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
1.1研究意义
为了提高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 16号)文件中指出:“依托班级、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帮助大学生社团选聘指导教师,支持和引导大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带,以一定的活动为内容,以社团为阵地开展的群体文化。”龙溪虎认为“高校社团文化是以大学生为主体,以社团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海兵从社团文化的自身特征出发,认为“高校社团文化是指大学生社团在长期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是大学生社团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社团活动、社团形象、价值观、社团精神、社团品牌和文化产品等主要方面。”「已有对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文化的讨论,实质上持的是一种功能主义的视角,即把组织文化作为一种影响大学组织运行的变量,都比较关注文化因素对“组织统一和控制”做出的贡献。
关十社团文化特征的观点主要有:龙溪虎认为“高校社团文化具有广泛性、时代性和开拓性。”肖迪明认为“高校学生社团的特性表现在社团建立的自发性、群体目标的整合性、社团成员的广泛性、活动内容的多样性、活动方式的灵活性、行为规范的自律性和体制结构的松散性。”「汗弋卉霞等认为“高校社团文化的特征表现在认同与超越的同一、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同一、工具性与客体性的同一、吸收与辐射的同一”。罗成翼认为“学生社团具有自发性、自主性、专门性、松散性四个特征。”
关十社团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的观点主要有:吴宝权认为“社团文化的建设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更适应大学生的需要,治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圈何海兵认为“以社团文化为载体,能更好的实现思想政有利十增强大学生思渗透力,有利十思想政治工作目的和任务的广泛实现。”薛勇认为“高校社团文化通过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观念、教育对象、教育的途径与手段、教育情境等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隐性的影响。”龙溪虎通过研究认为“高校社团文化能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培养良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育效果。”之后的2005年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联合发布了《关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对前者关十依托社团组织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想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解释,并给出了指导意见和具体工作部署。《意见》指出:“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是以班级年级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从更高效力的法律法规层面上对高校社团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子以充分肯定和认可。
开展对高校社团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有利十拓宽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渠道,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协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过程中给子恰当的引导和帮助;有利十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提升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促进大学生德育的全面协调发展;同时,对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优良学风校风,优化育人环境,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2研究现状
随着高校社团的蓬勃发展,对社团文化建设和德育功能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但由十对社团文化的涵义、特征、类型的不同认识和理解,使得高校社团文化的德育影响在学术界依然未有统一定论。
已有文献关十社团文化涵义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罗成冀从社团文化的外延出发,认为“学生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一定爱好为纽
参考文献
1] 路明.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 安徽工程大学, 2010 .
[2] 胡孝忠. 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 安徽工程大学, 2010 .
[3] 胡志明. 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 河南理工大学, 2010 .
[4] 徐锋. 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 [D]. 河南理工大学, 2010 .
[5] 王晓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 河南理工大学, 2010 .
[6] 张悦. 新形势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河南理工大学, 2010 .
[7] 杨会彪.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无意识化研究[D]. 河南理工大学, 2010 .
[8] 许春艳. 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群体思想政治工作探析[D]. 河南理工大学, 2010 .
[9] 樊新装.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统分结合模式研究[D]. 河南理工大学, 2010 .
[10] 李小海. 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及其与大学生个体因素的联系[D]. 南昌航空大学, 2010 .
论高校社团文化及其德育功能
摘要 4-5
Abstract 5-6
第1章 绪论 10-14
1.1 研究意义 10
1.2 研究现状 10-12
1.3 研究内容 12
1.4 研究方法 12
1.5 创新之处 12-14
第2章 高校社团文化概述 14-20
2.1 高校社团文化的涵义 14-15
2.1.1 文化 14
2.1.2 社团 14-15
2.1.3 高校社团文化 15
2.2 高校社团文化的特征 15-17
2.2.1 主体性与组织性相结合 15-16
2.2.2 教育性与娱乐性相结合 16
2.2.3 知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16-17
2.2.4 一致性与多元性相结合 17
2.3 高校社团文化的结构 17-20
2.3.1 物质文化 18
2.3.2 制度文化 18-19
2.3.3 精神文化 19-20
第3章 社团文化的德育功能 20-27
3.1 导向功能 20-21
3.1.1 思想导向 20
3.1.2 价值导向 20-21
3.1.3 行为导向 21
3.2 熏陶功能 21-22
3.2.1 渗透内化 21-22
3.2.2 凝聚归属 22
3.2.3 素质拓展 22
3.3 激励功能 22-24
3.3.1 典范激励 23
3.3.2 目标激励 23
3.3.3 主体激励 23-24
3.4 调节功能 24-25
3.4.1 心理问题调适 24
3.4.2 人际关系调整 24-25
3.4.3 行为习惯自律 25
3.5 辐射功能 25-27
3.5.1 弘扬社会主流文化 25-26
3.5.2 继承传播大学精神 26
3.5.3 推动大学生社会化进程 26-27
第4章 高校社团文化的德育价值 27-32
4.1 拓宽工作渠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27-28
4.1.1 社团文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27-28
4.1.2 社团文化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模式 28
4.2 引导价值取向,实现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28-30
......................................................
第5章 高校社团文化德育功能的现存问题分析 32-37
5.1 高校社团文化建设德育功能存在的问题 32-34
5.1.1 物质文化层面存在的问题 32
5.1.2 制度文化层面存在的问题 32-33
5.1.3 精神文化层面存在的问题 33-34
5.2 高校社团文化德育功能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34-37
5.2.1 社会转型文化多元的冲击 34
5.2.2 传统德育工作方式的弊端 34-35
5.2.3 社团自身的管理经营不善 35-37
第6章 进一步加强高校社团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 37-44
6.1 建设高校社团文化发挥德育功能遵循的原则 37-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