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医疗服务平台知识转移满意度影响原因概述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8517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1绪论

本章提出了研究网络服务平台医疗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意义,以此为基础进行后面各个章节的讨论。通过对研究背景和意义的分析,给出了本文的研究主题、框架及研究方法,并提出本文的研究难点及本文的创新。

1.1研究背景
1.1.1医患关系的转变
过去生物医学模型认为患者处于一种被动的角色,医生是占主导地位。然而患者自助的活动越来越多,从而改变了患者医生之间的角色,也改变了二者在医疗决策时的关系。专家对药物的权利由于公众对专业知识的获得,以及更多信息来源,使得公众有其他选择的方式。同时也有研究表明,患‘参与度越高,知识转移的效果越好。自1998年开始,世界卫生组织便一直提倡患者应该努力接收各类与自己疾病相关的信息并积极参与自己的治疗。
患者对于自身健康状况了解的诉求使得他们在医患交流过程中的角色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使得医生在于患者交流以及制定医疗决策中都需要更加关注患者的真正需求。相比之前以医生为中心的关系,以病患为中心的关系使得患者拥有较多的控制权。患者医疗服务提供者之间的关系有所改变,传统的医疗提供者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医疗健康信息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改变,知识会从健康专家那里转移到公众,这种转移可以帮助个体保持以及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并且会减少健康专家与群众之间在权力与交流方面存在的湾沟。患者能够通过网络获得更多的医疗信息,部分地代替与专业的医疗服务人员直接的交流,或者直接通过网络代替咨询医疗服务人员。
互动健康交流使得网上的信息、咨询、社会支持网络取代传统的信息、保健建议以及社区资源。随着消费者越来越多的应用网络搜寻医疗健康知识,他们会在与医师当面交流时越来越占据主动的角色。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根据以上的研究背景,本文提出的研究目的是:以医疗行业的消费者一患者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通过网络医疗服务平台的医疗知识转移存在哪些影响知识转移效果的因素,不同的医疗知识服务平台在满足患者医疗知识需求上是否有不同之处。根据本研究的结论为网络医疗知识服务平台的管理者提出根据患者不同的需求特点该采取何种管理措施的启示,从而改善知识转移效果,另外患者可以根据自身医疗健康知识需求特点选择合适的医疗知识服务平台。
理论意义:在管理学研究界,国内外众多学者对知识转移的研究巳经比较充分。从组织内部,以及组织与外部之间,在个体、团队、组织几个层面均展开了研究。不过较多的研究是在组织层面上,针对跨国组织或技术类组织如何进行知识转移的研究,对于个体间知识转移的研究主要局限于组织内部的转移。组之间的、发生在员工与客户、企业与客户间的知识转移较少;而医学界的知识转移则聚焦在医疗系统内专业医护人员间如何进行知识转移,针对医生和患者的知识转移研究则是少之又少。
另外网络作为一种新型载体,从消费者的角度系统研究的网络情景下的医疗知识转移在国内外尚为空白,国外相关文献更多的是零散的调查报告,很少有理论支撑。事实上网络医疗知识转移模式远未成熟,在网络上,医疗知识来源、内容、转移形式及转移效果都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从而导致网络环境下的医患知识转移困难与风险。本文尝试基于成熟的理论框架,解读现实存在的问題,将供给网络医疗健康知识的服务平台因素与用户的知识换衣效果结合起来,对医疗知识转移行为进行创新性研究,将丰富医疗知识转移理论,在理论上的丰富前人的理论研究。
现实意义:通过对网络医疗服务平台知识转移机理的深入探究以及相关管理策略的应用研究,将产生三方面的实际意义。

2研究综述

本章回顾了以往学者对个体间知识转移的研究成果,界定了研究的基本概念,同时总结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网络的特点,分析网络医疗健康知识转移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2.1网络医疗知识转移定义
2.1.1知识与医疗知识
知识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学者们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等不同的学科视角对知识的概念进行各种定义。
表2.1是Lyall在2011年对知识进行的分类。

知识是有一系列维度的。wINTER指出了知识的两个维度:编码性与复杂性。编码性是指一个公司把知识结构化成一系列可辨认的规则与关系,这些规则与关系能够被容更易的进行交流。被编码的知识会因为编码的人不同而各不相同,也并非所有的知识都容易进行编码。比如说你拥有制作乐器的草图并不意味着你拥有制作乐器的技术;对于复杂性,有很多种方法可以定义复杂性。从计算机科学的视角复杂性是解决一个任务需要cpu占用时同。区分了指令与复杂性的区另将后者定义为一个系统所需要的参数个数。而对于一个给定的指令(也就是编码),复杂度即为需要的成本;由此可见编码性与复杂性是相互关联的。
本文所指的医疗知识指的是在阿络医疗情境下,医疗服务提供者所掌握的与患者疾病或治疗相关的各种事实、资料、经验以及信息。具体包括疾病特定的知识、治疗相关的知识、治疗后的康复保健知识和其他知识。

2.2网络医患知识转移影响因素
2.2.1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回顾
CHAT理论为个体间知识转移提供了理论指导,很多学者的研究框架都是以该理论为基础的。将CHAT理论中的主体、客体、社区和工具四部分对应至知识转移领域,分别是知识源、接受者、情境、知识特性。如图2.1所示。

张大为将知识转移楔型从知识转移的阶段分为前因研究、转移过程研究、知识转移后果研究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中不同的组成部分分别有不同的因素起着影响作用,如图2.4所示。

对于情境的理解,还没有一个比较公认的概念解释。狭义的知识情境,仅仅指在知识创建时其所包含的相关语境、环境信息;广义的知识情境,则指其超过了原有关于上下文语境的含义,而扩展为包括知识活动中涉及的人得姿态、物质背景、历史信息、公司战略等多个方面,甚至有忙展为认可影响或解释知识理解与应用的观念、事物或行为。

3模型与研究假设........35
3.1研究模型设计........35
3.2因变量解释..........35
4实证调查设计与实施.............43
4.1实证研究的目的与方法...........43
5统计分析结果...............49
5.1主样本的效度与信度分析..........49

6实证分析结果讨论

6.1分析结果讨论
根据第四章和第五章的统计分析情况,把相关的结果整合在一起进行讨论。结果分为二大块:有关控制变量的方差分析,有关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以及有关患者知识服务平台选择的描述性统计。
6.1.1控制变量结果讨论
在前一章中,本文分别以人口统计变量中的性别、年龄、网龄、学历、家庭人均收入、工作职业以及患者特征包括角色、时机共8个控制变量为自变量,以知识转移效果的两个因素一一知识满意度和平台满意度为因变量,进行了方差分析,研究结果如图所示。

方差分析显示:因变量知识满意度在患者特性上并没有比较显著的差异,未验证本文的研究假设之一:不同性别、年龄、网龄、学历、收入、职业、角色和时机的患者对各变量有显著性差异,尽管在前文的相关分析中,工作职业与知识转移效果相关,这可能是因为样本有偏。因变量平台满意度在患者特性上部分验证了本文的假设,其中不同网龄和家庭人均收的患者在平台满意度上有显著的差异。进一步对方差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和概括,我们发现以下几点比较显著的特点:
(1)控制变量在知识满意度上均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
分析其原因,知识满意度衡量的是在此次知识转移过程中,患者感知到的知识是否有用以及是否学习了新的知识,这种满意度并没有受到患者性别、年龄、网龄、学历、收入、职业、角色、时机的影响。男性和女性在判别医疗知识是否有用没有差异;年龄、网龄、学历、收入、职业这些因素也未表明不同阶层、学习能力的患者在感知知识是否有用上有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因为本身医疗知识是一个相对专业的学科,受过高等教育和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收入高和收入低的人在医疗知识的获取上都处于弱势地位;角色和时机对于患者医疗知识是否有用的感知也没有显著的影响,可能是因为我们衡量的是患者此次经历中是否感知到了知识的有用性,而没有继续探讨患者是否会后续应用此知识来检验该知识的真实性及有用性,因此角色并不能对这种感知的知识满意度构成影响;而时机是发生在看医生之前、看医生之后、前后都有以及与看医生无关也没有在知识满意度上表现出明显差异,可能是因为感知的知识有用性是在当时环境下的一种认知,与时机因素无关。

7结论与展望

7.1研究总结
网络是患者进行医疔自助的主要手段之一,知识转移过程是自助活动的关键过程,患者在此过程中感知到的知识特性、情境、平台因素对其知识转移效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深入研究网络医疗知识转移过程不仅能够揭示影响网络医疗知识搜寻者通过医疗服务平台接受知识的影响因素,对现有的医患知识转移理论进行有益的补充,并给网络医疗服务机构的管理予以启示。网络知识转移过程涉及到的要素包括转移的知识、知识受体、相关情境和应用工具四个方面。本文围绕以上四个要素的影响因素与知识转移效果之间的关系,开展了以下研究:
(1)在大量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归纳了知识的基本概念、知识的分类和特总结了知识转移的模型,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以及医患知识转移等基本概念。从而理清了该领域的研究脉络,可以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2)对CHAT理论进行了回顾,并对其在医疗情境下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引入网络医疗平台的研究,构建了适用于网络医疗知识转移情境下的CHAT模型,并通过访谈对部分变量进行了修正,以提升模型的解释力。
(3)最后,本文对实证分析的各项结果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模型基本得到了验证,总结了研究结论。同时,结合研究结论分别从网络医疗服务者的角度提出平台建设的建议。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