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精选十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7869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金融论文,金融(FINANCE)就是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之后,实现价值和利润的等效流通。(专业的说法是:实行从储蓄到投资的过程,狭义的可以理解为金融是动态的货币经济学。)。(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金融论文,供大家参考。

专业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精选篇一

绪论

(一) 论文选题的背景

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和银行竞争的加剧,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开发传统稳健型产品外,越来越倾向于推出具有更高风险和收益组合的结构性产品,也就是嵌入了远期、期货的衍生产品。金融衍生品的市场规模也越来越大。至2007年,美国金融衍生品市值已高达600万亿美元,是美国GDP的35倍多,这些“大规模金融杀伤性武器”最终导致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2004年2月4日中国银监会颁布实施了《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对金融机构开办金融衍生品交易业务做出了规范,主要从市场准入、内控机制和风险监管等方面明确一般监管原则和基本管理规范,但是对金融衍生品本身的业务运作与风险管理仍未涉及。现代金融发展使任何市场要素之间都可能进行嫁接和组合,任何差异的存在都有产品创新开发的可能,政府监管无论是在体制设计还是在监管理念上都应该及时适应金融创新变革的要求。由于金融衍生品市场自身的重要地位和高风险性,相应监管的设计不能仍走之前先发展再治理的老路,它一方面会造成巨大的社会成本,另一方面也会挫伤投资者的信心,从而延缓我国发展构建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步伐。为此,我们需要从更系统的角度去考虑,认识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选好发展方向,减少重复建设,完善政府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措施,努力构建高效的金融衍生品监管模式。

(二)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前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政府对其监管也主要依据2004年公布了《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但该办法对各类金融衍生品本身的业务运作与风险管理尚未涉及,在监管模式及措施上还存在缺失,研究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政府监管措施具有明确的目的和积极的意义。

1.研究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政府监管措施的目的

(1)分析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政府监管现状并找出政府对这一市场的监管缺失,确立监管的重点和方向。

(2)分析国外先进监管措施,找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监管措施,为我国在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方面的立法提供依据。

(3)对完善政府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措施提出建议,使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政府监管与经济发展协调一致,促进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健康、稳步发展。

2.研究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政府监管措施的意义

(1)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金融衍生品市场规避风险的作用,对企业在发展壮大上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可以通过金融衍生品市场来规避风险,使企业效益保值,提升竞争力,更好的应对来自其他国际大企业的挑战,促使民族企业健康、稳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金融衍生品的巨大风险性,促使对其监管也要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而政府监管又在其中占主导地位,制定法律法规,选择监管体系等。而且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政府监管要符合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在国内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从模式和措施上完善我国政府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使我国金融市场平稳、有序向前推进。

(三)国内外有关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2004年刘锡良的《中国经济转轨时期金融安全问题研究》中指出金融风险管理的能力在衍生品交易中毫无疑问是排在第一位的。风险管理对交易者而言是风险控制,对监管部门而言是风险防范与化解。我国需要继续稳妥地推进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品市场,但是在缺乏经验、搞不懂金融衍生品时,金融创新的步伐应该审慎、稳妥。由于金融衍生品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多数研究者认为应积极稳妥在我国进行金融衍生品创新,做到两个平衡:一是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要平衡;二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要平衡。国内大部分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对风险的控制上,看到了进入衍生品市场的风险性,但对于如何制定有效的监管,让这一市场健康稳步的发展没有深入的研究。2008年成思危发表《中国金融衍生品问题研究》,提出对金融衍生品市场要适度、公正监管。适度监管就是既要管得住,又要放得开。主张政府要侧重于引导和调节,而不是行政审批和干预。要转变政府职能,把监管机构的行政监管与交易所的自律监管结合起来,加快各项法律法规的制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市场在金融衍生品监管中的作用。而公正监管,是监管部门要保障市场交易的公开、公平和公正,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物权法》规定,必须保障所有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让各类市场主体在统一的市场上处于平等地位,享有同等权利,遵守相同规则,承担相同责任。同时还提到,监管部门要与时俱进,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提高监管能力,对各项金融创新根据现实国情制定相应的监管策略,相应的监管法律法规也应不断完善,使其适应现实需求,促进我国金融体系的健全。

一、 金融衍生品市场及政府监管相关概述

所谓金融衍生品是对未来某个时期特定资产的权利和义务作出安排的金融协议,之所以被称之为“衍生品”,是因为它通常都从原生资产派生出来。金融衍生品的概念在实务中更为宽泛,指根据某种相关资产的预期价格变化而定值的金融工具。①金融衍生品的产生和发展是金融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衍生品市场是基于金融衍生品形成的交易、管理市场。政府监管在学术界一般称之为政府规制或管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实现某些公共政策目标,对微观经济主体进行的规范与制约。主要通过对特定产业和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进入、退出、资质、价格及涉及国民健康、生命安全、可持续发展等行为进行监督、管理来实现。

(一) 金融衍生品的分类、特点和功能及金融衍生品市场

虽说金融衍生品在金融业发展初期就已经出现,但现代意义上的金融衍生品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于1972年5月推出的世界首张场内交易的外汇期货合约,属于金融期货的一种,它的出现,标志着现代金融衍生品应用的开端。随后,市场上开始出现更多种类的金融期货合约。进入20世纪80年代,由于众多大型金融机构的介入,以柜台交易(OTC)形式为主的期权和互换交易出现并得到广泛应用。至20世纪90年代至今,新的金融衍生品的使用规模不断扩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已逐渐趋向成熟,在金融市场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政府监.......... 15-22

(一)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法律法规.......... 15-17

(二)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政府监..........17-19

(三) 我国股指期货的政府监管措施.......... 19-22

三、发达国家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政府监管.......... 22-26

四、完善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政府监管措施 ..........26-32

(一) 完善金融衍生品市场相关法律 ..........26-27

(二) 处理好市场培育和政府监管的关系..........27-28

(三) 加快监管模式由机构监管向功.......... 28

(四) 加强对金融衍生品创新的监管 ..........28-29

(五) 完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29-30

(六) 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30-32

结论

我国需要金融衍生品市场,但同样要对金融衍生品市场进行严格的监管,尤其是在作为主导的政府监管上。在现在看来,我们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政府监管还存在众多缺失,但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金融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也将步入规范化、系统化阶段。就目前的监管现状来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监管模式由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转化,处理好市场培育和政府监管的关系,强化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创新产品的监管,还有政府提供适当平台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等措施,仍是完善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政府监管的重点,在不久的将来,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政府监管必将完善,也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本文指出实际监管中的不足,并结合国外政府监管现状分析,给予我国完善金融衍生品市场政府监管措施的建议。但在总体上还存在很多不足,甚至错误,这些都需要笔者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改进和克服。首先是对政府行政管理视角的研判有些偏差,尤其是在经济活动上的政府监管,不能有效利用行政学的理论,在对政府金融监管上的认识不足,研究过于空泛;其次是目前的研究局限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机构的设置上,在风险管理、资金管理等角度分析不足,尤其是刚推出的股指期货,实践上缺乏数据支持。一个过程的完成总要伴随着诸多的遗憾,这也许就是人类生存发展、不断超越自我的动力,论文虽然进行到了尾声,但是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研究必将引起社会各层的关注,美国的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是一个警醒,我相信,我国在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政府监管必将更加完善,这一市场也将更好的为我国的现代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姚兴涛.金融衍生品市场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

2杨迈军主编.世界金融衍生品市场[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3马洪霞、严红波、陈革.美国的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4胡继之.金融衍生品及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

5刘宇飞.国际金融监管的新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6中国人民银行智力引进办编著.国外金融体系和金融监管学习与借鉴[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7周道许.现代金融监管体制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8道格拉斯?C?诺思.西方世界的兴起[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7.

9宋华.现代期货制度及其效率[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7.

10张荔等.发达国家金融监管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专业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精选篇二

1.导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各国的金融发展水平和国际贸易水平都飞速发展。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不断创新、金融结构进一步优化、金融市场制度和基本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国际贸易对经济的拉动越来越明显,多边贸易体制受到挑战,全球范围的区域经济合作势头高涨,国际贸易结构走向高级化,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发展方兴未艾,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明显,跨国公司对全球贸易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但与此同时贸易自由化和保护主义的斗争愈演愈烈,各种新型贸易壁垒层出不穷。特别是2008年爆发的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在给各国经济带来重创的同时,也波及到了各国对外贸易,大量中小型对外贸易企业在订单不断减少甚至零订单的局面下纷纷倒闭,出口部门的工人纷纷失业,以美国为首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2009年,我国出口产品遭受国外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数量超过116起,涉案金额突破127亿美元,均创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新高。我国外贸总额同比下降13.9%、出口下降16%(傅自应,2010)②。而之后我国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挑战,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稳定了金融市场恢复了投资者的信心,使出口企业产品优化升级,外贸结构积极转变,出口形式不断好转。由此可见,金融和贸易并不是分割的,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金融领域对于国际贸易的渗透和影响将会越来越深入,金融危机可能会导致贸易量萎缩,金融抑制会使贸易产生扭曲,金融深化和金融发展则会促进贸易规模的扩大和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

然而在传统的金融发展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包括RaymondWGoldsmith1969年提出的金融结构论、Mckinnon和Shaw1973年提出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Hellman,Murdoek和Stiglitz等提出的金融约束论、90年代以玩vine为代表的实证金融发展理论,以及国际贸易中Dav记Ricardo的比较优势理论、Heekscher-ohlin的要素享赋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等等,都没有对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拟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分析我国金融发展水平对对外贸易的影响。

1.1.2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现实中,金融与贸易是不可分割的,然而金融与贸易的理论研究却长期处于割裂的状态。大多数金融学家集中研究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而较少考虑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的国际经济学中,前半部分探讨了国际贸易理论,后半部分讲述了国际金融理论,也未能把二者结合起来。研究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的理解国际经济学。通过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深层次的影响关系,深化补充金融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把金融发展差异考虑到比较优势理论中来,金融发展可以作为除土地、资本、劳动力之外的一种新的比较优势,来解释其对一国国际贸易的重要影响。这打破了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中的完美市场的苛刻假设,这不仅是一种理论突破,也更贴近现实情况,增加了比较优势理论的现实说服力。同时,金融发展又能支持技术的研发,金融发展水平往往和一国科技发展能力相联系,从而深化了李嘉图用于解释国际间贸易流动的技术差距理论。

(2) 现实意义

在当今国际经济萧条的背景下,研究好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可以在金融日渐自由化的环境中,通过影响金融发展的诸多因素更好的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如果我们发现金融发展确实对国际贸易规模具有促进作用,那么金融部门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就不仅仅是单纯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了,完善金融市场深化金融改革的事情就应当提早放到政策制定者的日程里。贸易自由化是金融自由化的前提,我国正处于由金融约束向金融自由化发展的过渡阶段。在全球金融自由化的趋势下,协调好金融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发挥他们之间的联动作用有利于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最大合力。

2文献综述

2.1国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金融发展理论,主要研究的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即研究金融体系(包括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金融各种变量、及金融制度变革对经济发展发挥的作用,研究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政策组合以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增长。金融发展理论萌芽在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均受到了储蓄不足和资金短缺的制约,金融发展滞后和金融体系落后的弊端凸现出来。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开始探索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Raymondw Goldsmith(1969)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首次提出金融结构理论,奠定了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础。他认为金融理论的职责在于找出决定一国金融结构、金融工具存量和金融交易流量的主要经济因素,并且创造性的指出金融发展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他通过对35个国家近100年的资料研究和统计分析,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确立了衡量一国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的基本指标体系,包括金融相关率,金融中介率,金融机构发展需求的收入弹性,变异系数等,得出了金融相关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的基本结论。Mekinnon[2]andEdward5.shaw(1973)131提出了“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首次以发展中国家为对象,来研究金融发展问题。Mckinnon在他的《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一书中,提出货币与实体资本是互补的关系,货币金融政策对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的影响要比一般想象的更大。发展中国家应该避免过分依赖外部融资,积极破除本国金融抑制的政策来促进经济的发展。Shaw也在他的《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一书中印证了这一观点。然而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的结果曾一度令人失望,Hellman,Murdoek和stiglitz(1997)[4]在Mckinnon和shaw的基础上,提出“金融约束”理论,发表了((金融约束:一个新的分析框架》一文。认为金融约束使政府通过一系列金融政策在民间创造租金,既防止金融抑制的危害又能在政府适当的约束下促使银行主动规避风险,它是介于金融抑制和金融自由化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遗憾的是,无论是金融抑制还是金融约束理论都只看到了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而国际贸易金融发展作用于经济增长的重要的一个传导器,著作中虽然也涉及到对进出口和外汇市场的一些影响,但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关系却没有被放入到他们的理论中进行深入探讨。

3 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1-28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21-24

3.1.1 金融发展的概念与评价............ 21-23

3.1.2 国际贸易的概念与评价............ 23-24

3.2 金融发展通过比较优势影响国际贸易............24-26

3.3 金融发展通过规模经济影响国际贸易............ 26-28

4 我国金融发展对对外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28-44

4.1 我国金融发展对对外贸易的影响状况............ 28-30

4.2 金融发展通过比较优势影响对外贸易............30-39

4.3 金融发展通过规模经济影响对外贸易............39-44

5 结论与启示............ 44-46

5.1 结论............ 44

5.2 启示 ............44-46

本文研究了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特别研究了通过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两个传导途径的影响。实证分析中直接考察了我国的具体情况,选取了2001年1月到2010年3月代表我国金融发展水平和对外贸易发展的相关指标的月度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了两个模型,分别研究我国金融发展水平通过比较优势对对外贸易的影响,以及我国金融发展水平通过规模经济对对外贸易的影响。从实证分析中,修正模型中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具有解释能力,我们得到如下结论:我国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都具有长期均衡关系。分析具体的因果关系,我国金融发展表现为对外贸易的单向因果关系,金融发展能够通过发挥比较优势显著的促进我国对外贾易的发展,但从脉冲响应函数可以看出,短期内金融深化会给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金融发展对规模经济的格兰杰影响并不显著,但对外贸易开放度的加深,贸易规模的扩大却能反向的促进金融的深化发展,脉冲响应函数显示短期内货币量的增加会促进我国贸易规模扩大,加深对外贸易开放度,而信贷量的增加短期内则会对贸易量的扩大产生不利影响,这可能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完善,信贷量的增加往往无法惠及到广大进出口贸易行业的中小企业,甚至还会挤占原本通过非正规金融机构借贷给外贸中小企业的资金,从而影响总体贸易规模的扩大。无论是在长期还是短期,金融发展的指标之间都有正向的相互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B W Arthur. Competing technologies; inereasing returns and lock in by historicalevent [J].The Eeonomie Journal, 1989

[2] Bain J .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1959.

[3] Bain J . Barriers to New Competition [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Press, 1956.

[4] Batt Rosemary. Explaining wage inequality in telecommunications services:Custome rsegmentation, human resource practices and union declme[J].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2001(10): 19-28

[5] Boyer, Mai cel. A Habit Forming Optimal Growth Model [J]. InternationalEconomic Review, 1978(19)

[6] Boyer,Maicel. Rational Demand and Expenditures Patterns under HabitFormation [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83(31).

[7] Brynjolfsson, Erik,Michael D Smith, Jeffrey Hu. Consumer surplus in the digitaleconomy: Estimating the value of increased product variety at online booksellers[J].Management Science, 2003(11): 87-89.

[8] Chakravorti, Sujit. Theory of credit card networks: 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 [J].Review of Network Economics, 2003(12):103-112.

[9] Chaloupka,Frank. Rational Addiction Addictive Behavior and Cigarette Smoking[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99).

[10] ChappelL Davies, Griffiths. Online Computer Gaming [J]. Journal of AmerieanAcademy of Business, 2004(7):87-96.

专业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精选篇三

第一章 2008-2009 年俄罗斯经济危机背景分析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肆虐全球,几乎没有国家能够幸免,而俄罗斯与大多数国家相比经济衰退更严重,成为全球金融危机的重灾区,本人认为俄罗斯经济危机的产生主要有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和俄罗斯经济的脆弱性两个方面。

第一节 世界金融危机对俄罗斯的影响

世界金融危机是指几个国家或地区大部分或全部金融指标短暂、急剧、超周期的恶化,经济规模与经济总量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下降,并伴有大量的企业倒闭,失业率提高,货币贬值等症状,甚至会导致社会和政局的动荡。通常它的影响力巨大,且较难抵御和控制。

一、 金融风暴使全球经济受创

美国由次贷形成的金融泡沫不断膨胀,最终于 2008 年 9 月破裂,美国各大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投资银行、商业银行相继倒闭,股市大跌,制造业萎缩严重,失业率达到 6.1%以上,经济增长放缓,并出现连续的负增长,美国实体经济相应受到危害,心理恐惧及信心危机四处弥漫。由于美元“世界货币”地位及美国在全球金融市场中与各金融体系的紧密联系,这场危机迅速地弥漫到全球的各个角落,进而爆发全球金融危机,西方经济首先受严重打击,2008 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欧盟经济出现多年来首次-0.1 的增长率,失业率在 2010 年达到 8.7%,英国、冰岛、土耳其和西班牙等国的实体经济受挫严重,甚至出现负增长,全球股指于 2008 年 9 月开始迅速下跌,有 20 万亿美元的市值缩水。全球失业人数 2009 年达到 2.1 亿人,贫困劳动者人数增加。亚洲开发银行说,金融大海啸导致全球的金融资产价值在去年缩水超过50万亿美元,其中单单在亚洲发展中国家就蒸发了 9 万 6000 亿美元的资产值。①这次金融危机所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全球一整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全球经济陷入低迷。俄罗斯至今虽然不是世贸组织成员,但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已经很深,俄市场对外资的依赖程度高达 60%,所以世界金融危机一旦发生,外国投资者就会纷纷撤资,抛售俄罗斯银行股票和能源股票,俄罗斯的金融市场必将遭受打击。

二、 金融风暴

使转型国家经济成为经济危机重灾区转型国家在近十几年中逐步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经济得到蓬勃的发展,经济增长率普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这次金融风暴中转型经济同样遭受到冲击,甚至所受打击广泛而严重。

(一) 金融体系受损严重

银行支付困难,一些中小型银行被迫由大银行收购,原有银行体系被破坏。股指狂跌,中国、俄罗斯、越南、乌克兰、匈牙利等国股指下跌都在 2/3 以上。卢布自 2008 年 7 月以来回落 15%。由于贬值,居民开始提取本币转存美元,中央银行为支持银行系统应对居民大量提取卢布转存美元或欧元,已经支出了数百亿美元。币值普遍贬值,卢布2008 年回落 15%,民众兑换本币转存美元,匈牙利、乌克兰等国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欧洲央行求援,来度过难关。转型国家对外投资,特别是外汇金融企业损失巨大。

(二) 实体经济经营困难

金融危机使转型经济国家外需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进而产品出口急剧下降,吸引外资锐减,出口导向型企业面临严重危机。俄罗斯 2008 年下半年倒闭的中小型企业多达 65000 家,有上百万人失业,政府财政收入增长减缓。俄罗斯的各大中小型企业也同样受到拖累,多家公司宣告减产,裁员,甚至破产,截止到2008 年底俄罗斯有 403 万人失业,失业率达 5.3%。

(三) 外贸收入下降

全球金融危机使转型国家外部需求下降,导致其外贸出口降低,吸引外资停滞。2008 年 9 月至 2009 年中国有出口业务的企业仅有 3507 家,出口顺差下降,出口增长已实际下滑到个位数。外资抽逃现象也相继出现在俄罗斯、越南、中东欧等国家,俄罗斯 2008 年外资流入与 2007 年相比下降一半。

第二章 俄罗斯应对经济危机对策

面对来势凶猛经济危机,俄罗斯政府为保持国家经济的稳定,在危机爆发伊始就迅速作出了反应,如股市停盘、向银行提供补贴贷款、配销债券等应急措施,俄政府根据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制定并通过一系列纲要、法案,如 2009 年 6 月 19日,经广泛征求了社会各界的意见后,出台了由普京总理签发的《2009 年俄罗斯政府反危机措施纲要》。2009 年 12 月 30 日俄罗斯政府通过的《2010 年政府反危机行动基本方向》,确保反危机对策的有效性和方向性。

第一节 实施反危机措施,积极应对经济危机

面对呼啸而来的金融危机,俄罗斯政府众志成城,积极发挥政权机构的核心作用,使反危机措施既能有效促使经济正常运行,又能使俄经济着眼未来,保持竞争力。

一、 宏观调控、保持金融体系稳定

作为政府职能,俄罗斯当权机构在国家经济出现状况时立即从大局出发,宏观调控,以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

(一) 停盘限制股市异常

俄罗斯金融危机首先在股市上显现,2008 年国际石油价格的持续下跌和俄罗斯卢布的急速贬值导致俄罗斯的股市出现大幅度下跌,9 月 16 日俄罗斯股市的交易指数下跌了 11.47%,9 月 17 日,俄股市下跌加剧,下跌指数在 9%以上。2008年 10 月6日,当全球主要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一”时,俄罗斯交易系统(RTS)指数也下跌 19.1%,跌至 866.39 点,这是该指数3年来首次收于 900 点心理关口之下。RTS 指数在 2008 年5月曾突破 2 400 点高位,而此时已下跌 60%以上。

第二章 俄罗斯应对经济危机对策................. 17-28

第一节 实施反危机措施................ 17-22

第二节 调整经济结................ 22-25

第三节 加强国际经济合作................25-27

本章小结................ 27-28

第三章 俄罗斯经济前景分析 ................28-36

第一节 2010-2011 年俄罗斯经济状况................ 28-30

第二节 俄罗斯经济未来发展趋势................ 30-31

第三节 俄罗斯走出危机的有利因素................ 31-33

第四节 俄罗斯实现经济复苏的羁绊 ................33-35

本章小结................ 35-36

结论

2008 年以来,俄罗斯经济在国际金融风暴中危机重重,2009 年俄罗斯经济在全球经济排名中位居 63,是“金砖四国”和“八国集团”中表现最差的经济体,其金融体系、实体经济以及出口、投资和消费水平都一度沉入谷底,2010 年、2011年在俄政府反危机措施逐渐见效和世界经济形势日趋好转的情况下俄罗斯经济虽然逐渐走出谷底,但随之而来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今后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制约俄经济的发展。俄罗斯经济经过艰难的转轨时期,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之中,由于自身经济结构特点使其对外部市场高度依赖,俄金融体系的不完善、金融市场的高度自由化等自身经济模式特点导致俄罗斯在此次危机来临后证券市场崩溃,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实体经济步履维艰,人民生活质量下降,俄罗斯经济走入谷底。

俄罗斯作为一个世界瞩目的大国,在国际经济危机的浪潮下受到冲击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需要明确危机影响到俄罗斯经济的程度,始发的根源,推动的因素,还要了解俄政府对此救助的措施,并分析它对俄罗斯未来经济的影响,让我们由此得到启示,以客观地面对自己,面对他人,面对未来。这是在后危机时代我们研究俄罗斯经济危机的意义所在。俄罗斯这个世界重量级的大国在遭受金融危机的严重打击后其经济目前正处于十字路口,俄罗斯的经济复苏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从较长时期来看,俄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创新等目标均不能在短时间内实现,俄罗斯政府需要面对现实,顺应客观规律,充分利用现有的有利优势,找出经济战略中既能治标又能治本的良药,将俄罗斯经济快速带出危机,走向繁荣。

参考文献

[1]陆南泉. 金融危机对俄罗斯经济的冲击在加剧[J].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09,(2).

[2]马蔚云. 世界金融危机对俄罗斯影响的政治经济学解释[J]. 远东经贸导报,2008, (11).

[3]米军. 2008 年俄罗斯经济增长的形势分析及 2009 年预测[J].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 2009, (2).

[4]马蔚云. 世界金融危机对俄罗斯远东的影响[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09, (2).

[5]姜振军. 金融危机背景下俄远东地区经济社会形势分析[J].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 2009, (11).

[6]刘军梅. 应对金融危机:从比较中看乐山市经济的转型与发展[J]. 东北亚论坛,2010, (5).

[7]陆南泉. 俄罗斯经济大滑坡的一年[J].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 2010, (2).

[8]李建民. 俄罗斯经济存在的问题及2010年经济政策走向[J].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0, (2).

[9]李润明. 国际金融危机对俄罗斯人物质生活的影响[J].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9, (9).

[10]林治华、赵小姝. 俄罗斯经济安全状况的动态分析——以两次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为例[J]. 东北亚论坛, 2010, (1).

专业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精选篇四

绪 论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为中国硕士论文范文经济注入了活力,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国民经济整体在快速攀升的同时,农村经济的增长速度却开始放缓,从而导致城乡差距不断扩大。而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农业、农村和农民(简称“三农”问题)一直都是政府所关注的焦点。城乡经济增长差异是发展中国家在由传统农业经济过渡到现代工业经济的历史进程中逐渐产生、扩大并最终消失的现象。它是任何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都不可逾越的现象,更是当代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普遍问题,它的存在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而我国城乡经济增长差异是经济发展的特殊阶段和国情所决定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还表现在劳动就业与原始手工并存;闭塞的农村与日益膨胀的城市的并存;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美国经济学家格利和爱德华•肖(Edward S.Shaw)认为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金融发展,而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手段是金融的发展1。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辨证关系,彼此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由于我国市场机制的不健全,资金很难通过统一的金融市场来流通,有限的金融机构不能充分发挥“导管”作用,社会资源难以实现合理配置,生产、流通、消费和分配难以实现良性循环;以及对经济发展的渴望不顾本国实际情况加以效仿,试图利用政府的强制力量对利率实行严格限制,其结果非但没有刺激投资,反而抑制了投资,制约了经济的增长,形成了“金融抑制”的局面。金融发展滞后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了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处于相互掣肘,形成了双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可见,一国的金融发展影响其经济发展水平,金融抑制现象的解除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我国金融管理体制存在区域性差异,即落后的农村金融管理体制与发达的城市金融管理体制并存,导致我国城乡金融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的金融机构的存贷余额、金融相关率、金融机构的现金收入和金融市场体系等多个方面,这种金融发展差异的存在必然是城乡经济增长差异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辽宁省是一个农业和人口大省,在其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城乡经济增长差异。又由于其农村居民数量在人口总量中占绝对比重,所以城乡经济增长差异已成为阻碍辽宁省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并造成了贫富差距拉大、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文化素质差距扩大、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民收入低下等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枢纽性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阻碍了现代化的进程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由此可见,逐步缩小城乡经济增长差异,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无论是从微观(农民)角度,还是从宏观(全社会)层次来说都是必要的。所以本文以辽宁省为例,研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城乡金融业如何协调发展,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城乡经济共同增长。

0.1.2 研究意义

理论层次: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发现大部分文献都是从全国范围内进行二者之间的研究,很少从地区范围内进行实证研究。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所以导致各地区的城乡金融发展差异对城乡经济增长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所以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辽宁省的实际情况,建立生产函数模型,实证研究辽宁城乡金融发展不平衡对城乡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就实际意义而言,只有完善农村金融管理体制,加快农村金融发展,才能缩小城乡金融发展差异,进而缩小城乡经济增长差异,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经济增长差异的体制,并提出了“五个统筹”发展的战略思想,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中首先要统筹城乡发展,可见,改变城乡经济增长差异,协调城乡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农民收入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而且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实现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所以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以辽宁城乡经济增长差异和城乡金融发展差异为对象,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并对实证结果进行理论解释,最后提出可行性意见,以均衡城乡金融发展、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建立和谐的城乡金融关系。

1 文献综述

1.1 国外文献综述

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可以追溯到雷蒙德•戈德史密斯(Goldsmith,1969),他运用 35 个国家 1860~1969 年间的有关数据,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呈平行发展关系的结论,同时提出金融结构理论,他认为各国金融发展和经济绩效差异的关键因素是金融的规模与结构的差异,开创了实证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先河;麦金农(McKinnon,1973)和肖(Shaw,1973)最早阐述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并提出了针对发展中国家的著名的“金融抑制”理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金融抑制”,而金融抑制严重阻碍了经济增长,并强调了价格(利率)变量对理解金融发展和经济绩效的重要性;King and Levine 运用全球国家的数据,从实证的角度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着重分析各种金融体系对经济发展提供的服务和功能,结果得出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并认为在不同发展时期,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速度与结构具有决定性的影响。Pagano(1993)、Maxwell(1994)、Levine(1997)、Lewis(1995),提出了内生金融发展理论,也就是把内生增长、内生金融中介体及内生金融市场等并入到金融发展模型之中,对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的形成以及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做了逻辑严密的数学模型解释,并进行了实证检验;Romer(1986),Lucas(1988),Rebeio(1991)等通过构建经济增长模型,说明了金融发展通过改变储蓄率和储蓄再分配会影响资本积累进而影响经济的稳定增长。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者利用不同的计量方法和不同样本数据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如Ne-usser 和 Kugler(1998) 和 Rousseau 和 Wachtel(1998) 、 Beck.Levine 和Loaya(2000) 、Le-vine(1999)分别利用时间序列数据,面板数据和工具变量法,研究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3 辽宁城乡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36-49

3.1 模型设定............. 36-37

3.2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37-39

3.2.1 指标选取 .............37-39

3.2.2 数据来源及说明............. 39

3.3 辽宁城乡金融发展差异............. 39-49

3.3.1 单位根检验 .............39-40

3.3.2 协整检验............. 40-41

3.3.3 误差修正模型(ECM)检验............. 41-44

3.3.4 Granger 因果检验 .............44-46

3.3.5 脉冲响应模型............. 46-49

4 农村金融发展的创新制度及政策性建议............. 49-53

4.1 研究结论 .............49-50

4.2 创新制度及政策性建议............. 50-53

结论

本文在国内外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差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辽宁省为研究对象,收集 1985-2008 年的相关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研究了辽宁城乡金融管理体制差异下的金融发展差异与城乡经济增长差异之间的关系:首先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别对辽宁城乡经济增长差异和城乡金融发展的总体状况进行相关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辽宁城乡金融发展差异对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进行了检验,最后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1)辽宁城乡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明显的差异性,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消费、经济增长等多个方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虽短暂出现微弱的下降,但进入 21 世纪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异的倍数增加到 4 倍多,即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只占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的 1/4。这表明,辽宁城乡经济增长差异从居民人均收入的角度看是十分明显的,并有逐步强化的趋势。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上也呈现着明显的经济增长差异。1985 年以来,恩格尔系数一直呈扩大的趋势,在 1995 年达到了最大值。但是在最近几年中,这种消费结构差距有明显的缩小趋势。这表明,辽宁城乡经济增长差异从居民消费结构的角度看仍十分显著,但出现了缓和的迹象。城乡经济增长方面上看,辽宁城乡 GDP 之间的差距一直在波动中不断扩大,尤其在 2008 年这种差距达到了 4 倍之多。由此可见,辽宁经济增长差异从城乡经济增长的角度看存在着明显的强化趋势。

(2)辽宁城乡金融发展过程中呈现明显的不平衡现象,表现在城乡存贷款和金融相关率等方面。从存款方面来看,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存款规模都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城镇存款规模上升的速度要远远大于农村存款规模的上升速度,城乡之间存款差距越来越大。从 1985 年城乡存款差距不到 4 倍,一直扩大到 2008 年城乡存款差距的12 倍之多。从贷款方面上看,1985 年以来,城乡贷款差距呈现有波动的上升趋势。从金融相关率方面来看,城镇和农村的金融相关率在 1985 年至 2008 年之间都处在波动并上升的趋势中,但城乡之间在金融发展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从FIR 变化趋势图上看,可以清楚的看到呈“剪刀差”形状。综上所述,辽宁城乡金融管理体制差异下的金融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发展不平衡现象。

(3)辽宁城乡金融发展差异变化是城乡经济增长差异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并且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有显著的正效应。本文采用辽宁省 1985-2008 年间的经济数据与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辽宁城乡金融发展与城乡经济增长差异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辽宁城乡金融发展差异与城乡经济增长差异存在一种长期的均衡关系,并且从Granger 因果关系上看,城乡金融发展差异变化是城乡经济增长差异变化的格兰杰原因,但是城乡经济增长差异变化并不是城乡金融发展差异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城乡经济增长差异的变化是城乡资产投资差异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城乡资产投资差异变化却不是城乡经济增长差异的变化的格兰杰原因。这表明辽宁城乡金融发展差异对城乡经济增长差异有一定的影响,城乡经济增长差异对城乡资产投资也存在一定的影响。从脉冲反应的结果看,城乡经济增长差异在城乡金融发展差异的冲击下,大体上呈显著的正效应;城乡资产投资差异在城乡经济增长差异的冲击下呈现明显的负效应,即城乡金融发展的差异越大,城乡经济增长差异就越明显;城乡经济增长差异越明显,城乡金融资产差异也就越大。

参考文献

[1]Adolfo Sachsida.A causality test between financial deepening and growth[J],Working paper of Social Science Network Electronic Paper Collection.200l.

[2]Beck Thorsten,Lvine Ross.Stock markets banks and growth:panel evidence.NBER Working Paper,2002:9082.

[3] Norman loayza,Romain ranciere.Financia1 development financia1 fragility andgrowth.CESifoWorking paper,2002,684(5).

[4]Feder , G.On exports and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DevelopmentEconomics.1983.12:59-73.

[5]Goldsmith,R.W.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M].New Heaven,CT:YaleUniversity Press.1969.

[6]Greenwood,J.,&Jovanovic,B.Financial development.growth and the distributionof income[J].Joum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1076-1107.

[7]Lewis , T.and D.Sappington.(1997).”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 IncentiveProblem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5:796-821.

[8]Mckinnon,Ronald L(1991),The Order of Economic Liberalization:FinancialControl in the Transision to a Market Economy , Bal-timore:Johns HopkinsUniversity Press.

[9] T.Beck& R.Levine.Industry growth and capita1 allocation. Journal of FinanceEconomiCS,2002,(64):147-180.

[10]Van Wijnbergen,S,Bank Restructuring and Enterprise Reform.European BankWorking paper,No29,1998.

专业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精选篇五

第1章绪论

1.1国内外研究综述

1.1.1国外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外大部分国家银行开始加强了风险管理建设,成立了相应的分析机构和组织。通常是建立项目风险评价分析制度。注重信息收集,形成规范、严谨、科学的分析报告,为决策者提供高质量的决策信息。同时建立自己的数据资料库,做到知彼知己。重视研究经济、政策走向。随时关注宏观经济走势的变动和趋势,并预测政府的政策走向,及时调整经营方向和经营策略,避免因政策变化而引起的政策性风险。2.2国内发展为了细化并提高操作性,银监会在《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的基础上,于2005年10月正式公布了《市场风险监管现场检查手册》,对市场风险监管的各个主要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为了应对新增加的市场风险,加大市场检查的力度,提高银行市场风险意识和市场风险管理的力度,银监会近年来对不同类型银行的市场风险己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检查。2006年3月中旬,银监会向取得衍生产品交易资格的57家中外资银行印发了市场风险检查问卷和表格,对这些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及其执行情况和各类衍生产品的交易量进行摸底。在此基础上,准备用几个月时间对部分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市场风险管理进行现场检查。“事非经过不知难”。国外金融机构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众多风险事件的“阵痛”后,提高了风险管理意识,加强了风险管理,风险事件随之逐渐减少。比较“中航油”事件和巴林银行事件,我们可以容易地发现,10年前巴林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弊病在“中航油”事件中重演,这对我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和监管也提出了警示。与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类似,市场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和完善需要一个过程,尤其在我国目前利率曲线尚不完备、汇率形成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等环境下,需要对我国银行业市场风险制度及其落实情况、交易账号和衍生产品的交易情况、产品定价、风险管理模型的落实等进行全面了解,深入细致地研究和分析,从而制定加强和完善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风险管理的具体方案。

1.2论文的主要内容

为提高信贷资产质量,规范信贷管理程序,控制信贷风险,完善信贷业务操作手续,有利于管理机构及时查询、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以防范、控制风险为要义的前提下开发建设了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系统(以下简称信贷管理系统)。信贷管理系统以客户信息和信贷业务流程为核心,进行信贷业务资料的采集、汇总及信贷业务流程的管理控制;并在采集大量原始客户信息、信贷资料的基础上作前瞻性的分析和预警,以达到规范信贷管理流程、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的目的。系统的建设兼顾现实与发展、先进与实用、科学与简便、效率与效益相结合,在以客户为中心的信贷管理理念指导下建设信贷管理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客户共享、信息共享,使信用社管理系统平台化,满足今后信用社信贷管理各层次日常业务处理和金融统计数据报送需要。

第2章相关技术研究

2003年6月,国务院决定在浙江等8个省(市)实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在管理体制、产权模式和组织形式等方面对农村信用社进行一次全面改革。2004年8月,农村信用社改革在除海南和西藏以外的21个省(区、市)全面推开,在传统的“三性”原则基础上,引入全面风险管理、资本充足率管理等方法。2006年,中国银监会整体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改造现有金融机构,鼓励培育新的金融机构,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从2006年初开始,全国农村信用社系统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对贷款实行“五级”分类,通过实行五级分类,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与商业银行的标准达到了统一。农村信用社在计算机方面的应用与工、农、中、建等商业银行相比起步较晚,起初主要应用在对外营业上。现在,农村信用社加大了科技投入力度,金融电子化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以网络为依托,先后开展了电子联行及各类代收、代付等业务,对外营业的电子化水平基本能够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持平。同时,管理信息化在业务工作中的应用进一步加强。通过管理信息的及时反馈,农村信用社增加了经营收益,降低了经营风险,优化了人力资源的配置,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庆市农村信用社基于数据统计的金融风险预警分析系统应用的理论和关键技术:

关系模型是由E.F.Codd在1970年提出并应用于数据库领域,此后定义了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对关系理论进行了规范化,引入了关系代数和关系演算等数据操纵语言,为关系数据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关系数据模型是定义在E一R模型和关系数学定义基础上的数据模型,把描述实体和联系的有关属性看成是集合,而把实体和及其联系看做是建立在这些集合之上的关系。本文以关系模型理论为指导,分析和设计业务数据采集模型、分类统计模型和风险预警模型。基于数据统计的金融风险预警分析系统采用MICrosoft.NET开发框架,利用ASP.NET、COM/COM+组件等技术开发B/S结构的系统,实现用户操作与后台数据处理的交互融合;利用.NET丰富的运行库、集成的测试环境完成预警分析平台原型的建立。

第3章 系统需求分析及总体设计................. 20-28

3.1 需求分析 .................20-22

3.1.1 业务需求 .................21

3.1.2 功能需求 .................21

3.1.3 系统需求................. 21-22

3.2 系统总体设计................. 22-27

3.3 本章小结................. 27-28

第4章 数据接口设计和数据处理功能的实现................. 28-37

4.1 数据接口的设计和实现 .................28-33

4.1.2 数据接口的格式定义................. 29-30

4.1.3 DTS包的定义................. 30-32

4.1.4 系统接口的配置................. 32-33

4.2 数据处理功能的设计和实现 .................33-36

4.2.1 数据处理的结构设计 .................33

4.2.2 数据处理的流程处理 .................33-34

4.2.3 数据处理的对象设计 .................34-36

4.3 本章小结 .................36-37

第5章 风险预警功能的设计和实现................. 37-51

5.1 风险预警功能的设计 .................37-41

5.2 风险预警功能的实现................. 41-50

5.3 风险预警功能的实现 .................50

5.4 本章小结................. 50-51

结论

本文以银监会报表为应用基础,按照风险预警模型理论,设计和实现了基于数据统计的金融风险预警分析系统,该系统能够满足大庆市农村信用社信息化建设及监管需要。本文主要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分别从业务、功能、系统等三个方面描述了基于数据统计的金融风险预警分析系统的需求。

2、针对实际需求进行了功能模块的划分、描述了各类接口和系统权限,实现了系统的总体设计,实现了系统设计、系统功能设计、系统流程设计。

3、数据接口的设计、格式定义和实现。

4、实现风险预警分析功能的体系结构、流程、时序图的设计。

本系统虽然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在进一步优化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及预警模型的设计上还需进一步改进。

参考文献

[1] B W Arthur. Competing technologies; inereasing returns and lock in by historicalevent [J].The Eeonomie Journal, 1989

[2] Bain J .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1959.

[3] Bain J . Barriers to New Competition [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Press, 1956.

[4] Batt Rosemary. Explaining wage inequality in telecommunications services:Custome rsegmentation, human resource practices and union declme[J].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2001(10): 19-28

[5] Boyer, Mai cel. A Habit Forming Optimal Growth Model [J]. InternationalEconomic Review, 1978(19)

[6] Boyer,Maicel. Rational Demand and Expenditures Patterns under HabitFormation [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83(31).

[7] Brynjolfsson, Erik,Michael D Smith, Jeffrey Hu. Consumer surplus in the digitaleconomy: Estimating the value of increased product variety at online booksellers[J].Management Science, 2003(11): 87-89.

[8] Chakravorti, Sujit. Theory of credit card networks: 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 [J].Review of Network Economics, 2003(12):103-112.

[9] Chaloupka,Frank. Rational Addiction Addictive Behavior and Cigarette Smoking[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99).

[10] ChappelL Davies, Griffiths. Online Computer Gaming [J]. Journal of AmerieanAcademy of Business, 2004(7):87-96.

专业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精选篇六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农户具有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合一的特点,它既是基本的生产和消费主体,又是独立的生产经营管理主体和利益分配主体,还是农村几乎全部私人生活和一部分公共生活的主体。农户和家庭农场是两个并不完全相同的概念。一种观点认为家庭农场是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完全融入完善的市场;而农户经营封闭、自给自足、市场化程度低,只是部分参与市场。另一种观点认为家庭农场是种植面积大的农户,而农户是指居住在农村的家庭住户,从事少量甚至不从事农业生产。农户包含家庭农场。本文的研究主要采用后一种观点。农业龙头企业是指以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为主业,通过各种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相联系,带动农户进入市场,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企业组织,它是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的核心内容。这些企业经济基础较雄厚,辐射面较广,在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被通俗地称为龙头企业。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2006 年第 66 号文件指出,订单农业也称合同农业或契约农业,是指农民与企业或中介组织在农业生产之前,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销售合同,明确双方相应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农民根据合同组织生产,企业或中介组织按合同收购农民生产的产品的农业经营形式。订单农业是传统农产品销售模式的发展,它强化了生产与销售的联系,使农产品从生产到营销的各个环节更加协调。这种创新的销售模式可以同时弥补完全开放的市场交易和完全垂直的一体化交易分别具有的缺点,给交易双方都带来好处。对龙头企业或经销商而言,实施订单农业,可以通过提供各种农业生产资料、资金以及技术支持等,对农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多方面的协助、控制和监督。一方面可以严格控制农产品质量,使其达到企业的生产或销售需求;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拓宽原材料来源,扩大生产规模,形成规模效应,降低原材料的控制成本。对农户来说同样也有好处,在这种模式下,可以扩大农产品的销路,农产品的价格也相对稳定,降低了农户的销售成本和风险。同时,农户还可以通过企业提供的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及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支持等方式降低生产成本,甚至可以用订单农业获得短期贷款以提供资金支持。

二、研究背景

订单农业作为企业与农户之间进行农业生产合作的方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它最早起源于 1885 年,日本为保障本国食糖供应,在台湾以订单的方式收购制糖原料。之后,订单农业生产方式因其节约交易成本、缓解市场风险等显著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不仅在国内进行订单的生产方式,而且通过跨国订单的方式,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同时带动了发展中国家订单农业的发展。订单农业所涉及的农产品范围也不断扩展,使订单农业成为国际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之一。订单农业在我国起步较晚。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施行计划经济体制,在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上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生产交易完全受国家控制,表面上来看不存在农产品供给和需求的不对称问题。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农产品购销市场的开放,市场机制成为调控农产品供求的主要手段,我国农产品购销市场格局产生重大转变。农产品结构的失衡,流通体系的不健全,导致农产品市场供求和价格的大幅波动,使农户感到无从应对,小农户与大市场如何对接的问题变得相当严重。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农业产业化改革进程的加快,提供了解决我国农产品供求失衡问题的思路。订单农业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组织模式在全国各地得到推广。

近年来,订单农业涉及到的农产品已经涵盖所有农业领域。订单农业作为企业和农户的具体合作方式之一,也在全国各地得到迅猛发展。在我国各级政府决策层和市场力量的双重推动下,订单农业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迅速,在解决小农户和大市场对接问题上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但同时,履约率过低也成为阻碍订单农业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另一方面,我国的农村存在着严重的金融抑制问题。随着农业生产的集中化、规模化和专业化,农户从事订单农业生产活动需要越来越多的专业性资金投入,缺乏抵押品、收入不稳定等因素使得农户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得到贷款。这种矛盾如果不解决,最终必然会打击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阻碍我国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在此基础之上,通过直接面向订单农户的调查,取得第一手资料,对农户参与订单的行为进行分析,试图客观评估农户参与订单农业的行为;同时,通过实证分析农户通过参与订单农业提高其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借贷的能力的可能性,进而分析其对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供给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供政府部门参考。

第二章 农户参与订单农业行为研究

第一节 订单农业的产生与发展

虽然订单农业的起源与发展经历了几个世纪,针对订单农业的内涵人们也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解,但目前对订单农业的定义仍没有统一。中国国家工商总局工商市字[2006]第 66 号《关于支持发展订单农业积极开展涉农合同帮扶工程工作的通知》指出,订单农业是指,农民与企业或中介组织在农业生产之前,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产销合同,明确双方相应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农民根据合同组织生产,企业或中介组织按合同收购农民生产的产品的农业经营形式。事实上,订单农业本质上是农户与中介组织、企业之间相互选择合作的方式,组成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的供应链,通过优化配置把各方所拥有的各种资源,有效衔接农业产品和市场需求,以达到降低风险、提高收益、实现共赢的目的。

(二)农业产业化与订单农业的关系

农业产业化包含订单农业,如图 1。订单农业是农业产业化的一种具体实践形式。农业纵向一体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的另一形式。此外,地方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协会等合作方式也有效解决了农户和市场的匹配问题。因此他们都是农业产业化的具体实践形式。根据交易价格是否固定,可以把订单农业分为固定价格订单和浮动价格订单两类。固定价格订单是指交易双方按固定的价格交易。企业在签订合同之前会根据历年情况,对不同的质量确定不同的收购价格。在交易时,只以事先确定的订单价格为标准,不考虑市场价格。浮动价格订单是指事先不确定交易价格,在交易时,按照农产品各质量等级的市场价格或超过市场价格的一定比例收购。这种订单具有市场保护价的某些特点。在我国的订单农业实践中,采用后一种的情况较多。

第三章 农村正规金融供给研究 ................29-38

第一节 正规金融信贷的界定与内涵 ................29

第二节 农户正规信贷行为分析................ 29-34

第三节 农村正规金融供给约束分析................ 34-37

第四节 解决农户正规贷款难问题的一条思路................ 37-38

第四章 订单农业对正规金融供给影响................ 38-52

第一节 结构方程的构建 ................38-39

第二节 研究样本................ 39-43

第三节 实证分析................ 43-48

第四节 模型解释及结论 ................48-52

结论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现代化建设的逐步完成,订单农业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一种有效模式。但是我国目前农户资金不足,通过信贷支持参与订单农业的农户对于推动订单农业的发展、加快农业产业的升级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由第三章的分析可知,我国农户面临农村金融供给和需求的双重约束,缺乏正规金融机构要求的合格抵押品,因此,需要抵押品或担保人才发放正规金融信贷的模式不适合我国目前的农户借贷。同时,由第四章的实证分析可知,参与订单农业能够有效提高农户的借贷能力。正规金融机构以订单为依据,向有融资需求且又有足够信贷能力的订单农户发放信贷,一方面能够提供资金,解决农户资金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正规金融机构减少交易成本,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同时更有助于金融机构控制风险。扩大农户生产规模,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效率,能够有效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我国目前的生产规模与国外相比过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也不能实现适度的规模效应。要扩大生产规模有多种途径。一是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制度,促进土地使用权在农户间的自由流转,为农户经营商业化、企业化创造必要的条件;二是创新发展新型农业产业组织,如通过土地使用权入股、租金化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实现规模经营;三是依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率订单的主体、形式、内容的不规范,法律意识的缺失都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交易双方的摩擦,阻碍了订单的履约。高履约率是订单农业持续稳步发展的关键,也是农户得到融资的必要前提。要提高订单的履约率首先要规范订单的运行。要确保交易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依法签单;订单采用书面形式,能明确交易双方的权利义务及违约处理的方法。其次要制定和完善订单农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交易双方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调整完善订单的监督机制,提高违约成本,对违约方给予有效的制约。

参考文献

[1]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管理司.订单农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06:76-79.

[2]易丹辉.结构方程模型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侯杰泰,温忠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4.

[4]龚明华.我国农村金融需求与金融供给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5]阮锋儿.中国农户投融资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6]黄祖辉.贫困地区农户的信贷需求与信贷约束[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7]何文广.农户信贷、农村中小企业融资与农村金融市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8]孟全省.中国农户融资机制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9]祝红辉.订单农业参与主体行为分析与绩效评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10]赵翠萍.订单农业的行为及绩效研究——以粮食产业为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专业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精选篇七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硕士论文范文技术创新与金融支持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形成了一个相互促进的动态过程。从人类的经济发展史来看,一方面金融环境和金融机构资金投入对技术创新过程的渗透力和推动力越来越强,金融支持已经构成技术创新发展必要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是技术创新已经成为金融支持的重要物质手段,金融的逐利本性,决定了其必然会涉足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为金融提供了运作工具与运作空间。金融体系在支持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发展与金融深化。即在实体经济中以技术创新为主体的高科技产业,因为其具有更好的成长性,具有相对更高的增值空间,就会更容易得到金融系统的支持,客观上促进了金融系统的发展与完善,同时金融支持又会提高技术创新的产出效率和转化收益。数字统计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率达 70%以上,而国内只有 20%~30%的水平,两者相差甚远。而且国内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从而形成规模效益的比率很低仅有 10%~15%,大大低于发达国家 60%~80%的转化水平。技术创新存在瓶颈的主要原因是国内研究与发展( R&D )的经费投入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较低 R&D 的经费投入使得技术创新存在着严重的金融支持障碍。为了能保证技术创新能够顺利进行,必须保证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支持。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从金融功能的视角下研究金融支持对技术创新的功能。通过对比国内外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的政策环境和实现途径,找出国内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的不足。以国内渐进转轨的实践为背景,针对技术创新运动的发展规律,设计出符合国内国情的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的思路。以使金融系统发挥对技术创新企业的功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⑴ 通过分析技术创新的风险性性和金融系统的功能,研究金融支持对于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⑵ 通过对比国内外在技术创新金融支持方面的政策环境和实现途径,找出国内在技术创新金融支持方面的不足,希望能给国内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的设计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⑶ 从金融系统主导模式和资金投入两个方面研究金融支持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一方面对比股市筹资额和贷款总额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力度,实证国内金融系统主导模式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分析资金投入对技术创新能力的不同方面影响的差异,指出国内技术创新在金融融资方面所存在的弊端和应该改进的方向。

⑷ 针对国内技术创新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构建适合国内技术创新的金融政策环境和拓宽技术创新融资的途径。本着理论服务于实践的原则和理念,在国内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打破国内单一金融功能的低效锁定状态,促进国内创新能力的提升,推进国内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长远战略。

1.2.2 研究意义

纵观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技术创新和金融支持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金融环境是提高一个国家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但是金融支持是通过何种路径作用于技术创新及不同金融中介在促进技术创新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的?本文针对国内金融支持的环境和路径展开探索研究,不仅揭示了股市筹资额、贷款总额与技术创新的内在联系,而且实证分析了资金投入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揭示出国内在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的不足与缺陷,创建了国内关于金融系统促进技术创新的理论框架,从而使得国内技术创新研究理论更加完善和健全。研究技术创新金融系统的主要目的,就是找出影响技术创新中融资的影响因素,并有效地引导资金支持技术创新的企业,融资的关键在于如何提高金融系统的运作效率,从而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首先对比了国际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的经验,找出不同国家在资本融资上的优势,这有助于建立国内有关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的经济系统。其实早在“八五”期间,技术创新就成为国内科研的课题,在研究中发现技术创新的障碍在于融资缺口所导致的技术创新不成熟,这就造成了技术创新和金融系统的双浪费,导致国内的技术创新并没有充分的发挥资本的乘数效应,经济发展也没有能够得到应有的发展。其次中国核心竞争力与大国地位不相符合,结构成为竞争力提升的瓶颈[3],虽然经济结构的提升受金融、技术、企业等很多因素的影响,但是金融滞后所产生的金融抑制不仅可以导致资源浪费而且还会阻碍经济的运营效率,从而阻碍了经济结构的提升。对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的研究有助于带动国内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提升。

2 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的相关理论

2.1 技术创新相关理论

“创新”一词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 1912 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1939 年他在《商业周刊》中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他的创新理论。他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1],即抛开旧的东西而创造新的生产体系[3]。他把创新活动归结为五种形式:⑴ 生产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⑵ 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新技术或新工艺;⑶ 开拓新市场;⑷ 获得一种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⑸ 实行新的企业组织方式或管理方法。所谓技术创新是一个从产生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这样一系列活动,本质上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4]。科学是技术之源,技术是产业之源,技术创新建立在科学道理的发现基础之上,而产业创新主要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之上。[2]技术创新就是企业为响应与满足市场需求、并刺激和重创市场需求使企业技术水平、产品档次和经营管理水平升级换代的过程。技术创新的特征主要体现在⑴技术创新不同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指技术所涵盖的各种形式知识的积累与改进[5]。而技术创新是“生产函数的移动”,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结构”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⑵ 技术创新也不同于研究开发,研究开发是创新的前期阶段,是创新的投入、创新成功的物质基础和科学基础。⑶技术创新是科技活动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即技术领域与经济领域之间的技术经济领域,其核心是知识商业化,其目的不仅仅是要推动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主要在于“实现社会商业价值”,技术创新转化为收益的过程即是社会需求与发明成果融合的过程。

3 中国金融发展历程................ 20-27

3.1 1979-1992年金融体制的改革................ 20-21

3.2 1993年以后的金融体制改革................ 21-23

3.3 1979年以后的金融市场改革................ 23-27

4 理论模型与研究方法................ 27-32

4.1 理论模型 ................27-30

4.2 变量选择 ................30-32

5 实证分析................ 32-44

5.1 主成分分析................ 32-37

5.1.1 季节调整................ 32-34

5.1.2 主成分分析................ 34-37

5.2 计量检验 ................37-43

5.2.1 单位根与残差序列自相关检验................ 37-42

5.2.2 协整检验................ 42

5.2.3 格兰杰因果检验 ................42-43

5.3 实证结果分析与预测 ................43-44

结论

⑴ 通过实证分析国内金融系统的主导模式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发现国内资本市场筹资额与金融机构贷款额对技术创新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影响力度存在差异。这就说明国内金融系统现行的主导模式不太适合技术创新,并没有为技术创新的发展带来显著地促进作用。

⑵ 通过实证分析资金投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发现国内企业技术创新仍然存在着融资难,融资不足的问题。技术创新的主要资金来源于企业,政府和金融机构的资金对研发时间长,不确定大、风险系数高的发明支持力度小,尤其是金融机构没有体现出金融系统所应有的功能。

⑶ 通过对比国内外的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的政策环境和实现途径,找出国内在技术创新金融支持方面的局限性,提出构建技术创新金融环境的政策安排和拓展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的实现途径。

本文创新之处

⑴ 对比了国内外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的政策环境及实现途径,从细节上找出了国内在技术创新金融安排上的不足。

⑵ 通过实证分析金融系统主导模式和资金投入对国内技术创新融资问题的影响,找出国内在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的政策环境和实现途径上的弊端与局限性。

⑶ 利用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全面具体的说明了国内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的现状,并为未来国内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的发展给出正确的建议。

参 考 文 献

[1] 张颖.金融创新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5

[2] 黄宗远.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机遇型产业的发展 —当代中国前发达地区产业发展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

[3] 李玉红.产业融合的成因及影响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04.

[4] 张冠男.依托一汽集团提升长春汽车产业竞争力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09.

[5] 李劲松.技术创新生态化的政策桎梏及对策[D]. 硕士学位论文.合肥:合肥大学,2009.

[6] 杜伟.企业技术创新激励制度论[D]. 博士学位论文.成都:四川大学,2002.

[7] 王冬.金融中介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效应——中国跨省数据的实证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北大学,2010

[8] 龙清华.知识产权战略与传统知识保护——以贵州为视角[D]. 硕士学位论文.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09.

[9] 张涛,陈磊,王学斌.融资模式、信息协调与技术采用[J].世界经济,2008(11).

[10]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78–85.

专业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精选篇八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中国的GDP已经在全球大家族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为世界经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与此同时,我国的人民生活质量已经迈入小康水平。从1953年至今,中国在五年计划的策略引领下,把经济建设搞得如火如茶,使得中国经济每年都在增长的道路上前进,为我国的繁荣富强打下了坚实的地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让人羡慕的发展速度。这是因为初步建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着其资源配置的能力,有效地促进着中国经济的稳步推进;另外,我国的宏观调控体系逐渐完善,使得我国经济的发展更加稳步。现阶段,我国的经济体制格局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并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主体,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也逐步由粗放型转变成集约型。金融方面,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高速发展的经济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效,在GDP中金融总量规模占GDP的比例每年在不断增大,可见金融的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可是问题也一直充斥着我国金融改革的过程,一直非常严峻。近几年来,金融中介、金融结构、金融开放、金融创新在我国都显示了发展的劲头。可是中国银行业的改革是一种强制性制度变迁。其改革的每一步都源于政府强制性供给行为,而不是诱致性政府需求行为,更不是诱致性微观金融企业需求行为。中国银行业的改革有着强烈的路径依赖。其特点是一种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影响其后的制度选择。中国银行业的改革是一种渐进式制度变迁。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改革在坚持公有产权为主体的前提下,通过体制外推动,以增量改革带动存量调整。一直以来,国有企业、商业银行产权的模糊使其缺乏通过制度变迁而获取外部利润的动力,形成一种“变革惰性”,因此,必须走体制外增量改革引致体制内存量改革的道路。作为初始变革的既得利益者,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既不想回到“集权型”体制中去,也不想通过制度变迁退到市场体系中来。这种改革方式是在存量改不动的时候,先通过增量改革来发展新体制,随着增量改革的积累最终带动存量的改革。

产业结构方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经济已基本告别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短缺经济,在经济总量矛盾得到缓解的同时,结构问题正日益突出,产业结构一调整及优化己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我国的“十一五”规划把产业结构的调整作为主要的目标之一:“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这是提高国民经济素质,扩大国内需求,增强国际竞争一力的根本性措施。”关于新疆,由于位于相对落后的中国西部地区,新疆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其他地区看是比较低的,虽然新疆金融在规模、效率、结构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改善,在金融产品的提供、金融技术的发展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相对来讲比较完整的金融体系,但与我国东部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新疆的金融进程是相当慢的。在这样的形势下,研究新疆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可以更好地配置新疆金融资源,促进新疆产业结构优化,更好地拉动新疆经济增长。

1.1.2研究意义

研究金融发展在新疆产业结构优化中的作用,充分认识新疆金融发展如何作用于产业结构优化,可以更好地配置金融资源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这不仅有利于新疆产业结构优化,更好地促进新疆经济增长,而且对于缩小东西部的差距、构建和谐中国有重大的意义。

1.2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关于产业结构理论研究概述

20世纪30、40年代是现代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时期。在这个时期,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等人对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做出突出贡献。1940年,克拉克出版了《经济发展条件》这一著作,克拉克通过分析多个地区、国家在不同时期三次产业劳动投入和总产出的资料并结合配第的理论,得出了配第一克拉克定理。该理论指出就业人口首先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会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最终向第三产业转移。1941年,库兹涅茨在其著作《国民收入及其构成》中详细阐述了产业结构与国民收入之间的重要联系。库兹涅茨研究了大量的历史、经济资料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产业结构和部门结构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政府消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与个人消费的比重、劳动力收入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与财产收入的比重均呈反比变动。早在1935年,赤松要就提出了产业发展的“雁行形态理论”。这一理论强调,要使产业结构国际化,一定要将本国的产业发展与国际市场紧密的结合起来。

第二章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2.1产业结构理论

一克拉克定理所谓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也就是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内部之间、相互之间的构成。社会生产中的部门结构或产业结构是在特殊分工及一般分工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生活和生产资料这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研究是产业结构研究的主要内容。从部门这一角度来看,主要是研究各产业部门的内部关系以及轻工业、重工业、农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部门之间的关系。影响和决定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因素有以下几种:l)资源供给结构,包括一国自然资源的资源察赋情况、资本和劳动力的拥有状况及它们之间的相对价格;2)需求结构,包括社会消费水平和结构、消费和投资的比例、投资水平与结构,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的比例等;3)国际经济关系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包括引进外国技术及资本、进出口贸易等因素;4)科学技术因素,包括科技创新的能力,科研能力,科技水平,科研速度以及创新方向等。三次产业分类方法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第一产业是指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第二产业是指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第三产业是指为消费和生产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这是世界上较为通用的产业结构的分类方法。根据这种分类方法,可以把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为: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为第一产业;工业和建筑业为第二产业,其中工业包括制造业,采掘业,煤气、电力、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除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称之为第三产业。根据我国国情,第三产业又可分为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这两大部门。这又可以分成四个层次:l)流通部门,包括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仓储、运输及邮电通信业。2)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政党机关以及警察、军队等。3)为提高居民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服务的部门,包括广播电影电视业及文化艺术、教育,科学研究业,体育、卫生和社会福利业等。4)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保险、金融业,水利管理、地质勘查业、社会服务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辅助业,农、林、牧、渔服务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产业革命往往是由制造业的革命引发的,进而导致了三大产业的全面改革。

第三章 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相互作用............... 20-24

3.1 金融发展作用于产业结构优化的机理分析.............. 20-22

3.1.1 资金形成机制..............21

3.1.2 资金导向机制.............. 21

3.1.3 信用催化机制.............. 21-22

3.1.4 风险防范与补偿机制.............. 22

3.2 产业结构优化对金融发展.............. 22-23

3.3 小结 ..............23-24

第四章 新疆产业结构和金融发展.............. 24-30

4.1 新疆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24-25

4.2 新疆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25-29

4.3 本章小结 ..............29-30

第五章 新疆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 30-37

5.1 新疆金融发展程度与三次产业关系.............. 30-33

5.1.1 指标选取 ..............30

5.1.2 ADF检验 ..............30-31

5.1.3 VAR模型分析.............. 31-32

5.1.4 协整检验.............. 32-33

5.1.5 经济解释 33

5.2 产业结构优化率与融资方式.............. 33-36

5.3 小结 ..............36-37

结论

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经济体具有不同的要素察赋结构,并由此内生决定了与其相适应的最优产业结构。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新疆金融具有金融约束性质,大量贷款被政府指令性配置,流向政府强烈偏好的重点产业和部门,这时金融制度安排促进了新疆产业结构合理化,但随着新疆经济不断发展,在新疆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中,新疆的金融发展并没有显示出对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变动的积极信号,相应地新疆工业结构并没有显示出利于新疆金融进一步发展的信号。所以,当下调整金融制度安排和新疆工业结构尤为重要。

想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瓶颈问题就必须优化金融发展环境,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充分发挥金融行业协会在利益协调、自我约束、改善服务、信息沟通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推动金融行业组织行业自律与金融监管部门的行政监督之间的良胜互动,保障金融活动有序开展。大力发展金融辅助产业,有利于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一要加快政府主导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通过设立专项担保基金来支持有利于产业升级的企业融资,特别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融资、符合产业发展政策等。二要加快新疆征信体系建设。由政府牵头,做好管理、规划和协调,整合各类信用管理资源,建立工商、税务、金融、公安等部门联网的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确保能够实现覆盖全省、信息完备、使用便捷、资源共享。除此之外,进一步完善和健全金融中介服务体系,不断加快法律、会计、资信评级、资产评估、咨询等金融辅助产业的发展,并积极引进和组建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经纪和评估公司、资产评估事务所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进而提高金融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和能力,为新疆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为快捷和方便的服务,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高效、高质。

参考文献

[l1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1994

[2]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上海三联书店.1988

[3]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4]尼尔斯一伦辛克.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5]刘仁伍.区域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6]彭兴韵.金融发展的路径依赖与金融自由化[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

[7]彭兴韵.金融学原理[M].上海三联书店.200

[8]姜波克、张卫东编著.金融改革与金融业发展[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9]张富春.资本与经济增长[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10]王广谦,经济发展中金融的贡献与效率[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专业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精选篇九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自 1997 年论文范文金融危机以来,金融脆弱性对产业危机的影响已经远去,但 2008年起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又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金融如何对实体经济及其产业的脆弱性产生影响的研究上来。金融危机导致我国诸多产业出现企业停产、倒闭的情况,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就业稳定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金融被誉为经济的血液,其自身存在的脆弱性会快速的传导至经济的各个领域,尤其会对金融依赖型产业的稳定发展造成极大的伤害,加大了金融依赖型产业的脆弱性。而由于金融依赖型产业往往是支柱产业,任由其脆弱状况的恶化,将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造成较大的冲击,对社会稳定、就业增长都会造成较大伤害。美国的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了大量金融机构破产倒闭、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失业率增加、居民破产等灾难性的后果,虽然中国政府应对及时,但是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只有正确且清晰地认识金融依赖型产业的脆弱性产生的原因及生成机理,才能够使相关产业在金融危机爆发时受到较小伤害,使经济持续、平稳、健康的发展下去。

1.2 研究意义

1.2.1 学术意义

关于金融依赖型产业的脆弱性研究在国内外实属罕见,大部分的研究文献都在探讨金融体系及产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从某种角度探究了产业发展的方向,但是却没有意识到产业发展存在的危机。2008 年的金融危机给了人们一个重要的教训,那就是金融依赖型产业会受到虚拟经济的严重影响,最终导致某一产业的衰败,究竟这属于什么现象呢?国内外还没有对此进行统一的界定,而就笔者而言,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为产业的“脆弱性”。脆弱性如何来衡量?以往的研究有所涉及,但主要是关于金融体系的,而就某一金融依赖型产业的脆弱性的衡量,国内外文献研究还相对匮乏,而现实亟需对金融依赖型产业的脆弱性做出评判。因此本研究就从衡量产业发展的众多指标中利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综合赋予权重,最后求取一个综合指标来衡量某一金融依赖型产业的脆弱性。 另外就如何界定某一产业属于金融依赖型产业,以往研究也相对匮乏,本研究提出用相关指标来测量,即反映某一产业发展的综合指标值波动与金融综合指标值波动的相关性来测度,并定义高度相关产业为金融依赖型产业,因此这一方法又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通过这种方法,我们筛选出金融依赖型产业,并研究其脆弱性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恰是现有研究的空白点。综上所述,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1.2.2 现实意义

金融危机给人们带来的阴影还未被完全抹去之前,我们非常关心某一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尤其是金融依赖型产业,因为它往往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对增加就业和提升国家整体经济竞争力的作用都显得非常突出。如果这类产业在爆发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受到严重的创伤,那么这种产业衰败导致的失业率将会显著提升,失业率如果失控将会引致社会不稳定及其他诸多问题,因此政策制定者需意识到金融依赖型产业的脆弱性与否的重要性。政策制定者只有在知道其脆弱性状态下,才可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良好对策来巩固这种产业在金融波动过程中的稳定性,使其能够顺利的发展下去。当然政策制定者靠着产业的“脆弱性”这一指标来制定出合理的产业发展对策还是不够的,他们还需要知道产业的“脆弱性”与那些因素有关,只有在充分了解产业的脆弱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前提下,相关政策制定者才能够实施政策来影响某种产业发展的质量。而这些答案将在本研究中得以展现,因此本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脆弱性是所有个体和系统都存在的本质特征。目前,关于脆弱性问题的研究已经延伸到经济系统、企业系统、网络系统、生态系统、医学等多种学科领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对于产业脆弱性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金融行业。因此,对国内外关于金融脆弱性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分析,将对本文的研究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2.1 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金融脆弱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金融脆弱性成因的分析,即“为什么”的问题;另一方面是金融脆弱性的衡量,即“是什么”的问题。

2.1.1 关于金融脆弱性生成机理

① 从货币角度

Houben 认为:金融起源于货币的产生,在提升和扩展了货币功能的同时,金融的脆弱性也产生了。不像货币的最终支付功能在商品服务贸易中的体现,金融是一种交易承诺,包含了不确定性。因此,金融在获得潜在收益的同时,也蕴含了潜在的成本。而这种成本就是内在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即是一种风险,金融的脆弱性由此产生。

② 从金融特殊属性角度

Diamond and Dybvig 提出的银行挤兑模型(简称 DD 模型)指出了银行脆弱性的根源:银行的非流动性资产向流动性负债的转换的过程中存在缺陷,在提供流动性服务的过程中,容易引发流动性枯竭。由于负债多是短期的、随时可被赎回的,而资产是非流动性的,因此在引发信心危机的时候,容易导致银行挤兑事件的发生。Bandt and Hartmann 认为,金融部门的三个特性决定了其更易于陷入危机。一是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特性;二是由银行间市场和支付清算系统所构成的复杂网络的特性;三是金融合约中所包含的信息和信用的特性。Houben、Shinasia and Kake指出,金融在发展中表现出的四个趋势,使金融行业区别于经济中的其他行业,在发展中更加脆弱。这四个显著的趋势是:第一,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金融体系的扩张速度过快;第二,金融深化过程中,伴随着的虚拟资产的增加,杠杆效应增大;第三,由于跨国界和跨产业并购的增加,金融波动的影响远大于前;第四,金融体系愈加复杂,尤其在金融活动及产品的多样化方面。

3 产业脆弱性理论基础 ....................23-27

3.1 产业脆弱性概念界定................... 23-24

3.2 产业脆弱性内涵 ...................24

3.3 产业脆弱性与产业危机................... 24-25

3.4 金融依赖型产业的脆弱性................... 25-27

4 我国金融依赖型产业的筛选................... 27-39

4.1 金融依赖型产业筛选思路 ...................27

4.2 典型相关分析................... 27-29

4.2.1 典型相关分析的基本思想................... 27-28

4.2.2 典型相关分析的数学描述 ...................28-29

4.3 指标的构建 ...................29-30

4.4 产业发展指标值波动与金融................... 30-33

4.4.1 定义变量组及数据说明................... 30

4.4.2 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的相关性测算................... 30-33

4.5 金融依赖型产业的筛选...................33-35

4.6 我国金融依赖型产业脆弱性的表现................... 35-36

4.7 本章小结 ...................36-39

5 金融体系脆弱性成因分析................... 39-47

5.1 我国金融体系脆弱性测度指标体系................... 39-42

5.2 我国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实证分析................... 42-44

5.2.1 样本和计量模型的选择................... 42

5.2.2 我国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实证分析................... 42-44

5.3 实证结果分析................... 44-45

5.4 本章小结................... 45-47

结论

金融危机给人们带来的阴影还未被完全抹去,我们非常关心某一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尤其是金融依赖型产业的发展,因为它往往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对加快财富积累和提升国家整体经济竞争力的作用都非常突出。因此,金融依赖型产业发展是否稳健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然而金融依赖型产业发展是否稳健,不仅受自身因素的影响,而且极易受到宏观经济波动及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影响。本文在回顾大量国内外关于脆弱性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产业脆弱性的概念作了具体的阐述,筛选出了金融依赖型产业。并利用因子分析对金融依赖型产业的脆弱指数进行了测算,对脆弱性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有以下几方面:

① 对产业脆弱性进行了界定。产业脆弱性指的就是产业的脆弱性状态,指产业组织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的风险积聚,所处的一种对外部冲击较为敏感而易于发生危机的不稳定状态。既包含了产业组织内在的脆弱属性,也包含了宏观经济政策所引发的不稳定性诱因,以及不当的危机救助制度所导致的不稳定性。

② 对金融依赖型产业进行了筛选。将产业发展综合指标值波动和金融综合指标值的波动存在高度相关性的产业定义为金融依赖型产业;构建了产业发展综合指标和金融综合指标,并利用典型相关分析测算各个行业这两个综合指标值的相关性,筛选出了十五个金融依赖型产业。

③ 对我国金融体系脆弱性成因进行了实证分析。构建了我国金融体系脆弱性评测指标体系,包括五个宏观经济指标和五个金融状况指标。然后利用 Logistic模型和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实证分析了各个指标对我国金融体系脆弱性的相关性,最终选择出对我国金融体系脆弱性有较大影响的指标有:GDP 增长率、通货膨胀率、财政赤字/GDP、贷存比、M2/GDP、名义利率、不良贷款率。

④ 借鉴国内外实证研究方法,构建了一套包括宏观变量、金融变量、产业变量三个方面影响因素的金融依赖型产业脆弱性指标评价体系。

⑤ 利用因子分析,测算了我国 15 个金融依赖型产业脆弱性指数。通过分析产业脆弱性指数的波动趋势,得出结论:影响我国金融依赖型产业脆弱性指数的指标主要有:固定资产投资/GDP、财政赤字/GDP、贷存比、不良贷款率、资产利润率、资产负债率、费用收益比率。

⑥ 分析了金融业发展波动情况对金融依赖型产业脆弱性指标波动的影响,得出结论:金融体系的稳健对于金融依赖型产业的稳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华丽.2010.浙江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关系实证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范洪波. 2004.国有商业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实证分析和政策建议[J].金融论坛,(7).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1.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宏观审慎指标[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2.金融金融稳健指标编制指南[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5国家统计局.2000-2010.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6韩俊.2000.银行体系稳定性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7韩俊.2000.银行体系稳定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8胡祖六.1998.东亚的银行体系与金融危机[J].国际经济评论,(5):13-17.

9黄金老.2001.论金融脆弱性[J].金融研究,(3).

10黄金老.2002.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专业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精选篇十

第一章 导 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当前,全球范围内出现流动性过剩已是不争的事实,对我国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和金融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政府宏观调控的公信力和有效性面临着新挑战。流动性过剩不是一国范围内的现象,而是世界性的问题。随着中国不断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新兴经济体,全球充裕的流动性也通过各种方式大量流入中国。目前,我国总体上面临日益增大的流动性过剩压力,主要表现在:货币总量在央行对冲调控措施作用下仍保持较快增长;M2 占 GDP 的比重不断提高;外汇储备快速攀升,总量位居全球之首;我国金融机构“存差”规模不断扩大,贷存比逐年下降。流动性对金融资产价格具有重要的影响。以股票价格为例,流动性扩张通常会推动股票价格的上涨,但流动性扩张只是为股票价格上涨提供了可能性,它并非决定股价上涨的决定因素和充分条件。理论分析表明,流动性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历显示,流动性扩张对包括股票价格在内的资产价格的影响往往大于对一般物价水平的影响。

流动性扩张,股价走高是流动性与股价之间的一般关系。根据资产组合理论,流动性扩张时,投资者持有的货币数量增加,使其安全资产比例过高,为维持既有的资产组合结构,投资者将增加风险资产投资。当风险资产供给数量不能随即增加时,风险资产价格会上升。因此,流动性扩张和股价变动之间理论上通常呈现出正向关系。具体而言,其中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股价变动与流动性扩张的时期长短、扩张的可预期性有关。就短期而言,流动性扩张主要表现为股价等资产价格的上涨,甚至会出现股价对流动性扩张的“超调”现象。此外,在有效市场上,被预期到的流动性扩张已经反映在当前的股价中,因而,只有未预期到的流动性增加才会对股价产生影响。二是股价变动与流动性的内在结构有关。在M0 和 M1 层面上,一方面,现金和活期存款中的交易性需求主要用于维持日常的生产生活所需,具有较强刚性,这部分构成通常与股价关系微弱;而另一方面,M0 和 M1 增量中超过日常所需的过剩流动性是流入股市资金的重要来源,因而会对股价变动产生影响。在 M2 层面上,储蓄存款的增加为股价上涨提供了潜在的流动性支持,在股市投资环境适宜的情况下,就会形成“储蓄搬家”,流动性从银行体系进入证券市场,推动股价走高。

流动性扩张只是为股价上涨提供了可能性,它并非股价上涨的决定因素和充分条件,两者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这也是股价通常并不作为货币政策调控对象的原因之一。除了流动性之外,股价变动还受上市公司状况、证券市场环境、投资者心理等诸多因素影响,因此流动性扩张未必会引起股价上涨。倘若股市投资环境不佳,过剩的流动性可能只滞存于银行体系中,表现为银行存款的增加。在流动性扩张背景下,如没有相应的投资渠道分流,容易导致股价快速上涨,产生资产泡沫。反之,如果有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就能够吸纳过多的流动性,减缓股价上涨幅度。而如果流动性扩张是一次性的,那么在短期或将对股价有抬升效应,但难以对股价形成长期支撑。股市的持续走高需要流动性的持续扩张。新兴国家经济高速增长一段时间后,一般会面临币值升值的预期,对国际资本产生吸引力。预期本币升值的国际资本流入国内后,通常会选择股市作为栖身地,从而推动国内股市不断上升。基于以上分析,可见流动性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的。流动性变动与我国股票价格之间呈现怎样的关系?流动性在我国近年来股市上涨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这些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将从实证的角度出发,对这个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理论文献

传统的凯恩斯学派和货币主义均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影响资产价格。他们认为人们最初所拥有的资产结构是均衡的,货币供应量发生的变化会打破这种资产结构,此时,人们就会调整自己的资产结构。在这个调整过程中,各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的价格就会发生相对变化,当资产结构达到另一个新的均衡时,这一价格的变化过程也就自然停止了。而两学派之间的不同点就在于他们对资产范围的界定不同。凯恩斯学派认为人们手中的资产只有流动性资产与债券,而货币主义认为人们手中的资产除了流动性资产和金融资产之外,还包括实物资产。

第二章 流动性与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界定

2.1 流动性和流动性过剩的概念

关于流动性概念的界定,学术界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J.L.Hanson 在《经济与商业辞典》中的词条给出的解释认为流动性是指银行体系内的流动性,所谓的流动性过剩就是指银行自愿或者被迫持有的流动性超过健全的银行业准则所要求的正常水平。之后有很多学者将流动性的概念拓展到整个金融市场中,我国学者鲁政委(2006)对各种定义进行了总结归纳,得出流动性过剩的六种含义:(1)实际货币存量高于均衡水平,潜在的后果是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2)准货币(M2-M1)的持续增加,从图形上看,就是 M2 与 M1 的喇叭形缺口呈现扩大的趋势,其潜在的危害就是可能导致泡沫经济。(3)企业面临的取得资金的松紧状态,其潜在危害是可能导致经济过热,长期导致产出过剩。(4)金融机构存贷差的持续扩大和贷存比的持续降低,其潜在的危害是造成商业盈利水平的下降。(5)银行间市场资金面的松紧状态,他认为银行间市场利率是可以反映流动性是否过剩的关键性指标。(6)指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存款持续处于高位。根据上述对流动性和流动性过剩的不同解释,本文给出流动性的定义,认为流动性的概念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的理解,有微观和宏观之分。微观的流动性根据不同的主体又可以分为金融机构流动性、证券市场流动性和企业流动性。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里存在的过剩的流动性资产的多少,流动性过剩就通常表现为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持续处于高位,存贷差的持续扩大和贷存比的持续降低;证券市场的流动性是指金融资产在一定时间内转换成现金的难易程度和变现成本的高低,在实证研究中经常用股票的换手率来表示流动性的高低;企业的流动性是指企业通过各种筹资手段取得现金的难易程度。宏观的流动性是指一种货币现象,指金融体系内的广义货币存量超过实际经济需要的部分。通常用 M2/GDP 和(M2-M1)来衡量。

本文研究的流动性特指宏观层面的流动性,即指中央银行发行的广义货币量超过实体经济需求的部分,分别采用 M2/GDP 和(M2-M1)两个指标来衡量。其中M2/GDP 衡量 M2 发行量超过 GDP 增长所需要的程度,用来度量央行主动或被动地发行货币造成的流动性的大小;(M2-M1)指广义货币存量和基准货币量之间的差额,用来度量其他因素造成的流动性的大小。

第三章 流动性对金融资产价格波动.................. 24-29

3.1 流动性影响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理论分析................ 24-25

3.2 股权分置改革背景下流动性对金融................ 25-27

3.3 不同货币政策背景下流动性对金融................ 27-29

第四章 流动性与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关系................ 29-49

4.1 实证模型的建立................ 29-30

4.2 股改背景下的检验 ................30-40

4.3 不同货币政策条件下的检验................ 40-47

4.4 实证结论................ 47-49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49-53

5.1 对实证结论的分析................ 49

5.2 关于结论的思考................ 49-50

5.3 本文的不足之处................ 50-51

5.4 政策建议 ................51-53

结论

通过上一章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股改前后,证券市场股票资产的价格波动和流动性之间的影响机理是不一样的,在股改前,股价的波动对流动性有挤出效应,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股价的波动影响流动性,而在股改后,流动性成为股价波动的因素,这就说明我国股改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股市波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微观渠道,起到了完善体制的作用,股改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卓有成效的。而且,这个现象也证明了,在现实中,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推动股价上涨的重要因素。

在货币政策领域,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占主导作用,流动性总是处于从属地位,但这种影响机制很微弱,这也说明我国目前并没有建立其货币政策和金融资产波动之间的调控框架,我国在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是没有考虑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因素的,而且探讨将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纳入宏观调控框架也是不现实的,因为我国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和宏观流动性之间的联系微乎其微,即使有影响,也仅限于理论上的分析,实际上具体影响的微观渠道尚未建立,况且,即使将金融资产的价格波动纳入货币政策调控范围,其也未必能够调节。

货币政策不是万能的,我们不能希冀于依靠货币政策来轻松的熨平证券市场的波动。股价的波动影响因素很多,非理性也只是一个方面,而且随着投资者教育的发展,现在市场正在由非理性向着理性的方向发展。这一现象的集中表现就是在市场上机构交易者的增多,况且货币政策的调控在非理性因素前面,无疑是苍白无力的,比如在股市高涨,投资者非理性占据主要市场时,即使货币政策紧缩,也无法阻挡流动性的过度流入证券市场。

参考文献

[1]Friedman. M. Money and the Stock Market[J],Journa of PoliticalEconomy,April. 1988:99-109.

[2]Dayananda D. and Wen Yaok. Stock Market Return and MacroeconomicVariables in Taiwan[M],Advancesin Pacific Basic Financial Markets.1996.

[3]Allen F & Gale D. Bubbles and crises[J]. The Economic Journal,2000:PP.236-255.

[4]Bordo, Michael D. and Olivier Jeanne. Boom-Busts in Asset Prices,Economic Instability, and Monetary Policy, NBER working paper8966[J],June, 2002

[5]Adrian, Tohias and Shin, Hyun Song. Money, Liquidity and FinancialCycles[J]. Paper Presented in the Academic Panel at the 4th ECB CentralBanking Conference, Frankfurt, November 2006.

[6]Rajan, R. Monetary Policy and Incentives[J]. Address Given at CentralBanks in the 21stCentury Conference, 2006.

[7]Jensen, Gerald R. & Johnson, Robert R Discount rate changes andsecurity returns in the U.S., 1962-1991[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1995(19):79-95

[8] Patelis, Alex D Stock Return Predictability and the Role of MonetaryPolicy[J], Journal of Finance, 1997(54):1951-1972

[9]Bruggeman A, Can Excess Liquidity Signal an Asset Price Boom?[J] BISAutumn Economists, Meeting, 2006, Basel, PP.1-62.

[10]Conover, Gerald R Jenson, Robert R Johnson. Monetary Environments andInternational Stock Returns [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VOI.23,1999:1357-1381.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