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在推进创新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也涌现出一些新的问题,这与当下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密不可分。基于多变的国内治理环境,社会风险和社会矛盾更加凸显,多元治理主体利益容易发生突变,网络信息技术变得不可预测,同时缺乏具体的规范条例用于维护新增的社会情况,但是社会治理往往需要创新,如何在守旧和创新之间维持平衡,维护社会力量均衡发展,是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创新治理中既要学习以往成功经验,又要敢于突破自我,运用新理念、新手段解决社会问题,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新理念和新目标,是我国从全局角度提出的新的治理方向,是建设市域社会治理的最终归宿,也是建设市域社会治理的总指导。在全面推进社会改革的进程中,我国将社会治理同平安中国联系起来,建设高水平平安中国,已成为新的时代命题,在这一过程中,将市域社会治理作为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敲门砖,打破以往一片式的治理模式,分区域、分地点、分步骤的开始全新的社会改革。并且为保证市域社会治理的合法性和重要性,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党和政府将市域社会治理重点纳入国家的纲领性文件中,这是对市域社会治理在政治领域的新的认识,是社会治理新的突破口。我国始终坚持以党的指令作为社会的发展方向,以人民的利益为治理起点,以具体地方特色为治理基础,因地制宜,倡导全国各市域结合自身特色,构建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从社会管理发展到社会治理,不仅仅是政府模式转变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国家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转变。二者最大区别便是“管理”与“治理”,从参与主体来讲,“管理”是以政府为主导,“治理”是集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尤为关注政府对于社会的积极回应;从治理的方式来讲,“管理”依靠政府方式为主导,“治理”依靠各级党政机关、社会组织以及公民的共治,并依靠信息技术进行大数据处理自下而上的对社会诉求给予回应;从治理内容来讲,“管理”仅局限于社会治安,“治理”由社会治安转变为对国家以及整个社会的治理;从治理目标来讲,“管理”是维持社会稳定,“治理”是激发社会各主体活力,建设有特色的社会模式。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现阶段,我国已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作为党和政府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方向和工作重点,并且从各个方面创新社会治理,并纳入国家纲领性文件,种种现象充分证明我国对加强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和推进现代化建设刻不容缓。有了国家的号召,学术界有不少学者不断就如何实现现代化进行了不断地探讨,也形成了一系列的实现路径,但是对于市域社会治理的研究由于是一个新型命题,对其研究仅停留在政府理论方面,更多的是各城市在自己市域范围内的积极探索和试点。市域社会治理是以“视域”角度出发,以往的视域是停留在县域和社区两个主体上,且侧重于谁治理、怎么治理、怎么完善。本文将从市域角度出发研究社会治理。从字面意思可以看出市域社会治理是在市级城市开展的落实工作,同市级政府一样,市域社会治理的作用同市级政府一样,具有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作用同时也为基层开展社会工作作典范,发挥着链接上下的作用。
(1)宏观层面的研究
“治理”一词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首次引入中国,在中国最初作为国家治理而出现,最初分为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此后俞可平以为国家治理区别于统治、区别于治理,国家治理的最终目的是走向善治,善治不仅注重对政府治理提出要求,而且对社会提出要求,理想模式便是社会和政府处于平衡状态。[1]燕继荣认为国家治理的中心是理顺官民关系,这种官民关系依靠制度建设予以规范,从制度的性质、功能以及评价体系,主张从基础、基本、具体制度三方面架构其国家治理的制度体系。[2]褚松燕对治理提出了一套评估体系,认为治理评估区别于政府绩效评估,包括权力和公民两大主体,得出由制度、过程、结果的三位评估体系,有效改善治理效果。[3]陈志勇、卓越认为体系、能力、现代化是治理体系评估的三大坐标,并主纵向与横向的治理进行比较,主张静态评估与动态评估相结合。[4]程倩认为社会管理创新是在政府管理模式与社会关系中进行反思,以服务型政府为契机,探索二者的平衡。[5]除此之外,仍有许多学者对治理进行研究,但研究方向基本相同,主要是社会治理与政府治理的关系、社会治理的评估、治理的最终落脚点。
......................
第 2 章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市域
我国对于城市级别的划分主要分为四个层级,包括省、市(地级)、县、乡四级。第一级市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在内的省级行政单位;第二级市包括地区、盟、自治州、市(地级)在内的地级行政区;第三级是包括县、自治县、旗、自治旗、市(县级)、市辖区、林区、特区在内的县级行政区;最后一级则是包括乡、民族乡、镇、街道、苏木、区公所在内的乡级行政区。对于市的划分,我国将其分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包括设区的地级市和不设区的地级市)、县级市,并且由于地级市为二级行政区,具有一定的规模,在我国城市当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与典型性。为此,市域社会治理研究以地级市这一角度进行理解。
关于“市域”的界定,在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市域”是指地级市所在范围的行政区域;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市域”是指设区的行政范围,其中包括(包括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前者所指的“市域”是地级市所管辖的所有行政区域,包括城镇区,农村地区;而后者所指的“市域”除包括地级市外,还包括省会城市,且以市域治理的城区为重点。市域就是根据我国对于行政区域的划分而进行的,但是市域社会治理在一定程度上也模糊了这种行政区域的划分。
本文是以山西省的省会太原市为例,符合前者的概念界定。所以本文的“市域”是以市以及市范围内的城区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市级层面下,在市所管辖范围内规划和实施的社会治理。
.............................
2.2 理论基础
2.2.1 元治理理论
元治理理论,是一种要求政府、市场和公民协调治理的理论,强调宏观掌握治理格局,继承和延伸了治理理论的内容。该理论强调政府作为一种治理条件,借助科层体系、网络治理和市场治理相结合,建设共治的社会格局,已取得更加优秀的治理效果。元治理研究真将其看做一种整合社会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可以有效调节政府单一治理和不同主体治理模式的问题,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工作。本文将社会、群众、政府等主体进行优化整合,利用政府的科层机制、社会的网络工具、群众参与治理,将三者进行整合,不再单单依靠某一主体单打独斗去处理问题,强调社会公共治理,一起发展。
2.2.2 多中心治理理论
多中心治理顾名思义是依靠多个中心进行社会治理,迈克·麦金尼认为是一中秩序,多中心共同组成一种新的组织秩序。文森特·奥斯特罗姆承认了这种社会治理秩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由此首次提出多中心治理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是一个动态调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自发性”,依靠各个参与主体自发动力,组织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秩序,从而实现自主治理。并注重给与个社会主体以一定的社会空间,既是独立个体又是相互联系的组织,促进彼此相互与竞争,已达到社会利益的组大化。
多中心治理理论是以文森特·奥斯特罗姆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要对地区进行行政管理,以降低政府成本为目的,要联合社会,激发社会活力,让社会问题从哪产生从哪解决。市域治理虽不是对社会进行行政管理,但是依靠社会自身解决社会问题,市域治理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也是尽可能由社会自己负责,从而间接提高政府资源的利用率,活跃市场。
......................
第 3 章 太原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现状..........................16
3.1 太原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具体举措........................16
3.1.1 全面推进“三社联动”和“六化驱动”...................16
3.1.2 学习“枫桥经验”,排查社会矛盾.......................18
第 4 章 太原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问题及原因分析...................27
4.1 太原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问题.....................27
4.1.1 多元主体利益混乱,难以协调.....................27
4.1.2 社会治理组织分散,发育不成熟.........................27
第 5 章 太原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建议....................34
5.1 加强政治引领,统一多元利益.........................34
5.2 强化统筹机制,整合社会资源.........................34
第 5 章 太原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建议
5.1 加强政治引领,统一多元利益
处于多元治理格局中如何调配各主体利益,社会主体加入到市域这一治理队伍中来,是面对利益尤为重要的部分,在这一过程中,必须确定发挥主体引领作用,将党的凝聚力分散在治理工作中。
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的优越性。市域社会治理中党委领导要自上而下贯穿,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发挥党在社会治理中的统筹力和引领力,同时要加强党的队伍建设,开展主题教育,升华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将治理理念切实转变为党在社会中的治理优势。
其次推动政府改革,强化绩效考核。政府是推进社会治理的推进者,担任社会治理工作的布局规划,政府要优化治理职能,深入基层,把握市域社会治理的实时情况;同时加强政府模式的扁平化建设,构建上通下达的政策传递模式;政府考核部门要制定相应的工作绩效标准,激发公务员工作激情,做到赏罚分明。
最后发挥区域联动效力,优化治理格局。如今的市域治理格局大都是独立社区范围内的自行建设,往往造成彼此之间的独立分化,不利于整个城市格局的优化,健全公众表达机制,强化区域间联通渠道,加强保护机制,有效发挥区域联动在市域治理中的效应。
......................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我国根据现有国情做出的一大重要实践探索,有着特殊的意义。首先是定位特殊,是在我国行政划分基础上再市域范围内的具体治理活动,其次是在防控社会风险作用特殊,市域是观察社会风险的晴雨表,维持安全的主阵地,满足人们需求的大平台,最后是具有管理优势,市域可以自主制定社会政策,具有解决社会问题的资源,可以大胆尝试模式探索。基于国家大针方针的提出,本文围绕在党中央的周围,以国家发展理念出发研究太原市域社会治理,分析其治理基础、创新措施,并基于当前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现如今,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已经成为全国社会治理的主要模式,如何探索出一套具有普适性的治理模式,是当前市域社会治理的重点。为此,要开展无数的社会实践,在各个市域范围内结合具体情况,融合以往治理经验,探索出具有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治理模式。国家对此展开评选活动,选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成功案例进行表彰,作为借鉴模式。
在推进创新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也涌现出一些新的问题,这与当下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密不可分。基于多变的国内治理环境,社会风险和社会矛盾更加凸显,多元治理主体利益容易发生突变,网络信息技术变得不可预测,同时缺乏具体的规范条例用于维护新增的社会情况,但是社会治理往往需要创新,如何在守旧和创新之间维持平衡,维护社会力量均衡发展,是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创新治理中既要学习以往成功经验,又要敢于突破自我,运用新理念、新手段解决社会问题,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参考文献(略)
太原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MPA论文,市域社会治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MPA论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