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赴港旅游者主客边界感知之旅游管理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2642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社会背景
香港由英国和日本殖民共 155 年,直到 1997 年才正式回归中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一国两制”政策下的特别行政区。自回归以来,香港与内地的联系日益紧密。尤其是近些年间,香港加入国家高铁网络、港珠澳大桥的通车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等举措,对两地之间的互联互通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探讨内地游客的赴港动机、主客边界感知等细致特征,将有益于香港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两地之间进一步的沟通与融合。
(1)内地游客对香港存在特殊情感

香港的旅游要素十分多样化,素来有“购物天堂”、“美食之都”、“亚洲盛事之都”之美誉。回归初期,内地游客赴港实行的是“香港游”团队计划的配额制度。2003 年,为重振香港经济,中央政府开展“个人游”计划,允许内地部分城市的居民以个人身份访港旅游。这一计划自实施以来,激发了广大内地居民的赴港热情。内地游客赴港消费成就了香港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时代”,但赴港旅游人数与香港旅游承载能力的矛盾也日益显现。在这期间,香港社会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奶粉短缺、物价上涨、交通压力等,也因此引发了两地民众之间的一些不愉快事件。

内地居民对香港这一地方和人存在特殊情感,表现在举国欢庆回归时的喜悦、自豪与温暖,以及几代人对港台音乐、电影存有的共同记忆。对于内地游客而言,相比于其他旅游目的地,赴港旅游的体验无疑也是特别的。与前往国内其他城市的手续不同,内地游客前往香港需要办理港澳通行证,并经历海关、边检等程序;与国内社会生态不同,香港拥有 1 个多世纪的英国殖民史,是“高度自治”的地区……当经历办理证件、过关等手续时,当与国内不同的社会生态“相遇”时,当发生一系列社会事件后与香港民众交往时,内地游客的体验过程和心理状态分别是怎样的?而面对国家失而复得的领土和同胞,他们的赴港动机又有怎样的特别之处?这样的问题不禁让笔者好奇和思考。

(2)香港旅游业发展需要内地游客
自2003年开通香港“自由行”以来,内地赴港游客人数高速增长。2014年,香港接待游客量超过6000万人,其中内地游客占77.7%。但是近些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导致香港“好客之都”形象可能受损。2015年,内地访港游客人数同比下降3%,这是自2003年以来的首次下跌。2016年,香港整体访港游客人数同比下降4.5%。其中,内地游客比上一年减少6.7%。据报道,香港迪士尼乐园从2015年开始便陷入连年亏损的困境中。与旅游业环环相扣的零售业情况也不容乐观。即使是零售业打折力度最大的元旦和圣诞节假期,香港许多商店的销售额仍下滑,甚至出现了“关店潮”。2017年,虽然内地访港游客人数不再负增长,但人均消费额却持续降低。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
1.2.1 研究目的
基于对上述研究背景的思考,本文希冀达到以下三个目的:
第一,通过细致描绘内地赴港游客的旅游动机、旅游体验等内心活动,探寻香港之于内地游客的“特别之处”,更加全面地认识和深入理解这一群体;
第二,通过准确描述内地赴港旅游的一般行为及心理特征,针对香港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为旅游供应商的经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第三,通过研读国内外旅游学界“边界”研究等相关文献,理解“边界”内涵、明确“边界”定义,并实现“边界”概念的操作化;通过理解内地游客主客边界感知的内容、原因及过程,探寻各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尝试构建起解释两地民众关系的新框架,丰富现有内地赴港旅游研究。
1.2.2 研究问题
正如上述学术背景所言,笔者观察到以往关于内地赴港旅游动机和体验的解释似乎不够细致,同时判断“边界”感知可能是一个对内地游客的赴港动机及主客交往行为有重要影响的概念。基于此,本文着手于“边界”概念,探究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心理性边界的存在是否会成为内地游客到访香港的某种动机和旅游兴趣?对这一研究问题的回答,笔者将从内地居民赴港旅游的一般行为特征入手,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内地居民的旅游动机、消费偏好以及至今未曾访港人群的访港意愿及原因。在这一过程中去发掘内地居民赴港旅游的一般行为是否受到某些“边界”的影响。
第二,内地游客关于主客边界的感知呈现什么特征?且具体过程如何?在这一研究问题下,笔者将首先探寻内地游客关于主客边界感知的内容、程度等特征;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断性统计分析,找出对边界感知程度有显著影响力的因素;再从访谈文本资料出发,描绘边界感知的具体过程,并对前两项研究结果加以印证。除“相遇中”阶段外,也将对内地游客在“赴港前”、“跨越地理边界时”两个阶段边界感知的不同状态稍加讨论。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边界”核心概念的选取
在进行文献梳理时,笔者发现说明个体/群体之间的亲疏远近关系较常使用“社会距离”这一概念。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测量内地游客关于双方边界的感知之强弱,去衡量外来游客主观感觉到的、与旅游地东道主民众之间的亲疏、远近关系,进而去解释主客交往时的态度与行为特征。因此,笔者需要在此对选择“边界”、而非“社会距离”注2一词作为本文核心概念做出如下阐释:
首先,我们来看“社会距离”这个概念。

文献研究表明,从社会距离的研究对象来看,研究者一般将种族、阶级、社会地位、职业或受教育程度等不同的两类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比如黑人/白人、基督教/非基督教、农民工/城市居民等。这些群体是日常生活空间中的“常态人”,两类群体之间的差异具有明显的对抗性、长期性、稳定性等特征。其中,当探究某些特殊群体(例如黑人、智力残障人群、农民工等)时,研究者主张减弱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社会距离。但是,当分析不同宗教或不同阶层等群体之间的社会距离时,学者们多持中性态度,并无明显的“去/留社会距离”之观点;还有部分学者认为适宜的社会距离是必要的,它有助于个体健康发展、群体良性互动,也有助于维护世界和谐。

而观察旅游消费现象,主客两类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暂时的、波动性的和混杂的(意指某旅游地会同时吸引有着不同宗教信仰和社会经济地位的游客前来消费),随着旅游消费行为结束、外来游客离开旅游地,本次主客交往就暂时停止了。此时,研究者的目标是如何处理好外来游客与东道主相遇时客观存在的人际交往边界、文化碰撞矛盾等,以保证这种暂时性交往的顺畅和友好。因此,“社会距离”这一概念并不适用于旅游消费语境中的主客关系。

现在,我们再看“边界”之概念。

边界概念框架下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相遇”。“相遇”是指当边界两方靠近、接触彼此时,双方才会感知到与彼此的真实差别或不同;当双方远离时,这种边界感会处于隐形状态。也就是说,相遇时才会激发真实的、最强烈的边界感。可见,“边界感”具有条件性和变化性特征。实际上,旅游者的体验也具有条件性和变化性:旅游者在旅游前、中、后对目的地(民众)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而在旅游中(真正“相遇”)的体验是最真实的。因而,“边界”这一概念与旅游语境比较契合。

............................

2.2 边界研究
2.2.1 西方旅游学界的“边界”研究
笔者于 2017 年 7 月至 9 月,以 Web of Science、ProQuest、Taylor & Francis、SAGE这 4 个外文数据库为主要检索平台,收集了旅游类 SSCI 期刊中涉及“边界”议题的文献共 89 篇。在进行文献阅读和整理时,尽可能全面了解西方学界的研究现状是主要目的。因此,凡国外同行涉及的研究工作,本人都力求纳入进来并进行相对合理的分类。初步梳理后发现,这些研究工作主要是以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四个不同的学科视角开展的,每一学科视角下重点讨论的问题如图 2-1 所示。
显然,从庞杂的文献中抽剥出本研究所需的关键内容才是最终目的。下文将开始集中体现笔者关于西方旅游学界“边界”研究的评介,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边界”定义与类别;边界的三特性;边界、边境地区与旅游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 34
3.1 研究对象 ................................ 34
3.2 概念界定 ......................................... 34
3.3 概念的操作化 .......................... 36
第四章 问卷样本概述及信效度检验 .............................................. 50
4.1 样本基本情况描述 ................................... 50
4.1.1 总样本 ............................... 50
4.1.2 曾访港游客样本情况 ........................ 55
第五章 内地居民赴港旅游一般行为及边界感知特征 ................................. 63
5.1 内地居民的访港意愿 .......................................... 63
5.1.1 未曾访港居民的意愿及原因 ...................................... 63
5.1.2 地缘因素对访港意愿的影响 ..................................... 67

第八章 内地游客边界感知的形成过程及行动策略

8.1 边界感知的形成过程
在“赴港前”阶段,笔者分析了内地居民对香港的认知来源;在“跨越地理边界时”阶段,笔者探究了他们对地理关口这一物理边界的体验。结合第五章对赴港动机、访港意愿及边界感知特征等的分析,第六章关于边界感知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及第七章对主客“相遇中”阶段对边界感知的探讨,笔者梳理出内地游客主客边界感知的形成过程。
8.1.1 游前对港的认知来源
(1)普通老板姓日常生活中的“道听途说”

在回归的初期阶段,很多内地居民对香港的认知途径是日常生活中的“道听途说”。以当时的国内发展水平来看,香港确实要比内地先进很多,“人家的有轨电车、地铁都比我们早很多,质量也高很多,公共交通发展比我们先进很多,包括以前的一些主题公园,像很多金融的那种购物中心,它其实二十年前就有了,我们这边还是什么都没有”(X6),这种先进性给趁着“回归潮”赴港的人带来很大的“冲击力”,口耳相传的香港令无数的内地人“向往”,他们想亲眼去看看“香港到底是什么样”。

但无论是路程、交通、还是手续,当时赴港并没有那么容易,“向往”变成了“神往”,“人家都是很向往,觉得香港是一个不可能去、很高不可攀的地方,那时候去到香港说要过几道关,没现在这么容易”(X13)。只是后来随着赴港政策的逐渐开放,才会有一拨又一拨的内地游客涌入香港。他们当时神往香港的繁荣与发达,觉得那儿“不是想去就去的地方”,“原来一个月就那么几百块钱,你去到香港买个什么就几千块钱,或者吃碗面条二、三十,我家里才几块钱一碗,等于是它的三四倍的价格”(X13)。但回归后的这 20 多年间,国内的经济水平迅速发展,很多大城市与香港的差距逐渐缩小,因而那拨“道听途说”过香港模样的人如今去到香港,会有一种当年的香港被“神化”的感觉,“当年没有网络,很多都是听人家说的,那可能感觉听起来就更神乎其神了,看不到图片,人家口述说什么是什么,你听起来就可能觉得:哇,这么厉害”(X6)。
.........................

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第一,内地居民的访港意愿、旅游消费偏好及赴港动机
首先,在 427 位未曾访港居民样本中,80%左右的被调查者“想去”香港,这部分内地居民存有观察和体验香港社会的特殊动机,怀有亲眼看看香港和香港同胞的美好愿望,但由于时间、经济条件、通行证件、同伴等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而未实现实际到访。在这里,两地之间的差异和地理边界既增加了香港的吸引力,又对内地居民的实际到访产生了阻碍作用。20%左右的被调查者“不想去”香港,这与内地居民单一的赴港旅游模式不无关系。很多内地居民对香港只有“购物游”概念,当香港的旅游业市场规范出现问题时,内地居民大可选择前往其他购物游替代地。“不想去”香港的其他原因中,“签证手续太多”这一物理边界直接打消了一部分内地居民对香港的旅游兴趣。此外,地缘因素对内地居民的访港意愿也有影响。统计结果示,华南区域的被调查者“想去”香港的人数百分比显著多于西北区域。对于某些地区无访港意愿的内地居民而言,他们所谓的“对香港兴趣不大”,可能只是因为地理距离太远而发生的作用。

再者,在香港七类旅游产品中,被调查者比较有兴趣的有五类。其中,位于他们“比较有兴趣”第一梯队的是城市休闲类,第二梯队的是户外运动类和回归性纪念景点类,第三梯队的是节事展览类和殖民遗址/文化类。相比之下,被调查者对“香港的西方/资本主义特征”、“香港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特征”这两类香港地方特色的平均兴趣度较低。从旅游消费偏好来看,内地居民首先出于一种消费者对享乐、愉悦体验的追求,将香港视为一个休闲娱乐、户外运动、历史文化观赏、节事展览等活动开展的旅游地,他们此时希望对比“一国两制”的动机不太明显。然而,这只是在主/客并未真正“相遇”之时对赴港动机的理性预测,并不涉及真实的边界体验。此外,对香港各类旅游产品的兴趣程度存在以下代际差异:90、00 后相比其他出生年代的人群对城市休闲类旅游产品更有兴趣;50、60 后相比 90、00 后对回归纪念性景点类旅游产品更有兴趣。从访谈文本的分析来看,回归纪念性景点如金紫荆广场能激发 50、60 后等老一辈人的国家自豪感,而它对于年轻一辈人来说只是一个“看不看都无所谓”的景点。也就是说,老一辈人的赴港动机和体验过程带有明显的国家认同情结。

最后,内地居民的赴港动机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比较纯粹的旅游动机,他们追求的是旅游消费的享乐性与愉悦性,比如探寻“港风”、“港味”;第二类是偏旅游的理性目的,比如希望对比“一国两制”,或者学习香港的城市规划等;第三类带有明显的国家认同情怀,比如“看看祖国的美丽和富饶”;第四类是偏生活的明确目的,比如“打疫苗”、“买保险”等。最后一类赴港动机常见于珠三角地区的居民。相较于其他内陆省市,珠三角地区的大多数居民有更高的赴港频次,对香港的了解也更加全面和深入,他们的赴港动机更加多元化或更具有目的性。一些珠三角地区的受访者认为,他们赴港旅游为的是换一种心态,属于一种生活常态,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旅游。可以预见,地缘上的接近将导致珠三角地区的居民在对香港某些边界的感知上,与其他地区的内地居民存在不同。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