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易地扶贫搬迁”是将居住在自然环境和生态条件较差地方的贫困人口搬迁到基础建设较为完备、生态生活环境较好的地方,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生活和工作生产条件,调整他们的经济结构和拓宽增收渠道,帮助搬迁移民逐步脱离贫困走向富裕。易地扶贫搬迁是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的民生工程之一,是第一个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中国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对全国近一千万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着力解决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问题[1]。横山区地处黄土高原白于山地区,陕西省的北部,山大沟深,地形陡峻崎岖,气候干早少雨,一些地方不适合人类的生存生活,政府从发展地方经济和保护自然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因素考量, 把扶贫搬迁作为改善贫困山区人民生产生活质量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而在搬迁之前,大多数移民处于相对甚至绝对贫困的状态。因此,一方面地方政府通过搬迁来帮助当地贫困人口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并改善当地的生态自然环境,进而实现脱贫致富。但另一方面移民搬迁安置工程又受到迁入地土地资源的限制和约束,导致移民搬迁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所以,如何能够让贫困移民在安置区 “留得下、稳得住、能致富”是横山区政府移民部门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只有解决了搬迁移民在安置区的就业问题,才可以使得移民安置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就现有研究而言,我国针对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安置的研究将重心放在了前两个步骤中,即前期准备以及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等,而在安置完成之后的有关情况却处于一种无人问津的情况,以此为前提,本文将做相应研究。下面是本文在理论方面的价值:第一点,本文的研究地区定为陕北地区,研究的主要内容为陕北榆林市横山区移民安置的后续就业状况,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能够总结出相应结论,并提供给有关工作一定理论方面的支撑。第二点,以有关信息的搜集与整理等为基础,对相应保障举措进行研究,能够有效推动移民实现脱贫,并最终促进就业。最后,以现有有关研究为基础,本文能够对实现搬迁之后的移民区经济发展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并以此为理论基础支持对应工作,使其具备充分的理论条件,并最终推动有关地区经济的发展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1.2.2 现实意义
该工程的根本目的即为惠民,对这一项工程的后续,主要是就业方面进行研究,能够促进该项工程的稳步落实,做到实际意义上的让百姓搬出灾害频出的大山,让百姓在新家住的安稳,更让百姓离了旧家还能解决生计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让陕北人民在更加适宜居住的地方生活下去,不仅仅是做到换了个地方居住,更是换了个地方生活,实现永久脱贫,而非暂时脱贫。针对这一诉求,本文将研究重点设置在横山区安置移民的就业状况上,并利用对该问题的研究探讨出对应的有效脱贫政策,使其实现经济方面的持续健康发展。由于该地区的移民安置主要通过集中安置的方式进行,其居住模式发生了相应变化,由之前的分散与闭塞转变为现在的集中与开放,与之相对应的就业方式也会出现变化,而在这方面的转变将会对移民区经济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同时也会对其建设与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
第二章 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就业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易地扶贫搬迁概念
贫困问题自始至终都是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绊脚石,同时也是阻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一系列国家目标的重要原因。以往的扶贫模式大都治标不治本,无法从本质上根除这一毒瘤。而国家要实现重大进步,就要铲除这一后患。因此,自 1986 年至今,我国便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并通过强力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更为此做出大刀阔斧的改革,制定出成套的对应政策,以期能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易地扶贫搬迁指的是以政府统一组织、贫困人口自愿为前提,对贫困人口进行搬迁,
并将其搬迁至具有一定发展资源和条件之处,通过这种方式使其得到发展。由于我国西部地区以及其他有关地区致贫的主要原因都在于自然环境的过于恶劣,可以说,贫困的原因是地理因素,而也正是因为贫困,使该地无法获得更好的治理与发展。具体一点来说,一方面,因为自然环境的恶劣,使得人们无法“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某种程度上对该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而另一方面则体现在,由于人们的贫困,使得该地的环境始终无法获得更好的治理与发展,长期发展下去,人类生活只会对环境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害。所以,从根本上脱贫的关键在于从这片制约经济发展的土地上抽离出去,而这也是这项工程的出发点。
时至今日,对于“易地扶贫搬迁”与“异地扶贫搬迁”这二者的区分对部分学者而言始终是个难题,甚至达到了影响项目进程的地步。在未来做好相应的搬迁工作,并帮助贫困人民彻底实现脱贫,做到以上两个概念的界定显得十分重要。
........................
2.2 理论基础
2.2.1 充分就业理论
1929 年开始的四年时间内,西方国家由于经济危机,导致西方各国经济均呈现出落败之迹,原本凭借着市场机制走到这等境地的西方经济,此刻也无法再依靠市场机制,整个资本主义制度都因此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直到 1936 年,凯恩斯的失业理论等的问世,将就业摆在扭转局势的重要位置上,指出就业的重要作用,并强调其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指出,要实现就业,就要有政府的干预。他还强调,资本主义社会会出现即便工人们有就业愿望,并能接受较低的工资且较好的完成工作,却始终无法成功就业,这种现象被他称作为非自愿失业[24]。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社会有效需求缺乏,进而导致商品市场的供需无法平衡,企业为应对这种现象只能利用解雇工人这一措施进行冲击的缓解,如此一来,社会失业人数就会呈现出增长的态势。凯恩斯指出,因为货币工资自身存在一定的刚性,同时会对消费需求产生一定的作用,通过减少工资无法从根本上消除非自愿失业现象,相反,还需要增加货币数量来推动就业。凯恩斯认为政府对于市场经济以及就业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政府干预能够有效推动消费,进而解决就业问题。上述观点对我国就业情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尽管由于历史条件限制,使这一理论并未将产业结构等影响内容加入考虑,依旧不能否认其重要借鉴价值。[25]实现就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社会和谐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业作为人们解决生计问题的关键方式,其最终目的在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更上一层楼,而实现了全面发展的群众是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本文通过对陕北安置区移民的就业情况进行研究,得出结论为,该区的移民之所以能实现就业,一方面在于移民自身,一方面则在于社会。同时,因为该项政策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使得移民若是孤军奋战,则无法有效完成相应目标,这时就需要国家与社会群体的力量,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完成就业目标就显得更加容易。新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的干预角度也是重要问题之一,即政府需要站在供给的立场进行相应的干预。以安置区移民视角进行分析得出,失业问题能够由政府干预以增加社会工作岗位、培训失业求职者等方法进行解决。
...............................
第三章 横山易地扶贫安置区移民就业现状样本调查概述..........................12
3.1 横山易地扶贫安置区移民现状...........................12
3.2 横山易地扶贫安置区样本调研概况.......................................13
第四章 横山易地扶贫安置区移民就业存在问题及原因..........................22
4.1 移民就业安置区公共服务能力弱....................................22
4.2 移民就业配套财政资金短缺..................................24
第五章 关于易地扶贫安置区移民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32
5.1 提升易地扶贫安置区公共服务能力.............................32
5.2 提供安置区移民就业资金保障.................................32
第五章 关于易地扶贫安置区移民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5.1 提升易地扶贫安置区公共服务能力
首先,对移民的生活环境进行改善,政府应该在安置区公共设施建设方面增加投资。建设公共设施是体现一个地区发展情况的标志。在陕北山区,公共设施建设的不足是阻碍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陕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之后,因此当地的农村居民只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截止到 2010 年,陕北地区的日常开销中食品开销所占的比例达到了 49.1%,仅仅依靠陕北民众的个人能力是不足以建设当地的公共设施的,在安置区的公共设施上仅仅依靠当地政府以及安置房的供应商的帮助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迫切的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根据中国统计局在 2018 年的数据,我国的财政收入已经攻破 18 万亿元的大关。之所以要进行移民搬迁就是为了能够改善陕北地区生活贫困的处境,阿玛蒂亚森曾经说过,制定脱贫政策的目标和动机绝对不仅仅是增加人民收入那么简单[36],我国政府期待能够依靠移民搬迁来改善陕北人民的贫困生活,因此需要对安置区公共设施的建设增加投资,同时要求地方政府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支持安置区的发展,尤其是在安置区的水、电、道路、绿化、消防、学校等基础工程项目的投资,以此来保障移民群体的基本生活,增加移民的就业机会,提升移民的生活水平,打造出一个适合移民生活和发展安置环境。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陕北扶贫搬迁安置工程涉及范围广、人数庞大,通过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各界人员的一致努力下,现在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进一步实现了陕北的生态建设,提高了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促进了发展方式的改变。下面对本次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
第一,陕北地区的各项扶贫搬迁政策落实情况良好,使大部分的移民都享受到了政策的优惠,同时还在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扶贫移民安置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广大陕北人民脱贫的脚步,促进了生态改善,并且移民工程也为人民进步以及地区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第二,解决就业问题是陕北扶贫搬迁安置工程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就业问题主要表现为就业意愿、移民工作技能、就业时间延迟、就业收入低、就业层次低和劳动力闲置等。基于调查研究结果,本文分析探讨了陕北地区移民就业的具体问题以及问题的成因。对安置点的移民就业状况进行分析后发现了诸多的问题,比如移民安置点的产业落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薄弱,无法为移民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缺乏完善的移民就业保障制度,地方政府对于政策的宣传不足,帮扶不够精准;迁入地缺少足够的耕地配套设备,农业就业存在一定困难;很多移民由于缺少专业技能,出现了失业情况。就业形势、教育培训不足、地方政府财政问题以及地区的自然条件问题等都是造成就业问题的原因。
第三,针对安置点的移民就业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和改进方案。比如政府要优化与移民就业相关的社保制度、为移民就业提供更有力的法律保护,以健全法律政策保障体系;加强移民的就业培训、重视基础教育,以健全就业培训制度;发展具有地区特色的旅游产业、加快农业的现代化建设,以健全产业支撑机制;向社会各界筹资、加大国家财政投入,以健全资金保障体系;完善自然灾害预警机制、加大交通建设力度、加大公共设施的建设投入等,以健全公共服务保障体系等。为走出大山的移民在安置区提供稳定的生活,让移民能够通过劳动脱贫,通过劳动创造幸福。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