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收入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旅游不再是跨越阶层的享受物,已成为我国居民的日常生活休闲方式之一。千禧年以后,中国加入 WTO,国内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上升等契机,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比重日益上升,旅游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极。虽 2020 年受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强烈冲击,国内外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明显下降,但 2020 年国庆出游数据仍高于 2015 年总体水平。由此可知,我国旅游业复苏态势强劲,随着疫情的缓解,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我国旅游业将回到正常轨道,旅游需求将会不断增加。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提升各地旅游产业质量水平,促进旅游发展方式转变,增强我国旅游竞争力,满足人们对优质旅游产业需求,则是协调这一社会矛盾的有效路径。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游客需求数量的增长,旅游业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各省将旅游业列为重点发展战略对象,并在旅游产品打造、旅游宣传营销、旅游规划等方面摩拳擦掌。中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旅游资源争夺、产品同质化、区域旅游合作失灵等现象存在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地方政府之间的过度竞争[1]。2020 年国庆、中秋节假日期间,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旅游消费促进政策,发放消费券、景区门票打折或免费、油费补贴等刺激旅游市场,旅游竞争日益激烈。“沿海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中西城市”,这一从沿海到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使得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均衡。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发展历史背景,也引发了居民收入、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区域间差异。加上各区域间自然资源禀赋、社会文化、地理区位等因素,行政区域的划分所导致利益的分配[2],中国旅游业发展空间格局严重不平衡。因此科学评估省际间旅游竞争力水平,识别区域间差异化原因和空间效应的大小,有助于省际明确自身发展现状和潜力,把握自身优势,优化旅游空间合作布局,科学制定发展战略,避免重复性建设和同质化竞争。
....................
1.2 研究内容
本文首先从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旅游竞争力评价模型、旅游竞争力提升策略、旅游竞争力研究方法、旅游竞争力时空分析和全域旅游相关研究六个方面对国内外旅游竞争力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回顾梳理,介绍了与旅游竞争力相关的四个理论(优势理论、旅游系统理论、集聚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相关概念,明确界定了省际旅游竞争力内涵。根据全域旅游内涵,以旅游系统论为指导,从旅游产业竞争力、经济竞争力、环境竞争力三个维度选取指标,构建全域旅游视角下的省际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并计算出相应得分。
然后,以 31 个省际和七大地理分区两个层面,对我国省际旅游竞争力综合水平以及旅游产业、旅游环境和旅游经济三个维度进行评价分析,利用核密度估计法分析其数值时间变化趋势,探析旅游竞争力发展水平和差异化原因。应用三角模型测度旅游产业、旅游环境和旅游经济三个维度之间的协调度状态及演化趋势,通过 Moran's I 指数检验我国省际旅游竞争力全局空间相关性,Moran散点图从局部分析空间集聚性和异质情况,局域关联指数 Getis ord Gi*分析观测值在局部空间上的集聚程度,识别热点区(高值集合区)与冷点区(低值集合区),探究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布格局,揭示空间演化驱动机制。最后根据我国省际旅游竞争力评价结果、协调度状态和空间分布特征,因地制宜地提出政策建议
.........................
第二章 概念解析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解析
2.1.1竞争力
竞争力在各学科和研究领域中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讨论主题。目前国内外学者尚未对竞争力的概念形成统一,而是分别从国际、区域、产业、企业和产品等视角以及不同的研究对象下对竞争力进行界定和研究。世界经济论坛(1993)指出,竞争力是能获得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68]。经合组织(1994)将竞争力定义为公司、行业、地区和国家或超国家地区在持续参与国际竞争的同时,在可持续基础上产生相对较高的要素收入和就业水平的能力[69]。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6)指出竞争力是区域为其自身发展在其从属的大区域中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郭阳旭(2000)[70]认为竞争力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一种组织或主体长远的、持续地获得发展、壮大的能力。Fernández 等(2020)[71]认为竞争力是一个组织或实体所设计、生产和提供的产品比竞争对手更具吸引力的能力。根据以上竞争力内涵可知,竞争力具有对比性、优势性和持续性,是竞争主体在一定区域内所具有的持久的优势能力和收益能力。
2.1.2 产业竞争力
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最早来源美国哈佛大学的迈克·波特教授,他分析了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著名的钻石模型[72]。Gassmann(1995)[73]指出产业竞争力是指某一国家的商业环境质量,即能够促进产业发展的有利环境的因素,它包含了一系列“产业框架条件”:劳动力成本、公司治理、员工的条件和投资培训、国家公共基础设施等。裴长洪(2002)[74]认为产业竞争力属于无主体的概念,是指属地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它的一般市场绝对竞争优势的总和。陈红儿和陈刚(2002)[75]认为产业竞争力是在一国内部各区域之间的竞争中,特定区域的特定产业在国内市场上的表现或地位。朱春奎(2003)[76]认为产业竞争力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某一特定产业具有的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获得利润的能力。根据以上产业竞争力内涵可知,其具有区域性、特定主体性和优势性,是在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所具有的获得优势并盈利的能力。
........................
2.2 理论基础
2.2.1 优势理论
竞争力具有优势性的特点,因此优势理论也是竞争力研究的基础理论。大多数旅游竞争力的相关研究也是以优势理论为核心要素。优势理论发展至今有三大学说,从绝对优势理论到比较优势理论再到竞争优势理论,优势理论得到不断补充和完善。绝对优势理论来源于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76)的《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认为国家间凭借地域、自然条件和绝对成本的差异进行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87]。《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大卫·李嘉图(1817)在绝对优势理论基础上通国家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一国在各商品生产方面存在不足,但仍可以进口比较劣势和出口比较优势的产品从而获得利益[88]。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旅游产品或资源所具有的独特性是地方旅游业发展的优势[89]。竞争优势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波特(1993)提出的,认为比较优势不一定能成为竞争优势,如何找出优势并发挥出来才是关键,因此提出影响竞争优势六要素的钻石模型,有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力对手,需求要素,生产要素,相关和支持性产业,机遇。竞争优势理论认为旅游竞争力来源于影响旅游业的发展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协调性。因此对旅游竞争力的讨论应该结合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找出其比较优势,明确现实基础和内生动力。
图 2.2-1 波特钻石模型
第三章 研究方法及指标体系构建 ................................. 17
3.1 研究方法 ................................................... 17
3.1.1 熵权法 ..................................................... 17
3.1.2 核密度估计法 ............................... 17
第四章 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 .................................. 21
4.1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 21
4.1.1 数据来源 ....................................................... 21
4.1.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21
第五章 旅游竞争力协调度分析 ............................................. 41
5.1 三角模型构建 ..................................................... 41
5.2 旅游竞争力协调度分析 .............................. 42
第六章 旅游竞争力空间格局分析
6.1 全局空间演化分析
图 6.1-1 中,2009 到 2018 年,除旅游环境竞争力外,其余三个方面 Moran's I 值均为正,且通过了 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我国省际旅游竞争力综合水平、旅游产业竞争力和旅游经济竞争力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即旅游竞争力强的省份之间彼此相邻,竞争力低的省份彼此相邻,旅游竞争力在空间上具有聚集性。旅游环境竞争力在2010 年为负,说明在 2010 年省际旅游环境竞争力空间分布较为随机,没有聚集性。2009至 2018 年,旅游经济竞争力指数最高,其次为旅游综合水平,旅游产业竞争力和旅游环境竞争力指数,说明旅游经济竞争力在空间自相关性最大,空间依赖性最为显著,旅游环境竞争力与相邻省际关联程度最弱。
旅游经济竞争力 Moran's I 值整体水平均在 0.37 以上,在 2009 年处于最高值 0.577,后持续下降到 2013 年的 0.415,在 2014 和 2015 年略有所回升,之后持续下降到 0.379,说明经济竞争力的空间相关性不断减弱。旅游竞争力综合水平指数曲线最为平缓,在2009 年至 2015 年趋于平滑,之后略有波动,说明空间自相关性变化较小,较为稳定。产业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波动起伏变化较大,产业竞争力在 2013 年到达峰值 0.166,环境竞争力于 2015 年达到峰值 0.148,但两者指数值均在波动中上升。
图 6.1-1 省际旅游竞争力综合水平、产业、环境、经济竞争力全局 Moran'I 指数
第七章结论、讨论与政策启示
7.1 结论
(1)十年间省际旅游竞争力综合水平提升,但增加幅度不同,且省际间差距呈现出加大趋势。省际旅游竞争力综合水平具有明显的地理空间差异,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地理区位优越的省份旅游竞争力水平普遍高于西南和西北地区偏远省份。2009-2013 年之间旅游竞争力上升区间大于 2013-2018 年,省际旅游竞争力在 2013 年之后发展速度呈现出放慢趋势。各省份旅游竞争力在产业、环境和经济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在环境竞争力层面省际差异最小,其次为产业竞争力,经济竞争力差异最大。
(2)2009-2018 年省际旅游竞争力协调度整体水平呈现为“V”型结构上升,协调度上升区间明显不同,呈现出“快速-中速-高速”的变化趋势。省市旅游竞争力协调度变化路径为螺旋式上升,为轻度或中度协调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产业竞争力显著持续上升,环境和经济竞争力波动起伏变化。各区域协调度排名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华中>华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协调度上升空间最大的为广东、江苏、浙江和山东等省份,协调度变化最小的为海南和天津。
(3)我国省际旅游竞争力综合水平、旅游产业竞争力、旅游环境竞争力和旅游经济竞争力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即旅游竞争力强的省份之间彼此相邻,竞争力低的省份彼此相邻,旅游竞争力在空间上具有聚集性。我国旅游竞争力空间格局与胡焕庸线分区十分接近,表现为东南热西北冷空间分布特征。此外旅游竞争力综合水平、旅游产业竞争力和旅游经济竞争力空间演化呈现出热点区域向西方向不断扩散。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