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社会创业最早起源于英国,凭借其在公共服务领域发挥的积极作用,弥补了政府部门和商业企业在解决一系列诸如贫困等社会问题上能力不足的缺陷。自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社会创业迅速的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得到了各国政府、学术界和公益界的高度认可和关注。不同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传统商业创业,社会创业是一种通过市场化手段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创新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兼顾经济利益和社会价值的创造(Dacin et al.2011)[1]。随着社会创业者的不断探索与实践,社会创业已经成为了扶持弱势群体、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其良好的实践成效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研究兴趣,近十年以来,有关于社会创业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社科领域包括国际顶尖的主流期刊上大量发表(薛杨、张玉利,2015)[2],当前,社会创业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且有影响力的研究前沿(Saebi et al.,2019)[3]。尽管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社会创业具有经济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但就社会创业具体的内涵定义学术界并未达成共识(Mort et al.,2003)[4],研究领域也尚未建立其完整系统的理论框架,且研究成果中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值得学者后续继续丰富对该领域的研究(Short et al.,2009)。
创业导向是创业企业的一种战略姿态,具有创新性、敌对性、冒险性等特征(Lumpkin ,Dess,2002)。如同创业导向体现了创业过程的核心关切,是创业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社会创业导向也被认为是社会创业过程的关键要素和特质(Morris et al.,2011;盛南,2009)[6] [7],反映了社会创业者在作出一些列行为与决策过程中对持续性创造社会价值的偏好,体现了企业活动中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的融合(张书军、张芳,2017)[8]。虽然社会创业导向由创业导向发展而来,但社会创业导向与创业导向存在着明显差异:前者更强调追求社会价值,其行为特征显得公平和合乎伦理;而后者强调追求经济利润,因而竞争、效率、风险承担成为其重要的行为特征。社会创业导向比创业导向更倾向社会性、合作性和持续性,渐渐形成了社会企业的行为逻辑。当前学术界对社会创业导向的关注逐渐升温,社会创业导向的含义是什么以及包括哪些维度,吸引了一大批研究者的兴趣和目光(Helm & Andersson,2010;Morris et al.,2011)[9][6],部分学者就社会创业导向的作用效果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普遍发现社会创业导向对企业的社会绩效和财务绩效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胡杨成、郭晓虹,2014;李华晶等,2015)[10][11],然而作为社会创业研究的关键内容,目前学术界有关于社会创业导向前因变量探索的研究十分缺乏,什么会影响社会创业导向?社会创业导向具有怎样的形成路径?这些问题都有待更深层次的探究。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首先,本文通过对江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采访调查,一定程度上展现江西省乡村社会创业的现状,大致了解了当前合作社的基本情况、合作社理事长的成就动机水平、注意力配置情况与合作社社会创业导向水平。其次,本文以成就动机理论和社会创业理论为指导,从个体心理认知和行为决策层面分析了合作社社会创业导向形成过程,探究成就动机对合作社社会创业导向的影响和作用路径,拟构建“成就动机—注意力配置—合作社社会创业导向”的研究框架。再次,遵循论文的研究框架,实证检验成就动机、注意力配置对促进合作社社会创业导向形成的作用机理,并对其具体作用路径进行探索。最后,通过对合作社社会创业导向进行测量与前因探讨,丰富了社会创业导向的相关研究,拓展社会创业理论在合作社研究中的应用,为相关部门培养合格的合作社企业家及制定相关激励政策提出相应建议,同时为提升合作社的成长绩效提供新的思考角度。
1.2.1 研究意义
社会创业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以合作社为代表的乡村社会创业组织,在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和激发农村内生动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加速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力军。培育和引导一批既能有效运营又能发挥社会价值、具有模范带头作用的合作社,对于发展农业产业和促进农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论文转变以往把合作社当一般商业组织对待的视角,以合作社社会创业导向为落脚点,在回顾国内外成就动机理论和社会创业理论的基础上,从体现个体认知的成就动机出发,以注意力配置作为中介变量,合作社社会创业导向为因变量,构建理论模型,论证成就动机、注意力配置与合作社社会创业导向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实地考察和数据收集,在理论的基础上实证检验合作社理事长的成就动机对合作社社会创业导向形成的影响,这对扩展社会创业理论对于合作社的指导和应用,识别和培育合格的合作社带头人、提升合作社社会创业成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合作社
合作社这一组织形式早期的雏形为英国 1844 年成立的罗虚代尔先锋社,由于其良好的经营成效逐渐在全球范围内逐得到推广,随着合作社规模的扩大,1895 年英国伦敦成立了国际合作社联盟,为世界各行各业的合作社统一规范与准则,联盟对合作社的定义为:“合作社是人们自愿联合、通过财产共有和民主管理,来满足共同的经济和社会需求的自治组织。”相比于西方国家,合作社在我国的起步较晚,20 世纪初才开始在我国境内传播和扎根,随着 2007 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合作社的发展态势十分迅猛,时至今日已经成为促进“三农”发展的重要组织力量之一。作为一个“舶来品”,不少学者对合作社进行了中国情境下的定义,合作社是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成立的互助性经济组织,这一观点成为了当前学术界的共识(赵晓峰,2017;施春风,2018)[17][18],与联盟的定义相比,国内的合作社设定了农业生产的行业背景,并且确切指出是互助性经济组织,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功能(赵晓峰,2018)[19]。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合作社为全体社员所有,对合作社起实际领导作用的往往是合作社理事长,其决定着合作社的经营战略和发展方向,是合作社的“领头羊”。因此,本文对合作社沿用赵晓峰和施春风的定义,并认为合作社理事长对于合作社的发展有着关键作用。
2.1.2 成就动机
有关于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e)的研究最早是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开始的,1938 年美国心理学家 Murphy 将人的基本需要分为 20 种,其中最重要就是成就需要,并把其定义为“尽可能解决和尽可能好地做事的愿望和倾向”[20],自此拉开了有关于成就动机研究的序幕。1944 年,Lewin 进行了有关于志向水平的研究,认为对于成功的期待和对于失败的回避两个独立的动机维度是个体追求成就的关键性决定因素[21]。McClellan 开创性地研究了成就动机的形成及影响,并将成就动机定义为追求优越的驱动力,表现为挑战困难任务和超越他人的强烈倾向[22]。Atkinson 在对个体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后认为人的成就动机既包含追求成功(MS),也包含避免失败(MF),成就动机是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的合力[23]。
..........................
2.2 理论基础
2.2.1 成就动机理论
动机作为人类行为的背后驱动力,一直备受学术界尤其是心理学领域的关注,自莫瑞提出成就需求这一概念以来,有关于成就动机的探索和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1953 年,Mc Clellan 提出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社会成就理论,将个体的成就动机置于宏观环境下进行研究,并指出高成就动机会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22];1957 年,Atkinson 则在微观层面提出了“期望—价值”成就动机理论,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一方面有着对成功的渴望,另一方面有着对失败的回避,通过计算二者合力定量的展示出了不同个体成就动机存在的差异[23];进一步地,Weiner将认知因素引入到成就动机研究中,提出了成就动机归因理论,表明个体的成败经历对以后的成就追求行为有着重要影响[44]。以上的成就动机理论阐述并证实了成就动机确实存在于个体身上,并且是个体重要的基本动机,具体表现为可测量的、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倾向或素质,成就动机不仅对个体的自身行为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群体水平会进而影响到整体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
当前,成就动机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社会学和组织行为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中。一般而言,高成就动机的个体会倾向于选择具有挑战性和冒险性的任务,并通过不断调整自我适应和掌控环境从而完成自己的目标,因而大量学者已经证实成就动机会显著影响个体行为和绩效,成就动机与相关行为变量之间的关系探索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王颜芳,颜文娟,2016)[45]。
............................
3 文献综述和研究假设 ............................................. 16
3.1 成就动机与合作社社会创业导向 ............................. 16
3.2 成就动机与注意力配置 .................................. 17
4 研究模型与研究设计 ................................. 21
4.1 研究模型 ..................................... 21
4.2 研究设计 ............................. 21
5 实证分析与讨论 .......................................... 23
5.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23
5.2 信度和效度 ......................................... 24
5 实证分析与讨论
5.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 227 份,剔除错答以及乱答等无效问卷,实际回收有效问卷 173 份,实际回收有效率为 76.2%。论文通过设计年龄、性别、学历、合作社成立年限和合作社规模等 5 个题项了解论文研究样本的基本情况。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我们计算了各项目所占的人数和比例。下表 5-1 为论文的数据收集具体情况。
从问卷填写情况来看,其中男性合作社理事长为 141 人,占总比的 81.5%,女性合作社理事长仅占总比的 18.5%,说明从事农业生产运作主要还是以男性为主;填写者的年龄分布从 20 岁到 70 岁不等,主要以 41—50 岁这个年龄层居多,占比 43.4%,该年龄阶段的合作社理事长长期从事专业养殖或者种植,积累了丰富的技能经验,因而可以成为合作社的领导者;填写者的学历主要分布在高中、技校和初中层面,总占比为 69.4%,本科以上的合作社理事长占比为 11.6%,总体受教育程度较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合作社的经营缺乏专业素质人才的现状;从合作社的成立时间来看,成立 1 至 5 年的合作社数量最多,成立 6 至 10年的合作社占比 34.1%,成立 10-20 年的合作社占比 12.7%,说明大部分合作社的发展还是处在初级阶段;合作社的规模主要是以 50 人以下为主,占比超过了一半,51 至 150 人的规模占比为 31.2%,这与合作社成立时间的调查情况相吻合,可以看出大部分合作社具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
6 结论与启示
当前,社会创业正逐渐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也吸引着学术界浓厚的研究和探索兴趣。本文基于社会创业理论和成就动机理论,遵循“动机—行为”的研究逻辑,选取了合作社这一经典的中国本土化社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回顾和实证检验探索了合作社社会创业导向背后的形成机理,丰富了社会创业导向的前因研究。结果显示,在合作社背景下,成就动机会对社会创业导向产生影响,合作社理事长的成就动机越强,合作社社会创业导向水平越高,并且其个我取向成就动机和社会取向动机同样正向促进合作社社会创业导向水平,符合“动机—行为”的影响逻辑。动机的驱动会促使个体采取具体的某类行为,动机越强则个体会持续开展此类行为的稳定性越高,当合作社理事长具有强成就动机时,对成就的追求会促使其不断为经营好合作社而不懈努力,而合作社具有商业盈利和社会价值的双重目标,合作社理事长越是致力于双重目标的实现和融合,合作社社会创业导向的特征就越明显。因此,成就动机可以作为社会创业导向的前置影响因素之一在本文中得到证实。
其次,本文引入了注意力配置这一中介变量,揭示了成就动机到合作社社会创业导向的影响路径。结果表明,注意力配置在成就动机对合作社社会创业导向的影响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动机是个体心理认知层面的反映,具体落实到行为层脱离不了客观现实的制约,个体必须经过综合考虑对所处情境中的信息进行过滤和筛选,即注意力配置,来决定具体采取何种行动。具体而言,成就动机本身即 “利己”和“利他”动机体系的组合,其中的价值观认知会影响到合作社理事长的判断和偏好,使得注意力更多配置在某个目标上,合作社理事长的行为决策则更偏向于实现该目标,进而影响到合作社社会创业导向的形成。由此,成就动机、注意力配置与社会创业导向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本文中得到证实。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