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金融论文,金融学领域的学科交叉与创新发展的趋势非常明显,涌现出许多引人注目的新兴边缘学科,如演化金融学(Evolutionary Finance)就是介于生物学和金融学的一门边缘科学,演化证券学则是介于生物学和证券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金融论文,供大家参考。
专业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一、 责任、责任政府和政府责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化和农村金融的不断发展,大量农民迫切希望获得金融支持以改变现状,但市场经济自身的发育不足和政府不当的干预,使农村金融分配严重不公,即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政府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现阶段,在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政府如何弥补市场的不足并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已是迫在眉睫。但是要解决好一个问题,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弄清楚何谓责任、何谓责任政府,以及在市场和政府双重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
(一)责任与责任政府
1. 责任的含义
责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一个人都要与他人构成形形色色的责任关系,至于自己是否会意识到这一点,则是无所谓的。“责任”被大量的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通俗语言;同时也受到学术界的青睐,成为一种术语。但在不同的社会、文化、时代和语言环境中,责任一词的含义还是有所不同的。
(1)在语言学中,“责任”一词的含义也差别很大。在西方国家,responsibility被认为最能代表责任的意思,它最初起源于动词respond to,是“答复”的意思,现在主要是指责任、负责,也有职责、任务和义务的含义,强调人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我国古代汉语中,并没有“责任” 一词,“责”与“任”是分开的,责任的基本涵义主要通过“责”字来表达。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责任的主要含义被保存下来,无论是习惯用语还是书面用语,都保留有古代汉语的基本含义,即负责、担负之意。在现代社会,人们通常都认为“责任”是一个主体应该承担的职责和义务,以及没有完成而应该承担的否定性后果。
(2)在学术研究中,“责任” 一词的含义也是莫衷一是。在西方思想史上,培根就将“责任”理解为维护整体利益的善,因此提出“力守对公家的责任,比维持生存和存在,更要珍贵的多”的思想。?马克思则把“责任”看作是一种使命和任务。在我国,王成栋教授从‘‘责任”的语义入手,认为“责任” 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责任是指在政治、道德或在法律等方面所应为的行为的程度和范围;狭义的责任则是指违反某种义务所承担的后果。?冯军教授对常用的“责任” 一词做了严肃认真的分析,指出责任在现代汉语中的三层含义:其一,表示一种义务;其二,表示过错和遗责;其三,表示处罚、后果。②高国希教授则通过分析“责任”与“职责”两者之间的区别,指出:责任是做一件事情的义务,是社会的期望,自角色而来,是可以分担的,以一种可信赖的、值得信任的、守信的方式行为。③不过在通常意义上,人们对责任并不做过多的区分,而是概而言之,“责任是社会成员对社会所负担的与自己的社会角色相适应的应为的行为和社会成员对自己的实际所为的行为承担一定后果的义务。” ?通过前面的具体分析,我们认为,责任的涵义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积极意义的责任,即为履行一定义务而产生的负担;二是消极意义的责任,指能力胜任者没有肩负责任,由社会强加于他、以示谴责和惩罚的负担。
2. 责任政府的提出
责任政府的出现是现代民主发展的结果。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理论与实践繁荣的双重背景支持下,“责任政府”等一些新颖的政府理念在我国理论界与政界广为传播,推动着我国在实践和理论层面上展开对责任政府的实施和研究。那么,究竟什么是责任政府?作为政治民主化必然产物的责任政府,在概念上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国内外学者对责任政府概念均作出精辟的论述,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陈国权教授认为,责任政府意味着政府必须对某?权力主体承担明确的政治责任,在民主政治社会里,政府要对其负责的最终权力主体是公民,政府作为公共管理机构是受人民委托行使权力,是公民的代理人,必须对公民负责。⑤王建军教授认为,责任政府有三层涵义:责任是政府的义务或职责;政府要对自身的行为负责;政府违背其义务或职责的行为要受到相应的追究和制裁。?也有学者认为,责任政府作为民主政治的基本理念强调政府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自由的公民是责任的权力主体,而政府则是负责任的义务主体。政府有责任对公民需求作出积极的回应,并采取措施促进需求的实现,以履行其在整个社会管理中法律和社会要求的职能和义务。
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一)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举措与法律特点评价
农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农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这与我国政府试图重新构建农村金融体系是分不开的。尤其是2003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和中央“一号文件”,针对“三农”问题提出了许多优惠政策,加快了农村金融改革的步伐。目前,在我国农村逐渐形成了以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主体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然而,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国家政策的战略调整,国有金融组织逐渐从农村金融市场上退出,在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作用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金融无法绕过的话题农村信用合作社是中国农村最早的金融组织,可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后。在这段时间,国家百废待兴,农村亟需改革,农民也迫切需要改变“一穷二白”的现状。国家就顺兴改革的潮流,1951年在广大农村开始试办农村信用合作组织,新成立的合作组织将目标定位在农村,为农村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金融服务,由于受地方政府和农业银行的双重管制,经营状况并不尽人意,形成了沉重的“包揪”。改革幵放以后,国家逐渐放松了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控制,大量国有商业银行开始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形成了多家竞争的局面,农信社也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逐渐走上了独立经营、自主核算、自负盈亏的道路。19%年8月,农信社引来了发展的春天,国务院明确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合作性质,与农业银行不再是行政隶属关系,农信社获得了充分的自主权,为即将进行的新一轮金融改革奠定了基础。2000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开始了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试点首先在江苏进行。2004年8月,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在全国全面铺开。到2013年,己有多家农信社通过改革,转为股份制或合作制商业银行。
三、促进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 25
(一)“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能否纠正? .......... 25
1.农村金融市场:积重难返 ..........25
2.纠正“市场失灵”的路径:政府调控的唯一性.......... 26
(二)如何防止政府陷入“再次失败”? .......... 27
1.厘清辅职含巨.......... 27
2.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市场导向型政府.......... 28
3.纠正行为缺陷,避免再次失灵 ..........28
(三)农村金融发展的最优选择..........28
四、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的政府责任构建.......... 30
(一)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理论..........30
1.政府干预的政治经济学.......... 30
2.不完全竞争论为政府介入农村金融.......... 32
(二)农村金融发展中政府责任构建.......... 33
1.政府干预的适度性原则 ..........33
2.间接扶持的原则 33
3.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 33
4.加强合作的原则 ..........34
(三)农村金融发展中政府责任实现.......... 34
结论
担保和抵质押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促进农村金融交易的顺利进行,提升农户的交易信用。但是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具有抵质押价值的资产及其缺乏,最常见的抵押物为房屋、机器设备,还有少量的动产抵押和存单质押,抵质押物的缺乏严重限制了农村金融的发展。今后我国政府的职责应是建立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担保体系,降担保风险。一是积极发展以政府为主体,由地方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共同出资成立的担保机构,切实解决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寻保难”和金融机构"难贷款”的问题;二是针对抵质押物的缺乏,允许进行抵押制度的创新。通过完善相关农村金融机构抵押贷款制度,逐步承认包括农村土地、房屋、承包经营权、农业收益权等权利的抵质押的有效性。②三是完善相关法律,明确抵押物的效力,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公估、登记和处置制度。
从本文的分析来看,我国农户的合作意识并不强,如何有效地推动合作性金融的发展依然面临突破“初始条件”限制的问题。目前可行的做法是深化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使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成为农户和农村经济组织自主互惠的金融机构。可以将其改造为独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或农村信用合作银行,或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形式,只要农户的融资需求得到满足,都是可行的制度安排。需要强调的是,无论采取何种产权形式和组织形式,都必须明晰产权、加强管理,改善经营,落实风险责任,使农村信用社真正办成由农户、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实行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地方性金融机构。
参考文献
[1]陈雨露,马勇:《农村金融论纲》,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2]王成栋:《政府责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史际春:《探究经济和法互动的真谛》,法律出版社2002年。
[4]种明钊:《国家干预法治化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5]陈军,曹远征:《农村金融深化与发展评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谢玉梅:《农村金融深化:政策与路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文炳勋:《政府干预问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程启智:《中国:市场失灵与政府规制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9]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钱水土,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
专业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篇二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金融和外贸作为主要的推动因素,促进了全球经济飞速发展。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金融发展与外贸结构优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正日益凸显,如何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使金融发展促进外贸结构优化,已成为目前发展中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金融发展如何促进外贸结构优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持续平衡发展所面临的重大主题。纵观全国,作为外贸大省的广东,其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离不开金融发展的支持。从改革开放开始尤其是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广东省政府进行了一系列金融体系的改革,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组织体系,使得其金融总量迅速扩张,金融创新不断加强。融资证券化、银行业务全能化、金融管制的放松等金融体系的改革为从事国际贸易的出口厂商提供了有利的资金支持,使得广东省对外贸易取得了飞速发展,数据显示 1987 年广东进出口产品的出口总额仅为210.37 亿美元,到 2011 年进出口总额已经达到 9133.34 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为 5317.93 亿美元,占我国的出口总额的 28%1。伴随着进出口总量的增加,广东出口商品结构不断调整,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初级产品为主到现在工业制成品为主体,高新技术产品技术水平更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4.7%。然而,目前广东出口商品结构仍不够优化,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外贸产品仍然占据着主导的地位。以 2010 年为例,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中技术含量达到国际水平仅有 5.7%,即便在产业技术水平较高的深圳,加工外贸掌握核心技术的产品产值也仅占 5%左右2。由此可见,广东省外贸结构的优化依然需要金融发展的大力支持。目前,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深水区,广东省亟待解决金融改革和外贸结构转型升级的相关问题,从而使经济更好的发展。因此,本文试图从金融功能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金融发展与外贸结构之间的传导路径,为金融发展促进外贸结构进一步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以及方针建议。
1.2 选题意义
首次,从理论意义上来看,目前国内外有关金融发展与外贸结构的文献中,主要研究了金融发展促进外贸增长及结构优化的因果关系,但是较少深入探讨金融发展对外贸结构优化的传导机制。因此,本文将做一个尝试,借助 AK 模型、干中学以及扩展的索洛模型经济理论模型,以中国外贸大省广东为实例,探讨金融发展促进外贸结构优化的传导机制,为理论研究扩展提供一定的依据。其次,从现实的意义上来看,以广东为样本研究,是因为其外贸发展对经济发展贡献很大,而其内部的区域差异相对较大,在某种程度上是我国区域差异的缩影,具有研究的典型性。而从文献上看,目前对广东这样内部差异很大的省份并没有太多深入研究。因此,本文以广东为研究区域,从实证的角度对传导机制进行验证,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样本案例研究。最后,就广东目前现状而言,金融发展水平实现了从计划金融到市场金融、从单一金融走向多元金融、从封闭金融走向开放金融、从财政附庸向重要产业的跨越。但是,证券化率、中间业务和保险业长期以来处于较低水平,资本市场发展并不理想,实体经济的优势并没有有效地转化为资本市场的优势,区域之间的金融差异也越发明显。与此同时,广东外贸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出口商品结构的不合理,产品自主创新能力过低,出口依存度过高,尤其是 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形势恶化,广东首当其冲,外贸出口形势更是急剧恶化。因此,研究金融发展促进外贸结构优化的传导机制,一方面有助于增强金融改革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也为外贸结构的改善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2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概念界定以及理论基础
2.1.1 概念界定
——金融发展:戈德史密斯(1969 年)最早对金融发展这个概念进行界定,他认为金融发展是指金融结构的变化,并创造了“金融发展相关比率(Financial Interrelations Ratio,FIR)”来衡量金融发展指标。麦金农和肖(1973)认为金融发展就是金融深化(financial depth),金融发展主要是指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金融资产规模的膨胀。Levine(1997)则是从金融功能的角度来看金融发展,他认为金融发展就是指就是金融部门的功能不断完善和扩张的过程,他还对金融系统的功能进行了不同的分类,并将其功能列为五个子功能:①便利风险的交易、规避、分散和聚集;②配置资源;③监督经理人,促进公司治理;④动员储蓄;⑤便利商品和服务的交易综合以上观点,本文认为金融发展不仅包括规模的增长,还包括效率的提高。因此,本文在研究金融发展促进外贸结构优化的传导机制的研究时,在实证数据中将金融发展分为金融规模和效率两个方面来衡量。——外贸结构:外贸结构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外贸结构是指一定时期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构成情况,主要包括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对外贸易模式结构和对外贸易区域结构等。狭义的对外贸易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货物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情况,主要是指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本文研究的对外贸易结构是外贸商品结构。
3 金融发展对外贸结构的传导机制研究........13
3.1 基于 AK 模型的传导机制........13
3.2 基于干中学模型的传导机制....14
3.3 基于扩展的索洛模型的传导机制........16
3.4 小结 .......17
4 金融发展对广东外贸结构的传导机制研究......19
4.1 广东金融发展与外贸结构的进程与特征........19
4.2 金融发展对广东外贸结构的资本传导机制....26
4.3 金融发展对广东外贸结构的技术传导机制 ....27
4.4 小结 .......29
5 金融发展对广东外贸结构传导机制的实证检验......31
5.1 计量模型设定 .........31
5.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32
5.3 实证分析 ......34
5.4 小结 .......45
结论
本文综合计量经济学、统计学以及区域经济学等几门学科理论,对广东省金融发展对外贸结构的传导机制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的分析,得到以下结果:首先,在理论分析上,通过 模型,干中学模型以及扩展的索洛模型来构建金融发展对外贸结构的传导机制的理论框架。即金融发展对外贸结构的影响,不仅仅只是通过金融发展本身的功能,还能通用其他传导机制(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来间接影响外贸结构。其次,从广东省以及各区域之间通过运用时间序列以及面板数据,从不同的层面来验证广东省金融发展与外贸结构传导机制和影响差异。从实证的结果来看,广东金融发展水平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刺激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程度,人力资本是金融发展影响外贸结构的显著途径,表明金融发展确实是通过资本积累影响比较优势,进而影响外贸结构。技术进步尽管作为影响外贸结构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无论是从广东省时间序列数据还是各区域的面板数据,都说明技术进步不能成为金融发展影响外贸结构的传导途径。外商直接投资的效应对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并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是与金融发展作为并列因素来影响外贸结构的变化。通过对广东省四大区域的面板分析中可以看出,金融发展水平对这四大区域的出口商品外贸结构优化升级有着正面的效果,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结合广东省金融发展市场的现状可以发现,广东省金融发展市场在结构和效率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造成了外贸结构优化的金融约束。主要包括: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不高,企业的融资渠道不够优化,企业的外源融资得不到充分满足;金融信贷偏向于国有企业,影响了作为出口主体的非国有企业的融资和整体资金配置资源。而外商直接投资的效应却对外贸结构优化升级的带动作用并不理想的原因则是由于广东省出口外贸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造成的。由于外商直接投资长期大多数是投资在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业中,对出口商品外贸结构的改善并没有实质性的推动。因而外商直接投资的效应对外贸结构并没有其很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Amiti, Mary ,Freund, Caroline .The Anatomy of China’s Export Growth[J].Policy ResearchWorking Series,2008,No.4628.
[2] Antràs, Pol. Firms, Contracts and trade structure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3(118):1375-1418.
[3] Antràs,Pol. Incomplete contracts and product cycle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5(95):1054-1073.
[4] Baldwin, Richard, E. Exporting the Capital Markets: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CapitalMarket Imperfections.
[5] Beck, Thorsten.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J].Review of InternationalEconomics. 2002(57):107-131.
[6] Beck, Thorsten. Financial Dependence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J].Review of InternationalEconomics. 2003(11):296-316.
[7] Chaney, T. Liquidity Constrained Exporters [N]. University of Chicago mimeo.2005.
[8] Daron Acemoglu,Antràs,Pol., Elhanan Helpman. Contracts and the pision of Labor [R].NBER Working Paper , NO.11356, May 2005.
[9] Dani Rodrik. Who’s so Special about China’s Exports? [J]China& World Economy.2006(14):1-19.
[10] Do Quy-Toan and Levchenko, Andrei A .Trade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R].World Bank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3347, June. 2004.
专业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篇三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金融市场之间的相关关系被大量的研究,通常有下面几种常用的方法来研究多元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其中一种最常用方法是利用多元正态分布来分析,主要是估计方差协方差的参数。然而大量的事实观测表明,尽管有些市场的相关系数很小,金融危机或者市场低迷通常是在一段连续的时间段内同时出现在不同的市场中,这意味在多元分析中,不仅需要考虑相关大小的问题,而且更要关注相关结构的问题。还有一种近年来新兴的方法是利用Copula模型来直接建立相关性。相比其他方法,建立Copula模型是一个非常方便的研究相关结构工具,它可以通过一个Copula函数连接边缘分布来描述联合分布。此外,Copula函数还有以下几个便于金融市场分析的特点:一个是Copula函数对随机变量的严格递增的变换具有不变性。由于在金融市场分析中,常常需要对数变换,所以这个性质非常有用。二是Copula函数非参数的相关性度量,如Kendall 丁和Spearman 口是非常重要的工具。由于经济和金融的多元时间序列通常是非正态、非线性的协同.通过利用这些非参数度量,一些假设条件(如高斯分布)可以适当放宽…些。三是Copula函数可以建立不同的相关结构,如高斯Copula、阿基米德Copula等。人们通过对成熟金融市场的长期研究了解到了金融数据的一些特征,如尖峰厚尾性、自相关性、波动集簇性和波动非对称性[1]。波动集簇性是金融市场普遍存在的一个特征,金融市场上大的价格变化,无论正负,后面通常会跟随着另一个大的波动,而较小的波动后面也通常会紧跟着另一个小的波动。波动的不对称性,也就是好消息和坏消息在对市场波动的影响程度上是不对称的。在这种情况下,想用一个单一的Copula函数全面刻画金融市场中的相关关系是很难的,所以需要构建一个更为灵活的Copula函数,以便可以更好的描述复杂的金融市场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考虑不同Copula函数的特性,选取不同特征的Copula函数以不同的权重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Copula函数——即混合Copula函数(M-Copula)。相对于某一特定的Copula函数来说,构建混合Copula函数的优势是混合Copula可以包含不同类型的Copula函即为混合Copula函数通过相关参数来度量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而线性组合系数可以捕获相依结构之间的不同模式。而且,从经验来看,混合Copula函数通过自由选择不同权重的Copula函数来建立相关结构,相对单一的Copula,能更好的描述真实的相关结构。由于金融市场中的资产回报分布有明显的尖峰厚尾特性,所以假设正态分布会低估尾部的极端风险。极值理论可以针对数据的尾部建立模型,这种方法不需要假设金融资产收益的分布,而是运用数据直接拟合尾部的分布,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捕捉极端事件发生的概率,极值理论在度量高置信度风险方面能够显示出独特的优势。极值理论假设金融市场的数据服从独立并且同分布,但条件异方差和序列之间较强的相关性往往存在于股票投资收益率的数据中,这些都不适合极值理论模型,从而会导致极值模型估计误差的存在。因此,我们考虑先用GARCH类模型来过滤金融序列,从而得到独立并且同分布标准残差序列,然后针对标准残差序列使用极值模型进行建模拟合。
第二节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
极值理论主要是统计随机变量发生极端情况的规律性。极值理论是由Fisher和TipperM (1920)提出的,他们证明了极值极限分布的三大类型定理,以此奠定了极值理论的发展基础。1943年B.Gnedenko[6]严格证明了三大类型定理,严格的极值理论也得以建立。1988年,金融领域里首次出现了极值理论的应用["^。Longin(2000)[8]证明了金融数据分布的尾部可以通过极值方法来很好的拟合,而且给出了 VaR的极值算法。McNeil和Frey(2000)[9]考虑到条件异方差性存在于金融数据中,从而先将金融序列通过GARCH模型进行过滤,然后再通过极值理论来拟合过滤后的残差尾部,使用GARCH-EVT模型来度量金融序列中存在的风险价值。Di, Clementt'oi等用极值copula模型度量投资组合的风险,但只是选择研究了高斯Copula和t-copula; Poon[n]等研究了金融市场的极值相关性,而对于极端情况下的风险度量问题则没有研究;Femandzen2]研究了基于极值copula的投资组合的风险度量问题,且指出了选择不合适的copula模型会造成度量的较大误差。在国内,应益荣[13]、刘志东[14]等研究了基于极值copula的上证A股东投资组合风险度量问题,但也只研究了高斯copula。
第二章相关理论与概念
第一节极值理论
普遍存在于金融市场的特征之一就是股票价格波动集簇性,当金融市场中存在的大的价格变化时,不管正负,另一个大的波动通常跟随在其后,同样一个小的波动通常也紧跟在另一个较小的波动后面。Engle在1982年发现误差项方差会受到历史价格波动的影响,而且会出现大波动伴随聚集的现象,所以该方差并不恒定。为了描述和预测这种波动聚集的现象,Engle提出ARCH模型(即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通过引入了条件方差来分析方差的变化,同时也把q期滞后扰动平方的线性函数定义为条件方差。它更为精确测度了金融市场中的条件异方差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各种定量。也提供了一个可以针对波动率建模的系统框架。VaR也就是在险价值,是指在给定的置信水平与市场条件下,某一证券组合或金融资产在给定的时间和区间内损失的最大期望值。我们在分析投资组合的风险时,就是要研究投资组合的VaR。通常在运用Copula模型计算其VaR时,我们经常用蒙特卡洛模拟法来计算投资组合的VaR的值。蒙特卡洛模拟法的原理是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利用对未来的情形进行模拟,根据历史数据而得到未来概率分布的参数,继而通过对随机模拟的运用来产生未来投资资产收益的可能情景集,然后再根据置信水平来得到VaR值,而不是直接模拟资产的未来价格或市场因子。
第3章Copula理论 ...........12
3.1 Copula函数定义和性质以及分类........... 12
3.2 Copula函数中的参数估计 ...........18
3.3混合Copula函数的介绍及参数估计........... 19
3.3.1混合Copula函数介绍........... 20
3.3.2混合Copula的参数估计及EM算法介绍........... 21
3.4 GARCH-POT-M-Copu 1 a 模型 ...........23
第4章基于上证三个指数的模型构建及分析........... 25
4.1模型构建步骤 ...........25
4.2实证分析 ...........25
4.2.1描述性统计分析........... 25
4.2.2 GARCH过滤及参数估计........... 29
4.2.3 GARCH-POT模型确定边缘分布........... 32
4.2.4 三元 GARCH-POT-M-Copula 模型........... 34
4.2.5计算Var及验证模型...........35
结论
本文以中国股票市场作为研究对象,2002年1月4日至2012年12月31日上证工业指数、商业指数和公用指数三个行业指数序列的2666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基于金融数据尖峰厚尾性、自相关性、波动集簇性和波动非对称性等特点,选择适当的模型确定边缘分布,运用极值理论改进尾部,然后选取适当的Copula函数构建联合分布函数并计算投资组合的VaR。文章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的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二章是相关理论与概念,主要介绍了文章所运用的GARCH模型和极值理论的相关概念和模型。第三章是Copula理论,包括Copula函数的定义、性质、基本分类、参数估计,混合Copula模型。并对M-Copula模型的定义、参数估计进行研究。第四章是实证研究,选取上证的三个板块指数实证分析,先进行简单统计性描述;然后对金融序列进行平稳性、正态性、自相关性和异方差检验,构建GARCH模型,用极值理论改进尾部,构建混合Copula,并对最终模型进行检验。
参考文献
[1]钟蓉萨,顾風:《中国股票市场实证统计分析》,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年,第 11-29 页。
[2]Sklar A. Fonctions de repartition an dimensions et leurs marges[J].Publication de insititut de Statistique de UniVersite de Paris ,19593 229—231
[3]Embrechts, P, A. Mcneil and D. Straumann. Correlation and Dependencein Risk Management: Properties and Pitfalls, Risk Management: Value atRisk and Beyond [J]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176-223
[4]Jondeau Eric,Rockinger Micheal, Conditional Dependency of FinancialSeries:The Copula-GARCH Model, 2002
[5] Fisher R A,Tippett L H C.Limiting forms of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of thelargest of smallest member of a sample [JJ.Proc.Camb.Phil.Soc 1928,24:180-190.
[6]Gnedenko B.Sur la distribution limite du terme d'une seriealeatoire.Ann.Math. 1943,44:423-453.
[7] Akging V,Geoffrey B G,Seifert B.Distribution properties of Latin American blackmarket exchange rates Journal of Ineternational Money and Fiance. 1988,7(1 ):37-48.
[8] Login F.M. From value at risk to stress testing the extreme value approach.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0,(24):1097-1130.
[9] Alexander J, McNeil, Rudiger Frey.Stimation of tail-related risk measures forheteroscedastic financial time series: an extreme value approach. Journal of EmpiricalFinance.2000,7:271-300.
[10]Di CLEMENTE A, ROMANO C. Measuring Portfolio Value-at-Risk by aCopula-EVT Based Approach [R]. Rome: University of Rome La Sapienaz,2003.
专业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篇四
绪 论
0.1 论文的选题背景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迈入快速发展轨道,区内中小企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也随之快速提高,“民间金融”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出现,渗入到经济金融系统中,如鄂尔多斯、包头等地的民间金融发展曾一度十分“火爆”,备受国内媒体和民众瞩目。民间金融在位于内蒙古中部的乌兰察布市也同样处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民间金融随着当地经济的飞跃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一股重要金融力量。乌兰察布市东总面积 5.4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 289 万,该市辖 11个旗、县、市、区和 1 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包括集宁区、察哈尔经济技术开发区、卓资县、化德县、商都县、兴和县、凉城县、四子王旗、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和丰镇市)。该市西南部和西北部分别与呼和浩特和包头市相接,东部和南部分别与河北、山西接壤,东北方向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连接,北部与蒙古国交界。在 2012 年,该市 GDP 增速达 13%,地区生产总值完成 780 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 66.14 亿元,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突破了 600 亿元。全市金融业务规模也在不断膨胀,这之中民间金融因其涉及范围扩展之快,参与资金增长之迅速,逐渐成为了当地金融市场中发展最迅猛的部分。当地民间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众多,从城镇居民、农牧民、个体工商会到中小企业乃至一些规模企业,特别是一些小额贷款公司、民间借贷中介机构、投资公司、典当、担保等机构成为了活跃当地民间金融市场的“主力军”,总体来说当地大量居民、中小企业等都有进入民间金融市场的需求,但当地民间金融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市场风险高,监管体系建设落后,公众对金融知识了解不足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对乌兰察布市的民间金融发展进行了调研,试图总结出该市民间金融发展的总体状况,并结合当地经济社会自身的发展特点提出规范完善民间金融市场发展的对策,为当地民间金融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0.2 论文的现实意义
我国民间金融的发展起步于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众、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等经济社会实体对于资金的需求日渐增长,但我国正规金融的发展却明显滞后,从而给予了民间金融存在和发展的巨大空间1。近年来,温州、鄂尔多斯等地区民间金融问题的出现表明加强对各地民间金融发展的研究和监管规范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本文作者试通过对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民间金融发展的调研,指出该地区民间金融的发展阶段,并用定量分析运用数据从多个方面指出该市民间金融的发展现状,本文还试图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指出该市民间金融存在的问题,并阐述该市民间金融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利弊,从而对该市民间金融发展提出建议,以期提升当地金融体系运行效率,促进当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0.3 论文的研究方法
在撰写文章过程中,作者主要采取了调研走访、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其中作者采用调研走访为文章主要研究方法。作者的调研包括实地调查、典型调查和问卷调查等方式,以期更好地发掘乌兰察布市民间金融现状,找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调研过中,作者首先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方式了解了乌兰察布市民间金融发展的总体状况,得到该市民间金融市场发展的宏观数据,作者还选择采用典型调查方法选取了典型样本进行进一步深入调查,样本选取了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化德县、兴和县、四子王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等六个地区的共 10 家涉及到当地民间金融的公司,通过调研掌握这些公司对于民间金融的参与原因、参与程度、面临的风险等状况。同时作者也采用了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研,样本选取了上述六个地区的 100 名居民(包括城镇居民和农牧民),选取方式为随机选取,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当地居民对于民间金融的参与程度、参与原因、面临风险等情况。在设计交谈调查的问题及调查问卷的过程中,作者查阅了相关著作、书籍、期刊等作为理论基础,并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及民间金融发展特点,以期更好地通过调研反映出当地民间金融发展状况。
第 1 章 乌兰察布市民间金融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乌兰察布市民间金融从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崭露头脚,并开始了逐步的发展,其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萌芽期(1990 年——1998 年),一些临时性的、无组织性的民间金融活动开始出现;第二阶段为发展期(1999 年——2003年),乌兰察布市的民间金融活动出现较快增长;第三阶段为繁荣期(2004 年至今),民间金融活动迅速增多,民间金融市场参与资金迅速增长,民间金融组织数量增多,融资规模逐渐扩大,民间金融资金开始向更多领域渗透,民间金融组织也开始逐渐公开化。根据调研计划,作者首先对该市民间金融的现状进行了总体性调研,通过走访当地各辖区得到了调研数据,经过作者整理分析及总结得出了该市民间金融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该市民间金融发展的现状作者从其主要存在形式、利率水平、资金来源与去向、面临的风险等四个方面阐述,对该市民间金融发展存在问题的陈述作者从民间金融相关法律法规滞后、监管体系缺失、民间金融机构从业人员业务水平不足、当地居民对民间金融缺乏了解等四个方面进行。
第 3 章 乌兰察布市民间金融发展影响分析....17
3.1 乌兰察布市民间金融的积极影响........17
3.1.1 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17
3.1.2 完善了当地金融体系......17
3.1.3 推动了当地中小企业成长....18
3.2 乌兰察布市民间金融的消极影响........19
3.2.1 增加了当地金融市场风险....19
3.2.2 干扰了当地实体经济的发展......19
3.2.3 扰乱了当地正常金融秩序....20
3.2.4 影响了当地经济的转型升级......20
第 4 章 规范乌兰察布市民间金融发展的对策......21
4.1 加快民间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制定进程......21
4.2 加强民间金融监管体系建设....21
4.3 进一步规范民间金融机构运作......22
4.4 加大对民众关于民间金融知识的宣传力度....23
结论
在前文中作者阐述了在调研乌兰察布市的民间金融机构中存在从业人员业务水平不均的问题,不少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不够高,他们缺乏系统的金融知识,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金融机构业务培训,从而只能操作一些简单的民间金融业务,而且一些业务员面对客户关于民间金融的咨询时往往回答的不够专业,很难完全满足客户需求,从总体上来说该市的民间金融机构从业人员与正规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有着较大的差距,这无疑是阻碍当地民间金融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该市民间金融机构应加强对从业人员业务水平的重视程度,切实促进其从业人员对相关金融知识的学习,强化从业人员的民间金融相关业务培训力度。
在乌兰察布市民间金融参与主体众多,不仅包括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等,也包括当地的城镇居民和农牧民,根据作者专门针对当地城镇居民和农牧民群体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超过一半的当地居民对民间金融参与方式、运作、特点、风险并不是十分了解,如果他们贸然进入民间金融市场无疑会面临风险,一旦他们遭受损失会往往会给其个人及家庭造成不小损害。当地居民对民间金融的不甚了解与该地民间金融的火热发展并不相称,因此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应积极加强对当地居民的金融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当地民众的法律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提升民众在进行民间金融活动时依法参与并以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从而为当地民间金融更好更快发展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参 考 文 献
[1] Huang Chen.Idea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SMEs Direct Information Platform[J].Shanghai Finance,No.2,2006.
[2] Jin Lihong,XinXun.Analysis on the China’s SMEs Financing Particularities&Institutional Innovation[J].Shanghai Finance,No.4,2006.
[3] Lin Yifu,Sun Xifang.Information,Informal finance and SMEs financing[J].EconomicResearch,No.7,2005.
[4] Schreiner,M.Informal Finance and the Design of Microfinance[J].Development inPractice,2000,11(5):637-640.
[5] Yuanwei Zhang,The Reasons Why Informal Finance Exists and Some Sugges tionson Policy[J].Chinese Business Review,2005,4:56-57.
[6] Zhang Jie,Shang Changfeng.Capital Structure,Financing Channels & SMEsFinancing Difficulties—An Empirical Analysis from China Jiangsu[J].Econom icScience,No.3,2006.
[7] Zhang Jie.SMEs Relationship Lending and Bank Structures[J].Economic Re search,No.6,2002.
[8] Zhang Qinggeng.Impacts of Informal Finance on Formal Finance and Countermeasures[J].Shanghai Finance,No.1,2006.
[9] Zuo ChenMing.Study on Informal Finance in China[J].Journal of ABCWuhanTraining College,2006,1:15-17.
[10]毕佩贤.民间金融发展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对外经贸大学,2006.
专业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篇五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银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伴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综合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银行的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但随着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市场多元化的发展,银行进一步提高盈利水平受到各方面挑战,特别是继续依靠传统“批发化”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来维持银行的长远发展,其不可持续性越来越明显。从银监会公布的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看,一定程度上印证了金融机构规模增长与利润下降的现状。市场普遍认为,2012年是中国金融机构利润增速的拐点。2012年我国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达到131.27万亿元,同比增长17.7%,而利润全年实现1.24万亿元,同比增长19%,较2011年的36%的利润增长率相比,明显有所下降。'有的专家预测,2013年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增长率可能在8-10%,利润增长空间将进一步收窄。为了应对金融市场多元化和利率市场化的挑战,商业银行加快了业务转型,将个人金融业务定位为战略性业务,通过提高个人金融业务的贡献,来拓宽盈利空间。实际上,我国居民收入的提高和投资意愿的多元化也为各家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个人金融业务提供了可能。本文从实际出发,选取建行甘肃临夏分行个人金融业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经济环境、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思考了建行甘肃临夏分行在个人金融业务市场和客户拓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运用所学理论,探索了建行甘肃临夏分行个人金融业务的拓展策略。这种研究思路和方法,试图对建行个人金融业务拓展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对提升建行个人金融业务市场竞争力有所提高。
1.2、研究意义
建行甘肃临夏分行作为建设银行的一个基层分支机构,按照建设银行的总体经营战略,主要从事企业、机构和个人客户的本(外)币存贷、结算和投资管理等服务。建行甘肃临夏分行与当地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相比,服务客户的产品、渠道以及介质等均存在同质化的问题,争夺市场,维护和拓展客户的手段,仍停留在网点覆盖、形象展示和人际关系层面,成本大和效益低的问题比较突出。虽然在2007年按照总行的统一部署,提出个人金融业务转型,以一、二 “网点转型”为依托,突出满足客户多元的金融需求,但同业迅速跟进,业务发展优势逐步消失。为了持续提高建行临夏分行个人金融业务的核心竞争能力,明确个人金融业务拓展策略,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目标市场定位,产品、渠道以及介质选择和流程优化,人力资源幵发等方面需精心策划,突出解决客户多元化需求,打造长期稳定的新型客户关系,使建行“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变成临夏分行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在商业银行发展的新时期,实现效益的持续提高的目标,要解决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面临的这些亟须解决的问题,自然也对市场竞争背景下的个金业务市场拓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分析当前个人金融业务存在的问题,通过借鉴国内外大中型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优势和先进经验,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提升临夏分行个人金融业务实际综合竞争力。实际上,目前临夏分行个人金融业务拓展方面的问题,在同业中也较普遍存在,对临夏分行个人金融业务拓展策略的研究,有利于解决银行业的普遍问题。
二、相关理论综述
(一) 个人金融业务概述
个人资产业务又称为个人贷款业务,主要表现为向个人或者家庭贷款。一般按照用途可分为:居民住宅抵押贷款和非住宅贷款;依照还款方式不同可以划分为分期还款和一次全额还清的贷款;依据贷款期限不同一般划分为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依据银行利率不同可以分为:固定利率贷款和浮动利率贷款及可调整利率贷款:按照有无保障又划分为信用类贷款和担保类贷款。随着同业金融市场的不断竞争,银行金融创新也在不断开展,其贷款业务种类也在不断拓展,形式五花八门。个人贷款类业务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住房抵押贷款、汽车分期贷款、居家贷款和小企业生产性贷款等外,适应社会发展的个人教育贷款、旅游贷款等业务也得到了广泛发展,随着电子技术在银行中的普遍应用及金融无现金化的不断推广,将有更多的贷款种类诞生。个人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不直接依靠自己的资金,而是以中介人的身份角色为广大个人客户提供众多便捷的金融服务后收取较低手续费的金融业务。个人中间业务按照自身功能和表现形式细分为结算类,担保类,投资理财类等。每单项业务都涵盖特定范围。结算性中间业务包括个人汇兑业务、个人结算业务、信用卡业务等;担保性中间业务涵盖个人信用证、商业票据承兑、个人信用担保等多个方面;投资理财性中间业务覆盖代发工资、贵金属代保管、个人财产信托和个人类证券经纪投资服务及个人理财业务等。
三、建行甘肃临夏分行个人金融业务现状......... 12
(一)建行临夏分行个人金融业务概况......... 12
(二)临夏地区个人金融业务竞争环境分析......... 14
(三)临夏分行个人金融业务拓展存在的问题.........16
四、临夏分行个人金融业务拓展策略......... 19
(一)指导思想概述 .........19
(二)宏观策略选择.........19
五、临夏分行个人金融业务拓展策略实施......... 24
(一)完善组织架构,落实部门职责 .........24
(二)健全人力资源,提升团队能力......... 25
(二)提高职业技能,满足客户需求.........28
(四)拓展营销体系,增强市场竞争力......... 28
(五)注重合规操作,夯实内控管理.........30
结论
经过理论梳理和分析研究,笔者对建行临夏分行个人金融业务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及发展前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竞争日益激烈下的市场环境下对商业银行个金业务条线发展面临的种种机遇和挑战也有了新的感想和自己的领悟。当今社会,大中小型商业银行竞争日趋激烈,而市场和客户属于有限资源,合理解决市场竞争背景下临夏分行个金业务发展所面临的种种难题,是实现建设银行临夏分行持续稳定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同时,提升个金业务条线总体水平对建行业务发展意义重大。在金融改革继续深入的今天,要采继续取相应措施来完善和解决这些问题,使个金业务克服难题,良性运转。
参考文献
[1]戴国强,叶伟春,张鹏,肖海燕,张勇,吴许均.入世后我国金融业面临的压力和发展前景展望[J].财经研究,2003 (5).
[2]肖北溟.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产品的比较及策略分析[J].金融论坛,2003(1).
[3]雷春,王年咏.混业经营: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与现实选择[J].金融与保险,2003(2).
[4]胡定东,谢安峰.投资银行的金融创新[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⑴.
[5]雷春,王年咏.混业经营: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与现实选择[J].金融与保险,2003(2).
[6]刘兵军,黄智峰,欧阳令南.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经济学解释[J].上海金融,2003(4).
[7]许媛媛.我国商业银行框架下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探析[J].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2004(11).
[8]任碧云.我国银行发展个人金融业务之探讨[J].金融研究,2001(12).
[9]吴卫东.中国金融入世后面临挑战的初步分析及设想[J].榆林学院学报,2008.
[10]肖北溟.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产品的比较及策略分析[J].金融论坛,2012.
专业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篇六
第1章绪论
1.1系统开发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逐渐改善,社会流动资金和用户手中的闲散资金越来越多,急需有效的渠道消化这些资源。另一方面,随着住房、医疗、养老等各项改革措施的不断推出,使得人们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而普通用户对于理财和金融方面的知识又相对欠缺,难以对自己的投资进行有效的把控,存在较大的风险性。于是,金融产品方面的投资便成为百姓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金融产品指的是各种具有经济价值,可进行公幵交易或兑现的非实物资产,也叫有价证券,如现金、汇票、股票、期货、债券、保单等从投资渠道来看,金融投资主要有证券投资、保险、银行储蓄、黄金、外汇等,当然,以前所不被人们接受的贷款消费也正逐渐走进百姓的生活,其虽然不能称之为完全意义上的投资手段,但通过对其进行灵活运用则可起到较好的调剂资金的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的投资品种并不是对每一个个人或家庭都适用的,而且随着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情况、年龄差异、风险承受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其所应选择的投资品种及在不同投资品种上的资金分配亦将有很大差异。为了能够辅助人们更好的选择金融产品,利用现有的资金获得更多的利益,我们采用了可视分析技术,实现金融产品推荐系统。可视分析技术是信息可视化的一个分支,信息可视化是对人类智能的一个新的挖掘,通过计算机的能力来提高、放大认知的功能。在可视分析过程中,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海量的数据的进行挖掘、发现、抽取、学习,并运行统计学分析方法和其他分析方法,去寻找并预测出将来的现象和结果,从而辅助用户完成相关的业务行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可视化技术在企业市场营销中得到了比较普遍的应用,它是对假定“消费者过去的行为是其今后消费倾向”的最好说明,以现代市场营销学的市场细分原理为基础。通过收集、加工和处理涉及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大量信息,确定特定消费群体或个体的兴趣、消费习惯、消费倾向和消费需求,进而推断出相应消费群体或个体下一步的消费行为,然后以此为基础,对所识别出来的消费群体进行特定内容的定向普销14],这与传统的不区分消费者对象特征的大规模营销手段相比,大大节省了营销成本,提高了营销效果,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信息可视化能帮助企业改进理解客户行为的能力。相应地,这种史好地理解也有助于企业更准确猫准标市场并使活动更符合客户需求、想法、态度和期望。随着竞争的增加,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决策。因此,在该时问段内,能够尽可能多地获得相关信息就变得越来越关键。信息可视化通过综合分析用户的各个行为特征或者属性特征来预测用户的下一步动作,这样减少了精确分析大撞数据所需的时间。
1.2研究现状
信息可视化是近来国内外的一个研究热点。信息可视化这一薪新科学领域的出现,它结合了科学可视化,人机交互,数据挖掘,图像技术,图形学,认知科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平行坐标轴技术是展示海量复杂多维数据集最有效、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是Dimsdale和Inselberg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提出的。禾ij用这种方法,多维信息中的每一维都由一条水平或者垂直的坐标轴表示。一条多维数据被绘制成通过所有坐标轴的折线,这条折线在每个坐标轴上的具体位置根据其对应的实际取值进行映射,它将多维信息映射到了一个二维平面。散点图(Scatterplots)是多维信息可视化最常用的技术之一。散点图技术最初由Chambers提出,可以显示多维信息在任意两维上的分布规律。它将待展示的两维映射到二维空间,分别用X, 坐标轴表示。每条数据根据其在两维信息中的实际取值分别映射到两个相应的横纵坐标轴上,并以圆点表示,示例见图2-7。散点图适合处理多维信息,特别是当维数过多,其它可视化方法无法处理时,散点图的优势更加明显,因为它每次仅关注两维信息的相互关系,不受维数限制。本文提出的金融产品推荐主要包括金融产品分析,产品推荐,以及相应信息的可视化和交互。本文根据当前的研究现状,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金融产品的推荐。
第2章需求分析与获取
2.1总体业务描述
系统功能描述:本文开发的金融产品推荐系统主要包括三大功能,分别是数据采集和处理功能,实现金融产品信息格式的统一管理;金融产品分析和推荐功能,从众多的产品中生成适合的产品推荐给不同用户;可视化和交互功能,通过图形学知识将推荐结果以可视化的方式向客户描述,并允许客户与系统进行交互。系统逻辑描述:按照金融产品的处理流程,本文设计的推荐系统大致可以被描述为以下几个逻辑步骤,见图2-3:数据采集,将市场现有的金融产品进行统计,主要是收集产品的重要属性信息和产品附加属性。但并不是每个属性都对产品收益和产品价格产生影响和作用,如果将所有的债券类产品属性都进行分析会产生大量的计算,影响计算效率。另外,如果加入了对产品分析结果影响较小的属性,会间接降低关键属性所占的权重,影响分析效率。通过与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和调研后,本文对债券类产品的属性进行了合理的抽取,形成了如表2-5所示的债券类金融产品属性表。本文共抽取了其中的7个属性,主要属性的意义如下:买入价:产品当前的成交价格;该价格与当前储蓄利率成反比,当储蓄利率低于产品预期收益时,买入价格较高。反之,买入价格下降。收益:也叫预期收益,指当前状况下,该产品为客户带来的回报。持有期:该债券产品需要用户投资的时间,如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等,一般来说,持有期越长,收益越高。
第3章系统设计......... 12
3.1技术架构......... 12
3.2功能架构......... 13
3.3系统详细设计 .........14
3.3.1数椐抽取设计......... 14
3.3.2推荇引擎设计......... 20
3.3.3数据可视化设计......... 25
3.3.4用户交互设计......... 31
3.4数据库设计.........34
3.4.1逻辑结构设计......... 34
3.4.2物理结构设计......... 35
第4章系统实现 .........37
4.1系统劣施坏境......... 37
4.2数据抽收的实现......... 38
4.3金融产品推作视化......... 39
4.4用广交互的实现......... 41
第5章总结与展望......... 43
结论
整个系统被分解为三个部分,数据的ETL过程,数据的分析和推荐处理,推荐结果的可视化和交互。在数据的ETL过程中,由于数据的来源不一,数据的属性和格式也不一致,因此需要对数据进行收集,属性抽取,转换,清洗最终加载到数据库中,实现数据的统一描述和管理。对于产品推荐系统的设计,本文利用了基于协作的推荐算法和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分别对产品信息和用户的历史信息进行了综合分析,分别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对产品进行挖掘,既要体现产品间的客观联系,又要体现大众用户的需求。其中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又被分解成基于相似性的分析和基于图的分析两个子部分,从多个角度描述产品间的未知联系,使分析结果更准确。在可视化部分,本文设计了自己的可视编码方式,利用图形学技术生动形象地向用户描述了金融产品的推荐结果以及多个产品之间的关联关系,有利于用户更好的理解未金融数据信息,对于加速用户认知起到了关键作用。另外,本文设计的一些交互技术也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有利于用户控制整个系统的各个环节,方便用户调整视图结果和可视化结果。
参考文献
[1]殷孟波,金融产品的个人需求及市场分析[J],市场科学,2008.
[2]张宝山,张小妮,我国银行同业小企业金融产品比较分析[J],海南金融,2012.
[3]袁仁书,王贵森,金融产品创新动因分析一基于深化经济学视角[J],经营管理者,2012.
[4]宋建军,王桂芝,中外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管理与创新的比较思考[J],现代营销,2012.
[5]杨湘豫,李华中,陈良文;基金风险归因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年02期
[6]许广斌,基于Linux的集群管理。
[7]张维,浅析负载均衡技术[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
[8]王波,品召彪,王健全,一种新的网络负载均衡优化机制,信息通信技术,2012.
[9]王命全,于炯,田园,韩云,网络环境中基于负载均衡的工作流调度算法[J],计算机应用,2010
[10]杨永军,徐江,舒逸,许帅,实时数据库数据冗余备份方案的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2.
专业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篇七
第 1 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在过去几个世纪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创造了前人无法想像的财富,科技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同时,科学技术所支撑的工业快速膨胀的过程中排放了各种污染物和太多的二氧化碳,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地污染、生态恶化、气候异常、全球变暖等等。其中,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是最近一个时期全球最为关注的话题。全球公认的温室气体主要有六种:二氧化碳(CO2)、氢氟碳化物(HFCs)、氧化亚氮(N2O)、甲烷(CH4)、六氟化硫(SF6)及全氟碳化物(PFCs)。其中后三类气体造成温室效应的能力最强,但由于二氧化碳含量较多对全球升温的贡献占的比例达到了 55%。图一展示了 1700 年-2010 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世界范围内的极端气候包括澳大利亚的洪水、非洲的干旱、日本的暴风雨、美国的飓风、俄罗斯的森林大火等等,无时不在提醒着我们:气候在变化,环境处于崩溃的边缘,我们必须行动起来。世界各国已经意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并已经开始了一定层面的合作,联合国 1992 年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为缔约方,应承担减排义务,并为发展中国家减排提供资金帮助。五年后《气候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并通过了国际性公约,为各缔约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确定了标准,是第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机制。在《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义务基础上,产生了碳金融市场。所谓碳金融就是与低碳经济相关的金融政策和市场活动,就是与减少碳排放有关的所有金融交易活动,既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产品的买卖交易、投资或融资活动,也包括发展低碳能源项目的投融资活动以及相关的担保、咨询服务等相关活动。由于主要发达国家(美国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是《京都议定书》所要求的减排义务国家,所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碳金融领域起步较早,欧盟日本等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发达的碳金融市场体系和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数量众多的碳金融交易产品及碳金融衍生产品。下表是世界主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基本情况。
世界上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均以应对气候变化为核心,但实际运行情况却并不尽如人意,碳排放权价格不稳定大起大落。最早开始进行碳排放权交易的是荷兰和世界银行,那时是 2002 年,碳排放权的价格仅为每吨 5 欧元。2004 年维持在 6 欧元左右, 2006 年 4 月碳排放权价格冲到了 31 欧元,但随后就跌破10 欧元,2007 年的期货价格则已降到了 4 欧元,之后价格稳定在 10 欧元左右。1[天津排放权交所]经济危机爆发以后,欧洲经济萎靡不振碳需求量锐减,碳排放权供大于求使得碳排放权价格长期低迷,一度跌至 5.99 欧元的低点,而能有效刺激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理想碳价格应为 24 至 30 欧元。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CDM 项目提供者,以前曾有人预测中国的 CDM 项目会有多大的市场,但现在来看这种说法似乎过于乐观了,它忽略了市场的变化和政策性风险。总之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其运行机制和制度安排上的成功与失误值得我们思考,这对于我国发展自己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应吸取的教训。
我国政府也早已意识到低碳减排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公约,与世界各国在低碳减排领域广泛合作。在《京都议定书》的第一个执行阶段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碳金融活动,但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基础机制还没有建立,碳金融活动及国际合作还停留在较低层面,如上所言我国参与国际碳市场主要是通过 CDM项目,处于被动地位也没有定价话语权,随着第一阶段的到期,我国碳金融发展将面临很大的政策不确定性风险,即在《京都议定书》的承诺减排第一阶段结束后,国际碳减排义务格局可能会发生较大变化,若《京都议定书》继续生效,我国很可能从附件二国家变成附件一国家,就要承担相应的减排义务,那时我国就会从 CER 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2011 年十月底,国家发改委公布《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将在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湖北、深圳和重庆 7 个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2012 年 6 月 21 日,期待已久的国内《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正式颁布,这是中国碳交易体系和市场机制建设的重要一步。一个个重大举措表明我国碳金融市场正在一步一个脚印的稳步发展,也显示了我国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决心,展示了我国在应对全球变暖气候变化上的立场和行动。我国碳交易试点经过 2012 年一年的准备筹划将于 2013 年开始实施,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大幕即将拉开。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碳减排政策工具选择
国际上尤其是欧美国家对污染排放权的研究开始的比较早,成果也相对较多,早期的理论如科斯定理,工业生产产生污染对环境的影响是一种外部性,作为一种解决途径把污染排放界定为一种财产权,即为排放污染物定一个价格,那么只要这种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少,那么无论这种权力在开始时属于谁,最终运行的结果都是卓有成效的。最低成本的减排协议可以通过交易排放许可证来实现。其中,碳交易就是科斯定理的一种应用(Coase,1960)[1]。国际上多数学者对低碳减排态度基本一致,主要争论焦点在于选择哪种政策工具来实现碳排放的控制和减少。主流的观点有两种,一种是征收碳税,另一种是规定碳排放总量。在碳税制度下碳排放的成本被固定,但排放量没有限制;在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下,排放总量被固定的,但排放成本则可以控制。两派学者围绕这个焦点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属于碳税派的Hoel和Karp在 Weitzman(1974)的模型研究(Weitzman得出在条件确定的情况下,采用碳排放权交易和碳税的方式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其效果基本一样,但是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边际成本不确定的情况下,这两种方式哪一种效率更高则取决于边际收益曲线和边际成本的相对斜率。如果减排的边际成本曲线比边际收益曲线更陡峭,税收将比数量限额导致更高的无效损失,因此排放权交易更有效率,反之亦然。)基础上开发了一系列二次动态模型,他们得出结论:无论温室气体减排成本是哪种形式,碳税都比排放权交易更有效率(Hoel and Karp,2001,2002)[2]。一些学者对Weitzman的碳税效率优势论表示怀疑。他们认为Weitzman 等人的结论是建立在两个假定上的,然而这两个假定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可能不成立:线性税收假定,并且税率不变。
第 3 章 碳金融及碳金融基础运行机制概述.......13
3.1 碳金融相关概念....13
3.2 碳金融基础运行机制的概念及构成........14
3.3 欧美碳金融运行机制的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17
3.3.1 欧盟碳金融基础运行机制的建立 ....17
3.3.2 美国独立于《京都议定书》........20
3.3.3 欧美碳金融市场对我国建立碳金融......22
第 4 章 我国建立碳金融基础运行机制.....27
4.1 当前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27
4.2 我国建立碳金融基础运行机制的必要性......30
4.3 构建我国碳金融基础运行机制.....32
第 5 章 构建我国碳金融基础运行机制的路径.........35
5.1 基于政策不确定性的制度准备....35
5.2 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机制......35
5.3 建立符合国情的碳交易机制........36
5.4 建立公平合理的配额分配机制....37
5.5 制定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38
5.6 完善监督惩罚机制......39
5.7 碳交易系统运行效应反馈机制....39
5.8 引导多种履约方式......39
结论
低碳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如果不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以后的国际竞争中将会处于劣势,我国的环境也将因不堪重负而崩溃,最终的结果将是国家的落后和人民的苦难。我国的选择是在不太晚的时候发展自己的碳金融体系,建立国内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组建一个市场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碳金融市场所需要的基础运行机制就是首先要做的功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已经展开,但是我国建设碳排放权市场发展碳金融还缺乏经验,在以后发展中要摸索经验稳步推进,不断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为碳金融发展提供法律和政策上的支持;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平台,也可以在现有的交易平台基础上进行改建和整合,统一口径便于全国试产的建立;在试运行的基础上设计符合我国国情的排放配额分配方式和交易机制;交易体系一个重要的功能是使碳排放权价格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这样才有利于促使企业转向清洁能源和减排技术。几乎所有的运行机制都包含两个层面,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我国当前碳金融技术方面欠缺较多,以后应着重发展碳排放检测技术和测算技术。相信未来我国碳金融将会蓬勃发展起来,带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国的环境也会越来越美好,在世界格局中处于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Coase,Ronald.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60.3( 10) : 1-44.
[2]R. El-Yaniv;A. Fiat; R. M. Karp; G. Turpin. Optimal Search and One-Way Trading Online Algorithms [J].Algorithmica,2002(1):101-139.
[3]Aldy,Joseph E ;Scott Barrett and Robert N. Stavins. Thirteen Plus One: A Comparison of Global Climate Policy Architectures [J]. Climate Policy,2003.3( 4) :373-397.
[4]Keohance,Nathaniel O. Cap and Trade,Rehabilitated: Using Tradable Permits toControl U. S. Greenhouse Gases.Review of Environmental [J].Economics and Policy,2009.3 ( 1) : 42-62.
[5]Pizer,William A. mbining Price and Quantity Controls to Mitigate Global ClimateChange [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2.85( 3): 409-434.
[6] McKibbin Warwick J and Peter J. Wilcoxen. The Role of Economics in ClimateChange Policy [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2. 16( 2) : 107-129.
[7]Mandell,Svante. Prices and Quantities in a Climate Policy Setting [J].Paper for ERES 2009 Conference,Stockholm,Sweden.
[8]Adolf Buse; Wing H Chan. Invariance price indices and estimation in almost idealdemand systems [J]. Empirical Economics,2000(3):519-539
[9]Derek W. Bunn; Carlo Fezzi. Interaction of European Carbon Trading and Energy Prices [J].Feem Working Paper.2007(63).
[10]Paolella;Taschini. An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Emission Trading Allowances November [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6.11(1).
专业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篇八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20 世纪 90 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提出农业要经历两次飞跃,第一次是家庭承包经营,第二次是土地规模经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多种形式流转,农地流转再一次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如何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成为当前热点问题。河南省作为全国的农业大省,实行农地流转是实现农村改革和中原经济区崛起的必由之路。农地流转有利于资源合理流动,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城镇化建设,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吸纳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到农村发展农业经济。同时也为二三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河南农地流转规模、流转速度较以前都有较大提高,但总体上看仍然不活跃。因此,研究如何推进农地流转稳妥进行,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是非常紧迫和必要的。河南农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农民非农就业收入不稳定,土地作为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很多农户不愿意放弃土地;由于农业生产过程周期长、资金周转慢、收益率低等特点,即使农户愿意出让土地,由于缺乏投资大户也阻碍了农地流转;金融支持不足阻碍农地流转,大面积承包土地,从事规模经营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于没有担保,土地又不能作为贷款抵押,加上农业生产的市场和自然风险大,金融部门不愿为农业投资,规模经营主者获得贷款比较难,资金缺乏,从而制约着农地流转的规模和速度。当前我省现有的金融供给又与农地流转后的金融需求之间存在许多矛盾。2013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国家对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扶持和引导,切实加大商业性金融支农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作用,确保持续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先满足农户信贷需求,加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信贷支持力度。加强财税杠杆与金融政策的有效配合,落实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农户贷款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稳定县(市)农村信用社法人地位,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探索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新模式,强化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职能定位,鼓励国家开发银行推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支持社会资本参与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善农村支付服务条件,畅通支付结算渠道。加强涉农信贷与保险协作配合,创新符合农村特点的抵(质)押担保方式和融资工具,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信用担保体系。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完善林业贷款贴息政策。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生产大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适当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开展农作物制种、渔业、农机、农房保险和重点国有林区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推进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类农业相关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
研究河南农地流转金融支持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金融支持在推动农地流转的有序进行中作用很大,但是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不能适应农地流转金融需求的新要求,农地流转金融供给与需求矛盾,制约了农地流转进程。如何结合实际,解决农地流转过程中的金融困难,是推动农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所面临的重大课题。金融业应着力满足农地流转过程合理有效的金融需求,为农地流转提供长期、稳定、可持续的支持,这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金融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探索和解决农地流转中存在的金融支持不足难题,寻求强化农地流转金融支持的有效举措,既有利于促进农村土地的高效流转,加快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也是推进农业和金融业共同发展的必然要求。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Grant 和分析了英国和爱尔兰两国农业贷款机构的发展以及其随后的商业化,指出大农户能够更好地利用借款机会及新的金融工具[1]; Hans Stephen (2001)认为,非正规金融机构由于各方面制度管理不完善,在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时都受到众多限制,建议非正规金融机构正规化,由政府提供帮助其改进管理,真正融入到农村金融市场[2];Chider R. Handier(2002)指出,正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对农地流转主体来说重要性相同[3];Kellies Tsai(2004)对中国和印度两国农地金融支持研究表明,农村金融市场上存在很多潜在的金融客户,他们更多的倾向于从非正式的金融组织那里取得资金支持,并分析和归纳了非正规金融组织存在的原因[4]。上世纪 80 年代前,农业信贷补贴论是金融理论中的主导者,主张优先支持信贷供给,后来农村金融市场论居于主导地位。当前,许多学者主张建立一个更加有效率的金融市场不仅需要市场自身还需要社会因素比如政府等部门介入,这方面有代表性的理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Danner (2002)提出,政府应当适当介入金融市场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失[5]。供给引导型与需求追随型金融模式。Patrick(1966)提出,供给引导型模式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应占主导地位,金融机构和相关金融服务的供给应优先于需求,强调金融服务的供给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而需求追随型模式是指进入经济成熟阶段之后的支农金融,认为经济主体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产生的金融需求,导致了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的产生[6]。农村金融机构供给引导型模式与需求追随型模式优缺点比较如下。(表 2-l)
第二章 河南农地流转金融支持的现状与问题
2.1 河南农地流转金融需求现状
近年来,河南农地流转虽然速度加快,但流转率不高。2001 年流转面积 173 万亩,2008 年 453 万亩,2009 年 857 万亩,2010 年 982 万亩,2011 年 1313.7 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 20.6%,比 2010 年增长了 50.9%,2011 年全年增长速度位居全国第二。但是与我国发达省份相比,农地流转率依然偏低。如上海,2007 年农地流转率已达到 53.7%。目前河南省流转的农村土地中,用于粮食生产的占流转总面积的 62.7%,用于经济类作物生产的占流转面积的 37.3%。规模经营面积在百亩以下有近 5 万户,100-500 亩的 1.5万户,500-1000 亩的 2900 户,千亩以上的达到 2600 多户。据统计,2012 年底,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 2595 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 27%。其中转包 1080 万亩,转让 55 万亩,互换 710 万亩,出租 640 万亩,股份合作 29 万亩,其他形式 81 万亩。按照流转去向划分,流入农户的面积为 1820 万亩,流转到农民合作社的为 395 万亩,流转到企业的 225 万亩,流转到其他主体的 155 万亩,流转土地用于粮食生产的面积为 1680 万亩,占流转面积的 64.7%。农地流转对金融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农地流转后农民生产生活发生了许多变化,对金融产品需求增加;同时出于规模经营需要的考虑,对金融需求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第三章 河南农地流转金融支持不足的原因探析....23
3.1 河南农地流转金融支持不足原因的实证考察...... 23
3.1.1 金融机构组织支持不足的原因..... 23
3.1.2 金融产品和服务发展滞后的原因....... 24
3.1.3 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缺乏动力的原因..... 24
3.1.4 政府激励保障不足的原因....... 26
3.2 河南农地流转金融支持不足原因的理论分析...... 26
3.2.1 银行机构对农地流转金融支持不足的原因分析....... 26
3.2.2 农业保险机构对农地流转金融支持不足..... 31
3.3 本章小结...... 33
第四章 强化河南农地流转金融支持的对策建议....35
4.1 强化河南农地流转金融支持的思路和原则.... 35
4.2 强化河南农地流转金融支持的建议.... 36
4.2.1 强化河南农地流转金融组织支持....... 36
4.2.2 加强支持河南农地流转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40
4.2.3 增强河南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动力..... 41
4.2.4 完善河南农地流转金融支持政府层面支撑......... 42
4.3 本章小结...... 43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45
5.1 研究结论...... 45
5.2 研究展望...... 47
结论
⑴ 河南农地流转金融需求现状:农地流转金融需求主体多样化,包括农业大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企业和失地农民,各金融需求主体对贷款数量、新型信贷产品和服务以及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需求增多
⑵河南农地流转金融支持的现状:一是河南农地流转的金融机构的支持包括政策性银行中的农业发展银行,商业银行中的农业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的村镇银行、农村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多方支持;二是河南农地流转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支持主要是从贷款方式、信贷规模和期限上进行创新支持;三是河南农地流转政策性农业保险支持主要有政府财政补贴支持、农业保险公司承保支持两方面。
⑶河南农地流转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一是河南农地流转金融机构支持不足,主要表现在农村金融人才缺失,支持农地流转潜能不够;农村金融主体单一,支持农地流转激励机制不够;农村金融环境欠佳、支持农地流转基础不够。二是河南农地流转金融产品创新不足,包括信贷额度创新不足,不能满足土地规模经营的资金需求;信贷约期创新不足,不能满足多种生产周期需求;信贷品种创新不足,不能满足种养业多层次的资金需求;金融产品创新风险防范不足;金融产品创新政策法律层面支持不足。三是河南农地流转农业保险支持不足,主要有农业保险高风险低收益,导致保险公司支持动力不足;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困难,政府财政支持动力不足;农业保险保障标准低,受灾后不足以补偿生产成本;查勘定损到户难度大,农户定易出现偏差。四是河南农地流转金融支持的政府支撑不足,法制不完善,金融债权缺乏保护。信用环境差,信贷体系不健全。最后,行政力量介入不当,诱发金融风险。通过对河南农地流转金融需求的和金融供给现状进行分析,找出河南农地流转金融支持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分析河南农地流转金融支持不足的原因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Anne Mae. Essays on Political Economy of Rural Africa [J].LandEeon.2000,76,76:493-503.
[2]Hans Stephen. Why Rural Russians Participate in the Land Market:Socio-economic Factors[J].Post-Communist Economies,2001,15,15(4):483-501.
[3]Chider R. Handier. price repression in the Slovak agricultural land market [J].LandUse Policy,2002,(21):59-69.
[4]Carter, R. Agrarian reform and land markets: a study of land transactions in two villagesof west Bengal,1977-1995 [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2001,7(7):611-629.
[5]Kung,Danner. Off-Farm Labor Markets and the Emergence of Land Rental Market in RuralChina [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2,30, (30):395-414.
[6]Patrick. D. Scenarios of central European land fragmentation [J].Land Use Policy,2003,20, (20):149-158.
[7]Michael J. Can Unobserved Heterogeneity in Farmer Ability Ex Plain the InverseRelationship between Farm Size Productivity [J]. Economies Letters,2003,(80):189-194.
[8]Joshua Gail L.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Chinese Agriculture: Evidence from RuralHousehold Survey Data [J] .Agricultural Economies,1996,15,15:17-28.
[9]黄向庆.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及金融支持:几个案例比较[J].金融发展研究,2009(7):3-6.
[10]杨雄芽.关于农地流转中的金融支持问题调查与思考.金融与经济,2012(8):49.
专业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篇九
第一章引言
1.1研究背景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党和国家一直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主要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传统农业的营销模式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条龙产业是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另外,我国农业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的集约型农业对我国传统农业提出了挑战。因此,解决农业问题迫在眉睫。农村问题的一个突出表现是户籍制度改革。我国的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显得十分不合理。各地政府也开始准备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我国农民受教育水平较低,这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现阶段,我国农民负担较重,负担重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低,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实现农民收入增长。‘实现农民收入增长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要想更好更快地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市场的作用。2007年1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三次全国金融会议上提出,加快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鼓励和支持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地提出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并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这些政策的出台表明了中央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关注,也间接反映了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不完善。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2011年安徽省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5.20%,第一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则为13.17%,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232. 21元,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8606. 13元。通过简单的数据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安徽省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但第一产业产值对总产值所作的贡献则较小;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较少,与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差距较大。由此可见,安徽省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增长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目前,安徽省农村初步建立起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力军,包括商业性、政策性和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内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机构积极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金融服务,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试点也在不断推行,以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也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农村信贷资源供给稀缺、农村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农村地区金融环境差等情况。2从上述安徽省农民收入现状和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研究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具有现实背景。如何利用农村金融与农民增收的关系更好地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具有现实的迫切性。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目前,国内有许多专家学者对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关系进行了宏观研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为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不少学者也开始将研究对象由农村经济深化到农民收入,更直接地论证了农村金融发展给农民群体带来的好处。然而,当前的研究基本上是从宏观层面论述整个国家的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由于我国地区之间的差异性较大,适用于宏观国家的结论对具体的地区也许并不适用,因此必须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本文的研究是对该领域相关研究成果的一种实践检验和丰富发展。另外,本文通过安徽省的具体数据分析,得出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指出了一些安徽省金融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这也可以为政策制定者在制定与此有关的经济政策时提供了一种参考。
第二章金融发展理论与农民收入增长理论文献综述
2.1金融发展理论
2.1.1金融发展理论的萌芽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以约翰.G .格利、爱德华.肖、H .帕特里克(H -T .Patriek)和戈德史密斯(R -W .Goldsmith)等人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先后发表了一系列以研究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文章,从而创立了金融发展理论。1955年和1956年,格利和肖先后发表了《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方面》3和《金融中介机构与储蓄投资》4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通过建立一种由初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逐步演进的金融发展模型,证明了经济发展阶段越高、金融发挥的作用越大这个命题。1960年,二人合作出版的《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一书中,首次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证实了金融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在这本书里,二人试图建立一个以研究多种金融资产、多样化的金融机构和完整的金融政策为基本内容的广义货币金融理论。1966年,帕特里克发表《欠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在这篇文章里,他提出需求带动和供给引导的金融问题。需求带动强调金融服务的需求方面,认为是由于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导致了金融机构与金融服务的诞生。供给引导则强调金融服务的供给当面,认为是由于金融机构、金融服务的提供导致了经济主体对金融的需求。帕特里克认为,在经济发展初期,供给引导型金融占据主体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需求带动型金融渐渐取代供给引导型金融,居于主体地位。
第三章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 15
3.1安徽省农村金融现状分析......... 15
3.1.1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历程......... 15
3.1.2安徽省农村金融情况 .........17
3.1.3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2
3.2安徽省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23
3.3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 28
第四章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 31
4.1研究假设 .........31
4.1.1 假设一 .........31
4.1.2 假设二......... 32
4.1.3假设三 .........32
4.2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及说明......... 32
4.3计量模型与方法......... 35
4.4计量过程与结果......... 36
第五章促进安徽省农民收入增长的金融政策建议......... 39
5.1深化安徽省农村金融改革......... 39
5.2改善安徽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45
5.3加强安徽省农村金融支农实力......... 46
结论
增加农村资金供给渠道,是安徽省农村金融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只有增加农村资金供给,才能提高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增加农村资金供给,可以釆取以下几个渠道。首先,扩充政府投资渠道。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主要以支农再贷款的形式,这种形式虽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但还是力度不够。安徽省可以加大对农村家庭的直接补贴,这种方式虽然会加大财政的压力,但这是增加农村资金供给的重要渠道。其次,放宽社会资金供给渠道。社会资金具有非常大的潜力,如果能进入农村市场,会极大地支持农业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最后,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安徽省政府要改善创业环境,放宽政策限制,大力调动农村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并对农民创业者给予优惠的税收政策。农民创业者向银行贷款,给予财政贴息,通过鼓励农民创业,促进农村储蓄转化为投资,增加农村资金供给。
参考文献
[1]宫希魁.中国”三农”问题大透视[J].财经问题研究.2003,(02):56-63.
[2]韩心灵.安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J].金融纵横,2011,(07):53-56+63.
[3] John G. Gurley and E. S. Shaw. Financial Aspec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5
[4] JG Gurley, E.S .Shaw.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and the Saving-investmentProcess, 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ume 11, Issue 2,pages 257—276, May 1956
[5] John G. Gurley and E. S. Shaw. Money in a Theory of Finance, Washington,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60
[6] Patrick H.T., "Financial Development 1966,14:174-189.
[7] Goldsmith. R. W.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New Haven: YaleUniversity Press. 1969
[8] Mckinnon. Ronald.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hington,D.C. :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73
[9] Show. Edward S. 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10] Kapur, Basant K. Alternative Stabilization Policy for Less-DevelopedEconomic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6,V84(4):777-795.
专业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篇十
第 1 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在短短 30 多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和深刻的变革。1978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 3645.22 亿元,其中金融产业增加值为 68.16 亿元,占比仅 1.87%。2012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519322 亿元,比上年增长 7.8%,其中金融业增加值达到 28601 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已达 5.51%。金融业增加值指的是金融业的全部基层单位一定时期内新创造出来的价值总和。按照核算国民经济的方法——收入法计算的话,金融业增加值指的是金融从业人员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以及金融机构营业盈余等项目的总和。金融服务业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稳步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继续提高。金融业增加值比重则反映了该产业在整体国民经济中所处的总体地位、相对规模及其发育程度,反映该经济体金融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和经济金融结构水平。当前,国内不少地区都把扩大金融业增加值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而来自于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则是有效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保证。2012 年,我国金融市场继续保持着平稳运行的状态,在实施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优化资源配置、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2002 年,我国的社会融资规模为 20112 亿元,与当年 GDP 之比为 16.7%;到 2012 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则已经扩大到15.76万亿元,十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2.86%。2012年,社会融资规模与 GDP 之比已经达到 30.3%,比 2002 年提高了 13.6 个百分点。作为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之间关系,以及金融行业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量指标,社会融资规模是指在一定时期 (一个季度或一年) 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中所获得的全部资金的总额,是一个流量或增量的概念。该定义中所阐述的金融体系指的是整体金融的含义,从机构层面看,主要包含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而从市场层面看,则主要包含信贷市场、保险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等。我国社会融资规模的快速增长,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地发展,而其呈现出的高速增长态势,也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实体经济对于金融系统资金的强烈需求。
作为高端服务业的代表,大力发展金融产业不仅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方向,更是促进国家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和工具。因此,中国各级政府向来都十分重视金融产业的发展,自从 1992 年中共十四大的时候正式决定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确定为我国的国家级战略规划以来,国内就开始纷纷探讨建设各种类型或层次的金融中心。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成都、重庆、沈阳等诸多大城市相继提出建设金融中心的规划及目标,并逐渐发展成为近些年来我国国内各个主要经济城市开展竞争的显著特点。然而,就我国国内具体情况而言,金融产业发展情况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部分地区由于拥有全国性金融市场、制度优势、金融创新优势以及在全国经济中的特殊地位等原因,形成了很高的金融业增加值占比,金融产业集聚水平非常之高。例如在 2012年,北京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 2592.5 亿元,同比增长 14.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6%,占全国金融业增加值的 9.06%。北京市金融局表示,金融业对于北京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 24.7%,居各行业之首,金融行业依然是带动北京市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增长的第一支柱产业,战略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而同期海南省实现金融业增加值则仅为 130.98 亿元,占当地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4.59%,占全国金融业增加值仅为0.46%,可见区域之间在金融产业的发展与集聚情况方面是有较大差别的。由于我国各地区在经济基础、自然条件和功能定位存在客观差异,我国的区域金融和经济的发展极不平衡,我国的区域经济需要在更广阔的领域、更高的层面上获得协调发展,离不开金融产业集聚的推动。在对经济活动集聚与分布的研究中,经济地理学、空间经济学、区位经济学等对经济活动的集聚与扩散做了较详细的研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制造业等产业活动的集聚与扩散效应上,但是直接来探讨和分析金融产业体系的空间集聚问题却是近些年来新出现的一个研究方向。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开始关注新兴金融产业的空间集聚情况,运用各个学科中的各种理论与分析思路,来分析金融产业的集聚问题。在此背景下,笔者于是决定将金融产业的空间集聚作为研究对象,期望对金融产业空间集聚的水平和集聚效率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结合实际进行实证性的分析和解释,对金融产业空间集聚的综合效率进行有效评估,并提出有效的效率改进建议和措施,为促进区域金融产业集聚的发展,促进金融产业更有效地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一些支持和参考。
第 2 章 金融产业集聚
2.1 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
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两者的关系非常紧密,但两者又有一些不同之处。产业集聚更多描述的是生产要素和产业持续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大量集聚的动态变化过程,它着眼在动态效率水平的提高之上。纯粹的集聚一般只是普通的“物理”现象,体现在与产业发展相关的诸多微观主体与生产要素向某一区域的进行流动并有效集中进而集聚,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发生化学上所谓的聚合反应,产业与产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在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状态下,经过接触与融合,最后才能产生稳定的产物——产业集群,形成真正有效的产业综合竞争力(冯薇,2008)。所以,可以认为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两者在本质上其实是可以相通的,只不过产业集聚更多的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表述,而产业集群注重的是一种静态结果的表示。金融产业也称金融业,指的是经营金融商品的特殊产业,它是通过金融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的各种资金融通方面的服务活动所构成的产业。金融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优化资金配置和调节、反映、监督经济的作用,又具有指标性、垄断性、高风险性、效益依赖性和高负债经营性的行业特点,使得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本国金融业的发展。经过 30 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金融产业以空前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成长,基本改变了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金融体系,金融步伐与市场贴得越来越近,金融产业逐渐上升为国民经济的核心产业,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适应了经济高速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要。随着经济的稳步增长和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金融产业将有着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第 3 章 我国区域金融产业集聚水平的测度分析 .... 15
3.1 产业集中度 ........ 15
3.2 区位熵 .... 17
3.3 区位基尼系数 .... 21
3.4 赫芬达尔指数 .... 23
3.5 地理集中指数 .... 24
第 4 章 我国区域金融产业集聚系统........ 26
4.1 效率评估的方法与模型 ...... 26
4.2 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33
4.3 金融产业集聚系统效率的实证分析 .... 35
4.4 金融产业集聚系统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研究 ...... 42
4.5 金融产业集聚系统效率改善的对策措施 ........ 44
第 5 章 结 语 ..... 48
5.1 主要研究结论 .... 48
5.2 政策建议 ...... 49
5.3 不足及展望 ........ 51
结论
本文综合运用统计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金融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充分运用了多种产业集聚水平的测度方法,从金融业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和金融业增加值两个方面对我国区域金融产业的集聚水平进行了有效的测算与分析;同时建立了相应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中的 CCR 模型、BCC 模型和超效率模型对我国区域金融产业集聚系统的效率状况进行了研究;与此同时,引入曼奎斯特(Malmquist)模型计算了我国区域金融产业集聚系统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结构组成的变化情况。根据各章节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本文得到如下几点基本结论:
1.整体而言,我国省际区域的金融产业集聚水平还处于低度集聚状态,要建成各种层次的区域金融集聚中心还有待金融产业集聚水平的进一步发展。除两个区位熵指数存在不一致外,其余四类指数在测度金融产业集聚水平时,以金融业增加值测算的金融产业集聚水平均高于用金融业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测算的金融产业集聚水平。表明我国金融产业产出的集聚水平要高于投入要素的集聚水平。
2.在变化趋势上,各个集聚指数测算的 2002-2011 年金融产业集聚水平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除两个赫芬达尔指数均下降 68%左右以及两个区位熵指数存在较大差异外,以金融业增加值测算的金融产业集聚水平与用金融业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测算的金融产业集聚水平的变化趋势总体上是相反的,前者处于下降状态,后者则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3.对于区位熵指数,大部分省份的两个区位熵指数有比较明显的大小差异;在熵值的排名上,同一地区不同年份的同一指标熵值排名也有较大的差别,仅有北京和上海始终占据排名榜的前两位。而且东部地区金融产业区位熵的均值明显大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而且西部地区的区位熵均值要好于中部地区。
4.在金融产业集聚系统的效率方面,北京、广东、江苏和上海处于全国的第一梯队,它们的技术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和规模效率值在 2002-2011 年都是有效的,长期处于全国前沿水平。福建、广西、湖南、内蒙古、天津和浙江 6 个地区的纯技术效率均值要低于相应的规模效率均值,这些地区需要在改进规模效率的同时,花费更多的精力改善其在生产技术上的低效率,毕竟生产技术上的改进空间更大一些,成效会更显著。其余 21 个地区的纯技术效率则高于相应的规模效率值,对于这些区域来说,其在生产技术的效率改进空间相对较小,当务之急是大力提升金融产业的规模水平,改善金融集聚系统的规模效率。同时,目前我国大部分区域还是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的状态,进一步大力提升金融产业系统的规模水平是非常有利于提高区域金融产业的竞争效率的。在超效率均值水平上,2002-2011 年,超效率均值排在前 5 位的依次是山西、黑龙江、北京、上海和江苏,效率均值排在后 5 位的分别是内蒙古、湖南、江西、福建和广西;10 年内东部地区的超效率均值高于东北地区的超效率均值,中部地区的超效率均值则排在第 3位,西部地区的超效率均值为最低。
5.从全国来看,2002-2011 年,全国整体的全要素生产率起伏不定,总体上有略微的下降,其几何均值为 0.998,即总体上平均每年以 0.2%的速度在下降。八大综合经济区域在 2002-2011 年仅有东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实现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1.4%和 0.9%。其余 6 个综合经济区域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东北地区和北部沿海地区下降幅度最大,年均分别下降 3.8%和 3.4%。
参考文献
[1] Kindle Berger C.P. The Formation of Financial Centers: A Study of Comparative Economic History[M].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4: 58-70.
[2] Pandilt,NR,Gary A.S,Cook and G.M.Peter Swann.The Dynamic of Industrial Clustering inBritish Financial Services[J] .The Service Industrial Journal,2001,21(4):33- 61
[3] 徐明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推进上海金融中心建设[A].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上海现代化理论研讨会会议资料汇编[C],2003.
[4] 连建辉,孙焕民,钟惠波.金融企业集群:经济性质、效率边界与竞争优势[J].金融研究.2005,6:72-82.
[5] 梁颖.金融产业集聚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6,8:96-100.
[6] 王步芳.首都金融产业集群优势与发展研究[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4.
[7] 黄解宇,杨再斌金融集聚论——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论和实践解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8] Pandilt NR,Gary.A.S,Cook.G.M,Peter Swann 2002,A Comparison of Clustering Dynamicsin the British Broadcasting and 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i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Economicsof Business 9(2):195-224
[9] 丁艺,李林,李斌.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6.
[10] 李伟军.经济增长极视角下的金融集聚问题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