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与私利的平衡:社区食堂的治理结构与其发展——基于三个案例的比较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6884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分析了社区食堂以“社会企业双重属性”为原则、以“信任关系”为基础、以“需求交换”为核心的治理结构,三方治理主体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政府支持+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治理结构,不仅平衡了治理主体各方的利益,而且实现了经济与社会的双重目标。社区食堂的运营不但解决了老年人的“吃饭难”问题,而且使得经营者有利可图从而带动了经济的发展,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医疗水平的持续进步和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我国人均寿命显著提高,这使得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国家统计局在 2019年 1 月 2 日发布了人口数据最新状况,全国老龄办数据显示,到 2018 年为止,我国 60 周岁及以上人口有 24949 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17.9%;65 周岁及以上人口有 16658 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11.9%。1因此,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解决老年人的“吃饭难”问题,不仅成为政府亟需解决的民生问题,更成为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那么如何为老人营造一个舒适、方便的饮食环境,提供安全、营养的老年膳食,就成为解决老年人吃饭问题的关键所在。于是社区食堂应运而生。
对于社区养老服务领域,国内外的众多专家学者已经对此进行了比较全面、细致的研究。不仅涉及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养老服务项目的设立,而且对供需双方在发展运营过程中的困境及解决都提出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同时运用不同的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较于这些领域丰富的研究成果,关于社区养老助餐服务的研究就相对较少了。有些学者将其作为社区养老研究的内容之一,通常只作简单介绍,不作为重点关注的部分。涉及发展缓慢的社区食堂,相对应的研究略显不足。社区食堂近年来才相继出现建立,经营模式、治理结构各式各样,且大多还处于不断摸索中,发展不够成熟,因此社区食堂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因为场地问题、收支不平衡、经营不善、管理模式等问题接连倒闭,有的走出困境渐入佳境,有的一路摸索攀爬、日渐红火。本文通过对上海市多家社区食堂的内部运营和治理结构进行调查和分析,了解社区食堂的运营状况,探究现存的治理结构是制约抑或促进社区食堂的发展?何种治理结构能够实现社区食堂的双重目标从而达到公益与私利的平衡?本研究希望能够找到一种适合社区食堂发展的治理结构,实现公益与私利的平衡,促进社区食堂的可持续发展。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一)国内关于社区食堂的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社区食堂”的相关文献不多,社区食堂的称呼也很少使用,而“老年饭桌”和“老年助餐服务”使用较多。国内相关文献主要围绕供给主体、运营模式、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安全监管等视角展开讨论,还有一些学者将助餐放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或者将它当作公共服务建设中的一环作简要提及,但都未针对如何构建展开深入研究。
老年助餐作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的重要项目,在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部分,这是老年人的社会福利。在实践中,不同地区对老年助餐的称呼、叫法不同,有老年饭桌、老年食堂、养老助餐等。养老助餐指的是为解决老人的吃饭难问题,依托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为老年人提供餐食和送餐上门的服务,满足其基本用餐需求,尤其针对孤寡、行动不便、经济困难的老人提供的服务。国内文献主要围绕以下几个视角进行探索。
老年助餐供给主体的视角。冯建光等人(2014)探讨了老年助餐供给主体的角色定位,提出在运营老年助餐项目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调动和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作用和主观能动性,整合多种资源,以提高项目运行的效率和速度。2王竹林(2013)研究了上海 X 社区关于老年助餐服务的情况,提出政府是拥有社会资源和权力的主导者,社区是社区服务的动员者,企业是老年服务的补充者。3严利强(2017)指出社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要有政府的政策支持、配备专业人员和场地等必备条件。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这个词最早出现在 18 世纪,其源于管理学,用来表示在某项活动或企业管理中的“下注”,并在活动或企业经营中获得盈利或亏损。61然而,西方学者直到 1963 年才真正阐述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定义。斯坦福研究院的一些学者认为利益相关者是与企业有密切联系的所有人。
这个理论的定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明晰,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1984年,美国著名学者弗里曼提出了广义的定义:利益相关者是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群体或个体。美国的经济学家克拉克森作出了狭义定义:“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成本,并为此承担盈利或亏损的个人或团体”。62利益相关者实际上指出了一个问题,组织中的活动往往是在一定的背景或系统下完成的,单一的主体和单个行动很难取得最优的成绩。对于组织中的管理活动和实践要重视不同主体相互作用的方式和对目标的影响。这体现了共同治理的含义和理念,即多元的治理主体。治理主体的多元结构体系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治理主体多元;第二,治理主体彼此独立,也不能完全被代替;第三,在这一体系中各主体以合作为基础,其合作的过程也是相互博弈的过程。
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企业中的股东、所有者、管理者、消费者、员工,还包括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社会媒体,甚至受到企业经营状况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团体或个人。任何企业的生存、发展都与这些利益相关者息息相关。他们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便利、降低了风险、管理和监督企业等等,都对企业发挥了作用。因此企业的经营活动要受到他们的制约并考虑他们的利益所得。本文中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指涉及到社区食堂治理的利益主体。社区食堂治理是利益相关者集体选择的过程, 即与社区食堂的经营和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利益的个体和组织之间的合作互动过程。包括政府有关部门、运营企业、社会、社区等。这些利益主体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社区食堂的运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第二节 分析框架
本文借助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构建分析框架,将社区食堂视为整个社会系统,将治理主体视为社会系统中的子系统,对社会系统的稳定、和谐起到重要的维护功能。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开创者是孔德、斯宾塞,提出功能主义的基本原则;然后经过迪尔凯姆、杜尔克姆、马林诺夫斯基、拉德克里夫 布朗等人的研究,初步形成传统结构功能主义,同时为现代结构功能主义奠基。对这一理论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人物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帕森斯。他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结构功能主义。他认为,在社会结构中,人们通过社会活动形成的相互联系构成了社会系统的基础。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主要研究社会系统内各个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探讨各个子系统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地位—角色”,通过角色功能彼此间相互依存、互相协调,从而探究保证整个社会系统稳定和谐的条件。这对社会治理有着重要意义。
研究社会系统结构与功能一定会涉及到“角色—功能”这个基本要素。地位是指在社会系统中所处的位置,角色指的是在社会系统中发挥的作用。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分为政治系统、经济系统、社会共同体系统、文化系统四个子系统。因为受到不同价值取向的影响,在社会系统中的四个子系统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并采取相应的行为模式。政治系统的价值取向是制定社会目标,最大程度地调动资源实现社会目标;追求并实现经济利润最大化是经济系统的价值取向;文化系统与社会共同体系统的功能相似,它们的价值取向都是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由于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各个子系统必须互相交换,形成优势互补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才能更好地在社会系统中发挥作用和功能。各个子系统正是通过互动和交换模式,才能够逐渐在社会系统中规范、稳定,最后成为影响社会结构稳定的重要因素。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案例介绍.............................23
第一节 研究设计............................23
一、案例的选取.............................23
二、资料的来源..........................23
第四章 案例比较分析......................................34
第一节 社区食堂治理的基本方向:合作治理................................34
一、平等协作的治理方式........................................35
二、政企共赢的资源整合方式.........................36
第五章 社区食堂治理结构构建........................52
第一节 社区食堂的平衡治理...................................52
一、建立多元化治理格局.............................52
二、坚持社区食堂社会化治理..............................53

第五章 社区食堂治理结构构建

第一节 社区食堂的平衡治理
一、建立多元化治理格局
社区食堂的顺利运行是社会各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的结果。建立初期,政府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为社区食堂的创建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为了实现社区食堂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采用商业化策略引入市场机制,鼓励有资质、有能力的餐饮企业参与社区食堂的运营。为了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满足老人多样化需求,就需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区食堂的监督和维护。社区食堂的建立是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养老助餐服务建设。
从社区食堂长远发展来看,多方参与、共同管理的合作治理方向是社区食堂的发展趋势。社区食堂的多元主体化带动了其运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更是平衡社区食堂治理结构系统上所有利益主体的有效手段。
目前政府在很多组织中仍是唯一的权威主体,在活动中不可避免采用行政命令推动组织运营。只有建立多元治理中心,让管理者和服务提供者共同参与到组织的创建和管理中,与组织共同建立“同理心”,才能真正考虑客户需求。很多社区将食堂外包给第三方,但第三方未能真正成为食堂的管理主体。政府应该引导企业参与组织管理,与政府协商社区食堂的建设、管理决策等。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在调查访问过程中,发现之前很多由政府直接运营的社区食堂出现了财务不清、专业服务不够、效率低下等问题,社区食堂本身普遍存在资金不足、人手不够、日常事务繁杂等困难。后来随着运营方式改变,政府与第三方合作经营,但由于社区食堂的公益定位,餐费远低于市场餐饮价格,较高的日常开支和人工成本费用、受服务对象局限性影响,稳定客源稀少以及服务水平不高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致使社区食堂无法达到收支平衡从而无法长久经营。这也是多家社区食堂关闭的原因。
为了改善目前运营状况维持生存,社区食堂往往通过裁减工作人员、缩小规模、降低服务频率等方式降低运营成本。然而这样做既不能保证服务质量,为老人提供更好地服务,同时与实现社区食堂持续发展的目标相距甚远。
那么如何才能同时实现服务与生存的目标呢?这就需要社区食堂达到公益与私利两者之间的平衡。本文对长征镇社区食堂、洋泾社区食堂、莘城镇莘城社区食堂三个案例进行分类描述,从政府职能、企业作用到社会支持,它们在各自范围内共同为社区食堂的治理提供支持和保障。社区食堂是政府、社会、市场三方共同作用下实现社会服务的载体。其本身并不能实现公益与私利的平衡,必须依靠政府、企业、社会的作用,通过三方合理的治理结构来实现其平衡。虽然政府、企业、社会在各个食堂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但是它们有着相似的外部治理结构。本文分析了社区食堂以“社会企业双重属性”为原则、以“信任关系”为基础、以“需求交换”为核心的治理结构,三方治理主体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政府支持+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治理结构,不仅平衡了治理主体各方的利益,而且实现了经济与社会的双重目标。社区食堂的运营不但解决了老年人的“吃饭难”问题,而且使得经营者有利可图从而带动了经济的发展,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