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
1.1 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随着经济社会的逐步发展和居民消费需求的日益增强,购买新型消费产品和服务、接受新消费模式和业态的意愿也日益强烈。消费市场的深度、广度的增大及其多元化、规范化的发展,将带动新的消费热点形成,旅游消费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2016年 12 月 26 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我国未来五年旅游行业发展的总目标,优化旅游业空间布局,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该规划并制定了国内旅游总目标:出游人数年均增长率保持在 10%左右,总收入实现年均增长 11%以上,到 2020 年旅游市场总规模达到 67 亿人次。与此同时,以旅游为核心的概念也大量催生,“旅游+”概念的涵义是以旅游产业为核心,
将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结合,在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内容之外,也为促进各行各业发展提供动力。
市中区作为老商埠的传承地和金融商务中心区,是济南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金融中心。同时市中区具有城市与乡村紧密相依、有机融合的布局和发展特点,发展旅游业大有可为。济南市市中区已拥有英雄山风景区、赤霞广场、留春园、会仙阁等优质旅游资源。市中区现已基本形成“商埠文化引领,山水生态护航”的旅游格局。同时,区委区政府清晰准确地做出了“既注重城市改造,又注重文化传承打造‘一核两圈’省会中心区域,又要做美南部打造‘一河两峪多园’的发展布局”的五年战略部署。但不可否认的是,济南市市中区旅游业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具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如何正确分析并解决济南市市中区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对于实现市中区旅游业升级乃至全区的十三五规划都具有重要意义。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近年来济南市市中区旅游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但相对于其经济增长速度,市中区在济南市全市的地位及其他产业的发展仍是相对滞后的,部分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开发,发展规划没有做到详尽、准确与到位。因此,对济南市市中区旅游业发展现状进行相关研究,有助于深入剖析当前济南市市中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矛盾,进而针对相关问题和矛盾提出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的对策与建议,从而助力市中区全区旅游资源的优化整合,明晰全区旅游产业形象,塑造鲜明、响亮的旅游品牌,提升市中区旅游产业的市场感召力,强化市中区旅游产业的竞争力,构建紧密型和一体化发展的市中区旅游产业,从而为济南市市中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相关借鉴。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目前我国对济南市旅游业发展的相关研究数量较多,研究范围较广,研究方法多样,但是没有关于济南市市中区旅游业发展的相关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吸收国内外专家学者在旅游业发展方面的研究理论和创新成果,利用 SWOT-PEST 模型从政治方面、经济方面、社会方面和技术方面对济南市市中区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现状进行深入剖析,最后根据前面深入分析的问题和矛盾提出了济南市市中区旅游业发展的相关对策与建议,这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对济南市市中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的相关研究,所以对济南市市中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1.2.2.2 现实意义
本研究建立在大量的文献检索和实地调研基础之上,所有数据全部从一线获取,相关分析比较符合济南市市中区旅游业发展现状,所提出的发展对策与建议比较符合济南市市中区旅游业发展实际,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可以直接应用于济南市市中区旅游业未来的发展,同时为济南市其他区(市、县)的旅游业发展和相关研究提供了相关借鉴,所以对济南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旅游
李天元(2003)将旅游(Tourism)的定义进行如下阐述:人们处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常住地前往异地的旅行和暂时逗留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合。从定义中可以看出旅游具有空间的异地性、时间的暂时性、影响的综合性和目的的非移民就业等基本特征。当前旅游至少具有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文化属性以及政治属性等四种属性。
从旅游活动产生的原因看,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是文化属性;从旅游业兴起的原因看,
旅游的本质属性是经济属性[14]。
2.1.2 旅游业
李天元(2003)基于“旅游”的定义衍生出了“旅游业”的定义。旅游业是一项经济性产业,具有综合性、劳动密集、涉外性、脆弱性和季节性等特征。
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开始于欧洲,19 世纪后半叶欧洲旅游活动兴起,旅游业开始繁荣,催生了关于如何促进旅游业经济发展的研究。其研究范围不仅包括各国国内和国际旅游现状,而且包括旅游数据统计、旅游经营以及旅游发展战略分析等方面。旅游经济学在二战之前发展较为缓慢。二战后,主要著作包括德国旅游学家 B.Bohlman 的《旅游学概论》,英国 K.Ogilvy 的《旅游者流动论》等。20 世纪 60 年代,“旅游经济学”作为专有名词多次在西方的学术著作和刊物上出现,成为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旅游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论体系的构建,尚处于翻译引进与研究并重阶段。
.............................
2.2 理论基础
产业经济学是以产业为研究逻辑起点,主要研究科技进步、劳动力等要素资源流动、空间发展与经济绩效的学科以及产业的动态变动规律,主要研究经济数据的工具有计量经济学工具(用 SAS、SPSS 、Eviews 等软件运算),主要分析方法有博弈论分析方法、各种力量博弈、均衡与非均衡分析方法、主要思想来源是哲学中的矛盾对立统一思想、辩证法思想,主要模型来源于自然科学模型。产业经济学是预测性较好的学科。
20 世纪 30 年代,E.H.Chamberlin 和 J. Robinson 开创了关于不完全竞争产业的理论研究。随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Joe S.Bain、Scherer 等人建立了 SCP(Structure-Conduct-Perfor- Mance)模型,并在 1941 年被美国经济学会承认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二战后,产业经济学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并形成两种范式:第一种是西方主导的微观层面的产业经济学,也称为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分为三个层次——公共政策、利用微观模型解释企业组织以及市场策略、产业集中度以及竞争程度的度量。第二种是由日本学者主导的介于微观和宏观之间的中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产业布局、产业关联、产业政策,代表人物有日本的筱原三代平、宫泽健一、佐贯利雄以及美国的 Michael Porter 等。而后产业经济学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出现了霍夫曼定理(Hoffman Theorem)、克拉克法则(Clark Rule)、库兹涅茨法则(Kuznets Rule)以及塞尔奎因-钱纳里模式(Syrquin—Chenery Model)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成果。
旅游产业主要指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各旅游产业要素进一步扩展,各要素相互交织错综复杂成了一个旅游产业链。旅游产业学作为产业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越来越受到学界和政界的重视与关注。旅游产业具有产业发展动力、直接消费动力以及城镇化动力等三大动力效应,在此过程中,旅游要素的汇聚以及旅游产业的发展将会为该地区带来价值品牌效应、提升效应、幸福价值效应以及生态效应等四大效应。
............................
3.1 SWOT-PEST 模型简介 ..................................... 13
3.2 发展现状的 SWOT-PEST 模型分析 ............................. 14
4 济南市市中区旅游业发展相关对策与建议 ............................. 33
4.1 SO 方面的策略 .............................. 33
4.1.1 充分利用政策优势,激发居民旅游需求 ..................................... 33
4.1.2 顺应旅游业发展趋势,积极塑造全域旅游目的地 ....................... 33
5 结论与展望 ...................... 37
5.1 结论 ........................... 37
5.2 创新之处 .......................... 37
5.3 不足之处 ............................. 37
4 济南市市中区旅游业发展相关对策与建议
4.1 SO 方面的策略
4.1.1 充分利用政策优势,激发居民旅游需求
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近几年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因此,市中区应充分利用各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和文件,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充分挖掘全区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底蕴,开发极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提高特色旅游资源的利用程度,广泛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充分激发济南和周边城市甚至全国居民的旅游需求。只有激发居民旺盛的旅游需求才会促进市中区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4.1.2 顺应旅游业发展趋势,积极塑造全域旅游目的地
随着我国经济稳步发展,旅游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近年来居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居民消费结构不断调整,居民对于外出旅游的热情不断高涨,旅游业的发展进入了全域旅游的发展阶段。因此,市中区应顺应全域旅游的发展趋势整合全区的旅游资源,将全区的旅游资源提质增效并转型升级成为全域旅游目的地,从而吸引更多的旅游者,进而促进该区旅游业的发展。
.........................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