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级政府旅游发展行为模式管理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2472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旅游管理论文,本研究以中国县级政府的工作报告为研究对象,选择报告中与旅游相关的内容进行扎根研究,探索在当前国情环境背景下县级政府发展旅游的行为模式。鉴于中国疆域辽阔,共有 2000 多个县级单位,且政府工作报告内容繁多,故而采用随机取样,考虑到样本是否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对所有收集的样本进行了饱和度检验。运用扎根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县级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详细分析。首先,构建出中国县级政府旅游发展行为模式,随后,对模式中的政府旅游发展行为内容进行了分析。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在我国旅游发展中的过程中,政府往往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旅游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旅游环境的营造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同时,政府作为旅游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是旅游业发展的坚实后盾,担任着主导者和规划者的重要角色,肩负着规划开发、宣传推广、管理监督和保护环境等多项工作作用及责任。各个地区的政府部门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旅游行业内部进行规划设计、规定旅游业市场准人标准、严格控制旅游项目的审批等等。
县级政府作为我国行政区划中间层次的一环,既是主要的旅游决策部门,也是重要的旅游执行部门,体现在县一级政府往往对于景区和景点行使直接管理的权利。县级政府对旅游的管理逐渐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粗放低效方式向精细高效方式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从企业单打独享向社会共建共享转变;从景区内部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转变;从部门行为向政府统筹推进转变;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

就目前国内县域旅游发展而言,存在一些问题。在地方政府的旅游发展过程中,往往着眼于当前利益,缺乏长远的目光。政策变化快,如全域旅游、乡村振兴、文旅融合这些都对县域旅游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2018 年 2 月 4 日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中央一号文件。同年 3 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由于特殊的用人方式,领导换届快,不同领导之间的做法存在较大的差异。为了追求旅游发展的表象,存在一些形象工程等。这些问题与政府的行为,特别是县政府的旅游行为模式、决策模式存在较大的关系。因此,研究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的旅游发展行为模式非常重要,并且需要理清其行为逻辑与行为规律。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政府在旅游开发中的行为
政府在地方旅游开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政府对于旅游的关注点来看,政府一直比较关注旅游的开发建设、旅游者权益(旅游安全以及旅游服务质量)以及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的保护[1]。在我国旅游行业内,政府管理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各个地区的政府部门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旅游行业内部进行规划设计、规定旅游业市场准人标准、严格控制旅游项目的审批等等。为了规范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政府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旅游行业协会、旅游组织以及旅游企业的建设以及管理设置规范制度[2]。但从历史上的重大旅游政策、政府角色变迁和中国旅游治理范式演变,发现中国的旅游管理体制从旅游行政管理演化到旅游大众治理,同时又有回归到以政府为主导的旅游管理的迹象,各地政府开始积极规划新机构并加强旅游市场协调能力[3]。张朋在县域旅游开发中的政府行为研究中提到,县级政府在旅游经济开发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理念,摆正政府自身的角色位置,从本地实际出发,发挥主导作用和政策导向职能[4]。在当前状况下,要想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政府在旅游开发中的主导作用以及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除了要改变政府的旅游规划决策行为,还必须加快旅游资源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消除旅游公共产品投资的政府垄断行为,拓展非国有经济投资公共旅游产品领域[5]。“旅游业+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中政府应进行市场培育者角色、公益人角色、规制者角色的创新,给出政府需要通过以部门协调为特征的市场开放来培育市场等具体的政策建议[6]。政府的定位应该是服务旅游市场的公共产品供给者,政府需要通过提供科学、合理的旅游节事活动战略等创新优化旅游节事社区参与中的角色扮演[7]。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县域
县域是区域类型划分的一种形式,它不仅仅是一种空间尺度标识,更是根据区域内部特征划分的一种方式。县域是我国的主体行政部分,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45]。本文研究的县域是根据国家现行的行政区划的县级行政区,包括地级市的市辖区、县级市、县、自治县、旗、自治旗等。
县域是一个完整的地方行政单元,可能包含城市和农村两种类型。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农村面积广大,县域在本质上囊括的面积中,农村的覆盖面大于城区的覆盖面。按照国家行政区划体系,省、县、乡中,县是位于中间层次,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县的另一种身份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重要通道。

2.1.2 县域旅游
县域旅游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和县域经济的发展而兴起,在国外,19 世纪 30 年代就已经出现了城市的大量贵族在闲暇时间去往一些具有特色的农场度假,休闲的社会现象。到 20 世纪 60 年代,特色农庄和历史名城是欧洲和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重要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46]。在国内,县域旅游相对于早期的景区型旅游地和城市旅游而存在。本文研究的县域旅游既包括城市里面的主城区的都市旅游,又包括农村部分的乡村旅游。
县域旅游包含多种类型的旅游产品与旅游方式,其内部有着密切的联系,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旅游功能。旅游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类型的县域旅游产品。从吃、住、行、游、购、娱到商、养、学、闲、奇、情都可以得到满足,县域旅游内部是一个丰富的系统。
.........................

2.2 相关理论阐述
2.2.1 区域发展理论
不同的学科之间基于研究对象的差别,对区域的理解存在差异。在政治学上,区域是国家或政府所管理的行政单元。地理学认为区域是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其中,县也是一种地域单元。
关于区域发展理论的研究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后经济发展与区域结构呈现明显的边缘结构模式特征[47]。区域发展理论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工业的发展,传统工业区的地位日渐提高,边缘地区也跟着受到影响,从而打破原本处于平衡状态的区域经济发展局势,在这个阶段,出现了主要关注区域发展形势形态的诸多核心理论,如:均衡增长理论、区域增长一般理论等。70 年代末期,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核心技术革命,区域增长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的主要关注的是区域经济振兴、创新能力的培养等特有的区域内部问题。同时出现了许多方法论。90 年代以来,区域发展理论更注重于知识理论和区域竞争力的研究[48]。

区域经济理论中的平衡与不平衡发展理论、发展阶段理论对于县级政府旅游发展行为的借鉴意义明显[49]。平衡理论认为区域之间或者区域内部各个地区依托产业间的相互作用来产生平衡生产力来达到同步和平衡发展。但由于区域间的差异,使得该理论指导区域发展存在很多问题,不平衡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平衡理论的观点来看,对全局产生支配作用的重点地区和部门应该特别打造,其他地区通过区域增长极效应逐步发展。这两种理论的启示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县级政府在发展旅游时的宏观战略布局[50]。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阶段发展过程,有关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的理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以胡佛和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罗斯托经济阶段成长理论以及我国学者陈栋生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但是使用得最为广泛的是罗斯托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他开始把其分为传统社会阶段、作为起飞前提的阶段、起飞阶段、成长阶段和大众消费阶段。后来又提出了一个追求生活质量的第六阶段。

..............................


3 县域政府旅游发展行为模式 ................................ 17
3.1 研究设计 ..................... 17
3.1.1 研究样本及来源 ................................... 17
3.1.2 研究信度与效度说明 .............................. 17
4 政府旅游发展行为模式的变化 .............................. 32
4.1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 32
4.2 政府旅游行为主题变化 .......................................... 32
4.3政府旅游行为模式的变与不变 .................................... 36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39
5.1 研究结论 ................................ 39
5.2 研究展望 ........................... 40

4 政府旅游发展行为模式的变化

4.1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在研究政府旅游发展行为模式变化的阶段,对 85 个县 5 年(2015-2019)政府工作报告进行统计分析,详细地分年度重新梳理了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旅游的相关事件和内容,并对其中的具体数字指标进行了记录。
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在本研究中具体体现在对于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定量的描述。本文将 85 个县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面关于旅游的内容逐条梳理出来,运用谷尼舆情图悦 picdata.cn 热词分析工具进行热词词频分析和关键词词云图制作。其中,热词词频指标是指一个词在文中出现的次数,出现的次数越多一般表示越重要,在统计词频时,采用的分词方法是以大词为先,例如“乡村”和“乡村旅游”都是词,但是在词频统计时,“乡村旅游”中的“乡村”不会计入“乡村”的词频,算为两个不同的词。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本研究以中国县级政府的工作报告为研究对象,选择报告中与旅游相关的内容进行扎根研究,探索在当前国情环境背景下县级政府发展旅游的行为模式。鉴于中国疆域辽阔,共有 2000 多个县级单位,且政府工作报告内容繁多,故而采用随机取样,考虑到样本是否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对所有收集的样本进行了饱和度检验。运用扎根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县级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详细分析。首先,构建出中国县级政府旅游发展行为模式,随后,对模式中的政府旅游发展行为内容进行了分析。
通过核心范畴以及范畴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构建了政府进行旅游发展时相关行为模式。政府旅游发展行为决策的出发点主要包括做出显示性强的成绩、响应政策需求;以及业务工作持续推进;对于旅游发展行为的成果展示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基本工作任务的完成、旅游影响力的提升和数字指标的具体变化。同时发现政府在做旅游发展行为决策时,过于关注标志性工程和奖励,欠缺长远的考虑。在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规划对于地方旅游发展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一味追求短时期可观的成果和政绩,导致资源没有得到最优配置和最合理的利用。基于制度和政策上的原因,项目的持续性和延伸性没有得到继续跟进。政府应该改革旅游发展评估方式,应该更注重项目的持续性建设和规划任务中项目的完成度。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