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互融合的环境趋势下,旅游业已经开始从自然风景旅游向文化旅游过渡,民族文化旅游的魅力给游客带来新鲜感和求知欲,文化与旅游结合是目前少数民族发展的方向。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国家推出多项政策鼓励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产品的打造是民族文化旅游的核心问题。本文将从旅游 IP的视角构建哈尼族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2.多项政策对民族文化旅游支持
民族文化旅游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渠道之一,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旅游局相继投入大量的资金,重点支持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等项目。2017 年的十三五规划中指出,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要培育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精品特色旅游以及具有品牌效应的特色文化功能区。除了加深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文化部及国家旅游局明确指出文化旅游是有助于中国文化遗产的传承、增加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民族文化旅游有助于中国传统工艺振兴、民族文化传承推广,提升民族文化在旅游产品的含量。云南省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之一,邻近东南亚、南亚周边国家,自然景观突出,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旅游业是云南支柱型产业,国家及云南地方政策多方面支持民族文化旅游开发。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民族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一)国外民族文化旅游研究
国外学者在民族文化旅游研究不多,文化旅游概念定义不准确,研究方向主要为文化旅游,根据学者研究案例和研究方向不同,学术界对文化旅游定义具有差异。Ted Craik(1997)认为文化旅游是通过游客的旅游活动,使游客去到其他地方去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和文化[5]。国外学者研究集中在遗产保护、旅游营销、文化变迁与旅游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
1.文化遗产保护
国外学者一直对文化遗产以及遗址的保护给予高度重视,学者们将文化遗产视为人类的财富,通过各种途径对其进行保护。Daniel J.Gervais (2004)认为,拉美土著民族文化蕴含神圣无形传统知识,提倡拉美土著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社区在文化遗产中有着核心作用[6];Danielle Conway(2005)为了保护夏威夷传统知识和文化遗产,支持自决权可以可以防止文化的异变[7];Toshiyuki Kono and Julia Cornett(2007)基于 2003 年公约分析文化遗产与人的兼容性要求以及面对的挑战,寻找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途径[8];Tas Murat(2009)为了保护村落的传统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政府参与式的保护方法[9];Andys.Choi(2010)从经济学角度对文化遗产进行经济评估[10]; Frank Masele(2012)对坦桑尼亚遗址目前的发展和困难进行详细的描述,并提出私营企业对遗产的投资是有利于遗产的保护的[11];Sarfo Mensah Paul (2014)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是紧密相关的,乱砍乱伐、破坏生态等行为都是不利于生态保护的[12]。
2.文化旅游营销
国外文化旅游营销手段丰富而又先进,目前旅游业发展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产业,同时成为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重要支柱,文化营销对旅游产业发展极为关键。Ritchie(1999)从旅游营销的角度提出保护旅游宝藏,打造价值驱动[13];Chen J S , Uysal M(2002)指出旅游的营销手段是分析弗吉尼亚的旅游市场地市场定位,通过美国东部 8 州及哥伦比亚区的进行对比分析[14];Simon Hudson, Graham A Miller(2005)以加拿大山的分析案例,分析当地旅游业[15];Emma Rex(2007)主张绿色营销,认为通过借鉴传统的市场营销学理论,可以研究出适合文化旅游的营销手段[16];David(2008)对棒球的发源地以及博物馆的村庄古柏镇的遗产旅游进行包装营销,结合文化和体育,避免过于同质化和商业化[17];Abdol Aziz Shahraki(2015)从宏观经济角度出发,探究伊朗旅游产业以及基础设施,并进行统一评估、统一营销[18]。
.........................
第二章 研究基础理论与概念解析
第一节 基础理论分析
一、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理论
文旅产业即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边界逐渐模糊,产业间出现了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而形成新业态,两者的融合达到了一定程度会形成“文化旅游产业”,兼具各自产业的特征,从而带来两大产业的优化提升。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的融合不仅可使文化旅游化,也可使旅游文化化,而且能够创新原先的产业发展模式,丰富两大产业内涵和外延,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产生是因为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简单地可概括为融合的必然性、融合的外在力量推动、促进融合的基础和条件三个方面,具体包括消费者的需求、产业升级转型、政策驱动、文化创意、技术支撑等。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面临着产业突破、转型升级、产业效率提升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性任务,亟需实现由规模化、大众化发展转向集约化、品牌化发展的目标。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与产业创新则是解决上述问题和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文旅融合是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进行产业调整和升级的必然发展趋势。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都面临着转型升级,IP 作为文旅产业的核心,IP 内涵和品牌召唤力可加快文旅产业转型进程,进一步加快实现文旅产业成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的目标。
二、旅游品牌竞争力理论
旅游品牌竞争理论分旅游品牌和旅游竞争力两个层次。国内多数学者王崧、韩振华(2001)、马勇、王春雷(2002)对旅游品牌的定义是旅游产品及服务的名称、标记、符号、团或者其组合,以及满足游客的效用可靠度的综合体现[106];学者张广海、李雪(2006)认为“旅游竞争力是指在旅游经济活动中,旅游竞争注意当前拥有的资源以及将这些资源转化为社会、经济、环境等利益的能力,具体表现为通过旅游竞争主体的策略行为,当前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和整体实力,以及这种目标和实力的可持续性”[95];旅游品牌竞争力理论从四个方面理解:第一,谋求品牌长远发展的必要途径;第二,对环境机会的把握和对风险的防范能力;第三,能够高效率的配置旅游资源,创造价值,在市场竞争中争取旅游者、开拓市场;第四,这种品牌是适应市场的变化的。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一、民族文化相关概念
“文化(culture)”一词属于常见词汇,例如“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化人”、“古希腊文化”、“经济文化建设”等等。文化的概念定义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并无统一的界定。其中社会学中将“文化”定义分两个层次,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定义是指语言、文学、艺术等仪式形态的精神产物。考古学中的文化是指同一历史时期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本文中对“文化”一词的定义与社会学广义定义相似,文化是一种被记录下来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和历史的沉淀。
(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传统中的“传”是指世代相传的意思,“统”是指风俗、道德、思想、作风等具有影响力的社会行为。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形成、沉淀、演化汇集下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具有历史性、遗传性、民族性、丰富性等特点。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涵盖诸子百家思想精髓、琴棋书画、戏剧歌谣、文学、节庆、工艺、服饰、建筑、宗教等[100]。
(二)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National culture)的定义没有一个固定概念,百度百科对民族文化的定义是民族文化是某一民族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创造出来的能够体现本民族特点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101];民族学角度,潘顺安(2004)将民族文化定义为各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制度文化[102]。以上概念可知,民族文化特点之一:长期实践产生,百度百科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更贴近于本文核心观点。
...........................
第一节 旅游 IP 概念与属性.....................................26
一、旅游 IP 概念................................................ 26
二、旅游 IP 属性..................................... 27
第四章 案例分析.....................................38
第一节 经典旅游 IP 目的地案例分析..............................38
一、案例介绍............................................. 38
二、案例分析........................................ 44
第五章 哈尼文化资源和 IP 元素分析.................................... 51
第一节 红河州旅游发展基础条件...............................51
一、区位与交通............................................... 51
二、经济基础............................................... 52
第六章 哈尼文化旅游 IP 产品构建
第一节 哈尼文化旅游 IP 产品呈现形态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IP
(一)非遗 IP 产品定位与开发
非遗类旅游产品受众群体更偏向于中老年人,而在年轻人作为消费主力的时代,如何扩大非遗类旅游产品的受众面和客户群是目前非遗 IP 产品的主要问题。将非遗 IP 产品定位为年轻受众群体,必须先清除非遗文化与年轻人的沟通障碍,输出红河哈尼族非遗文化的精华,形成内容粉丝群。
根据产品的定位进行开发,以迎合年轻人的消费观为目的。红河州哈尼族非遗主要分为歌舞、民间文学、民俗节庆与礼仪、技艺、传统文化保护区等,以非遗 IP 元素为核心打造的旅游产品,除了非遗博物馆、非遗研究馆、民俗文化传承的文化和艺术机构等基础保护性建设之外,非遗体验和文创产品这两大类更受年轻群体的认可。其一,非遗体验类,除去传统的非遗传承人来开办非遗博物馆、非遗研究馆,民俗文化传承的文化和艺术机构的非遗讲座和精品课程,还有与学校、文旅机构合作等多种形式体验。非遗文化体验类旅游 IP 产品提取非遗 IP元素,打造民族旅游产品,以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进行创作开发,以时尚、潮流、新奇的形式呈现,形成产品与游客双向互动模式。其二,非遗文化产品创造最初是为了满足当下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产品可能不具有实用性,但提取非遗 IP 文化符号打造民族旅游文创产品,并同时开发物质文化 IP 文创产品,可满足游客对旅游产品多方面需求,共同带动旅游经济发展。
......................
第七章 结束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成果
一、研究结论
论文从 IP 的角度研究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路径,一方面是 IP 时代的来临,各行各业与 IP 的成功结合,看到了旅游 IP 的潜力无限;另一方面是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具有文化灵魂的旅游活动更有吸引力、竞争力。以红河州哈尼族作为研究目标,是由于红河州南岸的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四县以及江城县等地,哈尼族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是哈尼族最大的聚居地,居住十分集中,哈尼族文化无太多差异,调查方便。本文的主要结论为:对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开发的基础内容;提取民族文化 IP 元素按依托类型分类打造,打造自己的“IP”品牌,是快速与其他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区分出来的路径之一。
二、研究成果
论文研究基于民族文化打造旅游目的地 IP,通过旅游 IP 产品展现。对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族这一具有的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而言,如何充分发挥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与魅力,来适应旅游行业新的竞争态势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民族文化与旅游 IP 产品构建的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族文化底蕴深厚, 是具有较高参与性的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