当于国家每年给予了他们一定的财富,但没有给予他们自己主动致富的渠道。现农村,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之一,也是农民可以动用的最大最有价值的资源,如何盘活土地资产,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非常值得我们深思,这当然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有效支持。鉴于此,以农村土地改革为突破点,将土地与金融有机结合,进而构建农村土地金融制度解决“三农”问题这不失为一良策。因为在世界农业发展的实践中,农村土地金融制度作为农村金融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已经被证实了在农村土地资源的配置、农业信贷的投入、农业效率和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对于我国而言,目前为止不论是在理论上或是实践中,农村土地金融的研究都是处于不断的探索之中,并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非常有必要在借鉴国内外农村土地金融制度建设的经验之上,并结合我国具体的国情,从实际出发,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土地金融体系。

1. 1. 2研究意义

近年来,“三农”问题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己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两大热点问题,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这两大问题究其本质而言是因为资金缺位和错位的存在。对于“三农”问题,面对旺盛的金融需求,资金明显缺位;对于农村金融机构,则不能提供有效的金融供给,资金明显错位,这造就了农村金融的失衡。而资金作为现代农业投入最基本的生产要素,那么对于资金从何而来是我们面临的并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对于农民而言,资金的一般来源或是农民自有资金的积累或是来源于借贷资金。借贷资金包括了民间的私人借贷和向正规农村金融机构的借贷。一般而言,农民自有资金积累相当有限,向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借贷成本相对较高(繁杂的手续、严格的条件、较短的期限等),因此大多数农户求助于民间的私人借贷,但较高的私人借贷利息也让农民背负了沉重的担子,农民陷入贷款的困境,农村发展缓慢,农业经济停滞。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农民没有可以从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获取资金的保证或是抵押品。而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为抵押的农村土地金融则顺利解决了这一问题,由此,以土地为切入点,着手与农村金融相结合,既可以顺利解决“三农”的资金问题又可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这对研究我国农村土地金融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其一,有助于土地要素资本化的实现。农村土地金融制度将空间上不能移动的土地注入金融的活力,可以让其相关的土地权利流转,发挥财产功能,实现了要素的资本化。其二,有助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完善。农村土地金融是农村金融市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建立农村土地金融制度更进一步完善了农村金融体系,更好的服务于“三农”。其三,有助于破除“三农”问题的瓶颈。“三农”的核心在于农民,使安居乐业农民的关键又在于增收,增收的立足点又在于农业的资金投入,那么资金从何而来成为制约“三农”问题的瓶颈。农村土地金融制度则给予农民用自己拥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获得资金的渠道,为农业提供中长期的信用支持,对“三农”的有效解决大有裨益。

2.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概述

威廉-配第曾说过:“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对我们人类而言,土地既是不可或缺的生活资料,又是极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其发挥的作用毋庸置疑,一直以来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地具有着多重功能,并集多种权利于一身,而且随着社会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土地的资产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灵活有效的运用土地不仅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且更能促进我国经济金融的长期健康发展。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作用下,我国农村土地历经多次的改革,回顾变革历程并基于产权视角来分析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现状,有利于我们根据国情更好的把握未来农村土地的改革方向,即土地产权清晰、权利界定明确、赋予农民更为完整的土地权利,便于土地流转顺畅且经营权可以抵押,促进农村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而且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制度,农村土地制度与农村金融发展休戚相关,可以说现阶段农村土地制度显露出来的一些弊端已经阻碍了农村金融的发展,迫使农村金融寻求突破口进行创新,进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因而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知识的深刻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明白农村土地金融这一农村金融体系的创新。

2.1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历程

土地是亘古不变的话题,我国人多地少,且以农村人口居多,长期以来土地承担着农村社会保障的功能,与农民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因而如何解决好土地问题以便更好的稳定农民权益,一直以来都是各个政权关注的重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么理解,解决好了土地问题,协调好了土地与农民的关系,政权得以巩固和稳定,经济得以发展和繁荣。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我们也可以清楚的看到,正是农村土地制度的不断变革造就了中国政权的相应更替,也可以说是中国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农民与地主阶级和封建政府争夺土地权益的历史。同样,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的调整土地与农民关系的历史。正所谓无农不稳,无农不兴,相对农民而言,土地是核心、是关键。

3.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创新.................. 35-48

3.1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 35-39

3.1.1 农村金融需求旺盛................. 36-37

3.1.2 农村金融供给不足................. 37-39

3.2 我国现阶段开展农村土地金融................. 39-48

4. 国内外农村土地金融制度比较分析................. 48-68

4.1 德国农村土地金融分析................. 48-52

4.1.1 德国农村土地金融建立背景................. 48-49

4.1.2 德国农村土地金融运作机理................. 49-51

4.1.3 德国农村土地金融的特点................. 51-52

4.2 美国农村土地金融分析................. 52-58

4.2.1 美国农村土地金融建立背景................. 52-55

4.2.2 美国农村土地金融运作机理................. 55-57

4.2.3 美国农村土地金融的特点................. 57-58

4.3 日本农村土地金融分析................. 58-61

4.4 台湾地区农村土地金融分析................. 61-64

4.5 小结 .................64-68

5. 我国农村土地金融建设中政府行................. 68-86

5.1 政府行为理论................. 68-75

5.1.1 公共选择理论................. 68-71

5.1.2 新制度经济学................. 71-74

5.1.3 市场失灵................. 74-75

5.2 我国农村土地金融建设中政府干................. 75-78

5.3 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中政府的作用................. 78-83

5.4 我国农村土地金融建设中政................. 83-86

结论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需求极为旺盛而农村金融供给则相对短缺,由此导致了农村金融供需的严重失衡。农村土地金融作为农村金融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能否成功有序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金融是否发展完善。因为只有完善的农村金融市场才能为农地金融的开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经营氛围,才能为农地金融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农村金融支持,推动农地金融业务开展。然而,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市场需要完善的地方仍然很多,与农业经济的关系也只是停留在货币层次,亟待深入资本层次,培育农村金融资本市场。所谓土地产权界定就是土地作为一种排他性的物权,其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及处置权等四种权能在产权主体之间的分配和定位。只有清晰界定的产权才能对产权主体明确职责、合理定位。实际上,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基于界定不清存在着产权主体虚置和产权缺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土地金融业务的幵展。因为农地金融是以土地所有权或是使用权为抵押的,产权界定不清,就不能确定抵押标的物,容易发生产权纠纷,这就使得界定并规范土地产权对农地金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农地金融是依靠农村土地相关权利的抵押获得资金融通,这就涉及到了土地产权的计量问题。只有对土地产权价值计量化才能准确评估抵押标的物的价值,为借款者提供相应贷款,当然这需要借助科学的土地评估体系,对相关抵押土地产权进行科学精确的计算,以保证农村土地金融业务的顺利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罗剑朝等:中国农地金融制度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

[2]曹廷贵,孙超英:中国农民问题的社会根源及现实困境[J],理论与改革2009年6期.

[3]尹云松:论以农地使用权抵押为特征的农地金融制度[J],中国农村经济1996年第6期.

4]吴文杰:论农村土地金融制度的建立与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1997年第3期,第39页.

[5]孟丽萍:我国土地金融制度的建设与基本设想[J],农业经济,2001,第2期,第9~11页.

[6]罗剑朝、聂强:博弃与均衡:农地金融制度绩效分析-贵州省媚潭县农地金融制度个案研究与一般政策结论[J],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3期,第43-45页.

[7]王选庆:中国农地金融制度管理创新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3期,第25-34页.

[8]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J],金融研究2001年第1期,第12页.

[9]冯玉华、张文方:土地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1996年第5期,第40-43页.

[10]刘冰等:国外土地金融制度对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启示[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第3期,第64期9页.

专业硕士金融论文范文篇九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本文的选题背景

如果将一个经济系统区分为金融部门和实体部门,那么在一个有效运行和平衡增长的经济系统中,金融市场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功能就在于为实体部门的投资者融通其在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至于金融市场的其他功能,诸如价格发现功能、风险管理功能和激励约束功能等均派生于这个基本功能,它们的作用在于增强金融资产在金融市场上的流动性并因此而提高金融资产的收益,从而提高金融市场在经济中所承担的配置经济资源的能力和效率。因此我们可以将金融资产进行一般性的定义:金融资产是由非金融单位或最终借款人用于融通生产产品或供给服务的投资资金而向最终贷款人(金融产品的投资者)发行的以未来现金流作为权益保障的权证(约翰?格利、爱德华?肖,《金融理论中的货币》,第一章),因而在理论上,金融资产的价格应完全取决于该项融资未来所能产生的现金流的大小。也就是说,金融资产的价格及其波动应完全由实体部门的投资收益所决定,这是一个经济系统在平衡增长路径上不断运行的基本要求或基本特征。这也正是新古典金融理论的基本观点,只是在新古典金融理论的资本资产定价理论中,认为由于金融市场上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金融资产的投资者不仅分担着实体部门投资者所具有的系统性和非系统性风险等,还承担着诸如最终借款人自身具有的财务风险、违约风险、其他偶然事件的风险以及金融市场自身生成的系统性风险等,因此金融资产的价格之中应包含支付给金融资产投资者的风险报酬或风险溢价。

由于金融市场上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对金融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不仅仅取决于最终借款人当下既存的收益状况,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可预知的未来状况。当然这种不可知既包含对最终借款人未来收益状况的不确定性,也包含金融市场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因此人们总是希望能够通过各种技术的或经验的手段对未来进行估计和推测,然而“我们对未来收益进行估计时所依据的知识是极端靠不住的”(凯恩斯,《通论》,P153),这使得人们对金融资产在未来能产生的收益把握不定,进而导致金融资产的价格也变化无常。因此对于金融资产的投资者来说,如果能在短期内就可以获得这种长期不确定的收益,对他们来说就是相对安全的。而要实现长期收益的短期化,就需要加强金融资产的流动性,金融资产的流动性越强,在短期内实现长期收益的可能性就越大。而要提高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就需要一个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为金融投资者提供资产交换的场所。这就是金融市场之所以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之一。随着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金融投资者被有规则地组织到一个相对集中的交易场所或交易平台进行金融资产的买卖交易,以尽可能实现金融资产长期收益的短期化。而随着交易参与者日益众多,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交易资产的价格就有了渐渐脱离资产供给者(也即最终借款人)的经营状况的可能。于是“某些种类的(金融)投资取决于股票(金融资产)所显示的那些在证券交易所从事经营的人的平均预期,而不取决于实际经营企业的人的真正预期。”(凯恩斯,《通论》,P155)也就是说,金融资产的投资者已经不太关心资产所包含的利息性收益,其买卖金融资产的目的在于获取资产的价格升值所带来的好处。在这种情形下,金融投资就变成了金融投机。

当金融投资变成金融投机之时,金融资产的价格完全变成了一种货币现象,买卖金融资产的人们已将最终借款人的经营收益状况置之度外,而考虑的是如何才能够以较少的货币直接追逐到更多的货币。因而金融市场变成了一个以“货币生产货币”的场所。而此时金融资产的投资者也就成为了投机者。所谓投机者,诚如凯恩斯所言"(当美国人)购买(股票)时,他不把希望寄托于得到(股票)的未来收益,而是寄托在(企业股票)市场价格的上涨上。就是说,在上述意义上,他是一个投机者。”(凯恩斯,《通论》,P162)也就是说,当一个投资者预期资产市场上存在针对资产价格的套利机会,因此愿意支付比由基本面决定的内在价值更高的交易价格来购买资产,以便将来能以更高的价格出售其所持有的资产而获取资本性收益时,他就成为了一个投机者。对于投机者来说,资产的利息性收益是无关紧要的,他们交易的主要动机在于追求资产的资本性收益,也就是通过贱买贵卖来获取价格增长所形成的资本利得。当这种交易动机成为金融市场参与者的公共追求时,金融资产的价格将会远离由基本面决定的基本价值,即远离融通该金融资产的实体部门在投资过程中产生的收益所决定的价值而产生泡沫。由此可简单地将投机性泡沫定义为:因投机者对由资产价格时空差异产生的泡沫性收益的追逐而引起的金融资产价格脱离其内在价值的虚假增值,而这种虚假的价值增值只能在金融市场上通过以更高的价格出售资产本身才能实现。

第一部分中国金融资产的总量、结构与经济増长

本部分由第二、第三和第四章构成。本部分首先对中国金融资产及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单梳理,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金融资产总量增长及其结构变迁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联系进行分析。这可以让我们对资产价格泡沫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也可以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提供感性分析的基础。通过本部分的分析,我们发现,中国股票市场的价格走势与中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和中国经济的增长几乎不产生关联性影响。对此需要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和探讨。因此在本部分我们将中国股市存在泡沫现象做为一个研究前提来看待,对中国股市是否存在泡沫及泡沫的度量等问题不予分析,以便集中研究中国股市泡沫的形成机制和具体成因。在经验上,我们知道,影响股票价格形成和变化的直接因素是投资者买卖股票的投资行为,而投者的投资行为又是在一定的投资决策模式下完成的。本部分通过对股票市场投资者决策的特点进行分析,构建了一个模拟股票交易过程的经验模型,提出了在金融市场上进行金融投机的必要条件是经济中的低利率水平或流动性过剩。本部分的研究也回答了在第三章的分析中得到的结论性的问题,即中国股票市场的价格走势与中国居民的消费水平、与中国经济的增长几乎不产生关联性影响。结合第三章的分析可知,当股票价格存在泡沫时,作为消费者的投资者将动用更多的流动性即以在股票市场上进行投机,从而会降低消费水平;而作为生产者的企业会动用更多的M,-Me参与股票市场的投机交易,从而会减少生产性投资,因此企业的产出会下降。本部分的研究力图在众多与中国股市泡沫有关系的因素中,抓住主要的因素予以分析,以得出有新意的结论。这部分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探寻泡沫成因的真实本质,并为下一部分关于资产价格泡沫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理论分析提供可靠的经验性基础。

第二章中国金融资本的总量与结构

金融资本的形成和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格局、经济运行模式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的转变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对金融市场、金融资本运行规律以及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研究也一直使得经济学在理论与实证研究方面面临着重大挑战。因此,对金融资本及其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影响和作用不仅应进行理论上的研究和探讨,还应进行尽可能详实的实证方面的考察,以研究金融资本对经济发展在各个方面的影响和冲击。本章将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金融化历程和程度进行考察和分析。在现实的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市场创造了空前庞大的金融财富体系,J其创造财富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实体经济部门为人们所创造的财富的增长速度。作为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的经济活动,金融资本创造财富的过程在本质上不过是其自身的不断增值,而金融资本之所以能够不断增值,其终极原因就在于相对于生产性资本,金融资本总是能通过嫁接于不同的媒介而让自身具有良好的流动性,而这神流动性就来源于金融资本能够通过金融市场进行独立化运作的权益交易。这种权益交易从其与实体经济部门的相关程度上来看,可依次划分为四个层次,即:第一个层次是贷币信用化;第二个层次是实体经济产权化、证券化、票据化;第三个层次是资产证券化;第四个层次则是完全脱离实体经济面独立运行的各种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可见,金融资本的形成和发展与生产性部门并不是完全脱离的,或者说,两者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关养系。因此在对中国经济金融化进程的考察,应从这样两个角度出发,一是要考察金融资本和金融市场在中国现实经济中发生发展的基本历程,以从中发现金融资本从而金融市场在发展进程中的规律性;二是要考察金融资本的发展与中国当代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为此,本章首先考察中国金融资本存量的总量和结构,以反映中国金融市场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其次将分析中国金融资本各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种不同金融资产与中国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的相关性,以反映金融资本的发展和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章 中国金融资产的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 48-63

第一节 中国经济的货币化水.................... 48-53

3.1.1 经济货币化水平的分析指标 ....................48-51

3.1.2 对狭义流动性渐趋紧缩.................... 51-53

第二节 中国经济的金融化程度分析.................... 53-57

3.2.1 经济金融化程度的分析指标.................... 53-54

3.2.2 中国经济的金融相关比率.................... 54-57

第三节 中国经济的证券化程度 ....................57-63

3.3.1 中国经济的证券化程度.................... 57

3.3.2 股票市价总值/GDP与消费.................... 57-59

3.3.3 股票市价总值/GDP与经济增长.................... 59-63

第四章 股票市场投机性泡沫生成过程.................... 63-77

第一节 资产价格泡沫理论的简要回顾.................... 63-65

第二节 投机性泡沫的内生性.................... 65-69

4.2.1 模型的基本假定.................... 66

4.2.2 模型及模型分析 ....................66-69

第三节 模型的基本结论.................... 69-72

4.3.1 投机性泡沫对当期投资和消费的影响.................... 69-70

4.3.2 其他结论.................... 70-72

第四节 模型的政策含义.................... 72-77

结论

改革幵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的金融化程度也在急速提升。但中国经济在金融深化的进程中,也不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认为,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随着中国经济货币化水平的提高,中国经济中资金流动性与经济繁荣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不对称性,而这种不对称性在经济的实际运行过程就表现为,相对于高速增长的经济,中国经济社会的整体消费水平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二是中国股票市场的价格走势及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的增加或下降,对中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几乎不产生有关联性的影响,同时中国股票市场的扩张并没有为中国经济的增长带来必要的动力,或者说中国股票市场的扩张与中国经济的增长之间的相关程度较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在连续30年的时间里从未间断地实现了高速增长,但直到现在,我国并没有建立起一个相对完善的利益和收入分配的调节机制,使得中国经济社会的财富形成了与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愿望不相适应的高度集中的态势,经济社会中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并没有惠及全民。同时,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在改革和建设的进程中,一直存在着目标不清晰、结构不完善、措施不得力的问题,这使得中国的消费者家庭不得不进行被动储蓄。

更为重要的是,伴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是对对外开放的高度强调,因此各地方、各部门总是不遗余力地釆取各种优惠措施大量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甚至是短期资本并实施所谓的外向型经济的战略。这种以各种优惠措施大量利用外国资本和构建外向型经济的设计,使得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在这种情境下,中国本土企业尤其是大量的中小型企业,始终因自身经营管理基础和技术水平的薄弱以及竞争环境的不公平而处于产业链条的最低端,以微薄的利润率博取经济高速发展而带来的因产出的大量增加所引致的规模性收益。纵观中国经济30年来的发展历程,容纳了大量就业人口的中国本土企业尤其是大量中小型企业并没有成比例地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巨大收益,因而他们也就不能为其就业人口提供与高速增长的经济成对应比例的收入水平。这些因素造成了经济中的流动性相对于经济增长速度渐趋紧缩,也即及M,相对水平的下降,因而也造成了经济实际运行过程中一方面是经济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消费水平却相对下降的局面。另外,由于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一旦国际市场需求下降,那些外向型的企业和资源就丧失了前行的动力。这一方面使得那些以前用于生产满足国际市场需求的资源包括货币资本因为没有更好的投资机会而被闲置;另一方面会导致相应企业关门歇户,从而使得造成产业链条上的其他企业产出下降,进而造成失业的增加,减少经济中的需求,降低整个经济社会的产出,使得整个经济社会的产出效益下降。因此每当世界经济出现下行趋势时,就会有大量闲置资本进入股票市场时,催生中国股票价格泡沫。而且,中国的资本市场还仍处于比较初级的发展阶段,其所能提供的金融产品少而又少,其配置经济社会资源的能力还非常稚嫩。同时,由于发展程度较低,监管者缺乏经验等原因,中国股票市场似乎一直是少数人攫取财富的场所,大多数普通投资者投向股票市场的资金并没有为他们带来应有的收益。因此中国股票市场的繁荣并没有在经济社会中产生应有的财富效应和收入效应,而股票价格下跌时,大量中小投资者却承担了大量的财富损失。这使得股票价格泡沫破灭后,经济社会中大量中小投资者因为财富损失而降低消费水平,进而产出下降。

参考文献

[1]Allen, F. and Gale, D. (2000) /‘Bubbles and Crises”,Economic Journal, Vol.110.No.460,pp.236-255

[2] Allen, and Gale, (1998). "Optimal financial crises", Journal of Finance, vol. 53,pp.1245-1284.

[3]Allen, F. and Gale, D., (2002), "Asset Price Bubbles and Stock Market Interlinkages"Working Paper

[4]Allen, F.,S. Morris, and H. S. Shin (2003). "Beauty contests, bubbles and iterated expectationsin asset markets." Wharto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enter Working Paper 03-06

[5]Allen F.,A. Postlewaite, (1991),"R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Stock Market Bubbles,’,WhartonSchool, Working Paper

[6]查尔斯.金德尔伯格,:疯狂、惊恐和崩溃[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4)

[7]查尔斯.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1)

[8]保罗.克鲁格曼:汇率的不稳定性[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2)

[9]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商务印书馆,1999(4)

[10]雷蒙德.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发展[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4)

专业硕士金融论文范文篇十

(一) 论文研究的重要意义

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和蔓延,许多国家,包括英国、德国、法国、希腊、瑞典等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同时,直接导致了冰岛国家面临“破产”的可能。此次危机的发生,可以看作是冰岛政府在宏观经济战略上的一个失败,也是政府经济职能缺失的重要体现。可以说,政府经济职能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政府在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和有效运用自身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制定相关的、高效的、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策略,能够改善本国的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增加国家综合竞争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此次冰岛金融危机的教训中,人们不禁开始对政府经济职能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产生了新的疑问,它的效用是什么,它能做什么事情和不能做什么事情,以及如何最好地做这些事情。因此,我们就会开始思考,是什么导致了冰岛经济面临今天这样的局面?是否能够提前预防这样的局面再次发生?可以说,这就是本文写作的意义和初衷。

整个世界经济是一张大网,许多国家在其中彼此依存,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经济大国,其经济形势发展的状况,对世界经济走势的影响是深远的。冰岛作为受此次金融危机影响最深的国家,面临着货币高度贬值;国家信用评级持续走低;国外银行纷纷前来要求索赔;经济持续低迷;社会动荡不安;国家濒临破产的边缘。虽说“船小好调头”,冰岛仅有三十万人口,政府也做出了相应的政策调整,出台了一系列的拯救措施,同时积极寻求外部援助。但是,此次金融危机给这个曾被誉为“世界上最适宜居住”的岛国的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是难以估量的。经济发展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在目前这种特殊时期,我们既可以把其看成是一种危机,同时,也可以将其看成是一种机遇。各国政府都希望能尽快渡过这段时期,整合优势资源,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使本国经济取得新一轮的增长。正是由于政府经济职能,在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所具有的重要性相一致。即使政府经济职能在不同时期的工作内容、手段、影响因素是不同的,但是目标都是相同的,也都是为了维护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关于政府经济职能问题的研究,一直是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此次冰岛危机,是政府对金融市场监管不利所造成的,是政府经济职能的缺失所造成的。虽然,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有限,其影响主要集中在进出口贸易领域。但是,我们不能盲目乐观,同时要认识到,我国还有许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急待解决。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对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也刚刚开始。而且,我们还需要看到,未来的发展中对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也是保证我国宏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危机后冰岛政府经济职能的研究,对我国在今后经济发展中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在履行经济职能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所采取的具体对策,和经验教训进行研究。本文还涉及到,冰岛为应对危机所采取的一系列新经济政策的研究,如税费改革、养老保险、农业、渔业改革等新经济政策进行研究。希望能在加深对冰岛这个国家了解的同时,对今后我国政府更好地进行经济职能转变、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世界竞争力起到指导性作用。并且,通过对经济职能的研究,希望对我国政府今后在履行经济职能过程中的方式和方法有所启示。

(二)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对政府经济职能的研究,一直都属于公共管理和宏观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的核心是:政府如何有效的发挥其经济职能,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宏观经济目标,脚踏实地,运用各种手段去实现目标的过程。因此,本文主要运用归纳和演绎、比较等方法,从政府经济职能的理论入手,以冰岛政府为例,运用公共管理、宏观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原理,通过对金融危机前后冰岛政府工作报告和冰岛国家宏观竞争力状况的解读,针对在履行政府经济职能中的实际情况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并进一步提出对今后我国政府在履行经济职能中所需要注意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一、政府经济职能相关定义释意

(一)政府经济职能的定义

关于现代政府经济职能问题的研究,发端于 20 世纪 30 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所爆发的大规模经济危机。1929 年 10 月 24 日,美国爆发了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危机,此后长达十年的经济大萧条,几乎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推向了崩溃的边缘。自那时起,人们开始关注是什么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发生?面对如此大规模的经济危机,政府又应该做些什么?因此,政府经济职能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同时,围绕政府经济职能问题,也在多层次和多领域中展开激烈的争论,其意义可见一斑。在系统地认识政府经济职能前,我们要先弄清,何为职能,何为政府职能,何为政府经济职能?词典对“职能”的定义是功能和职责的意思。“职能”问题的核心,在于回答行使职责的主体“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因而,更进一步说,就是回答主体在履行职能时的方式、方法和时效性等问题。“政府职能,亦称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政府职能主要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职能。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中,经济发展往往作为国家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因此,在国家行政机关履行职能的过程中,政府经济职能与其他职能相比较,对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政府经济职能是指政府对经济干预的作用、功能和手段,是政府对社会经济进行规划、调节、监管、服务的职责和功能。”简而言之,政府经济职能就是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和方法的总和。政府经济职能同时具备三种属性:首先是主体性。政府是政府经济职能的行为主体,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对经济进行组织和协调,才构成政府的经济职能。其次是目的性。政府通过经济职能的行为,达到一定的政府目标,而不是为了某些特定的组织、单位和个人的利益。第三是综合性。政府经济职能实施的方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因而具有综合性。

(二)政府经济职能的主要内容

世界银行在《1997 年世界发展报告》中认为:“政府有五项核心的基础性任务:建立法律基础;保持非扭曲的政策环境;保护宏观经济的稳定;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与基础设施;保护承受力差的阶层;保护环境。”西方经济学家对政府经济职能内容的划分,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笔者认为:政府经济职能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外部经济职能和内部经济职能。外部经济职能是内部经济职能的集中体现,而内部经济职能作用于外部经济职能。

三、在履行经济职能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7-37

(一) 在履行经济职能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7-31

(二) 在履行经济职能中所采取................. 31-37

四、在履行经济职能中的经验和教训................. 37-40

(一) 在履行经济职能中的经验................. 37-38

(二) 在履行经济职能中的教训 .................38-40

五、履行经济职能对我国的启示................. 40-48

(一) 应重视其自身在宏观经济................. 40-42

(二) 应增加对公共物品的投入................. 42-44

(三) 应加快金融体系建设的步伐 .................44-45

(四) 应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45-46

(五) 应鼓励创新................. 46-48

中国有一句成语叫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如果套用这个成语的格式描述冰岛,前期可以说是“成也政府,败也政府”;金融危机爆发后,可以换个顺序“败也政府,成也政府”。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不断遇到新的问题。面对问题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研究问题,寻求对策,付诸实践,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渡过急流和险滩。本文在对政府经济职能的相关概念梳理一番的基础上,分析了金融危机前,冰岛政府在不同时期经济职能的具体表现和金融危机对冰岛的影响;分析了金融危机时期冰岛政府在履行经济职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所采取的对策,总结了金融危机时期冰岛政府在履行经济职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看到冰岛的失误,我们想到的是“前车之鉴”、“殷鉴不远”。很显然,政府经济职能的缺失是导致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我们必须下大力气,强化政府的经济职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进行配套的改革,理顺各方面的关系,让经济的发展驶入顺畅的轨道。看到冰岛的复苏,我们想到的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必须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增强国家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迫切任务,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发展,维护宏观经济稳定,保护生态平衡,建立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 1997 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18.7-8.

[2]杜勇:论金融危机下的政府经济职能取向.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7期.

[3]李建新:金融危机背景下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新审视.长白学刊.2010(3).

[4]张晋萍:政府经济职能的理论再思考.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34).

[5]周富祥:政府经济职能和转变的实证分析与思路探索.

[6]李志超:转型期政府经济职能:表现、存在问题及重塑.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7]奚宾:政府经济职能与金融危机.经济导刊.2010/06.

[8]关明博:主要发达国家政府经济职能研究.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论文.2008年 5 月 15 日.

[9]李小姝:从美国金融危机看政府经济职能.中共山西省委直机关党校学报.2009 年第 4 期.

[10]江时学:冰岛危机刍议.欧洲研究.2009(3).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