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存在问题行为的学生数量在逐年增加
2015-2016 年度,SZ 中学学生总数是 2334 人,学校因违纪处分过的学生有27 人,占学生总数的 1.15%;全校 52 个班,由班主任上报的有严重问题行为的学生总数是 192 人,占学生总数的 8.2%。
2016-2017 年度,SZ 中学学生总数是 2179 人,学校因违纪处分过的学生有19 人,占学生总数的 0.85%;全校 52 个班,由班主任上报的有严重问题行为的学生总数是 221 人,占学生总数的 9.65%。
2017-2018 年度,SZ 中学学生总数是 2093 人,仅开学两个月,学校就已经因违纪处分过两批学生了。一批是打群架,高一高二共计 9 人;一批是晚上熄灯后在宿舍开生日 party,共计有 12 人参与了喝酒、赌博、放炮竹等违纪活动。
另外,笔者也走访过其他兄弟学校的教师,他们认为:跟初中生相比,在高中学段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比率有所减少,但总数量却是在逐年增加,而且他们的破坏性比初中生严重。
1.1.2 学生的问题行为对各个方面造成的不良影响
首先,学生的问题行为会对他们自己、他们的家庭以及他人造成不良的影响。2017 年 12 月 14 日,辽宁盘锦市某中学 8 年级 3 班学生因班主任朱老师没收了他的扑克牌,把班主任活活捅死在教室讲桌旁;2017 年 11 月 12 日,沅江市三中高三某班学生罗军与班主任鲍老师发生争执,用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将鲍老师刺死,并带着血淋林的刀,跑回教室对鲍老师的女儿说:“我杀死了你爸爸。”2015年 8 月 15 日中午,在安徽建工大学校校园内,一名男生突然把酒精浇倒在了一名女生头上,并将它点燃,女孩从左耳到下巴处被严重烧伤;据《楚天时报》2013年 5 月 9 日报道,黄冈市团风一所中学的高二学生小刚因为赌博,欠下十多万元的高利贷,他的父亲夏某在一年内为他还赌债高达 18 万元。中学生的问题行为给他们自己、他们的家庭以及社会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在对大量的关于学生问题行为、问题行为产生根源、问题行为干预理论和干预措施文献学习的基础上,本研究以 SZ 中学为例对普通高中学生的问题行为表现现状及学生问题行为转化个案进行调查研究,力求寻找一套有理论依据的、切实可行的学生问题行为转化策略,为笔者所任职的学校及情况相似的学校学生问题行为教育转化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通过对学生问题行为的表现、产生的原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有助于厘清学生问题行为的类型、产生原因及转化策略等问题,为实践中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问题行为的转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策略。
1.2.2.2 实践意义
通过对普通高中学生问题行为转化个案的研究,有助于普通高中的老师采用恰当的方法预防及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本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梳理国内外学者对学生问题行为现状的研究;第二、通过问卷调查 SZ 中学学生问题行为的现状;第三、以访谈法、观察法对 SZ 中学三个典型个案的转化过程进行研究;第四、基于对三个典型个案转化过程的研究,尝试分析影响学生问题行为形成的原因;第五、根据对影响学生问题行为产生原因的分析,探究学生问题行为转化的策略。
.........................
第二章 SZ 中学学生问题行为现状调查
2.1 调查设计与实施
2.1.1 调查目的
对该校的学生问题行为进行实地取材,获取真实可靠的信息,为本研究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转化分析提供切实可依的数据。
2.1.2 调查对象
此问卷调查是 2017 年 10 月进行的,因为此时高一新生刚入校,在生活和学习上还没完全适应高中生活,而高三学生忙于备考,并且艺术几个班的学生都在外学习,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客观性,此调查的对象是在高二级 10 个普通班随机抽取的 400 名学生。
2.1.3 调查内容
本研究中对学生问题行为现状的调查问卷是在首都师范大学崔丽霞老师于1997 年编制的《中小学学生问题行为现状的调查》问卷基础上,结合目前 SZ 中学学生现状进行改编的,问卷内容包括 7 个方面,合计共 58 问题。
1—10 题是对学习问题行为的调查,11—17 题是对违纪问题行为的调查,18—28 题是对人际交往问题行为的调查,29—35 题是对异性异常交往问题行为调查,36—44 题是对品德问题行为的调查,45—49 题是对人格问题行为的调查,50—58 题是对心理问题行为的调查。
每个问题的选项分为:没有、很少、有时、经常 4 个。为了便于统计,每题个选项的得分依次是 4 分、3 分、2 分、1 分。如果检出得分越低,说明学生存在此方面问题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得分小于中间值(2.5/题),则说明问题行为明显。现将本调查具体内容列于表 2-1
......................
2.2 调查结果及分析
对于 SZ 中学学生问题行为现状调查的问卷发出 400 份,收回 321 份,剔除无效问卷,获取有效问卷 309 份。统观所有问卷,可以看出 SZ 中学学生的问题行为是比较复杂又严重的。他的复杂性在于有相当多的学生的问题行为不是单方面的,是多种问题行为交织在一起的;他的严重性在于: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数比较庞大,而且有近 9%的学生的有较为严重的综合性问题行为。下面将对有效问卷的结果进行分析:
由表 2-2 可以看出,在 309 份有效问卷中,最低得分 58 分,最高得分 232 分,平均分 182.4 分,标准差 30.4 分,得分比中间值 145 分低的问卷有 28 份,所占总比例约为 9%,这说明有较为比较严重的综合性问题行为的学生占约 9%。
由表 2-3 可以看出,关于 SZ 中学学生学习问题行为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平均得分是 23.7,标准差是 6.2 分,得分小于中间值 25 分的学生比率为 55%。这说明 SZ 中学学生的学习问题行为是非常严重的。
.........................
第三章 学生问题行为转化个案分析.................. 25
3.1 个案一学习问题行为...................... 25
3.2 个案二“早恋”行为...................... 35
第四章 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45
4.1 社会原因................... 45
4.2 家庭原因............. 46
第五章 学生问题行为转化的策略........... 50
5.1 学校应该重视对学生问题行为转化工作的研究和指导.............. 50
5.2 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行为,区别对待,对症下药.................. 51
第五章学生问题行为转化的策略
5.1 学校应该重视对学生问题行为转化工作的研究和指导
5.1.1 学校应该重视学生问题行为转化工作的研究
学校的任务是教书育人,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育出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公民。学生问题行为的转化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积极贯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重视对学生问题行为转化的研究工作,“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5.1.2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问题行为转化工作的指导
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包括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和学生个体原因。学校应联合各个方面,形成教育联盟,提高对学生问题行为转化的效率。
5.1.2.1 学校要动员社区参与学生问题行为的转化工作
首先,学校应成立学生问题行为转化领导小组,明确小组任务,做好充分准备。其次,领导小组应分工去社区动员,诚恳邀请社区成员参与到学生教育工作中来;再次,领导小组应充分利用社区宣传栏,开设宣传站,建立服务工作站等措施、联合社区各种职能部门向学生宣传有正能量的信息,为学生答疑解惑。
5.1.2.2 学校要联合家庭,通过家校合作转化学生的问题行为
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根源在家庭,只有在家庭的协作下,学生问题行为的转化才会事半功倍。现在通讯工具发达,学校可以指导教师通过网络:微博、微信、微信群、QQ、QQ 群、skype、电话等快捷方式和传统的家访形式,加强家校合作;也可以通过开家长会、办家长学校、开家长培训班、让家长参与学生教育工作等方式,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
.........................
结语
本研究首先通过大量阅读文献,梳理学生问题行为的表现特征、形成原因及相应的转化策略等知识。然后以 SZ 中学为例,通过调查问卷,研究分析 SZ 中学学生问题行为的主要表现,发现 SZ 中学有 55%的学生有较为严重的学习问题行为、有 9%的学生与较为严重的违纪问题行为、同时也有 9%的学生有较为严重的人格问题行为、有 8%的学生有较为严重的人际交往困难、有 11%的学生有较为严重的异性非正常交往问题行为、有 16%的学生有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行为、有 5%的学生有较为严重的品德问题行为。接着对 SZ 中学三个典型的学生问题行为个案转化过程进行了分析。最后在对相关文献的研究的基础上和对个案中学生问题行为转化的分析,尝试从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和学生个体等四个维度探究影响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并试着提出学生问题行为转化的策略—建立以学校为纽带、家校社合力的教育联盟,学校要承担起谋划、组织的重任,家庭、社会各部门需要通力协作、共同努力;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行为,教育者要区别对待,对症下药;学校要引领班主任优化班级建设,发挥班级对学生问题行为转化的影响力;学校要引领班主任利用同伴的影响,结对帮扶;学校要加强家校联系,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学校要重视家校社协作互动,形成共育联盟。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