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神圣与世俗: 作为审美客体的德江傩面具
第一节 德江傩面具的文化生境
不同地域的原始先民对生命的祈愿促使面具意识的萌生和不同面具的形成,傩面具是其中一种。中国贵州是一个以傩文化著称的地区,德江县傩面具中的面具意识、社会背景使其与傩堂戏融为一体,代代流传。
一、面具概述
人们对头部的尊崇使面具与鬼魂思想、宗教信仰等有了密切联系,是需求与祈愿的物态化呈现,具有神性特征,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现象。中国贵州省的傩面具不仅具有面具的神秘特质,也体现了地方性的文化特点。
(一)面具意识
从面具的考古发现可以窥探面具意识或脸谱意识与鬼魂思想有一定联系。如爱德华·泰勒说:“灵魂是不可捉摸的虚幻的人影,……它能进入另一个人的肉体中去,能够进入动物体内甚至物体内,支配它们,影响它们。”②英国学者克斯说:“(原始人)死人的头骨经常保存起来,并待之以宗教的敬意。”③《黄帝内经素问》言:“头者,精神之主也,”④《春秋元命苞》言:“头者,神所居。”⑤可见原始先民表达鬼魂思想的重要形态是人头,包括兽的头,其是鬼魂或死者灵魂最主要保存位置之一。人头或兽头受到关注与尊崇还有一原因。出于先民居住的环境,猛兽的攻击和获取食物的生存需要,其被视作具有神秘力量的来源。如德国人类学家利普斯说:“从死人崇拜和头骨崇拜,发展出面具崇拜及其舞蹈和表演。刻成的面具,象征着灵魂、精灵和魔鬼。”①一些民族以兽头武装自己,如“白马藏族有一种面具,称黑熊神或面具神。传说,各种鬼神都怕熊,所以巫师也就以熊头为面具武装自己。”②对灵魂,或者说是头部的宗教敬意以实物传达的手段之一是模拟制作,各种材质仿头部来代替埋藏地下腐烂的人体,并以容器的作用提供灵魂歇息的场所是原始先民的目的,所以对头部的重视在考古挖掘中有所发现。
如 1996 年于山东济南长清区双乳山出土的玉覆面属西汉时期,虽不是整体独立的面具形态,但是由玉片缀于绢帛的面幕,又称为“瞑目”,是墓主人面部覆盖的一组人脸形玉片,在双眉、杏核眼、长鼻、半圆形口和双耳处各放以玉片构成整个面首(图 1-1)。2021 年 3 月在三星堆遗址新发掘中出现半张黄金面具,宽约 23 厘米,高约 28 厘米,完整面具约有 500 克(图 1-2)。可以看出面具意识从先民那里便存在,且一直延续下来。面具成为巫术驱鬼的重要工具后又向纪念性的、戏剧性的方向前进,诚如博厄斯说:“它们被用来蒙蔽鬼神,使其不知道佩戴者的真面目以免受攻击。面具可以代表佩戴者所想象的一切鬼神,以这种方式来吓走神通广大的妖怪。还有的面具是纪念性的,佩戴者以其象征一个去世的朋友。面具也被用于戏剧表演中来表现神话故事。”
..........................
第二节 德江傩面具概况
除宗教、民俗和历史文化内涵之外,德江傩面具的产生、制作过程和基本的角色划分更是其重要内容,是进一步深刻研究德江傩面具的基础所在。
一、制作过程
傩面具是傩堂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显著特征之一,在傩堂戏这样带有宗教性和神性空间中生存与发展,使得傩面具的制作与使用也一并带有一份严肃神秘的性质。旧时傩面具主要由傩坛班内的傩法师制作,或是善男信女捐赠、向民间艺人购买,目前德江县傩面具主要来源于傩坛班的世代相传,或由专门制作傩面具的传承人提供。现 56 岁,土家族,住德江县枫香溪镇长征村的王国华(图 1-6)是省级传承人(傩面具),其对傩面具的选材、制作和其他注意事项十分了解:
面具是具有神性的,最后代入了宗教信仰在里面,有了风俗习惯。比如你上山伐木做面具,你选好了哪棵树,还要做一些仪式,然后回家根据要做的面具的大小尺寸有依据的去下料。上部三寸三,下部三寸三,中间五五等,两边一样宽。先是五官雕刻,脸部的胖瘦合适,需要慢慢打磨,最后是额以上的头部装饰雕刻,一个面具差不多一两天就可以完成,以前啊要几个月嘛,要干农活,现在我就一心做面具。材料没有太大的变化,还是白杨。
艺术社会学论文怎么写
第二章 审美主体与关系网络:德江傩面具审美体验空间的构建
第一节 审美主体的组成
德江傩面具文本身份从单一的媒介物逐渐转换为艺术品和商品,其受众范围越加广泛,因此它的生产、分配与消费环节的主体分工日趋清晰稳定且出于工作与职业要求对其进行不同程度的审美体验。
一、生产者基于市场开发与傩坛班恒定的傩面具需求,文创产品开发者与雕刻师成为德江傩面具生产环节的主体。
(一)傩面具雕刻师
傩面具雕刻师是生产环节的主体。目前,生产制作德江傩面具的主体主要是以手工雕刻的传承人和以开发创新产品的公司为主。傩坛班拥有的面具大多购买于同一个雕刻师,他们之间一般会保持长久的合作,对于价格和形制、角色要求也相互了熟于心。至于生产与傩面具相关的文创产品的公司,把傩面具角色加载到其他物体上,以复制、拆分再设计的手段再现德江傩面具的形象。
雕刻师作为手工生产者,也是构建德江傩面具审美体验空间的重要主体。德江县的傩面具制作和传承主要有两个传承系统,分别是潮砥小溪张氏传承谱系和稳坪镇陈氏传承谱系,传承的方式主要分为三种,即家传、师承和指导学习。身为潮砥小溪张氏傩面具雕刻的第十代传承人,王国华随着德江傩堂戏的发掘,带着自己的傩面具走出国门,在比利时、法国和美国等地参展。
早上 7 点左右就起床,然后开始做面具。一般都是自己手工做,因为订单量比较大,别人做,质量不过关。去过比利时、加拿大和美国等地,一般过去带的面具是一套,30 个左右,也可以在现场雕刻,然后就直接销售。15 岁左右就开始学习,傩戏、土家山歌我也是会的。一般呢一天就可以完成一个。
在枫香溪镇长征村,王国华也积极带动该村的经济发展,2011 年成立了德江县王国华傩面具雕刻公司,招收了约 20 名年轻学徒学习雕刻傩面具,并开办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结合笔者在其家中的访谈和对其传习所的考察,王国华每天至少雕刻一面傩面具,以每面 200—500 元的价格销往四川、重庆、北京和湖北等地,他的儿子学习动画专业,毕业后也帮助其制作面具,主要负责描脸谱和上色。
...........................
第二节 关系网络形成的动因
人与物的交流以及人与人的相处过程中会产生模式化、一成不变的规则,类似于制度法则一般规范约束人的行为。资本唤起了各审美主体对德江傩面具的兴趣,习性又使得主体间进行合作。资本与习性是形成主体间关系网络的主要动因。
一、资本的追逐争夺
“资本是场域运作的原动力,不同资本的转换构建了不同的场域,同样资本在运作中生成的权利制约着场域,这种生产或再生产构成了场域的结构。”①首先,场域可以看做是一个社会关系网络,任一领域内由不同主体人群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可以视为场域。如与德江傩面具有关的审美体验空间就是由其生产、分配和消费环节的主体及主体间的关系组成的一个审美场域。在构建审美体验空间时,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与场域内出现的资本是所有行动者、主体进行追逐争夺的生存条件,包括对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持有,实现对关系网络的组建、资本的生产再造和转化以及拥有掌控资本的权利。
(一)全员皆需的经济资本
对德江傩面具的生产、分配和消费需要经济资本的支撑,使得每一环节能够完整运行。首先,生产环节的经济资本主要被主体用于收购制作傩面具的原材料、协助生产者的薪资及团队日常管理运行的经济支出,而支出的经济资本又和分配、消费环节主体的合作有关。其次,分配环节的经济资本主要用于调动各方生产环节的主体,以及吸引消费环节的主体来此中转,但其经济来源也在其中。最后,消费环节主体的资金用来购买本身就是资本实体化身的傩面具。总之,可以看出经济资本在每个环节中是流通循环的,以德江傩面具为转换对象,直接获得这一资本。对经济资本的坚持有着不同的动因,一方面,经济资本是各主体生活的基础条件,对凝聚形成社会关系网络提供外力支持。另一方面,经济资本在一定契机下,可以直接或间接促进对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拥有。
........................
第三章 内修与外助:德江傩面具审美发展的影响因素…………………………45
第一节 自我需求与发展…………………………45
一、 冲傩还愿之需……………………………45
二、 变更生产材料……………………………46
第四章 嬗变与兼容:德江傩面具的审美风貌………………………56
第一节 德江傩面具的社会生产…………………………56
一、 生产商品化……………………………56
二、 内涵创新化………………………57
第五章 传承与困境:德江傩面具的审美价值与反思………………71
第一节 德江傩面具的审美价值…………………71
一、 原始质朴的民间信仰………………71
二、 独特突出的文化事象…………………………72
第五章 传承与困境:德江傩面具的审美价值与反思
第一节 德江傩面具的审美价值
德江傩面具的审美价值是人与物互动的结果,现实生活的需要使其成为民间信仰的物态化呈现和标志性的文化事象。
一、原始质朴的民间信仰
德诺拉认为“音乐具有可编辑组织的特性。它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资源,并可被理解成具有一种与人类社会存在相关的社会‘力量’”。①在分析音乐具有的社会功能时,德诺拉认为音乐既是生存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的资源,对人和社会的作用产生于人们对它的使用,然后与个人的情感、记忆和自我身份的认同与构建产生联系,并且在公共场所中还起着维持社会秩序等功能。德江傩面具在传统原始的生存使用环境中,没有其他社会身份,是人神转换的媒介物,是在仪式展演空间里的显圣物之一,突出了冲傩还愿仪式的严肃性。包含各神祗在内的德江傩面具与音乐具有相似的“力量”,以出色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魅力为形式,体现人们对原始质朴的民间信仰的拥护和对完满生活的追求。
德江傩面具因为原始的使用与生存空间,在原本普通的客厅中与其他法器、傩法师共同营造了一个傩坛世界,人们对此产生一定的信任、依赖与喜爱。在傩坛世界中,处处体现当地人民对祖灵的崇拜和对各傩面具代表的神祗的尊重,如每逢节祭日一家人都要在堂屋(客厅)中对祖宗香火神位的祭拜与供奉,首次使用傩面具时的“开光”仪式,久病之人服用傩面具木屑治病等。人们对日常生活苦难、幸福的诸多记忆、对至亲好友的感情、对自我身份的认识与傩面具有关,因为傩面具等法器构建的傩坛世界隐藏着民间信仰,配合傩面具一齐使用的其他法器中既牵涉佛教、道教等,也有其他信仰体系的影子。对傩面具的熟知认可与使用的过程中,逐渐认知到民间信仰体系的庞大。神祗越多,傩坛空间的威力就越大,自己许下的愿就越容易实现,只是这种民间信仰的认知一般只存在于传统傩面具的使用方式中,即使用于傩堂戏中。想要祖灵和神祗保平安,驱邪祟,许愿成真,就要承担应尽的义务,供奉的礼仪和细节要到位,心存诚意与敬意,这是消灾解难的本能驱使,也是产生和加深民间信仰认知的主要原因(图 5-1)。即使是作为当地旅游特色进行表演,傩面具始终必不可少,其依附于多元复杂但质朴的民间信仰,让外界认识到德江地区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与普遍性。
艺术社会学论文参考
................................
结语
贵州省德江县是黔东北傩戏群的核心地区,其傩堂戏还保存有较为原始的面貌。作为德江傩堂戏重要法器的德江傩面具,是搬演者、观看者进入神秘傩坛世界的首要媒介物,其诞生于戏使用于戏,又从戏中走出,以艺术品和商品身份进入大众视野。与其相关的社会群体在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下赋予了德江傩面具不一样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在审美视野下可将具有神圣性与世俗性特点的德江傩面具视为审美客体,其与社会语境不断进行互动,二者相互作用。
处于德江傩面具生产、分配与消费环节的社会群体是其审美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生产环节成为传承德江傩面具的主力军;中介环节对其进行宣传和保护,扩大了审美主体的组成;消费环节为生产与分配环节的审美主体指引了方向,提供对其审美做出传承或创新举动的现实依据。各环节主体在市场经济发展与传承文化中不断重新界定着自身需求,但社会、经济与文化资本始终是其主要需求。以自我为中心,以习性为要求,以血缘、地缘为条件,吸纳其他主体形成紧密多元的社会关系网络,为德江傩面具的审美体验提供审美客体和审美场域。三个环节相互联系、竞争,以差序格局、团体格局与多元化格局为主的社会网络逐渐形成开放的结构,并完善了德江傩面具审美体验空间。因生存与生活的现实需求,对信仰的坚持以及对美好祈愿的向往不断激发人们传承、创新的能力。冲傩还愿仪式、傩堂戏与傩面具在国家宗教、民族和文化政策的推动下得以承继,傩面具的审美发展有了保障。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