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选择社会学视角下的精准扶贫小额信贷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4591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导论

1.1 背景

贫困是当今世界最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为解决贫困问题,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与非政府组织都不断进行着探索与努力,世界范围内针对贫困问题的国际间合作越发频繁。中国的扶贫工作在几十年探索与实践中不断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了实现确保到 2020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2013年 11 月,习近平在湖南湘西考察工作时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2015 年 6 月,习近平在贵州就加大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中又全面阐述了“精准扶贫”概念,“精准扶贫”战略旨在精准识别、有效帮扶贫困人口,加强扶贫资源的精准利用和监管,明确扶贫责任和落实考核制度(吴国宝,2015)。“精准扶贫”成为现阶段中国扶贫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甘肃省是中国较贫困的省份之一,也是积极落实国家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的省份之一。为了响应现阶段精准扶贫战略决策的号召,甘肃省在总结过去扶贫经验的同时,针对本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1+17”精准扶贫方案。“1”是指《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到 2020 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17”是指在饮水、电力、交通、教育、卫生、社会救助、小额信贷、危房改造、异地搬迁等十七个方面的实施方案,其中《关于精准扶贫小额信贷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是精准扶贫中金融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方案指出:“从2015 年开始,将甘肃省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作为扶持对象,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小额贷款工程,力争到 2017 年底,使所有具有劳动能力、贷款意愿和一定还款能力的贫困户都能够得到免抵押、免担保、5 万元以下、3 年以内的小额信用贷款。”以天祝藏族自治县打柴沟镇为例,2016 年全镇基本实现了精准扶贫小额信贷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全覆盖。精准扶贫小额信贷政策作为精准扶贫政策的组成部分,不仅从资金层面上直接服务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并且覆盖面很广,同时在整个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通过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层面收集到的数据,分析研究精准扶贫小额信贷在天祝藏族自治县打柴沟镇实施现状,发现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理性选择的视角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本次研究的理论意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小额信贷在中国是扶贫的重要金融工具,通过家户层面的数据分析发现精准扶贫小额信贷实施以来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理性选择的视角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在扶贫方面特别是精准扶贫方面的相关研究。第二方面,学术界对于小额信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小额信贷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对扶贫的作用,从贫困户层面分析小额信贷特别是精准扶贫小额信贷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次研究可以为这一方面的研究做出一定的补充,丰富有关精准扶贫小额信贷方面的研究。

1.2.2 现实意义

本次研究的现实意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精准扶贫小额信贷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现精准扶贫小额信贷实施以来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其原因,对于完善精准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具有现实意义,对于加强精准扶贫小额信贷的扶贫效果以及避免因为贷款问题产生的社会风险和社会矛盾同样具有现实意义。第二方面,精准扶贫小额信贷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环节,与其他政策更加注重对贫困户外部环境的创造与改善不同,精准扶贫小额信贷的资金是真正意义上直接下放到贫困户层面的,确立贫困农民参与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地位,对精准扶贫小额信贷的研究对于未来精准扶贫工作的实践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启示。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甘肃省针对其实际情况提出了“1+17”精准扶贫方案,其中《小额信贷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旨在破解贫困群众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推动全省精准扶贫工作。小额信贷产生于 20 世纪 70 年代,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开始在中国农村进行试点,小额信贷在中国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国内学者从多个角度进行调查与研究,特别强调小额信贷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1 理性选择理论

李培林(2001)认为“理性选择理论中的‘理性’就是解释个人有目的的行动与其所可能达到的结果之间的联系的工具性理性。”1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认为人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都是合理的,力图在花费最少代价的同时追求最大效益(周鸿,2003)。科尔曼将理性选择理论运用于社会学中,发展出理性行动理论,该理论认为行动者是 “理性人”,行动者的行动是有目的的,这种目的是行动者认为他所能获得的最大效益,这种效益不单单是经济方面的,还包括社会、文化、情感、政治等多个方面(杨善华、谢立中,2006)。科尔曼(1989)借用了“合理性”这一经济学概念来说明人的行动,“合理性”是指不同的行动有不同的效益,行动者的行动原则是最大限度地获取效益,这一理论是个人层次的行动理论。基于以上观点,笔者决定从理性选择的视角解释获得精准扶贫小额信贷的贫困户在整个贷款过程中,从申请到获得贷款,从使用贷款到对整个信贷政策的评价,这一系列行动中所产生问题的原因。

........

2.2 小额信贷研究

Jules·Schaffner(2014)认为小额信贷是指政府、NGO 组织和盈利性小额信贷项目向贫困客户提供贷款、储蓄和其他金融服务。“小额信贷为低收入家庭提供金融服务,包括贷款、储蓄和汇款服务,尽管贷款本身不创造经济价值,但它能够释放这种潜力,能够使穷人更好地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本和生产资本盈利和增加财富(CGAP,2002;转引自李雪莲,2009)。”2并且这种针对于无抵押担保的贫困农户的金融服务可以保证较高的还贷率,实现扶贫到户(Morduch,2000)。阿比吉特·班纳吉等(2011)指出由于其运营模式和服务群体的特点,小额信贷具有盈利目的和社会目的双重目的性。“小额信贷之父”默罕默德·尤努斯(2006)认为小额信贷的目标群体是贫困农户,特别强调妇女在家庭发展中的作用,他们具有一定的发展能力但缺少资金,具备良好的信誉和还款能力,小额信贷具有贷款周期短、利率低、无抵押、多户联保、分期还贷等特点正好适用于这些群体。小额信贷使妇女参与到经济决策中,对于妇女赋权有积极的作用(Leach F、Sitaram S,2002)。与国际上主流观点认为小额信贷是一种向中低收入阶层提供小额度的持续性的金融服务有所不同,小额信贷在中国是扶贫攻坚战略的有效工具,中国小额信贷发展主要注重扶贫功效和操作方面,相对缺少金融服务功能(杜晓山、孙若梅,2000)。吴国宝(2001)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指出小额信贷通过金融制度、金融工具、穷人组织制度三方面创新探索出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为穷人提供有效信贷服务同时实现机构自身发展的道路,较成功的小额信贷在考虑穷人的一般经济和社会特点的同时又同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相适应。小额信贷是我国扶贫性金融的运作模式中家庭扶贫性金融的运作模式,必须要有独立的运作机制才能通过小额贷款实现家庭金融扶贫(曾康霖,2006)。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9

3.1 研究内容 ............ 9

3.2 研究方法 ............ 9

3.3 研究区域概况 ........ 10

3.4 研究区域精准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实施情况 ......... 10

第四章 精准扶贫小额信贷实施情况的数据分析 .............. 11

4.1 贷款贫困户的基本情况 ............ 11

4.2 精准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在贫困户中的实施过程 ..... 14

4.3 贫困户申请贷款原因及贷款使用情况 ............. 18

4.4 对小额信贷政策的评价 ............ 20

4.4.1 从贫困户的角度分析 ......... 20

4.4.2 从小额信贷满意度的角度分析 .............. 21

4.5 问题总结 ........... 23

第五章 精准扶贫小额信贷实施的理论探讨 ...... 24

5.1 贫困户贷款使用的理性选择 ........ 24

5.2 基层政府政策实施的理性选择 ...... 28

5.3 精准扶贫小额信贷实施的模式分析 ............... 31

第五章 精准扶贫小额信贷实施的理论探讨

精准扶贫小额信贷实施以来,不论是申请精准扶贫小额信贷的贫困户还是基层政府相关工作人员都是理性的,他们的行动是具有目的性的,并且尽可能追求效益最大化。过去的扶贫贴息贷款存在主要问题之一是不能完全落实到穷人身上,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扶贫资金的浪费,影响到扶贫效果。精准扶贫小额信贷将服务对象直接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将资金直接交到贫困户手中,明确贫困户通过自己努力摆脱贫困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贫困户自身发展的能力,树立贫困户自我发展的理念。基于以上背景,贫困户申请使用这笔贷款的过程中以及在对未来还贷问题的思考中,基层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在实施精准扶贫小额信贷政策的过程中,他们行动的背后都是基于理性选择的结果。

5.1 贫困户贷款使用的理性选择

第五章 精准扶贫小额信贷实施的理论探讨精准扶贫小额信贷实施以来,不论是申请精准扶贫小额信贷的贫困户还是基层政府相关工作人员都是理性的,他们的行动是具有目的性的,并且尽可能追求效益最大化。过去的扶贫贴息贷款存在主要问题之一是不能完全落实到穷人身上,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扶贫资金的浪费,影响到扶贫效果。精准扶贫小额信贷将服务对象直接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将资金直接交到贫困户手中,明确贫困户通过自己努力摆脱贫困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贫困户自身发展的能力,树立贫困户自我发展的理念。基于以上背景,贫困户申请使用这笔贷款的过程中以及在对未来还贷问题的思考中,基层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在实施精准扶贫小额信贷政策的过程中,他们行动的背后都是基于理性选择的结果。5.1 贫困户贷款使用的理性选择农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条件和市场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打柴沟镇贫困农户种地主要“靠天吃饭”,干旱、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的发生直接导致农作物产量的下降,而农作物产量的下降会影响到种植业的收入。在市场环境方面,产品价格波动和供需波动直接影响着贫困户农业收入,如果贫困户种植的农作物和养殖的牲畜价格波动,会导致贫困户收入出现波动,从而加重贫困户的负担(杨龙、汪三贵,2014)。正如农户 A 所反映的情况,他将精准扶贫小额信贷的资金投资修建暖棚种植蔬菜,但是由于当年蔬菜市场价格普遍较低,种植业收入降低,直接导致家庭收入不理想,使他对未来还贷表现出压力,这种对未来还款的担心与第四章所调查的贫困户不能按时还款的原因相契合(表 4-21)。

.........

结论

通过分析与梳理精准扶贫小额信贷实施现状发现大部分被调查者从申请贷款到获得贷款对于精准扶贫小额信贷持肯定态度,对与小额信贷相关的工作人员以及整个精准扶贫小额信贷政策满意度很高。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小额信贷可以改善家庭的贫困状况,增加家庭收入,表现出对精准扶贫小额信贷的支持,从以上角度出发精准扶贫小额信贷实施到现阶段对于建档立卡贫困户比较合理。但是精准扶贫小额信贷实施以来也同样存在着问题,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笔者认为问题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第一,贫困户贷款使用的问题,部分贫困户并没有将贷款完全用于发展生产,而是部分或全部投入到非生产方面。第二,大部分获得精准扶贫小额信贷的贫困户在未来还贷上有压力,其中相当一部分贫困户觉得压力很大,近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未来可能无法偿还贷款。笔者通过理性选择的视角解释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一方面贫困户在申请和使用贷款的时候是一种基于理性选择的行动,这种理性行动是有目的的,受到来自于生产方面、非生产方面、脆弱性和抗风险能力以及社会政策方面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他们不同的贷款使用情况,这些因素的影响造成了贫困户使用贷款的目的与政府政策希望贫困户将贷款用于发展生产的目的产生了偏离,贷款在使用上的结果和贫困户对于来自于自然环境、市场环境等方面的不确定性都会导致还贷风险,造成贫困户的还贷压力。另一方面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在精准扶贫小额信贷实施的过程中同样采取一种理性行动,他们努力使更多的贫困户获得贷款,但是对于贫困户在贷款的使用上却难以控制,有些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倾向于让贫困户入股分红,将贷款的使用权从贫困户手中转移到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手中,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贫困户自我发展地位,采取五户联保或者财政供养人员担保措施对于贫困户其自身的还款压力依然存在,同时也必须承担他人的还贷风险,大部分被调查者倾向于政府在未来还贷中给予他们帮助,这不仅可能导致未来在还贷上出现问题,并且可能导致贫困户间因还贷而产生社会矛盾。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