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十一五”时期是山西经济发展披荆斩棘、成效显著的 5年,既有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急速回落甚至跌入到多年不曾有的负增长困局,又有全省人民殚精竭虑、砥砺奋进,促进经济重归平稳较快发展轨道的峰回路转。2010年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迄今为止中国面积最大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期以来山西以其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与煤炭相关的产业,形成“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相对单一的产业格局使得山西在应对金融危机时经常表现的力不从心,经济增长一度陷入困境。经济增长、充分就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平稳发展的首要保障,经济增长模式与劳动力就业密切相关。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实践来看,经济增长与劳动力市场运行状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2008年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一向高速增长的经济形势开始出现下滑,从金融经济到实体经济,持续低迷。伴随着宏观经济下滑的是劳动力市场的不景气,山西省经济发展陷入低谷,劳动力市场就业压力骤增。为应对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我国及时出台了 4万亿投资等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以实现保增长保就业。山西省抓住时机,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现阶段,山西省经济处于战略性结构调整关键时期,产业不断升级,劳动力的需求结构发生了改变;在劳动力供给方面,随着金融危机后经济逐渐复苏,山西又出现“民工荒”“招工难”现象,劳动力市场供求出现逆转,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态始终呈现“不均衡”状态。
1.1.2 研究意义
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手段,是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的过程,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基础。人是从事劳动的主体,就业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劳动就业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方面,成为各国政府决策,政策制定和公共管理的重要问题。山西省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输出基地,自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经济发展的同时离不开劳动者的积极参与,充分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是山西省获得长足发展的有效保障,尤其在“综改试验区”和“十二五”规划的战略指导下,山西省劳动力市场为经济高效快速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在“十二五”规划中强调积极扩大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以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困难就业人员为重点,全面做好各类人员就业工作。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关于劳动就业的问题,一直以来,国内外学者都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对劳动力供求理论在内的劳动就业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虽然方法和思路可能不同,但所有的研究都为就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本节主要对国内外学者有关劳动就业的理论进行总结和评述,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下面针对国内外有关劳动就业的理论进行具体阐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评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威廉·配弟是西方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创始人之一,肯定了人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价值。配第通过对英国历史上的数据,运用“生产成本法”计算了英国人口的货币价值,并将作战中人力资本的损失与武器、军人和其他军事器械的损失做比较,这被视为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关系的思想产生的萌芽。
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R.P. Harold)和 1959 年美国经济学家多马(D·M·Domar)共同提出的哈罗德一多马模型,哈罗德-多马模型指出,要实现充分就业的经济增长,每年必须有一定的追加投资,通过投资增量扩大生产能力,从而实现就业的增加。但哈罗德—多马模型假定资本-产出比不变,未考虑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这是该模型的局限;另外还假设经济生产过程中仅仅使用劳动力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且不能相互替代,而这与各国实际经济发展情况不符。
索洛和斯旺(T·Swan)将哈罗德-多马模型中资本-产出比固定不变的假设进行了修正,通过市场上资本和劳动的价格,即利率和工资的变动,来改变资本-产出比。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认为经济增长可以促进劳动需求的增长;同时由于资本和劳动可以互相替代,当劳动剩余时,可以降低资本-产出比,使用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扩大就业,以促进经济增长。
自 20 世纪 60 年代末以来,西方国家出现了经济停滞、失业和通货膨胀同时发生的情况,即“滞胀”。以托宾等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重新审视市场作用,提出了结构性失业理论,试图以此来解释“滞胀”的生成机理。新古典综合学派认为,各个劳动力市场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和地域结构不同,导致劳动供求性质不同,从而引起劳动供求结构性失衡,造成一些行业和地区岗位空缺与失业并存的局面,又因为工资刚性的存在,形成了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在。
第 2 章 山西劳动就业相关理论分析
2.1 劳动就业的基础理论
2.1.1 马克思的劳动就业理论
马克思理论认为,过多的人口是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结果,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进而不断通过资本积累增加财富,主要通过量的方面进行资本积累,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产业结构变化,进而由量变达到质变。马克思认为,资本主要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劳动力资源可以看作是可变资本,在资本积累进程中,不变资本的成分不断上涨,可变资本即劳动力资源相对较少。可变资本是由市场上劳动力供求多少所决定的,可变资本少,不变资本相对多,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此消彼长。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力一方面为资本家完成了资本积累,另一方面其所创造的资本积累为工人的失业创造了条件,即工人在这种循环下必然会成为相对过剩人口。
马克思认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制度下,生产资料为全人类共有,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制度下实现更好的融合,可以从根源上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资料同劳动者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产方式下,社会上的以市场需求为标准来进行生产和分配,可以促进社会更好的生产发展,政府对国家经济进行合理的干预,可以有效避免劳动力资源的过分失业和过渡使用情况。从而达到劳动力资源和其他资源的最有效配置。
2.1.2 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劳动就业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派以萨伊、庇古、马歇尔等为代表,他们崇尚自由竞争,认为“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提出了以“自动均衡”为核心的就业理论。他们认为生产无限扩大不会受到需求不足的阻碍,市场经济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只要竞争充分,工资富有弹性,劳动力供求取决于实际工资水平,劳动供求关系就会处于均衡状态,即劳动的需求与实际工资水平呈反方向变化,而劳动的供给则与实际工资成同方向变化。所有有意识的干预,尤其是政府行为对经济社会的干预带来的后果是破坏这种自动调节平衡机制,从而导致经济的失衡或动荡。然而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产品的价格同货币工资是可以根据市场供求状况来灵活调整的,通过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的相互作用来决定实际工资和就业水平,供求均衡时的就业数量即为充分就业量。以萨伊定律为基础的市场供求决定论认为,在市场机制下社会是可以实现充分就业的;而且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以外,不存在大量的非自愿失业。
2.2 山西综改试验区建设与山西劳动就业关系的理论分析
2.2.1 山西综改试验区的内涵
山西省拥有丰富资源型,在我国资源能源中占有重要地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重大的贡献,但长期以来对资源的过分依赖,经济发展方式呈粗放型,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三产业之间协调差、对资源的浪费情况严重、导致一些列煤炭事故的发生。当务之急是通过体制改革和资源转型寻找适合山西省经济长远发展的道路。2010年 11月,国务院批准山西省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对于推动山西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破解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加强推进科技创新,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围绕生态修复、产业转型、民生改善、城乡统筹,探索建立促进资源节约型经济转型的新机制,为我国其他资源型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发挥带头作用。
(2)主要目标
第一阶段。通过实施山西省“十二五”规划,到2015 年,初步形成“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产业体系,资源型产业改造提升取得明显成效,接续替代产业和服务业比重显著提高,经济对煤炭资源的依赖明显降低,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初步建立,把山西建设成为国家新型能源基地、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中西部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
第二阶段。到2020年,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支撑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不断提高,以民生改善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明显加强;综合经济竞争力和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中等偏上水平,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安全事故、能源消耗问题明显改观,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力争通过 20-30 年的努力,综合配套改革效应持续显现,结构合理、新型多元、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立,综合经济竞争力、人民生活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达到全国上游水平,呈现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崭新面貌。
第3章 山西省劳动就业的基本特征及其效应..........23
3.1 山西省劳动就业的基本特征.........23
3.1.1 从业人员不断增长,就业规模稳定扩大.....................23
3.1.2 就业结构明显优化,经济转型特征突出............24
第4章 山西省劳动就业面临的矛盾与问题...............34
4.1 劳动供给大于劳动需求,就业矛盾依然突出...................34
4.1.1 劳动力供求缺口...................34
4.1.2 城镇失业登记人员.................35
第5 章山西省劳动就业影响因素分析................44
5.1 人口规模、年龄结构与经济增长...........44
5.2 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力参与率...................47
第 5 章山西省劳动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5.1 人口规模、年龄结构与经济增长
人口的稳定增长是劳动力稳定供给的来源,新古典增长模型中,一定数量的人口资源,是构成经济稳定增长的动力,刺激经济的不断发展,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劳动力的来源,任何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在资源环境,投入水平,产出能力,经济结构等方面,都是历史发展的一定结果,从而生成了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一个地区丰富的人口是有效劳动力的基本来源,当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增长较快时,必然要求投入更多的劳动力,这时,人口的稳定增加会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当有效的劳动力资源投入到与其相匹配的岗位时,会带来规模效益,增加产出;另一方面,拉动经济的增长三大马车中人口因素占据重要位置,其主要与消费挂钩,人口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必要的物质基础,其中包括生活必需品方面的衣食住行等和对人口的教育投资及培训等人口发展方面的需求,一定数量的人口增加能够增强有效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进而影响就业。
根据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山西省新生儿人口数较少,呈现低出生率的态势,占总人口的比重仅 0.97%,年龄结构最集中的几个阶段分别是15-19岁,20-24岁,35-39岁,40-44岁,分别占总人口的9.44%,8.94%,9.21%,8.97%,2010年山西省劳动力资源总数 2758 万人,这四个年龄组的总人口13055945人,占山西省劳动力资源的47.3%,也就是说有接近一半的劳动力资源都集中在这个年龄段,其中15-24岁年龄段占劳动力资源总数的23.80%,35-44岁年龄段占劳动力资源总数的23.5%,而50-64 岁年龄段人口占劳动力资源总数仅为2.10%,这表明山西省目前劳动力供给结构中还是以青壮年为主要力量,呈现成年型状态,并有年轻型的倾向,山西省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如何将丰富的劳动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源进而转为人才资源,是摆在山西省面前的重大研究课题。
第 6 章 综改试验区建设中促进劳动就业的对策
新时期,山西省在综改试验区的良好背景下,更应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不断扩大就业量; 积极创造优良环境,以自主创业带动就业规模扩大;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创造更多平等就业机会; 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提高就业的质量,努力实现就业量增加及综改试验区建设的同步发展。
6.1 从单一产业就业向三产并举就业转变
以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作为契机,通过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促进三次产业间就业的协调持续增长。首先,要充分挖掘第一产业的就业潜力。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种植业、养殖业、农业产业化等,加快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不断推进中小城镇建设,逐步形成多种产业协调发展的环境和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不断提升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消化能力;其次,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持续保持第二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进一步推动有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增强社会的创新能力,拓宽就业空间; 增加新的就业岗位,对传统产业实行高端化管理,对新兴产业实行规模化管理,用新型技术和先进科技不断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增强传统产业竞争力,继续保持煤炭钢铁等资源型产业、制造业的优势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再次,不断提升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通过上述分析,第三产业是现阶段增加就业的有效途径,对此应积极调整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内部结构,一方面,促进传统第三产业如餐饮业、旅游业、商贸流通业等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增强其对就业的吸纳力; 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兴的第三产业,如旅游业、金融业、保险业、文化产业、社会服务业等,积极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全面提升第三产业就业空间。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