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通过以赣榆区新乡贤工作为案例进行研究,总结工作经验与成果,分析新乡贤参与乡村社会治理遇到的困境与原因,包括与乡村治理主体关系尴尬、本土与在外新乡贤比例失衡、部分乡贤组织未有效发挥作用、新乡贤自身存在一些缺陷等,从实际出发提出加强新乡贤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对策,包括加强新乡贤挖掘培育力度、加大新乡贤优惠政策提高政府激励扶持力度、发挥新乡贤文化力量推动基层民主发展、发挥新乡贤文化力量保障乡村社会秩序稳定。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我国一直十分注重“三农”问题,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将其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七大战略之一,更能看出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2018 年 2 月 4 日,中央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科学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为什么还要建设乡村、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么建设乡村”等一系列问题,为我们在新时代解决好“三农”问题指明了方面,提供了根本遵循。
但是想要发展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群能够发展好、服务好乡村的人才十分关键,如何能够找到一批扎根乡村、热爱乡村、愿意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的人才呢?乡贤这个群体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当中。一提“乡贤”这个词,人们意识中首先浮现的就是旧社会中的土豪、劣绅,是一群压榨百姓的人。其实“乡贤”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皇权不下县”的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特有的概念,曾经在基层地方治理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随着新中国的到来,社会不断进步,基层实行民主自治之后,“乡贤”这一概念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们需要的乡贤已经与传统意义上的乡贤存在了一定的差别,我们将那些生长在农村并从农村之中脱颖而出的,有着高尚的品德以及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愿意投身到乡村建设中,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力量的优秀人才称之为“新乡贤”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基层在乡村治理方面的投入逐年加大,新乡贤成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乡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很好地切入点。2014 年《光明日报》陆续推出“新乡贤—新农村”的专题报道,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讨论。2014 年 9 月,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中宣部部长刘奇葆要求创新发展乡贤文化,随后 2015、2016、2017、2018 连续 4 年,中央 1 号文件都对“新乡贤”提出有关要求,强调要培育新乡贤文化,这体现出党和国家对新乡贤的关注与重视,全国各地研究新乡贤的热潮由此展开。
...........................
1.2 研究意义
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乡村社会治理有了新情况、新要求,需要我们找寻新的解决路径。新乡贤作为一种新的补充力量参与到乡村治理当中,能够利用其自身的威望和资源促进乡村建立有序地秩序,维护群众的利益,完善基层治理体系。
1.2.1 理论意义
在我国当前乡村治理的现状下,新乡贤凭借广泛的社会关系和较高的个人威望,作为乡村治理的补充力量,能够很好地维护广大村民的根本利益。新乡贤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研究有利于丰富新型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基层自治理论的实践。本文收集了赣榆区在新乡贤文化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经验与成绩,结合实地走访,与政府管理人员、新乡贤及普通村民进行访谈,了解赣榆区新乡贤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情况,明确新乡贤是加快乡村经济社会建设的参与者、培育新乡贤文化的践行者、构建乡村“三治一体”的推动者。在调研的过程中分析当前新乡贤参与乡村社会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疏漏之处,从而以小见大分析其中的共性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1.2.2 现实意义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稳定繁荣事关国家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历年来的中央和政府重要文件都十分重视农村问题,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背景下,由于乡村人口大规模外流、乡村治理内容不断复杂化、乡村治理主体效能不高等问题的出现,对乡村治理造成新的困境。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有利于丰富乡村治理主体结构,培育壮大乡村自治社会组织,使乡村治理更加科学有效。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增强乡村共同体意识、提高村民的自治能力,能够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前我国不同地区新乡贤参与乡村社会治理有着明显的地方特色,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不能盲目推广。在各地实践的基础上分析共性问题,研究解决对策,从而形成一种基础的新乡贤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模式,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的进行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第 2 章 新乡贤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相关内涵
2.1 传统乡贤与新乡贤
2.1.1 传统乡贤概念
“乡贤”一词根据我国现有文献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末年,是由祭祀先礼而来的。到唐朝时期,文献中的乡贤主要指那些有真才实学并且受到乡民推崇的地方代表。发展至明朝后,乡贤主要是指那些被村民认可的在乡村之中具有较高威望能的贤能之人。明朝嘉靖十三年时官方对“乡贤”进行了定义:“生于其地,而有德业学行著于世者,谓之乡贤。”①由此可知传统乡贤主要有几方面特征:一是具有地域要求,必须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二是要有高尚的品德、突出的功绩、良好的学问且被世人所知。三是声望学识等要得到社会各界的称誉认可并广泛传播。乡贤的起源和发展与我国封建王朝的人才选拨制度和传统农耕社会的经济基础密切相关,尤其是在科举选士的制度建立之后,许多学子为了能够走上从政的道路,十年寒窗苦读,拥有了渊博文化知识和高尚的品行与能力。但是能够通过科举考试出仕为官的只有少数,那些落榜回乡的学子凭借着他们的知识和能力成为了古代乡贤的重要来源。一直以来,乡贤群体就在政府与人民之间起着十分重要的纽带作用,对中央的意志和政策更好地在地方上实施起着极其关键的推动作用。乡贤作为百姓的重要代表,和群众之间联系十分密切,能够更好地了解基层社会的真实情况,利用群众对他们的尊敬和推崇成为乡间的“话事人”,更好地有针对性地为民众发声,较为客观的向统治阶级反映存在的社会问题,极大地缓解了封建时期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2.2 乡村治理
2.2.1 乡村治理的概念
徐勇认为,乡村治理是直面乡村的实际问题,通过解决乡村面临的问题,实现乡村的发展和稳定。①贺雪峰认为乡村治理是指如何对中国的乡村进行管理,或中国乡村如何可以自主管理,从而实现乡村社会的有序发展。②党国英认为,乡村治理是是指乡村社会处理公共事务的传统和制度,包括选举政府首脑、监督政府工作和设置政府更迭的程序,也包括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能力,以及居民对这些制度的服从状况。③曲延春、王成利认为,乡村治理是指以促进农民增收、增进农民福祉为主线,以实现乡村“善治”为目标,由政府、乡村社会组织以及农民个人等多元主体对乡村社会共同管理的过程。④朱启臻认为,乡村治理实质是在遵循村落价值体系基础上,沿着村落文化谱系,实现传统自治、德治与现代法治的融合。⑤通过对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了解到,他们都认为乡村治理要有多元的乡村治理主体和以乡村利益为核心的治理目标,因此本文认为乡村治理是指多元化的乡村治理主体以乡村公共利益为核心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乡村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过程。
2.2.2 我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
我国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视乡村社会治理,如何能够有效地实现对乡村社会的治理一直是历朝历代政府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自秦汉“废封建、设郡县”之后,传统乡村社会逐渐形成了以保甲制度为行政末梢,以士绅为政府与乡村社会的纽带,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经济基础,充分利用宗族组织的整合控制作用,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乡村治理秩序。①在 20 世纪之后,国家希望能够对基层进行更加有效地控制,使国家权力能够向农村地区更加深入。满清政府时期,中央统治阶级提出了乡镇自治,但是乡镇自治的目的并不是让村民真正的自己管理自己,而是为了更加方便的管理和控制乡村,将基层的自治机构能够纳入到国家整体的政权体系之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家实行乡镇保甲制,将县以下的行政机构调整为县、乡两级,并且在乡镇一级实行党政合一的政权形式,成立国民党的组织机构。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我国开始实行人民公社制度,将国家权力全面介入到乡村的日常生活之中,实现了国家权力与农村社会关系的全面重构。1982 年,村民委员会这一制度正式写入宪法,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府承担行政管理职能,村民委员会作为自治组织依法自治,乡政村治的治理模式正式形成。在近两千年的时间里,乡村基层治理随着社会制度变化、经济社会发展、统治者需要等不同原因不断发生着变化,具有不同的时代特色。
..............................
第 3 章 新乡贤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现状...................................19
3.1 连云港市赣榆区基本情况 ............................. 19
3.2 连云港市赣榆区新乡贤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 19
第 4 章 新乡贤参与乡村社会治理遇到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24
4.1 遇到的困境 ........................................ 24
4.1.1 与乡村治理主体关系尴尬 ............................... 24
4.1.2 本土与在外新乡贤比例失衡 .................................... 24
第 5 章 加强新乡贤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对策建议......................... 28
5.1 加强对新乡贤的挖掘培育力度 ................................. 28
5.1.1 多方位挖掘新乡贤资源 ............................... 28
5.1.2 加强对新乡贤的培养 ............................ 28
第 5 章 加强新乡贤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对策建议
5.1 加强对新乡贤的挖掘培育力度
5.1.1 多方位挖掘新乡贤资源
新时代的新乡贤是一个范围很广的群体,只要是拥有优秀的品德且全心全意为乡村发展出力、为乡村振兴做贡献的人,都可以纳入新乡贤这个群体。要全方位、多角度地挖掘新乡贤资源,不仅要把村中原有的德高望重或者有优秀才干的人纳入新乡贤群体,还要以乡情为纽带,用家乡求贤若渴的热情吸引那些虽然退休但是没有回到家乡,有着广泛的资源和优秀才干的成功人士或老干部投身于家乡建设当中。要平衡新乡贤群体的年龄结构与性别结构,多将一些年轻有为的优秀基层干部、能够带领群众发展的年轻生产大户、有文化有思想的新时代女性纳入新乡贤的群体。广泛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家乡的发展动态和新乡贤推动家乡发展的事迹,出台各类优惠政策并对外公布,有效地吸引在外优秀人才和想要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人们到这里干事创业。利用科技手段,各级政府由专门部门建立和管理新乡贤数据库,及时更新人员信息和动态,有效地整合新乡贤资源,最大限度地用好新乡贤的力量。
5.1.2 加强对新乡贤的培养
对新乡贤的培养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对现有新乡贤的培养,虽然新乡贤群体中都是有能力、有见识、有威望的人,但是他们有些长期在外居住和发展,对家乡的情况只能通过新闻和传闻进行了解,达不到全面彻底的程度;有些虽然长期在家乡居住,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技能和文化水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要补充新的知识。这些都需要政府加大培养力度,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通过实地考察、政策讲座、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帮助新乡贤了解家乡情况,熟悉各类方针政策,提高自身素质,能够在乡村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是对后备新乡贤的培养,选择一批有一定文化基础、愿意投身家乡建设事业的年轻人作为后备新乡贤进行培养,根据不同的需求针对他们的思想道德、知识技能、方针政策等专门请人授课,引导他们参与乡村的农业生产、教育文化、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各项公共事务中去,用新思想、新技能带动群众致富,涵育文明乡风。
..........................
结语与展望
结语
随着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基层在乡村治理方面的投入逐年加大,乡贤这一群体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飞速发展,乡村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新乡贤作为乡村社会治理的一个新型主体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通过对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学习和理解,归纳出新乡贤是有着良好的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在某个领域具有优秀的才能,对乡村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支持乡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愿意为乡村建设贡献力量,对乡村振兴战略起着重要推进作用的在家乡或者不在家乡的人才。乡村治理是多元化的乡村治理主体以乡村公共利益为核心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乡村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过程。新乡贤参与乡村社会治理能够在经济、文化、乡风文明、矛盾纠纷、环境保护、公共危机事件应对等多方面发挥出桥梁、智库、榜样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以赣榆区新乡贤工作为案例进行研究,总结工作经验与成果,分析新乡贤参与乡村社会治理遇到的困境与原因,包括与乡村治理主体关系尴尬、本土与在外新乡贤比例失衡、部分乡贤组织未有效发挥作用、新乡贤自身存在一些缺陷等,从实际出发提出加强新乡贤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对策,包括加强新乡贤挖掘培育力度、加大新乡贤优惠政策提高政府激励扶持力度、发挥新乡贤文化力量推动基层民主发展、发挥新乡贤文化力量保障乡村社会秩序稳定。
由于本人知识储备、能力、精力有限,对学术界在新乡贤与乡村治理研究方面的成果了解的不够深刻全面,存在一定的疏漏;采取的数据资料主要为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主要体现了东部沿海地区的情况,虽然对其他地区新乡贤工作的先进经验有所借鉴,但对中、西部情况的研究还存在欠缺;语言文字不够精简凝练,文章的结构也还有优化的余地。希望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新乡贤参与乡村社会治理这一课题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形成更多有价值的理论成果,为各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乡村治理效能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略)
新乡贤参与乡村社会治理探讨——以连云港市赣榆区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MPA论文,新乡贤,乡村治理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