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金融专业论文,金融专业培养具有宽口厚金融学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既可在国内外大学和科研院所攻读研究生学位,也可在银行、证券、信托、投资、保险等金融机构及其他企业、政府管理部门等机构任职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金融专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精选金融专业论文范文篇一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
金融是在现代经济中已经处于核心位置,任何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经济建设都离不开金融的参与和引导,住房产业也不例外。一般认为,住房金融是安全性较高的金融业务。同时,住房金融还是一项政策性较强、行业性和区域性比较明显的金融业务,自身有着其独特的运动规律。住房金融风险的累积性很强,一旦爆发,便会迅速扩展,出现大面积的金融风波,危及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20世纪70年代英国的德比银行事件,20世纪80年代美国住房抵押公司风波和1995年日本的住房金融案件都暴露出,住房金融虽然相对安全,但风险一旦形成,便会迅速扩展,以致出现大规模的金融危机。2007年4月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最终酿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更说明这一点。美国次贷危机是一场真正由住房金融本身引发的金融危机,危机的蔓延速度和产生的破坏性超出了人们的预期。虽然危机爆发后美联储采取了包括降息在内的多种调控措施,但次贷风暴似乎并未因此而减弱,金融恐慌更是由单一的次贷领域向其他领域迅速扩展。金融危机逐渐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2008年第四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折合成年率为下降6.2%,为1982年经济衰退以来最严重的滑坡。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第四季度英国经济出现了1.5%的负增长,这是近20年来英国首次遭受经济衰退打击。另据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2008年第四季度GDP季率收缩1.5%,年率收缩1.3%,创下历史最大季度跌幅。作为亚太地区的主要经济体之一,日本经济也正在经历35年来最严重的衰退。日本内阁府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经通货膨胀因素调整后,日本2008年第四季度GDP较前一季度下降3.3%,折合成年率为下降12.7%,创下1974年石油危机以来的新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经济体,中国2009年第一季度GDP虽然同比增长6.1%,但比上年同期回落4.5个百分点,创1992年有记录统计数据以来最低。次贷危机产生的严重后果使人们对住房金融风险不得不重新进行审视。
近年来,伴随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高速发展,住房金融(主要是银行信贷)在不断提供支撑的同时,其面临的风险也不断积聚。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让我们能够冷静地审视我国当前住房金融所面临的风险和严峻的形势。通过对比中美两国住房金融发展的现状,不难发现两者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
(l)经济高速增长和流动性过剩推动房价过度上涨,逐步形成房地产泡沫。网络泡沫和“9.1l’’事件以后,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为了刺激美国经济,阻止衰退,美联储在2001-2003年短短两年间连续13次降低联邦基金利率,由6.5%降到了1%,达到了46年来的最低位。在这些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刺激下,美国经济迅速走出衰退,2002年的GDP增速就达到了1.6%,2004年更是高达4.2%。也就是这段时间,美国的房价也开始随着经济的复苏而快速上涨,从2000-2006年的7年时间内涨幅高达77%。这段时间中国的情况与美国如出一辙。在信贷环境方面,我国的一年期存款及贷款基准利率在2002-2006年间一直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再加上国内外经济需求旺盛等有利因素,我国GDP增速有连续5年都保持在10%以上。同时,我国的房地产投资和房产价格在这段时间也出现了大幅增长。到了2007年,全国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额更是高达2.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0.2%。这主要是由金融体系流动性过剩所造成的。因此,我国的高房价和房地产泡沫产生的原因与美国的情况非常类似,对此必须提高警惕。
(2)经济复苏引发通货膨胀加剧,央行的货币政策开始收紧,此举导致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偿还压力加大,信用风险凸显。从2002年开始,美国经济开始强劲复苏,与此伴随的是通货膨胀也开始抬头。美联储为了应对通货膨胀压力开始调升利率,尤其是两年期利率从2004年6月起调升了4.25个百分点。美联储的加息行为无疑增加了房屋贷款借款人的还贷成本,而美国90%的次级抵押贷款又是可调整利率的抵押贷款,因此此举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大量次级房屋抵押贷款的借款人无力还款,况且这些借款人本身的支付能力就很差。这种情况从2006年第二季度开始变得更加糟糕,受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美国的住房投资开始下降,名义住房价格也开始下跌。房价的下跌直接导致借款人出现还款困难,这些借款人为了降低损失,不得不抛售那些已经贬值的房产,而这又进一步加剧了房价的下跌。住房抵押贷款违约率也因此大幅上升,住房金融风险全面爆发,最终引发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情况和美国也极为相似,由于近年经济发展过快,通货膨胀的苗头已开始显现。为应对通货膨胀压力,自2004年起,央行也9次调增基准利率;一年期贷款利率从5.58%一路升至7.47%,提高了1.89个百分点。银行信贷基准利率的不断上调必然导致住房抵押贷款违约率和坏账率会的不断上升,其潜在的金融风险也将逐步加大。
(3)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的发放标准明显降低,规模迅速扩张,风险逐渐积累。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长期实施低利率政策,这虽然降低了市场上的融资成本,但也为高风险融资项目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因此,很多金融机构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将目光投在了房地产市场,并通过降低住房贷款发放标准的方式大力扩张住房抵押信贷。各金融机构开始将住房金融业务当成主营业务,相互间竞争激烈,这就导致了房地产信贷在银行资产中所占的份额不断扩大。一方面美国的房地产信贷比重不断上升,尤其是住房贷款,增幅最大,而另一方面工商贷款的比重却在下不断降。在房价持续上涨的预期下,美国的金融机构主要依赖房产等抵押物控制风险,而不是严格审核借款人的收入情况。中国的情况也大抵如此。2002年以来的资产价格大幅上涨,促使商业银行专注于风险相对较低的住房抵押贷款,大规模拓展其相关的业务。仅以2007年为例,我国主要金融机构1-10月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就高达1802亿元,在新增消费贷款中所占的比重为80%,在新增贷款中所占的比重为19%。截至2007年末,我国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己高达4.8万亿元,比年初增长了25.4%。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3.01万亿元,比年初增长了30%。按照这个比例计算,银行的房地产开发贷款和购房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高达17.8%左右。因此,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已经高度集中于银行。
第二章住房金融风险的理论分析
房地产业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由于房地产业本身的特点,房地产的开发和消费都离不开金融机构的融资。住房金融的健康发展不仅影响着房地产业和住房金融业的稳定发展,也影响着整个金融业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足以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对住房金融风险的形成机制和传导机制进行系统的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正确的理论可以为研究问题提供有效的指导,本章着重对住房金融风险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界定,并分析住房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及特征和发生机理,揭示传导方式及其对经济的影响,以期为分析我国住房金融风险问题提供理论支撑。
第一节住房金融的概念界定
关于住房金融的内涵与外延,国内外不少学者都做过探讨。Randallfolmston Pozdena(1988)从住房抵押的角度来理解住房金融,他认为抵押市场和住房市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抵押被定义为用不动产做担保贷款的债务工具,抵押市场和住房市场是一种契约关系。在美国,大多数公共政策的关键点是抵押市场影响住房市场。因此,在美国,RandallJohnston Pozdena将抵押贷款比作住房金融是可以理解的。David Gamett等(1991)认为,住房金融是居民各类住宅的建设、改善、购买、租赁、维护以及维修的货币信贷运行制度。他们将住房消费分为自有住房、私有住房租赁和政府、住房协会的公共住房租赁三种形式,按资金投入的目的划分住房金融的范围和性质,并从广义上将住房融资划分为三种形式:资本融资、岁入融资和收入融资。储蓄或借贷形成货币资本,用来购买新房、二手房或改善住房条件。住房的岁入支出是保证住房资产有效运转,提供正常的住房服务(自有住房、私人租赁或公房租赁)所发生的日常性费用,主要包括贷款本息的债务偿还以及住房相关的维护、维修和管理。收入融资是政府采取各种形式的补贴或财政资助使住房消费或住房相关的服务更便宜。
第三章 中国住房金融风险的现状研究.......... 46-72
第一节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现状.......... 46-53
第二节 我国住房金融风险分析..........53-65
第三节 我国住房金融风险的成因.......... 65-72
一、宏观经济因素 ..........65-67
二、制度因素.......... 67-70
三、外部因素.......... 70-72
第四章 美国次贷危机和迪拜债务危机的教训.......... 72-82
第一节 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与启示.......... 72-79
第二节 迪拜债务危机的教训与启示.......... 79-82
一、迪拜债务危机概述.......... 79
二、迪拜债务危机的根源.......... 79-80
三、迪拜债务危机的启示.......... 80-82
第五章 中国住房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82-108
第一节 住房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构成.......... 82-85
一、住房金融风险预警的概念.......... 82
二、住房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82-85
第二节 中国住房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85-89
一、选择指标的原则 ..........85-86
二、住房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86-89
第三节 基于组合赋权的中国住房金融风险.......... 89-97
第四节 中国整体住房金融风险的预警分析.......... 97-103
第五节 中国区域住房金融风险的预警分析.......... 103-108
结论
本文以中国住房金融风险和风险防范机制为研究对象,对住房金融风险的生成机制和传导机制进行了一般性理论分析,选取了世界上几起住房金融风险爆发的案例进行研究,分析了我国住房金融风险的现状,构建了我国住房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并从金融创新和政府干预的角度提出防范我国住房金融风险的政策措施。文章的主要结论总结如下:
第一,在研究住房金融风险时,提出采用广义的住房金融概念,即住房金融是与居民各类住宅的建设、交易、消费与维修等环节相关的金融活动。这主要是因为住房金融涉及住房建设、交易、消费、修缮的各个环节,每一个环节的金融活动都是相互关联的,如住房开发阶段的融资方式直接关系到住房价格,而住房价格又不可避免地影响住房消费信贷(即狭义的住房金融)。
第二,从金融体系脆弱性假说、货币主义、金融资产价格的内在波动性、信息经济学、信贷周期理论、行为金融学、理性泡沫理论和资产价格反射性理论等多角度解释了住房金融风险的生成机制。
第三,从房地产泡沫的形成机制出发,系统分析房地产泡沫与住房金融风险、住房金融风险与银行危机、银行危机与金融危机的关系,理清了住房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
第四,从分析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现状出发,对当前国内的住房金融风险从家庭、房地产开发商和商业银行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认为中国住房金融具有明显的脆弱性,历史上的金融风险对房地产经济的危害重大;现实的住房金融泡沫成分巨大,存在明显的风险隐患,任由其累积,必然爆发严重危机。最后还分析现阶段国内住房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第五,选取美国次贷危机和迪拜债务危机两起住房金融风险爆发的典型案例进行研究,总结了国外在应对住房金融风险所暴露出来的房地产开发过度、金融监管不力、信用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为我国防范住房金融风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美〕威廉姆•B.布鲁格曼著,《房地产金融与投资》,李秉祥等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美〕查尔斯•H•温茨巴奇,迈克•E•迈尔斯,苏珊娜•埃思里奇•坎农著,任淮秀,庞兴华,《现代不动产》,冯恒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美〕彼得5.罗斯著,《商业银行管理》,刘园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4.弗兰克•J•法博齐,弗朗哥•莫迪利亚尼,弗兰克•J•琼斯著,《资本市场:机构与工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版。
6.徐建斌和林观彪:“房地产信贷风险形成的微观机制”,《浙江金融》,2003年07期。
7.汪利娜:“房地产金融风险生成的外部环境”,《小康社会居住目标与房地产经纪行业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房地产业研究中心上海市房产经济学会编,2004年第4期。
8.李睿:“中国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9.周京奎:《金融支持过度与房地产泡沫—理论与实证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李健飞:《经济转轨时期中国房地产融资风险防范:理论与实证》,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精选金融专业论文范文篇二
1.绪论
1.1研究目的和意义
20世纪80年代后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美国等西方国家推行金融自由化,资产证券化导致金融创新得到空前发展,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效率,造成了虚拟经济的繁荣,也极大地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新自由主义主张减少政府干预,过分强调市场的自我纠正机制,因此金融监管部门对于金融过度创新和金融市场证券化等缺乏有效的监管,最终导致了这场危机的爆发。这不得不让人产生思考: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制度才能解决好金融深化、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矛盾?一味推崇金融自由化、减少政府干预的政策是否正确?在我国金融市场还在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建立起一套有效的金融监管制度,从而在促进金融发展的同时有效地控制风险?目前,就这一问题国内研究文献很多,但都侧重于对金融监管的体制、制度以及国外监管实践的介绍和评价,对此次金融危机原因以及其对金融监管理论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的文献尚不多见,对我国建设怎样的金融监管模式的讨论至今也没有得出结论。因此,本着超前、新颖和有难度的选题精神,我选择“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研究”作为硕士学位论文题目,目的是尝试对此重要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重点分析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金融监管所面临的问题及今后的改革思路,希望能为我国金融监管理论和监管实践发挥一些积极的作用。
1.2文献综述
1.2.1国外金融监管理论介绍
纵观金融监管理论的发展历史,每次发生大型的金融危机或经济领域发生重大变革,都会产生对金融监管理论新的研究,从时间上看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20世纪30年代以前,金融监管理论的萌芽阶段:20世纪30年代以前,是经济自由主义盛行并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得到西方主流社会的普遍推崇,人们坚信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力量与市场机制的完美性。金融监管理论主要集中在货币监管和防止银行挤提方面,讨论的焦点问题在于中央银行的建立与其功能的实现,对于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的具体干预则很少论及。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对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经营行为基本上不干预,更不对利率等金融服务和市场价格进行直接控制。此时的金融监管目标主要是提供一个稳定和弹性的货币供给,并防止银行挤兑带来的消极影响,很少使用行政命令,而是强调自律,关于市场准入、业务范围等方面的限制很少。这种状况与当时自由资本主义正处于鼎盛时期有关。这一时期,关于金融监管的另一种值得提及的观点是以哈耶克为首的“自由银行制度学派”的理论。它们不承认市场是有缺陷的,因而信奉金融业的自由经营原则,认为存款保险和最后贷款人的功能都是不必要的,甚至主张取消中央银行。总之,这一阶段是金融监管的初始萌芽时期。在中央银行制度建立之前,由于经济自由主义的影响,金融监管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自己的内部管理上;中央银行建立后担负起最后贷款人的职责,就开始具有一定程度的金融监管机构色彩,金融监管逐渐成为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责之一。
第二,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金融监管理论的初步发展时期:这个时期金融监管理论是伴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强调监管的效率。在30年代大危机中,大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倒闭,给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和经济体系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表明金融市场具有很强的不完全性,“看不见的手”无所不至的能力只是一种神话。在金融市场上,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完全和金融体系的本身特点,市场运作有时也会失灵,使人们不再相信市场调节的完美性。立足于市场不完全、主张国家干预政策和重视财政政策的凯思斯主义取得了经济学的主流地位。许多国家放弃了自由银行制度,从法律、法规和监管重点上,对金融机构的具体经营范围和方式进行限制和干预。各国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监管当局纷纷得以建立和完善,并颁布法律予以确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33年的《格拉斯一斯蒂尔法》(G-S法)的颁布,该法在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之间设立了一道业务分离的防火墙,是美国金融分业经营体制形成的主要标志,也被视为美国金融监管的基石。
第2章金融监管的基本概念
本章作为开篇章,主要对金融监管的概念及其意义,金融监管的目标和原则,金融监管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描述和概括,以此作为本文以后各章研究分析的基石出。
2.1金融监管概念及意义
2.1.1金融监管的概念
金融监管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如中央银行等)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金融监管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规制行为。①综观世界各国,凡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无不客观地存在着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管制。戴相龙、黄达主编的《中华金融辞库》指出“金融监管”一词是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的复合词,它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督管理当局依据国家法规的授权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的称谓。刘锡良在《中央银行学》一书中对金融监管的解释是:“金融监管”指一国政府根据经济金融体系稳定、有效运行的客观需要以及经济主体的共同利益要求,通过一定的金融主管机关,依据法律准则和法规程序,对金融体系中各金融主体和金融市场实行的检查、稽核、组织和协调。张贵乐、吴军主编的《中央银行学》中指出:金融监管就是监管当局对各类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监督检查和管制,以保证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确保存款人的利益。金融监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②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实施的监督管理。广义的金融监管在上述涵义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内容。本文所讨论的金融监管均指广义的金融监管。
第3章 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模式的比较.......... 22-35
3.1 金融监管体制理论 ..........22-27
3.2 世界主要国家金融监管体制比较..........27-33
3.2.1 美国金融监管体制.......... 27-30
3.2.2 日本金融监管模式.......... 30-31
3.2.3 英国金融监管模式.......... 31-33
3.3 小结 ..........33-35
第4章 美国次贷危机对金融监管制度.......... 35-41
4.1 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分析..........35-37
4.2 美国政府改革金融监管的举措.......... 37-39
4.3 对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启示..........39-41
第5章 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发展历程、现状..........41-46
5.1 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发展历程和现状..........41-43
5.1.1 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发展历程 ..........41-43
5.1.2 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现状.......... 43
5.2 我国金融监管所面临的挑战..........43-45
5.3 小结.......... 45-46
第6章 我国金融一体化监管模式的构想 ..........46-55
6.1 一体化监管模式的比较优势与不足.......... 46-48
6.2 一体化监管模式的博弈论分析 ..........48-52
6.3 我国一体化监管框架的构想 ..........52-55
结论
本文在介绍金融监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指出了世界主要金融监管监管模式的发展过程及各自特点,提出世界金融监管模式发展的趋势,并且深入分析了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爆发的深层次原因,总结了危机爆发后各国金融监管改革的举措和各国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的金融监管实践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未来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建议,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一国的金融监管体制的模式,受其社会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结构、政治结构和具体组织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没有特定的模式可套用,必须结合各国实际情况逐步完善;
2、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爆发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国等国家在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放松金融监管,导致金融过度创新、道德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的积聚。因此,对于新自由主义的主张应该取精去糟、综合利用。同时,各国应该加强金融监管,特别是注重系统性风险的监管;
3、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目前我国的分业监管模式已不适应这一趋势。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金融监管体制下,缺乏有效的宏观审慎监管,对系统性风险防范机制不足,不利于实现金融业健康稳定的发展。而一体化监管模式对金融混业经营的监管有其独特的优势,改革我国目前的分业监管模式,逐步建立一体化的金融监管模式是未来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方向。
在论文的完成过程中笔者深感到水平有限,加之时间匆忙,本文还存在诸多不足,对提出的很多问题的分析还不够完善。比如,对我国如何具体完善金融监管体制问题的分析远不够透彻,这也是以后我在步入工作岗位后需要进一步学习研究的方向。望各位老师不吝赐教,不胜感激。
参考文献
[1]邹力行.金融帝国-中国的发展与启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2]刘平.世界大行动:救市进行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3]冉生欣.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4]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5杨松.国际法与国际货币新秋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樊纲.资本浪潮一金融资本全球化论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7]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8]罗纳德•麦金农.美元本位下的汇--东亚高储蓄两难[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9l安迪森•维金.美元的堕落[M].广州:广州经济出版社,2006.
[10]保罗•克鲁格曼.萧条经济学的回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精选金融专业论文范文篇三
1导论
1.1问题的提出
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的全球金融危机已成为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一件大事。危机爆发以来,多家顶尖投资银行土崩瓦解,东欧和南美多个国家甚至濒临破产的边缘,各国的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都面临着巨大威胁。在美国金融危机向更深层次演进和蔓延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和深化,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我国外部需求大幅萎缩。全国各地区经济外向程度和产业结构不同,所受金融危机影响也有所不同。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还在加深,虽然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但基础尚不稳固,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企业经营造成较大影响。外部需求减弱导致出口企业订单下降,但地区、企业性质和行业间存在差异。目前,全球经济仍然处在衰退之中,还没有完全走出危机的影响。中国是参与经济全球化、分工体系较为深入、外贸依存度较高的大国之一,全球形势的不稳定对中国经济企稳向好有着负面的影响。为了应对危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政府自2008年底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扩大内需、保增长、保就业的积极宏观经济政策,并就若干重要产业出台了产业振兴计划、相关政策成效显著。自2008年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实体经济以来,陆续有一些学者对金融危机的影响进行过一些研究,但总体上这些成果存在如下问题:缺乏对危机传导机制的系统研究;缺乏对危机总体影响的定量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国民经济影响非常深刻,这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危机的作用原理和机制,这一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样是在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有的企业仍然能够保持平稳快速的增长,有的企业比不降反升,而有的企业却出现明显的经济下滑、甚至关门歇业。同样的环境下,却有如此大的差异,需要探究其深层次原因。论文研究在这些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理论回顾与相关研究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对这次金融危机的成因及传导机制以及实体经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做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1.2.1国内文献综述
由于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我国众多学者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1.初步分析了此次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其传导机制。余岭(2009)认为: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受到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中国实体经济受到直接打击;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被金融危机进一步放大。郑建红、徐少华(2009)从国际贸易对我国实体经济影响的途径着手,分析了我国实体经济受欧美企业退单、违约等原因而迅速下滑的传播过程。尽管部分学者对我国实体经济遭受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进行了研究,但是,还没有系统地研究我国实体经济(工业行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传播过程。
2.定量分析单个行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分析。我国目前针对单一行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研究较多,包括对钢铁行业的预测与分析、汽车行业的预测与分析、纺织业的影响与分析等。尽管对单一行业的研究众多,但是还没有将各工业行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
3.对我国工业行业传导过程的分析。黄速建、刘建丽、王钦(2009)等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基本上是从企业销售方面开始的,由于销售额的下降导致库存的增加和流动资金的紧张,并进而导致裁员、歇业或者倒闭。但这种影响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以及同一行业处于产业链不同位置的企业所带来的影响又表现出差异性。面对这种典型的“外部冲击型”危机,国外市场集中在欧美的、规模较小的、技术水平低、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企业将受到更大的冲击。虽然文章对我国工业行业的部分行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但是,文章并没有分析上下游行业之间的关联影响,也没有运用定量分析方法进行具体量化分析。
4.此次金融危机之前,我国众多学者对现代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的研究主要是对国外研究的探讨。李小牧等(2001)在《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90年代的理论与实践》详细的介绍了“三代金融危机模型”,重点分析了近些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安辉(2003)在《现代金融危机生成机理与国际传导机制研究》中,对金融危机及其传导机制的概念性界定做了多方面的介绍与剖析,重点从贸易溢出效应、金融溢出效应、季风效应和净传染效应(P盯。Contagion)四个渠道对金融危机传导过程进行了分析及应用等。从日前所掌握的金融危机方面的资料来看,我国目前对金融危机及其传导这一重大课题尚无新的理论,基本上都是对国外金融危机模型的借鉴及剖析。
2金融危机及其对我国经济影响概述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对我国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外需依赖较高的行业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应。本章第一部分首先对金融危机进行了概念性的界定,并且对金融危机模型机传导机制进行了简要的回顾与分析;其次,对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后我国经济总体以及不同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概括分析。金融危机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的概述是论文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以此我们可以观察到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经济和重要行业受到的影响。
2.1金融危机概述
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金融危机”成为了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时隔十年之后的金融危机又一次吸引了研究者的眼球,再次成为了学者们研究的重点。
2.1.1金融危机及其传导机制概述
1. 金融危机的界定
金融危机的界定。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金融危机的定义为: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一一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它表现为一国货币短期内大幅度贬值,一该国金融市场上价格的猛烈波动,大批的银行经营困难乃至破产,整个金融体系急剧动荡。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明斯克(FrederiC.5.Minhkin)对金融危机的解释为:金融危机是指金融市场发生混乱,逆向选择和道德危害问题变得更糟,金融市场在此时己经不能有效地将资金配置给最有生产力的投资机会。因此,金融危机驱使经济从高产量,金融市场运行良好的平衡中转变到产量急剧下降的危机中。第一个定义从直观的角度对金融危机所引起的具体现象—金融体系的非正常波动进行了概括。弗雷德里克.明斯克着重从金融市场的角度出发,认为金融危机是金融市场的馄乱无序,失去了资金配置的作用。
3 我国工业行业的分类及特点............. 21-29
3.1 变量与数据的选取及说明............ 21
3.1.1 变量的选取与说明 ............21
3.1.2 数据的选取与说明............ 21
3.2 工业行业的分类、特点及行业间............ 21-28
3.3 小结 ............28-29
4 影响工业行业增速的因素与定量分............ 29-64
4.1 国内因素对工业行业增速............ 29-46
4.2 国际因素对我国工业行业增速............ 46-63
4.3 小结 ............63-64
5 金融危机对我国工业行业影............ 64-75
5.1 定量分析对我国各行业有............ 64-69
5.1.1 国内因素间的定量分............ 64-66
5.1.2 国际因素定量分析 ............66-69
5.2 金融危机对我国各行业增速影响............ 69-71
5.3 金融危机对我国工业行业影响的传导过程............ 71-75
结论
通过前文的相关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几个结论:
1.金融危机通过贸易溢出效应及金融溢出效应等对我国工业行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对我国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10个行业的负面影响。
2.我国工业行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传导过程。金融危机由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开始,到2008年向世界各地蔓延,多数发达国家实体经济遭遇到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些体现在2008-2009年两年中,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出现了衰退(负增长);而我国的GDP增速也出现了明显的下滑,但是下滑幅度并不是很大。从我国工业行业来看,各行业增长的变化却有着显著的差别。通过对汇率、资本流动、我国的进、出口等因素的分析,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并且从国际经济学角度来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正确的。金融危机从国际传导至我国的因素基本得以确定。由这些因素及其他因素联合对我国工业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受到影响的是我国进、出口额较大的行业,其次影响到其他行业,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其他采矿一业、饮料制造业及烟草制品业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3.通过面板数据分析发现:我国各工业行业受投资影响有显著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投资对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提高l个百分点,能够促使行业增长0.39个百分点,除此之外,还有11个行业增加值增速的提高也显著受投资增长的正向影响,表明这12个行业投资对行业增长仍具有较大的作用,可以扩大投资来使得这些行业达到规模效益;有22个行业投资增速显著为O,表明投资增速的提高对这些行业影响儿乎没有作用,它们可能己经处在规模效益的状况,要想使得它们快速增长,应该考虑技术更新、产品升级等;另外5个行业的投资增长与其行业增速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这可能是存货的累积给它们的增长带来了影响,投资的增长更进一步促使它们增长放缓。
参考文献
1查理斯.P.金德尔伯格.经济过热、经济恐慌及经济崩溃-金融危机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中译本.
2保罗.克鲁格曼.萧条经济学的回归[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中译本.
3弗里德曼,施瓦茨.大衰退[M].1929-1933.中信出版社.2008年中译本.
4李欣广等.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工业化新路[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5德罗萨.金融危机真相[M].中信出版社.2008年中译本.
6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商务印书馆.1999年中译本.
7李晓鹏.金融危机下的重点行业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8何新华,吴海英等.中国宏观经济季度模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6.
9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2009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展望[M].科学出版社.2009.1.
10李小牧,李春锦等.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90年代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精选金融专业论文范文篇四
1. 前言
1.1研究背景
1944年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论文范文具有潜在的问题一特里芬难题,随着美国经济竞争力的减弱,维持美圆和黄金的固定比率已经成为一个沉重的负担。1971年8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停止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支柱之一倒塌。黄金和美圆不再维持固定的比率,美圆的去黄金化给了美国政府一个通过滥发美圆来解决国内经济问题的便利,美国政府开始利用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通过超发美元输出通货膨胀、操纵汇率。美元的超发引起了汇率的经常性波动,固定汇率制度的基石不复存在,浮动汇率制度诞生并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汇率的不确定性给从事涉外经济交往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为了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政府越来越倾向于主动干预经济活动,政府干预主要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来实现,利率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经济调控工具,为了消除大众预期对政策效果的负作用,利率的变化也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另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金融投机活动的盛行,使得经济风险的国际传导机制更加完善。近年来发生的事件,如希腊债务危机,美国次贷危机,巴林银行的倒闭及长期资本资产管理公司的破产等事件都警示我们要增强风险管理意识,丰富风险管理知识,拓展风险管理手段,提高风险管理工作水平。
在过去的风险管理实践中,人们逐渐创新出了一些风险管理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分为三类:1。弹性法。弹性是指因变量的变化相对于自变量变化的比率,例如久期管理方法。但是变量之间大多并不是线性关系,在进行数据处理时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凸性问题,而且有些时候会因为凸性的线性近似带来不适当的结论,如利用期权构建套期保值投资组合时,仅使用期权的Delta系数并不能完全对冲风险。2.波动性方法。1952年马维茨提出的投资组合理论使用标准差作为风险的度量,后人在比较不同基数的经济活动的风险时,又提出了离差的概念。标准差是指变量相对于其期望的波动程度,而离差是指标准差与期望的比值,但这种方法是基于投资组合收益率服从正态分布的假设基础上的,虽然可以对收益率的分布进行扩展,但该方法要求投资组合收益率的二阶矩必须存在,从而对投资组合收益率的概率分布施加了限制。3。VaR法。摩根公司首先使用这种方法并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用于公司的风险管理。VaR是指在一定的概率水平下,公司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所可能遭受的最大损失。因为它能用一个简单的数字对公司的风险状况进行描述,容易理解,因此采用该方法的公司越来越多。过去的风险价值方法是基于投资组合收益率序列服从于正态分布的假设,且单项资产的收益率之间为线性相关,我们在实证中证明了该方法会低估极端事件的出现概率和发生极端事件时的损失数额。出现这种偏差的原因除金融资产的价值变动过程并不服从于正态分布外,还和变量之间的相关结构有关。
线性相关系数是过去常用的相关性度量,它只要求随机变量的二阶矩存在即可。随着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迅猛发展,因传统的线性相关结构无法包容期权的非线性收益状态,因此需要引入Copula函数。Copula方法除能捕获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结构外,还能够提供变量之间的其他类型的相关结构信息,如非线性收益的期权与其他类型资产之间的非线性非对称的相关结构,特别是可以根据需要通过选择C叩ula函数类型来捕捉分布尾部的相关关系,而线性相关系数无法提供尾部的相关信息。尾部的相关信息在特别关注极端事件的风险管理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相关结构描述,可以方便准确的进行投资组合的风险试算,结合极值理论就可以方便的进行压力测试。因能全面准确的描述变量间的相关结构。由于能提供多样化的相关结构信砂息及不限制单项资产收益率的边际分布,CoPula函数广泛的的应用于投资组合选择与风险管理,资产定价等方面。
1.2文献综述
Copula函数是将多维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表示为各变量的一维边际分布的函数。1959年,Sklar提出了C叩ula理论,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将一个多维联合分布分解为它的各变量的一维边际分布和一个描述变量之间相关结构信息的Copula函数,Sklar定理是Copula方法体系的基础。但因为金融的数量化要求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才变得比较迫切,所以C叩ula函数被引入金融领域己经是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事了。1998年Nelson系统地介绍了C叩ula的定义及构建方法,并全面归纳了Copula函数的性质以及重要的CoPula函数族类型。1999年,Embrechs开始在金融领域引入Copula理论,这种度量变量之间相关结构的方法极大地推动了测度和管理风险工作。Copula函数方法在金融风险度量中具有以下优势:①Copula理论不对边际分布的选择施加限制,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选择变量的边际分布,结合CoPula函数为构建多元分布函数提供了极大地灵活性;②在使用Copula函数方法建立模型时,变量的边际分布只反映单变量的个体信息,而由CoPula函数提供变量之间的相关结构信息,将多元联合分布建模分解为估计单变量的边际分布和变量之间的相关结构两个相互独立的步骤,降低了建模难度;③通过选择使用不同类型的Copula函数,除变量之间对称的线性的相关结构外,还能够准确捕获变量之间非对称、非线性的相关结构信息、,特别是能够捕获分布尾部的相关结构信息,而度量极端情境下投资组合的风险才是风险管理机构关注的重点。
2.风险管理方法
2.1概述
金融,简言之,就是通过对资源在时间和空间的配置,实现对风险的最佳匹配。在通过资金融通来实现资源在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上的配置的同时,也是风险在这两个维度上的配置。因此,金融业实际上是以风险为经营对象的,风险管理对其有特别重要的意义。1944年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具有潜在的问题一特里芬难题,随着美国经济竞争力的减弱,维持美圆和黄金的固定比率已经成为一个沉重的负担。1971年8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停止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支柱之一倒塌。黄金和美圆不再维持固定的比率,美圆的去黄金化给了美国政府一个通过滥发美圆来解决国内经济问题的便利,美国政府开始利用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通过超发美元输出通货膨胀、操纵汇率。美元的超发引起了汇率的经常性波动,固定汇率制度的基石不复存在,浮动汇率制度诞生并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汇率的不确定性给从事涉外经济交往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为了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政府越来越倾向于主动干预经济活动,政府干预主要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来实现,利率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经济调控工具,为了消除大众预期对政策效果的负作用,利率的变化也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另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金融投机活动的盛行,使得经济风险的国际传导机制更加完善。近年来发生的事件,如希腊债务危机,美国次贷危机,巴林银行的倒闭及长期资本资产管理公司的破产等事件都警示我们要增强风险管理意识,丰富风险管理知识,拓展风险管理手段,提高风险管理工作水平。
3. COPULA函数............. 29-46
3.1 COPULA函数的定义及性质........... 30-31
3.2 几种COPULA函数的比较........... 31-35
3.2.1 椭圆Copula函数族........... 31-34
3.2.2 阿基米德函数族 ...........34-35
3.3 COPULA函数的参数估计方法........... 35-39
3.4 COPULA模型的检验........... 39
3.5 KENDALL'S T和SPEARMAN'S P ...........39-41
3.6 使用COPULA函数来表示秩相关和尾部相关........... 41-44
3.7 COPULA函数在金融上的应用...........44-46
4. 常用的边际分布建模 ...........46-54
4.1 常用的边际分布........... 46-51
4.2 GARCH模型 ...........51-54
5. 实证研究........... 54-62
5.1 数据来源........... 54
5.2 实证研究的步骤........... 54-55
5.3 数据的统计分析 ...........55-58
5.4 估计边际分布........... 58-59
5.5 估计COPULA函数的参数 59-60
5.6 结论...........60-61
5.7 总结 ...........61-62
结论
本文围绕CoPula函数这一度量相关结构的工具展开。金融风险管理在浮动汇率制度、利率经常变动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重要。传统的风险管理制度已经不能满足既易理解又能涵盖所有类型的金融资产的要求,因此能满足上述要求的风险价值法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大量的计量实证中,人们发现金融时间序列既不满足正态分布假设,不同的金融时间序列之间也超越了线性相关关系,金融时间序列还存在一定的自相关和偏自相关,这样依据多元正态分布假设的风险价值法就存在严重的缺陷。本文第二章介绍了风险价值的相关理论,第三章介绍了copula函数的相关理论,第四章简单介绍了利用C ula函数建模时常用的边际分布类型,第五章以上证指数和深证综指的收盘数据做实证研究,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方面我们都可以看出,copula函数在金融时间序列建模时,不仅可以灵活的选择变量的边际分布类型,而且能够提供比线性相关更多的相关新结构信息。通过应用C ula函数,可以弥补过去风险价值计算中的假设与实际不符的缺陷,从而获得更加稳健的风险价值估计。但是应用CoPula函数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使用椭圆族copula函数建模时,因椭圆族copula函数不满足可结合性,在处理高于二维的问题时,就可能存在问题,因此本文只考虑了二维的分布。现在在金融时间序列建模时,还有时变Copula函数和混合copula函数,这两种方法能够改进现有的copula函数模型,但在参数估计和统计检验方面还存在障碍,也不容易实现,综上,CoPula函数可以灵活的描述金融时间序列的相关结构,在金融时间序列建模中的作用会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 B W Arthur. Competing technologies; inereasing returns and lock in by historicalevent [J].The Eeonomie Journal, 1989
[2] Bain J .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1959.
[3] Bain J . Barriers to New Competition [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Press, 1956.
[4] Batt Rosemary. Explaining wage inequality in telecommunications services:Custome rsegmentation, human resource practices and union declme[J].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2001(10): 19-28
[5] Boyer, Mai cel. A Habit Forming Optimal Growth Model [J]. InternationalEconomic Review, 1978(19)
[6] Boyer,Maicel. Rational Demand and Expenditures Patterns under HabitFormation [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83(31).
[7] Brynjolfsson, Erik,Michael D Smith, Jeffrey Hu. Consumer surplus in the digitaleconomy: Estimating the value of increased product variety at online booksellers[J].Management Science, 2003(11): 87-89.
[8] Chakravorti, Sujit. Theory of credit card networks: 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 [J].Review of Network Economics, 2003(12):103-112.
[9] Chaloupka,Frank. Rational Addiction Addictive Behavior and Cigarette Smoking[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99).
[10] ChappelL Davies, Griffiths. Online Computer Gaming [J]. Journal of AmerieanAcademy of Business, 2004(7):87-96.
精选金融专业论文范文篇五
第一章绪论
1选题背景及意义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生产社会化和经济服务化的发展,导致货物与服务的生产可以由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不同企业来完成,这就产生了外包这种新的国际分工形式。跨国外包是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崭新趋势,并在广泛和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进程。近年来,随着离岸外包和业务流程再造外包的崛起,农村金融企业从业务外包中获得的利益越来越得到极大地提升,农村金融服务业务外包逐步成为当前国际外包市场中的重要业务。目前全球主要农村金融机构中大概有80%以上都存在外包业务。加入WTO后,我国的农村金融业逐步对外开放。而随着北京建设国际化城市目标的确立,以及北京市作为中国重要的农村金融中心之一,北京农村金融市场的农村金融业务品种及操作模式也在逐步与世界并轨。因此,在该背景下研究北京农村金融市场之一—农村金融服务外包市场的结构和定位,对北京市农村金融服务中心战略地位的确立与实现尤为重要,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2外包研究综述
2.1外包的缘起
外包(outsourcing)概念起源于20世纪后半期,它源于专业化分工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所引发的生产环节和供应链结构的再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工业化的流程在服务产业内也逐步兴起。现在外包已被认为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较为显著的经济现象之一,它为更多欠发达国家提供了参与国际分工的机会,并通过国际贸易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
2.2外包研究的主要范围
目前对外包的研究在国际和国内都受到很大关注,不管是发包的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还是接包的印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20世纪90年代末期对外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外包给企业带来的收益方面,21世纪初期对外包的研究则主要关注于外包对就业的影响以及关于外包的计量方面。从研究角度来看,有从企业微观管理的角度出发,也有从宏观的国际贸易角度出发,但关于外包的研究一般都是站在发包国的角度来进行的。从企业管理微观角度研究外包的较多。外包是企业不断发展的经营行为的一种。早期一些企业为降低成本、提高运营效率而采用外包这种经营方式,后来外包逐步发展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有力工具之一。因此,早期对外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外包决策研究方面,包括外包给发包企业带来的利益研究,外包存在的风险研究,外包形式的选择研究,外包地点选择的研究等等。
2.3国外学者关于外包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外包的研究主要关注于微观层面的研究,近些年更多用计量的方法进行微观论点的论证。在关于企业是否外包的决策方面,Grossman和Hart(1986)以及Hart和Moore(1990)运用产权理论对此进行了分析川。他们认为应该对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进行合理分配以使其由于投资扭曲而产生的盈余损失到最小。因此假如两个代理人都对业务的不同单元进行了投资,此种情况下,要么将所有权都授予一方代理人从事垂直一体化生产,要么将业务的两个单元分开来从事非一体化生产即外包模式的生产,选择哪种生产安排要看哪种安排的盈余损失最小。而Antr如(2003)、Antr幻&HelPman(2004)以及Melitz(2003)等则将垄断竞争纳入一般贸易均衡模型中用来分析企业是否外包[2]。他们认为在要素享赋存在差异的情况下,那些资本密集企业的产品生产模式会采用垂直一体化生产,而劳动密集的企业产品生产模式则会采用外包的形式来进行生产。在企业生产率存在一定差异的情况下,效率最高的企业是采用在发展中国家进行国外直接投资(FDl)的垂直一体化的生产方式,效率一般的企业是将生产外包到发展中国家,效率低下的企业则是在发达国家实行垂直一体化生产,而在发达国家采用外包生产模式效率最低。MeLaren(2000)以及Grossman和Helpman(2002,2005)等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对专用投资下的企业外包决策进行了研究[3]。他们认为企业的生产效率与外包部分的专用性投资密切相关,从而影响企业的外包决策。Grossman和Helpman(2004)用激励制度的方法来权衡垂直一体化和外包的选择。在一个垂直一体化的公司内,代理商在部分任务中的努力是能够被完全监控的,但如果代理商是一个独立的合同承包商则就无法监控。
第二章农村金融外包理论分析
农村金融外包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与社会分工、产品交换和国际贸易相伴而生的,并随着经济活动的发展从生产制造领域扩大到农村金融服务领域。特别是1990年以来,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使产品生产过程和企业价值链能够在时空上进一步分离,企业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大大改变了企业传统的经营方式。同时,为了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激烈市场竞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放弃传统的纵向一体化战略,将原来在企业内部的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专业化厂商,而专注于自己更擅长的业务,农村金融外包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形式,农村金融外包也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全球农村金融外包业务市场更是得到蓬勃发展,据全球著名市场研究公司一美国高德纳(Gartner)公司预测,自1999年以来,全球金融业务外包市场的年均增长率为23%。
1外包的涵义及其表现形式
1.1外包的涵义
外包概念起源于20世纪后半期,它源于专业化分工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所引发的生产环节和供应链结构的再造。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大型计算机的出现,引发了生产要素变革,对于当时每周只需几小时计算机用量的大部分企业来说,自备计算机的成本过于高昂,他们便使用其他企业的计算机,并按时付费,从而为本企业节约了大量的投资成本和专业技能成本。这种现象刚开始被称为外部资源应用=。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外包模式逐渐被一些企业应用到其他方面,如财务管理、生产流程管理、企业信息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1990年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d)和哈默尔(GaryHamel)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中首先提出“外包”这一概念,他们认为外包是指企业基于契约,将一些非核心的、辅助性的功能和业务交由企业外部专业化服务机构,利用这些机构的专长和优势来提高企业整体的效率和竞争力,而自己则集中资源重点从事核心的主要业务。
第三章 农村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历程...........24-31
1 农村金融服务外包发展概况........... 24
2 农村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过程........... 24-26
3 农村金融服务外包发展的趋势........... 26-27
4 农村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 ...........27-29
4.1 来自外包服务供应商的风险........... 27-28
4.2 来自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 28-29
5 农村金融服务外包业务风险控制...........29-31
5.1 农村金融机构加强全流程风险管理...........29
5.2 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外包业务配套........... 29-31
第四章 印度金融外包发展经验与启示...........31-40
1 印度金融外包市场发展概览 ...........31-34
1.1 印度金融外包发展历程........... 31-32
1.2 印度金融外包发展现状........... 32-33
1.3 印度金融外包发展模式演进........... 33
1.4 印度金融外包价值链提升 ...........3-34
2 印度金融外包产业的迅速发展壮大源于...........34-40
第五章 北京市农村金融服务外包市场定位 ...........40-48
1 农村金融活动价值链分析 ...........40
2 农村金融服务外包发展过程就是........... 40-42
3 外包吸引力指数模型显示我国外包........... 42-43
4 北京应定位发展农村金融服务外包高端市场........... 43-48
结论
通过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
1、外包是国际化大分工不断深化所带来的结果。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件完整商品的生产被不断的分割,各模块也是由最有效率的企业来进行生产,然后组装成成品。外包进一步实现了资源使用效率的优化;
2、农村金融服务外包是制造业外包不断演化所带来的结果。外包最初兴起于制造行业,随着外包在制造业领域的广泛应用,这种提升生产效率的分工模式和方法又被逐步应用到服务领域,农村金融服务外包随之诞生;
3、北京市具有发展高端农村金融服务外包的优势。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聚集了大量的人力资本,高端技术人刁‘获得较易,在基础设施、技术、人才等方面都具有较大优势,因此适合发展高端农村金融服务外包。此外,北京较高的人力成本和租金成本也决定了北京必须发展附加值较高的农村金融价值链高端环节的外包
;4、北京农村金融服务外包市场客体丰富,市场结构较为完善。北京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外包客体日趋丰富,从传统单一的信息技术、后勤保障外包,逐步发展到运营过程、保险理赔、会计服务、市场研发等多元化领域外包;从主要集中在与农村金融有关的信息技术方面外包,向业务流程再造外包方向发展。丰富的客体决定了北京农村金融服务外包市场结构较为全面。
由于水平所限,本文对农村金融价值链的分析还不够完善,未来将对农村金融业的价值链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深入研究,明晰价值链各环节的附加值,为北京农村金融服务外包的定位提供更加可靠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B W Arthur. Competing technologies; inereasing returns and lock in by historicalevent [J].The Eeonomie Journal, 1989
[2] Bain J .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1959.
[3] Bain J . Barriers to New Competition [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Press, 1956.
[4] Batt Rosemary. Explaining wage inequality in telecommunications services:Custome rsegmentation, human resource practices and union declme[J].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2001(10): 19-28
[5] Boyer, Mai cel. A Habit Forming Optimal Growth Model [J]. InternationalEconomic Review, 1978(19)
[6] Boyer,Maicel. Rational Demand and Expenditures Patterns under HabitFormation [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83(31).
[7] Brynjolfsson, Erik,Michael D Smith, Jeffrey Hu. Consumer surplus in the digitaleconomy: Estimating the value of increased product variety at online booksellers[J].Management Science, 2003(11): 87-89.
[8] Chakravorti, Sujit. Theory of credit card networks: 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 [J].Review of Network Economics, 2003(12):103-112.
[9] Chaloupka,Frank. Rational Addiction Addictive Behavior and Cigarette Smoking[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99).
[10] ChappelL Davies, Griffiths. Online Computer Gaming [J]. Journal of AmerieanAcademy of Business, 2004(7):87-96.
精选金融专业论文范文篇六
1.导言
1.1问题的背景与提出
1980年代与1990年代间的国际金融动荡已形成了一种看法,那就是国际货币关系的变化是由下面因素促成的,一是日益增加的自由流动资金或者说是糟糕的汇率管理制度的结果,或者干脆说是两者的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些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增加的资金流动出了问题有毛病,并以此得出结论加强资金控制是必须的。而其他人则认为问题在于糟糕的汇率管理制度而不是资金流动问题。本论文认为资金流动现在还远未达到国际间完全流动的程度,甚至还逊色于19世纪至20世纪期间的资金流动性,并随后检查了现存的阻碍完全流动性的障碍。本论文集中于汇率问题的讨论,并探讨了在当前的金融市场条件下货币当局所要面对的选择。接着本论文结合中国实际就货币通货膨胀,资金监管,区分有效投资与无效投资等做了具体分析并相应地给出了结论。
1.2文献综述
国际资本的流动历来都与世界各国经济密切相关,尤其是各国的金融当局们更是密切的关注着国际资本的流动。当然了在不同时期,世界各国对待资本流动的方法态度是不一样的。正如本论文所说的一样在20世纪早期国际资本的流动甚至还不如19世纪时期的国际资本流动性大。而国际资本的流动又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中官方控制与所在国的汇率制度管理又关系重大。究竟采取什么样的资本管理方法以及外汇管理制度哪,对此许多专家学者纷纷表达了各自的观点与看法。金荤(2006)在《资本管制与资本项目自由化》提出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已经与世界经济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而国际资本流动尤其是外来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书中作者从四个方面(目标、手段、强度、有效性)来分析了当前中国政府对资本的管制,接着进一步探讨了将来放松资本管制以及资本自由化的可能选择。该书中作者较多地运用了理论和经验分析法,其中特别多地采用了事件和案例分析。
张天顶(2011)在《全球经常项目失衡问题研究》中提到了自从2007年以来全球经常项目失衡变得越来越严重从而金融市场也因为此问题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那么失衡具体就是表现在美国当局的经常项目_赤字与相对应的新兴国家巨额外汇储备。自从20世纪末开始美国经常项目赤字就开始变得严重起来并逐渐成为各国经济所必须要关注的问题。对于美国的赤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直将其视为未来世界经济的主要风险。至少从20世纪90年代中晚期以来,全球经常项目失衡问题就一直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发表的各期《世界经济展望》中被视为影响未来全球经济活力的主要风险。而作者在本书中也痛死指出了政策制定者们必须认真仔细地考虑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这不仅对其本国经济而且对于世界经济来说都是一颗不定时的炸弹。郑玲丽(2011)在《人民币汇率的国际法思考》中以西方国家对我国人民币汇率的指控和涉及的相关国际法为导引,以国际和国内相关法律的解读破译为具体根据,对西方国家对人民币汇率指控的是非曲直以及可能对人民币汇率采取的行动和结果做出了分析说明。作者指出伴随着我国国际收支特别是对外贸易的巨额顺差,于是他们开始将这一问题国际化,上诉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或者是世界贸易组织(WTO)。但是这已经超越了工MF的权限,西方国家试图利用工MF的解释判决来取代WTO的裁决以便试图取得对他们有利的裁决从而对人民币汇率施压。文中同时指出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国际法己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重大研究课题,作者对此给出了我国在汇率问题上应采取的法律对策来捍卫自己的权益。何慧刚在((资本控制与汇率制度选择研究))中提出了二战后国际资本流动开始加速使得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土崩瓦解,进而引发了全球性的汇率改革,固定汇率制的封闭管理也开始了改革。同时对资本项目的控制也变得开放起来了。在宏观经济中两项重要的组合拳便是对资本和汇率的官方控制。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汇率制度的选择受制于资本控制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弹性汇率制度又对资本流动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两者的不同组合形式对经济的承受能力影响是有很大区别的,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与此关系重大。对比之前的传统的研究可以发现此前的研究大多静态的将资本流动与汇率制度分开单独研究,静态的的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没有动态的考虑两者之间的相互协调以及动态影响和联系。在我国加入WTO后国际资本流动性进一步加大,出口投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下如何进一步的理顺资本控制与外汇管理之间的相互动态协调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国际金融市场的功能
2.1金融市场功能简介
金融市场的主要基本功能之一便是有效地配置储蓄资金,使需要资金的投资机会得到融资,的确这也是金融市场存在的主要原因,或者说是保证其存在的合理性原因。原则上讲如果市场运行有效,最富有生产率的投资机会将会得到融资,这也将会促使新的投资资金的回报最大化以及经济增长。
2.2投资储蓄比与资金流动性的关系
在1980年两位经济学家马丁.菲尔斯坦(Martin Feldstein)查尔斯.霍瑞卡(Charle SHorioka)发表了一篇度量国际资金流动性的文章。他们在论文中假设了一个资金流动性的世界,最富有产出性的投资机会目的地与大笔储蓄资金的地点是没有关联的。因此跨部门的国内投资比(国内投资相对于GDP)与国内储蓄率(国内储蓄相对于GDP)是没有关联关系的。在一国之内如果储蓄超过投资,则该国将会将盈余投资于其他国家,而如果其国内投资超过国内储蓄则会从其他富有盈余的国家中借用资金。在查询了1960-1974年间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数据后,他们发现同假设恰恰相反,国家的储蓄与投资比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关性。于是他们得出结论国际间资金流动还远未到到理想流动性的程度。我们花费一点时间去讨论.马丁.菲尔斯坦查尔斯.霍瑞卡的假设基础以及在此基础上得出的结论还是很有意义的。可是如果我们去假设最富有产于性的投资机会地点与高储蓄率地点没有关系是现实的吗?下面两个理由可能会告诉我们他们在某方面是有联系的。
3 国际资金流动的障碍............. 17-23
3.1 对资金流动的官方控制............. 17-18
3.2 文化与法制因素对资本流动的障碍............. 18-21
3.3 货币与金融的不稳定性对资本流动............. 21-23
4 关于外汇管理的争论............. 23-37
4.1 汇率管理制度的选择............. 23-28
4.1.1 美元化 .............23-25
4.1.2 货币发行局............. 25-26
4.1.3 固定但可调节的汇率制度............. 26-27
4.1.4 浮动汇率制............. 27-28
4.2 外汇市场的微观经济本质............. 28-34
4.3 外汇汇率制度的选择............. 34-37
5 中国的出口与汇率............. 37-44
5.1 中国经常账户失衡的原因 .............37-38
5.2 中国不断增强的出口竞争力的根源............. 38-39
5.3 中国恰当的名义汇率水平............. 39-40
5.4 短期和长期名义汇率变化影响的不同............. 40-41
5.5 升值与结构性通胀使中国价格水平............. 41-44
结论
现代金融、计划和监管体系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减少资本和劳动间的交易成本,使得二者高效结合创造增加值并提高生产率。如果没有这一体系中国将不能为4.8亿农民工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而可能会产生许多社会成本高昂的低效率企业,这些企业创造的利润和工资,可能会小于他们产生的污染和社会不稳定的后果。中国的进口将无法与出口保持平衡,这将继续影响其‘他国家的就业并促使这些国家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中国潜在的购买力将形成它庞大的外汇储备而不是变成有效率的投资,并为本国及其它国家的工人带来更多的订单。在完善的金融体系下美国消费者可以维持很低的储蓄率,因为他们投资于资本市场的资本可以带来稳定的资本增值而不需要太多的储蓄。而在金融体系较弱的中国消费者不得不维持较高的储蓄率导致中国的资本不能有效率的雇佣本国的剩余劳动力。今天的美国人担心来自中国的竞争正如过去香港人担心来自内地的竞争一样。但今天香港人意识到中国增长越快,为香港带来的机会也越多。毫无疑问如果美国能帮助中国建立一个现代化的金融监管体系,中国将对美国产品和服务产生巨大的需求,那么相应地美国的就业机会和回报也会提高。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怎么帮助中国建立健全一个有效的金融、计划和监管体系已经超越了本论文的范畴需要去专门研究。但是美国和国际社会应该朝此方向努力而不仅仅是狭隘地关注人民币汇率升值问题。
参考文献
1刘仁伍.资金跨境流动与货币政策[J].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杨松.国际法与国际货币新秋序研究[J].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温建东.从IMF和WTO规定看人民币汇[J].金融研究,2004,(6)
4吴文旭,当前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监管问题研究[J].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5何慧刚.资本控制与汇率制度选择研究[J].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6郑玲丽.人民币汇率的国际法思考[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8,(4).
7张天顶.全球经常项目失衡问题研究[J].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8马丽娟.金融市场、工具与金融结构[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9陈斌彬.从国际法的视角看我国当前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合法性[J],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5,(5)
10周骏张中华朱新蓉.汇率与资本市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精选金融专业论文范文篇七
1绪论
1.1引言
以往人们在研究两个或多个资产的相关性时,常常采用经典的Pearson线性相关系数或Spe~an线性相关系数,但通过实践检验出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线性相关系数要求变量间的关系是线性的,而且其方差为有限,但是金融市场中资产的收益曲线经常呈现尖峰、厚尾,它们的方差有时并不存在,因此不能用线性相关系数来反映其相关性;其次,采用线性相关系数来度量随机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时,只有当联合分布服从椭圆分布如二元正态分布时,联合分布才能由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和边缘分布唯一确定,而椭圆分布只能反映变量间对称的相关模式,但是当涉及到非正态性行为或者非线性函数的相关性时,它可能会产生误导[l」。同时,通过对大量金融时间序列的研究,人们发现时间序列的波动呈现出时变性。GARCH模型虽能很好的描述时间序列的波动特性,但理论上还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如参数估计问题等,因此在多维的情况下限制了向量GARCH类模型的应用和发展。此外,用VaR度量风险,在应用时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乞R应用于非椭圆收益分布时就不能成为可接受的风险测度方法。因此,、认R作为一种不适当的风险测度方法,监管机构如果用此测量风险就会产生一些破坏性的后果。由此一些新的理论或技术如c叩ula理论被引入到多变量金融模型的研究中[2][3]。
1959年,copula被统计学家sklar首次用于统计学中,表示将一元分布函数“连接”起来形成多元分布函数的函数。1999年,Nelson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这个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讨论了Copula的基本性质,以及Cula在以下领域的应用:相关性研究、相关关系的度量以及多元变量联合分布的构建。1999年后, ula理论已在统计上得到广泛应用。例如,BouyeE.系统介绍了couPla理论在金融中的一些应用。Malevergne和Somette的研究显示:大多数成对的货币或者成对出现的主要股票产品的建模过程中,oaussianeopula和student,steopula是一致的,但是oaussianCoPula用于建模过程中忽略了近600,0的尾部相关性。Rockinger和Jondeau把GARCH模型与Copula结合,动态地对金融变量间的相依性和风险加以研究,建立了copula-GARcH模型,并对金融指数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t分布coPula能较好描述金融变量之间的相关性。Claudio Romano对意大利股市收益率进行了C叩ula分析,使用C叩ula工具模拟组合风险因子的收益[5],E叻rechts,Hoeing和Juri用Copula进行了风险分析[6]。Fermanian和seaillet介绍了copula函数的非参数估计方法,他们推导出Copulas核估计量的性质及其在符合强混合条件的多变量平稳过程下的导群(d丽vatives)。Roberto对eopula,特别是对Ar比imedeaneopula做了较好的总结[7]。Beatriz再次用copula函数度量了金融风险,并对不同Copula函数的应用特点进行了比较[s]。stefanonemarta介绍了t-eopula函数的一些吐质,提出了t-eopula函数的应用优势[9]。Embrechts,Lidskog和McNeal对不同eopula函数模型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建立模型时仅考虑变量间的相关度是不够的;对于相同的线性相关系数和边缘分布,两种不同的相关结构将导致不同的结果,且两者间的差距甚至可能相当大。并且得到结论:相对于GumbelC ula,t-C ula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有时可能是更好的选择。Davide和认lter c ula对一些信用衍生品的定价和风险分析进行了研究,发现t-Copula较合适于金融数据分析,Luciano和Marena给出Copula函数在衍生产品定价和金融风险管理上的应用。国外有关copula在金融领域理论研究上应用广泛,主要集中在常规Copula函数的建模和分析上。有关动态的Coufa模型,在近几年才开始出现和得到应用,文献资料相对较少。但可以发现动态Coula建模已成为目前C叩ula方法应用研究的热点。在国内,对Copula的研究起步较晚,最早的张尧庭在2002年,从理论上,特别是概率论的角度上探讨了ula方法在金融上应用的可行性。对copula的分类研究和实证分析则是最近几年内的事情。韦艳华,张世英等从理论上探讨了 ula理论对金融市场的相关性分析、资产定价和风险管理等金融领域的应用。史道济,姚庆祝给出了相关结构copula、秩相关系数和尾部相关系数,以及这三个关联度量与Copula之间的关系,各个相关系数的估计方法等。战雪丽,张世英等提出了c ula理论相对于线性相关系数和Granger因果分析方法的合理性和适用性所在。曾健,陈俊芳讨论了几种常用Copula函数在模型选择及参数估计方面的具体应用问题,并采用CoPufa函数分析了上海证券市场A股指数与B股指数的日收益相关结构。叶五一,缪柏其、韦艳华,张世英运用Archimedeanc ula给出了确定投资组合条件风险价值(C、raR)的方法。而在动态copula建模方面,韦艳华,张世英开始研究金融市场间的动态相关结构,并实证分析时变结构copula模型与时变CoPula模型在刻画动态相关结构能力上的优劣。另外,Copula理论也被应用于vaR的计算中。C ula技术灵活的建模方式为分析金融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和方法,它已成为分析金融问题的有力工具并得到广泛的应用。
2CoPula基本理论
Copula一词首次出现在Sklar1959年的一篇统计学文献中,其意为“连接”的意思,因此Copula函数也就是指连接函数。Copula函数描述了变量间的相关性,其基本原理是将各随机变量的一维边际分布函数连接起来,用以表示多维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函数。
2.1CoPula函数的定义
用Copula函数能较好地描述资产间的相依结构,但在使用ula函数的过程中,需要估计其中的参数。CoPufa函数的估计可以分为参数估计法和非参数估计两大类。Joe(1997)总结了copula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Copula模型的参数估计一般采用极大似然估计和矩估计。coPula函数本身就是一个分布函数,因此极大似然估计是最常用的Copula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极大似然法的基本思想是,从一个模型总体随机抽取n组样本观测值后,最合理的参数估计量应该使得从模型中抽取该n组样本观测值的概率最大。因此,如果我们知道了总体服从某种分布,但不知其分布的参数,可以通过随机样本求出总体的参数估计量。在已经取得样本观测值的情况下,是似然函数取极大值的总体分布参数所代表的总体具有最大的概率取得这些样本的观测值,一该总体的参数即是所要求的参数。在已有文献中,Genstand Rivest(1993)直接利用组合资产的样本秩相关系数来估计总体秩相关系数,从而估计Copula函数中的参数。Durrleman等(2000)[24],Bouye(2000)在对资产组合的边缘分布作出假设的条件下,或者由经验分布,利用ML方法(极大似然估计法)、IFM方法(两阶段极大似然估计法)和cML方法(规范极大似然估计法)估计copula函数中的参数。
3 几种检验方法的比较及最优Copula的选择........... 25-33
3.1 几种常见的Copula函数检验方法.......... 25-30
3.2 模拟检验及分析 ..........30-31
3.3 最优Copula函数的选择方法.......... 31-33
4 基于Copula理论的金融市场之间相关性.......... 33-48
4.1 相关性度量 ..........33-41
4.2 沪港两股市相关性分析.......... 41-44
4.3 沪深两股市相关性分析.......... 44-48
5 总结与研究展望 ..........48-50
结论
在国际金融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的今天,市场之间的相关关系也更加复杂化。相关性分析在研究市场相关性方面占据重要地位,同时,它也是分析很多金融问题如投资组合、风险分析和防范、资产定价等的基础。作为一种新兴的统计工具,CoPula理论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加入到这个领域中,关于copula的研究成果不断的在各个领域取得突破。运用Copula理论,可以将变量的边缘分布和变量间的相关结构分开来研究,其中变量间的相关结构由一个cula函数来描述,这使很多问题的处理都变得更加简单。另外,通过边缘分布和Cula函数,还可以构建灵活的多元分布,而且通过CoPula函数容易捕捉到变量尾部的相关性的变化,因此Copula理论被广泛应用与金融市场的相关性分析、多变量金融时间序列分析和金融风险分析与防范等方面。作为相关性的统计工具,Cula理论将相关性建模问题推向了一个新阶段。Cula理论为我们构建线性和非线性、对称和非对称的相关程度和相关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随着边缘分布模型、计算机技术、参数估计和检验方法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完善。
本文首先介绍了CoPula理论在国内外发展的状况,己经广为应用的coPula函数和它们所具有的一些基本性质,然后应用Cula模型分析了上海股市和香港股市之间、上海股市与深圳股市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模拟检验,选择运用基于随机向量变换的了拟合优度检验法对GumbleCopula、ClaytonCopula、GsCopula和BB1Copula四种Copula函数进行检验。从拟合检验角度看,双参数的BBICula函数能够更好的描述变量的联合分布。因此本文运用BBICula函数研究了上证综指和恒生指数之间、上证综指与深证成指之间的相关关系,它不但能客观的反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同时也可以用来研究两者的下尾相关性。从结果来看,上海股市和香港股市之间存在着正的相关性,相关程度相对较弱,上尾的相关程度要高于下尾的相关程度;上海股市与深圳股市之间存在着正的相关性,相关程度较强,且下尾的相关程度要高于上尾的相关程度。总体上,基于Cula理论的方法是金融风险度量的一种更有效的方法。由于Cula函数能比传统方法更大程度地考虑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特点,而且Copula函数种类繁多,能够根据变量的相关结构拟合出和实际联合分布较为接近的分布,因此能够较为准确地考虑风险,从而克服了传统方法容易低估风险的缺点。
参考文献
[1] B W Arthur. Competing technologies; inereasing returns and lock in by historicalevent [J].The Eeonomie Journal, 1989
[2] Bain J .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1959.
[3] Bain J . Barriers to New Competition [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Press, 1956.
[4] Batt Rosemary. Explaining wage inequality in telecommunications services:Custome rsegmentation, human resource practices and union declme[J].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2001(10): 19-28
[5] Boyer, Mai cel. A Habit Forming Optimal Growth Model [J]. InternationalEconomic Review, 1978(19)
[6] Boyer,Maicel. Rational Demand and Expenditures Patterns under HabitFormation [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83(31).
[7] Brynjolfsson, Erik,Michael D Smith, Jeffrey Hu. Consumer surplus in the digitaleconomy: Estimating the value of increased product variety at online booksellers[J].Management Science, 2003(11): 87-89.
[8] Chakravorti, Sujit. Theory of credit card networks: 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 [J].Review of Network Economics, 2003(12):103-112.
[9] Chaloupka,Frank. Rational Addiction Addictive Behavior and Cigarette Smoking[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99).
[10] ChappelL Davies, Griffiths. Online Computer Gaming [J]. Journal of AmerieanAcademy of Business, 2004(7):87-96.
精选金融专业论文范文篇八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人们一直在寻找经济增长源泉。生产要素、技术、资源配置、教育等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各不相同,其中资本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金融业的发展能够促使资本形成,能够促使经济增长。金融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紧密相联的。金融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它具有优化资金配置和调节、反映、监督经济的作用。从金融业的发展历程和作用可以看出,许多政府部门都很重视本地区金融业的发展。金融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不仅要直接反映经济的区域性特点,而且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金融的区域化运行得以实现。因此,找到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相生共长关系的作用机理,无疑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理论价值。随着我国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升,城市之间的联系也不断增强。各区域组团发展现在己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不远的将来,城市群会取代单个城市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按照“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和“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鼓励人才、资金、科技等生产要素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形成了珠三角和长三角两个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进入21世纪,我国区域发展政策由东向西全面实行。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的实施,使国内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发生极大的变化。我国的经济发展格局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目前我国东部地区已经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三个发达的经济区,中西部地区则有武汉都市圈、北部湾经济区、番仔阳湖生态经济、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等正在发展中的经济区域。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十二五”时期实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酒泉、嘉峪关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区域,也是全省确定的“两翼齐飞”的重要一翼。酒嘉两市地缘关系紧密、区位条件优越、基础产业健全,思路认识统一,具有良好的区域合作基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本文试图通过从理论与实证两个层面上,将金融的发展与经济的增长两者之间关系在区域层面上加以拓展和延伸,以酒嘉地区为研究对象,对该区域内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和传导机制进行分析,从有效促进经济增长的角度提出加快酒嘉经济增长、增强酒嘉经济竞争力的政策建议,希望能引起更多学者关注与参与,为提升甘肃经济整体竞争力做出的贡献。
1.2研究的意义
金融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力,金融市场的发展构成了我国市场经济增长的主要方面。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金融不仅直接反映经济的区域性特点,而且区域性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金融区域化运行得以实现。酒嘉地区是甘肃省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一冀”济发展相对于沿海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但是通过对酒嘉金融发展与当地GDP关系的研究,分析金融对于GDP增长影响的具体因素,并对阻碍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尽可能降低金融这种抑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于促进酒嘉区域金融协调发展,乃至促进经济发展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3文献综述
1.3.1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学术界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1911)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发达的金融部门能够提高生产率和促进经济增长’。揭开了研究金融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序幕。詹姆斯•托宾(Jame STobin,1955)在《动态加总模型》一文中首次将货币因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型,研究货币和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弥补了以往单纯的实物增长模型的缺陷。随后他发表《货币与经济增长》论文,初步奠定了货币增长理论的基础,并最终形成了新古典货币增长理论。约翰.希克斯(j。hn.Hicks.1969)在《经济史理论》中以金融对工业革命的刺激作用为考察对象。他认为,相对于技术创新而言,金融革命(尤其是资本市场)比技术创新对工业革命更为重要’,因为金融提供了大型工业项目所需要的资本流动。
第二章理论综述
2.1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平衡增长理论与不平衡增长理论都是以“哈罗德一多马”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理论基础。其中平衡发展理论是发展经济学中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理论,主张在整个国家经济各个部门中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以此来彻底摆脱贫困的落后状态,因此也被称为大推进理论(Bigpush heory)。纽曼((J.V.Neumann,1945)对平衡该理论做出总结,将它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强调投资规模的平衡发展理论;二是强调经济发展如何起步、走什么样的发展路线的平衡发展理论;三是既强调投资规模又强调国民经济总体都同时全面增长的折中理论。平衡增长相应的有以下三种形式:极端的平衡发展理论、温和的平衡发展理论和完善的平衡发展理论。平衡增长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忽视了各部门所需资金的实际状况,针对这种缺陷与不足,赫尔希曼和缪尔达尔等人提出了非平衡增长理论。赫尔希曼((A.Hirshchan,1958)指出在投资有限的情况下,投资项目序列中的偏好应当是“引致决策”最大化,即能通过自身发展“引致”其他项目最快发展的投资项目,以尽快地获得投资效益,增加产出和收入。同时赫尔希曼认为,一个国家在选择适当的投资项目优先发展时,应当选择具有联系效应的产业,并且选择联系效应最大的产业优先发展(即产品需求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最大的产业)。这就是产业发展优先次序选择的技术标准,也是非平衡增长理论的核心。缪尔达尔(G.Myrdal,1944)则用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解释发展不平衡问题,他认为强大的回流效应和弱小的扩散效应使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缪尔达尔指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在组织过程是“扩散一回流”过程,如果“扩散一回流”过程导致的空间影响表现为绝对发展水平的正增长,则是扩散效应,否则是回流效应。对于某一区域的经济发展,市场的力量通常会扩大区域之间的差异。一个国家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扩散效应就越强。但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扩散效应远小于回流效应。
第三章 酒嘉地区金融发展现状............ 20-34
3.1 酒嘉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20-24
3.1.1 酒嘉基本情况介绍............ 20-21
3.1.2 酒嘉地区主要经济指标............ 21-24
3.2 酒嘉地区的金融发展现状............ 24-32
3.2.1 银行业 ............24-29
3.2.2 保险业分析............ 29-31
3.2.3 证券市场发展情况 ............31-32
3.3 酒泉嘉峪关区域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32-34
3.3.1 金融机构形式单一............ 32
3.3.2 资本市场不发达............ 32-33
3.3.3 金融基础设施薄弱 ............33-34
第四章 酒嘉区域经济发展与金融关系的实证............ 34-46
4.1 衡量指标的选择 ............34-35
4.1.1 区域经济增长指标............34
4.1.2 区域金融发展水平指标............ 34-35
4.2 计量检验的方法及理论模型............ 35-37
4.2.1 单位根检验(Unit Root Test) ............35-36
4.2.2 协整检验(coin tegration Test)............ 36-37
4.2.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37
4.3 样本数据来源及解释 ............37-38
4.4 具体模型及计量研究分析过程 ............38-44
4.5 实证结论 ............44-46
第五章 对策建议 ............46-51
5.1 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 46-48
5.2 加强区域金融合作............ 48-51
结论
金融基础设施是指支持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金融基础设施主要有市场交易体系、支付结算体系、支持保障体三大体系组成。首先市场交易体系是指由交易主体、交易平台、交易工具构成的为广大投资者提供的便利活跃的交易场所,主要包括有形场所和无形场所,以及各类交易手段。酒嘉区域金融发展要鼓励交易主体的发展,积极稳妥的形成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黄金市场、外汇市场等交易平台,大力推出理财产品、保值产品、衍生产品等交易工具。其次是支付结算体系,它是由支付服务机构、支付工具、运行设施、支付网络四部分构成,为广大投资者提供快捷准确安全的结算渠道。构建酒嘉区域支付结算体系就要建立覆盖酒嘉两市的同城结算网络,建设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小额实时支付系统、电子批量支付系统,涵盖各主要外汇的币种结算体系。最后是支持保障体系,由信用保障、科技保障、后台运作保障、信息保障和规则规范保障等构成,主要是维护金融安全运行,并提高资金流动效率的支持系统。酒泉区域金融发展要资信评估业务,建设两市信用体系,实行个人和企业信用征信及评级管理办法;要以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作为科技保障,加强金融机构的科技管理工作;要实施后台业务处理中心、数据处理中心、客户服务中心等配套服务,提升后台业务能力;要培育一批知名度较高、实力较强的专业信息服务机构,充分披露金融市场信息;要出台符合酒嘉区域金融发展特点的金融规则,包括改革创新指引、银团贷款指引、同业自律公约、反不正当竞争公约、现金收费公约等,积极维护酒嘉区域金融市场秩序,保障金融基础设施发挥作用。
两地区的监管部门要进行跨区域协调和行动,从法律、政府、措施等各个层面,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进一步强化金融的监管,尽快建立和完善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市场秩序。要针对性的实施和推进酒嘉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建立政府、企业与金融机构间有效的信息交流沟通平台,增强银行放贷和社会资本投资的信心。在对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进行正确引导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努力做到引导与监管并重。
参考文献
1厉以宁.区域发展新思路[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
2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约翰•希克斯.经济史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4罗纳德•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5南守重.金融深化、金融体制发展与经济增长[博士论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
6朱峥.长江三角洲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硕士论文].江苏:苏州大学.2008.
7益智,张为群.发展武汉城市圈特色场外交易市场一助推“两型”社会试验区运行.中国发展[M].2009,12(25).
8殷兴山.金融服务业发展研究[硕士论文].江苏:南京农业大学.200
9王飞,熊鹏.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一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的现状与启示[M].当代经济管理.2006.03
10张磊.中国金融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M].上海金融,2005,(n).
精选金融专业论文范文篇九
第一章 绪 论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作为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百分之六十以上,农业人口占绝对比的现实决定了三农(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是关系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中国的农村改革大体上经历了这样一个变革的过程:从 1978年末开始,中国的农村改革开始推进,1992 年开始中国农产品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推进,2005 年以来,以废除农业税收为核心的体制变革,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在中国农村改革过程中,相对于其他各项经济改革,农村金融改革相对落后,主要体现在正规金融组织不完善。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初步形成了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与合作性银行相互补充的农村金融格局,在实际操作中各银行并未发挥真正的功能。作为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只给农业龙头企业、粮棉油收购企业,包括资质比较好的私营企业提供贷款;定位于服务三农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由于产权模糊和历史包袱沉重的问题,只对有抵押和有担保的农户提供贷款,难以满足其服务三农的要求;农业银行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不断收缩农村地区的网点导致其失去了大部分农村存贷款业务和中小客户;邮储银行只存不贷的业务特征又起到了“抽水机”的作用。①因此,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异常困难。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 2006 年的 中国农村金融调查 的数据显示,在中国农村 60%的农户有资金需求,能够从正规金融机构贷到款的农户占有资金需求农户比不足 60%,而在贷到款的农户中,仍有三分之一不能够满足其资金需求额度。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为了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的需求,国务院明确提出了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要求,创造条件和机会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鼓励各类型金融机构开展涉农贷款业务。据有关资料统计,到 2009 年 6 月末,全国有 118 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 100 家,贷款公司 7 家,农村资金互助社 11 家,累计发放农户贷款 55 亿元,发放中小企业贷款 82 亿元,盈利共计 4074 万元。②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为解决农村融资难的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研究意义
陕西省延安市地处黄土高原,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业三大主导产业,除林果业已形成规模外,棚栽业和草畜业都尚未形成气候。阻碍延安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但金融发展的滞后是一大因素。2006 年延安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行价)57.4436 亿元,农业存款 16.9928 亿元,农业贷款 24.7366 亿元,农业贷款占农业总产值的 43.0624%。2006 年我国农业贷款余额为13208.2亿元,农业总产值为24737亿元,农业贷款占农业总产值的53.3945%,延安市农业贷款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受地方经济发展、金融机构经营效益及金融改革滞后等因素的影响,截止 2009年 12 月,延安在乡镇设立营业网点共 184 个,占延安金融机构总数的 43.8%,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专柜,同时全市约有 20%的乡镇无银行业机构营业网点,延安农村金融服务弱化,不能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的需求。因此,推动延安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贫富差距,构建延安和谐社会,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延安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农村融资制度,实现金融对经济的“造血”和“输血”功能。本文根据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分析延安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国内金融创新成功的经验,针对延安经济发展的状况,提出促进延安农村经济增长的金融发展新对策。
二、文献综述
(一) 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文献综述金融发展主要包括金融资产的发展、金融机构的发展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包括三者之间结构的改善与优化,简言之即“金融体系规模的提高和整体效率的改善”(Khan,2000)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由于受严格的条件假设和不同地区复杂环境的影响,不同的经济学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一些经济学家得出了金融与经济增长不存在任何关系,卢卡斯就曾说过经济发展中金融的作用被过分地强调了。现有的大量文献从理论和实证方面都论证了金融发展对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起重要作用。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成为主流观点,为了理顺金融发展理论的脉络,本文对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进程进行系统阐述。
1.国外研究文献介绍
(1) 熊彼特
1912 年,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以货币、信贷和利息等作为金融变量,论证了金融对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具有有重要的作用。他的创新理论认为创新的实现是经济发展的本质,创新的实质是生产要素的组合,而银行的信用创造又为生产要素的组合提供了资金支持,正是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为经济增长提供数倍的资金支持,从而得出金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2)约翰•G•格利和爱德华•S•肖
1955 年 9 月,格利和肖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了《经济发展的金融方面》,最早从金融角度阐述了金融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1960 年,格利和肖在合著的《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中指出,良好的金融制度有利于储蓄增加及储蓄向投资的顺利转变。因此,一国经济能否最有效的运用其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的金融制度的效率。③这一结论,引起了各国学者对金融发展的研究,对于当今金融发展仍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3)歌德史密斯
1969 年,戈德史密斯(Goldsmith)在其著作《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中,提出了衡量金融发展程度的指标—金融相关率,即一国金融市场总值与实物形式的国民财富市场总值之比,他认为一国的金融相关率水平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作为用定量方法描述金融发展水平第一人的歌德史密斯,详尽的研究了截止到1963 年近一百年间 30 多个国家的金融发展状况,得出大多数国家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大致平行的结论,但并没有明确得出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的正向或负向关系。
三、延安农村经济增长中金融支持..............23-35
(一) 延安农村金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23-26
(二) 延安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 26-28
(三) 延安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增长........... 28-35
四、推进延安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 ...........35-44
(一) 完善农村金融制度........... 35-36
(二) 引导非正规金融从“地下”走向“地上”........... 36-37
(三) 强化金融机构支农责任...........37-39
(四) 促进经济长效增长...........39-40
(五) 完善金融发展协调机制........... 40-44
在延安农村地区,农民生存在由地缘、血缘和人缘相交错在一起的一个相对固定的环境里。在这种环境中,农民的地域流动性是缓慢的,农民的一切信息几乎是透明的,金融机构只要通过对贷款对象的地缘、血缘和人缘的调查,就能很轻松的判断该对象是否有信贷需求和还贷能力。但是,一部分农民基于对经济人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即使有还贷能力,在软约束下的失信惩戒(指村民对其的道德谴责)下,做出违约行为。因此,要保证银行的放贷资金安全,必须有完善的信用体系,对农民的信用状况有一个基本的评估制度。首先,完成农户基本信息录入。全面征集农户和农村企业信息,并将所收集的基本信息整理成电子档案,录入个人和企业征信系统,创建延安农村信用信息平台。其次,建立农户信用评价体系。本着“信用为金”的精神,将农户信用划分为不同的几个等级,对不同等级的农户发放在额度、利率、期限等方面不等的贷款,让人们视信用等级为金钱,珍惜手中的信用证。开展对信用户、信用村的评选活动,达到一定比例信用户的村庄评为信用村,对信用村的信用户提供比非信用村的信用户更加优惠的贷款,这种“连坐”的方式让村民之间相互监督和制约,从而促使非信用户向信用户的转变。第三,加强延安农村信用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引入第三方信用评级公司完成延安农村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将农户与中小企业者的资信与银行信贷、信用担保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信息共享。同时,建立失信约束和惩罚机制,加大违约行为人的失信成本,形成良好的守信氛围。
参考文献
[1]刘民权.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P32-P36.
[2]庞皓.计量经济学[M].科学出版社,2007,P274-279.
[3]张余文.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P121-123.
[4]王永龙.中国农业转型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P145-147.
[5]谢婷婷.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综述[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6).
[6]农村金融深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J].财经科学,2005(04):123-128.
[7]谈儒勇.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文献综述及对中国的启示[J].当代财经,2004(12):42-47.
[8]董晓林,王娟.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内生增长模型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4(12):44-48.
[9]吴敬琏.借助金融创新实现经济增长[J].农村金融研究,2006(12):6-7.
[10]孙士金,潘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国内外研究综述[J].北方经济,2009(2):66-68.
精选金融专业论文范文篇十
1. 导论
1.1研究背景
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想要成为工业化国家,必然要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县级以下的小城镇。然而,农村经济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但也是一个薄弱环节。这种双重性,必须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依靠金融这个平台,来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并逐步扩展到整个欧洲大陆和美国、日本等地。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经济,必须要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金融行业的重点关注,才能保护自身的利益和增强市场竞争力。我国的农村包产制度,形成了以农户为基本组织单元的生产经营局面,而且由于篙明县山区较多,土地平整性及较差,造成了现在农户生产经营过度分散化和非组织化问题。形成这种现象后,会使农村金融的发展远远低于城市,很多老百姓享受不到现代化的金融服务。随着近几年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篙明县也加大了农村产业化的步伐,现代农业开始出现,“大市场、小金融”的现象在篙明县农村开始初露头角,农户迫切需要获得符合自身的金融产品及金融服务。以此同时,经过三十多年的经济恢复,篙明县的金融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金融业务已经由原来较为单纯的存、贷、汇等传统金融业务扩展到了理财、票据、委托等银行综合业务。现在的篙明县,金融产品与业务也不断推陈出新,金融体系己初具规模,农村信用社及农业银行营业网点遍布每一个乡镇,存、贷款屡创新高。然而,由于近年来银行业的商业化改革和市场竞争的激烈,追逐利润最大化,始终是企业改革的重要目标,农村贷款由于额度较小、贷款成本高、手续不完备、农户和银行信息沟通较慢等特点,使得大量的农村市场的储蓄存款反而被吸收到了城市里使用,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农村建设有的村镇几十年不变,但是城市建设一天一个样,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贷款的投向方向是一致的。
那么,如何增强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农村市场的贷款投放力度?农户需要什么样的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农户的贷款需求?如何促进农村金融发展以及农村金融环境优化?本文认为,上述问题涉及农户贷款难以及银行难对农村贷款的双难问题。如何能够在已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篙明县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运用现代的管理学、经济学方法,理解和探寻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为篙明县农户贷款的难题找出路,做到农户和银行双赢局面,成为本文的出发点。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本文研究的农村金融发展问题,主要是基于篙明县的实际发展情况考虑的。新农村建设各地如火如茶的展开,农村的经济发展各不相同,全国各地形成了大批有特色的农村产业结构。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发展以及对农民的支持力度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本文研究利用方法及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从篙明县农户发展的金融制约条件出发,探讨农村金融发展的内在机理。本研究旨在:1、探求篙明县农村金融支持的制约因素,以便更好创造篙明县金融机构发展的环境及农户求发展的金融环境。2、探讨篙明县金融机构发展农村的动力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篙明县农村金融机构及体系发展的动力支持系统。3、探析篙明县农户发展的金融保障机制及其作用机理。4、系统分析篙明县农户以及组织的产权制度、治理结构和营销渠道,试图通过改革一些现有制度,能最大限度的使农户及组织与金融机构对接。总之,本研究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构建一个研究框架,来使金融支持农村,让高明县农户及组织获得资金支持。通过探索篙明县农户及其组织发展的内在机理,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金融机构深化的方法,以解决篙明县农户及其组织在分散经营、个体较弱的条件下获得现代化金融服务的难题,以及金融机构难以进入农村市场的难题。
1.2.2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农村经济的发展与改革起源于欧美,经过百多年的探索研究,西方的农村经济理论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国内关于农村金融问题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并且明显滞后于实践及其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缺少西部县域金融市场发展的理论研究。本文对篙明县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动力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等进行系统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构建了篙明县农村金融发展的系统研究框架,拓展了农村金融研究领域,对于丰富和发展篙明县农村金融理论研究,特别是县域的经济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发展中的篙明县农村金融问题
2.1篙明县农村经济发展历史回顾
1978年冬天,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户农民在冰冷的小山村写下联名书,决心实行“包产到户”,这次事件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壮丽的开始。此后“三级所有,大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制度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所取代,并开始在篙明县全面推行。这次改革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完全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枷锁,一下子释放了农业生产力,带来了农业的跳跃式发展。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中央诞生了农业的专业名词“五个一号文件”。第一个一号文件于1982年诞生,随后,党中央连续五年制定和颁布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这五个一号文件指导了中国农村改革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对实现农村改革率先突破、调动了广大农民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2004年到2008年,党中央、国务院为继续深化农村改革、推进新农村建设又制定了第二个“五个一号文件”。2009一20n年,党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同样是关于农村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文件。在篙明县改革的历程中,国家的第一个“五个一号文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解除了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劳动的极性性,开创了篙明县农村改革发展的新起点。1984年全县的大小春粮食总产量就达到了历史上的一个高点。粮食产量的逐年跨越式增长,困扰篙明县30多年的粮荒没有了,解决了大部分农民的温饱问题;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几年,连续都是农民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城镇居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时也激活了农民非农经营方式,在杨林、小街等镇一大批非农乡镇企业应声而起,广大的农民也开始脱离土地,参与到我们的工业化、城市化建设中来。大批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及物资源源不断的输入到城市,为我们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坚实的物质基础。这种变化刚开始时缩小了几十年以来形成的城乡差距,对以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第3章 金融发展与资本形成理论基础........... 21-30
3.1 金融发展理论概述 ...........21-23
3.1.1 金融发展理论的形成........... 21-22
3.1.2 金融发展理论的发展........... 22
3.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金融........... 22-23
3.2 资本形成的界定与机制 ...........23-26
3.2.1 资本形成的界定 ...........23-24
3.2.2 资本形成机制分析 ...........24-26
3.3 金融发展在资本形成中的作用........... 26-30
3.3.1 金融中介与资本形成...........26-28
3.3.2 金融市场与资本形成........... 28-30
第4章 金融发展、资本形成与区域效应差异........... 30-42
4.1 模型、指标及数据处理 ...........30-34
4.1.1 经验模型的构建 ...........30-31
4.1.2 指标的选取........... 31-33
4.1.3 数据来源及处理........... 33-34
4.2 实证过程及分析 ...........34-42
4.2.1 面板数据的检验 ...........34-35
4.2.2 动态面板模型估计........... 35-42
第5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42-46
5.1 结论 ...........42-43
5.2 政策建议........... 43-4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金融改革是近年来我国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对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持农村稳定、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必须站得高、看得远、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使农村金融改革和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目前农村金融体系的主要问题在于,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改革不断深化,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己不适应“三农”发展的需要,农村存在着严重的金融抑制,农民、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重点要做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深化农村改革工作,要积极建立具有正向激励作用的农村金融长效扶持政策体系。积极扶持农村专业化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提升农民的群体力量,使其能够更好的维护农民自身利益,扩大农民在政府决策过程中的话语权,彻底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
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就从本文上述对策来说还只是冰山一角,文中所述的观点只是在考察篙明县金融、经济发展后,根据现有条件认为近些年来可以实施的一些方法。总的来说,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还可以从下几方面开展工作:政府补贴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农村金融要解放思想,尊重基层群众创造;用“一行两制”来大做强农信社,就是把城市里的信用社整合成为商业银行,做大做强,再让该商业银行控股落后农村地区的信用社;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支持的原则,坚持按市场原则推进改革,强调政策激励和引导;要建设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农村发展注入活力;适当放宽金融管制将促进农村金融;加强对农村龙头企业、现代化农业、农业组织化、农村市场流通等多个农村产业的信贷支持;将过剩流动性引入发展县域经济。
参考文献
1马君实.完善农村金融支持战略的几点思考[J].中国金融,2008,(01):75-76
2于辉,荣宏庆.农村金融功能缺陷的根源及化解途径[J].当代经济研究,2007,(12):54-56.
3姚润丰,董峻,王立彬.跨越藩篱、超越梦想一写在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第10个一号文件公布之际[EB/Ol],2008-01-31
4姜旭朝.中国民间金融研究[J].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169-194.
5吴国良、徐晖等.微型金融与农村扶贫开发[J].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6严瑞珍,刘淑珍.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现状分析与改革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03,(07):42-48.
7王丽辉,吴艳丽.浅析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现状和治理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13):36-38.
8杨咸月.金融深化理论发展及其微观基础研究[J].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9肖海霞.农户融资需求与金融体制改革[J].农村经济.2003,(05):73-75.
10成思危.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金融支农问题的调研报告[J].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