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财政技术投入效率预估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0564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现端悅,全球性的经济结构调整全面展开,科技经济一体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在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导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通过制定各种科技计划、政策和法规来支持RM)和技术创新活动⑴。在这种背景下,党和国家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在2012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要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这是党和国家综合分析世界发展趋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所提出的面向未来的重大发展战略。


(2)政府科技投入是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的重要举措要如期实现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必然要求有科技投入的保障,大力支持R&D活动,因此,《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规划了我国未来的R&D投入总体情况和投入强度,即2010年全社会R&D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0%,到2020年全社会R&D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 5%以上。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虽己初步建立起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但是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科技投入动力不足,而金融投入规模萎缩,近年来呈现下降趋势,这样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政府科技投入在我国R&D投入的三大来源中仍扮演着重要角色[2],同时《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也明确提出“要通过财政的直接投入、间接投入如税收优惠等多种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增强政府配置全社会科技资源的能力”。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未来5-15年,我国政府科技投入将会呈现大幅度增长的趋势。


(3)地方财政科技投入面临重复建设、浪费现象严重等亟待破解的发展瓶颈
我国财政科技投入采取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两级投入的双轨制,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是科技投入的重要来源,2010年地方财政科技投入达到2068亿元,占全国财政科技投入的比重达到50.3%,已连续四年超过中央财政科技投入,虽然地方财政科技投入规模不断扩大,但是,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存在着管理机制不完善、科技投入目标不明确、资金使用分散和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地方财政科技投入资源重复建设、浪费现象严重的问题,从而影响了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效率[3]。因此加强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经费管理,提升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效率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这样就需要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效率进行科学评价,进而为完善我国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机制提供实践依据。


1.1.2研究意义


(1)理论价值
本研究在界定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效率,阐明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主体和客体功能定位的基础上,从规模效率、结构效率和使用效率三个维度建立了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效率评价分析的基本理论框架,并以此为依据,分别建立地方财政科技投入规模效率、结构效率和使用效率的评价模型,为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效率评价研究提供了一个整体框架,对完善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2)实践价值
本研究在收集有关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对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的规模效率、结构效率和使用效率进行全面的评价和分析,一方面有助于对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效率水平进行合理判断;另一方面可以为相关科技管理部门有针对性地制定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效率提升对策,实现地方财政科技投入规模效率的增强、结构效率的优化、使用效率的提升等多重效果,从而为我国地方政府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营造有益的氛围,推动创新目标的实现。


2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效率评价的基本理论


对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效率进行评价,首先需要对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效率涉及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论述,以便为全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本章主要对本文研究的重点概念进行界定,构建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效率评价的基本理论框架。


2. 1理论基础
公共财政理论阐述了地方财政干预经济和地方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必要性,是研宄我国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效率的理论前提。制度经济学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激励机制理论是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效率成因分析的理论依据。


2.1.1公共财政理论


(1)公共财政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在财政历史久远的发展过程中,公共财政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较其他学科要晚得多,将公共财政理论作为经济社会活动的一门独立的学科加以研宄,至今不过200多年。它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的。英国重商主义学派托马斯.孟倡导的“贸易差额论”、“国防财政论”就是西欧各国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资本主义发展与专制君主利益相一致的产物[351。威廉.配第旳《赋税论》作为最早的公共财政学专著,是在重商主义走向古典经济学派过渡阶段,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规模扩大、货币关系扩大,为满足新兴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斗争需要出现的,并没有完全摆脱重商主义理论的影响。


第三章 当前财政存在的问题........... 29-43
第一节 范围受到很大限制 .........29-34
第二节 宏观层面分析不够......... 34-37
一、工作缺乏相对“独立性”......... 34-35
二、深度和广度不够......... 35
三、绩效尚未普遍开......... 35-36
四、成果利用率低 .........36-37
第三节 不能满足党委政府及人民......... 37-39
第四节 专业未能统一规划纳入财政体系......... 39-43
第四章 实施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 43-51
第一节 适应预算外资金规模不断扩大的需要......... 43-45
第二节 深化财政预算体制改革的需要......... 45-47
一、促进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45-46
二、促进完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 46
三、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46-47
第三节 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47-49
一、符合综合预算的需要......... 47-48
二、符合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需要......... 48
三、符合转型的需要 .........48-49
第四节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49-51
第五章 (如何)开展以全部政府性资金......... 51-76
第一节 视野面向全部政府性资金收入......... 51-61
一、全部政府性资金收入......... 51-55
二、全部政府性资金支出......... 55-56
三、延伸部门、乡镇预算执行情况 .........56-58
四、积极开展财政调查研 .........58-61
第二节 领域拓展至资金管理制度......... 61-65
第三节 理念由微观向宏观转变 .........65-69
第四节 实现财政一体化的运作模式......... 69-73
第五节 积极探索效益......... 73-76


结论


本研宄主要对地方财政预算内用于支持科技发展的资金规模、资金结构、资金使用方式和使用效率进行了相应研宄。在文献研究基础上,首先对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效率、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效率评价等概念进行详细阐述,构建了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效率评价研宄的概念体系、理论框架和理论基础;其次,在构建地方财政科技投入规模效率评价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以辽宁省为例,对辽宁省财政科技投入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定量描述,并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协整模型对辽宁省财政科技投入的规模效率进行分析,从经济因素、制度因素、观念因素三个方面对辽宁省财政科技投入规模不足的成因进行分析;再次,在构建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结构效率评价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对辽宁省财政科技投入结构的历史演变和现状进行了定量描述和分析,并对辽宁省财政科技投入结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第四,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相关理论,运用改进的DEA模型计算出辽宁省财政科技投入使用效率,并对其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运用相关经济学理论对影响辽宁省财政科技投入使用效率的制度因素等进行了经济理论分析。主要结论归纳如下:
(1)通过对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效率评价内涵界定及其理论框架构建分析可知,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效率是地方财政科技投入资金配置的合理性和资金运用的有效性,其中,资金配置的合理性一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地方财政用于支持科技发展的资金总量,体现为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的规模效率,二是指既定的地方财政科技投入资金在不同支持项目之间的分配符合效率原则,使既定的科技投入资金带来最大的产出或效益,体现为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的结构效率。资金运用的有效性是指在地方财政资金的规模和投向结构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让地方财政科技投入资金发挥最大效用,体现为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的使用效率。通过规模效率的分析,可以找到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的最优规模,保证地方财政对科技的投资力度;通过结构效率的分析,可以较为合理地把地方财政科技资金投入到科技发展的各个领域,使地方财政科技投入达到结构比例协调;通过使用效率的评价,可以使有限资金的投入产出比达到最大,最终达到优化财政科技投入效率、提高财政科技投入决策水平、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的。
(2)通过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的时间序列数据统计和比较分析,做出了地方财政科技投入规模不足的总体判断。对辽宁省财政科技投入规模效率进行实证分析,测算出辽宁省财政科技投入的最优规模。辽宁省财政科技投入的产出弹性系数为0.018,根据巴罗法则,财政科技投入占产出比重达1.8%时,财政科技投入规模为最优。由此也说明,辽宁省财政科技投入的实际规模远小于最优规模,财政支持总量不足。之后对导致辽宁省财政科技投入规模效率的影响因素作了探讨和分析,得出由于经济财力有限、制度建设滞后和思想观念缺失因素的存在,降低了辽宁省财政科技投入的规模效率。针对财政科技投入规模不足导致规模效率低下的问题,辽宁省需要建立保障财政科技投入的政策法规、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的追加预算机制和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目标落实工作的考核监督,从而从制度上保证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总量的不断提高。
(3)通过按预算科目分类、执行机构分类和研宄性质分类对辽宁省财政科技投入结构进行时间序列数据统计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财政科技投入对科研基建、工业企业和基础研宂的支持力度还相对较小。对辽宁省财政科技投入的结构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预算科目分类来看,科技三项费和科研基建费的贡献为正,表明对辽宁省经济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两者产出弹性分别为0.24和0.007,说明其贡献程度还十分有限,而科学事业费的产出弹性系数虽为-0.006,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目前科学事业费对科技产出的作用机制还不明显,因此可以看出预算科目分类的辽宁省财政科技投入结构效率还相对低下;从执行机构分类来看,研究机构、大中型工业企业和高等学校的财政科技资金支持的贡献均为正,表明对辽宁省经济增长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是三者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021、0.003和0.005,表明贡献程度还比较有限,特别是工业企业和高等学校,由此可见执行机构分类的辽宁省财政科技投入的结构效率也相对低下;从研宄性质分类来看,基础研宄、应用研宄和试验发展的财政科技投入的贡献均为正,表明对辽宁省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是三者的产出弹性均不高,分别为0.01、0.008和0.03,说明贡献程度还十分有限,因此研宄性质分类的辽宁省财政科技投入的结构效率也相对低下。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辽宁省财政科技投入资金的结构还存在不合理情况,需要进一步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之后对导致辽宁省财政科技投入结构效率的影响因素作了探讨和分析,得出由于资金投向偏差、管理制度缺失和监督约束滞后的存在,降低了辽宁省财政科技投入的结构效率。针对辽宁省财政科技投入结构欠佳的问题,辽宁省需要深化财政科技投入支出科目调整、以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重点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和进一步加大基础研宄和共性技术研宄的财政投入,从而促进财政科技投入内部结构的合理优化。


参考文献
[1]刘则渊,陈悦.现代科学技术与发展导论[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2]孙晓峰.研究与幵发活动中的财政支持[J].经济学家,2005,(4):96-101.
[3]赵建强.我国地方政府科技投入行为研宄[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4]Arrow K J.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 http://sblunwen.com/czlw/ of Learning by Doing [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62, 29:156-173.
[5]Romer Paul M.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98(5) :71-102.
[6]Barro, Robert J. Government Spending in a Simple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 [J]. Journalof Politic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 98(5): 103—125.
[7]Glomm G,Ravikumar B. Public versus Private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Endogenous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2,100(3) :818 -834.
[8]Park W G. A Theoretical Model of Government Research and Growth [J]. Journal of Economic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1998,34 (1):69-85.
[9]Grossmann V. How to Promote R&D-based Growth? Public Education Expenditure on Scientistsand Engineers versus R&D Subsidies [J].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2007, 1(1): 1-27.
[10]呂忠伟,袁卫.财政科技投入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学管理研宄,2006,(5):105-108.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