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中国新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重大论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已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强调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并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的过程。从“新农村建设”到 “美丽乡村建设”再到 “乡村振兴战略”,从字面上看是国家战略统筹的升级,背后则反映出党和国家对城乡关系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更为理性的思考①。《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指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对于发展条件优越的村庄可以根据自身资源情况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休闲旅游业等相关业态来促进农村农业的多功能发展。事实上,发展乡村旅游业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美化乡村环境、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方面一直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上世纪 80 年代末,旅游业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已经开始受到大众的关注,尤其是在西部贫穷落后但旅游资源富集的省份。在1991 年全国旅游局长会议上,以贵州省旅游局为代表的一些省级旅游局率先提出了 “旅游扶贫”②口号。在那之后,农村社区旅游的实践活动就迅速在贵州蔓延开来,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应,尤其是在旅游景区周围的农村社区和少数民族社区效益更为明显。2017 年 10 月 1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贵州省代表团审议报告讨论时说: “脱贫攻坚,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个重要渠道。要抓住乡村旅游兴起的时机,把资源变资本,实践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③。随着国内旅游产业的不断壮大,旅游业对于农村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已经渗透到中国农村社会的各个领域,甚至嵌入到农村社会发展的愿景之中。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社区旅游将成为旅游资源富集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社区旅游具有新的使命与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基于上述的研究背景,文章以易地扶贫搬迁新型旅游社区为关注对象,旨在探索“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旅游”发展模式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可能性,并以贵州海坪千户彝寨旅游安置点为调查案例,采用深度访谈、参与观察等方法,收集当地社区旅游开发的相关材料,运用“过程-实践”分析法来归纳总结海坪彝寨旅游开发的初步设想、发展困境以及困境的成因,最终根据海坪彝寨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给出其旅游开发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新思路,从而进一步巩固彝寨易地扶贫搬迁成果,助推搬迁社区经济、文化、生态、产业、政治等全面振兴,提升当地可持续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总结搬迁社区旅游开发的发展经验和潜在问题,为其他搬迁型旅游社区的发展提供些许经验与借鉴,并丰富社区旅游研究的理论体系。
1.2.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社区旅游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但以往的社区旅游研究关注的主体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村寨”、“传统的古村落”以及“特色小镇”等社区,而对新时代产生的新型旅游社区关注较少。文章在梳理以往社区旅游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易地扶贫搬迁新型社区旅游开发的实践,来探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旅游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可能性。文章以海坪彝寨为研究案例,来认识搬迁型社区旅游的特点、困境以及对策建议。总的来说,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旅游的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社区旅游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丰富旅游学的学科内容。
(2)实践意义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的旅游开发,是希望在旅游业产业带动性强、就业门槛低产业特点下,能更好的解决迁民的就业难题,同时达到“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的目的。通过对贵州海坪千户彝寨安置点旅游开发进行实证研究,总结其旅游开发实践及困境,并对发展困境进行成因分析,给海坪彝寨社区旅游进一步发展提供些许建议,并为其他易地扶贫搬迁旅游社区的发展提供借鉴。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易地扶贫搬迁新型社区
“社区”概念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nnies,1855-1936)在其著作《共同体与社会》(Gemeinschaft and Gesllschaft,1887)中首次提出的。滕尼斯将社区定义为“一个通过血缘、地缘与邻里关系建立起来的社会共同体”①。“共同体”是以共同意识为推动,基于地缘、血缘关系所形成的群体,而“社会”则是一种由契约关系与利益为基础的组织形式②。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所具有的“共同体”的属性必然会被“社会”性取代。美国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主张从社区地域性特征的视角研究社区的问题,代表人物帕克认为社区是“一块区域中,人与组织制度的汇集”③。我国的社区研究基本上承袭了美国的学术思想,上世纪 30 年代费孝通将社区(community)概念引入国内,“社区是聚集在同一地域里的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所形成的互相关联的集体”④。我国民政部出台的文件中,将社区界定为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的人们所组成的生活共同体。现今,社区的概念尚存分歧。总体来看,大多学者的观点都强调了社区所具有的“地理区位性”与“社会性”。有鉴于此,本文将社区界定为生活在同一片区域,拥有社区认同感的个人与群体所组成的集合。
易地扶贫搬迁新型社区,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主要是指在中央的顶层制度设计下,综合考虑水土等资源条件和城镇化进程,按照群众自愿、应搬尽搬的原则,强力推进建设的、贫困户搬迁入住的社区。这一类型的社区不是自发形成的,并不是滕尼斯所谓的那种“拥有一种亲密无间、守望相助,服从权威并具有共同信仰和共同风俗习惯的人际关系,由传统的血缘、地域和文化等自然因素产生的社区”⑤,其共同体的属性并不显著。本文所关注的新型社区,是指集中安置于旅游景区(包括旅游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新型休闲旅游区域)内部或周围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这类新型社区具有一下特点:(1)社区的空间规划包含于景区旅游发展的整体规划内,房屋构造既不同于传统的农村旧房也不同于城市社区框架型的高层住宅,通常是带有一定地方民族特色的仿传统建筑,拥有多种户型可供选择,社区内部或周围配有与景区共享的医院、中小学、金融、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2)这类社区建设之初就确定以发展休闲旅游业等相关服务业为主,带动社区发展、保障居民就业以及促进贫困人口的增收;(3)这类社区短时期内通常缺乏社区自治组织,具有较弱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
..............................
2.2 理论概述
2.2.1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念诞生于 20 世纪中叶,其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旨在应对人类所面临的资源匮乏、环境污染及失业危机等全球性问题所带来的严峻挑战。1987 年,以布伦特兰夫人(Gro Harlem Brundtland)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公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当中,将可持续发展明确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①。 随后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世界各个发展领域得以延伸和拓展。旅游领域也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下,出现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旅游可持续思想最早萌生于 1980 年在世界旅游会议上通过的《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宣言指出“满足游客出游需要不可损害旅游区居民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利益,特别是那些吸引游客来访的自然资源及历史和文化景点,应保护其免遭破坏”。这是旅游可持续理念的最早缘起。1989 年在荷兰海牙举办的各国议会旅游大会,其基本原则得以确立,极大地推动了旅游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1995 年《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在可持续旅游世界会议上予以通过,提出了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十八条原则和目标,并对其概念作出明确阐述:“可持续发展是指导如何全面管理资源的方法,其目的在于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等各类资源免遭破坏。旅游作为强有力的发展形式,应以该理念为指导,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1998 年《桂林宣言》在第六届亚太环发大会予以通过,并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达成共识,认为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本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界定不尽相同,但其概念核心却趋于相近,其本质在于统一协调旅游所引起的经济效应、资源效应及社会效应之间的关系,综合考虑并平衡当地经济发展需求与资源环境保护需求,以实现经济、环境与社会的共同发展。综合上述观点不难得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标在于追求旅游业和目的地社会发展的长期稳定;(2)努力实现旅游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3)在确保后代人具有同等发展机会的前提下,需尊重当地居民、旅游者、旅游企业、当地政府等多方利益主体的合理诉求。
...............................
3 搬迁社区旅游开发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可能性分析............................ 21
3.1.1 易地搬迁为村民营造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21
3.1.2 景区安置为社区提供旅游发展的资源要素......................22
4 贵州海坪千户彝寨旅游“兴”村实践与困境....................................... 29
4.1 贵州海坪彝寨旅游开发的初步设计............................... 29
4.1.1 景区化建设,实现村民生活环境生态宜居.............................29
4.1.2 民族化发展,文旅融合增添景区发展活力....................31
5 海坪彝寨旅游开发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新思路......................................... 47
5.1 推动社区能力建设.......................................... 47
5.1.1 培养社区共同意识.................................48
5.1.2 鼓励社区参与公共事务...........................49
5 海坪彝寨旅游开发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新思路
5.1 推动社区能力建设
社区能力是指依靠自身力量与资源解决社区生存与发展问题的能力,它的内涵包括社区共同体意识、社区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社区自治能力以及社区协调和利用资源能力。社区能力的建设既是社区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社区旅游可持续的前提。贵州海坪彝寨虽然在旅游业的推动下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但仍然存在社区能力不足的问题。所以,想要使处于弱势地位的社区得到全面成长与发展,就离不开社区能力的建设。
5.1.1 培养社区共同意识
社区共同意识是指社区主体对社区的一种共同的心理认同,它是一条精神纽带,将社区全体居民与社区地域凝聚在一起,“是一个社区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灵魂和关键”①,也是社区能力形成的基础。海坪彝寨本质上是一个重新组合的新型旅游社区,它与传统的旅游社区不同,它没有“守望相助、互通有无”的社会网络,也没有“长老制度”式的乡规民约,在“血缘”和“地缘”被肢解后,只有以旅游服务为主的“业缘”维系着的重组关系。在这样的旅游安置社区里,居民们往往对于新的生活环境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所以,为了海坪彝寨能够凝聚在一起,以社区共同体的方式向前发展,培育社区共同意识是基础。具体可从一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强化社区公共服务。海坪彝寨形成的逻辑之一即是为贫困村民提供更好的社区公共服务,所以彝寨应进一步完善社区的社会救助、卫生医疗以及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的需要,从而增强居民对海坪彝寨的情感依赖和价值认同。其次,重构社区公共生活。社区公共生活是彝寨居民得以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的机会。景区管委会应重视社区居民的互动与关联,为彝寨居民创造更多公共生活机会,定期组织社区文娱活动,让大家有所展示和互动。同时,社区各种小型的公共活动不仅是社区居民社会资本积累的机会,还是吸引外来游客的重要旅游资源。
...............................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