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A论文范文怎么写?MPA论文是一门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体系。本文为大家提供了5篇MPA论文范文,供大家写作参考。
MPA论文范文参考
MPA论文范文一:“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选择——来自湖北省P村和G村调研的报告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全员的参与,因此,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农村居民满意度是一个公共性问题。目前,政府、社会、企业都有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但参与效果并不乐观,政府支持乏力、社会参与不足、企业利益导向都会影响乡村建设的进程。基于此,本文在实践调研的基础上,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深入剖析参与主体的具体行动,构建了政府、社会、企业多中心互动蓝图,提出了多主体参与建设“美丽乡村”的行动路径,为多中心治理理论运用于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实践进行了创新性尝试。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三) 样本介绍
1. P村概况
2. G村概况
(四) 本文的研究方法、写作框架及创新意图
1. 研究方法
2. 写作框架
3. 创新意图
一、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阐释
(一) 相关概念界定
1. 乡村
2. 美丽乡村
3. 美丽乡村建设
4. 元治理
(二) 理论阐释
1. 多中心治理理论
2. 多中心治理理论之于研究美丽乡村建设的适用性
二、P村路径:主体、行动、成果与困境
(一) P村建设现状
1. 参与主体及其行动
2. 建设成果
(二) 建设困境
1. 建设规划缺乏现实性
2. 社团组织发展困境重重
3. 农民群体参与不足
4. 人文、生态环境开展不力
三、G村路径:主体、行动、成果与困境
(一) G村建设现状
1. 参与主体及其行动
2. 建设成果
(二) 建设困境
1. 村庄规划缺乏系统性
2. 产业发展持续动力不足
3. 建设资金渠道缺乏
4. 基层组织执行力不强
5. 农民综合素质不高
四、建设路径的比较及建设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 建设路径的比较
1. 路径选择
2. 资金来源
3. 参与主体
(二) 建设困境的原因
1. 政府支持乏力
2. 企业组织帮扶不到位
3. 基层自治组织经验不足
4. 农民主体缺失
5. 参与主体间互动性不强
五、多中心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 政府引导,明确政府责任
1. 强化规划引领,制定“美丽乡村”发展规划体系
2. 大力培育农村民间组织,鼓励其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3. 有效整合资金,构建多中心资金筹集渠道
(二) 企业扶持,注重企业的带动作用
1. 激发企业家参与社会公共服务
2. 以产业为支撑,构建村企合作模式
(三) 农村自治组织管理,充分发挥组织优势
1. 拓宽村民参与渠道
2. 重视乡村精英的积极作用
(四) 农民主体,增强农民参与活力
1. 培养农民参与的民主意识和正确的行为习惯
2. 重视农民文化知识的培育
(五) 参与主体间互动关系的构建
1.多中心参与模式的构建基础
2. 主体间互动关系的构建
结语
参考文献
MPA论文范文二:政府规制视角下的我国网约车监管政策研究
本研究认为政府规制网约车应当从三个方面改进:第一,创新规制思路。对于网约车的规制不能单从行业本身考虑,应当从公共交通行业的整体改革出发;摆脱路径依赖,基于"共享经济"的特性"另起炉灶";从"管制"到"服务",政府监管应当"重保障、轻干预"。第二,引入多元主体互动机制。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建立多部门参与的规制体系;明确市场调节的主导地位,在规制执行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地减少行政权力对行业发展的干预,将行业发展交由市场决定;明确社会主体的角色,尝试多中心的治理方式。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缘起
1.1.2 理论意义
1.1.3 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有关网约车规制的综述
1.2.2 国内有关网约车规制的研究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途径与方法
1.3.1 研究途径
1.3.2 研究方法
1.3.3 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2章 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网约车的概念
2.1.1 网约车的发展历程
2.1.2 网约车的定义与模式
2.1.3 网约车的特点
2.2 政府规制的概念
2.2.1 政府规制的定义
2.2.2 政府规制的特点
2.3 网约车政府规制的理论基础
2.3.1 公共利益规制
2.3.2 规制俘获理论
2.3.3 激励性规制理论
第3章 国内外网约车规制政策梳理
3.1 国外网约车规制概况
3.1.1 新加坡模式
3.1.2 英国模式
3.1.3 美国模式
3.2 国内网约车规制概况
3.2.1 我国网约车政府规制的历程
3.2.2 我国网约车政府规制的原因
3.2.3 我国网约车规制与政策梳理
第4章 我国网约车规制体系评析
4.1 现行网约车体系规制存在的问题
4.1.1 网约车政府规制的必要性
4.1.2 网约车政府规制的理念滞后
4.1.3 规制手段的路径依赖
4.2 网约车规制的政策建议
4.2.1 创新规制思路
4.2.2 引入多元主体互动机制
4.2.3 完善规制手段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MPA论文范文三: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模式研究——以社会组织与政府间权力分配关系为视角
本文从理论建构入手,首先对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理论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现实国情,对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理论进行了深入分析。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构建出中国本土化的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理论即政府主导下的多中心治理,为本文奠定了理论基础。随后,本文对中国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现状进行简单概括。根据已有学者研究,以社区治理主体间权力分配关系和治理主体参与功能两个维度构建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分类模型,将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分为多中心合作治理、政府主导下的多中心治理、全能式治理和资源型治理四种。
MPA论文范文选题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框架
1.5 方法和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2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理论基础
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分析
2.4 政府主导下的多中心治理
第3章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模式的实践分析
3.1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现状概述
3.2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模式划分
3.3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模式的实践
第4章 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模式构建
4.1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模式分析
4.2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最佳模式
4.3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最佳模式构建的现实环境
4.4 构建政府主导下多中心治理模式的思路
参考文献
MPA论文范文四:我国网络募捐治理初探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一种全新的基于网络的慈善模式——“网络募捐”正在迅速兴起。郭美美事件之后,具有官方背景的公益机构在民众中的公信力一落千丈,而另一方面,网络募捐却欣欣向荣。“网络募捐”以网络作为参与的平台,能够吸引更多的参与者,提高公众对于公益慈善事业的关注度,降低了参与的门槛。众多富有爱心的网友的存在,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在生活中遭受重大困难之时,绕过传统的慈善机构,选择成本低、见效快的网络平台进行求助。“
绪论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三) 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3. 研究评述
(四) 研究框架
(五) 研究方法
(六) 论文创新点
一、 网络募捐及其治理概况
(一) 募捐
(二) 网络募捐
(三) 网络募捐治理
二、 我国网络募捐治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政府以监管为主,职能缺位
1. 政府在治理中的现状
2. 政府在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二) 公益组织公信力缺失
1. 公益组织在治理中的现状
2. 公益组织在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三) 网络募捐渠道和支持性机构技术支持有限
1. 网络募捐渠道和支持性机构在治理中的现状
2. 网络募捐渠道和支持性机构在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四) 企业和个人参与刚起步,积极性不足
1. 企业在治理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 个人在治理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三、 我国网络募捐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政府角色定位模糊
(二) 公益组织自身发展不足,与政府关系模糊
1. 先天不足和后天“营养供给”缺失,公益组织自身发展不足
2. 角色定位不清,与政府关系模糊
(三) 信息公开、透明机制未建立
(四) 多元监管机制处于空白状态
(五) 多元主体各自为战,治理效率低下
四、 我国网络募捐治理模式的构建
(一) 我国网络募捐合作共治模式的提出和优势
1. 合作共治模式的提出
2. 合作共治在我国网络募捐治理中的优势
(二) 我国网络募捐合作共治模式的基本内容
(三) 我国目前构建网络募捐合作共治模式的难点
1. 公益组织与政府缺乏合作
2. 合作共治主体结构的稳定性不强
3. 治理主体责任划分不清
(四) 我国网络募捐合作共治模式构建的具体路径
1. 准确界定各主体角色和行为规范
2. 建立合作互惠的共识和行动策略
3. 有效制度安排保障合作共治模式的构建
4. 实行网络化治理方式
5. 改进民间力量与政府的合作模式,加强互动性
结语
参考文献
MPA论文范文五: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公共政策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公共政策评价是政府政策周期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获取公共政策效率、效果、效益等方面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作为政策调整或制定新政策的重要依据,而这也是公共政策评价主要价值所在。遗憾的是,现实中公共政策评价结果的利用率并不,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公共政策评价质量不高。因此要改善公共政策评价结果实际利用少的情况,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公共政策评价的质量。而要实现这一点,选择合适的公共政策评价技术和方法尤为关键。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三) 文献综述
(四)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五)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公共政策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概述
(一) 公共政策评价的概念及其基本方法
1. 公共政策评价
2. 公共政策评价的基本方法及其不足
(二) 层次分析方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介绍
1. 层次分析方法及其产生背景
2. 模糊数学及模糊综合方法评价方法的产生
3. 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基本概念
二、公共政策评价中运用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意义及可行性
(一) 公共政策评价中运用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意义
1.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提高了评价的科学性
2. 方法组合避免了采用单一方法的局限性
3. 为多因素和模糊性的政策评价提供了可行的思维框架
4. 系统分析政策效果的有效工具
5. 简便易行,易实现评价的计算机化
(二) 公共政策评价中运用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分析
1. 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适用范围
2. 公共政策评价的特点适合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条件
三、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公共政策评价中的具体运用
(一) 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公共政策评价中运用的基本思路
1. 层次分析法——指标权重的确定
2. 模糊综合评价——计算综合评价结果
(二) 公共政策评价中运用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基本过程
1. 构建政策评价的指标体系
2. 进行政策评价数据采集
3. 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4.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5. 政策评价结果的解释
(三) 公共政策评价中运用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1. 主观性偏大问题
2. 评价结果不一的问题
3. 标度问题
4. 信息丢失问题
5. 重复计算问题
(四) 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公共政策评价中运用的计算机实现
1. 计算机实现的必要性
2. 计算机实现的优越性
3. 可实现算机化的内容
4. MCE软件及其操作
四、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我国公共政策评价中的应用
(一) 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我国公共政策评价中应用的现状
1. 基于对学术文献的分析
2.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
(二) 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我国公共政策评价中运用不足的原因分析
1. 研究者认识水平及主观价值的制约
2. 公共政策评价本身的特殊性
3. 方法本身的限制
4. 基础理论研究不足
5. 计算机实现软件存在缺陷
(三) 完善我国公共政策评价中运用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对策
1. 注重研究者科学素养的培养
2. 逐步推广方法的运用
3. 加大对方法指导力度
4. 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
5. 加快设计和开发计算机辅助系统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论文写作涉及到的论文选题、标题、摘要、提纲、开题报告、答辩等方面,本网都有为大家提供相关的写作素材,有任何问题,欢迎随时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