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从中职教师的历史发展历程上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1.1.1.1 新世纪前中职教师的发展历程
1954 年《关于技工学校暂行办法》提出技术理论教师应由相当于中等技术学校毕业以上程度的技术人员担任;技术实习教师应选拔具有高小以上文化程度及有一般技术理论常识的优秀技工担任[1]。1958 年半工半读职业教育模式兴起,当时中职学校的办学宗旨是面向工农干部和工农群众,以提高他们的基础文化与科学技术水平。当时的中职教师多数是农业领域优秀的一线师傅,他们长期在生产一线工作,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师资格培训,缺乏教育方式和方法,教学过程中倾向重实践、轻理论的“师教徒学”模式。1978 年改革开放时期,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面,国家需要大量的技能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者,职业教育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受政治因素的影响,中职的教师队伍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教师数量骤减,针对教师普遍短缺的情况,各学校及办学部门主要依靠自身力量解决师资问题,教育部门给予协助。由于 70 年代没有专门培养中职教师的院校,多数中职教师是从普通中学调来的,不具备应有的技能,因此造成了教师来源多样、师资质量参差不齐、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这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技术操作的教授,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操作水平较低,无法胜任社会上的实际工作。
1.1.1.2 新世纪时期对中职教师“双师”发展的要求
2000 年以后的新世纪时期,国家出台的方针政策在不断地推动中职教育改革,国家级的经济战略部署一带一路、中国制造 2025、互联网+等都需要大量的既有一定专业知识又懂生产的技术型人才做支撑。国务院在 2014 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做出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从规模扩张提升至内涵发展,并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内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经济的发展、中职教育的改革都要求中职教师不断提升内涵,源源不断地为国家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而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建设一支专业理论扎实、实践操作娴熟、素质能力优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本研究在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广东省 4 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样本,对这 4 所中
职学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了解教师队伍“双师”结构情况、“双师”建设情况、培训状况和企业实践情况。找出制约“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的瓶颈问题,并采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双导师制”作为提升对策之一,对“双师型”教师队伍进行培养和提升,实现教师、学校和企业三赢的局面。从理论上丰富了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相关研究,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面紧跟学科前沿信息,对加强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领域有着积极的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本研究认为当今中职教育单一式的教学模式已然导致了人才供需的矛盾,本文以中职教师历史发展历程和中职教育供给侧改革为背景出发,希望通过分析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当前的整体情况,找出影响因素,为强化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内涵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和建议。同时解决广东省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解决“技工荒”问题,提升中、高端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质量,满足各类企业、行业和现代社会对中、高素质专业技工的需求,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总值,从而推动整体经济的发展。因此,本研究对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领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国外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综述
享誉世界的德国职业教育之所以长盛不衰,这受益于德国的现代学徒制,也就是“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它被视为是二战后德国经济崛起的法宝。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德国的现代学徒制开始以来,许多西方国家开始研究和效仿“双元制”。例如瑞士的“新型学徒制”、澳大利亚的“TAPE”、日本的“产学合作”等等。德国经济的腾飞得益于现代学徒制,更得益于现代学徒制为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积蓄了一批批素质精良的“双师型”职教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现代学徒制的基础,也是制约现代学徒制有效实施的主要因素。本研究选取了德国、瑞士、澳大利亚和日本这 4 个国家的中职教师队伍的“双师”建设作为研究参考,并进行了以下的归纳总结。
2.1.1 德国中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德国的现代学徒制--“双元制”职业教育中一元是企业,另一元是职业学校,是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企业和
学校之间进行分工协作,并由双方共同完成的一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王华, 王希胜(2011)在《借鉴德国“双元制” 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文章中指出,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涵盖了中等职业教育以及其延伸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其中的中等职业教育与我国的中职教育在招收学生的年龄上相同。在德国青年人完成中学教育后有 80%的人接受职业教育,只有 20%的适龄青年上大学,在接受职业教育的青年人中由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培训的人占 65%[1]。
关晶, 石伟平(2011)在《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及启示》一文中提到,德国进入学徒制的平均年龄是 18 岁[2],学徒通常由雇主直接招募,如学即入职,在 3-4 年的学徒时间里,学徒每周有 1-2 天在职业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与普通文化课的学习,有 3-4 天在企业中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学徒期间的学费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此外企业每月还会给学徒发放薪水,通常为该职业正式工人的 1/3,到最后一年学徒可以拿到正式工人一半的工资。王华, 王希胜(2011)在《借鉴德国“双元制” 培养“双师型”教师》中提到,德国企业对职业教育参与度高,在职业教育的总投入中企业投入占 80%,通过参与职业教育,企业能够得到高质量稳定的技术工人,不仅保证了产品的质量,也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3]。
.........................
2.2 国内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综述
1990年初北京、天津的部分中职学校因考虑用人单位对中职生的综合素质和操作技能的需求,因此对学生提出了持有“双证”的要求,双证指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叠加,为了培养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双方面都较强的学生,学校对中职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诞生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本研究从“双师型”教师概念、教师队伍建设现状、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成因、教师队伍建设提升策略这四个方面对国内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研究作为研究参考,并进行了以下的归纳总结。
2.2.1 关于“双师型”教师概念的研究
潘道才(1988)发表了《走自己的路,办好高等工程专科教育》的文章,文章中首次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并提到在工程专科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上,应采取合理措施使中青年教师努力成为既能教学又能从事生产与科研的“双师型”讲师或工程师[1],这篇文章只是提出了“双师型”的概念,或者说是一个目标和希望,没有对“双师型”职教师资进行深入的探究。
王义澄(1990)在《努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文章中首次对“双师型”教师进行了定义,即“双师型”教师为又红又专、能文能武、理论密切结合实际的教师加工程师型教师[2]。
国家教委在1995年的《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中提到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应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其中“双师型”教师应达到1/3以上[3],这是国家教育部门首次在政策文件中提到“双师型”教师。
肖凤翔,张弛(2012)在《“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读》的文章中梳理了我国从1990年以来的相关教育政策文件以及总结了学术界对于“双师型”教师概念的多种界定,从中提炼并概括出了关于“双师型”教师概念的五种全面而精准的观点,即“双”资格说、“双”素质说、“双”资质说、“双”指象说和“双”来源说[4]。
............................
第三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18
3.1 相关概念界定..................18
3.2 相关理论基础.......................22
第四章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25
4.1 问卷调查的实施..............25
4.2 访谈的实施...................26
第五章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5.1 “双师”教师数量不足....................42
5.2 “双师”队伍结构不合理.....................45
第六章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提升对策
6.1 政府主导推进
6.1.1 健全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相关政策标准
......................
第七章 结语
7.1 全文总结
本研究中,笔者从我国中职教师的发展历程和中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出发,梳理了国内外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情况和研究进展,明确了“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等的定义,阐述了教师专业化理论、终身教育理论等相关理论基础。本文以广东省 4 所中职学校的 556 位专任教师为对象,通过实地走访并对这些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走访相关政府领导、学校校长、企业负责人和教师代表并与他们进行访谈调查,在获取调查问卷和访谈的结果后,运用 Excel 统计分析数据,并论证了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双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培训制度不健全、校企合作不紧密、建设机制不完善和发展理念不足的现状,在深入分析“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究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最终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的四大策略:政府主导推进、学校贯彻落实、教师主体执行、校企合作紧密。笔者通过对本文章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为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奠定基础,以广东省 4 所中职学校为例也可以为我国其他地区的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发。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