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视角下判断者与被判断者的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的交互影响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7742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状况相似性感知在判断者与被判断者的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的交互影响中发挥着中介作用;此外,在第三个研究中,我们发现只有当判断者与被判断者处于同一边界更加明晰的组织时,上述交互作用才会显著。因此,本文有两个主要的创新点。一方面,当探讨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的影响时,我们有必要同时考虑判断者与被判断者的经济状况,而不是仅仅考虑判断者或被判断者一方的经济状况,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状况与道德判断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相同经济状况的个体间需要同处在一个边界更加明晰的群体之下,如:同一个大学,害群之马效应才能够显著,这让我们对害群之马效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经济状况显著改善,但是贫富差距也日益加大( Jiang & Probst, 2017; Kraus, Piff, Mendoza-Denton, Rheinschmidt, & Keltner,2012)。例如,有报道显示,10%的人拥有着全球 86%的财富(Sujay Kakarmath,2018)。其实,这样的现象在中国也日益突显。以位于中国中部地区的江西省为例:2017 年该省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31198.1 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13241.8 元,存在着将近 3 倍的差距(国家图书馆研究院,2019)。
在企业中,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已经很大了,并且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Gino & Pierce, 2009)。在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的时代背景下,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引起了学界的关注(Greitemeyer & Sagioglou, 2017; Kay & Jost, 2003;Marx & Engels, 1848; Ng & Diener, 2014)。在企业环境中,当普通员工发现自己的收入与管理者收入差距较大时,彼此之间的关系会是什么样的状态呢?其实,了解富人与穷人的关系,对于企业管理者改善管理和推动企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王红芳等,2019)。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关于富人与穷人的关系有两种相互矛盾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富人与穷人之间存在着消极关系:富人会极力压榨穷人,从而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而穷人会团结起来共同对抗富人,从而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Marx & Engels, 1848);第二种观点认为富人与穷人之间会保持积极关系:穷人会刻意讨好富人,因为这样可以借助富人的力量而摆脱贫穷;富人会帮助穷人,因为这样可以借助穷人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富有地位(金明, 2009)。

..........................


1.2 研究的目的与研究意义
关于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以下的四个方面。
首先,探讨判断者与被判断者的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的交互影响。以往的研究重点关注判断者的经济状况或者被判断者的经济状况与道德判断的影响,有少量研究将判断者与被判断者的经济状况结合起来研究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却未触及到对道德判断的影响。本研究的目的是同时考虑判断者与被判断者的经济状况,从而探讨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其次,探讨并揭示判断者与被判断者的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的交互影响的机制。本研究将基于害群之马效应,探讨经济状况相似性感知在判断者与被判断者的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的交互影响中所起到的中介作用。
然后,探讨并揭示判断者与被判断者的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的交互影响的边界条件。害群之马效应强调人们对内群体成员的评价更加积极或者消极。但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群体既可以是拥有明确边界的群体,也可以是边界较为模糊的群体,两者存在一定的交叉与嵌套。而以往针对害群之马效应的研究并没有做出明确的区分。或许,群体本身就是一个调节变量,这是以往的研究所混淆的一个方面,而这也就是本论文所要探讨的内容之一。
最后,讨论本研究的理论价值以及实践意义。本文基于害群之马效应开展相关研究,首次将判断者与被判断者的经济状况结合起来考虑,从而探讨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在企业内部收入差距也在不断加大的背景下,探讨经济状况的对人们彼此间关系的影响,为企业管理者提出相关的管理建议,对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启发。
.............................

2 文献综述

2.1 害群之马效应
害群之马(Black sheep)的典故出自《庄子·杂篇·徐无鬼》,文中提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石其,2014)。害群之马是指危害马群的劣马,在社会生活中比喻危害社会或群体的人。害群之马效应(Black sheep effect)指出:相较于对外群体成员的评价,人们对内群体成员的行为的评价更加积极或者更加消极(Marques et al., 1988)。也就是说,当内群体成员实施了被社会所不接受的行为,人们会做出更加消极的评价。因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保护和提升自己所在群体的正面形象(Marques, 2010)。

害群之马效应其实是社会认同理论的延伸。Tajfel 等人(1979)对社会认同理论进行了阐述:人们能够从与同一群体内的人的共同群体关系中感知到价值,进而产生对本群体的积极认同。与此同时,人们出于维护自己积极自尊的需要,会产生“群际偏差”,即对内群体成员的偏好和外群体成员的贬损。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Marques 等(1988)提出了害群之马效应:个体并不总是对内群体成员一味偏爱,对内群体成员的偏爱在某些情况下会得到逆转,即在某些情况下对于内群体成员的不道德行为实施更高的惩罚力度。当然,害群之马效应所指出的对内群体成员的惩罚,其目的在于更好地保持和提升对本群体的积极认同。因此,换一个角度,害群之马效应恰恰是社会认同理论中对内群体成员偏好的反转,是内群体成员偏好更特殊的表现形式。

关于害群之马效应的实证研究,大致是从个体对内群体成员的评价和行为两方面开展。其一是个体的评价方面,个体对内群体成员所实施的不道德行为的评价更加消极。例如,当个体阅读描述内群体成员的不道德行为的材料后,个体对该成员的印象更加消极(Hutchison & Abrams, 2003)。其二是个体的行为方面,个体倾向于对内群体的违规者实施更严格的惩罚。例如,当内群体成员和外群体成员实施相同的违规行为时,对群体认同比较高的被试认为应对内群体成员实施更重的惩罚(Branscombe et al., 1993)。
.............................

2.2 经济状况的相关文献回顾
中国古人已经提到: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只有百姓达到丰衣足食的状况,他们才会进一步关注社会礼仪和个人荣誉(黎翔凤和梁运华,2011)。这表明经济状况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在本论文中,个体的经济状况是指个体拥有财富的多少。以更加通俗的方式理解,是指个体拥有的金钱等资源的多少。个体的经济状况可以通过客观的经济状况和主观的经济状况衡量(Piff, 2014)。客观的经济状况是个体所拥有财富的绝对数量,主观的经济状况是一个人的需求与能够满足需求的资源之间的差距(Mani,Mullainathan, Shafir, & Zhao, 2013)。

金钱是是衡量人们经济状况的标准,是一种重要的物质资源。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角度分析,它不仅可以通过购买商品满足人们的基本生理需求, 也可以帮助人们通过展示财富地位满足自尊等更高层次的需求(Diner & Seligman,2004)。近 10 年来,在金钱领域的研究中,金钱启动的影响得到了较多学者的关注(Lodder, Ong, Grasman, & Wicherts, 2019)。关于金钱启动的探讨,起源于沃斯 2006 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个研究。该研究发现,金钱启动可以让个体进入自我满足的状态:一方面,个体努力达成自己的个人目标,从而实现个体自由;另一方面,个体对他人的情绪不敏感,关注自我且远离他人(Vohs, Mead, &Goode, 2006)。基于沃斯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金钱启动对个体的影响(李爱梅, 罗莹, & 李斌, 2016)。一方面,金钱启动会带来积极的影响。例如,金钱启动可以提升自我效能和自信心,从而减少社会排斥对自我的消极影响(Zhou, Vohs, & Baumeister, 2009);金钱启动也可以增强个体的自尊,进而降低死亡所带来的焦虑和恐惧(Gasiorowska, Zaleskiewicz, & Kesebir, 2018)。另一方面,金钱启动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例如,金钱启动可以激发个体的商业决策框架,忽视自己与他人的社会关系,追求自我利益,从而导致了自身的不道德倾向(Kouchaki, Smith-Crowe, Brief, & Sousa, 2013)。同时,金钱启动促使个体产生羡慕感,进而引发个体的不道德行为(Gino & Pierce, 2009)。
..................................

3 研究假设与研究模型...........................21
3.1 研究假设..............................21
3.1.1 判断者与被判断者的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的交互影响........21
3.1.2 经济状况相似性感知的中介作用............................................22
4 实证研究..................................25
4.1 研究一:判断者与被判断者的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的交互影响...25
4.1.1 研究目的..............................25
4.1.2 研究过程..............................25
5 结论与展望.........................................36
5.1 研究结论与创新...................................36
5.2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展望.................................37
5.3 管理实践启示...................................38

4 实证研究

4.1 研究一:判断者与被判断者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的交互影响
4.1.1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初步探讨判断者与被判断者的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的交互影响,从而检验本论文的假设一。具体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实验材料操纵被试进入不同的经济状况后,被试需要对被判断者实施的 4 个不道德行为的可接受程度进行衡量,从而测量被试的道德判断。
4.1.2 研究过程

关于本研究的样本,中国南方某高校商学院的 109 名大学生自愿参与此研究。其中 5 名被试因为规律性答题(例如,对所有的题目都选“1”),而被剔除了相应信息。最终,本研究有效样本量为 104 (女性 63 位,男性 38 位,3 位没报告性别; M年龄= 18.93; SD年龄= 2.08),数据有效回收率为 95%。

关于本研究的研究程序和实验材料,本研究采取 2 (判断者:富有 vs. 贫穷)? 2 (被判断者: 富有 vs. 贫穷) 的被试间实验设计。在研究的过程中,为了减少社会赞许效应,被试被告知此项研究是关于大学生日常生活状况的调查,且在研究过程中未提及与道德有关的词语。

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首先,参考 Adler, Epel, Castellazzo 和 Ickovics (2000)的方法,本研究通过实验法操纵被试进入富有或贫穷的经济状况。在贫穷组,被试需要阅读一段关于极端富有人群的描述(根据国家统计局于 2017 年 7 月 14日公布的数据,中国已有 400 万人的年收入高于联合国最新公布的富裕线 185.2万元人民币,约占总人口 0.3%,亦为中国最富有的一批人。在这些最富有的人的家庭当中:93.4%住上高档别墅,20 多万人拥有私人飞机。假设上述最富有的家庭的年收入处于数字“10”)。在富有组,被试需要阅读一段关于极端贫穷人群的描述(根据国务院扶贫办于 2017 年 7 月 14 日公布的数据,中国还有 5500 万人的年收入低于联合国最新公布的贫困线 2812.5 元人民币,约占总人口 4%,亦为中国最贫穷的一批人。在这些最贫穷的人的家庭当中:81.4%用不上电,91.6%的小孩一年也难以买上一件新衣服。假设上述最贫穷的家庭的年收入处于数字“1”)。在阅读完毕相应描述后,被试在“1”(最贫穷)到“10”(最富有)之间选择最能代表自己家庭经济状况的数字。

................................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与创新
本论文由三个研究构成,具体来说:在第一个研究中,我们发现判断者会对具有相同经济状况的被判断者实施更严格的道德判断;接下来,在第二个研究中,我们经济状况相似性感知在判断者与被判断者的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的交互影响中发挥着中介作用;此外,在第三个研究中,我们发现只有当判断者与被判断者处于同一边界更加明晰的组织时,上述交互作用才会显著。因此,本文有两个主要的创新点。一方面,当探讨经济状况对道德判断的影响时,我们有必要同时考虑判断者与被判断者的经济状况,而不是仅仅考虑判断者或被判断者一方的经济状况,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状况与道德判断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相同经济状况的个体间需要同处在一个边界更加明晰的群体之下,如:同一个大学,害群之马效应才能够显著,这让我们对害群之马效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本研究揭示了“同而不和”或“不同而和”的可能性:经济状况上的相同可能导致富人与穷人之间的消极关系;相反,经济状况上的不同反而可能促进双方的积极关系。富人和穷人处于社会的两端,但中间可能也有一股力量促使他们和谐相处。在本研究中,即使穷人做出了不道德行为,富人也愿意给穷人更高的道德评价;反之,穷人对富人的不道德行为的评价亦是如此。这样的结果告诉我们,即使是在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富人和穷人仍有和谐相处可能性,而且也支持了我们一直追求的“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