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生态学视角下初中课堂管理研究--以初中数学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0518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教育管理论文,本研究结合具体的学科,即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来研究初中数学课堂管理现状,综合采用文献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并结合生态学整体、开放、复杂的思维方式,对初中课堂管理现状做出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生态课堂管理的构建策略。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目的
首先,教育生态学为初中课堂管理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现有初中课堂管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1.专断型的课堂管理方式仍大行其道;2.课堂管理片面追求效率,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和需求。3.新课程“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理念仍停留在理论层面,未能有效实施。为解决这些问题,之前的研究者也做了大量努力,主要采取文献法、问卷调查法等传统研究方法,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但有些矛盾仍未得到合理解决。而近年来,有部分学者提出将教育生态学理论应用到课堂管理中,这无疑为课堂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带来了新的希望。教育生态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兴起于英美等国家的运用生态学原理研究教育领域现象的一门科学。以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对课堂管理进行研究是一个更有价值的趋向,在此基础上引出了生态课堂的概念,而生态课堂管理追求人蓬勃的生命状态,追求人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不仅为管理者提供了施展能力的机会,更为被管理者提供了自我发展的条件,而这正是最符合新课程的改革理念的选择。
其次,初中课堂需要教育生态学理论来指导。

初中生呈现出成人感和幼稚感并存的心理状态,他们日益突出的独立、自主的意识希望得到成人的尊重,但对很多事物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且缺乏全面、整体的思考。相比于小学生和高中生,教师应更多地考虑初中生的特殊性,运用适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课堂管理方式。而生态课堂管理在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前提下,关注的核心正是学生本身,研究内在的、契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求,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性格的完善,促进学生身心自由、全面的发展。从教育生态学角度来看,课堂实际上是由学生、教师及环境组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课堂管理的目的除了提高课堂效率、保证教学正常运行之外,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课堂管理应当是以关注人的生命为出发点,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归属的活动。总之,运用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来指导初中课堂管理,契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为初中生作为课堂管理的主体提供了价值实现的可能,为课堂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了便利。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对于课堂管理的研究可追溯到 1632 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书中首次提出了班级授课制。随后,人们依托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行为主义以及教师效能研究等逐渐地对课堂管理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这些时期的研究焦点在课堂纪律和学生行为问题上。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现了以生态学视角来研究教育的现象。首先值得一提的就是 1932 年,美国教育学家沃勒(Waller.W)率先提出了“课堂生态学”的概念,这一观点在他的著作《教学社会学》一书中有详细说明。[1]但他是从社会学而非生态学角度进行思考的。研究者在研究教育生态学时,主要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探究的是环境因素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微观层面则主要研究诸如学校或者课堂这样的微观生态系统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生态课堂”一词的提出者最早可以追溯到多伊尔(Doyle,W.)和庞德(Ponder,G.),他们将其定义为“对教学环境产生影响的网络,且该网络是由互相联系的过程和事件共同形成的”。研究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研究生态课堂的构成:
首先是研究构成生态课堂的因素。有研究者认为生态课堂是由教师、学生两大生态主体,加上环境影响共同构成。如沃克(Walker.W)通过研究教师的期望对教师自身、学生学习和课堂环境的影响,从而得出结论:对生态课堂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除了教师期望,还包括一定的社会行为标准。另外,用教育生态学的视角研究课堂管理还涉及到现实中的课堂环境,包括教室空间布置以及座位排布等。例如汉密尔顿(Hamilton)提出应当用生态学原理分析座位排布作用于教师和学生身上的不同影响。罗斯(Ross)则认为课堂环境可以分为行为、物理两部分。在进行课堂环境设施的布置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隐私,保障足够的个人空间。
.................................

第二章 初中数学生态课堂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现状调查
(一)调查问卷
1.问卷编制
为了解初中数学课堂管理的现实生态状况,笔者进行了有关初中数学生态课堂管理的问卷调查(调查问卷见附录 1 和附录 2)。

问卷 1 是针对教师的问卷,问卷 2 是针对学生的问卷,问卷均包括五个维度,分别是多元课堂管理方面、师生关系方面、课堂教学方面、学习环境影响方面、教学评价方面,问题的选项包括“总是”、“经常”、“一般”、“很少”、“从不”五种回答,由高到低分别记为 5 分,4 分,3 分,2 分和 1 分。得分越接近 5 分,则越赞同;得分越接近 1 分,则越不赞同;若被调查者选择 3 分,则说明其持中立或不确定的态度。其中学生问卷的最后一题设置了开放性的问题。

2.调查的实施
本次调查实施时间为 2017 年 12 月,抽取初中组数学教师共计 20 人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 20 份,回收 20 份,且均为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为 100%。对学生的调查则采用集体测试方式,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抽取的北师大青岛附属中学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中的 6 个班级,调查人数共 205 人。指导语印在问卷上,教师不做任何提示和帮助,所有问卷都是在本人或班主任老师的监督下一次完成,时间控制在 15 分钟内。共发放问卷 205 份,回收 205 份,回收率为 100%。其中 186 份为有效问卷,无效问卷为 19 份,问卷有效率为 90.7%。

3.问卷的分析
问卷是对已有成熟问卷的修订所得,采用李克特 5 级量表的形式进行编制。对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进行了统计,其α系数等于 0.809,表示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即信度较好。一份理想的量表其内部一致性α系数至少要在 0.800 以上,由此可知本量表处于理想状态。
..........................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对学校师生的调查问卷、访谈和案例进行分析,透过教育生态学的相关理念,对在课堂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一)学生在课堂管理中缺少话语权

课堂管理基本仍以教师管控为主,大部分学生缺少自主权和参与权。
生态课堂管理的理念强调的是师生共同参与管理,互利共生。但根据调查结果和访谈结果可以看出:首先,教师和学生对于生态课堂的概念比较陌生。其次教师自认为给予了学生足够的自由度,但学生在回答“在制定班级规章制度”和“参与班级管理”两方面的问题时候,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话语权,只有少数班干部协助教师进行班级管理。且班干部的任期基本是一学期或者一年,很少变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教师并未真正放权。虽然设立了班干部,但是班干部基本仍以传达和执行教师指令为主。且班干部任期时间长,少有变动,其余学生就更鲜有机会参与到课堂管理中来。其次,学生的主动性不高。学生缺少自主参与班级管理的意识,总认为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和班干部的事情,与自己无关。

(二)师生之间缺乏平等对话
师生关系表现为表面上的融洽,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
生态课堂的理念呼吁学生与教师平等对话,共同成长。但在调查问题卷中,关于“学生常与教师交流学习的感受与体会”问题上,有 20%的教师和 12.4%的学生回答的是“很少”,还有 2.7%的学生选择的是“从不”。没有交流何谈平等对话?同时在案例 1 中,很多细节也暴露了此问题:整个课堂仍然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回答为辅,且有时候仅有少数同学真正参与进去了;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许久得不到教师想要的答案,教师为了赶进度,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答案;最后的课堂小结,教师从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学生只是跟着附和。
.............................

第三章 初中数学生态课堂管理的优化策略.........................................38
一、 渗透生态教育理念,构建多元课堂管理共同体............................. 38
二、 师生平等对话,塑造共赢的生态型师生关系................................. 38
三、 充分调动各种教学元素,塑造有机整体的课堂教学.....................39
四、 营造生态和谐的课堂环境............................40
五、 建立生态课堂管理评价体系................................41

第三章 初中数学生态课堂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渗透生态教育理念,构建多元课堂管理共同体
从教育生态学理念来看,课堂是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构成这个系统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的两大主体,所以多元课堂管理共同体的构建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首先,教师方面,简政放权,构建民主课堂。

教师除了担任教学任务外,还应该是课堂管理的组织者,教师的管理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整个生态课堂系统能否正常运转。作为教师,要懂得适当地简政放权,充分肯定每个学生作为班级管理主人翁的地位,充分认可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发挥其相应的作用。比如可以让全体学生参与课堂规章制度的制定,同时鼓励大家为班级管理献言献策,教师和班干部要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合理采纳。再者,班干部可以实行轮流制度,给每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让学生在自我体验中意识到班级管理的重要性。这样的民主管理,学生更容易接受。

其次,学生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自我管理意识。
作为学生,要有班级管理的主人翁意识,课堂管理并不是老师和少数班干部的特权,而是作为这个班集体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的权利和义务。作为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生态课堂管理中来,为班级管理献言献策,提升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形成实质意义上的教师、学生两大主体有机融合的多元课堂管理共同体。

..............................

结束语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