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乡村度假旅游发展迅速,成为重要旅游形式之一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旅游消费逐步升级。据市场研究咨询公司英敏特发布的《2017 中国消费者》报告,可知中国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正在升级,其由吃、穿、住等基础性消费,向追求生活品质的精神性消费转变。大众消费者更加注重追求身心愉悦和精神放松,精神需求的日渐突出,极大地促进了旅游方式的转变,故对旅游的需求不再局限于观光旅游,逐步转向度假旅游。按照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 GDP 达到 3000 美元时,度假旅游将成为公众的普遍需求(魏小安,2004)。2017 年我国人均 GDP 已达 59261 元,约合9481.88 美元,其中陕西省人均 GDP 为 57096 元,约合 9081.74 美元,远远超过3000 美元,表明我国已进入度假旅游时代。随度假旅游需求的多样化,度假旅游开始分化,出现山地、海滨、温泉、湖泊及乡村等多种度假旅游类型。其中乡村度假作为度假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渐成为近年来最重要的旅游形式之一。
从乡村度假旅游市场需求来看,一方面,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带来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等众多负面影响,导致城市居民对拥挤喧器、紧张忙碌的城市产生厌倦,向往环境优美、闲适放松的田园生活。享受田园风光、回归自然的需求使城市居民前往乡村度假的机会大大提升。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与中国电信、中国银联联合测算结果显示,2017 年中秋及国庆期间乡村游游客人数为 2.16 亿人次,平均出游时间达两天以上,过夜比例为 63.46%,且受访的 40.13%游客表示每月到乡村旅游一次,这表明以停留时间长、游客重游率高为突出特点的乡村度假旅游成为长假旅游消费的重要选项。另一方面,乡村度假地位于中心城市周边,距离客源地市场较近,来自城市的旅游者无需长途舟车劳顿和较长时间的出行准备,即可成行,故利用周末闲暇外出周边乡村休闲度假,已成为都市人群的生活方式之一。据博雅文化院对长三角地区的调研显示,在以“休闲度假”为出游目的的城市居民中,绝大多数旅游者偏好于 1-3 小时车程的短途旅游目的地,且以周末、小长假等两至三天的短期度假选择占比高,由此来看,大城市居民对多频次的短程、短期休闲度假需求较为强烈,而处于城市周边的乡村则成为休闲度假的不二选择。
......................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
1.2.1 研究目的
本文在梳理相关研究,理清概念的基础上,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与乡村型度假旅游地相结合。在科学性、系统性及可操作性的指标选取原则指导下,由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支持、目的地管理等多个维度出发,先后采用文献研究、频度统计、专家访谈、调查问卷等方法,完成乡村型度假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三次筛选,对指标体系的信效度进行反复检验,试图得出适用于乡村度假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
随后本文以乡村度假旅游发展较为典型的袁家村为例,采用居民深度访谈、游客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收集当地度假旅游相关数据,并利用构建完成的乡村型度假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袁家村乡村度假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和评价,试图找出袁家村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并依据测算结果进行问题诊断,提出未来优化对策,以进一步提升当地可持续发展水平。
文献分析法。一方面,收集案例地相关资料,包括政府文件、统计数据及新闻报道等,充分了解袁家村发展情况,理清其发展乡村旅游的整体历程,提炼其乡村度假旅游发展特点;另一方面,整理乡村度假旅游、乡村度假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等相关文献,明晰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梳理乡村型度假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研究现状。经梳理后发现,从可持续发展这一视角对乡村度假旅游研究不足,因此本文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引入乡村度假旅游研究中,构建适用于乡村型度假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期进一步促进乡村型度假旅游地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此外,通过查阅相关研究成果,对评价指标的选取频次作以统计,完成评价指标体系的初选。
...........................
2 基本概念、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度假旅游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度假旅游的概念做出界定,目前仍缺乏公认的权威定义。James.D. Strapp(1988)指出度假旅游是一种利用假日到非惯常环境进行的以放松身心为目的的康体休闲方式[1]。爱德华和马克(1993)更注重度假旅游的行为特征,认为度假旅游是一种自由选择性强、停留时间长、行程较为宽松,且高度重视锻炼设施和服务的休闲形式[2]。Aron(1997)则认为度假旅游是在非居住地进行一段时日的娱乐活动的活动形式,这种活动不同于工作和日常生活[3]。Swarbrooke(1999)提出度假旅游是一种为获得身心愉悦并促进社会交往的类似于享乐旅游的旅游形式[4]。
国内学者也对度假旅游的定义进行诸多探讨。从出游目的来看,肖潜辉(1993)指出度假旅游是旅游者出于消遣和疗养目的而利用假期外出旅游的休闲方式[5]。孙文昌(1999)认为度假旅游是旅游者追求消遣寻欢、放松休闲和健身疗养的旅游方式[6]。周建明(2003)认为度假旅游是在优质环境条件下,追求休闲娱乐和康体养生的活动[7]。王崧和韩振华(2004)认为度假旅游是旅游者在异地追求健康的一种休闲活动[8]。马勇(2008)认为,度假旅游是一种由“放松心情、康体修身、体闲娱乐”等主观意识所支配的一种旅游消遣行为[9]。孔繁嵩(2008)指出度假旅游是旅游者通过各种旅游活动恢复旅游者生理机能和心理平衡的旅游方式[10]。
从流动性来看,马波(1997)指出度假旅游是旅游者在某一目的地完成旅游活动的集约式空间行为[11]。吴必虎(2001)认为度假旅游是指利用假期在一地进行流动性相对较少的修养和娱乐的旅游方式[12]。徐菊凤(2008)认为度假旅游指利用假日在异地所进行的较少流动性、达到令身心放松目的的体闲性旅游方式[13]。杨铭哲(2009)认为度假旅游是以休闲、康体、娱乐为目的,利用假日离开居住地到某地进行相对较少流动性的为期数天的一种高质量高层次旅游活动[14]。
...........................
2.2 文献综述
2.2.1 乡村度假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进展
乡村旅游自 19 世纪 70 年代盛行于发达国家农村地区,随后逐渐出现乡村度假。尽管乡村度假作为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新兴事物,但仍发展迅速,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尤其受到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青睐,形成一定规模。如澳大利亚葡萄酒业旅游度假、波兰乡村生态旅游度假、匈牙利乡村文化旅游度假等,都是乡村度假发展的典范。乡村度假旅游方式的出现,促进了国外学者对乡村度假的关注。目前,国外学者对乡村度假的研究主题主要包括:乡村度假发展动因、发展效益、度假者行为以及乡村度假的可持续发展等。
发展动因。国外学者对乡村度假的发展动因分析可归结为供给和需求两种视角。Arie Reichel(2000)从供给端予以分析,认为乡村度假旅游目的在于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业发展,其仅作为支持逐渐衰败的农业而存在的辅助形式[34]。Aliza Fleischer(1997)则认为乡村度假旅游的迅速发展与市场旅游需求密不可分。随着居民经济收入提高、休闲时间增多,其旅游需求日益多样,于是乡村度假旅游受到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青睐[35]。Victor TC Middleton(1982)指出,乡村特有的宁静祥和的田园环境,是英国乡村度假旅游者出游的动力,对乡村度假旅游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36]。Pearce Philip(1990)指出,乡村度假能够让乡村度假者在“开放的自然空间”里的度假生活,逃离商业化和住宿标准化的度假地[37]。
发展效益。很多研究发现乡村度假旅游有助于实现农民增收、强化当地经济、提高农民社交能力等。Rickard R C(1983)认为发展乡村度假旅游对一些农业发展逐渐衰落的乡村而言更加重要[38]。Pearce Philip(1990)在研究中指出,发展乡村度假旅游能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根据 1973 年英国德文郡的统计数据,乡村度假为 3.8 万人提供了就业岗位,而农业仅提供了 2.25 千个就业岗位[37]。Aliza Fleischer(1997)认为尽管乡村度假旅游使用农业资源和劳力,但其不会损害农业的发展[35]。Philip L. Pearce(1990)研究发现,提供乡村度假服务的农户在与游客沟通过程中,将提高自身交流能力[37]。但另一些学者却对乡村度假旅游的发展效益持质疑态度,并经研究发现乡村度假旅游为农户带来的收益甚微。Oppermann M(1996)和 Hjalager A M(1996)认为,发展乡村度假旅游并未给农户带来很高的经济收入[39-40]。Weaver 和 Fennell (1997)以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为案例地调查乡村度假旅游的经济收益,发现由发展度假农庄获得的收入不及农业总收入的 1%,同时在农庄发展度假将占用耕地,不利于农业的发展[41]。
.........................
3.1 乡村型度假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目标 ........................ 32
3.1.1 乡村型度假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32
3.1.2 乡村型度假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 34
4 乡村型度假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
4.1 乡村型度假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41
4.2 乡村型度假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提出 ................................... 42
5 袁家村乡村度假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 ......................... 81
5.1 袁家村乡村度假旅游概况 ............................ 81
5.1.1 袁家村概况 ......................... 81
5.1.2 袁家村乡村度假旅游发展概况 ..................... 82
5 袁家村乡村度假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
5.1 袁家村乡村度假旅游概况
5.1.1 袁家村概况
袁家村地处中国陕西关中平原腹地,位于礼泉县烟霞镇北,坐落于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园唐太宗昭陵九嵕山下。处于西咸半小时经济圈内,距西安一个小时车程。全村现有户籍人口 68 户共 286 人,常住人口 400 余人,拥有集体土地 630 亩。
2006 年袁家村以开办农家乐起步,发展乡村旅游,主要为到访昭陵的游客提供餐饮及住宿服务。2007 年经充分考察市场需求,结合自身实际,明确其旅游发展思路,将其定位为“关中印象体验地”,即以关中民俗文化特色为基础,着力发展关中民俗旅游,并于当年十月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袁家村内含村史博物馆、作坊街、酒吧街、小吃街、宝宁寺、艺术长廊、回民巷、祠堂街等旅游休闲街景,开放后成功吸引大批游客,其旅游人次甚至超过兵马俑等陕西传统知名景点。
2016 年袁家村已建成农家乐 62 家、餐饮作坊 230 家,食品加工小作坊 31 家①,接待游客 510 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 3.2 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5 万元;2007-2016 年村集体经济积累由 0.17 亿元增长至 20 亿元;同时吸纳周边 3000 多人就业,带动袁家村周边 1 万多名村民增收②。目前已被评为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并获得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中国十佳小康村等殊荣。
..........................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本文首先在综合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明确乡村旅游、乡村度假旅游及乡村型度假旅游地的概念及内涵,随后收集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乡村度假旅游、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等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国内外研究进展。针对我国乡村度假旅游实践出现,但乡村型度假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不足的情况,本文尝试以可持续发展理论、旅游承载力理论和旅游社会参与理论为支撑,构建适合乡村型度假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陕西省袁家村为案例,评价其作为乡村型度假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最后据此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