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冲突类群体性事件的演化机理范文研究——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研究视角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6882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研究发现旅游主体通过参与旅游活动所进行的交往互动构成了各种交换关系,旅游群体性冲突是交换关系向交换冲突的演变。社会交换的演变不仅受到交换关系的内在作用,还受到交换关系外部结构等外在环境的约束。在旅游冲突类群体性事件中,旅游主体间交换利益受损、由资源不均导致的权力分化、政府管监管不力、制度缺失、信息传播以及形成的群体怨恨情绪构成了其演化的结构性条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如今中国旅游业的发展速度提高,随之而来的是旅游地居民与当地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外来开发商、游客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或是基于旅游收益分配的不公,或是对旅游经营管理权的不当竞争,再或是旅游地环境、基础社会和文化习俗的破坏等,旅游领域的冲突日益复杂和加剧。当协商或法律制度等和平手段都无法解决时,冲突就会衍生为制度外的、对社会稳定具有极大危害性的群体性事件。近些年我国学者开始逐渐重视旅游领域内的冲突研究,对旅游领域冲突事件的研究内容较为广泛。研究者们主要关注旅游协作、社区参与、少数民族旅游地发展等研究内容,且大部分研究以利益相关者为切入点。然而对于旅游冲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则很少有人关注,旅游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原因及其演化机理相关研究更是寥寥无几。本文旨在通过理清旅游主体间的动态交换过程,探究各类旅游冲突演变成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和演化机理,提出维护旅游主体交换稳定、缓解各类旅游冲突、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应对之策,为政府相关部门的治理出谋划策。
二、价值意义
用社会交换理论分析旅游冲突群体性事件,有利于对不同交换主体间的交换行为、形式以及结果的分析,明确各主体的利益差别,把握矛盾的关键,在理论上丰富了旅游冲突群体性事件演化机理的研究。此外,以往的研究着重于旅游群体性事件中某个特定案例的分析,没有对旅游冲突群体性事件进行整合分析,对现实的指导意义极其有限。本文专门对旅游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进行了整理分类,全面剖析了各类旅游冲突群体性事件的演化机理,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该领域的研究内容。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指对相关信息和文献资料的研究。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收集、归纳、整理,大致了解研究对象的整体情况,对此形成系统科学的认知。本文一方面搜集整理与旅游冲突、群体性事件有关的文献资料,按照研究标准进行归类和分析,以便尽可能详细地掌握旅游冲突类群体性事件演化机理的理论体系,为文章构建理论框架。另一方面利用新闻报道、微博、贴吧、网站论坛等网络渠道以及相关期刊、报纸等官方资料,搜集旅游冲突类群体性事件的典型案例,选取尽可能完整的、信息可靠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别对选取的旅游冲突类群体性事件的具体案例进行客观描述,为旅游冲突类群体性事件演化机理的研究提供实践依据。
(二)案例分析法
本研究主要借助中国知网,通过“旅游”+“群体性事件”的关键词检索方式,整理归纳各类文献和案例资料;并利用百度、搜狐等互联网搜索工具,以及人民网、新浪网、每日经济新闻等主流新闻网站,检索关键词“旅游”、“冲突”、“突发性”、“群体性事件”,收集近十年来的旅游冲突群体性事件,并在其中选择三类反映旅游主体冲突的典型旅游冲突群体性事件。从微观层面到宏观层面,对事件的演化机理进行梳理、剖析、归纳,在社会交换理论和相对剥夺感理论的双重视角下,探寻各类旅游冲突群体性事件内部的演化发展规律,为解决我国旅游冲突群体性事件问题提供实证依据。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框架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旅游冲突类群体性事件
国内学术界目前对群体冲突事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称呼,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突发性对抗事件等概念层出不穷。郑旭涛将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定义为由一群人参与的缺乏法律依据的集体抗争,该行为使得公共权力机构被卷入,并在一定程度上危害了社会稳定。36基于对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界定,旅游冲突群体性事件可以被视为旅游领域内的群体性事件。目前学界并没有对旅游领域内的群体性事件形成一个权威的定义,国内学者对旅游冲突群体性事件的界定主要依据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细化,对其称谓也有所不同,如“涉旅群体性事件”、“旅游突发事件”“旅游冲突”等。很多学者依据不同的理论和视角提出了合理的解释与观点。例如,张明军将旅游领域中的群体性事件命名为涉旅群体性事件,是指在旅游过程中因各主体的利益冲突所引发的群体冲突行为。他依据冲突双方参与的主体将涉旅群体性事件分为四类:一是旅客与导游的冲突;二是导游与旅游治理部门的冲突;三是游客与旅游管理部门的冲突;四是游客内部群体的冲突。钟洁将旅游社会冲突定义为旅游者、当地社区、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和外来旅游开发商等利益群体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对信仰、权利、地位、价值观念、利益分配方面的差异感到不平而发起的群体对抗行为。38熊礼明主张游客和旅游目的地居民在参与旅游过程中,会因为价值观、文化差异、行为方式、沟通障碍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引发了旅游冲突。39原亚飞认为旅游冲突包括经济利益冲突、文化冲突和服务冲突几类,因此将旅游冲突定义为旅游活动开发与发展过程中,旅游相关者在经济、文化或服务等方面的利益受到损害,从而引发的对抗活动。
.....................

第二节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一、结构主义倾向的社会交换理论
(一)社会交换过程
社会交换理论是由霍曼斯首先提出的,但是他只介绍了个体层面的社会交换,没有涉及宏观结构的社会交换研究。相比霍曼斯,布劳更注重用社会学的研究视角来观察社会交换行为,他强调个体交换行为向宏观社会交换的转变,重视交换行为的产生和维持。在布劳看来,交换关系隐藏着社会的不公平,不公平的社会交换导致了交换分化和权力的产生,权力的合法化为个体间的整合施加压力,促使集体组织的形成,社会交换进入宏观过程。在宏观结构中,群体组织间的交换过程同个人交换过程相似,同样产生了集体间的相互吸引、交换、规范、权力、政治权威以及反抗和冲突。布劳的社会交换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吸引。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期待的报酬,既包括爱、荣誉、社会地位、尊严等内在报酬,也包括金钱、服务、商品等外在报酬,正是这些报酬使得人们被吸引到社会交换中去。当人们发现某一主体拥有自己所需的社会资源,并且自己也可以提供给对方其所需要的报酬,两者间就产生了交换吸引。
(2)竞争。交换吸引只是交换关系建立的动机,在报酬吸引的基础上,交换主体需要对成本和收益进行权衡,进而选择最有利的交换对象,推动交换关系的形成。基于此,每个交换主体都尽可能显示自身提供报酬的能力,试图占据交换竞争的有利地位,以促成交换关系的顺利进行。
(3)分化。在社会交换过程中,交换主体实现报酬能力的大小往往受到主体地位和资源所有的影响。不同主体在资源拥有上的差异以及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导致交换竞争出现分化。占据优势地位的主体能够支配的资源更多更有效,有助于其顺利实现交换,乃至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那些处于较低社会地位的人,由于在资源支配上受限,往往很难实现其应有的报酬期待,产生交换分化,形成不公平的交换关系。

....................

第三章 案例引入与阐述 ........................ 19
第一节 社区居民与政府间的旅游群体性事件 ........................19
一、“峨眉山堵路风波”群体性事件概述........................19
二、具体演化过程....................20
第四章 交换关系下旅游群体性事件的演化机理分析 .......... 36
第一节 群体性冲突与社会交换的关系 ..............................36
一、旅游社会的交换过程分析..................................36
二、旅游群体性冲突是交换关系向交换冲突的演变................38
第五章 旅游冲突类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困境 .................. 55
第一节 微观意义上内部交换关系的治理困境 ........................55
一、交换主体观念意识相悖........................55
二、主体交换权力及能力差异大.....................55

第六章 旅游冲突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机制

第一节 平衡旅游主体间的内部交换关系
旅游社会中两极分化的交换结构容易引发巨大的社会冲突,产生群体性事件事件,直接影响旅游市场的秩序和旅游目的地的稳定。因而作为交换调节方的政府,首要关注的焦点在于平衡每个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平衡各旅游主体间的交换关系,有效预防权力分化下的巨大的结构性矛盾。布劳在交换理论中指出,交换冲突的根源之一在于制度无法实现价值观,促使相对剥夺感的产生。为此,他提出共享价值观和制度化两个概念,在揭示社会冲突产生原因的同时,意在帮助社会冲突的解决,推动社会发展与变迁。
一、树立公正平等的共享价值观
布劳在社会交换理论中提出了共享价值观这一概念,在他看来,共享价值观是关于公平的社会规范,为交换的公平性提供了标准,正是这个社会规范使得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直接的和间接的交换活动成为可能。具体来讲,共享价值观是用来规范各交换主体在互动过程中的行为的交换准则。交换者可以提前建立关于报酬和成本均衡、互惠原则、公平原则等交换共识。旅游交换关系是一种宏观交换网络,不仅包括个体间的互动,还包括群体或组织间的交往,交换形式包括直接交换和间接交换等类型。共享价值观为交换主体们提供了相同的文化背景,大大减少群体交往过程中的摩擦,有利于调节旅游交换这类宏观交换关系的稳定。
公正、平等是社会交换过程中最为基本的共同价值观。公正平等的价值观作为交换主体在交换过程中共同遵守的规范,能够很好地联系各主体的交换关系,不仅确保了各群体成员参与交换互动的利益需求,还促进了交换主体彼此之间的沟通。前文指出,在旅游交换关系中,无论是导游和游客的冲突,还是社区居民与政府、旅游企业相互间的冲突,亦或是游客与旅游地居民的冲突,是由于观念意识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在交换过程中出现报酬和成本的失衡,由此导致旅游主体交换关系的不平等。当报酬受损但资源地位较低的人发现,通过服从能够换来自己所需的报酬且大于拒绝交换所带来的损失时,交换双方能够暂时达成交换条件,遵守互惠、公平价值原则,促成旅游社会中交换关系的整合。然而当交换主体的报酬期待改变,现有的交换利益已经不能再满足群体需求时,原本服从的一方会逐渐感到不公平,对交换关系的不满情绪不断累积,最终形成相对剥夺的负面情感,引发群体反抗与冲突,打破交换关系原本的平衡。
........................

结语
由于涉及主体多、影响范围广、社会危害性大等特征,旅游冲突类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当前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实现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研究的话题。与当前更多对部分旅游冲突类事件发生的原因研究不同,本文运用社会交换理论中“交换关系”、“权力与冲突”、“共享价值观”、“制度化”等多个研究观点,借助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从微观案例切入,通过观察总结我国旅游冲突类群体性事件的具体演化过程,对其演化方式、过程、机理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冲突主体之间的交换互动关系,归纳旅游冲突类群体性事件的演化机理,并提出相对的治理对策。
研究发现旅游主体通过参与旅游活动所进行的交往互动构成了各种交换关系,旅游群体性冲突是交换关系向交换冲突的演变。社会交换的演变不仅受到交换关系的内在作用,还受到交换关系外部结构等外在环境的约束。在旅游冲突类群体性事件中,旅游主体间交换利益受损、由资源不均导致的权力分化、政府管监管不力、制度缺失、信息传播以及形成的群体怨恨情绪构成了其演化的结构性条件。其中制度缺失为旅游社会中交换关系向失衡演变提供外在变量,在交换资源不均推动权力分化的作用下,形成交换失衡的局面,经由弱势旅游主体对交换利益受损的感知,以及群体信息传播等外界因素作用,导致群体情绪产生变化,再加上政府应急管理的不到位,形成旅游冲突类群体性事件演化的直接推动力。旅游社会中的交换关系复杂,在治理方面存在很大困境。微观上包括旅游主体观念意识差异、主体间交换能力差距大;宏观上包括法律制度缺陷,以及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不足等。基于此,我们首先需要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树立公正平等的共享价值观,并形成制度化保障,逐步实现各旅游主体间交换关系的平衡。其次,通过增权的手段提升社区居民、游客等弱势群体的主体意识以及参与旅游开发、合理表达自身利益需求的能力和素质,完善监管机制,保障旅游主体的交换利益。同时,为交换主体搭建诉求表达、沟通协调的平台,促进多元主体的利益协调,增进各旅游主体间的理解和信任,从而达到减少旅游主体间矛盾的目的。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