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遗产类景区游客感知肤浅
2017 年 9 月至 2019 年 2 月笔者参与导师的国家社科课题《三峡库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课题编号:13CGL156),在研究报告写作中承担了三峡库区遗产类景区解说系统的调研以及系统设计。在参与课题组关于三峡遗产廊道的研究中对遗产解说方面的内容颇有兴趣,后续研究中发现,现有的遗产类景区遗产的价值传递研究大都集中于解说系统类型、应用途径等特定的操作性陈述研究,未能解决现实中游客不理解遗产价值和忽视遗产价值等问题。在三峡库区遗产类景区的调研中笔者发现,除了“相机里的景区”外,游客对遗产类景区的感知和意义解释收获甚小,更谈不上对遗产的保护与价值传承的认同和责任感。
现阶段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更加追求精神生活的享受,旅游是人们选择提高精神享受的重要途径,而文化遗产积淀了多重价值,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信息,通过文化遗产旅游可以让人们了解遗产,丰富情操,提升文化内涵。可为什么实际中游客们对遗产景区的感知会出现这种情况,他们感知到的是哪些内容,这一现象引发了本研究对遗产感知和意义解释的思考。
1.1.2 文化遗产价值解释是保护传承和利用中的重要部分
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一直是文化旅游发展中的重点关注对象。根据遗产保护的国际文件,文化遗产的展示和诠释是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方面,如《巴拉宪章》、《国际文化旅游宪章(重要文化古迹遗址旅游管理原则和指南)》等文件明确提出文化遗产展示和诠释的遗产保护的重要部分,并提出展示的原则和目标等[1]。中国文化遗产丰富,自 1985 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遗产保护体系不断完善,但从遗产可持续发展来看,对遗产内涵和价值的解释做得不够,保护传承工作的开展较多的从物质性修复和隔离保存角度出发,没有上升到遗产精神层面,而展示和解释遗产的内涵和意义恰恰能提高人们对遗产的感知度和认同感,实现遗产意义的动态保护与传承。由于我国遗产解说和展示、解释方面的理论尚不健全,文化遗产的社会教育功能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出现游客不想读、不感兴趣或游览后没有收获等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研究拟在符号学视角下,分析遗产类景区白帝城的游客感知和遗产价值传递情况,并研究游客感知和价值传递在皮尔斯三元关系下的互动机制,继而试推不同背景游客群体对白帝城的遗产价值阐释,通过博弈论的基本原理,认识并分析不同解释者对遗产价值的“意义争夺”,找到遗产价值解释的“聚点”平衡,提出遗产解说和设计的优化路径,解决文化遗产类景区发展中的价值传递有效性和解说标准性问题,实现遗产类景区内涵性开发和持续性发展。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遗产类景区拥有突出价值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是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传承和科教研究的载体,对遗产类景区进行良好旅游感知和合理遗产价值解释,是这类景区可持续性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方面,对提高游客体验度、传播地区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者们着眼于遗产类景区所具有的文化、历史、科学等价值,对遗产类景区的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做出相关探索,内容涉及不同级别和不同类别的遗产类景区,定性和定量研究皆有,学科交叉丰富。探索遗产类景区文化遗产价值传承的可行性方法,运用符号学、传播学做出文化遗产的相对合理解释,不仅能在理论指导下获得遗产类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方法,而且丰富了遗产类景区研究理论,对文化旅游的跨学科研究提供参考。
1.2.2.2 现实意义
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我国旅游不断向“旅游+”方向发展,文旅融合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对深层次文化的体验和感知,是文化遗产类景区游客体验的根本[2],而深挖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成为现在很多地区及景区提高游客旅游体验、提升景区发展质量的关注点。研究遗产景区的文化遗产价值感知和解释情况,明确遗产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凝练文化意象,在继承优秀文化价值同时,探索遗产景区文化资源传播的路径,保证文化遗产价值的有效传播,实现遗产的现世价值。因此,基于符号学理论和博弈方法,对白帝城景区的文化遗产感知和价值解释进行研究,探讨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开发、景区和区域旅游资源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景区发展实践意义和文旅融合发展战略意义。
............................
2.1 基础理论
本研究探讨白帝城景区旅游感知和文化遗产价值解释问题,针对感知偏差分析深入价值解释内容,提出促进景区文化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价值有效传播的途径。研究用到的理论有符号学理论、聚点理论等,需界定的概念有遗产景区、旅游感知、遗产价值等。
2.1.1 符号学理论
作为哲学的分支,符号学关注的是对符号的描述、符号定性、符号应用及符号被用来达成共识的手段[131],符号学的可操作性使它适用于全部人文和社会学科,为研究不同领域的相关符号提供视角。符号学的三个基本过程是:共识性观察、推断、辩护验证,总的来讲就是分析人们共同经验形成的现象,并对产生的新现象进行相关结合得到新命题,同时要为确立为“真相”的论断进行有效性的辩护。在丰富的符号学理论中,本研究使用的主要是皮尔斯符号学理论。皮尔斯符号学本质上是逻辑学发展而来的,后不断拓展到研究符号表意及表意类型、不同语境中的符号意义传播等领域,特别是其“试推法”的应用,成为研究符号衍义过程的重要思维方式。
本研究以白帝城景区为研究对象,按照符号学的三个基本过程,研究旅游感知符号的类型和特点等共识性内容,试推不同群体对遗产价值的解释,探讨不同解释是否存在标准问题。通过研究皮尔斯三元符号关系,构建以符号学为支撑理论的从感知接收到解释输出的完整研究框架,进而提出符号学视角下的遗产价值解释策略和旅游解说途径。研究符号理论下的旅游感知和遗产价值解释可以提高白帝城景区文化价值感知和传播,从而促进白帝城景区文化遗产传承。
....................
2.2 相关概念解析
2.2.1 遗产景区
旅游景区是有统一管理机构、确定范围、能提供必要旅游设施和服务,具有多种旅游功能的经营单位[132],王玉霞将旅游景区分经济开发型和资源保护型,前者包括主题公园和旅游度假区,后者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历史文物保护单位[133]。可以看出,旅游景区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情况、旅游价值传播和感知情况等会影响景区外部经济性,因此需要对景区的保护、开发、展示和传播等方面加以重视。
结合旅游景区的定义,根据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在 1972 年颁布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本研究将遗产类景区定义为在文化、历史、艺术、科学、保护角度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群和遗址、自然面貌、动植物生境区、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等几种景观组合的游览区域,主要分为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两种类型的景区。因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和较高的价值而被人们广泛熟知并享有较高美誉度,故受到地区、国家及国际的高度重视与保护。结合旅游景区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和遗产所具有的独特历史文化科学等价值,可以说遗产景区是一种依托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等公共资源的景区[134],因此遗产类景区也是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
............................
3 基于游客网络评论视角的白帝城景区旅游感知分析 ........ 20
3.1 白帝城景区游客感知分析 .................................... 20
3.1.1 研究方法和数据选取 ............................ 20
3.1.2 高频词分析 ............................. 21
4 基于文本内容分析的不同利益主体的遗产符号感知与解释 .... 33
4.1 基础研究 ............................... 33
4.1.1 符号学试推 ........................... 33
4.1.2 研究设计 ......................... 34
5 白帝城遗产解释的权利意义争夺 ......................... 44
5.1 从隐喻理论角度看白帝城遗产的解释 ........................... 44
5.2 从博弈视角看白帝城遗产的解释 .............................. 46
6 白帝城景区遗产的价值解释与解说系统设计
6.1 遗产类景区解说系统的现状
文化遗产旅游呈现出的高涨状态是观光型旅游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是支撑旅游业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遗产的可读性是遗产旅游中一个始终绕不开的话题,现实情况中游客“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现象大量存在,根据先验信息和他人经验指导下的遗产阐释知识也存在偏异,单独依靠游客自己的旅游符号解读难以产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深入了解,更甚者对遗产本身传递的信息和价值一无所知。这种由理解难度和理解偏差导致的遗产认知困境,也不利于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游客对文化遗产类景区的解读、认知和重游率并不理想,导致这一现象产生有多种原因,但文化遗产的解说和传播不能被游客有效理解和接受是文化遗产类景区游客获得感不足、满意度不高及重游率偏低的主要原因。因此,为文化遗产类景区的解说系统进行提档升级,有效传播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是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界已有大量扎实的研究对景区解说做了探索,国外的旅游解说系统发展较早,且以国家公园的解说系统最为成熟,我国旅游解说研究起步晚,最早研究旅游解说的是在 1999 年[175],经过多年的发展,旅游解说系统的构建已经形成了以人员解说和非人员解说两种类型,综合解说研究现状,遗产解说现存状况有三个。
.......................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本研究从符号学视角出发,运用符号学理论、聚点理论、演化博弈理论、试推法等,在分析游客网络游记、政府发布的官方网络文章、社区居民访谈等基础上,探讨了遗产景区的符号感知和不同群体的遗产价值解释内容,引入博弈思想解答了遗产价值解释过程中存在的“解释的唯一标准”问题,指出不同个体的遗产价值解释能够自己“协调”达到聚点,并提出了遗产解说和意义阐释的对策。具体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游客对白帝城遗产景区的感知较多为显性景观的认知,对遗产符号蕴含的意义和遗产价值等信息接收不足。
从感知高频词和语义共现网络可以看出,游客对白帝城的了解更多的是对白帝城遗产景区的景观感知,以感官上识别的景观符号代替对该事物符号过程的理解。符号的功能就是表达意义,意义的表达离不开遗产再现体、对象、解释项三者形成的“符号过程”,而从白帝城景区的网络游记分析得知,游客感知的高频词背后体现了这样一种感知过程,即单纯从符号特征和构成等物理层面解读遗产,并形成了各自对白帝城遗产景区的初步认识,忽略了遗产符号与对象、解释项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根据皮尔斯对符号定义的观点,任何符号都必须在“三元关系”中得以定义,再现体、对象、解释项是符号表意的形式条件,缺一不可。
第二,遗产价值传递与游客遗产感知之间的偏差,推动着白帝城遗产价值体系在游客和信息发送方之间互动发展。
正是由于在传播中信息发送与信息接收间的不对称性,游客不断将白帝城遗产在感官上的信息接收进行了“景观神圣化”,并选择性接收了自己易接收、能接收的物质景观象征对白帝城遗产的解释。根据皮尔斯“无限衍义”的符号解释,游客的解释也建立在无限衍义的三元关系中,这种开放性解释和管理者想要传播的稳定遗产意义之间的“争夺”推动了文化遗产的动态发展,推演出白帝城遗产价值传递与感知的互动过程。在互动过程第一阶段,游客为寻求社群认同而努力减少感知的不平衡,并根据经验或知识的积累在第二阶段做出广泛的遗产价值解释,维护自己的“解释自尊”,游客的遗产符号实践与遗产价值在公共知识或探究中进入第三阶段。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