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理论背景及意义
人必先体验这个世界,而后才能经验这个世界。人对世界的认识来自于实践活动,实践过程必然包含着体验过程。事实上,对一个正常的人来说,他无时无刻不在“体验”。而旅游体验与日常生活体验的根本不同,构成了旅游研究的基础。因此,可以说旅游体验研究是旅游研究的核心(谢彦君,2004)[1]。
那么,旅游体验与日常生活体验究竟有何不同?在 MacCannell(1973)看来,旅游者的目的正是逃避现代社会带来的异化感和疏离感,追求传统的“原真”的乡村生活,旅游是一种“世俗朝圣”[2]。Vukonic(1996)认为旅游使人们能够体验不同的环境,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持续追求精神满足(spiritual fulfillment)的条件[3]。然而,目前对旅游者“精神”体验的实证研究还很少,且多为国外学者对宗教和自然旅游的研究。在中国,山水自然一向要与人建立联系。中国乡村,尤其是典型的古村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以这些乡村为目的地的旅游形式,反映了人们对中国传统生活理念的追求。因此,研究乡村旅游中旅游者的“精神”体验,是对旅游体验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
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逐渐意识到旅游体验的复杂性,传统的结构化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已经日显不足。因此,有学者指出,应当采取现象学视角,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不同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进行阐释和表述(谢彦君,2010)[4]。然而,这种后现代主义视角虽然强调了对旅游主体(即旅游者)的关照,却容易造成对旅游体验碎片化和不一致的理解(Uriely,2005)[5]。
有鉴于此,本文同时运用了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对乡村旅游中“精神”体验进行分析、阐释,希望两种方法的研究结果互相补充,以形成对旅游“精神”体验较为全面和整体的理解。
.............................
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2.1 研究目标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确定旅游者在古村落旅游时是否会产生“精神体验”,若存在,本文将进一步确定这些“精神体验”的内容。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皖南古村落西递村为研究案例地,以探究旅游者精神体验的构成及古村落旅游在满足旅游者精神需求方面的作用,并为类似乡村旅游地的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2.2 研究地点——黄山市西递村
西递村位于安徽省黟县东南部,村落面积 12.96 公顷,距黟县城东 9 公里,北枕黄山,南眺白岳,东邻国家历史古城歙县,西通九华山、太平湖,是一个由胡氏家庭几十代子孙繁衍延绵而形成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古朴村落,原名西川,又称西溪,奠基于北宋皇佑年间(公元 1047 年)。据胡氏族谱记载,唐朝末年朱温叛乱,唐昭宗在被挟持迁都洛阳的过程中,将出生仅月余的一位皇子托付给近侍胡三。胡三遂将皇子带回家乡,改其名为胡昌翼,即后来的“明经公”。胡昌翼在知晓自己身世之后仍留下家训“义祖大于始祖,儿孙不得复宗”,以报胡三救命之恩。胡氏后代谨遵祖先遗训,勤耕苦读、崇文尚义,与古徽州其他家族共同走出一条“以商从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的发展道路,造就了古代徽州的兴旺与繁荣。
西递村周围山峰环绕,两条主要的溪流分别从村的北方和东方出发流经整个村落,并最终在村落南部的会源桥交汇。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是村落的主体骨架,构成了村落的基本街巷系统,所有街巷均以黟县本地的青石铺地。古建筑则以木结构为主、砖墙为辅,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西递村中现保存明清居民近 300 幢,88 座桥,99 条街巷,整个村落形态东西向为主、向南北延伸,巷道、溪流、建筑布局相宜,村落空间变化韵味有致,建筑色调朴素淡雅,体现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营造方面的杰出才能和成就,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西递古村的徽派建筑风格和村落布局与周围的自然山水相映成趣,且目前仍作为当地村民的居住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传统田园生活状态的鲜活代表。它以变化丰富的水口地带的自然山水为基础,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广植乔木,点缀凉亭水榭,形成层次丰富的水口园林。其特点是融山水、村舍、田野及必要的景点建筑为一体,表现出浓郁的山水意象。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1 相关概念
1.1 旅游体验
作为旅游的本质与核心,旅游体验在 20 世纪六十年代成为旅游研究中的核心议题(Uriely,2005)[5],并从七十年代起开始被广泛研究,但时至今日对它的概念依然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解。从现象学角度看,旅游体验是一种无形、连续、主观且高度个人化的复杂现象,需要加强对旅游主体(旅游者)的关照;从心理学视角出发,旅游体验被视为一种追求愉悦的主观心理进程;从涂尔干社会学看,旅游体验是对日常生活的逃离,是一种世俗朝圣。在旅游凝视理论中,旅游体验实质是带有权力意味的对目的地的凝视。批判主义者更为激进地指出,旅游是一种精神鸦片,旅游体验就是追求享乐。
对旅游体验的多元化的理解不仅源于研究者不同的研究视角,也在于旅游体验本身就是一个涉及心理、情感和精神的综合现象(谢彦君,2010)[4]。同时,它又是旅游者与旅游世界的互动过程,旅游地是一种“场景”,旅游者则是其中的“演员”。旅游者在互动之中解构着旅游世界的符号,并重构着自己的旅游体验。旅游实践提供了与“地方”有关的经验、记忆和情感。Li(2000)指出,这个过程涉及创造性的消费活动、多样性的休闲活动、对日常生活问题的回应和对原真性的追求[21]。谢彦君(2010)从旅游需求和供给的角度出发,提出体验需求方面涉及体验欲望、体验心理、体验意识、体验行为、体验关系和体验效应等,体验供给则包括体验场、体验情境、体验氛围、体验设施、体验设备和体验流程等[22]。这实际上表明旅游体验不仅受旅游者动机、知识、记忆、感知和情感等个体条件影响,也受物理环境、社会背景、产品和服务等外在因素影响。
吴晋峰(2014)[23]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他认为,从游客个体角度看,旅游体验是旅游者从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动过程所获得的具体旅游体验;从人类群体角度看,旅游体验指群体旅游体验,其本质是人类精神自由的最高境界“审美”。在设计旅游产品时,要更多地考虑体验供给,即外部影响因素;研究人类旅游体验时,则要更加关注体验需求,即旅游者个体条件。此外,还有国外学者对旅游体验进行了时间顺序上的划分,认为旅游体验包括旅游前的旅游期望,旅游中体验(去程体验、实地体验、返程体验)和旅游后的回忆。这一理论模型虽然有使旅游体验概念泛化的风险,但却为理解旅游体验的内涵提供了新的思路。虽然旅游活动发生在旅游世界中,但旅游世界与生活世界并不是相互独立的。旅游者无法摆脱“生活世界”的影响,Pine 和 Gilmore(1999)尖锐地指出,旅游者只是在以不同的方式体验相似的场景和活动[24]。旅游世界是生活世界的拓展,旅游者个体也通过想象、回忆等构建起“身在此地,心在彼地”的特殊联结。
...............................
2 文献综述
2.1 旅游体验研究综述
作为旅游研究的核心,旅游体验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浩如烟海。本文对一些重要观点和主要内容作了梳理和评述,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1.1 旅游体验的本质及内涵
旅游体验的研究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其本质及内涵问题,即“是什么”的问题。Boorstin 认为,大众旅游者是一群“乌合之众”,只满足于旅游业提供的“虚假”旅游体验。如果事实如此,旅游体验研究就失去了根本。实际上,旅游者并不是被动的接受旅游产品,而是主动的体验旅游产品,他们有着自己的主观诉求。MacCannell(1973)认为,旅游是一种“世俗朝圣”,旅游体验的本质是对现代都市生活的反叛和对传统“原真性(authenticity)”的追求[2]。Cohen(1979)进一步指出,不同的人需要的体验是不同的,这些体验对不同的旅游者和不同的社会具有不同的意义[38]。旅游者除了追求MacCannell 提出的“客观主义原真性(objective authenticity)”外,还追求“建构主义原真性(constructive authenticity)”和“存在主义原真性(existential authenticity)”(Wang,1999)[39]。这反映出旅游体验的内涵从一般化向多元化转变,研究的关注点从客体向主体转变(Uriely,2005)[5]。
一般意义上说,旅游体验是旅游者身心状态与旅游产品之间的互动过程(李经龙等,2005)[40],也是一个对符号的解读过程(谢彦君,2005)[41]。这一过程发生在与生活世界有着明显不同情境的旅游世界中(谢彦君,谢中田,2006)[42],但生活世界中的“资粮”、体验、想象与非谋生需要等构造并呈现着这个旅游世界(张斌,张澍军,2010)[43]。因此,旅游体验与日常生活体验又紧密联系,是日常生活体验的对比、强化和拓展(Quan,Wang,2004)[44]。这反映出旅游研究中日常生活体验和旅游体验的去差异化趋势(Uriely,2005)[5]。
..............................
第三章 质性研究及结果 .............................................. 11
1 数据收集 ............................................... 11
2 高频词分析及结果 .......................................... 11
3 文本分析及结果 .......................................... 11
第四章 定量研究及结果 .......................................... 19
1 问卷设计 ................................................. 19
2 数据收集 ............................................. 19
3 数据分析 .......................................... 19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28
1 研究结论 ....................................... 28
2 启示与建议 .......................................... 28
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29
第四章 定量研究及结果
1 问卷设计
在回顾相关文献和进行质性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设计了“古村落旅游精神体验调查问卷”。问卷包括精神体验状态测量和人口统计学信息调查两大部分。谢彦君(1999)指出,在实际操作中可将旅游者旅游过程中的主观感受近似作为其旅游体验质量[66]。在此基础上,精神体验状态测量部分借鉴了心理学中的问卷调查方法,直接考查旅游者即时精神体验状态。该部分预先设置了“与自我的联结”、“与环境的联结”、“与时间的联结”、“与他人的联结”、“与文化的联结”和“对意义的追寻”6 个维度(在问卷中不呈现分类),共包含 22 个题项。题项采用 5 点李克特量表赋值打分,范围从“完全不同意(1)”到“完全同意(5)”。人口统计学调查的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学历、月收入和职业五个方面。
精神体验状态测量部分具体题项设置及来源见表 4-1。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1 研究结论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究古村落旅游精神体验,为国内旅游精神体验研究领域提供补充。研究者选取西递古村为案例地,聚焦于旅游者的精神体验,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方法。通过质性研究,文章揭示了西递旅游者精神体验的维度和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古村落旅游精神体验量表”。量表结构化了旅游者精神体验的内容,数据分析的结果则为质性研究的结论提供了补充。
质性研究中,文本数据的高频词反映了旅游者眼中西递这一旅游场域的主要组成,“明清”、“徽州”、“村落”、“民居”、“建筑”、“牌坊”、“祠堂”、“胡文光”、“明经湖”、“敬爱堂”等是旅游者关注的主要符号。它们不仅构成了旅游者所处的旅游情境,也是激发旅游者精神体验的主要元素。文本分析的结果显示,旅游者在西递产生的精神体验可归为六个维度:1)与自我的联结;2)与环境的联结;3)与时间的联结;4)与他人的联结;5)与文化的联结;6)对意义的追寻。旅游者体察和关注自我的方式是融入西递相对隔绝的环境,而非“西方式”的藉由自然(或上帝等更高存在)和人类力量的对比来突出自我意识。在“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中,旅游者通过淡化“我”与“物”的区分,得以更加充分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传统古村落和世界文化遗产,西递不仅唤起了旅游者的乡村记忆和“乡愁”情感,更因其承载的传统儒家思想进一步激发了旅游者的文化认同和精神共鸣。在对古朴建筑沧桑之美的审视中,旅游者感慨人生短暂、世事无常,并因此对时间力量与自然变化感到敬畏。种种精神意识的流动,催发了旅游者对西递生活方式的向往,以及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重新认知。从旅游者的相关描述中可以看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怀揣着“后现代式”的大众理想。从全球的视野来看,这一理想是逃避和反叛喧嚣复杂的现代社会,站在中华文化的角度上,这一理想则是对传统“世外桃源”社会的坚定回归。在中国,尤其是在“西递式”的传统古村落旅游目的地,这两种理想合二为一了。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