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背景下游客地方想象的旅游管理建构——以丽江民宿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2848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旅游管理论文,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首先,延伸了“地方想象”的学术概念,即地方想象成为人前往异地寻觅“原真”生活的助推器;其次,实现了研究对象的创新。国内关于丽江客栈的研究较为单一,而本文将丽江客栈作为东道主,与现代性和游客地方想象主题相结合,探讨了丽江主客双方在现代性背景下的心理、思想意识与行为活动特征;最后,揭示了游客对丽江地方想象的二元建构维度,即游客自身的话语体系和表征对丽江地方想象的建构,以及东道主从客栈名称与行为两方面对游客地方想象的构建。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自中国改革开放并向现代化社会转型以来,中国的都市化进程空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面对如此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普罗大众在加入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同时,也陷入了现代社会导致的焦虑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危机之中。为了应对现代社会所致的危机,人们开始寻找还未受现代化进程“破坏”的异地,并尝试踏上逃离现代城市、回归本真的旅程,企图实现寻找自我认同与归属感的心理愿望。
丽江作为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因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给人们留下了独特美好的想象并成为当代旅游者的首选地之一。旅游者们带着自己对丽江的美好想象前往丽江,并在那里交友、谈天、放逐自我、逃离现代社会,将自己对丽江虚无缥缈的想象与在丽江的现实生活无缝对接,相互嵌入。然而,旅游者想象的丽江生活并不完全是客观真实存在的。在丽江,旅游者们无法丢弃现代社会创造的一切便利与高效,无法摆脱如影随形的现代性背景;东道主作为现代社会的亲身经历者,举手投足间充满着现代气息与现代生活习惯,并有针对性的营造、放大与展示丽江的独特气质以迎合游客的意愿,满足游客的想象。
从人们的行为中不难发现,游客对丽江地方性的想象以及前往丽江的旅游活动在本质上是反现代性的,他们前往丽江的初衷是逃离现代性以及与现代社会相关的一切生活节奏或习惯,回归原始慢生活,但在旅游活动中却依旧与现代性产物如科技、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现代性与地方想象总是和谐地融为一体。而在现代性背景下生活的东道主也熟知现代性社会的运行模式,受现代性的熏陶和渲染,其本身就是现代性的一部分。于是笔者不禁疑问,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游客是否违背了暂时逃离现代性、前往丽江体验慢时光的初衷?旅游体验的真实性是否存疑?游客与东道主之间是否也从简单的供求关系变成联系更加丰富与紧密的合作关系?游客对丽江的地方想象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东道主又如何参与到了游客地方想象的建构之中?
基于此,本文拟以丽江民宿为例,探讨在现代性背景下游客对丽江地方想象的建构。
.........................

1.2 研究意义
首先,从学术角度而言,学术界多从旅游者角度探讨现代性、地方感、地方性建构与体验等问题,缺乏在现代性背景下对丽江主客双方的关系进行分析与研究,尤其是以丽江民宿为代表的东道主与游客之间,关于地方想象的建构的问题研究。探索丽江民宿中的现代性与地方想象之间存在的矛盾,有别于传统的旅游地或旅游者的问题研究范式。丽江民宿主题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其所拥有的现代性特征,以及其通过诗意优美的描述性主题名称营造的地方想象之间的矛盾,是国内学术研究的空白领域,本文的研究在理论上丰富了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其次,从现实意义来看,丽江作为国内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与世界各地旅游者有着频繁的互动与联系。解决丽江民宿中存在的现代性与地方想象的矛盾,有利于缩小理想旅游目的地与现实旅游目的地之间存在的鸿沟,有利于使丽江成为更具特色的旅游吸引物与文化符号,同时对传统旅游吸引物的升级、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保护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

2文献综述

2.1 社会学视角下国内外现代性研究综述
2.1.1 国外现代性研究综述
(1) 现代性的内涵

在西方的思想史研究中,“现代”一词最早可追溯至中世纪,用于指称古罗马帝国向基督教世界过渡的时期。早在一百多年前,法国诗人波德莱尔(Baudelaire)曾将“现代性”描述为“现代性是过度,短暂,偶然的,它一半是艺术,另一半则是永恒与不变”[2]。通常所理解的“现代性”是指启蒙时代以来的“新的”世界体系生成的时代,是一种持续进步的,含有目的性的,不可逆转的发展的时间观念,但若要准确指出现代性起源的年代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因为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分析模式大相径庭,分歧颇大,但大体上认为现代性的缘起与资本主义起源密切相关,即 18 世纪启蒙主义运动兴起之时,通过宗教改革运动,人从神的统治中解放出来,获得了独立性与自由性,而紧随其后兴起的工业革命则拉开了人类技术化生存和理性化发展的序幕[3]。“现代性”从字面意义上来看,表示“最近的、当前的”,与“传统的、古代的”等词意义相对,标志着社会发展的某一历史阶段[3]。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增强,技术的进步及经济的全球化发展,现代性逐渐遍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通过对关于现代性研究的文献的大量阅读与梳理,笔者发现针对“何谓现代性”这一问题,学界并无给出统一的定论,大多数研究都是从现代性的特征或内涵等方面着手进行分析与描述。鲍曼(Bauman)将现代性视为“流动的”[2][4],强调现代性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动态属性。马克斯·韦伯(Max Weber)认为现代性具备“理性化”特征,是一个“祛魅的过程”[5]。卡尔·马克思(Karl Marx)将现代性描述为与社会制度紧密相连,认为在资本主义背景下,“物”不仅仅是某件东西,而且凝结着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并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被人与物的关系所替代,最终导致人性的异化[2][6]。哈贝马斯(Habermas)则认为现代性是纯粹理性笼罩了全部生活领域[7]。班巴拉(Bhambra)从后殖民和去殖民化角度对现代性进行了新的解读[8]。瓦拉德(Valade)进一步探讨了社会学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9]。
现代性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分期,标志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思想的解放,并获得前所未有的独立与自由,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等名句就是最好的例证。在此历史背景下,人类生产力迅速增强,技术化生存与科技的飞速发展也自此拉开帷幕,人与人、人与物的联系更加紧密,全球发展趋于标准化、统一化、同质化。
.........................

2.2 地方想象
既然旅游产生于逃离现代性的活动之中,那么在“逃离活动”实施之前,逃离者必将对即将所前往的异域环境进行想象与期待,因此,地方想象在逃离现代性的旅游活动过程中扮演着特殊且重要的角色。
2.2.1 想象的概念化研究
来自于各学科领域的学者很早就开始了对“想象”概念的关注。通常,“想象”被视为某种文化的精神特质或者一个社会所共享的的核心意识[30],也有学者认为“想象”是根据心理需求所创造出来的幻想或假象[31],是一种文化模型或广泛认可的内在认知略图[32][33]。沃格勒认为想象是复杂的推定系统,在没有证据论证的情况下,通过忽略或注意的方式,成为主体体验期待,这一期待通常能被广泛理解与接受[34]。很大一部分关于想象的概念的研究与欧洲大陆哲学研究相关[35],由想象地理发展而来。
2.2.2 想象的地理研究

(1)宏观层面下的想象地理研究
“想象地理”(imaginative geography)的概念最初由怀特(Wright)提出,他认为地理学者对未知地域有一种想象的感知过程,而探讨这个感知未知领域的过程可被称为“想象地理”[36][37]。在早期关于想象地理的研究中,地理学者通常从宏观区域国家层面研究想象地理,他们认为西方凭借自身掌握的绝对话语权对未知的东方世界进行地方感知,因此想象地理研究围绕着东方和西方的二元对立结构而展开,带有浓厚的后殖民主义色彩。赛义德(Said)认为拥有政治、经济与文化优势的西方通过文学作品、游记、电视、艺术等话语体系重塑了虚拟的东方意象,赋予东方“野蛮、落后、迷信、非文明世界”等特点,使其服务于西方的统治,达到殖民目的[38]。格雷戈里(Gregory)在《地理想象》(Geographical Imaginations)一书中表示殖民者掌握着描述东方世界的权力,并向世界展示他们所塑造的东方的一切,而这一过程被称为想象的过程[39]。世界对东方的地方景观和文化形象等想象也在这一塑造和展示中建构起来。

(2)微观层面下的想象地理研究

近年来,西方地理学者开始从微观角度研究想象地理,逐渐脱离了后殖民主义语境,其表征对象聚焦于地方、文化、空间和景观。通过对地方的关注,以文本或图像等方式,来解释、表述或思考地方性,这种方式赋予了地方传奇与想象色彩,为地方形象的建构提供了新的方式[36]。哈维提出了“空间意识”的概念,即人们将周围空间和其他空间的感知联系起来,再进行地理想象的过程,而这一想象过程会产生相应的地理知识,地理知识被传播后,关于一个地方的形象随即被建构起来。他也指出电影和小说等媒介将真实的地方和想像性建构的地方相结合,在对地方形象的建构中也起到了深刻作用。马库斯(Marcus)在巴西移民的相关研究中指出,巴西移民在移民美国前,先对地方和地方文化进行了想象,然后才决定了移民。这一地方想象过程对移民决定起着巨大激励作用,并由此提出地理想象的过程是个人积极建构关于地方真实或抽象的空间知识的过程。

.............................

3 游客对丽江的地方想象建构 ................................ 15
3.1 游记解读:游客对丽江地方想象的表征 ..............................15
3.1.1 数据来源 ...........................15
3.1.2 文本的处理 .......................16
4 作为东道主的客栈对游客地方想象的建构 ......................... 46
4.1 丽江客栈概况 ..............................46
4.2 丽江客栈名称对游客地方想象的建构 ....................46
4.2.1 数据来源 ......................46
4.2.2 数据的处理 ...........................47
5 丽江地方想象:现代性下主客双方的共谋 ...................... 57

4 作为东道主的客栈对游客地方想象的建构

4.1 丽江客栈概况
丽江客栈(或民宿)作为中国旅游的一个独特存在,是构成丽江古城的一个重要元素,其文化核心体现为一种在别处的栖居文化。
纳西族人的民居建筑风格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目前整个丽江古城,包括白沙河束河在内的重点保护民居达 140 户。近年来,丽江民宿从过去的小、散、单一,开始向大、集中、多样性、多服务转变,最典型的就是出现了多家连锁客栈,有从酒吧发展而来的客栈连锁,也有以服务和品牌为立足根本的连锁型民宿,民宿内部基础设施完善,中高端民宿大量出现,而连锁这种经营形式就是现代性的体现。
丽江客栈作为丽江旅游吸引物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与游客产生联系的便是其名称,客栈名称对游客地方想象的建构起到重要作用,值得深入分析。根据Alexa.cn 的网站排名,本研究选择旅游综合排名前十的网站蚂蜂窝、去哪儿网、携程网以及穷游网作为本节研究数据的搜集来源,排除掉重复的民宿,从每个网站搜集了入住量最高的前 25 家民宿,共计 100 家,可以更全面、客观地反映出丽江客栈民宿对游客地方想象的建构。
具体流程为在各网站平台上搜索“丽江客栈”,截止 2017 年 12 月 29 日,携程旅行网有 2390 家客栈,去哪儿网有 5604 家,蚂蜂窝有 5087 家,穷游网友 844家客栈,其中未排除重复的客栈。根据入住量,并剔除重复的客栈,本文笔者选取了排名前 100 的客栈。
.........................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文章从旅游社会学与现代性社会学的学科视角出发,以文本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结合扎根理论,以丽江客栈为例,对现代性背景下游客的地方想象建构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