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育信息化发展概况
第一节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概况
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始于20世纪末。21世纪后,中国视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现代化。2012年,中国发布第一个教育信息化规划——《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了建设“三通两平台”的重点任务,这意味着中国教育进入全面教育信息化发展时期。
一、政策层面:规划全面信息化发展蓝图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整体规划
党和国家层面教育信息化发展政策的制定为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指明了道路。2012年到2017年,国家相机出台了多部关于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政策和规划。
自2012年,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提出了“三通两平台”的概念,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这一讲话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展开。
同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目标: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实现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教育信息化首次被写入了中央全会决议中。
2014年,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颁布了《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落实方案》中提出,“构建利用信息手段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的战略部署。
.....................
第二节福建省教育信息化建设
一、政策层面:力求走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前列
《福建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经过“十二五”的建设,完全建成遍及全省城乡学校及教育机构的福建省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建立开放灵活的福建省教育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库,教师及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明显增强,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现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对创新教学模式和深化教育改革的贡献度显著提高,着力构建能促进教育公平、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信息化环境。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建立科学规范的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和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体系、科学合理的发展保障机制。全省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走在全国前列,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福建省“十三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福建省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的主要内容为实施农村中小学宽带网络接入工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支撑工程、农村中小学远程互动教学多媒体(录播)教室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及教育资源开发应用、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标准化考点建设工程,提升信息化支撑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改革的能力和水平。
......................
第二章F小学“班班通”管理现状
第一节学校概况
一、变化中的社会背景
本次研究所选取的个案学校为福建省闽南山区一所曾面临被撤并的F小学。福建省属于多丘陵地区,F小学所坐落的坑内村位于洪林山北麓,本村户籍人口约2000户。该村属于畲族民族村,全村村民皆为畲族。由于地形的阻隔、当地风俗习惯和历史遗留原因,该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发展起步较晚,属于闽南地区的低洼地,落后于其他地区。截至2017年12月,该村仍无与外界直接对接的公共交通工具,村民出行主要依靠自有汽车、摩托车、电动车等交通工具。在走访当地村委办公楼的过程中,笔者还曾经发现贴在墙上该村的2012年脱贫计划书。该地区的教育水平也曾经一度十分薄弱,主要表现形式为该地区学校数量少、教师数量少、缺乏优质教师、当地畲族接受教育意愿低、大学生数量少等。
近十年,随着与外界沟通交流的频率增加,越来越多的当地人选择外出打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当地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2013年,福建本地少数民族聚集村人均收入达14840.75元/人。任何地区的社会环境都综合作用于教育,其中社会的政治因素、经济状况、文化习俗、价值观等等都会对教育活动及其发展产生影响。区域的教育生态环境发生转变以及该区域普通大众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加,最为直观的成果是2017年秋季新入学大学生登记时,坑内村有本科生9名,研究生2名。
.....................
第二节“班班通”应用和管理概况
一、设施建设:硬件设施基本完成
2013年,F小学为完成标准化办学建设评估,配置1间多媒体教室。2016年暑假期间,在政府财政的支持下,F小学建成中国移动校园网,在各个教室安装班班通互动白板设备,在教师办公室配置个人电脑,共计班班通互动白板设备6台,教师个人电脑3台,崭新的教育信息化设备和略显破败的教室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教室的“班班通”设备和教师办公室电脑上皆安装了“班班通”软件。通过校园网,教师能在教室的设备和办公室个人电脑上随时操作“班班通”系统进行学习、备课和授课。此外,南安市教委为全校任课教师都开通“班班通”账号。截至2016年,该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硬件环境的搭建基本完成。
......................
第三章F小学“班班通”管理问题...............49
第一节设备管理:忽视山区学校的特殊情况............49
一、错误的设备存放方式和不及时的设备维护方案..............49
二、主要的影响因素..............50
第四章闽南山区小学“班班通”管理策略....................57
第一节计划环节:树立观念、提升能力、鼓励全员参与..............57
一、科学的教育信息化观念..............57
二、提升“班班通”管理能力和教学能力............58
第四章闽南山区小学“班班通”管理策略
第一节计划环节:树立观念、提升能力、鼓励全员参与
一、科学的教育信息化观念
要形成“班班通”正确、高质量的使用,学校全体成员——学校管理者和教师,都必须要拥有科学的教育信息化观念,而科学的教育信息化观念的树立离不开教师信息化观念的培养。
加强全体教师“班班通”教学意识培训,改善全体教师对“班班通”的认知。要注重组织山区小学老教师的信息化教小学认知培训。在肯定“班班通”在山区小学的优势教学效果基础上,结合闽南山区已有“班班通”绩效考核标准和教师评课标准,提高农村地区老教师“班班通”教学意识,确保闽南山区每个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有正确的认知,明确闽南山区“班班通”教学标准和目标并就自身“班班通”的管理目标有较为清晰的定位和实践方式,杜绝按着“班班通”上的教学设计照本宣科,避免流于形式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着重加强老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肯定老教师“班班通”使用的进展的基础上,鼓励老教师学习更多“班班通”等信息化教学方式并增加使用频率,进而提高老教师教学质量,使其教学技能与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发展相匹配,让老教师在教学岗位上能继续发挥其价值,确保农村偏远学校教育的持续向上发展。
...................
结语
本文通过个案学校的“班班通”运用情况发现,在农村薄弱小学中,“班班通”的教学存在设备利用率低、维护不到位、教学资源使用率低、使用方式单一、培训制度不完善、相关考核标准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本文从设备、资源、方法三个维度去分析农村薄弱小学“班班通”在应用和管理中的问题,并以全面质量管理为理论基础尝试从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四个环节提供优化农村薄弱小学“班班通”教学管理、提升农村薄弱小学教学质量的些许方案。希望山区学校的教师们经历“班班通”的“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过程后,其课堂“班班通”使用能做到“运用自如”、“信手捏来”。
在回顾本研究的研究历程,本文也存在过一些研究误区,如研究层次不清、定义不够精准、采取目标管理理论作为研究理论后发现并不适合中小学情况等等情况。在笔者导师的耐心指导下,笔者通过对论文的反复修改以及相关文献的再次深入研究,在解决了以上问题。然而,笔者认为本文虽然得出一定的研究结论,但由于诸多的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本文存在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反思。例如,由于调研时间、个人精力、资源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仅选择一所学校为个案研究对象,这使得本文缺少降低了本次研究的效度。如果从闽南山区某一个县中选取4到5所农村薄弱小学深入调研,选取某所城镇普通学校作为参照学校,能获得更多的数据支持,使得本次研究更加合理。再者,本次研究调研时间为当地学校期中考后第二周和第三周,该阶段基本为教授新课时间,可能存在“班班通”频率和以往打所差异的情况。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