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 旅游业快速发展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质量日益提高,外出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放松自我、感知体验自然的选择。根据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发布的信息,国内年旅游人数在 2013 年到 2017 年 5 年间快速增长,由 32.62 亿人次增长到 50.01 亿人次,增长 53.3%,全年旅游总收入由 2.95 万亿元增长到 5.4 万亿元,增长 83.1%。2017 年全年全国旅游业对GDP 综合贡献为 9.13 万亿元,占 GDP 总量的 11.04%。据预测,2018 年旅游业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国内和入境旅游人数有望超过 57 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预计突破 6 万亿元。随着人们需求的不断提高,旅游业也在由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逐渐完善为“吃、住、行、厕、游、购、娱”和“文、学、养、商、奇、情、闲”的旅游多要素综合体系。
1.1.2 滨海旅游热度不减
地球上 70%以上面积是海洋,海洋不仅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还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自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滨海旅游业开始迅猛发展,并逐步成为旅游产业的支柱性产业,其不仅体现在资金投入、就业人数和营收方面,更体现在自身的竞争力以及产业规模方面。世界旅行和旅游理事会(WTTC)研究表明,到 2025 年,世界旅游总投资额将达到 13365亿美元,对全球经济总量的贡献值将达到 35932 亿美元,在这一产值中,作为支柱的滨海旅游占比超过了 50%。滨海旅游中,以马尔代夫、希腊等为代表的地域和国家,获得了长足有效地发展,承载了巨大的游客访问。滨海旅游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以海岸带自然景观为基础的综合性海洋产业需要作为现代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条件[1]。
近年来,我国滨海旅游经济获得了较快地发展,我国大陆地区共计 53 个沿海地级市,其中优秀旅游城市 38 个,“十三五”期间,旅游产业中的滨海地区度假休闲仍将会得到高度重视。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基于我国对旅游过程中安全状况的关注度持续增加和我国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许多学者对旅游安全的发展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关于旅游治安与游客感知的理论尚待丰富与补充,导致实践上存在重视宏观论述、缺乏微观研究的状况。本研究有望完善旅游目的地安全状况与游客感知研究相关理论。
1.2.2 实践意义
本文结合山东省日照滨海旅游景区治安状况的具体实践情况,通过对日照滨海旅游景区治安现状与游客对于安全的感知分析和研究,不仅能改善滨海景区治安现状,同时也为游客获得更安全满意的感知体验做出一定贡献,从而提高旅游形象,带动经济的发展。
根据研究背景探讨日照市旅游安全感知与提升的意义与研究目的,结合研究方法与相关理论,确定研究目标,同时基于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等方法对日照市滨海景区的游客安全感知影响因素、实际治安状况等方面进行统计,最终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与比较,得出日照市旅游安全调查分析及相关对策与建议。
.............................
第二章 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研究综述
2.1.1 国内外旅游安全研究综述
70 年代开始,国外以社会不安定因素和交通事故为主的旅游安全探索开始出现。到了90 年代自然灾害、政治不稳定、恐怖主义现象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进行旅游安全的特定性事件的分析。1996 年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旅游、犯罪和安全问题》的出版填补了旅游安全的空白。2000 年以来,国际形势向纷杂多变化发展,加之自然灾害的频繁突发,旅游安全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外学术界的重视,主要有安全政策法规研究、安全管理技术、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与饮食、交通、住宿、游玩等等相关的基础建设。 国内经济不断发展,人均收入的提高以及调休假制度的改变,使得有关旅游安全的研究在国内展开并不断增多,方向主要集中在游客的人身安全,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旅游市场的繁盛。2000 年以来,研究方向开始向旅游安全事故方面侧重,这一时段的主要著作《旅游安全理论与实践——福建个个案研究》郑向敏(2002)[2],《旅游安全学》郑向敏(2003),《旅游危机管理》邹统钎(2005),《聚焦旅游安全》王建民(2007)。 最近五年,关于旅游安全的研究增长很快,通过知网搜索发现研究著作比较多,例如《旅游安全网络关注度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邹永广(2015),《旅游城市应打造全方位旅游安全保障体系》诸杰(2017)等。
2.1.2 国内外旅游安全感知研究综述
旅游安全逐步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旅游安全感知方面的调研也渐渐展开。吴必虎、王晓等(2001)以中国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3],对其进行旅游安全感知方面的探求,发现目的地的远近、出游组织形式、和出游方式会对其安全感知产生影响,同时经济因素与性别也会左右旅游安全的决策。章杰宽(2009)以影响旅游者对西藏旅游风险认知的主要因素,梳理各种因素对旅游者风险的作用,从而指向性的提出旅游危机管理的意见[4]。陈楠、乔光辉等(2009)通过对北京游客进行研究,分析出国旅游游客旅游感知风险的三要素[5]:公共卫生危险因素、战争危险与恐怖事件因素、金融风险和自然灾害因素,并探讨了旅游偏好与旅游奉献感知之间的相关性。高萍、姚海琴(2003)对乡村旅游游客安全认知进行调查研究[6],基于旅游安全的决策行为同时受性别与经济状况的影响,得出游客乡村旅游安全认知的量表。胡华、宋保平等(2009)得出以旅游商品展示风险、安全风险、旅游性价比风险以及误购风险四个主要风险为主的旅游购物感知风险[7]。可以看出国内对于有关旅游安全感知的研究方向仍比较单一,方法也比较单调,以影响安全感知因素对旅游安全安感知的研究较多,以旅游安全感知的旅游行为研究方向仍比较匮乏[8]。
...................
2.2 相关概念
2.2.1 旅游安全
郑向敏(2003)的《旅游安全学》一书对旅游安全做了深刻的描述[13]。狭义的旅游安全是指旅游活动中有关主体所有安全状况的统称[14]。它既有旅游活动各环节的安全现象,也有旅游活动中涉及人、设备、环境等相关主体的安全现象[15]。不光包括旅游活动中安全的防控、保障与管理等“物质基础”,也包括旅游活动中安全的观念、意识培育、思想建设与安全理论等“上层建筑”[16];广义的旅游安全是指旅游现象中的所有有关安全状况的统称。不仅包括旅游活动中各相关主体的安全现象,还包括人类活动中与旅游现象相关的安全事态和社会现象中与旅游活动相关的安全现象[17]。
本文提到的旅游安全主要是狭义上的概念,且主要是游客的安全,故本文中旅游安全为游客在旅游行为中的财产、心理与人身安全[18],详细来说就是携带的财物没有损失,心情顺畅愉悦,人身不受非法侵害,外部环境轻松自在,活动轻松欢快。
2.2.2 旅游安全感知
感知,即身体的各个器官接收到外界的信息,在大脑中形成的反应信号,是感觉与知觉的总称。在心理学上来说使主管思维对于客观现象的一种印象,人类对于可能遇到的危险状况与挑战,以及对于自身是否能够解决的一种考量。游客在选择目的地的时候会收集有关目的地的相关信息,包括景点的介绍、食宿以及民俗习惯,尤为重要的一点是目的地的安全状况,从而在脑海中形成一种感知,并决定是否去该地。各国专家对于旅游感知都有相应的理解[19]。黎洁、赵西萍(2000)通过美国游客对西安的感知探索将其定义为游客通过各个器官收集到有关旅游环境、场所等要素的心理过程[20]。阿兰 迪克洛普 (2005)认为,旅游过程中的所有信息进入大脑然后转化为思维的过程就是游客感知。
本文所说的旅游安全感知即旅游者通过各器官收集到旅游过程中的信息的作用下,对旅游过程中是否安全的一种主观的体会。
........................
3.1 研究区概况 .................................. 10
3.2 滨海景区游客安全调查 ............................11
第四章 日照滨海景区旅游安全的提升 ................................ 25
4.1 加强游客安全保障,提升旅游基础服务设施 ........................... 25
4.2 完善景区管理制度,构建部门协调联动机制 ................. 25
第五章 结论与不足 ...................... 27
5.1 结论 .......................... 27
5.2 不足 ................................... 27
第四章 日照滨海景区旅游安全的提升
4.1 加强游客安全保障,提升旅游基础服务设施
加强景区安全防护设施建设,对景区已有防护设施要做到定期检修,专人负责[40];在景区必要区域放置醒目的警示标识,提醒游客避开危险区域;滨海景区夏季游客剧增,适当增加景区安全员,加大巡逻力度,尤其在潮汐变化剧烈时,更要做好游客的安全引导工作。
建立健全景区规章制度,景区管理严格按照管理制度[41];实行分工负责制,义务要落到实处,责任要落实到人,以制度促管理,以管理完善制度。打破各部门执法与服务的局限性,构建多部门长效联动机制,例如工商、食品安全监察机关联合公安机关综合执法,
加强景区餐饮业食品安全与从业人员检查。多部门联合执法与服务有利于提高执法与服务效率。
作为景区运营部门,首先要加强自身运营管理水平,提高运营人员素质与责任意识[42];其次要加强景区内部商贩与娱乐服务业的监督与管理,促使其规范化,安全化,卫生化,价格透明化;建立从业人员黑名单制度,对于部分严重违反景区管理秩序,影响景区形象的从业业主,按情形限制其再次进入景区。
............................
第五章 结论与不足
5.1 结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