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1.导论
1.1研究背景及目的
保险业务和投资业务是保险公司的两大业务,两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其中投资业务是指将所积累的保险资金进行投资运用,使其保值增值的活动。一方面,由于保险公司收到保费与支付偿付额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从盈利的角度来看,保险公司不应把这种预先收到保费而形成的外来资金仅以无收益的流动资金形式储备着,而应该将其投资以带来更大的收益。另一方面,对人寿保险来说,尤其是长期的寿险合同,其具有储蓄的性质。而保险公司为了履行其将来的支付义务,必须通过保险资金的运用以实现许诺的利息支付,并对“超利息”部分进行利润分配。由此可见,保险资金的合理充分运用在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保险公司通过对保险资金的有效投资运用,不仅可以使保险资金保值增值并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而且还能提高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并增强公司自身的经济发展实力,同时还能降低保险费率,把投资收益的一部分作为红利返还给被保险人以鼓励其参保的积极性。因此,作为保险公司最重要的两大经营支柱之一,对保险资金的有效投资和运用己经发展成为影响保险公司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合理有效地运用保险资金不仅有利于保险公司维持较高的偿付能力,建立强大而雄厚的保险基金,而且还能扩大保险公司的业务量,使其在日趋激烈的市场中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最后,通过对社会闲散资金的集中,也有利于加快市场中资金的流通和使用,并通过循环交易来促进资本市场及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从而最终充分体现保险资金的社会效益。
………………
1. 2文献综述
金融衍生品市场最初是用来消除现货商品市场风险的。根据欧盟保险指令(EU Insurance Directive),保险公司使用金融衍生品,必须进行有效的组合管理,以减少风险,从而增加保险人的偿付能力。在英国PrudentialSource Book for Insurers (FSA, 2008)中,如果是为了有效的组合管理而使用衍生品,则必须生成额外的现金流、收入,或者降低税收和投资成本;如果是为了降低风险,则结果必须是真实的降低了公司的风险。因此,金融衍生品可以被用作对冲风险的目的。关于公司使用金融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的研究,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识别决定衍生工具使用的因素,包括是否进入衍生品市场,以及使用的金融衍生产品种类。关于决定因素的研究,通常是基于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假设和管理层激励的理论,如Nance等(1993),Colquitt和Hoyt (1997), Hardwick和Adams (1999)等。这些研究发现:一些公司层面的因素如公司规模、成长周期和流动性都潜在地与是否参与衍生品市场以及是否广泛使用衍生品合同有关。另一类是研究衍生品的使用对公司风险、公司价值以及非对称信息的影响。前人关于衍生品使用与公司风险的关系并没有确切的结论。Koski和Pontiff (1999)的分析基于679支国内共同股票基金,结果发现在使用衍生品与不使用衍生品的公司之间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并没有什么差异。Hentschel和Kothari (2001)也发现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大小与是否投资使用衍生品合同无关。Bali等(2007)用非金融企业1995到2001年的数据来考察利率、货币、商品衍生品与相应的风险之间的关系。
……………
2.保险公司投资金融衍生品基本理论概述
2. 1金融衍生品概述
金融衍生品自上世纪70年代出现以来,作为全球金融创新及金融自由化中的高科技产品到现在己成为推动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金融衍生品又称为金融衍生工具,巴塞尔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对金融衍生品给出的定义为,“一种合约,该合约的价值取决于一项或多项背景资产或指数的价值”。此夕卜,根据2012年10月保监会最新发布的《保险资金参与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暂行办法》第三条给出的衍生品的定义为:其价值取决于一种或多种基础资产、指数或特定事件的金融合约,包括远期、期货、期权及掉期(互换)。作为一种金融合约,金融衍生品的价值取决于利率、股票、股指、各种货币、商品等一种或多种基础资产或指数。而参与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也必须通过对这些基础资产、指数以及传统金融工具未来市场走势或行情的预测,来支付某一规定的、特定比例的保证金或权利金来促成合约的到期执行。由于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金融衍生品的种类越来越多,但本文研究的主要是四类标准的金融衍生产品合约: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远期合约(Forward Contract)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保值工具,是相对简单的一类金融衍生工具,合约双方就一定数量的资产按一定的价格约定在未来某一时刻买卖。远期合约是根据买卖双方的特殊需求而自行签订的合约,合约中明确规定交易的标的物、合约有效期以及交易时的执行价格等内容。一般来讲,市场上常用的远期合约主要有远期股票合约、远期外汇合约以及远期利率协议三种。
……………
2. 2保险公司投资资金的构成及运用原则
由于保险资金的安全和流动性是保险公司维持其持续经营及良好偿付能力的重要保证,因此,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保险公司的保险资金只能用于发生损失时或满期时支付或给付以补偿被保险人所遭受的经济损失,而不能擅自用作其他方面的风险投资。但由于保险合同的长期性,尤其是长期的寿险合同,保险资金在运用过程具有长期性、负债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由此就赋予了保险公司有利的投资条件。因此,保险公司可以运用保险资金进行监管机构规定允许范围内的各种渠道的投资,以获得稳定的投资收益使保险资金保值增值,并最终达到维持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保障被保险人的利益的目的。资本金是指保险公司在成立幵业时各大股东投入的注册资本金总和,根据各国和地区实际情况的不同,各国的保险监管机构对保险公司的注册开业资金都有不同数额的要求规定。以我国为例,根据09年最新修订的保险法第七十三条规定,在我国设立保险公司时其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要求为人民币二亿元,且必须为实缴的货币资本。其后第九十八条还规定,保险公司的实际资产减去实际负债的差额后不得低于保监会规定的数额;如果低于规定的数额就必须增加其注册资本金以补足差额,保障保险公司最基本的偿付能力。虽然由于经济发展、历史文化等情况的差异,各国及地区对保险公司开业注册资本金数量金额的多少规定不一致,但统一的是各国都把注册资本金看做是构成保险公司保险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3.发达国家保险公司投资金融衍生品经验......... 22
3.1发达国家保险公司投资金融衍生品比较分析......... 22
4.我国保险资金投资现状及投资金融衍生品......... 33
4.1我国保险资金投资现状分析......... 33
4.1.1我国保险业目前发展状况......... 33
4.1.2我国保险资金投资发展的现状......... 34
4.1.3我国保险资金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4
4.2我国保险资金投资金融衍生品的必要性分析......... 38
5.基于VaR模型对我国保险资金投资金融衍生品......... 4
5.1保险资金投资金融衍生品......... 41
5.1.1市场风险......... 41
5.1.2信用风险......... 42
5.1.3流动性风险 .........42
5.1.4操作风险......... 42
5.1.5系统性风险 .........43
5.2 VaR方法的理论基础及模型......... 43
5.基于VaR模型对我国保险资金投资金融衍生品的实证分析
5. 1保险资金投资金融衍生品的面临的主要风险识别
金融衍生工具是一把双刃剑,多数衍生产品都具有高杠杆性、派生性、高风险性和虚拟性的特点,给投资者带来规避风险并达到套期保值目的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风险,并有可能造成重大的损失。通常将衍生金融工具运用过程中的风险划分为市场风险(Market Risk),信用风险(Credit Risk),流动性风险(Liquidity Risk),操作风险(Operational Risk),系统风险(SystemicRisk)等。自1952年马克维茨提出资产分配决策中的风险收益模型以来,市场风险就成为了现代金融理论研究中一个主要的研究课题。通常市场风险是用标的工具或因子相关价格变化的波动性来衡量。而在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过程中,市场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合约标的物(如股票价格指数、商品价格、利率、汇率等)价格波动而导致价值损失的可能性。一般而言,市场风险包括两部分,一是由于金融衍生工具天生的高杠杆性而使价格加剧变动的风险;二是由于标的基础资产的价格波动而引起的金融衍生品价格变动的风险。
…………
结论
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如美国,其金融衍生品发展较早,种类较多,从而为市场中的投资者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灵活的风险管理工具。而我国的金融期货及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才刚刚开始,自2010年4月16日股指期货的推出以来,一直平稳运行,交易活跃,成交量和持仓量都较合理,其风险对冲的功能才逐步显现。2011年中国银监会1号法令通过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办法》不仅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参与衍生品交易业务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系统性规范,而且也促进了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更快和良性发展。同时,随着我国各机构投资者风险管理、风险对冲意识的不断加强以及金融衍生品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我国股指期货及衍生品未来的市场发展空间是相当广阔的。具体来讲,作为金融市场中一个相对特殊且独立的组成部分,金融衍生品市场是从现货市场发展而来,金融衍生工具的价值取决于相应基础资产的性质或未来价格的不确定性,并为市场中的参与者提供包括规避、对冲以及分散基础产品所带来的风险等功能。保险机构保险资金的投资是一种资产组合的投资,在确保资金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基础上,以实现资金的投资收益及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为目的。
……………
参考文献(略)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二
1.导论
1.1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经济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度,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率均有极大的提高。但在国民经济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背后,我国的经济增长仍存在隐患。主要是我国经济增长是建立在使用廉价的劳动力、大量资源低效率的使用、自然资源环境的不断恶化的基础之上,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投资和出口,是外部需求拉动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模式。而主要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产业结构水平,是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如今,我国产业结构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作为西部开发一员的四川省正处于加快建设西部经济高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虽然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支持下,经济总量和居民收入总量有了显著提高,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升级,但总的来说产业结构仍然相对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应的,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特别指出,在经济建设时要注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因此,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已经成为四川省在新世纪实现经济稳定、协调、高速发展的重中之重。金融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也是国家政策的良好执行者。在国家的政策指导下,合理调整储蓄与投资的转化,不断调整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重,引导社会融资规模的合理增长,从而达到金融资源的重新配置。同时,四川省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艰巨,由于计划经济和历史原因的影响,四川省产业结构发展较为畸形,对工业重视而忽略其他产业,所以加大对非工业产业的支持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
……………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都与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更好的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对金融行业运行机制的深入挖掘,对金融发展对经济影响的深入探讨,对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得出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理论意义。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四川省注重西部中心的建设,大力引进金融机构,同时坚持执行“髙位求进、加速发展”的工作方针,注重增强“投资拉动,产业支撑”,全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所以通过研究四川省内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找到更好的经济、金融和产业结构的发展模式,对四川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经济的发展不仅是经济总量的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同样重要。在社会经济中,产业结构优化需要大量资金支持,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相应不断升级,对资金的需求随之提高。同时,经济活动中,金融行业很大程度上依靠货帀的经营来获得收益,是资金交易流通的中介,有较为完备的储蓄投资体系、信用审核制度和风险控制条例,提高了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降低了社会资本的消耗,对社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保证了社会经济的平稳运行。我国的产业结构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之一,所以研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金融发展的支持效应,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十分必要的。
……………
2.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文献综述
2. 1金融发展理论概述金融发展理论
随着发展经济学的产生而出现,在新古典主义发展思路处于主导地位时得到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得以恢复发展,全球经济随之稳步增长,但经济的发展和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受到落后的金融发展水平和资本运行效率低下的影响,极大的制约了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这时,经济学家逐步把经济增长中金融发展的支持作用作为研究的重点,金融发展理论得以发展。概括的说,金融发展实质上就是金融体系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化的过程,包括短期的变化和长期的变化,涵盖了整个金融体系的每一个方面,是十分复杂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更加细致和专业,经济货币化不断完善,金融活动占经济活动比重不断增大,金融发展理论也随之发展。现在公认的金融发展理论主要由金融结构论、金融深化论、金融约束论和金融功能论组成。
……………
2. 2产业结构理论概述
20世纪40年代,经济学家首次将“结构”运用于经济领域,并提出“产业结构”这一经济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研究的完善,产业结构的概念和研究领域逐步明确,即产业结构指国民经济内部各个产业之间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和比例关系,可以用来描述一个地区或国家不同产业之间的比例及变化趋势。一般来说产业结构的基本内容包含“质”和“量”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质”的角度动态地研究各产业间相互作用方式与发展变动的趋势,从中可考察不同的产业部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主导地位的产业部门相应的变动规律。二是以“量”的角度静态地描述不同产业之间在一,定时期内的相互关系和相应规模的比例关系。威廉.第在其《政治算术》中提出:“工业的收益比农业多得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工业多得多”,这是西方经济理论中最早、最朴素的产业结构论述。柯林.拉克在其著作《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收集和整理了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移动的时间序列的统计资料,发现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再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这种转移是由于经济增长过程中各产业之间收入的相对差异所造成的。这就是所谓的“配第——克拉克定理”,即劳动力转移规律。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可以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和截面数据分析比较来判断一个国家产业结构所处的阶段和与其他国家的差距,为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另外,利用这一定理对未来的就业需求也可进行预测,以便制定相应劳动力政策。
………………
3.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分析........... 15
3. 1金融发展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 15
3. 2产业结构优化中金融发展的作用机制........... 17
4四川省产业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现状分析........... 20
4.1四川省产业结构发展态势........... 20
.2金融业整体发展水平........... 27
5. 四川省金融发展与产亚结构升级的实证研究........... 37
5.1模型设定、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37
5.1.1模型设定........... 37
5.1.2 指标选取........... 37
5.1.3数据来源........... 39
5. 2实证分析与检验........... 39
5.2.1单位根检验 ...........40
5.2.2协整检验分析........... 41
5.2.3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43
5.2.4实证分析小结........... 45
5.四川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研究
5. 1模型设定、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综合考虑金融发展理论和数据的可得性,同时参考之前研究的指标体系,本文准备选取金融相关比率和金融结构比率两个指标来综合衡量和说明四川省地区金融发展的水平。而衡量金融效率水平的存贷比指标,由于需要符合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其变动有一定的范围约束,对模型的解释能力较差,在这里就不予考虑。金融相关比率(HR)指标是用来度量金融深化程度的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对金融总体的发展親模做出了衡量。金融相关比率指标是由戈德史密斯(1969)提出的,定义是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全部实物资产(即国民财富)价值之比,用来度量金融总体发展规模。对四川省来说,用现有的统计数据计算出全部金融资产是很难达到的,鉴于四川省资金流通中直接融资额仅占间接融资额的2. 88%,同时股票债券和保险在我国起步较晚,相对而言数据较少,金融体系中银行业所占资本比例很大,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仍处于附属地位。同时国内学者的研究多用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或者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作为金融资产比较的一个窄的衡量指标。
……………
结论
实证结果表明四川省金融发展水平和产业升级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过程中,要根据四川省经济、金融和产业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调整。四川省虽然初步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期货、信托及其他金融组织并存、功能日渐完备、运行比较稳健的金融体系,但是金融业整体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要把金融业作为重点产业加快发展,这也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关键,更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保障。要推动金融业改革发展,提升金融机构竞争力,为产业发展服务。考虑到四川省的省情,在西部开发战略和“十二五”规划的指导下,四川省将努力完成西部的金融中心的建设,大力引进金融机构总部、区域总部和分支机构,同时引进会计、律师、资产评估事务所等金融中介,形成金融业及相关行业互相支持、互相推进融合发展的产业链条。出台相应的支持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金融业资金的调节作用,并引导和鼓励金融创新。同时通过相关载体的建设,整合完善直接融资的服务链条,以股票、债券和基金市场为依托,建立起西部的直接融资中心,促进股票、债券和基金市场的健康发展。
……………
参考文献(略)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三
1绪论
1.1选题意义
同烟草、邮政等机构一样,金融机构的国有资产并未纳入国资委的管理监督范围内,即国资委履行国有资本出资人身份时并不对金融国有资产进行明确的监督管理。在国资委成立的同一年(2003年),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模式正式在我国确立,围绕央行这一中心,银行、证券和保险实行分业监管。而2007年1月1日起施行的《金融类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了财政部作为实际的金融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机构,但财政部于此的具体身份、实际的管理操作模式也并未得到进一步明确,而此前由财政部注资成立的实际管理金融国有资产的中央汇金公司的身份也备受争议。同年,我国第一个主权财富基金…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并随后成为中央汇金公司的控股股东。至此,我国的金融国有资产的管理体系呈现出既相互交错、又分业独立的独特局曲。笔者以为,金融行业在一个经济体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无需赘言,它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也正是国有资本需要把握的行业。自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通道以后,虚拟经济的发展更是从微至巨,高速高效,金融性国有资本在我国金融行业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良好的管理体制能够不仅能保证金融性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更是能促进我国整个金融行业的良性发展,打通整个经济体各路资金流动渠道、推动实体经济发展进一步飞跃。
……………….
1.2国内研究现状
金融国有资产管理的研究相对于国有资产管理和金融体制建的研究而言相对成果较少。实际上,金融国有资产管理属于国有资产管理和金融体制建设两者的一个交叉领域,因此以往研究成果多半集中于更加宏观的层次,企图通过这两个层面的思考,给金融国有资产管理以提供不同角度的思路: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文宗瑜在国内首次提出“国有资本预算应当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衍生手段”,提出构建经营性国有资本预算、行政事业性国有资本预算、资源性国有资本预算所组成的“国有资本预算体系”;宁向东(2003)《对“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十大焦点》中提出,应该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下面,设立专门的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行使国家管理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权能。但张维迎(1999)认为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究竟归属于哪个机构并不重要,但必须要明确其独立的法律地位,并与社会行政职能相隔离,作为专职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张治栋(2005)分析了国有资产委托代理链条可分为三个层次:政治委托、行政委托和经济委托。荣兆梓(2012)分析了国有经济体制进一步改革的具体问题,提出在体制上对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与垄断性领域国有资本分开管理,并考虑建立社会信托投资基金、国家控股公司和承担基础性公益服务的公法人组织三种出资人体制的总体思路。
………………….
2我国当前金融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情况
2.1我国当前金融国有资产概况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跨时代地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二条明确写到: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条最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物权法规,明确了公有制在我国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在我国有两种类型: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以村为单位,广泛的应用于我国农村地区,表现为村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进行共同劳动,共同占有村集体的收益。全民所有制则相对复杂,是指全体人民作为一个共同体,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其产权不可分割,由全体人民作为一个共同体共同行使,而收益分配的具体方式则处于探讨之中,一直未能落实为具体可行的方案。现阶段我国的全民所有制是以国家所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表现出来,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行使全民财产产权,即国有。国家所有制自然会产生国有资产,也就是在法律上确定为国家所有并能为国家提供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包括:1.依据国家法律取得的应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2.基于国家行政权力行使而取得的应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3.国家以各种方式投资形成的各项资产;4.由于接受各种馈赠所形成的应属于国家的财产;5.由于国家己有资产的收益所形成的应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国有资产的规模伴随着经济体的整体膨胀而得到显著扩张。
………………….
2.2我国政府部门等非公司制机构对金融国有资产的管理情况
2.2.1金融国有资产的首要管理主体---财政部金融
国有资产的管理主体常见有三种,一种是现有政府部门,二是专设独立机构,三是国有控股公司。政府部门直接管理金融国有资产的情况比较常见,一般主管部门以财政部为主,或由财政部自设专业直属机构单独管理;专设独立机构类似于我国现行的非金融国有资产管理主体…国资委,是非公司制的行政机构,直接代替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而国有控股公司也是近年来备受推崇的国有资产管理主体,以新加坡的淡马锡模式最为成功,实现完全市场化、企业化的、专业化的管理,有益于提高国有资产运营的规范性和效率。我国目前的国有资产管理的第一主体即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是明确代表国家行使出资人职权的专业管理机构,但是国资委所管理的国有资本并不包括大量存在的金融国有资产。由于金融行业具有区别于实体产业的特殊属性,将其从普通产业资本中剥离出来,单独运营管理是合理的。在国资委成立的同一年,财政部出资5000万人民币设立中央汇金公司,代表国家依法对国有重点金融企业行使出资人权利和履行出资人义务,由于其注册资本完全来源于财政部,故财政部一直处于金融国有资产的实际管理地位;而在汇金公司成为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以后,财政部也并未完全放弃出资人地位,除此前所持的金融企业的股权之外,又与汇金公司分别出资联合投资了数家重点金融企业,尽管财政部并未公示其持股参股的金融类企业名册,但从各大重点金融类企业所公布的公开报表中主要股东一栏可见,财政部持有国家开发银行50.18%、中国工商银行35.4%、中国农业银行40.12%、中国人保集团88.12%、交通银行26.52%6等多家大型金融企业的股权;此后,财政部进一步明晰了自身在金融国有资产管理上的核心地位并适当转变了管理的重心,在出资人身份之外更多地倾向于指导管理,颁布了多项针对性的规范条例,涉及金融国有资产管理多个角度。
………………
3金融国有资产管理的国际经验分析借鉴............... 25
3.1国际多国国有资产管理的总体概况.............. 25
3.2金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国际比较分析.............. 29
3.3国际模式对中国金融国有资产管理的启示 ..............32
4我国金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模式探讨.............. 39
4.1我国金融国有资产管理必须明确的问题.............. 39
4.1.1范围界定问题.............. 39
4.1.2出资人选择问题.............. 40
4.1.3绩效评估问题.............. 40
4.1.4收益分配问题.............. 41
4.2结合国情综合探讨我国金融国有资产管理.............. 41
4.3几种可能性模式的多维比较分析.............. 51
4.3.1市场化水平比较.............. 52
4.3.2政策执行比较.............. 52
4.3.3绩效评估比较.............. 53
4.3.4收益分配比较.............. 54
4.4基于比较分析的综合评述与选择.............. 56
4我国金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模式探讨
4.1我国金融国有资产管理必须明确的问题
综合分析我国金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及国际历史经验之后,则应将重心回归到我国金融国有资产体制改革和建设中来。我国金融国有资产管理目前所存在的亟待改进的局面首先需要理性地从多个维度来分解基础的问题,这几个维度包括:金融国有资产的界定、出资人选择、经营绩效评估以及经营收益的分配。金融国有资产管理的首要问题在于确定金融国有资产是什么,包含哪些内容,这一点是需要明确的法律法规界定,否则在日后的管理中必然难以避免多部门权利交叉的现象。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的《金融类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管理办法》中总则第二条直接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或境外设立的金融类企业,其实收资本包括国家资本和国有法人资本的,按本办法规定办理国有资产产权登记。金融类企业以国有法人资本形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或境外设立子公司或依法投资其他金融类和非金融类企业的,由该金融类企业按本办法规定办理子公司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工作。”根据此段描述,国资委所出资管理的大型国有控股公司所参股控股的金融企业的管理也属于金融国有资产管理内容,则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财政部和国资委管辖范围的交叉,虽然这部分金融国有资产规模有限但仍需注意,如何解决这种问题需要立法明确规定。
……………………
结论
当前的汇金公司,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行政色彩浓郁的企业,其未来发展方向徘徊在金融国资委和“大汇金公司”之间。尽管都是管理范围的扩张,但前者将主体行政化,后者将主体企业化,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而通过几个维度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汇金公司如果进一步市场化,构建成金融国有控股公司,独立自主地进行金融国有资产管理,更有可能实现健康高效的管理效果。必须看到,金融行业本身仍属于高度竞争性的领域,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有益于培育企业生命力,促进市场健康发展。行政性机构过多介入将降低整体金融市场的活力,难以避免低效。国有资本介入金融领域,也应和其他性质的资本一样,尊重市场制度,降低行政干预。并且,决定金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最重要因素是国家将资本注入金融行业时有怎样的诉求,这也是国有金融企业经营目标的选择。国有资本介入金融行业,增长、稳定、创新是三个基本目标,而彼此的排序在现阶段应该还是以做大整体金融业的“增长” 二字为首,也就是尊重对利润的保障、对保值增值目标的追求。因此,市场化的经营管理体制是当前更具有优越性的选择,笔者并不赞同临摹国资委模式而构建金融国资委,而是赞成做大汇金模式,以控股公司为核心主体,打造三层次金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
参考文献(略)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四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非正规金融融资由来已久,是一个世界范围内存在的客观现实问题。非正规金融融资与正规金融融资是一组相对的概念。Adams和Fitchett认为,非正规金融融资就是指处于一国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约束和规范之外的资金融通活动[1]。也就是说,凡是得到中央银行认可,纳入管理范围并受到国家金融当局的监管和控制的金融交易金融活动都属于正规金融融资,除此之外则属于非正规金融融资的范畴之内。根据中央财经大学在2009年发布的《中国地下金融调查》的测算,我国非正规融资规模高达8000亿元,占到正规融资规模的28. 07%,占到中小企业融资来源的约60%[2]。郭斌、刘曼猫在2002年对温州中小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样本企业中有78家是年销售额在500万到1000万的中等规模企业,这其中需要向民间进行融资的企业为43家,占比达55%; 107家年销售额在100万到500万的小企业中,69家需要向民间进行融资,占比达64%。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我国民间金融的蓬勃发展给中小企业输入了新鲜的血液,其对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功不可没,在沿海地区如浙江、福建、广东等地,非正规金融支撑起了当地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与正规金融融资方式相比,非正规金融融资具有诸多优点。在贷前审查上,由于地缘与亲缘的关系,大家都已经相互了解,所以贷前审查成本几乎为零;在贷款办理上,服务快捷并且手续比较简单,甚至只是一纸白条就可以了,无需高价值的抵押品,因为信誉机制的约束就已经提供了最好的保障;在贷后监督上,由于大家都处在一个熟人圈子当中,贷款者能够随时随地了解到借款人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资金的投向,所以监督成本也微乎其微。因此,我们说,非正规金融融资在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并不是毫无道理可言的。
……………
1.2文献综述
从世界经济的发展来看,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非正规金融融资都普遍存在,其不但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而且对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活跃了市场经济。对非正规金融融资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中叶的国外,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非正规金融融资没有规范的运作程序,而且具有高利贷性质,在扰乱金融秩序的同时还可能造成社会动荡。所以,金融当局对其的态度一直都是打压抑制,并且试图以正规金融融资来替代它。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增多与深入,到20世纪后期,人们开始逐步转变对非正规金融融资的看法。Mckinnon (1973)提出金融抑制理论,该理论认为政府对金融体系的过度干预导致了金融抑制,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对利率的管制。国家金融当局把利率压制到低于市场均衡利率的水平,为政府优先发展产业提供廉价信贷支持。然而,资金量是有限的,这就导致其他民营经济不得不求助于非正规金融融资[4]。Stiglitz和Weiss (1981)提出信贷配给理论,该理论认为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其直接结果就是银行逆向选择和中小企业道德风险的出现,正规金融机构为了避免信贷风险,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就会选择少贷甚至不贷,这样非正规金融应运而生[3]。
………………
第二章非正规金融融资状况
2.1非正规金融融资的规模
由于非正规金融不在政府和货市当局的规范和监控范围之内,其更多的是以货币的形式在体制外运行,再加上非正规金融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所以要直接统计非正规金融的融资规模是难上加难,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国学者对非正规金融融资规模的估计大多是以间接测算和案例调查的方式进行。下面通过三种主流间接测算方法对我国非正规金融融资规模进行估算。在现代信用经济运行中,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任何交易活动都离不开货币,通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和劳务的不断流通循环,才能够创造新的价值,从而带动经济增长。一方面,货币资金反映社会梟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另一方面,货币资金也代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所以,对资金流量的核算一般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实物交易;二是金融交易,并且二者对资金流量的核算结果应该是相等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测算实物交易规模来间接得到货币资金的规模。在实物角度,净金融投资=国民总储蓄+资本转移净收入一资本形成;在金融交易角度,净金融投资=金融资产净增加一金融负债净增加。同时,从理论上来说,国内净金融投资应该与国外净金融投资金额相等,方向相反。李建军、田光宁(2003)认为,从全社会的资金流动来说,非正规金融货币资金也来自于正规金融的供给,它能够引起社会资金的异动所以,他假定国民经济部门中也包含非正规金融部门,当国内净金融投资与国外净金融投资不等时,就存在着非正规金融对货币资金的吸收。
…………
2. 2非正规金融融资的发展历程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施改革幵放政策以来,我国正规金融融资得到了迅速发展。间接融资,包括货币市场融资和信贷市场融资;直接融资包括股票市场融资和债券市场融资等共同构成的正规金融融资规模不断扩大,融资方式也日益成熟。然而,与此同时,我国的非正规金融融资也在快速发展,这种正规与非正规、地上与地下双轨运行的格局就是我国典型的二元金融体制。我国非正规金融融资的发展历程可以大体分为四个阶段。1979年-1984年是我国非正规金融融资开始出现阶段。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农户之间的小额借贷和部分企业的内部集资。对于前者来说,主要是通过打白条、按手印的方式进行;对于后者来说,主要是通过职工自愿入股的方式进行。从范围上来看,主要集中在农村和偏远落后地区,覆盖面并不大;从规模上来看,根据上一节中的货币供应量测算方法,我国非正规金融的融资规模并不大,在100亿元左右上下浮动,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刚刚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发展正处于起步期。
………………
第三章非正规金融融资与正规金融融资.......... 20
3.1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方面.......... 20
3.1.1信息不对称 .......... 20
3. 1.2交易成本.......... 21
3.1.3模型分析 ..........22
3. 2博弈方面.......... 24
3. 3本章小结.......... 29
第四章非正规金融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0
4. 1非正规金融融资存在的问题.......... 30
4. 2非正规金融融资存在问题的原因.......... 33
4. 3本章小结 ..........34
第五章规范非正规金融融资的对策.......... 36
5.1端正对待非正规金融融资的态度.......... 36
5. 1.1转变观念.......... 36
5.1. 2区别对待..........36
5. 2完善非正规金融融资的法律体.......... 37
5. 2. 1修改和清理不合理的法律规章.......... 37
5. 2. 2增加新法的制定 .......... 37
5. 3加强对非正规金融融资的监管.......... 38
5. 4优化非正规金融融资发展的制度环境.......... 40
5. 5本章小结 ..........41
第五章规范非正规金融融资的对策
说到金融的含义,简单来说,金就是资金,融就是融通。说到底,金融就是货币资金的融通。不管是正规金融,还是非正规金融,都是融资的方式与手段。对于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他们的资金需求无法通过正规金融部门来获得,而非正规金融融资方式却与中小企业有着天然的适应性,所以其能够应运而生,并且得以快速发展。然而,通过上一章的分析,我们也看到非正规金融融资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对于金融监管当局来说,出现问题并不代表着一定要抹杀掉,而是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将非正规金融融资模式中非法的那一部分拉到合法的轨道上来,从而在不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同时,提高了整体的效用水平,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一说到非正规金融融资,大多数人头脑中首先想到的就是高利贷、非法集资、黑市以及逼债等一箩筐的负面词汇。然而,在如何对待非正规金融融资的问题上,众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已经早早的意识到非正规金融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且通过逐步放松管制,承认非正规金融的合法地位,有效减少了交易.双方在躲避金融监管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零效用成本,并利用其潜在的巨大力量助力本国经济发展。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对非正规金融采取的都是打压政策。这是因为受到以前计划经济体制和政府至高无上观念的影响,把所有不在监管当局控制和监管范围之内的所有金融交易活动都划归到违法范围之内,一旦出现问题就会进行严厉打击。这种观念的最大问题就是以点带面,以偏概全,对待事物的态度过于偏激。
………………
结论
非正规金融融资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非正规金融融资发展迅速,融资规模不断扩大,但同时也暴漏出了诸多问题,比如说引起举国震惊的温州和鄂尔多斯“跑路潮”,以及吴英非法集资案,使得各方学者对非正规金融融资的热议不断升温。本文在吸取前人观点的基础上,主要运用对比分析法,从信息非对称、交易成本以及博弈角度,构建相关模型,对非正规金融融资方式的优越性进行了理论论证与分析。同时也对非正规金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深挖,并对导致出现诸多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归纳总结,给出了相对应的解决对策措施。主要得出的结论有以下几点:非正规金融融资方式有效地缓解了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非正规金融是基于一定得地缘和亲缘关系所展开的,具有地域性的特征,交易双方在日常生活中就有着频繁的接触,相互了解,同时受制于关系契约和信誉机制的约束,从而避免了由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非正规金融融资降低了交易双方的交易成本。对于贷款人来说,由于大家都混迹于一个熟人圈子当中,省去了对借款人贷前的资信审查和信息搜集成本,同时也免去了贷后对贷款动向的监督成本;对于借款人来说,省去了对贷款人的信息披露成本和等待成本等隐性费用。所以说,非正规金融融资也提高了金融交易的效率。
……………
参考文献(略)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五
绪 论
0.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0.1.1 背景介绍
东亚经济历来是全球研究的一个热点,从东亚“四小龙”,到东亚“四小虎”,再到中国崛起无不吸引着全球的目光。从上世纪60年代,东亚连绵的复兴均离不开——出口导向型政策,不管东亚内部的分工及贸易结构如何转换,这一政策一直坚挺。雁阵模式到东亚生产网络的过渡,也只不过是区域内产业内贸易向产品内贸易的转变。上世纪90年代,全球生产共享(Production sharing)的推动下,东亚快速形成以零部件贸易为主的东亚生产网络,这种模式是典型的产品内贸易,即一种零部件生产出来在若干个国家加工、流转,此后某国将组装好的产品出口到欧美等发达国家。这种模式使得东亚各国充分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并由此获得较大利益。正当各国乐此不疲的忙于加工贸易时,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将这种贸易模式的弊端暴露无遗:出口锐减,经济增长下滑。这种情况下,东亚国家的学者与政府纷纷开始反思,不管是从储蓄、投资失衡,还是从贸易结构的失衡反思。主要是从调整内部失衡(投资与消费之间)与外部失衡(出口与内需之间)两个角度讨论东亚经济再平衡。重点探讨的是需求结构再平衡的约束条件、调整方向及政策措施,并在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作为结构调整核心这一主要问题上取得了普遍共识。但这些分析均是基于一种需求结构的视角,较少涉及金融危机后东亚区域贸易结构两个层面的再平衡,即区内中间品与最终品产品结构平衡,区外实现贸易地区结构再平衡——加强南南合作,进而实现可持续的、均衡的贸易增长及经济增长。国内研究东亚贸易结构,主要是从东亚生产网络的特点即中间品贸易入手,分析其原因、演化、进程等。本文尝试从东亚区域贸易结构模式——中间产品占比过大、最终产品占比过小入手,分析金融危机后,这种结构是否真正发生变化,运用有别于以往的方法(不管是计量方法、还是研究对象都有创新),探究这一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同时观察全球金融危机后,东亚对外贸易地区结构是否生变。减小东亚与全球经济非同步性,如何扩大东亚最终品贸易,实现区域内“自产自销”。
…………………
0.2 文献综述
0.2.1 东亚贸易结构形成及发展
日本是头雁,NIES②为两翼,ASEAN4为尾。Ng 和 Yeats(2001)开创性提出国际生产分享(Production sharing),Athukorala(2010)从全球生产共享的角度指出全球生产共享对于全球生产网络的重要性。随着中国的崛起(渡边利夫,2003)及全球生产共享的发展,东亚实现雁阵模式的超越(An-Chi Tung,2003),在 20 世纪末实现向东亚生产网络的过渡。东亚各经济体由于资源要素禀赋、工业化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均存在很大差异,但由于文化相近、地缘临近、交通便利,东亚区域性生产网络在这些有利的客观条件促进下逐步形成。东亚的发达经济体在日美等国的 FDI 影响下③(Fukao,2003),快速发展,产业内垂直分工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地区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Hummels.etc,2001)。产业间贸易份额越来越小,产业内贸易(IIT)①尤其是垂直产业内贸易(VIIT)②的比重不断增加,东亚各国形成互补分工(Lisbeth Hellin,1994),(Fukao,2003)。这种分工模式旨在利用国家间要素成本的要素差异性。Kimura 和 Ando(2003、2005)的研究显示,东亚的经济体大多参与东亚生产网络。国内学者李晓(2006)比较系统的分析东亚区域网络形成原因,并阐述了东亚区域生产网络主要特点——零部件贸易为主。
……………
1 增长奇迹下的东亚区域分工与贸易结构:历史进程
1.1 东亚奇迹的形成与特点
上世纪 60-90 东亚国家,尤其是日本和“四小龙”的崛起,经济高速持续的增长,被经济学界称为“东亚奇迹”。创造东亚奇迹的国家并非有富足的资源禀赋,战后的日本、台湾、新加坡、韩国皆是如此。东亚奇迹的形成,有着特定的外在因素,即长期稳定的有利国家环境、充分的地缘优势及儒家文化共性。东亚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引导,日本的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韩国则采用指导的资本主义,台湾则是向出口上提供低息贷款和减免税收;维持货币弱势,是其产品人为地低廉。1950 年到 1973 年间,韩国和中国台湾的出口分别增长 20%和 16%,人均产出分别增长 6%和 5%。韩国的出口从 1970 年的 3.85亿美元上升到 1979 年的 150 亿美元,其中 90%是工业品。由日本主导的雁阵模式促进了专业化分工和产业在区域内的层级转移,这也是东亚奇迹形成的原因及特点之一。
……………
1.2 东亚区域分工与贸易结构的形成、特点及成因
最近的 20 年,国际贸易中最引人注目的事实就是东亚国家贸易快速增长。东亚国家由于市场开放及政策转变、成本因素等一系列因素,区域合作逐步发展成东亚生产网络,改变了早期的“雁阵模式”①——“亚洲各国(地区)成功将领先者在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向跟随者传递,跟随者再像后来的跟随者传递”。东亚国家产业结构经历了类似的变迁,并逐渐找到与本国比较优势相契合的产业发展模式。20 世纪 80 年代,东亚区域分工悄然生变,产业间贸易不断弱化,而将东亚串联起来的产业内分工深化发展,日本与“四小龙”、东盟的分工关系从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扩展到船舶、钢铁、电子等资本密集型和部分技术密集型行业。与此同时,受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东亚各国政策支持、要素禀赋差异等原因,东亚产业内分工继续深化。面对欧美企业的市场竞争,日韩等东亚国家企业充分利用本地区要素禀赋,在生产流程垂直一体化的各个环节,产业内分工细化协作,生产过程分散化、产品内贸易多层次化,核心特点是零部件等中间产品区域内去而往复运转,每种产品的生产工序特定于一个国家,使其生产没道环节更专业、更深入,并主要将最终产品出口到区域外。
……………
3 危机后东亚区域内贸易商品结构特征变化...... 19
3.1 东亚区域内贸易结构 ........ 19
3.2 显示性比较优势(RCA)指数分析........ 20
3.2.1 RCA 指数介绍......... 20
3.2.2 测算结果与研究分析 .... 21
3.3 贸易互补性指数(TCI)分析...... 23
3.3.1 TCI 指数介绍..... 23
3.3.2 测算结果与研究分析 .... 24
3.4 贸易强度指数(TII)分析 ..... 31
3.4.1 TII 指数介绍 ...... 31
3.4.2 测算结果与研究分析 .... 31
3.5 TCI 和 TII 相关性分析...... 37
4 区域贸易结构发展趋势与东亚经济再平衡...... 42
4.1 东亚区域内贸易产品结构转变 .... 42
4.2 东亚贸易区域内地区结构转变 .... 43
4.3 东亚贸易区域外结构转变 ...... 44
4 区域贸易结构发展趋势与东亚经济再平衡
4.1 东亚区域内贸易产品结构转变
东亚区域商品贸易结构的弊端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暴露无疑,东亚国家同时认识到亚洲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合作的重要性。即扩大亚洲区域内最终商品需求,加强彼此贸易及经济合作,进一步推动建立在东亚生产网络基础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为最终产品扩大区内贸易比重。金融危机后,亚洲主要国家意识到过度依赖区外发达国家最终品出口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并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数据来看,零部件出口的贸易强度指数逐渐变弱,而区内各国最终品贸易增强。这既与东亚国家跨国公司的产业转移有关,同时也与东亚国家在金融危机后的政策有关。东亚国家增强区域层面的制度性合作一方面通过提高货币弹性、发展服务业扩大国内消费市场,另一方面通过搞活区域经济、谋求区域经济一体化,减少对发达国家的依赖。通过东盟的既有合作机制继续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扩大内需市场外延,即在向区域外出口最终品的同时,加大区域内部最终产品的需求。金融危机后,东亚经济体贸易中间产品比重下降、最终产品比重提高。而对于东亚贸易现实,具有更深层次意义,减少对欧美市场的依赖,弱化全球经济同步性,真是提高东亚贸易一体化的独立性。
……………
结论
东亚作为世界上贸易最活跃的区域,正在走向贸易一体化,这就必然要求现有的生产网络及贸易结构的转型及再平衡。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金融危机后,东亚各经济体产品贸易结构有所变化,即东亚最终品贸易有增强趋势,这种趋势是在危机后各国采取相应措施及市场因素影响下缓慢发展而成。而扩大亚洲最终品内部需求是未来东亚产品贸易结构的必经之路,具有理论可行性及重要的现实意义,即东亚区域内商品贸易会逐步实现中间品与最终品的贸易比例平衡。其次中国经济的再平衡调整,扩大自身内部消费需求、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提高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拓宽与区域内外国家的贸易联系,比如金砖国家及非洲。通过中国内需及出口的平衡、零部件及最终品的进出口的平衡,进而实现区域内贸易地区分布再平衡。中国乃至东亚经济体要实现由区域生产网络而走向的区域贸易一体化,这需要苦练“内功”之时,扩大“外围”影响,并非与全球经济脱钩,而是在自身足够稳定、强大时,积极参与全球化的生产及贸易。因此,作为一个区域,东亚经济体应加强与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促进南南贸易,实现深层次的产业内合作,减小区域外发达国家的依赖,加大与发展中国家合作。
……………
参考文献(略)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六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2012 年 8 月,发改委把 30 个市 2 个县纳入了中原经济区的规划范围。中原经济区是我国的中心地带,是我国主体功能区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范围涵盖了河南全省和周围临近的经济地区,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文化底蕴很深厚,市场潜力十分巨大,能够促进全国的改革发展。该区域被定位为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能源原材料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经济区的人口和经济的密集,使中原经济区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地区。中原经济区要想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做出贡献和成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需要利用其承东启西和连南贯北的地理优势,使生产要素加速集聚,使东部地区产业加快转移,西部地区增加资源输出,与南北区域增强交流合作;使其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加快,使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迅速,争取成为全国重要的物流和综合交通枢纽中心。而所有的这些都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给予支撑。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而物流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创新产品,在国外早已兴起,其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层面已经发展成熟。在国内,虽然有外资银行推出这一业务,如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但是外资企业仍是其服务的主要客户。国内的四大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逐渐开展物流金融业务,但其物流金融产品比较单一,物流金融服务不高,仍需要进一步创新物流金融业务。随着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会带动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可以全面整合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将使现代物流产业飞速发展。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 国外对物流金融的研究
Rutber 通过 UPS 成功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来分析几种创新模式的主要特色【2】;Fenmore(2004)通过分析物流金融新起的订单融资业务,得出这样的结论:若有季节性或临时性急需现金,但没有其他资产用来融资,这样的话信誉度一般的公司就可以采用订单融资业务来解决这一问题【3】;Kevin Morley 和 Arnold Cohen 分析了加拿大的应收账款和存货担保融资业务,对当前加拿大的应收账款及存货担保融资的市场趋势作了简单的概述,并重点探讨了相关的法律框架【4】;Rachel Q.Zhang 和 John A.Buzacott 对在资产抵押融资业务中充当抵押物的存货的管理进行了分析,并设计出了一个模型,跟此模型相比,传统模型设定了一个已经确定的外源性用来确认其预算约束,用每个时期获得的资金数量来求得资产和负债的函数,其业务中的重要性指标可以由生产活动定期更新的动态来确认,如利率和贷款额度,并研究了这些指标是否影响业务风险,他们是第一次尝试把资产抵押融资融入和运用到生产决策中去【5】;DonP.Holdren 和 Craig A.Hollingshead 分析了公司存货控制与财务管理问题以及商业贷款,指出存货管理的不同方式将产生不同的营运成本,借款人可以根据种类不同的存货来确定其融资的收益和风险【6】。
……………
第二章 物流金融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关系是一种合约关系,指在交易过程中人们形成的任一涉及不对称信息的关系,相对关系人为委托人和代理人,委托人将自己的一部分权利交给代理人,此代理人需要有合理资格,之后由代理人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优势来从事特定的活动,来满足交易双方的利益,委托人要求在委托代理中受到代理人带来的最大效用。由于现实社会中的经济活动大多数都是信息不对称的,导致委托代理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是很普遍的。委托代理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两个原因:信息不对称和企业目标与供应链中其他企业目标的不一致。首先,关于信息不对称风险是一直存在的,现代网络技术的有效利用,使有些私有信息可以在供应链中的企业共享,但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不可能将自己的所有信息均共享,这样由信息不对称风险只是降低了,并没有完全消除;其次,在供应链关系中,各个企业都是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主体,从根本上来说,其行为还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所以他们所作的决策必须存在两个目标,即企业自身的利润最大化和供应链的整体目标,这两个目标有时会发生冲突,如若满足整体目标则会损坏自身的利益、企业同时服务于多个供应链。
……………
第二节 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在市场中企业的交易形式,是现代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在古典经济学中,假设交易是没有成本的,即交易成本为零。直到 1937 年科斯发表《企业的性质》后,交易成本概念才被引入到西方经济学中,并被运用到其他领域中,其认为,交易成本普遍存在于市场运行中,指出若不存在交易成本,产权的初始分配将不影响经济效率。接着威廉姆森完善了这个理论,指出企业与市场的职能相似,其资源配置机制可以相互替代,当市场交易成本较高时就会变成企业这一交易形式,为了减少其交易成本企业会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为了使物流企业高度参与到流通环节里,应该明确其产权和正确选择其交易方式,从而良好地配置资源,提高物流金融服务。在提供物流服务时,参与方不但要签订综合框架合同,还要签订附属的详细合同,以明确、保护和监督自身的权利与义务。物流金融业务过程中,参与方积极地沟通与交流,能够及时掌握信息,使信息不对称发生的概率降低了,并节约了交易成本。
………………
第三章发展经济区的物流金融业务的重要性....13
第一节 中原经济区物流业发展现状及趋势....13
一、中原经济区物流业发展现状 .....13
二、中原经济区物流业存在的问题 .........15
三、中原经济区物流业发展趋势 .....16
第二节 中原经济区物流业的发展对金融服务提出的要求....18
一、需要对物流企业采取特殊的融资政策 .........18
二、增加物流企业进行网络化建设的融资渠道 .....18
三、建立支持物流业的发展基金和担保体系 .......18
四、加强行业信用评级工作 .........19
五、建立中国物流银行 .......19
第三节 物流业与金融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9
第四节 物流金融对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24
第四章 中原经济区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模式分析......29
第一节 国外物流金融的发展模式......29
一、存货抵押融资模式 .......29
二、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29
三、典型案例:UPS 物流金融业务模式......31
第二节国内物流金融的发展模式.......32
第三节 中原经济区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模式构想......41
第五章 促进中原经济区物流金融业务的对策建议......43
第一节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规范信用评级制度......43
第二节 设计银行物流金融业务结构体系......43
第三节 建立物流金融风险防范机制....44
第四节 加强各方的紧密合作....45
第五节大力培养物流金融专业人才....46
第五章 促进中原经济区物流金融业务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规范信用评级制度
关于促进经济的发展,金融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了,但是我国还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因此,根据我国的经济、社会、金融环境,现在需要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加快物流业与金融业的协同发展,充分发现并利用物流金融业务中所储藏的巨大潜力,使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效益增强。同时,我国目前缺乏规范的信用评级制度,关于《贷款通则》、《中小企业促进法》和《证券法》等都是比较原则化和简单化,其操作性较低,出台的《行政许可法》遭到了合法性的质疑,由于缺乏相关法律致使行业的发展受到阻碍。所以,应加快信用立法,统一行业标准,进而解决监管、评级由谁执行和怎么执行等问题,合理有序地发展行业。坚持市场化导向,按照评级机构的审批和监管,使机构的独立性增强,使其内部治理结构较完善,使供给方和需求方的自主选择权扩大,有效利用市场机制来选择优质的评级机构,激励竞争意识,增强评级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可信度。同时,物流金融业务服务中,中小企业应该建设信用信息数据库,达到建立并完善顾客的资料收集、资信档案管理、资信调查管理、信用分级、合同结算时的信用风险防范、信用额度稽查和财务管理等制度,对顾客进行全面的信息管理,建立中小企业征信信息的平台以加强信息交流,进而可以降低由信息不对称出现的矛盾,可以使物流金融业务过程中的各方面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
结论
经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要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整合,资金流的短缺会制约物流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进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物流业与金融业协同发展,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为银行增加了其利润并吸引了一部分新顾客,可以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综合实力,增加其竞争优势。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已研究物流金融成果,解释了物流金融的基础理论,给出中原经济区现行物流业发展情况,并分析了物流业与金融业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区域物流可以影响中原经济区GDP的增长。文中还列出了国内外物流金融业务模式,进一步提出了在中原经济区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模式构想。最后给出在中原经济区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对策建议: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规范信用评级制度、设计银行物流金融业务结构体系、建立物流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各方的紧密合作、培养有专业知识的人才。
……………
参考文献(略)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七
第一章导论
1.1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全球的经济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众所周知,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运行过程中,一个健全、完善、良好的金融体系和金融秩序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与信息技术层出不穷,金融活动日趋自由化以及对金融行业的管制日益放松,严重影响了金融体系和金融秩序的稳定性,导致金融市场的波动性日趋加剧,随之而来的金融风险己成为全球各界越来越关注的焦点,同时与金融活动息息相关的经济主体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金融风险的威胁,如何面对、预警、控制金融风险尤其是信用风险,成为了全球经济金融各个领域不断关注和重视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美国经济通货膨胀导致利率大幅上升,拉美债务危机就此拉开序幕,影响长达20年之久的债务危机对全球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造成了重大损失。在拉美债务危机爆发的10年内,国际银团贷款日益萎靡,各债务国与债权银行都陷入了艰苦谈判的泥潭之中。在经济景气度不断下降和利率飙升的环境下,美国银行业首当其冲,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低值贷款坏账率显著增加,商业房地产贷款出现大量坏账,对汽车贷款、信用卡贷款以及商业贷款的信用标准不得不做出调整降低。自拉美债务危机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危机四伏,1994年底,波及拉美、亚洲乃至全球的墨西哥经济危机,同年,法国里昂信贷银行由于投机出现了巨额呆账坏账,1995年,日本大和银行由于投资的严重失误,对自身造成了巨大损失,还有,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俄罗斯金融危机,以及2007年到2008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投资损失,对全球的经济金融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如此等等,不足而一。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成为了全球经济关注的重要问题。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究其根源,就是信用风险管理的失败。
……………
1.2信用风险度量与管理方法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风险的认识和探索便从未间断。能否支配风险是人们对于风险研究界定的重要里程碑。早在公元前1800年,人们对于信用风险便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直到13世纪,如何有效管理信用风险,即如何去识别和度量信用风险,就已成为银行业管理的核心问题。纵观整个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的历史,其都离不开数学理论和金融理论的方法,伴随着金融理论和实践经验相结合,信用风险度量技术经历了一个从粗糙的定性分析到精确地定量分析的过程,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的五个阶段:专家分析方法、基于财务报表信息的信用风险模型、神经网络方法、现代信用风险定价模型以及现代信用度量模型。我们按照这些信用风险度量方法诞生的先后顺序以及它们在理论上的差异,把前三种基于定性分析的方法称之为传统度量方法,而把后两种基于定量分析的方法称之为现代度量方法。传统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是一种大多依赖于主观判断的专家系统,例如,专家分析方法就是以借款人基本特征所反映出的各种信息为基础,依赖专家的主观判断来评估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尽管之后的基于财务报表信息的信用风险模型、神经网络方法加入的一定的定量分析,但是模型往往是经验上的拟合,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缺陷。在借鉴传统方法中的一些思想和理念的基础上,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方法更多依赖数学模型的客观分析,并且运用了大量的数学理论和金融理论,例如偏微分方程、时间序列、期权理论、套期保值理论、动态管理理论等多种现代金融理论和现代风险管理技术。
……………
第二章信用风险度量概述
2.1信用风险
对于风险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甚至是随时可见。在各个领域中,对于风险的认识和管理应用最广泛的便是金融领域。按照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把金融风险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其中按诱因法划分的话,金融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结算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其中信用风险金融机构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之一,是各类金融活动出现危机的主要根源,严重时可导致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信用风险又称信誉风险或保证风险,是指借款人、债券发行人或金融交易一方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履约致使金融机构、投资人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从狭义上讲,它一般是指借款人到期不能或不愿履行还本付息协议,致使银行金融机构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即它实际上是一种违约风险。从广义上说,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对银行信用的影响,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经营的实际收益结果与预期目标发生背离,从而导致金融机构在经营活动中遭受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一种可能性程度。信用风险的表现形式很多,例如,商业信用风险、进出口信用风险、期货交易中的实物交割风险等等。
………………
2.2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是运用特定的数理统计方法与金融理论,通过我们所掌握的历史数据中推测出该风险引起损失的概率密度函数(比如违约概率),从而求出未来可能的损失(比如发生违约时的贷款损失率)的一种管理信用风险的方法。目前国际上运用较多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是:Credit Metrics模型、Creditrisk+模型、credit portfolio view 模型、KMV模型。Credit Metrics模型是JP.Morgan于1997年开发出来的信用风险分析工具,该模型的基础是在给定的时间段内估计一些非上市流通的资产如贷款及债券等产品资产组合将来价值变化的分布状态,这种价值变化不仅受到债务人违约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债务人信用等级转移的影响,属于盯市(MTM)模型。该模型可应用于单笔贷款或贷款组合的信贷风险测算,也就是说通过求解信贷资产在信用等级转移的影响下的价值分布,得到信用风险的VaR值,即在给定的置信区间和时间段内,信贷资产可能发生的最大价值损失。
……………
第二章KMV模型的原理及其修正........... 13
3.1 KMV模型的理论基础及其基本思想.......... 13
3.2 KMV模型的参数及实现 ..........18
3.3对KMY模型的修正 ..........22
第四章修正的KMV模型的实证研究.......... 29
4.1样本选取.......... 29
4.2 KMV模型的参数的计算.......... 30
4.3结果分析.......... 34
第五章修正的KMV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 35
5.1对修正的KMV模型的评价.......... 35
5.2对我国相关政策的建议.......... 36
5.3总结与展望.......... 37
第五章修正的KMV在我国的适用性
5.1对修正的KMV模型的评价
修正后的KMV模型作为对信用风险量化的创新模型,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推广和应用,KMV模型对于信用风险管理有着其独特的优点:
(1)其有着强有力的理论基础,是应用了莫顿期权理论的结构化模型,它把上市公司的股权看作是资产的一种看涨期权;同时在资产的相关系数的计算过程中也应用了多因素模型;
(2)它以股票市场数据为基础,我国证券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己初具规模,对于数据的选取和计算都比较容易,具有良好的动态性与前瞻性;
(3)修正后的KMV模型采用了转换数据的极大似然估计法对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和波动率进行估计,结果更准确有效。
当然,针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实际现状,修正后的KMV模型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1)在我国股票市场中存在着非流通股票,而非流通股票的定价问题并没有很好的解决,使得非流通股票的定价往往被低估,造成上市公司的股权价值不能得到有效准确地确定;
(2)KMV模型的前提是在信息完全和市场有效地背景下设定的,然而我国的金融市场尚不成熟,存在着严重的市场有效性问题;
(3)KMV模型假定资产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在实际应用中,有待进一步研究;
……………
结论
金融经济全球化的现在,金融市场创新水平不断提升,在市场波动性的增加以及分业经营壁垒消除的背景下,信用风险成为了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行业所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随着金融机制的改革和金融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金融业必将更多地融入到全球化的进程当中,因此,针对我国实际现状的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理论和实务的探索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里也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我国金融业参与国际竞争前瞻性地探索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结合国内外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回顾了几种应用广泛的现代信用风险度M模型,包括JP Morgan的RiskMetrics模型、KMV公司的KMV模型、Credit Suisse Financial Products (CSFP)的CreditRisk+模型以及McKi-lisey公司幵发的CreditPortfolio View模型等。本文重点对其中的KMV模型的理论来源及其原理进行了阐述和说明,并详尽阐明了KMV模型的参数估值方法以及实际应用。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对传统的KMV模型进行了一些修正,包括对上市公司股权的市场价值佔计方法作出修正,通过我国股市具体数据得出违约点水平,对资产价值的预期收益率和波动率采用更为合理的极大似然估计法以及采用推导得出的预期违约概率计算方法,使之更适合我国的证券市场。并且利用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KMV模型计算违约距离来对比分析信用风险,并参考我国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
……………
参考文献(略)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八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金融是经济资源配置的主要力量,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同时,其自身发展也受到地区经济、环境、资源和制度等因素影响,显现出一定的环境依赖性。从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的角度来分析,这些因素就是推动地区金融体系运行、发展、演进的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生态概念拓展了我国金融研究的理论范畴,将研究的焦点由金融机构微观治理改良,转到建设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层面,并上升到对政治和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诸多体制性矛盾冲突的研究中。2003 年,中央和国务院开始深化农村金融的改革,并颁布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文件,在全国确定了首批试点的省份,其中包括东部地区的浙江、山东和江苏三省,中部地区的江西和吉林两省,西部地区的贵州、陕西和重庆市共 8 省市首批试点。2004 年 8 月,又将试点的范围扩大到了全国 29 个省份。2004年底,湘西州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开始全面启动。在改革的初期阶段,采取了增资扩股、清收旧欠、核销呆账和央行专项票据兑付等一系列措施,使信用社的资产质量有所提高,经营环境有所改善,产权逐步明晰,法人治理结构得到一定的完善。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专门就农村金融体制问题提出了“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的任务。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其他金融机构开办农村金融服务。湖南湘西州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自然条件、人口素质、交通运输等比较落后,农村金融服务更是“十年如一日”,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停滞不前。作为湖南省唯一被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地区,湘西州获得了许多优惠政策,近些年来,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高速公路和乡村公路的建设开通为长期制约湘西经济发展打开了最后的通道。因此,湘西州金融系统应抓住这有利时机,深入发掘湘西民族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动力和金融生态环境构成要素,又快又好的推动金融体系不断发展完善,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金融服务。
……………………
二、 研究意义
研究民族地区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和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湘西民族地区金融、经济发展与其他地区相比有很大的不同,相关理论研究不多,本文从民族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服务体系构建动力机制角度出发,对农村金融发展进行研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研究的不足。通过对湘西民族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增长关联性的研究,发现湘西农村地区金融发展存在问题的内在原因。本文在以实践调研的基础上,辅以相关理论,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并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美国研究者 DavidL.Neff 和 Paul.N.Ellinger(1993)通过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模型,对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有关的七个因素进行研究。BillW 和 Devaney (1995) 在分析发达国家农村金融市场的研究中,运用动态模型来评估一个农村银行的结构,得到了二者之间时不完全竞争的关系,从而提出农村地区的金融政策应该是不断促进现行及潜在竞争。Hugh 提出了两种研究模式:一种是农村金融“需求追随”的发展模式。另一种是农村金融“供给领先”的发展模式。
………………
第二章 农村金融理论回顾及概念界定
第一节 农村金融理论
首先对农村金融进行概念的界定,农村金融在我国一般是指在县及县以下地区提供的存款、贷款、汇兑、期货、证券、保险等各种金融服务,包括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即民间金融。国内学者对此还有以下几种主要理解:农村金融指农村货币资金的融通;是一切与农村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有关的各种经济活动;是货币、信用、金融与农村经济组成的“融合体”; 主要以分配、融资和控制农村信贷资金的活动等;1950 年 3 月,《筹设农业合作银行的提案》的通过,表明央行开始准备从新构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并确立了农村信用社的基层金融组织的地位,使之成为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连接纽带。1955 年 9 月,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开始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治理整顿,对金融环境差、经营管理不善、金融机构设置混乱的地区进行撤销、合并和调整。从 1958 年开始,农村金融开始进入人民公社时期。1963年 3 月,《关于纠正银行干部向信用社借支的三条规定的通知》发布,同年 10 月,《关于整顿信用社,打击高利贷的报告》的文件出台,其主要目的是打击国内频繁出现的高利贷活动,同时解决农村金融机构在实际运行中发现的各种问题。1965年底,国家再次撤销了农业银行,由中国央行全面管理金融业务。
………………
第二节 民族经济理论
一、 民族经济理论的溯源及发展
刘永佶教授主编的《民族经济学》(2007 年)、《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2008 年)、《中华民族经济发展论》(2008 年),是这个新学科理论研究体系最具有概括性的三部著作。这一理论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五个层面:一是民族经济学;二是中华民族经济学;三是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四是中国各少数民族经济学,如藏族经济研究、回族经济研究、蒙古族经济研究;五是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的具体问题的研究。民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 不仅要分析不同经济类型的结构差异、文化观念如何服务于具体的社会经济利益、不同文化模式中经济行为的多样性,以及相反的,培育和塑造了不同经济进程的表达、方向与道路、不同的文化主导价值怎样影响;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 这一理论研究主要是使经济理论去蔽而不是简化,它要对经济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有所贡献。用格雷戈里的话来说, 它的“独特贡献主要不在于它所提供的答案,而在于它所提出的经验丰富的、令人兴奋的新问题”。
………………
第三章湘西民族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 ..... 14
第一节 湘西民族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历程.... 14
第二节 湘西民族地区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 14
第三节 湘西民族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5
第三章 湘西民族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式构建........ 22
第一节 动力机制模式构建的影响因素...... 22
第二节 动力机制模式构建........ 23
第三节 实证分析:湘西农村金融发展...... 26
第五章湘西民族地区农村金融发展路径......... 32
第一节 东部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发展实践经验的借鉴...... 32
第三节 湘西民族地区农村金融发展对策........ 33
第四章 湘西民族地区农村金融发展路径
第一节 东部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发展实践经验的借鉴
历史发展经验表明,经济决定金融,农村金融的发展因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而存在并且发展,农村金融发展的状态决定着农村经济发展状态,反过来,农村经济发展又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具体表现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结构和速度,决定农村金融发展的水平、结构和速度,并通过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组织体系调整、制度变迁、技术进步和组织结构演变等形态表现出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东部地区依托地理位置和资源配置优势,乡镇企业发达,农村经济就相对发达,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比较滞后,第一产业比重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因此,东部地区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较高。2003 年国务院推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后,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号角迅速在东部地区吹响,在深入领会中央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根据地区实际,大胆选择了适合本地金融发展的改革模式,比如浙江、江苏等多数省份采取了农村信用联社的管理模式,北京、上海采取了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天津则成立了农业合作银行。2006 年 12 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 年 3 月首批村镇银行便在国内 6 个首批试点省诞生,从此,村镇银行便正式走上了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舞台,为农村金融注入了新的活力。
………………
结论
本文从湘西农村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出其中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再运用相关理论构建湘西农村金融发展的动力机制。湘西农村金融不仅存在供给不足,金融需求也不足,这样就导致金融机构在信贷资金投放中越来越偏向其他领域。通过分析和总结,本文认为夯实农村金融发展基础,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提升农村金融软硬实力,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作用,政府提供更加有利的政策和财税支持,形成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长效机制等对策是当前湘西民族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优化路径。最后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1.湘西农村地区信用社是坚持合作化的发展道路,还是向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方向靠拢,如果全面为趋利性的商业银行,那么其支农作用是加强还是减弱。
2.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规范和引导非正规金融,使其能够得到有序发展,成为有助于农村金融和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
3.农村信用社对湘西农村地区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政府是否应继续对其在政策和税收的方面予以支持,促进其更好的发展。
……………
参考文献(略)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九
1绪论
1.1选题背景:金融危机的形成和发展
21世纪初期,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繁荣,房价大幅的上涨,许多中低收入家庭贷款购房,次级按揭贷款增多,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投资银行将这些按揭贷款再次组合打包,转化为新的债券。次贷经过这些银行衍生产品扩散到美国的整个金融体系,信用规模和信用风险也扩散到整个金融体系。然而,在2004年6月到2005年6月,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经过连续13次调整,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高到4. 25%。到2006年8月,利率上升到5. 25%,标志着这轮扩张性政策完全逆转。连续的升息提高了房屋借贷的成本,发挥了抑制需求和降温市场的作用,促发了房价下跌,大为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按揭违约风险的大量增加。同时,购买住房需求的持续下降也使购房者很难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这样大批次贷借款人就不能按期偿还贷款。银行如果收回房屋在房市萎靡的情况下也卖不到高价。如此,银行的大面积亏损,引发了次贷危机。因为次贷的组合打包,第一张多米诺骨牌次贷倒下以后,交易条上的其他骨牌开始陆续倒下。到2008年9月15日,已有158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由于股价下跌近95%,严重资不抵债,既没有收购对象,美国政府又拒绝救援,不得不宣布破产。随后,另一大投资银行美林集团也在走投无路之下被美国银行收购。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也不能幸免于难,被美国政府接管。这意味着美国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金融危机。一个月后,美国的金融危机冲击全球实体经济,成为自1929年以来世界范围内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随即,从美欧日发达国家波及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量大幅度减少,许多出口企业因为出口量锐减不得不缩减生产量,有的还被迫停产。
…………………
1.2研究的意义
首先来看一下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国对外贸易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它不仅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也同时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开放程度。自从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对外贸易出现了强劲的增长,外贸依存度也随之急剧攀升。1980年只有12.5%,到1990年已经超过30%,2000年达到44%,到2006年的67%,2006年以后,由于人民币的升值,外贸依存度略有降低(见表1.1),但还是居高不下,2012年,我国外贸依存度降至47%。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且远高于美国。笔者对近年来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的计算所得如表1.1。同时,笔者从《中国商务年鉴》的数据看出,到2009年,中国的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已经从1980的第26位跃居到世界第1位。可见国际贸易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而中国的出口又对全球的国际贸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2文献综述
2.1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和分类
国际竞争力是当今西方经济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对它进行了研究。目前的理论很繁多,评价方法也有很多。笔者整理如下:关于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国际竞争力专家波特教授(Michael Porter, 1990)的观点是:对于企业,国际竞争力意味着采取全球战略而获得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对于国会议员,它意味着国家间有贸易顺差;对于一些经济学家,它意味着依汇率调整的单位劳动低成本。[12]美国总统竞争力委员会报告认为,国际竞争力是在自由良好的市场条件下,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提供好的产品、好的服务的同时又能提高本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企业与政府研究中心斯宾塞(A. M. Spence,2002)教授的观点是,企业竞争力是指一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可贸易的能力。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evelopment,简称IMD)在1997年的《国际竞争力年鉴》中对国际竞争力定义的观点是:一国或一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⑵瑞士日内瓦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简称WEF,1994)对竞争力定义的观点是:一个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18]经合组织(OECD, 1992)的观点则是生产要素取得持续的高收益和高使用率的能力。
…………………
2.2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国内外学者们对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分类和评价都比较繁多而凌乱,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国际竞争力,得出的方法和结论就自然不同。不同的定义和分类也决定着分析和研究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框架的建立和分析指标的选择。基于金融危机的背景和国内企业的困境,本文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将立足于微观的企业竞争力研究,运用出口数据评价法中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性优势指数的进行分析。.WEF评价法:釆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各国国际竞争力得分,评价结果有3项:(1)国家经济总体运行评价。(2)国家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总排名结果,各要素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排名结果和各要素下属综合方面的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排名结果。(3)国家国际竞争力资产负债表。评价成果有(1)参评国家竞争力综合排名、8大要素排名和47个子要素排名;(2)由参评国家可控制的20个最好指标和20个最差指标组成的资产负债表;(3)布局吸引力排名,可以说明各个国家在制造业、服务及管理业、研发三个方面的吸引力比较结果;(4)得到国家竞争排名树,进一步突出了每个国家的排名位次;(5)国家竞争力结构与排名第一的国家的结构的比较等。
………………
3金融危机前后浙江出口企业的出口.......... 11
3.1浙江省出口情况和特点.......... 11
3.1.1总体出口情况.......... 11
3.1.2产品结构 ..........12
3.1.3对全国出口的贡献度 ..........14
3. 1.4贸易主体结构.......... 14
3.1.5贸易方式结构.......... 14
3.1.6主要出口市场.......... 15
3. 2金融危机爆发后浙江省出口情况.......... 16
3. 3浙江出口企业的SWOT分析 ..........17
4金融危机对浙江出口企业的影响研究.......... 21
4. 1金融危机对浙江出口贸易的传导机制.......... 21
4.1.1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 ..........21
4.1.2金融危机对出口贸易的传导机制.......... 22
4. 2金融危机给浙江出口企业带来的外部问题.......... 28
4. 3浙江省出口企业的内部缺陷.......... 33
5提高浙江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35
5.1浙江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35
5. 2浙江省出口企业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 39
5. 3提高浙江省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 50
4金融危机对浙江出口企业的影响研究
4.1金融危机对浙江出口贸易的传导机制
金融危机传导,被学者Eichengreen. Rose和Wyplosz (1996)定义为,即使将国内基本因素考虑在内,一旦知道世界其它地方发生危机(不管成功与否),都会增加国内发生危机的可能性。本文将着重研究对金融危机对出口贸易的传导,对于整体经济的传导机制不做详述。这里只做简单分析。一国发生的金融危机可以通过国际贸易途径,使与其有直接或者间接贸易关系的其他国家面临经济基本面的恶化,进而导致他国的金融危机。这种导致他国经济基本面恶化的挤出效应主要是通过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实现的。根据两国间的贸易模式,贸易途径的传导机制又可以分为直接传导机制和间接传导机制。此处不详细展开分析。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贸易国,长期保持着对外贸易顺差。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国民消费力急剧下降,导致与其有直接贸易关系的国家出口额下降,经济受到冲击。引发的欧债危机,更使得各国贸易都受到影响。同时,金融危机引起的美元相对值,也会造成了以美元标价的国际能源和资源价格的上涨。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意味着产品价格相对提高,竞争力下降。美元的赔值还可能会引起贸易伙伴国的本币上升,造成贸易国国内临通货膨胀。这些都是危机通过各国间的国际贸易途径传导的后果。
…………
结论
浙江省中小企业由于自己的局限性,往往不能及时对国外市场的新动态做出反馈。政府应该出面积极参与国际间经济交流活动,从而为中小企业搭建信息平台,比如建立网络资源信息共享平台、组织外商参观、为出口企业出国参展提供便利和优惠政策等。同时,政府要关注国际贸易格局变化,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调整出口市场的格局和方向,做到企业出口市场多元化。政府还可以派专业人才加入企业管理和企业决策,引导中小企业生产出口与大企业互补或互相依附的产品,做到出口产品的多元化。理由大企业成熟的出口体系和销售网络帮助这些中小出口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寻求浙江省整体出口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
参考文献(略)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十
0 前言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0.1.1 研究背景
产业结构的转变、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为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金融发展还很不完善,企业发展资金短缺的现象比较严重,国际资本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资金短缺的状况,其中,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利用国际资本的主要形式。随着我国金融及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外汇储备逐渐增多,但我国引入的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额仍旧表现出逐年上涨的趋势(如图 0-1 所示)。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年均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仅为 7 亿美元,到 2011 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已高达 1160.11 亿美元。外资的进入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FDI 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直接影响是指 FDI 进入某一行业后直接增加了该行业发展的可用资金,该行业的规模马上增加。间接影响是指 FDI 的溢出效应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即通过前后产业的关联、技术及管理经验的模仿、员工在企业直接的流动等途径,促进我国利用外资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也影响非利用外资行业的发展,间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无论是对产业结构的直接影响还是间接影响,FDI 产业结构调整作用的发挥需要东道国具备一定的条件,高效的金融市场融资水平及发达的金融服务体系,既直接影响FDI 进入的规模和行业,又影响 FDI 溢出效应的发挥。因此可以说,外资政策可以通过影响 FDI 在我国的投向来影响我国的产业结构,但国内金融发展水平将决定 FDI 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力度。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我国金融发展对 FDI 产业结构调整效应的影响,为我国金融发展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理论参考。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0.2.1 国外研究现状
20 世纪 90 年代之前,金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国外研究金融和经济之间关系的重点,国外学者对于金融和产业结构之间关系的研究比较少。90 年代之后,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的研究开始发展起来。①国外早期研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早在 18、19 世纪就对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银行具有集聚民间资本、创造信用工具的优势,流通的信用工具的产生使得非生产性资本的占用率下降,更多的资本可以投入到实际生产中去,真实资本的流动性增强,进而带动经济的增长。1966 年,帕特里克[1]发表了《不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一文,提出了“供给主导”理论和“需求遵从”理论。“供给主导”理论认为随着金融结构的转变,金融为经济发展提供的融资渠道也日渐丰富起来,丰富的融资渠道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提升。“需求遵从”理论认为金融的规模和经济发展规模是存在一定联系的,金融服务规模扩大之后,经济发展规模也会提升,因此,要实现产业结构及经济结构的转变就必须有更为丰富的金融服务与之相符。美国经济学家戈德史密斯[2](1969)发表了《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对金融理论的职责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提出了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该书对 35 个国家 1860—1963 年的相关金融及经济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研究一国金融结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一国金融结构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还表明,在大多数国家,金融上层结构规模及复杂程度受一国总收入、人均实际收入及财富的影响,后者越多,金融上层结构规模越大,复杂程度越高。
………………
1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经济的发展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经济总量的增长,二是经济质量的提高。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保证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从国民经济总产出在不同产业之间的分配情况来看,国民经济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从不同产业的内部构成来看,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主要是指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第三产业主要是指商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保险业、饮食业和科学教育、文化以及政府公务等各项事业。产业概念是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但产业结构作为一个单独的概念出现的相对较晚,起源于上世纪 40 年代。产业结构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狭义的产业结构是从量的角度对产业结构进行定义,它是指国民经济总产出在不同产业之间的分配情况及三次产业内部的行业构成情况。广义的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素质分布状态,它揭示了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联系及技术分配状态。综合来讲,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产业结构是从质的角度反映一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发达程度、增长的潜力及内在活力。考虑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从狭义的角度即国民经济产出在不同产业之间的分配情况考虑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
……………..
1.2 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理论
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演变理论丰富和完善了克拉克的理论。该理论除了考虑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情况外,还加入了国民收入的因素,从这两个方面的产业间分布对随着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产业结构演进现象进行了比较与分析。库兹涅茨将产业分为农业部门、工业部门、服务业部门三个部门,他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部门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占整个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农业劳动力占整个社会全部劳动力的比重会有所下降;工业部门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会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但劳动力所占比重却不会表现出相同的上升趋势,而是保持不变或略有下降;服务业的国民生产总值占整个国民收入的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但劳动力人口所占比例却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
3 金融发展影响 FDI 产业结构调整效应...... 35
3.1 基于宏观视角的影响研究........35
3.1.1 指标的选取与模型构建 ....35
3.1.2不考虑金融发展因素 .........37
3.1.3考虑金融发展因素 .....39
3.1.4 回归结果对比分析 ........44
3.2 基于微观视角的影响研究........44
3.2.1 北京市 FDI 发展概况 ......45
3.2.2 金融发展对北京市 FDI 行业发展....46
3.2.3 回归结果分析 ......47
3.3 本章小结....48
4 政策建议 .... 50
4.1 鼓励民营银行的建立及金融产品创新....50
4.2 差别化金融服务与政府财政拨款相结合........50
4.3 发挥政府对 FDI 投向的政策引导作用....51
4.4 利用外资形式的多元化....51
5 结论 ........ 52
4 政策建议
4.1 鼓励民营银行的建立及金融产品创新
直接融资市场和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而且缓解了资金约束对企业新产业投资及技术创新的影响,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有利于 FDI 溢出效应的实现。目前,我国企业资金来源的渠道比较单一,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是企业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单一的融资渠道不能满足企业新产业投资及技术创新对资金的需求,企业融资成本高,FDI 的溢出作用难以实现,从而影响 FDI 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效应的发挥。另外,我国信贷资金的投向也存在问题,由于对存贷款利率的管制,信贷资金多流向效率低的部门,从而阻碍企业技术的创新。因此,我国要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在间接金融的发展方面,鼓励建立民营银行。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民营银行的建立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从而有助于放大 FDI的溢出效应。在直接金融的发展方面,一方面加强发展风险投资,另一方面积极发展证券融资市场,由于处在初始发展时期及处在规模扩张时期的高新技术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大,对资金的需求也大,风险投资及证券市场融资可以满足高新技术领域 FDI 的资金需求,待企业经过一段时间运作后,再通过证券市场收回投资,从而实现资金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目的,实现了产品的创新,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高度化。
……………
结论
通过对 FDI、金融发展及 FDI 与金融发展交互项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的实证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1)FDI 存在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FDI 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但促进作用有限考虑国内金融发展水平与不考虑金融发展水平的回归估计结果都表明,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而且在加入金融发展变量这一影响因素之后,FDI 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显著性有所提高,说明 FDI 确实可以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较为积极的影响。但模型估计显示,FDI 的估计系数都比较小,FDI 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的效率是有限的, FDI 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有待提高。
(2)FDI 产业结构调整效应的发挥受国内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通过对考虑金融发展变量和不考虑金融发展变量两个回归模型的对比分析可知,在加入金融发展变量之后,模型中 FDI 系数的显著性增强,说明 FDI 确实可以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产生影响,但是这种影响的发挥程度却要受到国内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