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毕业论文2018优秀范文十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8121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企业管理论文,笔者认为企业管理大致包含了战略管理、营销管理、商战管理、物资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财务管理、资本运营、人力资源及领导力提升等多个方面,是对企业管理工作的阐述和总结。今天该网为大家推荐一篇企业管理范文,供大家参考。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2018优秀范文一:电商平台的技术质量和规则质量对卖家满意度的影响研究——以交易经验为调节变量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电子商务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网上购物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为中国的供应商和消费者进行网上交易建立了便捷的平台。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创新,不断开发新的服务模式和服务项目,打造新的平台架构和规则制度等,为国内外依靠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交易的卖家和买家建立了高效的交易机制提供了交易场所。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根据参与对象可划分为 B2C、C2C 等模式。2014 年度艾瑞咨询报告显示,国内电子商务总规模超过 3 万亿,较 2013 年同比增长 50%以上,C2C 交易总额占电子商务市场总体规模的 55%以上,超过 16000 亿元,2015 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国内电子商务总规模已达 3.48 万亿,同比增长率达到 23%,由此可见我国电子商务市场正在高速发展中。同时,电子商务市场在对社会总消费市场的贡献上也在快速增长,由 2014 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可知,该年度电子商务市场交易总额占全社会零售额的 10.7%,对社会总消费额的贡献率首次达到 10%以上。由数据可知 C2C 模式仍为网络购物市场的主流模式,支付宝支付、网银支付等支付方式的日渐成熟,网上信用评价体系的完善,以及越来越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出现都为 C2C 模式突显其灵活与便捷的优势提供了更强大的支持,也极大促进了 C2C 的发展和传播,越来越多的供应商选择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设网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也选择到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浏览和购物。卖家将商品在平台网站展览,买家在筛选对比的同时,也和卖家以及其他买家相互沟通,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担保与监督机制有效降低了网上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这种商务模式的便捷与高效吸引了众多买家与卖家加入到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

在 C2C 模式迅猛发展的同时,国内电子商务平台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自 1999 年易趣网创立以来,先后有淘宝网、一拍网、拍拍网、百度“有啊”、D 客商城等众多第三方电子商务网站逐一登场,第三方电商平台市场的竞争者与日俱增;2004 年,亚马逊收购卓越网,带着先进和成熟的电子商务经验进驻中国电商平台市场,其业务范围也拓展到图书、日用产品等各个领域,力图成为最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网络零售商,2014 年,亚马逊宣布将在上海自贸区建立“跨境通”平台,实现世界各国货物与中国消费者的互通;2011 年淘宝网被拆分为淘宝网、一淘网、淘宝商城(天猫)三家,开始专注于更精细化的市场服务,2014 年 9 月,阿里巴巴集团在纽约证交所挂牌上市;2014 年 5 月,京东集团设立独立子公司拍拍网,开始进军 C2C 市场,5 月 22 日,京东集团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2015 年 1 月,拍拍网推出拍拍微店 APP,卖家只需在手机上登陆 QQ 号即可完成商品编辑、订单处理、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全过程,2014 年 3 月,微信开放支付功能,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实现线上支付,微信商城的开发也随之兴起。

........................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作为当前网购的主流模式,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式网购具有典型性,因此将平台式网购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卖家用户满意与不同服务质量之间的关系,对于进一步理解电子商务环境下卖家用户行为,解释当前形势下我国网上购物市场中的日常现象,为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和完善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从现实意义方面看,我国 C2C 电子商务发展迅猛,年网络购物规模已达到社会零售总额 10%以上,并仍保持高速增长势。同时,大量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出现,也加剧了电子商务平台之间的竞争。对于平台提供者而言,如何有针对地向卖家用户提供所需的服务,如何提高自身服务质量,吸引新卖家用户的加入,并保留原有卖家成为平台提供商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本研究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定义了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技术质量与规则质量的概念,探究卖家满意度与这两种服务质量间的相关关系,帮助平台经营者采取针对性的平台建设方案和策略来改善卖家用户满意度,提高对卖家的吸引力。本研究以交易经验作为卖家满意度模型的调节变量,假设卖家满意与自变量的相关关系会受交易经验的影响,以帮助更深地理解不同交易经验的卖家对平台服务质量的需求,进而为平台在不同发展时期的服务建设和改进提供依据,增强卖家用户对网络平台的粘性。

1.2.2 理论意义

从理论意义角度,目前关于 C2C 模式下第三方电商平台服务质量与用户满意之间的研究多集中于平台服务质量与消费者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大多数注重于如何改善平台服务质量以提高消费者满意度,而对于平台服务与卖家满意之间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在研究前人文献的基础上,发现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不同种类的服务质量对卖家满意具有不同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会随交易经验的变化而变化,本文试图通过实证分析,厘清电商平台不同服务质量与卖家满意之间的影响机制,为第三方电商平台的供应商建立服务机制、改善服务质量提供理论基石和行动指南。

.......................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平台型电子商务

2.1.1 电子商务模式

电子商务是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的商业活动,狭义的定义即将互联网作为中间工具的交易,广义的定义是指通过电子信息手段进行的商业活动。今天的电子商务模式已呈现多种模式,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与创新源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与进步,然而到目前为止对于电子商务模式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王欢等(2004)指出,电子商务模式是一个高级的定义,它描述了企业战略如何被开放的互联网技术所支持与理解,以整合公司内部和外部资源。最广为人知也是最为人们所接受的电子商务模型就是通过商务活动的参与人员来划分的,即 B 2 B(企业间电商模式),G 2 B(政府对企业电商模式),B 2 C(企业对消费者电商模式),G 2 C(政府对消费者电商模式),C 2 C(消费者间电商模式)。这种划分方法简洁明了,然而对于不断增加与变化的电子商务模式而言,这些简单的划分还不能满足众多电商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需求,相关学者为补充和完善上述分类模式,尝试从不同角度对电子商务模式进行了划分。Paul Timmers(1998)从创新性与功能整合两个角度区分出 11 种电子商务模型,包括电子商店,电子商城(e-Mall),协作平台,第三方市场,信息中间商,电子竞拍,电子采购,价值合成者(Value Chain Integrator),价值服务提供者,虚拟社区和信托服务。Armir 等(2000)提出 5 种能够决定价值创造的电子商务模型,分别是信托中间商,互联网店铺,电商执行者,信息中间商,基础设施供应商或商务团体。Michael Rappa(2003)从互联网利润角度辨别出 9 类 25 种电子商务模型,分别为零售商,中间商,制造商,信息中介,广告,社团,订阅,联盟和共用事业。Peter Weill(2001)基于不同产业的大量调研,辨别出 8 种电子商务模型。Lynda M Applegate 和 MeredithCollura(2000)从市场角色的角度识别出制造商,贡献商,门户等 13 种电子商务模型。

Crystal Dreisbach &Staff (2000)从电子商务功能性角度重新划分了三种电商模型,分别是信息交付模式、产品销售模式和服务销售模式。Berryman 等(2000)将电子市场根据控制权划分为独立第三方控制型、买方控制型和卖方控制型三类。Linder 和 Cantrell(2000)根据企业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和电子商务创造利润的活动类型划分了八类电商模型,其中基于位置划分的模型包括中介模型、渠道模型,基于盈利活动划分的模式有价格盈利模型、便利式模型、商品附加值模型、经验式模型、托管式模型以及变革模型。Peter(2001)基于实地调查的数据,根据不同行业特征提出八类电商模型,包括直达消费者、中间商、全面服务(Full Service Provider)、满意服务(Content Provider)、共享模式、价值整合、虚拟交友圈、全面经营。

......................

2.2 电子商务平台服务质量

2.2.1 服务质量的含义

从 20 世纪 70 年代起,国内外学者开始对服务质量进行研究,Sasseret(a1978)最先指出,服务质量包括了服务的最终结果和服务的整个过程。Rohrbaughetal(1981)提出可以将服务质量细分为过程质量、结果质量和人员质量三部分,这些都是早期学者对服务质量含义的探索。感知的服务质量最早由 Parasuraman 等(1988)定义,他认为感知的服务质量是一组关于服务优越性的全面评价或态度。其后的许多学者如 Bolton 等(1991),Boulding 等(1993)也都认同这一定义。关于服务质量定义的总结归纳如表 2.1 所示。

近些年来,众多学者为了能够对服务质量进行量化和系统的研究,建立了大量的服务质量评价指标。Parasuraman,Zeithmal 等(1985)认为服务质量体现的是客户期望和感知的质量间的差距,并由此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一组服务质量概念模型,该模型主要包含以下六个维度间的差距,即顾客期望的服务、感知的服务、服务传递、服务质量规范、管理层理解的顾客期望、外部对顾客沟通之间的差距。Parasuraman 等(1988)根据服务质量是消费者期望质量和感知质量比较的结果,,提出了 SERVQUAL 模型,即服务质量差距评价模型,该模型通过测量顾客对服务的期望和实际感知的差距来测量服务质量,得出感知服务质量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可靠性、沟通性、礼貌性、可信度、反应性、安全性、有形性、胜任性、接近性、了解顾客等十个维度。在对电信、信用卡、银行、产品维修等行业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Parasuraman 等(1988)将感知的服务质量的决定要素从原来的 10 个维度 97 个问项减少为 5 个维度22 个问项,新服务质量模型包括反应性、保证性、移情性、可靠性和可感知性 5 个维度,以及与之对应的 22 个测量指标,被称作 SERVQUAL 量表。

..........................

第 3 章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21

3.1 理论模型..........................21

3.2 研究假设....................21

第 4 章 研究方法.............26

4.1 变量的操作性定义及测量工具...............26

4.2 调查对象及抽样设计.................29

第 5 章 数据统计与结果讨论...........33

5.1 变量描述性统计............. 33

5.2 信度分析...........35

第 5 章 数据统计与结果讨论

本章首先采用极值、均值、百分比等指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以把握调查样本的整体情况,接着对模型的各个变量进行信度、效度检验,保证问卷科学性和有效性,最后通过回归分析来检验本文的模型假设。

5.1 变量描述性统计

5.1.1 样本描述性统计

本次问卷调查从 2015 年 12 月起,截止到 2016 年 3 月份,通过网络问卷和纸质问卷发放两种形式,向入驻淘宝网站、京东商城、亚马逊等第三方电子商务网站卖家发放问卷,收回问卷 300 份,其中有效问卷共计 268 份,为直观反映此次调查的样本情况,本文从使用的平台、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平台使用时间五个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

表 5.1 的数据显示,此次问卷调查的样本中,使用淘宝网的卖家占样本总量的 42.5%,而使用京东商城、亚马逊等网站平台的卖家只占到 57.2%,这表明淘宝网在中国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中仍占据着主要地位;从性别方面看,男性卖家和女性卖家数量相近,分别为 48.9%和 51.1%,可见有不少女性卖家愿意投身到网上店铺的开办中来,这与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普及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女性接触到网络电商平台,开始网店也越来越便利。从年龄方面来看,此次问卷受访者多集中在 40 岁以下,达 63.1%,这表明年轻人更乐意接受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因此也更愿意参与到电商平台中,而中老年人则对网上交易持保守态度。在受教育程度方面,此次问卷调查的人群其学历水平主要集中于大专及以下学历,随着经济增速的下滑,就业不景气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尤其是对于大专及高中以下学历的人群,没有一技之长更难以实现就业,而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的普及帮助更多的待业人群找到了就业的途径。

......................

第 6 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在电子商务规模持续增长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卖家选择加入具有吸引力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作为电商平台服务的使用者,同时也是商品的提供者,卖家用户具有双重身份特征,这也决定了他们对电商平台独特的体验和需求。随着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市场的发展和壮大,在信息和用户流动十分便捷的今天,想要依靠规模经济和技术垄断来维持自身的竞争地位将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实现用户满意成为电商平台保持和吸引更多用户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对电商平台卖家用户的调研,探讨与卖家满意度密切相关的平台服务质量是如何影响卖家满意的,以为电商平台建设和完善提供建议和理论支持。

6.1.1 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服务质量对卖家满意度有正向影响

通过 5.4.1 和 5.4.2 的回归分析可知,电商平台的技术质量和规则质量对卖家满意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技术质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达到 0.438,规则质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 0.430,说明二者均对卖家满意度有较大影响,且技术质量较规则质量的影响更大,这与实际状况相吻合。当平台网站具有便捷的链接,合理流畅的流程安排以及可靠的信息保障时,能够使卖家用户获得更高的满意度;另一方面,当平台网站能够与卖家保持良好的沟通和接触,具有成熟健全的信誉平均机制和迅速解决问题的能力时,也能给卖家用户带来更好的销售体验,从而获得更高的满意度。

6.1.2 交易经验对技术质量与卖家满意度的关系有负向调节效果

通过 5.4.3 分析可知,交易经验对技术质量与卖家满意度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效果,技术质量与交易经验交互项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324,这表明当交易经验增加时,平台的技术质量对卖家满意度的正向影响将逐渐减弱,即当平台卖家逐渐熟悉了电商平台的使用方法和交易流程和,其关注的重点将逐步从平台的技术质量转移,虽然从 5.4.1 分析可知,技术质量仍将对卖家满意度产生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将会逐渐降低;当卖家刚接触该平台,交易经验较少时,电商平台能否提供便捷高效的技术编排和安全保证,能否使卖家快速掌握和使用该平台顺利地进行交易,这些都是卖家用户所关心的。

参考文献(略)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2018优秀范文二:DL食品有限公司员工激励模式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信息化、知识化水平逐年提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企业能否获取核心优势、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关乎其生死的重要影响因素。知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知识的载体,逐步成为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换句话说,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早已不是产品竞争和市场竞争,而是人才的竞争。优秀的人才不仅需要吸引,更需要优质的管理作保障,时代在发展,管理在进步,传统的管理模式逐渐被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取代,尤其“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在逐步向创新式管理模式转变,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人才管理,激励是关键,员工激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关乎企业发展命运,目前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工作的重心。如何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充分挖掘员工潜力,促使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等问题成为企业管理人员持续关注和不断探索的焦点问题。

食品行业作为古老而又经久不衰的行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又是关乎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行业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逐步提升,我国居民人均食品购买能力逐年提高,食品行业的市场需求量实现了高速增长,尤其是烘焙行业更是高速发展。食品行业为完全竞争行业,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技术水平含量较低、差异化产品较少、产品价格竞争激烈、企业可获得的利润空间狭小,食品企业要想在日益激励的市场竞争和产品竞争中持续生存,就必须实现对企业员工的有效管理,打造企业的人力资源核心优势,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员工工作潜力并拓展其能力,使之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企业的激励模式运用得好坏成为影响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将间接决定企业兴衰成败。

DL 食品有限公司是 C 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拥有 15 年的品牌历程。目前 DL 食品有限公司作为春城家喻户晓的中高端食品品牌,已经从一个本地的品牌成长为引领法式焙烤浪漫生活的领路人,在食品企业中有着较大的影响力。DL 食品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这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员工数量的不断上升,企业现有的激励模式已不能适应企业长期的发展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企业未来的经营和发展。对激励模式的研究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到组织中来,并使员工在工作中全力以赴地为企业创造价值。因此,DL 食品有限公司必须重新构建适合本企业的激励模式,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深入开发和利用员工能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企业的管理实践需要相关的理论做指导。管理理论是从管理实践中抽象出来的,能够抓住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反映客观事物本身规律的理论。因此,研究DL 食品有限公司员工激励模式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

首先,本论文以企业的经验为基础,运用统计分析方法从理论上说明即使是在同一企业当中,不同类型的员工的激励因素特征也是有差异的,因此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员工构建不同的激励模式。

其次,本论文深入分析民营食品行业员工的特点并分类讨论,将员工激励理论与民营食品企业实际工作相结合,对民营食品行业员工激励理论的完善有一定意义。

第三,通过文献研究我们发现,在以往的员工激励问的研究对象大多集中在知识型员工,同时,专家和学者对于系统的激励模式的研究还比较少,本论文基于员工的需求,分类讨论了不同类型员工的激励因素,并有针对性的构建了不同类型员工的激励模式,为激励模式的系统研究提供了样本参考和研究证明。

1.2.2 现实意义

在知识经济的影响下,人才已成为企业成长和发展的动力与源头。激烈竞争态势下,如何把握员工的需求特征,识别员工的激励因素,利用各种激励手段吸引和留住员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等问题成为企业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建立合适的激励模式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难题,一方面,能够充分地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在工作中全力以赴地为企业创造价值;另一方面,有利于员工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为其找准定位,实现人生价值。因此,研究企业的激励模式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民营食品企业的激励问题及激励模式构建。结合具体食品企业案例,通过访谈找出公司目前员工激励存在的问题,设计调查问卷分析员工的激励因素,并根据激励因素构建适合本企业的员工激励模式,提出激励模式实施的保障措施。通过本文的研究,首先,可以识别 DL 食品有限公司的员工激励存在的问题,为企业的员工激励模式的优化提供具体的依据和方法,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满意度;其次,可以为行业内企业员工激励模式的构建和优化提供借鉴和参考,并提供实践上的经验和启示。

.............................

第 2 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基础理论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国外研究现状及其综述

激励理论在国外研究起步较早,距今已有 100 多年的历史。1895 年,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第一次提出根据每个工人单位时间内实际完成的产量实行不同的工资标准,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在这之后,1910年,甘特设计出任务加奖金制度,在员工完成定额数量时,可以得到规定的报酬,对于超额完成的部分实行特别的奖励,并由工长和工人按比例分配,甘特所提出的任务加奖金制是最早的团队激励的应用,至今为止仍被借鉴。20 世纪初期,西方国家普遍认可并采取这两种激励机制,激励效果明显。然而,无论是差别计件工资制还是奖金制度,都是基于“经济人”这一假设,采取的激励方式的核心是用金钱去刺激工人的工作积极性。随着科学管理理论的出现和发展,学者围绕如何提高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展开了深入探讨,进而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经济学角度的激励理论,如委托——代理理论、动态激励模型、标尺竞赛理论、证券设计理论等。

1920 年以后,梅奥等研究者通过著名的“霍桑试验”否定了对人性的“经济人”假设。由此,更多的行为主义学者抛开了这一假设,开始对人的本性进行深入的探讨,提出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这一崭新命题,强调人的行为不仅受经济利益的影响,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性偏好的影响。

与“经济人”只关注经济利益不同,近年来的研究认为,人具有社会属性,不仅是自利的,也是互惠和利他的,人的行为同时受组织环境和心理状态的影响。Foss 和 Lorenzen(2009)指出,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和形成组织文化来影响组织成员对待事物的态度及行为表现。Dur(2010)等发现,企业的产出是领导者和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当领导者对员工的关心和重视会带来员工更高的工作投入;Kuhnen 和 Tymula(2012)指出,激发员工自尊心和荣誉感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在员工激励因素的研究方面,美国安盛咨询公司(1994)通过对数百名员工的行为和表现进行数十年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列举出影响员工工资积极性的激励因素并排序;Zingheim 和 Schuster (2001)认为,决定人才工作积极性的四个激励因素分别是公司前景、个人成长发展、工作条件和薪酬制度。在激励模式和激励手段的研究方面, Engellandt 和 Riphahn (2011)的研究用数据直接证明激励对提升劳动生产率和企业价值的影响,指出当企业采用弹性工作评估和惊喜式奖励这两种激励手段,其中一个激励手段高于某个特定的标准差时,员工就可以平均增加 20%以上的自愿加班间,从而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Viscusi 等认为个人价值观和社会规范是影响员工行为的重要因素。Kim(2012)认为,团队激励与个体激励相比之下更能促进合作,也就是说,当对个体进行奖励时,成员为了个人利益而采取竞争的行为方式,而当以整体方式对团队进行奖励时,成员则为了共同利益表现出团队合作行为;Banker(2011)等人的研究则表明与短期激励相比,企业实行长期激励时,管理者会加大对提升企业未来业绩有利的成本方面的投入,因此更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Mani 等(2013)的研究指出,个体对资源的稀缺性的关注将降低其花费在其他任务上的心理能量。Arminda(2013) 通过案例研究,以激励、满意度和幸福感为核心,探讨了员工的团队合作意愿,指出激励的效果与幸福感和满意度的关联较小,与团队合作有很大的关联。Lau(2014)通过对非经济性措施与经济性措施对员工激励与目标制定的影响的研究,指出非经济性措施和经济性措施都对员工的内在动机有影响,而只有非经济性措施对员工的外在动机有影响。因为只有外在动机受组织控制,因此只有其能提高工作表现。

......................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激励及激励模式的内涵

一、激励的内涵

随着激励理论的发展以及对激励的研究不断深入,国内外学者对于激励的概念也有不同的理解。著名管理大师哈罗德孔茨认为“激励(Motivation)是应用于动力、愿望、需要、祝愿,以及类似力量的整个类别”。麦格雷戈认为激励的目的需要依靠思想的动力去达成。罗宾斯认为“激励是就是通过满足组织内部个体的需求来实现组织的目标”。周三多(2010)将激励定义为“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归化组织成员的行为,以有效地实现组织及其成员目标的系统活动”。

国内外学者主要是从管理学和心理学的两个角度对激励进行概念界定。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当出现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时,人们就会产生实现愿望的动机,在动机的推动下,人们就会采取一定的行动达到既定的目标。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激励是管理者以各种方法、手段及策略,促使员工积极工作并主动完成工作目标,最终实现组织的目标的过程。无论从管理学还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激励是存在以下两点共性:

1.激励有两个目标,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激励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实现组织目标的前提是满足组织中个体的需求以达到其目标,也就是说要实现员工的个人目标才能保证最终目标的实现。

2.激励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引起个人动机,在动机的推动下采取一定的行动促使目标的达成,一个完成激励过程结束后,然后,新的需要产生又引起新的激励过程循环。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把激励定义为: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者通过影响组织中员工的个人需要的实现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引导他们在组织中的行为的过程。

..........................

第 3 章 DL 食品有限公司员工激励现状及问题分析 ........ 15

3.1 DL 食品有限公司及员工概况 ............... 15

3.1.1 公司发展概况介绍............. 15

3.1.2 公司员工概况介绍..................... 16

第 4 章 DL 食品有限公司员工激励因素分析 ............... 29

4.1 研究思路.............. 29

4.2 问卷设计及调查样本统计............. 29

第 5 章 DL 食品有限公司员工激励模式的构建 .................... 45

5.1 DL 食品有限公司员工激励模式构建的思路 ................... 45

5.2 DL 食品有限公司员工激励模式构建的原则 ........... 47

第 6 章 DL 食品有限公司员工激励模式实施的保障措施

6.1 管理制度保障

健全的管理制度是激励模式实施的有力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使一切管理活动有章可循。现阶段,我们观察到 DL 食品有限公司门店内员工岗位职责不明确,营业员、收银员、烘焙师经常做其他岗位的工作,接打电话、随意离岗更是习以为常。混乱不明的责权会导致绩效管理的失效,进而导致激励措施无法公正落实,对激励措施的实施乃至整个公司的管理十分不利。

首先,公司制定的各项基础管理制度,如考勤制度、休假制度、员工行为准则等对员工行为起到的规范、监督和预先控制的作用,是各项激励政策和激励手段实施的基础。其次,经过科学的工作分析设计出来的完善的岗位说明书,不仅为员工绩效考核指标的选取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岗位的评价与薪酬的制定提供依据。第三,健全的员工培训制度能够助力于员工能力和工作效率的提升,做好员工培训需求分析、明确培训能容及方式、方法等工作将直接影响员工绩效水平乃至整体经营效果的提升。因此,为了保障员工激励模式的顺利实施,需要人力资源等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各类规章制度的建设,为激励模式的有效实施提供制度上的保证,最大程度上发挥激励的效用,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管理效能。

....................

第 7 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的基本结论

通过本文对 DL 食品有限公司员工激励现状、激励因素的统计分析以及激励模式的构建和不同员工激励重点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DL 食品有限公司目前存在激励制度不完善,激励手段单一,片面注重短期激励、忽视长期激励和工作本身的激励作用等问题,激励手段和激励政策公平性较差、员工的认可度不高。无论是从竞争对手的影响的角度来说,还是从企业战略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角度来说,企业必须构建适合本企业的员工激励模式,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二、通过 SPSS 软件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得出 DL 食品有限公司员工激励因子分别为:薪酬福利因子、组织认可因子、环境激励因子、成长激励因子和工作激励因子 5 个员工激励因子。行业内其他企业在进行员工激励时可以适当借鉴和参考。

三、不同类型员工的激励因素特征是不同的。在对员工实施激励过程中,应针对不同员工的需求,构建不同的激励模式,采用不同的激励手段和激励方法,实施更具有针对性的激励政策,同时,采取必要的保障措施以保障激励模式的实施,实现激励效用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略)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2018优秀范文三:创业者生理心理因素对创业绩效的影响——实证研究

第一章 绪论

本章共区分为三节,第一节说明研究背景与动机,第二节说明研究目的,第三节提出本研究之研究问题。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动机

创业不仅具有创造自我就业、实现个人理想的功能,更有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容量,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一国(或地区)的创业活动不仅能促进当前的经济增长,而且特别能对未来年度的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邱琼、高建,2004)。从 18 世纪末期开始,欧美等西方国家的创业型小企业在推进农业、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部门的产业革命和发明创造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创业型小企业的出现导致就业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并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以美国为例,在过去的 10~20年间美国经济呈现高速增长,其 5000 多家创业型小企业在经济高速增长期间发挥了作用,它们提供了超过半数的就业机会,对国民财富增长的作用不容小观。目前美国约有 75%以上的技术创新来自创业型小企业,而在法国,约有 2/3 以上的专利是由创业型小企业申请的(高建、盖罗它,2007),而中国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与服务价值也占全国的 58%,提供了 75%以上的城镇就业机会,60%以上的发明专利和超过八成的新产品研发(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2007)。这些中小企业中的大部分是新创立的企业,并巳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中国良好的经济增长环境蕴含着大量的创业机会,仅 2006 年中国就约有 1.4 亿 18?64 岁的成年人参与到创办时间不超过三年半的创业企业中(辜胜阻、肖鼎光、洪群联,2008)。

就创业者而言,许多创业者基于对自我能力的肯定或向往自由弹性的工作环境,于是结合热情与专业所长,秉持着「人生有梦,逐梦踏实」的信念,开始选择创业这条路,勇于实现梦想。城邦出版集团执行长何飞鹏说:「创业就是一个人的变身过程,从贫穷到富有,从平凡到成功,从能力不足到能力完备。每一个阶段创业者都在向前、向上推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不断测试自己人生的极端值。」(张文龙、马珂、陈思婷,2013)。

而这些少数的创业者,是如何成功的?心理因素及生理因素是否为影响创业者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不同年龄层的创业者,其心理因素及生理因素对创业成功的影响是否有所不同?这是本研究探索的主要议题。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在信息科技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化经济兴起下,孕育了众多的创新与创业机会,使得创业成为管理实务上不容忽视的现象,创业议题也受到管理学者们的重视,引发许多的相关研究(蔡敦浩、施进忠、利尚仁,2010)。尤其在中国大陆正迈进已开发国家的康庄大道,私人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私人创业风潮风起云涌蔚为风气,如何创业成功更是中国众多创业家共同探讨的话题。创业领域的学者业已体认到创业是一个多面向的现象(Low and Mac Millian,1988),对创业家及其创业精神与活动的研究正在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展开。如陈家声、吴奕慧(2007)就华人创业家心理与行为特质提出华人创业适性量表。创业过程与组织结构的结合,如林正韬(2014)从企业创投的角度切入,探讨如何善加运用创业家的力量,透过创投的专业能力来协助投资案的进行,让创业家的个体创业精神在共同愿景下充分发挥,在各个创业家完成创业理想,成功建立一家新创公司。黄镇平与黄秀珊(2008)亦论及组织结构对于企业创业精神有显着的影响,他们认为正式化及专业化,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创业精神,而集权化则会阻碍企业的创业精神。陈志远等(2007)发现影响台湾创业家的创业机警性之主要因素为先前知识与创造力并发现社会资本可能是创业机警性影响机会辨识过程中的调节变数,也可能对机会辨识有直接的影响效果并认为创造力对创业机警性之影响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而创业精神所强调的不只是新创立一个事业,特别当企业面临经营困境时可以去面对所有的困难,并加以改善的精神及坚持到底的毅力(萧富峰,李田树,2002)。

另外,创业者如何在复杂变动的环境中发掘、辨识出创业机会(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并着手进行新事业从无到有的创立过程,是创业研究中首要且核心的议题(刘常勇、谢如梅,2006)。Shane 与 Venkataraman(2000)指出,创业是机会与个人的连结(nexus),创业机会并非单一时点的结果,而是由一连串的辨识、发展与评估过程所逐渐形成(Shane,2003)。一般而言,投入创业之初是失败率最高的阶段,不仅要面对混沌未明的市场狀况,更可能随时遇到阻碍而夭折,因此,机会辨识是创业过程所面临的关键第一步(Shane,2000,2005; Venkataraman,1997)。换言之,辨识到较具潜力的机会,对于未来创业的发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创业理论的经济学阐述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所谓创业就是组合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生产要素(秦宜婕,2005)。创业研究的发展受到经济学的讨论甚多,Richard Contillon(1680-1734)首先提出创业风险与不确定性的概念。Jean Baptiste Say(1767-1832)将创业者视为生产与销售产品的中间人(broker),并同样指出生产过程中的风险问题。Frank Knight(1885-1972)进一步区分风险与不确定性的差别,认为创业者是有能力处理不确定性的人。Joseph Schumpeter(1883-1950)是大家最耳熟能详的创业概念倡导者,他认为在供需均衡的经济系统,创业者会倾向利用新组合来打破均衡,并将这个过程称之为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李政、赵都敏(2007)整理了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奥地利经济学、新奥地利经济学及当代经济学家对创业理论的不同发展进程与贡献。发现奥地利学派是近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边际效用学派中最主要的一个学派。

新古典经济学对创业的分析是具有代表性的,为创业的经济学分析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分析范式。新古典均衡理论(Khilstorm & Laffont,1979,引自 Shane,2000)假设:市场由极大化的创业家(maximizing agents)所组成,完全竞争市场(clear markets)的价格是他们共同决定。因为机会可以被挖掘,并且可以完全地自由流动,所以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合作的机会进而获得创业利润。由此,对创业活动的基本理论假设是:(1)每个人都可以看到(recognize)所有的创业机会。(2)决定创业与否,在于人们的基本特质,而不是创业信息。可见,新古典经济学创业理论的最主要特点,是强调创业者个体差异对创业活动的影响。但是,奥地利经济学派(Kirzner,1997,引自 Shane,2000)则假设:市场是由那些拥有不同信息的人所组成,而他们所各自拥有的独特信息(idiosyncratic infomation)可以让他们观察到别人所看不到的机会。个别信息的差異使人们可以在现有商品/服务中观察到不同的价值,并愿意提供不同的价格去取得它。藉由买卖商品/服务去反应价格上的不协调(pricemisalignment),人们不是赚到创业利润,就是遭受创业损失。因此,这里所暗含的假设是:(1)人们无法辨識出所有的创业机会。(2)决定是否创业,在于创业机会的信息,而不是那些人的基本特质。(3)创业机会的发现过程,受到人的能力和意愿以外的因素所影响。新古典均衡理论与奥地利学派在创业理论上的分歧,不过是表明创业活动既受到创业者主体自身特质的制约,也受到外部市场信息的扰动。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第二节 创业理论的管理学研究

一、资源基础论之研究

在创业理论的管理学研究方面,从资源基础理论分析创业,是策略管理领域之重要分析工具,可用以了解产业组织与竞争优势的关系(Alvarez &Busenitz,2001)。Brush 等(2001)认为,创业公司应建构之资源包括实体、财务、人力、技术、社会与组织资源等六大类,并应透过资源的组合运用形成组织能耐与核心竞争力。而Alvarez & Barney(2007)结合资源基础理论与创业议题,试图扩展资源基础理论的应用范围,并建立适合解释创业行为的新理论。虽然异质性是创业与资源基础理论之共通点,但是,资源基础理论着眼于资源的异质性,而创业则更倾向于探讨资源价值信念(beliefs)之异质性。Alvarez 与 Busenitz(2001)明确认为,资源基础理论十分适用于分析创业家的决策、机会认知、机会发现、组织能力与市场竞争优势。

资源基础理论强调,企业必须具备有价值的策略性资源,才能拥有竞争优势。Barney(1991)提出有价值、稀有、不可模仿、不可替代等四种资源的特征,可用以辨识策略性资源。对于创业家来说,拥有策略性资源将更有能力掌握、利用市场机会,并以此为竞争优势,克服潜在替代品与模仿者的威胁,维持长期竞争优势。

二、价值创造之研究

许多学者认为创业是新价值创造(new value creation)与创业之创新(innovation)是息息相关(Miller,1987; Schuler,1988; Shane and Venkataraman,2000),这些主张皆认为创业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即是一种创新。

「价值创新(value innovation)」之概念,是由欧洲管理学院之 Kim & Mauborgne(1997),这两位教授,在观察并研究全球 30 个产业之 300 家高成长公司之后,所提出之观点。Kim & Mauborgne(2005)研究发现,这些企业经理人之共同点为:不依循传统之策略思考逻辑,也就是不受产业边界、竞争对手之策略,以及企业所拥有之能力与资产来思考评估未来的发展方向,重视的是顾客所共同重视之事物,而非区隔顾客之间的差异。因而,Kim & Mauborgne(1997)认为所谓之「价值创新」,就是要挑战、突破并跳脱传统上刻版认为不能变动之策略思考逻辑,另外寻求关注于顾客身上之价值模式,而非和对手进行肉搏战的贴身竞争。

..........................

第三章 生理心理因素作用机制分析 ··················· 29

第一节 创业压力与工作压力 ················ 29

一、工作压力与创业压力之意涵 ··········· 29

二、工作压力的主客观因素意涵 ··········· 30

第四章 实证分析 ················ 38

第一节 研究架构、研究假设与研究方法 ··············· 38

一、研究架构与研究假设 ··················· 38

二、研究方法 ··················· 39

第五章 主要结论及解释 ······················ 79

第一节 基本背景因素的作用 ··············· 79

第二节 生理因素(年龄)之绩效效应············ 80

第五章 主要结论及解释

本章将依据第四章实证分析所获得的数据与结果,加以归纳与整理,并提出本研究之结論与分析。本章共区分为四节,第一节基本背景与工作压力、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创业绩效之关联性;第二节生理因素与工作压力、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创业绩效之关联性;第三节 心理因素与工作压力、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创业绩效之关联性;第四节研究假设经验证结果不成立之分析与推论。

第一节 基本背景因素的作用

一、在性别的比较上,男性的工作压力显着高于女性,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中国固有传统观念所影响,中国传统社会属于父权社会,男主外、女着内的家庭观念深根蒂固,男主人赚钱养家与光宗耀祖是天经地义的天职,因此男性对于金钱动机与追求成就的动机显着高于女性实属必然,工作压力亦显着比女性大。

二、创业者学历在工作压力、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创业动机及创业绩效,皆呈现无显着差异,说明创业者的创业现象与学历高低,没有证据验证其有差异,高学历能创业,低学历亦然。

三、创业者的家庭背景与创业前的工作经历在工作压力、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创业动机及创业绩效,皆呈现无显着差异,说明创业无关家庭背景,不同的家庭背景及工作经验都有机会从事创业。

四、在家中排行的比较分析发现,老大的工作压力最高、排行中间的创业者次之,而排行最小的创业者工作压力最小。而且比较上,老大经常会延长工作时间。深究原因,可能是中国传统家庭社会观念所影响,在中国家庭观念里,长兄如父的观念依然存在,长子肩负者承先启后、光宗耀祖的重大责任与使命,因此老大在创业过程中的工作压力势必较大。

五、创业动机方面,却是排行最小的创业者最高、排行中间的创业者次之、在家中排行老大的创业者最小。且排行老大在追求成就的动机最高;但在福利动机上排行最小却最高。说明了排行最小的创业者比较没有承袭家庭事业的压力与责任,且较受父母宠爱,因此得以海阔天空勇于创业;也因为世俗观念与长辈对排行最小的期望没有老大高,因此期创业的动机比较不会像老大汲汲于追求金钱与成就,而比较趋于福利动机。

...................

第六章 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 我国外部创业环境的问题

基于上节的论述,外部的创业环境与创业机会给定了之后,个人内在的心理与生理因素才能有所发挥。因此,必须先深入探讨影响创业绩效最关键的外部创业环境与创业机会。由于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海峡两岸的台籍创业者创业绩效的关键因素,从实证分析中发现,欲探讨创业者个人内在因素,如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是否影响创业绩效,必须先要解决改善外部的创业环境、丰富创业机会,因此本节透过文献数据,进一步探究台商创业者在中国大陆与台湾两地遭遇的问题,俾能对后进之创业者提出有效的建议与对策。

一、中国大陆在创业过程存在的问题

根据 GEM 报告显示,我国 2012 年的创业环境在 GEM 的 37 个参与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 23 位,属于中下水平。创业环境相对较差的方面是: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教育与培训(GEM,2012)。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我国创业效应不高,比如更能体现创业活动质量、对经济推动更大的机会型创业的比例不高,生存型创业比重偏大(超过了 60%);2003 年,中国创业活动中企业关闭率为 8.04%,是GEM 平均水平的 1. 8 倍。基于上述结果及我国国情,本研究认为政府的作为是我国改善创业环境的关键。宁亮(2009)认为我国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1、创业政策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通过制定扶助政策来支持国内的创业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国的创业政策尚未形成体系,属于应急性的政策较多,这为具体的执行带来许多不便,甚至出现不同部门出台的政策在同一个问题上出现抵触。

创业政策体系不完善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不一致,在政府的相关规制手段上尤为突出。首先是目前创业的门槛仍然较高。现行公司注册的门榄高,新设立企业程序复杂,在经营范围、经营方式的核定上过于严格、缺少灵活性,在知识产权的投资比例上限制过死;其次是政府部门执行上的问题较多。收费部门多、收费项目过多,甚至存在乱收费情况,城市管理等管制过于严格,甚至存在乱执法情况。个体工商户、微小和中小企业的创业与管制和收费负担关系十分密切,因此我国这些企业的生存特别困难,至于非正式创业的规模就更小了。

2、对创业融资的支持力度不够

我国与创业环境有关的金融支持主要集中在私人的投资和非正式投资两方面,而需要政策推动的创业投资和 IPO 方面的金融支持做得很不好。中国少于 20 人的小企业只有 2. 3%的运营资本来自银行,而印度是 29% ;在一项江西省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效应的调查,调查中发现企业规模越小,来自正式融资渠道的融资越少。而且金融机构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的积极性不高,同时金额偏小的(最高金额为 10 万元,2006 年之前最高金额只有 5 万元)贷款也难以满足创业的需要;创业风险投资资本市场发育不充分,创业企业缺少直接融资渠道(宁亮,2009)。

参考文献(略)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2018优秀范文四:互补性资源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第一章 绪论

绪论是文章的基调所在,本章通过研究背景部分铺陈了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及意义部分陈述了研究的出发点,研究内容与方法部分对文章的章节安排和选取的方法进行了阐述,最后提出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予以升华。

1.1 研究背景

1.1.1 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互补性资源对合作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2003 年 Chesbrough 教授基于信息技术的变革开辟性的提出开放式创新概念,自此,有关开放式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及意义、开放式创新模式以及开放式创新的开展迅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开放式创新的提出,为企业利用外部环境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开辟了新生动力源泉及方向指引。因为,开放式创新突出了外部环境的重要性,要求企业突破原有的管理思想,打破困囿企业发展的组织边界限制,积极与外部环境合作以获取、吸收、转化互补性资源,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在此情形下,企业与合作主体之间的互补性资源共享、网络合作关系协调逐渐成为企业合作创新绩效提升的重要基石。近年来随着开放式创新的深入发展,由多元创新主体联合而成的合作创新网络已成为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该组织形式下企业结合自身发展所需主动进行知识、技术、资源的输入和输出,以促进内部闲置资源商业化和外部互补性资源内生化,参与主体多元化是其显著特征及创新基础,由其所带来的外部互补性资源是创新成败的关键因素。同时,资源依赖理论也强调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其外部环境具有显著依赖性,并指出组织坏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当自身内部资源难以满足创新发展所需时,企业亟需打破组织边界限制,与环境中拥有相关资源的组织或个人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搭建合作创新网络,导入外部互补性资源与技术。企业资源理论(RBV)认为,互补性资源是组织间建立竞争优势、决定组织绩效差异、维系合作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并假定较高的组织绩效来自于更好的协调和学习能力。因此,厘清外部互补性资源在导入组织内部时,如何转化为内部创新能力十分必要,也是组织采用互补性资源时的关注重点。

1.1.2 合作创新网络的发展强调交互能力与网络关系强度的重要性

企业网络理论指出企业创新活动植根于所在的关系网络中,因而网络关系特征会显著的影响创新活动的效率。作为表现网络关系特征的关键性指标,网络关系强度是衡量合作创新网络中创新主体间交流与合作的关键指标,直接影响着创新主体获取知识、技术和资源的能力以及信息传递的效果和质量,良好的互惠关系能够促进创新主体间信息共享习惯和模式形成,网络关系强度越强,创新主体之间的关联度就越高,有利于形成共享态度、主张以及信念,促进相互间的信任与协调机制的构建,降低信息传递的成本和风险,实现企业间网络内有价值知识和信息的深度沟通和交换,有利于维持创新主体间的长期合作,达到提升创新能力和合作绩效的目标。这说明进一步探究不同网络关系强度下互补性资源、交互能力与合作创新绩效之间的影响差异可以更全面客观的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效应。综上,本研究从互补性资源着手,整合资源依赖理论、交互决定理论、企业网络理论和合作创新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将交互能力作为中介变量,网络关系强度作为调节变量,构建了互补性资源影响合作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并通过对 375 份有效问卷的实证分析,对理论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结论将有效的指导企业在合作创新网络中如何提升交互能力以获得创新发展所需的互补性资源,并明确了网络关系强度对企业提升合作创新绩效的重要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互补性资源自提出以来,国内外学者从多个视角对其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本研究基于合作创新的视角,在对互补性资源、交互能力、网络关系强度以及合作创新绩效等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互补性资源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现有研究从企业能力角度对其具体影响路径和机理进行了初探,而综合交互能力和网络关系强度对其影响路径的分析尚有待进一步深入。因此,本研究基于此提出了如下三点主要研究目的。

第一,构建互补性资源对合作创新绩效影响的关系理论模型。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互补性资源、合作创新绩效等的研究文献,结合资源依赖、交互决定、企业网络和合作创新的理论,构建互补性资源与合作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模型,以互补性资源为自变量,合作创新绩效为结果变量,综合交互能力的中介效应和网络关系强度的调节效应,探究了互补性资源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和机理。

第二,验证互补性资源对合作创新绩效影响的关系理论模型。运用问卷调查和多层次回归分析法,对调研数据进行了严谨的实证处理和回归分析,检验互补性资源、交互能力、网络关系强度和合作创新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

第三,分析研究结论并依此构建管理机制。对实证分析得出的研究结论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如何有效利用交互能力和网络关系强度,进而通过提升对互补性资源的识别与利用提升合作创新绩效提出指导建议,构建了互补性资源共用机制、交互协调共享机制和网络关系共赢机制。

1.2.2 研究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互补性资源对于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分别引入交互能力和网络关系强度检验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构建了较为全面综合的理论模型,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性,拓展了资源依赖理论和合作创新理论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完善了互补性资源与合作创新绩效之间的作用机理,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理论意义。目前针对互补性资源转化为内部创新能力进而作用于合作创新绩效的过程的研究,主要依托于转化能力、吸收能力、资源管理能力等单一方面的企业能力,而在开放式创新的新形势下,合作创新网络愈为复杂,网络关系和综合性企业能力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因而互补性资源与合作创新绩效之间的影响关系路径越来越复杂,现有研究针对既涵盖共同参与性、信息共享度又包括合作关系协调性的企业能力尚较少涉及。而本研究在互补性资源与合作创新绩效的关系中引入交互能力这一中介变量,并将其之间的相关关系置于不同网络关系强度下进行研究,进一步深化了互补性资源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研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本章主要对互补性资源、交互能力、网络关系强度和合作创新绩效四个变量进行了相关文献整合和梳理。

2.1 互补性资源研究综述

2.1.1 资源依赖理论

资源依赖理论的成立需要以下三个基本假设作为理论前提。其一,组织的生存发展需要技术、资金、政策等关键资源,但其所拥有的资源通常难以满足创新发展所需;其二,由于自身资源难以自给自足,组织必然通过外界环境获取资源,具体的获取方式有互动、交换、共享等,在此过程中组织的独立性减弱,依赖性增强;其三,为了降低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企业需要与其他企业建立正式或非正式的联系使得交互关系结构化、稳定化。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里所提到的组织外部环境,除了指客观存在的由供应商、客户等组成的客观市场环境外,更重要的是强调组织通过自身选择、参与、创造出来的由组织和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所形成的结果。

在对资源依赖理论的三大基本假设进行阐述分析之后,不难看出,外部环境的重要性是资源依赖理论着重强调和看重的,但是,并不等于对组织内部主动因素的忽视。组织内部主动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组织能力的重要性,外部关键性资源固然重要,但若组织不具备相应的能力,就难以在复杂的环境中,识别、选择、利用、转化外部资源为内部发展动力。这一点在以往学者的研究中也不难看出,其中 Pfeffer 和Slalancik(2003)便指出,组织自身的选择能力在应对外部环境变更中具有重要作用,只有自身选择能力不断提升,组织才能更好的识别出生存发展中的依赖关系,进而可以通过寻找可替代资源,来降低组织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其二,组织对外部环境的主动影响性,组织可以通过与外部环境形成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来影响资源控制权和关系稳定性,使得外部环境向着有助于企业生存发展的方向转变。组织通过纵向整合可以网罗上下游的有效资源,来缓解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也可以通过横向整合以扩大组织规模,来减轻外部环境的风险性。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在资源依赖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学者们既承认了外部环境对组织的影响和限制,但也提出组织可以通过自身能力,采取有效措施规避风险和降低依赖性,使得外部环境主动适应组织发展所需。

.......................

2.2 交互能力研究综述

2.2.1 交互决定理论

1986 年心理学家班杜拉率先提出交互决定论,并把交互定义为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交互性被用来描述个体间交互关系的程度和水平。交互决定论认为,交互关系是个体行为方式产生及改变的决定因素,行为因素、认知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连接、相互作用,进而影响个体行为。交互决定论的核心在于,指出了行为、认知、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三者密切相联、互为因果,任何一个单一的因素都无法完全凌驾于其他因素之上。交互决定理论起初被运用于研究个体行为领域,但随着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和管理实践的进步,交互决定理论逐渐被扩展到多个理论领域,包括计算机多媒体领域、教育研究领域、营销管理领域和管理创新领域等。图 2-1 为班杜拉的交互理论模型。

交互决定论指出,第一,行为改变的潜在动因在于环境因素。一方面肯定了环境对行为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指出环境因素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使得行为改变,即当环境和个体因素相结合,且当指定条件成熟时,行为才会被改变,环境对行为的影响发生的时间由指定条件的成熟时间所决定。而且人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可以观察并掌握环境中事物的规律,根据规律预测具体情况,进而对行为作出改变以期达到预期结果。第二,认知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决定行为的改变。班杜拉指出,个体因素既受到环境的约束,但也具有主动能动性,个体与环境也是交互决定的。环境中的具体因素对个体实施作用,以约束、限制个体行为,同时某些因素也可以协助个体进一步完善自身,增强自我改变和决定能力。第三,行为是环境、认知和行为交互作用的结果。三者之间是一种交互决定的过程,是三者交互的相交作用,而非单纯的双向作用。

交互创新的具体内涵包括以下三个层面。其一,交互创新强调了创新系统的交互性,创新主体所依靠的关键创新因素来源于创新系统内,而非创新主体自身内部,交互性是其创新成功的前提。其二,交互创新肯定了交互学习在创新过程中的重要性,创新主体建立创新网络关系的目的,除了以低成本获取外部关键资源、降低创新不确定性外,更重要的是与其他创新主体展开交互式学习,通过共同参与产生新的交互式知识、提升创新主体关系协调能力、营造创新氛围、维持交互效应的持续性。交互学习的对象可以是顾客、供应商、科研院所及中介机构等。其三,交互创新指出外部环境与创新行为之间也存在交互作用,外部环境、文化氛围、政策制度对交互创新形成一定的制约同时,也影响着交互学习和创新的具体方式。正如交互决定论所强调的,企业创新行为、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三者是一种交互关系。

..........................

第三章 理论模型构建与假设 ..................... 23

3.1 变量相关性分析与假设提出 ..................... 23

3.1.1 互补性资源与合作创新绩效 ..................... 23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27

4.1 变量测量 ................. 27

4.1.1 互补性资源 .............. 27

第五章 实证分析 .................... 42

5.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 42

5.2 互补性资源与合作创新绩效的假设检验 ................42

第五章 实证分析

本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首先对回收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统计,其次验证了互补性资源与合作创新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再次对交互能力在互补性资源与合作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进行了验证,最后证明了网络关系强度在理论模型中的调节作用。

5.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在对本研究的变量进行实证检验之前,我们首先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具体如表 5.1 所示。从表 5.1 中可以看出,互补性资源与交互能力(r=0.615,p<0.01)、网络关系强度(r=0.649,p<0.01)及合作创新绩效(r=0.617,p<0.01)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交互能力与网络关系强度(r=0.768,p<0.01)和合作创新绩效(r=0.670,p<0.01)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网络关系强度和合作创新绩效(r=0.788,p<0.01)同样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初步表明模型和假设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适合进一步检验各变量之间的内在机理。

........................

第六章 结论分析与机制构建

6.1 研究结论分析

在合作创新网络中,不同网络关系强度情境下企业藉由交互能力获得的互补性资源是提升合作创新绩效的关键。本研究通过回归分析论证了互补性资源、交互能力、网络关系强度和合作创新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互补性资源对合作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二,交互能力对合作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在互补性资源和合作创新绩效之间起到中介作用;第三,网络关系强度在互补性资源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和交互能力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均具有的调节作用,网络关系强度越强,互补性资源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越显著,交互能力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也越显著。

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都表明:

其一,互补性资源是企业参与合作创新网络的决定性因素,不仅可以弥补创新主体自身技术和资源的有限性,缓解对外部资源的依赖性,而且激活企业创新活力。这启示我们,在合作创新网络中,由于各创新主体掌握的资源特质各不相同,创新主体要明确自身创新发展的瓶颈所在以及闲置可利用的资源技术,准确识别并内化互补性资源,并积极将自身资源和技术有限度有范围的在合作创新网络中共享,助力其他创新主体的协同发展,共同推进合作创新绩效的增长。

其二,交互能力是创新主体成功合作获取各自所需互补性资源进而达到协同创新的重要媒介,良好的企业交互能力不仅提高了合作关系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而且规避了关系冲突和风险,促进了合作创新网络中协调互补共享氛围的形成。这启示我们,在开放式创新和合作创新网络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提升企业交互能力对合作创新绩效的提高至关重要,企业应当结合自身发展现状,明确企业在交互能力发展当中的短板,从共同参与、关系协调和信息分享多角度针对性的制定发展对策。

其三,不同网络关系强度对互补性资源、交互能力和合作创新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具有显著差异,网络关系越强,创新主体间的相互接触时间越长,投入资源越丰富和合作交流范围也越广,获得互补性资源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合作创新网络内互惠性不断提升,合作关系愈加协调稳定。这启示我们,创新主体应当充分利用强网络关系的促进效应,加强与合作创新网络中其他主体的合作关系的建立和维护,积极拓展多种合作渠道,开发建立合作创新网络平台,从而达到合作创新绩效不断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略)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2018优秀范文五: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第 1 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宏观政策对微观企业行为的影响关注度增强

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之间的传导机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货币政策是其中之一。评价政策有效性不仅要看微观企业对相关指标的敏感性,而且还要看货币政策的是否发挥了资金配置的作用来达到稳定经济等宏观目标。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微观企业行为的影响是通过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实现的,即央行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影响中介指标进而影响实体经济决策,最终实现预期政策目标。这种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有效的基础。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央行很自然对货币政策变化是通过哪种渠道影响微观实体的投资等经济决策有兴趣。因为只有当中央银行制定的货币政策在实体经济及金融系统中得到充分有效的传导,才能实现全社会不同层面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相互协调(周小川,2010)。已有研究发现货币政策波动对企业的投资产生显著的影响(Kashyap et al.,1993; Nilsen, 1997; Hu,1999; 祝继高和陆正飞,2009; 饶品贵和姜国华,2011)。

Modigliani 和 Miller (1958)的先驱性研究提出,在完美的资本市场上,融资与实际决策(包括投资决策)无关。企业投资仅仅取决于项目的净现值,与融资结构是无关的。信息的完全对称消除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企业没有投资不足和过度投资现象。然而 ,信 息不对称(Myers and Majluf,1984)和代 理 问题(Jensen and Meckling,1976)的存在导致市场是不完美的。企业的投资决策将受到信息和代理成本的影响,导致投资决策和融资决策之间存在交互影响(Stein, 2002)。也就是说,企业的投资必然受到融资的影响,也必然会受到各种宏观因素的影响。其中,货币政策是与企业融资和投资密切相关的一个政策因素。

成熟市场经济国家都将利率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工具。因此,研究利率对经济的影响的文献非常丰富。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中央银行不断完善调控理念和方式,利率已经成为调节经济运行的主要手段之一(易纲,2009)。利率作为非常重要的资金价格,应该在市场有效配置资源过程中起到基础性调节作用,实现资金流向和配置的不断优化(周小川,2011)。在我国货币政策实践中,利率调整是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中最常用的操作工具之一(郭红兵、陈平,2012)。因此,利率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

1.2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1.2.1 问题的提出

货币政策对微观企业行为的影响是通过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实现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评价货币政策有效的基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认为,货币政策是通过多种渠道影响宏观经济指标或微观经济变量的。典型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有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其中,利率渠道被认为是通过利用 IS-LM 框架的传统凯恩斯模型的标准特征的货币渠道。货币政策(例如短期官方利率的变化)会改变市场利率,这意味着资本成本(价格)的变化,继而影响投资决策(Taylor,1995; Mishkin,1996)。由于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资的影响首先是通过资本成本,因此,利率渠道是货币政策影响企业投资的基本传导机制。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主要表现为“投资拉动”型,这意味着投资问题在中国更加重要。但现有宏观层面的研究并没有给予投资足够的重视。而且,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 企业已成为我国投资的主体。此外,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中央银行不断完善调控理念和方式,利率已经成为调节经济运行的主要手段之一(易纲,2009)。利率作为非常重要的资金价格,在市场有效配置资源过程中起着基础性调节作用(周小川,2011)。因此,研究利率传导机制对微观企业投资的影响对于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机理,以及对于政策制定者了解政策执行的效果,把握今后政策制定的方向都是现实而必要的问题。因此,本文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我国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资的利率传导机制是否有效?

虽然货币政策通过利率渠道影响投资,但是就投资本身来讲,货币政策并不是投资的决定因素。传统的投资理论从投资的需求出发,认为投资机会是决定投资的唯一因素,这是由资本逐利规律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公司未来的投资活动主要取决于其当前的投资机会(靳庆鲁等,2012;李青原等,2013)。宏观经济政策产生的经济后果主要依赖于公司所面临的投资机会,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时应该考虑公司面临的现实投资机会,这是以往经济学理论经常忽视的因素(靳庆鲁等,2012)。

......................

第 2 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本章将根据本文的研究主题展开相关理论的回顾,确定本文的理论基础。并对与主题密切相关的研究文献做详细的梳理,从已有文献中找到本文研究的切入点。本章将首先回顾经典的投资理论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着重阐述新古典投资理论的核心观点,并回顾市场不完美情形下的融资理论以及债务治理理论。在理论基础阐述之后,本章将进行文献回顾。由于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资的影响通常首先是通过影响融资,然后影响到投资的。所以,本章文献回顾部分首先对融资与投资之间关系的研究进行了回顾,然后对货币政策对企业行为影响方面的文献进行分类梳理,以理清已有研究的脉络,找出已有文献中的不足,为本文后续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

2.1 理论基础

2.1.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始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相关研究。西方货币理论文献中,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特指货币政策能否影响产出等真实经济变量,而与能否促进经济增长并无必然联系(谢平和廖强,1998)。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内涵是:中央银行通过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在特定的时期内对预定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在特定的时期内达到预期影响实体经济变量目标的实现程度(潘敏,2010)。从这个概念上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主要考虑两方面因素:(1)货币政策通过何种途径作用于实体经济。这涉及到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在特定国家的特定时期中货币政策不同传导渠道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2)微观经济主体对来自金融领域的冲击反应程度(潘敏,2010)。而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取决于三个条件(谢平和廖强,1998):货币能够影响产出;货币与产出之间存在稳定联系;货币当局能够控制货币。前两个条件遵循的是货币非中性假说,第三个条件是货币外生假说。下文从这两个前提出发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渊源做简要的梳理。

1.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前提

(1)货币非中性假说

货币中性论属于货币数量论的一个方面,主要观察货币数量是否不仅影响了价格水平,而且影响就业、产出等实际变量。如果货币是中性的,也就是说货币自身不会影响产出、就业问题;若货币非中性,则货币会影响产出和就业等经济变量。古典经济理论在分析长期经济的过程中,使用的价格是实际价格,而不是名义价格,与货币供给无关,从这种意义上货币是中性的。

.......................

2.2 文献综述

2.2.1 研究起点:企业融资与投资关系的研究

融资影响经济的很多方面,这一点早已被广为关注。在融资与投资关系的研究中,主要是围绕融资约束对投资的影响展开的。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是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重要因素(Meyer and Kuh, 1957; Fazzari et al., 1988; Devereux and Schiantarelli, 1990),也是影响企业融资等财务政策的重要因素(王彦超,2009)。缺乏融资约束因素的理论模型对于周期性投资行为的解释是乏力的(Caballero, 2000)。融资约束产生的原因是不同的信息和激励问题的存在使外部融资比内部融资成本更高。关于融资约束与投资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类。

(一)融资约束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关系的研究

Myers 和 Majluf (1984)以及 Fazzari、Hubbard 和 Petersen (FHP, 1988)分析认为,信息越不对称,公司融资约束越大,公司财务决策更依赖内部融资。在这种情形下内部产生的资金的可用性以及/或可被用于抵押的资产,可能对投资决策有影响(Devereux and Schiantarelli, 1990)。也就是说,不同融资约束程度的企业,其内部现金流对投资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从经验证据来看,自从 FHP(1988)的开创性研究以来,大部分融资约束对企业投资的影响的实证研究都是按照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范式进行研究的,即融资约束影响企业投资对内部资金的依赖。

Fazzari 等(1988)的研究证明了对于融资约束的企业,内部资金的确显著地影响着企业的投资行为,但内部资金不影响融资无约束企业的投资行为。他们认为,如果由于交易成本、信息成本使外部融资成本高于内部融资成本,那么对于一个具有好的投资机会的企业来说,支付大量股利是不符合价值最大化原则的;如果融资约束问题很重要,则对一个具有较好的投资机会的企业来说,投资对现金流将非常敏感。为证明融资约束的存在及其对企业投资的影响,Fazzari 等(1988)利用 1970-1984 年期间 421家美国制造业公司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对融资约束与企业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之间的关系作了开创性的研究。他们以股利支付率作为衡量公司所受融资约束程度的指标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样本的现金流系数为正值,而且随着股利支付率的降低而增加。这意味着低股利支付率公司的投资与现金流敏感性比高股利支付率的公司更高。也就是说,对于融资约束的企业,内部资金的确显著地影响着企业的投资行为。而融资不受约束的企业,由于其获得资金的壁垒相对较小,丰富的资金来源使得投资行为不受内部资金的约束,即内部资金不影响融资无约束企业的投资行为。Gertler (1992)的研究发现,由于融资约束的存在,企业的投资行为不仅取决于投资需求,也会受到所拥有的内部资本的影响。随后的一些研究,如 Fazzari and Petersen (1993)、Gilchrist and Himmelburg (1995)也利用股利支付率作为融资约束分类标准,得到了相似的结果。而Hoshi et al. (1991)、Calomiris (1994)以及 Lamont (1997)则采用不同的样本和方法也证实了 FHP (1988)的结论。

.........................

第 3 章 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机理................... 58

3.1 货币政策影响企业投资的资本成本渠道分析 .............. 58

3.1.1 经济学视角下的货币政策资本成本渠道原理 ............... 58

第 4 章 货币政策对企业资本成本传导机制的实证检验.................. 107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107

4.1.1 货币政策利率渠道的总体有效性假说 ........... 107

第 5 章 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资效率传导机制的实证检验............. 130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130

第 6 章 制度因素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的实证检验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6.1.1 产权制度对货币政策微观传导机制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不仅受内部因素决定,它还受制度环境制约和影响。这也是国别研究中不同制度背景的国家得到不同结论的一个原因。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政府对经济的普遍干预是一个显著特征(唐雪松等,2010),政府干预以及预算软约束是影响宏观经济政策如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的重要原因。 预算软约束的主要表现为:(1)国有企业在税收减免、税收返还(吴文锋等,2009;罗党论等,2009;曹书军等,2009)、股权和债权融资申请(祝继高、陆正飞,2011)等方面得到更多政策支持和优惠,从而降低其资本使用成本,导致投资和利率之间的反向关系并不明显(Kornai,1980;Kornai, Maskin and Roland, 2003)。(2)当国有企业发生财务困境时,地方政府有强烈的动机对其实施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保护措施,降低其运营难度(孔东民等,2013),使其免于破产。由于有政府做担保,国有企业往往表现出较大的风险偏好。而且,预算软约束会促使管理层从事价值破坏行动(例如将公司资源转变为私人收益, 用公司的资本进行帝国建造等)的激励,导致资本配置和经营的低效率( 林毅夫、刘明兴、章奇, 2004 )。而非国有经济主体具备“天然硬化”的预算约束,受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的激励,其财务决策更多地表现出市场化的特征。在面对货币政策的波动时会更加注重对面临的风险的评估,更加合理地使用其资源,因此,货币政策对非国有企业往往是有效的。例如,当货币政策紧缩时,利率的提高会抑制非国有经济投资,但对国有经济影响并不大(马草原、李成,2013)。因此,本章提出:

假说 1:产权制度会影响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资的利率传导效应。表现在,相比国有公司,非国有公司的投资受货币政策的影响更大。

.........................

第 7 章 结论、启示与研究展望

货币政策的制定是重要的政府职责之一。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央行很自然对货币政策变化如何影响微观实体的投资等经济决策有兴趣。自从 Milton Friedman (1970)在其“货币分析的理论框架”一文中提出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理论以来,已有大量文献基于宏观数据研究了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机制。然而,使用宏观数据很难发现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清晰的证据(Chatelain et al.,2002)。本文结合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以及公司财务学中的投资相关理论,对货币政策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在理论上弥补了以往研究中的学科之间、宏微观层面之间分割的不足,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货币政策微观传导的理论框架。

从货币政策面向的微观对象看,不同企业间存在明显的异质性。首先是从资本逐利规律来看,企业的投资应该随着投资机会的变化而变化,投资机会不同的企业其投资行为自然不同,分析货币政策对企业的影响时首先应区分这一特征(靳庆鲁等,2012)。另外,随着信息经济学和不完全市场理论的发展,研究者们对市场不完美情形下的企业投资行为特征给予了更多关注。在 FHP(1988)的开拓性研究之后,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公司投资受融资约束的影响,主要原因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金融摩擦(financial frictions),进而通过降低公司资源配置效率和提高外部资金成本的影子价格来影响公司投资决策(Gomes, 2001)。公司面临的投资机会以及融资约束是决定公司投资决策的最基本因素,但在宏观政策与投资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中,以往研究往往忽略了这两个因素对宏观政策的效果的影响。宏观层面的忽视并不是说这个问题不重要,相反,企业间的异质性考虑几乎涉及到所有公司财务问题的研究,若不考虑企业异质性,会大大降低很多问题研究的意义。本文在理论上和实证上对这两个关键因素都进行了分析和检验。

参考文献(略)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2018优秀范文六:就业服务接触对口碑影响之研究——以关系品质为中介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全球就业环境恶化一直如梦魇般挥之不去。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勞工组织就未雨绸缪开始推动就业服务、职业训练与失业给付三合一的就业安全整合概念,各国亦逐渐以此方案整合的思维进行整体就业服务政策的规划,同时纳入民间的力量,开放私立就业服务机构加入就业服务体系。台湾地区亦顺应国际趋势,实施三合一就业服务流程,1996年第一家人力银行(104人力银行)成立,2003年实施就业保险法,以往的就业安全体系全面进行改革,成为现行就业安全体制的运作基础。2013年台湾地区有感于三合一就业服务流程已不足以因应网络虚拟以及全人职涯发展的需求,乃仿效美国的单一职涯中心系统(One-Stop Career Center System)、英国的就业中心(Job Center Plus)、澳洲的就业服务(Job Services Australia),成立台湾就业通(Taiwanjobs),顾名思义,有其「职涯发展通路」的概念(Vocational Career Development Path),其定位在于整合实体虚拟通路、强化效率与效能,使之相辅相成,发挥综效。台湾就业通除了仿效以上各国的服务标识的概念来加深民众对服务内容的增加与品质提升的印象,与私立就业服务机构之间也维持不同的市场区隔,以确保公私立就业服务机构之间能在合作、互补的原则之下共构一个最有利于求职者的就业媒合平台。针对全国就业市场结构进行调查,国民透过就业媒合平台进行求职的情况,从2013年至2015年已成长71.7%。

科技型就业服务的兴起对就业市场来说确实是一个重大的转变,其中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工作搜寻方式的改变。经济学者在传统上一直把劳动市场资讯系统分为二大类:一类是正规的劳动市场资讯系统(Formal Labor Market Information Channels);另一类是非正规劳动市场资讯系统(Informal Labor Market Information Channels)。正规的劳动市场资讯系统是指求职者经由第三者而取得的就业资讯,求职者所得到的讯息多为就业服务机构或征才广告释放出来的求才讯息。而后者是指求职者不经第三者而直接取得的就业资讯,所得到的讯息是较为开放而客观的,讯息可能来自亲戚、朋友、老师、工会或毛遂自荐的方式而取得求职的资讯。一直到二十年前,不管是透过正规或是非正规的劳动市场资讯,全世界求才与求职者的接触方式,还是以传统的人与人连络或面对面的对谈为主。但在 1994 年网络求职方式兴起后,人们找寻工作的方法有了新突破,在短短的四、五年间,求职网站大幅成长,找寻工作不再完全依赖人员服务,人与科技的对话成为新的趋势。

........................

1.2 研究目的

要问台湾人民现在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多数人的答案会是经济;而在众多经济问题中,就业才是攸关民生的焦点。有朝一日饭碗不保,已经成为备受经济不景气折磨的国民们的共同梦魇。实事求是的说,行政机关一直都非常重视日益严重的失业问题,而且也投入了大量资源,先后推出了多项促进就业的措施,如果没有这些纾缓举措,台湾的失业情况一定会更加严重。所以,本研究的目的并不在于提出新的就业措施,更无意批判当前就业政策的良窳与否。毕竟,台湾地区的就业市场表现,端赖政经情势的演化,而政经情势又受制于全球经济与国内政治等错综复杂的因素影响,任何的学术探究终将向现实妥协。故本研究目的乃聚焦于现有就业服务系统的运作是否符合求职者的期待?更具体的说,所有公私立就业服务机构所型塑而成的「职业媒合平台」随着科技的介入,不同的就业服务接触互动类型(人际型与科技型)如何通过经济交换观点与社会交换观点的关系品质评价得到求职者的正面口碑?研究结果的主要价值在于提供就业服务机构具竞争优势的就业服务接触模式与关系品质,做为就业服务体系投入时,有更合理及有效率的参考依据;同时,科技的价值始终来自人性,就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来看,再好的科技投入,如果第一线的服务接触缺乏满足求职者的特色与热情,其关系品质将难以获得正面的口碑,这是态度的问题。

传统的就业服务传递过程中,服务接触(Service Encounter)的成败关键要素就是态度,因为服务的传递过程是以人为本,故称之为人际型的服务接触(Interpersonal-Based Service Encounter)。同时,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人力银行及一些新兴的科技也加入服务传递的阵容,使得科技型的服务接触(Technology-Based Service Encounter)对就业服务市场竞争带来不小的冲击。职业媒合平台直接藉由科技(e.g.,网际网络、ATM、电话语音、手机求职 App、Kiosk、社群网站服务)来加入就业服务接触,对于传统以人际关系为主的就业服务接触构面会形成什么改变?

现今科技的演进提供求职者许多服务上的便利,公私立就业服务机构亦将科技引入其就业服务系统中,提供就业方面的资讯及服务,除了传统的人际关系的服务型式,更增加了多种不同的科技型的服务型式,使得求职者及求才企业双方皆能因其提供的服务而受惠。因此,本研究之目的希望能提出符合社会期待的就业服务管理模式,协助职业媒合平台在现有的就业服务基础上,建构更贴近求职者需求的就业服务系统。基于以上创新思维本研究决定以「就业服务接触对口碑影响之研究─以关系品质为中介」做为研究主题,提出就业服务接触、关系品质、正面口碑相关连之理论模式,试图以「经济交换观点」之关系品质与「社会交换观点」之关系品质为中介变数,同时探讨不同服务接触互动类型(人际型丶科技型)对上述研究是否具有干扰效果。

.........................

2.文献探讨

2.1 就业服务

「就业服务」(Employment Service)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开始使用,不过早期英国称之为「劳动交换」(Labor Exchange),而后改称「就业交换」(Employment Exchange),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行政明定其为「国民就业服务」(National Employment Service)沿用至今,目前国际间大多数国家亦趋向使用「就业服务」(Employment Service )一词(陈国钧,1979)。

2.1.1 就业服务的定义

就业服务的定义,多数学者均认为是在求才与求职间从事安置,透过提供资讯、咨询服务与辅导等方法以达到国民充分就业之目的,为现代工业化国家推行社会安全与就业安全制度的一项重要及积极性的措施,根据台湾就业服务法第二条指出,就业服务系指协助国民就业及雇主征求员工所提供之服务。而提供就业服务之机构可分为以下两类:由行政机关设置者称为公立就业服务机构;而其它由行政机关以外之私人或团体所设置者称为私立就业服务机构。无论公立或私立就业服务机构其所提供之就业服务均以媒合求职者就业为核心价值,故本研究在探讨相关构面之关连性与问卷设计时,采用张添洲(1997)就业服务之狭义定义:就业服务就是职业介绍,仅限于民众谋求职缺。因此,将就公私立就业服务机构所提供的就业服务体系统称为「职业媒合平台」。

依据就业安全辞典解释,所谓的就业服务(Employment Service)是指寻找、推介人力填补职缺,以及提供适当就业机会推介寻找工作者就业,以平衡勞动供需,因应经济发展人力需求,并藉以促进社会安定等服务措施。而大英百科全书对于就业服务之定义为:「其现代意义等于人力政策之执行,凡确保劳动力之充分就业而执行的各种计划,例如:就业安置、就业训练、失业年金保险、增加劳动及行业移动的种种措施、职训与职教方案、创业贷款、就业市场研究与预测、低素质劳动力之项目辅导,均属之。」

就业服务为促进「人」(求职者)与「事」(求才者)供需双方「结合」的过程,故就业服务需同时考虑到求职者本身所具备的条件以及就业市场概况与求职条件之需求(詹火生、杨瑩,1995)。因此就业服务之积极意义,乃依其专业功能,加强就业市场组织,掌握人力供需动向,迅速传送职业讯息,并提供必要之职业辅导,使求职者,不会因为就业市场资讯之不流通,而产生摩擦性失业(吴锦才,1992)。

......................

2.2 就业服务接触

2.2.1 人际型就业服务接触

在网络科技尚未介入就业服务之前,传统的就业服务接触多依赖「人员互动」,包括:劳雇双方的媒合、职业性向测验、职业训练、失业给付、创业研习、特定物件访查等,「人员」一词指的是,就业服务人员、求职者本身与其它关系人参与其中。人员互动为影响服务品质最重要的因素,可作为评量服务体验的依据。当就业服务人员传递服务的标准比求职者对服务所抱持的期望还要高时,求职者常会感觉到惊喜,而对当次的服务体验感到满意。但是当遇到的情况是求职者对于服务标准的知觉要高于就业服务的结果,因而产生抱怨行为,这种不满意的服务甚至会改变求职者对于就业服务机构的评价,而且机构损失还不只限于此,因为求职者还会将此不满意的经验传递给更多的人,而产生负面的口碑。所以,传统的以人员互动为主的就业服务接触,其第一线服务人员经常要肩负处理抱怨行为。这一类型的就业服务接触称之为「人际型就业服务接触」,据访查结果显示,其缺点是服务据点不普及以致便利性不佳、无法提供即时性的客制化服务影响效率、不同的服务人员会有不同的服务品质差异,这也就是为何抱怨行为频繁以及产生负面口碑的主要因素;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人肯定其优点,包括:容易建立双方的人际互动关系有助沟通协调、产生信任及愉悦的感觉、较具亲和力的媒合接触与咨询服务。

相对于「人际型就业服务接触」的另一种就业服务接触型态称之为「科技型就业服务接触」。随着网络科技时代的到来,资讯科技的发展改变了劳资双方的互动关系。资讯科技的蓬勃发展,将科技导入使得就业服务接触的概念逐渐地在改变。相较于「高触碰、低科技」的人际型就业服务接触,科技型就业服务接触采「高科技、低触碰」的服务方式,其特色就是求职者可以自主的接受服务达到客制化的目的,不再耗时、耗力的依赖「人员」互动,来满足就业服务的需求。如前所述,客制化必须从求职者的角度出发,才能真正的达到使求职者有被特殊的对待,而让求职者自己握有高度的决定权,自然可使实际的服务提供与求职者所想要的服务之间的落差减低。

因此,特殊的对待利益透过求职者自主的接受才能让顾客感受到该服务是特别为自己提供的。例如,知名的人力银行(Job Bank)104、1111、Yes123,都能透过数据攫取(Data Mining)的技术建构专属的网络职能 DNA 平台为顾客量身打造征才、选才、育才、用才的四合一网络就业服务,储存顾客过去的每笔事务数据,依照过去的经验分析顾客的可能偏好以及需求的资讯,利用这些珍贵资讯可以针对个别的顾客,快速并且准确的给予特别推荐的职缺或人才需求的建议。

........................

3.研究方法 ················· 58

3.1 研究架构 ················ 58

3.2 研究假设与推论 ················· 59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80

4.1 样本结构分析 ··········· 80

4.2 叙述性统计 ·················· 82

5.研究结论与建议 ····· 155

5.1 研究结论 ··············· 155

5.2 研究建议与贡献 ····················· 158

4.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问卷针对有求职经验的一般民众针对在职业媒合平台找工作与透过网络之职业媒合平台找工作,进行发放问卷,发放日期始于2015年9月15日,截至10月30日止共发1000份问卷,回收1000份问卷,剔除填写不完整的无效问卷98份,共回收有效问卷902份。

4.1 叙述性统计

(1) 就业服务接触

依就业服务接触题项的平均数排序中前五名,以「在此职业媒合平台求职很便利」为最佳,其次分别为「此职业媒合平台可以迅速提供适合我的职缺资讯」、「此职业媒合平台提供丰富多元的职缺资讯」、「在此职业媒合平台可以快速找到我有兴趣的工作」、「此职业媒合平台咨询服务的品质良好」。依就业服务接触题项的平均数排序名次来换算出八个构面的排名为便利性、即时性、咨询服务、媒合结果、愉悦程度、可靠性、客制化、互动关系。所有题项平均值皆大于5以上但未达到6的程度,显示职业媒合平台能够带给使用者就业服务接触之正面感受,都已达梢微同意程度之上接近同意的程度。见表4-2所示

.......................

5.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章节归纳统计分析之结果,提出结论与建议,且将研究之结果加以延伸,提供实务界做为参考依据。此外,亦提供本研究之成果与限制,以供未来相关领域之研究作为参考依据。

5.1 研究结论

随着就业市场就业服务方式的转变以及科技带来的冲击,就业服务接触逐渐朝多元的方向发展,因此本研究将就业服务接触分为人际型就业服务接触以及科技型就业服务接触,以强化就业服务接触之研究领域的完整性。由于就业服务接触为求职者与就业服务机构的「关键时刻」,乃求职者知觉到关系品质之重要关键,因此本研究想探讨求职者是否能从不同类型的就业服务接触中除了得到核心服务外,还可能从社会与经济不同的交换观点之关系品质中影响其传达正面口碑的意愿。

关系品质强调留住求职者的重要性,对求职者来说,是否愿意与职业媒合平台维持长久关系甚至于为媒合平台建立正面口碑,端视媒合平台是否能够从服务提供过程中带给求职者所想要的关系品质而定。对于媒合平台来说,满意的求职者可以为媒合平台带来正面口碑,当求职者在服务接触过程中所体验到的服务,愿意以信任、满意、承诺做为评价的标准,是否可以产生媒合平台想知道的关系品质,也是本研究所探讨的。以下先将本研究之研究结论加以分析说明,以了解其中之成因与结果。

(1) 就业服务接触对关系品质之影响

①就业服务接触对经济交换观点之关系品质的影响

本研究经 AMOS 路径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就业服务接触对经济交换观点之关系品质确实具有正向的影响,不过经 SPSS 回归分析结果(表 4-13),互动关系与咨询服务品质的影响并不显着;媒合效果表现最佳,其次为便利性。实证显示,职业媒合平台在提供就业服务接触的过程中,给求职者上述知觉感受增高时,会促使求职者对职业媒合平台产生愈高之经济关系品质。换言之,就业服务接触在经济交换观点之关系品质的评价中倾向具经济面属性的媒合效果、便利性,故社会面属性的互动关系与咨询服务品质的影响并不显着。Blau(1964)曾提出「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观点来区隔不同的满意度,经济交换是基于计算基础的交易关系,「经济满意」属于经济交换观点所产生的满意,「能力信任」属于经济交换观点所产生的信任,「计算型承诺」属于经济交换观点所产生的承诺。人类利己的行为动机形成经济交换观点之决策者,买卖双方的关系建立在相对于其它交易对象有更好的财务报酬与利得之计算性评估。经回归分析结果(表 4-13),就业服务接触对趋向社会交换观点的互动关系与咨询服务品质的影响并不显着;趋向经济交换观点的媒合效果表现最佳,其次为便利性。实证显示,与本研究推论之假设相符。

参考文献(略)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2018优秀范文七:咪咕阅读客户端用户体验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近20年来,互联网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头戏,世界各国都把互联网经济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并给予重视及培植。在中国,互联网成了一个与世界发达国家同台竞技的舞台,涌现出了如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BAT)为代表的一大批在国际上都享有盛誉的优秀互联网公司。2010年以来,以安卓系统和IOS系统为代表的智能手机的普及把互联网经济推向另一个高峰----移动互联网。截至2014年,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手机保持第一大上网终端地位,预示着我国进入了全民移动互联网时代。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用户体验正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企业实践中,催生了用户体验研究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同时也成为一种潮流,受到了广泛关注,通过百度搜索“用户体验”词条,搜索结果有 773 万条。

在国内,用户体验实践风生水起。互联网行业中微信客户体验人员占比约25%。在用户体验环节腾讯设立了两级体验团队结构。一级团队负责整体规划和质量保障,二级团队纳入产品线,并将用户体验工作融合进产品开发流程。百度用户体验中心超 150 人,其在各产品线都设立用户体验责任人,各用户体验责任人融合进产品规划、设计和运营等实施工作。支付宝用户体验团队超 100 人。阿里巴巴集团 CEO 陆兆禧在履新讲话中甚至认为,未来阿里的第一使命是坚持客户第一,并从服务转向体验。其他行业方面,华为 UCD(User Centered Design,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部门目前已超 200 人,涉及所有产品线,并将 UCD 融合入IPD 流程体系。工商银行 2008 年建立 UCD 体系。海尔 2012 年成立流程创新部,专门负责导入 UCD 流程。新加坡政府在交通、医疗等领域导入 UCD 服务设计。“海底捞”导入服务体验设计,并建立相关服务系统。洲际酒店中文网站导入 UCD 设计,并融入其各大酒店的服务体验整体规划。美国红十字会导入 UCD 优化献血体验。在用户体验实践广泛应用的今天,企业实践不仅开始重视用户体验,而且用户体验的层级也开始越来越高,如京东 2012 年成立用户体验部门,直接由总裁领导该部门,平安金融专门成立客户体验部门,相关产品及服务必须经客户体验部门决策,其负责人直接向总裁汇报。

从产业经济的产品缺陷观到服务经济的品质适用观再到体验经济的品质体验观,无论是传统经济时代的有形产品,还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无形产品,都需要获得用户的价值认可(即购买)和使用才能实现产品价值,最终获得市场绩效。但在传统经济时代,购买后的用户评价产生的是对重复购买行为的影响,而移动互联网时代往往注重体验式消费。在体验消费阶段,用户体验不佳导致用户直接不产生首次购买行为,同时也更不会有重复购买行为发生。另一方面区别就是传统经济时代用户的转换成本相对较高,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通过体验式消费,用户转换产品成本几乎为零。在这种新的消费模式下,企业提供的产品必须在用户体验上有足够的竞争力,从而使得用户在体验消费阶段购买,并能持续使用和重复购买。

...........................

1.2 研究内容

本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即绪论,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内容,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部分为用户体验的相关理论,介绍用户体验的理论基础,用户体验的内涵和特点,用户体验评价的基本方法,用户体验评价的主要内容。

第三部分为咪咕阅读客户端用户体验现状及评价体系存在问题分析,主要介绍国内外数字阅读发展现状,咪咕数字传媒有限公司发展概况,咪咕阅读客户端发展概况,分析咪咕阅读客户端用户体验评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对构建用户体验评价体系进行需求分析。

第四部分咪咕阅读客户端以用户为中心的用户体验评价体系构建。主要介绍基于客户端使用特征的用户体验分析,客户端用户体验评价的影响因素,咪咕阅读客户端用户体验评价模型,咪咕阅读客户端用户体验评价关键指标选取原则和咪咕阅读客户端用户体验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第五部分咪咕阅读客户端用户体验评价及改进对策。介绍用户体验指标的评价方法,用户体验问卷调查,用户体验评价、结果分析及用户体验短板改进对策。

第六部分为结论。介绍本研究实践中的应用结果。

研究思路上,主要基于目前咪咕阅读用户体验评价存在的问题引出研究的对象,即如何构建易评估可迭代的用户体验评价体系,并通过问题现象分析,客户端用户体验的特点、影响因素来构建咪咕阅读客户端用户体验评价体系,并对该体系进行实践应用。总体思路见图1.1所示。

..........................

第二章 用户体验的相关理论

2.1 用户体验的理论基础

用户体验归根到底还是一种心理感受,它与用户消费行为存在着强相关,而谈到用户消费行为则不能不提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 AbrahamHarold Maslow(1943)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存需求(survival)、安全需求(safety)、社交需求—归属感/爱(Belongingness/Love)、尊重需求(Slef-esteem)和自我实现需求(Self-actualization)。 功能性的底层需求相对较为基础和稳定,而用户体验属于情感/精神层面的需求,是较高层次的需求。Abraham Harold Maslow金字塔型需求层次理论见图 2.1。

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李小青(2010) 在《基于普遍心理分层理论的Web 用户体验模型设计》的论文中提出了基于用户心理研究的WEB用户体验模型。其认为人们认识事物要经过本能层、行为层和反思层的处理过程。本能层的用户体验与感知系统相联系,正如用户“本能”,这部分是最直接最原始的用户感受。因此与网站展现给用户的最表层的视觉设计和界面设计关联。行为层的用户体验与网站的交互设计和功能设计关联,顾名思义,与用户在使用网站时的相关行为有关,表现为以用户目标为驱动的一系列的用户行为。反思层的用户体验位于模型的最高层,并不直接接收身体感知系统的信息输入或实施行为的直接控制,需要基于本能层和行为层的调整和固化形成,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具有稳定性,是本能层和行为层体验的累积,一般情况下不会因为一次交互体验就发生较大程度的改变。其认为这是WEB设计应该遵循的用户体验原则。李小青基于用户心理研究的WEB用户体验模型见图2.2所示。

...........................

2.2 用户体验的内涵和特点

随着物质经济的高度发展,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即马斯洛需求层次中较低层次的生存和安全感得到了保证,不再成为人们日常追求的需求,人们开始把更多的关注点转移到了精神和情绪方面的满足上来。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同类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价值趋向同质化,这就要求产品或者服务把更多的关注点转移到用户体验上来,以便在竞争中获取优势。用户体验是全方位的,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驾驶汽车有驾驶体验,旅行有吃穿住行的旅行体验,购物有对购物流程环境的体验,使用手机等工具也有各种体验。Iphone手机从诞生之日起就赢取了用户的心,除了在创新领域的成就外,还在于完美主义的Steve Jobs对产品的用户体验有着极致的苛刻,他把手机注入了美学的要素,赋予了艺术的含义。据统计,2015年,市场份额占比17.2%的Iphone拿下了智能手机市场91%的利润,这就是良好用户体验带个苹果公司巨大的市场效益。

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UX 或 UE)这个词最早被广泛认知是在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由用户体验设计师 Donald Norman 所提出和推广。美国经济学家 Joseph 和 Gilmore(2008)在其《体验经济》一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阐述。他们认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经营者为了不断追求独特的销售主张,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体验经济正从服务经济中分离出来,它是继产品经济、商品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第四个经济阶段。

用户体验是一种在用户使用产品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纯主观的感受。ISO9241-210 标准将用户体验定义为 “人们对于针对使用或期望使用的产品、系统或者服务的认知印象和回应”。就用户层面而言即“这项服务/产品好不好用,用起来方不方便”。因此,用户体验是一种主观的,且其注重实际应用时产生的感受。ISO 定义的补充说明有着如下解释:用户体验,即用户在使用一个产品或系统之前、使用期间和使用之后的全部感受,包括情感、信仰、喜好、认知印象、生理和心理反应、行为和成就等各个方面。该说明还列出三个影响用户体验的因素:系统、用户和使用环境。

.......................

第三章 咪咕阅读客户端用户体验评价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17

3.1 国内外数字阅读发展现状...................... 17

3.2 咪咕数字传媒有限公司发展概况.....................19

第四章 咪咕阅读客户端用户体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7

4.1 用户客户端使用特征分析.............. 27

4.2 客户端用户体验评价的影响因素.........................28

第五章 咪咕阅读客户端用户体验评价及改进对策.................37

5.1 用户体验评价方法..........................37

5.2 用户体验问卷调查...............................45

第五章 咪咕阅读客户端用户体验评价及改进对策

咪咕阅读客户端的用户体验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系统的体系,既有实验室测试的客观数据,也有专家评价,还有用户感知的结构性问卷调研。系统性的评价体系能保证用户体验评价的可靠性,同时从中获取优化用户体验的意见,如专家评价问题卡、实验室测试短板指标等,推动产品优化改善。

5.1 用户体验评价方法

咪咕阅读客户端用户体验评价指标体系涵盖面较广,不同的指标需要不同的评价办法实现,产品质量类的功能、界面、内容指标通过专家走查来评价,性能需要实验室测试的客观数据来评价,而用户体验有用、易用和爱用类指标需要通过用户调研进行评价,且三级指标也各自有不同的评价办法。

1.功能、界面评价办法

功能、界面评价办法通过专家走查评价办法实施。专家走查评价办法又称启发式评估(Heuristic Evaluation)是一种用来评定软件可用性的方法,使用一套相对简单、通用、有启发性的可用性规则进行可用性评估,具有应用灵活、成本低和易于学习及使用的优势。尼尔森推荐使用 5 个评估者较为合适,且不能少于 3 个评估者,一般而言,5 个评估者可发现 75%的产品可用性问题。咪咕阅读功能和界面的专家走查评价办法制定了典型任务,专家依据典型任务依据指标评价方法展开走查。典型任务列表见表 5.1 所示。

..........................

第六章 结论

本文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时代背景,以体验经济时代的品质体验观为出发点,提出在市场竞争中良好的用户体验对于企业或产品的重大意义。通过解析咪咕数媒及客户端发展的现状,用户体验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了咪咕阅读建立用户体验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在分析用户使用客户端的行为特征、客户端用户体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咪咕阅读客户端用户体验评价模型,并以模型为指导,构建了包含产品质量类和用户体验类两大类指标的完整的咪咕阅读客户端用户体验评价体系。为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及跟用户体验的强关联性,在评价方法上,分别使用了专家评估法、实验室测试法及用户调研法,多维度评价来保证结论的客观性。

用户体验的改善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涉及产品、技术和运营等各方面。咪咕阅读得益于原有移动话费支付手段背景,尽管在营收方面是行业的领头羊,但在用户体验方面与业内最优竞品掌阅差距仍然较大。移动互联网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用户价值,而用户价值最终的落脚点是用户满意度、用户忠诚,这些都需要良好的用户体验来维持。通过咪咕阅读客户端用户体验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及应用实践,咪咕阅读客户端在用户体验上的优化和完善还需要后续全方位的投入。2016 年 3 月份最新一期的评测对比来看,咪咕阅读与最优竞品掌阅的用户体验整体得分有所缩小,但仍然存在五个百分点以上的差距,这一定程度上说明该评价体系对改善用户体验有着具体的指导意义。

随着移动互联网数字阅读的加速整合,客户端方式的阅读将会受到更多用户的欢迎,而客户端用户体验直接关系到用户的忠诚、推荐等意愿,最终直接关系到业务的生存和发展。咪咕数媒通过构建品质管理团队(含 UED、测试团队、用户研究团队)及虚拟团队组织保障的形式来推动咪咕阅读用户体验评价体系的落地,必将能体系化地改善用户体验短板,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参考文献(略)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2018优秀范文八:面向不确定性的多粒度复杂产品供应链碳足迹优化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早在 1896 年,瑞典科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Svante Arrhenius 经过研究指出,人类活动所排放的 CO2等温室气体将极大影响全球的环境。而事实也验证了他的研究成果,联合国跨政府气候变化委员会 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2013 年报告指出,1906 年至 2012 年,全球近地大气层温度平均上升了 0.745 摄氏度,改变速度是此前 1000 年的 3.5 倍。而全球气温一旦上升 1.5-2.5 摄氏度,将灭绝 25%左右的现有生物物种,淹没 30%的沿海地带,并大大增加厄尔尼诺等极端气候出现的频率及强度。东英格兰大学UEA(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2015 年全球碳排放量计划研究表明,全球累计碳排放量只有低于 3.2 万亿吨,才有 66%的几率将气候变化控制不超过 2 个摄氏度的安全值,而截至 2014 年该配额已被占用了 2/3,仅 2014 年全球碳排放量就达到创纪录的 323 亿吨,若按现行全球碳排放速度,该配额将会在 2045 年全部耗尽。

为此,联合国将高额碳排放量导致的气候变化问题列为世界十大挑战之一,并先后于 1992 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提出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5年在德国柏林召开第一次应对全球化气候变化缔约国大会,1997 年组织 192 个缔约方签订了《京都议定书》。此后,联合国气候大会分别于 2009 年、2010 年、2014 年和 2015 年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坎昆协议》、《利马公约》和《巴黎公约》,进一步明确国际社会减少碳排放量的应对方案。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海量碳排放,表 1-1 显示了 1971 年至 2014 年中国碳排放量及全球占比。

上表显示,1971年至2014年,中国碳排放量增长了405.39%,年均增长3.38%,全球占比增长了 488.52%,年均增长 3.84%。而且中国年碳排放量自 2011 年起位居世界第一,人均碳排放量也于 2013 年首次超过欧盟,位列美国与澳大利亚之后,位居全球第三。此外,2014 年中国国内单位 GDP 碳排放量比世界平均水平高 2.2 倍,分别达到美国、欧盟、日本的 2.3 倍、4.5 倍和 8 倍。为此,2004 年国家通过了《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及《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2009 年明确提出 2020 年单位国内 GDP 碳排放量相较 2005 年下降 40%至 45%,2013年正式发布《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15 年 3 月,中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把四个现代化概念上升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首次将“绿色化”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

.........................

1.2 碳足迹研究述评

日益严重的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情况,使得如何有效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问题,成为政府企业及学者讨论的焦点。现有相关研究主要从碳排放机理、与经济或能源关系方面切入,而碳足迹研究方法则从碳排放源头及过程分析另辟蹊径,以其有效性和通用性引起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节即在全面采集国内外碳足迹研究文献基础上,改进共词聚类法,利用聚类算法分析研究主题。借助 h-b 指数法解析研究冷热点,进而依照研究主题进行文献归类述评,分析现有研究问题,确定文章研究方向。

1.2.1 文献筛选与统计测度

1.2.1.1 文献来源

以 2015 年 12 月 31 日为结点检索中外数据库收集相关碳足迹研究文献,其中外文数据来源为 Science Citation Index、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Springer Web 数据库,以“carbon footprint”和“carbon footprints”为关键词检索到 1 736 篇文献。中文数据来源选取中国知网数据库,以“碳足迹”为主题检索到 1 671 篇文献,年文献数如表 1-2。

1.2.1.2 文献测度

为了精炼当前国内外碳足迹研究核心问题,采用共词聚类法进行挖掘,该方法由 John(1989)总结归纳,后经 Johannes(2003)等学者的不断完善,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文献内容挖掘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研究文献基本内容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成对目标组词在同一文献中出现频率,数字化辨析目标组词的关联程度,进而反映组词代表的学科及主题结构。

本节即基于共词聚类法原理,利用 Bibexcel 和 Ucinet 内容分析软件进行操作。首先借助 Bibexcel 软件将待分析文献归入 Web 数据库,建立题录数据字典转换为 Dialog 类型数据格式,创建 Out 类型文件剔除不合格数据完成数据预处理。在选择数量单位和排序方法后,通过创建 Coc 类型文件,利用 Fractional Counts 算法生成数据矩阵统计词频数量分布及增长程度。进而将文件依次转换为 Net、Vec 和 Clu 三种类型文件,分析文件整体网络密度,依据度数中心性确定网络结构距离,进行向量运算生成共词关联矩阵,再利用 Persson Party Clustering 聚类算法挖掘数据,初步提炼出碳足迹研究文献的 18 个邻接词和 5个研究主题。

.........................

第 2 章 面向不确定性的多粒度复杂产品

供应链碳足迹分析模型 基于上章确定的研究思路,从供应链网络中微观角度,构建面向不确定性的多粒度复杂产品供应链碳足迹三维及鱼刺分析模型,并从复杂产品全生命功能周期碳足迹、复杂产品碳足迹多粒度分析层次解析以及复杂产品供应链碳足迹不确定性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2.1 构建总体分析模型

产品是企业供应链运转的核心,优化复杂产品供应链碳足迹的首要之处即在于系统精确计算复杂产品供应链碳足迹,为整体改善碳足迹设定基准线。复杂产品碳足迹产生于供应链多阶段的各环节,为了明确各环节碳足迹边界,设计复杂产品供应链碳足迹三维分析模型如图 2-1 所示。

由于影响复杂产品供应链碳足迹的因素具有复杂的关联矛盾性,因此图中 X纬采用测量技术和计算方法,基于多粒度理论划分产品分析层次,按照节点单元、模块单元、整体产品三个粒度分析层次,对指标、参数以及变量等进行映射剖析,量化识别各阶段碳足迹的构成,得到碳足迹产生的关键核心环节,进而予以优化。Y 纬为责任体阶段,通过改进 PAS2060 的产品碳足迹企业到消费者模型(Business to Consumer),依照复杂产品供应链五个核心责任主体(包括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消费者和回收商),将复杂产品碳足迹划分为五个主体阶段,第一阶段为供应商到制造商 S2M(Suppliers to Manufacturers),第二阶段为制造商到分销商 M2D(Manufacturers to Distributors),第三阶段为分销商到消费者D2C(Distributors toConsumers),第四阶段为消费者及回收商回收处理 C2R(Consumers toRecyclers),第五阶段为回收商到供应商阶段 R2S(Recyclers to Suppliers)。Z 纬为全生命功能周期阶段,将复杂产品碳足迹化解至原料生产、产品制造、仓储库存、运输配送、使用维护、回收处理等产品全生命功能周期中。

.......................

2.2 复杂产品碳足迹多粒度分析层次解析

从多粒度分析层次角度,复杂产品供应链碳足迹可看作由碳足迹节点单元连接形成的综合体,节点单元既是复杂产品的物理构成基础,也是碳足迹数据收集、计算和优化的基本单元。由于复杂产品基本特性涉及产品构成、生产技术和制造管理,具有一定的繁杂性,为此可通过对复杂产品的精确目标拆解,形成合理供应链网络角度的多粒度层次拆卸组合,以有效降低碳足迹评估动态性和不确定性,明确分析复杂产品碳足迹各组成部分产生的碳足迹,提升碳足迹测度精准度及优化效果。

为此,本节基于多粒度理论,设计多目标复杂产品碳足迹节点单元拆卸混合图模型,将产品虚拟抽象映射为由统一特征联接部件或方式构成的基本碳足迹节点单元集合(孙粒度)。虽然根据 ISO14067 及 PAS2060 标准,各个节点单元的碳足迹可精准计算,但实际操作中难以获得全部精确活动数据。为此,进一步设计渐进式集合范围模块划分方法,创建模块划分准则,运用动态模糊聚类层次分析法封装低级节点单元及关系,结合聚类组件功能特征,计算各种标准下模块集合范围极值和聚合度,设计极小极大模块方法完成终极多原则模块划分,辨析产品的各个模块单元(子粒度)。从而在注重模块间的独立性前提下,保证了模块间联系建立及解除的易达性,再递归分析复杂产品的碳足迹(父粒度),为优化复杂产品供应链碳足迹创建评价主体。

产品(特别是复杂产品)的拆卸会产生复杂决策问题,Krzysztof(2013)、Markus(2014)等均证明复杂产品拆卸是一个标准强 NP-hard 问题,从而造成了现有拆卸建模分析方法均存在各自优劣处。与或图法通过零部件拓扑信息,用较少节点拆卸产品,但庞大的与或关系割集极易导致复杂产品的组合爆炸。Petri 网将产品拆卸视为离散事件集,按照成本与序列关系,转换为整数及传统型线性规划,但面对高复杂度产品时,计算效率较为低下。关系图通过逻辑运算描述拆卸情况,但随着复杂度的增长,会产生缺乏物理意义的拆卸序列。有向图通过节点和连线描述零部件及其拆卸顺序,面对较多节点数则无法有效优化。无向图通过非规则和结构的组合优化描述产品基本拓扑模型,但无法描述拆卸先后顺序。拆卸树通过树形或鱼骨形描述产品子及父零部件节点,较为直观简单,但不能精确描述复杂产品拆卸约束关系。多视图构建产品配置、联接、过程、回收、着色等多种图精确描述装配体及零部件,元素丛图按照可达性详细排列器件拆卸等级,但随着问题复杂度大幅增加,极易造成系统信息崩溃。现有研究通过数理推断法,特别将智能算法与图方法予以结合,有效的降低了计算复杂度,但数理推断法对于众多复杂调节参数控制难度较大,容易产生算法早熟,陷入局部最优解陷阱。

......................

第 3 章 面向不确定性的多粒度复杂产品供应链碳足迹实证及碳热图分析 ... 54

3.1 面向不确定性的多粒度复杂产品供应链碳足迹实例分析 ............ 54

3.1.1 实例供应链碳足迹动态量化公式设计 ...................... 54

3.1.2 实例碳足迹多粒度分析层次解析 ................. 57

第 4 章 多粒度复杂产品供应链低碳设计 ................. 80

4.1 多粒度复杂产品供应链低碳设计基本思路 ............. 80

第 5 章 低碳供应链环境下供应商评价与选择 ................. 103

5.1 供应商评价与选择研究综述 .................... 103

5.2 构建低碳供应链环境下供应商评价与选择指标体系 ............... 104

第 6 章多周期多参数多产品供应链碳足迹优化

6.1 构建多周期多参数多产品供应链碳足迹分析模型

6.1.1 模型问题描述

本章模型在面向不确定性的多粒度复杂产品供应链碳足迹分析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分布决策法和随机机会约束规划理论,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拓展。第一、将原有单一产品研究对象拓展为多产品研究对象,创建原材料与产品 BOM 表描述产品多粒度层次关系,继而考虑涉及多原材料、多产品、多供应链责任主体的多种参数。第二、将原有供应链单一周期拓展为多个周期。第三、进一步引入产品供应链内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主要包括供应链的产品市场需求、资源约束及信息缺失等诸多不确定约束因素。其中模型采用随机分布方式模拟产品需求,将模型转化为处于一定置信区间中的机会约束随机规划问题;进而通过设置各阶段约束条件满足资源要求。此外,要求各供应链责任主体在拥有自主独立决策权的同时,能根据掌握的上下游责任主体产品需求、资源约束等诸多信息,基于自身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多原材料多产品多周期情况,统一供应链供需协调,保证供应链运行效率,最终实现产品供应链碳足迹优化目标。

6.1.2 建立模型

基于描述的模型问题,通过构建相关假设和参数变量,建立面向不确定性的多周期多参数多产品供应链碳足迹分析模型。

6.1.2.1 模型假设

为了保证模型有序合理运行,提出下列假设:

假设 6-1:各计划周期各产品项目在资源满足和碳足迹最优化条件下,可自由竞争资源。

假设 6-2:供应链各主体能力(如生产、运输、库存等)有限,且可满足供应链整体需求。

假设 6-3:各计划周期内各产品市场需求为符合正态分布的独立随机变量。

假设 6-4:供应链各主体第一时期初始库存为零。

假设 6-5:各计划周期各节点原料或产品均可按计划到达。

假设 6-6:各时期碳足迹参数是稳定的。

.......................

第 7 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奇迹的同时,产生了巨量碳排放,2014 年中国碳排放量达到全世界的 30.24%,为欧盟及美国 29 个国家之和,造成了气候异常、雾霾锁国等系列问题。严峻的环境问题迫使社会各界日益关注飞速增加的碳排放量,面对国内外日益增大的减排压力,2015 年 12 月国家主席习近平于全球气候大会再次承诺中国将于 2030 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作为碳排放主要源头的企业,则肩负着实现该目标的首要重任。为了应对渐加严厉的低碳化环境管制,最大化经济及社会效益,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产品供应链碳足迹优化问题。

本文利用共词聚类法和 h-b 指数法挖掘碳足迹研究文献,解析研究主题及冷热点,评述现有碳足迹研究优缺点,确定思路及内容。再构建面向不确定性的多粒度复杂产品供应链碳足迹分析模型,并从三个维度及不确定性角度进行解析,通过样本集实例验证,绘制复杂产品供应链碳足迹影响因素热度图,确定研究的关键环节。而后分别从多粒度复杂产品供应链低碳设计、低碳供应链环境下供应商评价与选择、多周期多参数多产品供应链碳足迹优化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全文主要创新点归纳如下:

第一、构建面向不确定性的多粒度复杂产品供应链碳足迹分析模型方面。基于中观及微观研究视角,借助三维分析及鱼刺图方法,从供应链责任主体、全生命功能周期及多粒度角度细分复杂产品供应链碳足迹。即依照复杂产品供应链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消费者和回收商五个核心责任主体,将复杂产品碳足迹划分为五个主体阶段,并依照全生命功能周期将产品供应链分为原料生产、产品制造、仓储库存、运输配送、产品使用、产品维修、回收处理及补充环节,依照供应链所处阶段,利用鱼刺图分解各粒度层次产品的全生命功能周期,交叉叠加各生命功能阶段的碳足迹拓扑关系,收集聚类信息,结合不确定性理论,创建复杂产品供应链碳足迹静态及动态量化模型公式,深入分析供应链各生命功能周期阶段碳足迹。

继而利用该模型解析 9 个行业的 20 个产品,运用统计方法系统分析样本集供应链全生命功能周期以及责任主体碳足迹,设计复杂产品供应链碳足迹影响因素热度图,分析各关键影响环节,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碳足迹研究视角、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方面的不足。

第二、复杂产品碳足迹多粒度分析层次方面。在明确复杂产品碳足迹统一的多粒度形式表达的基础上,利用多粒度理论建立规则,构建复杂产品碳足迹结构元拆卸混合图模型提取关系矩阵。再基于迭代分层思想设计驱动式递归聚类搜索算法,从深度及广度对碳足迹节点单元空间进行二维综合式搜索,将产品虚拟抽象映射为由统一特征联接部件或方式构成的基本碳足迹节点单元集合。

在此基础上,设计渐进式集合范围模块划分方法将基本碳足迹节点单元组合为模块粒度层次。具体为融合公理化设计思想,定义度量功能域、结构域、生命域、接触域及低碳域的节点单元模块化要素组合准则。运用动态模糊聚类层次分析法封装低级节点单元及关系,结合聚类组件功能特征,计算各种准则下模块集合范围极值和聚合度,设计极小极大模块方法完成终极多原则模块划分,结合递归分配方法辨析产品的各个模块单元,实现复杂产品碳足迹模块内的高凝聚和模块间的松耦合,提升了碳足迹研究对象知识有效重用性,实现了复杂产品供应链碳足迹结构设计的创新。

参考文献(略)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2018优秀范文九:APP营销对消费者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的普及,各种智能产品层出不穷,移动互联网时代已悄然到来。移动互联网将移动与互联网相结合,它拥有移动随时、随地、随身的优势以及互联网分享、开放、互动的特点。而传统的产品营销和品牌营销在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显示出许多方面的不足,单向灌输的传统营销模式已不符合大众需求。不知何时开始,APP 一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话语中,人们每天将大量的碎片化时间花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上。这给我们传达了一个信号:APP 营销的蓝海已被开启,这里才是新的营销阵地。

APP 是智能移动终端的第三方应用程序,而所谓 APP 营销则指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平台上的应用程序来开展营销活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移动智能设备迅速普及,随之而来的是移动互联网用户和移动应用下载量的爆炸式增长,平均每个智能设备上拥有超过 20 款应用程序。这不难看出,APP 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更加高级便利的信息载体,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的规模使用量已经具备了非常可观的营销价值。因此作为移动营销的核心,APP 营销凭借其高度精准、极具个性、全面互动的特征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商家和企业的关注,成为营销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由于目前应用市场上的 APP 种类繁多,且同类产品更是数不胜数,因而消费者使用 APP 的转移成本非常低。在消费者的许多需求在网络营销方面也可以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消费者愈加倾向于使用 APP 的原因是什么,APP 为消费者带来了哪些价值,这就有必要研究 APP 营销对于消费者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对 APP 营销特征进行分析,找到 APP 营销的内在优势,并结合 APP 营销模式探讨 APP 营销对消费者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炼出 APP 营销对消费者持续使用意愿影响较大的因素,针对这些因素的特点为 APP 营销实施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1.2.2 研究意义

本文研究 APP 营销对消费者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该研究的主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如下:

(1)理论意义

伴随智能设备的兴起,APP 这一完善原始系统不足与个性化的软件逐渐被人们关注。APP 问世短短 6 年时间,得到移动用户的广泛关注,商家以此为契机,通过 APP平台开展各种营销活动,APP 营销应运而生。虽然这种新兴的网络营销形式已经成为移动营销的核心,但其发展时间不过短短几年,学术界对其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方面没有达成共识。

本文将持续使用研究领域中的经典理论——期望确认理论与 APP 营销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营销的角度将 APP 重新分类并详细阐述各类 APP 的营销特征,将各类 APP共有和独有营销特征按照 D&M 信息系统成功模型划分,全面系统的分析 APP 营销对于消费者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在对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并且结合 APP 营销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构建本研究的理论模型、提出研究假设,并通过实证分析来验证假设的真实性。

(2)现实意义

网络营销(On-line Marketing 或 E-Marketing)起源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一兴起便掀起了一股网上营销的浪潮。网络营销主要是用户利用互联网查找某网站或商铺的商品信息,通过电话、邮件、QQ 等方式联系到卖家或厂家,将一个潜在客户变成有效客户的过程。而伴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下载使用 APP,渐渐忽略了通过互联网渠道获取所需信息,而应用软件市场上的 APP 层出不穷,消费者在使用 APP 的过程中转移成本非常低,如何留住现有客户成为各商家或企业关注的重心。

因此,本文从期望确认理论和信息系统成功模型出发,基于 APP 营销的相关特征,对于消费者的持续使用意愿进行研究。这不但可以帮助 APP 营销实施者准确布局、获得更大的营销价值,同时有助于商家和企业转变传统观念,适应新变化,从注重“技术”到注重“用户需求”。

.........................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APP 及 APP 营销相关理论

2.1.1 APP 及其分类

目前业界基本将应用根据使用特点分为六大类别(吕晓刚,2013):

1.休闲娱乐类:用户使用该应用主要为了在休闲的时候进行娱乐享受。如游戏、音乐、视频、电子书刊等。

2.信息沟通类:用户使用该应用主要是用来与其他用户互相发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这里的沟通包括同步沟通,如微信、陌陌等,也包括异步沟通,如邮箱等。

3.应用工具类:用户使用该应用,主要是为了使设备的软、硬件功能得到管理或强化。如手机助手、安全卫士等。

4.媒体传播类:用户使用该应用,主要是接受或发布所关注的媒体信息。如网易新闻、微博等,也有为用户提供网络社交的 APP,如微博等。

5.生活辅助类:用户使用该应用,主要为日常生活提供便利。这类包括信息处理和生活助理两部分,信息处理类如大众点评网、航班管家等;生活助理类如淘宝、支付宝等。

6.行业应用类:指专门针对行业客户提供的各类应用产品。如银行业或通讯业专门的 APP。

而针对目前消费者使用较多的手机应用市场,例如:豌豆荚、应用宝、谷歌play 商店应用程序及 App Store,可以发现,应用市场将 APP 划分为以下几类:游戏类、社交应用类、导航类、网购类、资讯信息类、视频播放类、辅助拍摄类、文学类、生活应用类等等。作为营销者,这种分类方式可使消费者清晰明确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并产生订购行为,增加了 APP 产品的下载量,提高了潜在客户的转化率,能够积聚各种不同类型的网络受众。

.........................

2.2 技术接受模型

本研究是探讨 APP 营销对消费者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APP 作为一种独特的信息载体,也是信息系统的一个组成方面。在信息系统的接受和用户使用意愿的研究中,技术接受模型具有很强的说服性和权威性,已经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认可。该理论为本研究提供了较大程度的支持。

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简称 TAM)是 Davis 在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简称 TRA)和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 Planed Behavior,简称 TPB)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在介绍技术接受模型之前先对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予以论述。

2.2.1 理性行为理论(TRA)

在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简称 TRA),又被称作“理性行动理论”,由学者 Fishbein 和 Ajzen 于 1975 年提出。理性行为理论用于探究态度如何影响个体行为,关注基于认知信息的态度形成过程[16]。该理论的模型如图 2.1 所示。

态度是个体对某一行为所持的正面或者负面情感,其进一步受到行为信念的影响;主观规范是指人们对于是否进行某行动的压力的认知,主观规范越高,表示个人遭受的社会压力越大,其进一步受规范信念的左右。该理论表示个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行为意向合理地推测,而个体的行为意向又是由对行为的态度和主观规范决定的(Ajzen & Fishbein,1980)。

理性行动理论因其简洁性和说服能力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证实(Loch &Conger,1996;Liker & Sindi,1997;Karahanna,1999),成为研究消费者接受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 3 章 模型构建与问卷设计...................23

3.1 研究模型构建..........................23

3.1.1 理论研究.......................23

3.1.2 模型构建..........................27

第 4 章 数据分析..............35

4.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35

4.1.1 样本个体特征的描述性统计分析....................35

4.1.2 移动网络用户使用行为描述性统计分析..............37

第 5 章 营销建议与展望....................63

5.1 营销建议..................63

5.2 研究局限与展望.....................64

第 4 章 数据分析

4.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节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样本个体特征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移动网络用户使用行为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1.1 样本个体特征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次调研共收集有效问卷 451 份,样本个体特征包含被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月可支配收入及每天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长等六个方面。

从性别来看,本次调研的男女比例较为均衡,所占比例分别为 46.13%和53.87%,被调查对象中,女性稍多于男性。

从年龄来看,18-35 岁的青年被调查者最多,占总人数的 71.82%,其次是36-50 岁被调查者,占 19.95%,而 18 岁以下及 50 岁以上的被调查者较少,分别占总人数的 2.99%和 5.24%。这与本次发放问卷的形式有关,这一群体只用移动互联网的可能性最大,因此更有可能成为被调查对象。另外也反映出,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及移动智能设备的发展,18-50 岁年龄段中使用 APP 的人群居多,用户偏年轻化。

从学历来看,大专及本科以上的被调查者占比最高,为 54.12%,其次为硕士及以上学历,占 31.42%,而初中及以下和高中学历占比较少,分别为 2.74%和 11.72%,说明 APP 使用者具有较高学历的特点。

从职业来看,在校学生占比最高,为 34.66%,其次是企业职工和政府及事业单位公务员均占比较高,分别为 27.68%和 21.20%,私营业主及其他职业占比较少,分别占 8.23%。

从每月可支配收入来看,3000-5000 元和 5000 元以上最多,分别为 25.94%和 21.70%,说明 APP 用户大多消费水平较高。

从每天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长来看,5 小时以上用户占比最高,为 35.67%,其次是1-3小时和3-5小时,分别占比34.66%和26.43%,1小时以下用户仅占3.24%,说明大部分被调查者将一天中的大量碎片化时间都应用在 APP 上。

............................

第 5 章 营销建议与展望

5.1 营销建议

1.针对不同 APP 的传递特征,发挥其优势,引导用户互动交流。

APP 营销实施者应根据 APP 的特点和优势,发挥不同类别 APP 营销特征三个维度——系统质量、信息质量和服务质量的作用,例如娱乐类 APP 供应商应在APP 的研发设计过程中更加关注系统质量和服务质量,例如 APP 的灵活性及互动性等;功能类 APP 供应商应在 APP 的研发设计过程中更加关注服务质量,例如APP 的便捷性和随时服务性等;实体经营附属服务类 APP 供应商应在 APP 的研发设计过程中更加关注信息质量和服务质量,例如 APP 的效率性、简洁性及一对一、互动性等;平台类 APP 供应商应在 APP 的研发设计过程中更加关注系统质量,例如 APP 的安全性、易用性、灵活性等。对于不同类别的 APP,营销者应有重点地加强某方面的改进,这有利于更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的满意情绪,进而使其产生持续使用意愿。APP 吸引消费者下载使用,并使消费者达到非常满意的情绪,正面的情绪有利于品牌推广,扩大营销受众和营销范围。

2.选择合适的 APP 营销模式,让消费者不再被动地接受广告,而是主动地参与到营销活动中。

通过前面章节的分析可以发现,APP 用户对于植入广告模式并不十分认可,这与植入广告内容的真实有用程度以及是否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有关。针对 APP营销的不同模式,营销者可从以下几点进行改进:

(1)植入广告模式的 APP 营销策略

确保投放广告真实有用。广告主将广告植入某个应用程序之前,应当认真做好前期调研工作,找到与企业目标受众兴趣爱好相匹配的 APP,了解目标受众的真正需求并与营销目标相结合,以此来保证投入广告的有效性和精准性。植入广告的方式也需要广告主用心研究,例如滚动式的动态广告栏、嵌入到产品的详细信息中、植入到 APP 的某一服务列表中等方式,如果植入广告的方式不符合用户的接受习惯或是视觉效果突兀,则达不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和营销价值。

(2)用户参与模式的 APP 营销策略

挖掘用户需求,注重用户体验。对于 APP 的研发者,在开发应用时应了解用户的个体行为特征,包括地理环境、兴趣爱好、消费能力等,明确用户经常用的APP 类型、获取信息的渠道等,在一系列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挖掘目标用户的实际需求,确立核心营销目标。另外,APP 软件开发完成之后一定要在用户使用的过程中及时关注用户对于该 APP 的反馈情况,及时对软件进行修改。

(3)网站移植模式的 APP 营销策略

网站移植模式的 APP 营销应当结合移动智能终端的特点,以人性化的满足消费者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需求为目的,在页面设计上更加注重简洁性、便利性,最重要的是突出 APP 的优质服务,让用户拥有友好的体验。并且在营销的过程中可以根据用户的喜好不断推出有趣的活动形式,比如“抢红包”、“签到领取奖品”或其他小游戏与营销过程相结合,让消费者真正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在互动之余达到营销的目的。

参考文献(略)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2018优秀范文十:台湾地区中小企业主管领导行为、人格特质与工作满意度关系实证研究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

中小企业主管领导行为主要的任务在于提升企业的工作绩效,其次为升华企业组织风气并形塑企业的文化;Ahire 和 Golhar(1996)认为主管的工作信念、组织专业化、组织设计、组织结构与组织文化的融合等,都直接影响到工作满意度。Leithwood 等人(1993)认为,中小企业主管是一位专业的决定者,有效能的主管有助于提升组织学习的动机,因此主管如何有效运用领导力,促使个人工作满意度,以达成企业组织的目标,此为本研究动机之一。仅应精熟领导技能,而且应当运用此技能以提高个人的工作效能。

主管应当创造一个有活力有动能的组织,建立自由挥洒的空间,具有专业自主的能力。早期中小企业主管以权威领导模式,重视企业绩效看不到具人情味的互动关系,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今企业生态。1990 年代初期,领导研究的趋势乃是延伸「有效能企业」的领导概念,企业效能的发挥有赖于企业各级主管有效能的领导(Leithwood,1992)。因此,探讨主管领导行为模式的发展脉络与影响层面为本研究动机之二。

Bass 和 Avolio(1994)指出企业组织的变革、全球企业环境生态的改变、主管的更动与领导权力的转移等,中小企业主管唯有订定愿景、设定目标与运用策略,才能使企业经营永续发展。同样道理,中小企业主管必须根据组织目标,寻找企业发展生机与创造企业蓝海的市场。

人格特质是一个人在生活中对人、对事、对自己、对外在环境所表现出来的一致性因应方式,经由台湾人力资源公司调查显示,担任中小企业主管外显行为需具备以下四个条件:1、具备策略性思考能力;2、良好沟通技巧;3、良好的人际关系;4、能融入企业文化。担任中小企业主管内在行为即是指个人的人格特质倾向,若以工作态度来分类主管的人格可分为 A 型与 B 型两类,若以成果归因来分类主管的人格可分为内控型与外控型两类,所以主管的人格特质也是影响工作满意度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了解中小企业主管人格特质为本研究动机之四。

.......................

第二节 选题依据

综合上述研究动机所产生待解决的问题,拟订本研究选题依据,主要有四个方面构想。

首先,探讨台湾地区中小企业主管个人背景与领导行为之间差异的程度,其内容主要分析台湾地区中小企业主管领导行为的取向、中小企业主管领导行为与个人背景之差异、中小企业主管领导行为对于工作满意度之相关程度。

第二,了解台湾地区中小企业主管个人背景与人格特质差异的程度,其内容主要分析台湾地区中小企业主管人格特质的取向、中小企业主管人格特质与工作满意度之相关程度。

第三,了解台湾地区中小企业主管领导行为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其內容主要分析中小企业主管领导行为各项度与本研究采取的人格特质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四,了解台湾地区中小企业主管领导关系对领导行为影响的程度,其内容主要利用文献分析法,了解主管领导关系对领导行为的变化与效能。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主管新的领导行为模式,是现今主管领导力的展现,主管运用策略让自己的工作领域专业成长,主动发现问题,乐意解决问题,达成组织目标。中小企业主管人格特质的差异会影响组织成员工作的态度,现行成功的主管扮演一位策略规划者及沟通者之角色,纠合群力,建立内部共识,形塑企业愿景,工作满意,进而自我实现的境界。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本文献综述旨在探讨中小企业主管领导行为与人格特质对于工作满意度之相关文献,参阅国内外学者相关著作和期刊透过系统的整理、归纳与分析,作为研究设计及研究结果讨论之依据。本文献综述共分为节。第一节为台湾地区中小企业主管领导理论的发展;第二节为台湾地区中小企业主管领导行为之研究;第三节为台湾地区中小企业主管人格特质之相关研究;第四节为台湾地区中小企业主管工作满意度之相关研究;第五节为台湾地区中小企业主管背景变项与工作满意度之相关研究;第六节为台湾地区中小企业主管领导关系与领导行为之相关研究。

第一节 台湾地区中小企业主管领导理论的发展

「领导」(leadership)一直是组织能否发挥综效(synergy),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许多组织之所以效能不彰无法创新,难以适应环境的变迁均是忽略领导的重要性所致(李弘晖,2003)。领导长久以来就是学者们深思和探索的主题。领导是一种影响力的发挥,主管对于企业人员、过程与结果是可以发挥影响的(许士军,2001)。领导的方式透过计画、决策、组织、沟通与评鉴等历程,整合企业的各项资源,致力于企业目标的达成。赖彦如和黄同圳(2007)整理国内近三十年来有关主管领导的实证研究也发现,主管决定对于企业人员、过程与结果深具影响,辅以有什么样的主管,就有什么样的企业组织。徐永昌(2000)指出主管在肩负教育革新措施及最新讯息上,都是站在推动的最前线,主管亦扮演着「关键的推动者」之角色。主管在现今变革的社会中,应发挥企业自身的特色与需要,而企业才能发挥自己的特色。主管角色的厘清,有助其兼顾组织运作与员工的领导,企业中的「经营管理策略」与「人力资源的开发」必须同时加以改革,此为一不可避免的趋势。Yukl(1994)领导的概念,认为一位称职的主管决不能只重视传统的企业管理制度面,更应该充实领导的知能。中外学者研究对领导的定义各有其见解,乃因每个人对领导都有其不同的理解与说法,以下汇整中外学者相关文献中,关于领导的定义胪列于下表 2.0。

.......................

第二节 台湾地区中小企业主管领导行为之研究

近年来台湾地区与国外学者研究中小企业主管的领导行为,以下列举领导行为研究概况。

周佳欣(1997)则将企业变革定义为企业对环境竞争变化下的一种基本、全面性、大规模的革命性改变,企图改变企业现有的营运架构,突破现状以重创企业活力的一种行为现象。

许文志(1995)企业变革定义为企业在经营环境发生变化时,为求生存发展、突破经营瓶颈,而调整其组织架构、目标策略,创造出适应未来的新经营模式。

陈明璋(1990)企业在面临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为求生存,在策略、组织结构与企业文化等方面做出不同于以往之大规模、创新性的改变,以提高企业之经营绩效,维持其竞争优势。

周佩萱(1992)归纳台湾地区企业变革相关的研究,把企业变革策略的类型大致分为以下几种:(1)产品别、产业型态变革,(2)经营型态变革,(3)产品变革,(4)市场变革,(5)经营组织体质变革,(6)转业或是多角化等事业变革,(7)水平/垂直整合变革。

许士军(1992)认为领导是在一特定情境下,为影响一人或一群人之行为,使其趋向于达成某种群体目标之人际互动程序。

Burns(1978)着「Leadership」一书,认为变革型领导是一种过程,过程中主管与被主管透过彼此互相影响来提升道德及动机层次,主管本身必须不断的成长才能透过更高的理想与道德,以促使部属超越自我达到更高成次,其目的在于超越并转换现实的契约关系,已改变组织文化。

Floyd 和 Wooldridge(1992)两位学者企图协助高阶主管去重新认知中阶主管的策略性价值,并且让中阶主管了解组织对他们的期待是什么,如此以改善两者间的不信任感,增强中阶主管与高阶主管的关系。并提出中阶主管应扮演四种策略性角色―倡议(championing)、综合(synthesizing)、促成(facilitating)与执行(implementing),前两个角色是属于对上级主管的影响,后两个角色则是属于对下属的影响。

主管应具备协助员工拟定其专业成长计画的能力,透过这项计画,企业员工每年不论在工作上,都有预定成长与进步的积极目标,而主管也应该在过程中,适时与员工就该计画共同讨论,进行必要的修正与资源的提供。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问卷编制·················· 73

第一节 研究设计·················· 73

一、研究假设···················· 73

二、研究架构···················· 73

第四章 实证研究与分析············ 93

第一节 样本与各量表统计分析··············· 93

一、样本背景资料分析·················· 93

二、问卷各量表之描述统计分析············· 95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122

第一节 研究结论······················122

一、验证假设一:不同背景变项与领导行为变项,其差异达到显著水平······122

二、验证假设二:不同背景变项与人格特质变项,其差异达到显著水平······123

第四章 实证研究与分析

本研究依据研究问题,依循研究步骤,设计研究问卷所获得结果,兹分别以三节加以陈述,第一节为样本与各量表统计分析:第二节为中小企业主管背景变项与领导行为各项度之差异分析:第三节为中小企业主管背景变项与人格特质及工作满意度之差异分析;第四节为中小企业主管人格特质与工作满意度之回归分析;第五节为中小企业主管领导行为与人格特质之相关分析;第六节为中小企业主管领导行为与工作满意度之相关分析,兹分述如下。

第一节 样本与各量表统计分析

本节以描述统计分析样本填答结果,并根据问卷各量表填答结果进行描述统计分析。首先说明研究变项特性之描述性统计分析,主要的目的在了解各变项资料的分布情形;接着了解本研究问卷各量表之变项分析。

一、样本背景资料分析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抽样台湾地区中小企业中高阶主管(通运、保全、流通、服务、广告、餐饮等)为对象,样本取样采随机分层抽样方式,共发下 400份,回收问卷 367 份,剔除 16 份无效问卷,统计有效问卷为 351 份,有效问卷率为87.8%,如表 4.1。

从表 4.2 了解,回收有效问卷共 351 份,担任主管的性别男多于女,男性人数占 72.9%;女性人数占总样本的 27.1%;已婚之主管多于未婚的主管,已婚主管占64.7%,未婚的主管占 35.3%;教育程度以大专学历的人数最多占 53.8%;主管具有硕士的学历占 35.4%;高中职以下或博士学历的主管最少各占 7.4%和 3.4%;主管工作年资以 6-10 年者最多占 47.9%;其次以 11-20 年的主管占 32.8%;最后,21年以上的主管占 6.5%;担任中小企业主管年龄的分布以 41-45 岁人数最多占 42.2%,其次以 36-40 岁占 24.2%,其实主管以 36 至 45 岁的人占了大部分,再次,以 46 岁以上年龄越高的主管占 16.2%,最后以年轻主管 31—35 岁占 13.7%、30 岁以下占3.7%,发现台湾地区担任中小企业主管职务,随着年纪越轻(35 岁以下主管)人数越少;工作报酬以 3 万至 5 万元以內占 52.7%;其次为 5 万至 6 万元以內占 24.2%;最后为 6 万元以上占 23.1%。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根据第四章的实证研究与分析结果,首先汇集本研究之综合发现与结论,再对台湾地区中小企业主管领导行为、人格特质对其工作满意度提出建议,最后依据本研究之限制加以讨论及对后续研究提出建议,并作为其他相关研究之参考。

第一节 研究结论

整理实证研究分析所得,大致可分为以下几项验证结论,各构面整体性、差异性及相关性之验证结论,分别叙述如下:

一、验证假设一:不同背景变项与领导行为变项,其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由研究验证结果发现,在平均数方面,皆有3.5分以上,可见主管背景变项对于领导行为趋向认同的态度。

1. 男性和女性主管对领导行为各项度均达显着水平,但是填答结果皆趋向同意选项,显示男女主管都能认同以「个人魅力」、「激励部属」、「智能启发」、「关怀部属」的领导行为。

2. 已婚和未婚主管对领导行为各项度均达显着差异,但是填答结果皆趋向同意选项,其中显示出已婚主管利用个人魅力领导优于未婚主管。

3. 不同年龄的企业主管对「激励部属」、「智能启发」项度达显着差异,其中以31—35岁的企业主管会采取激励部属领导行为最显著,其次以46岁以上的企业主管会采取激励部属领导行为;另外31—35岁的企业主管会采取智能启发领导行为也是最显著,显示出31—35岁的企业主管所带领的员工很多都与主管年纪相近。

4. 不同教育程度以博士和大专学历的企业主管对「激励部属」、「关怀部属」领导行为表现最认同。

5. 不同工作年资的企业主管对于「关怀部属」的领导行为皆表示高度认同,仅在「智能启发」的领导行为以6-10年工作年资的企业主管特别表示同意。

6. 不同工作报酬的企业主管在领导行为上并无相互差异,主管皆认为领导行为应当符合现今趋势,以「个人魅力」、「激励部属」、「智能启发」、「关怀部属」的领导方式。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