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层再生产视角下的煤矿工人社会流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4593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20 世纪 70 年代末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给中国工人阶级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前,在传统的单位体制下,强调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劳动力不能作为商品进入市场,管理上劳动就业实行高度集中、统包统配的管理模式:1、用行政力量配置劳动力资源;2、终身就业,流动性很小;3、充分就业;4、工资由国家统一定级统一调整;5、就业、分配、保险三者合一①。这种单位管理体制同我国当时的计划经济相适应,决定了当时工人阶层状况。他们不用担心就业与失业,生活稳定,进了工厂就有了终身保证;职工收入差别不大,他们也没有选择工作的权利,被分配到什么单位、什么工种、什么岗位带有强烈的强制性与指令性,不用担心被抢“铁饭碗”。当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时,单位管理体制逐渐被打破,呈现出市场化、社区化的属性,改变过去职工生、老、病、死由政府全包的情况,开始普遍实行劳动合同制。然而,中国改革采取渐进方式,将在长时期内保持新旧两种体制、管理模式并存的状态;国有企业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比如冗员过多、负债过高、社会责任重等,它们不仅要消化这些历史包袱,还要调整产业结构,增强自身竞争力,这也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因而在原有单位体制深刻影响下,仍存在一些与外界隔离很深的“小社会”,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在社会福利等方面依然保留着单位体制的特色,体制内和体制外的成员在享有福利的种类、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差异很大,形成福利的体制隔离和排斥②。身处体制内的成员在享有这些福利的同时,还能通过某种方式部分的或变相的传递给子代,让子代受益,影响子代的身份、地位、职业的获得,甚至父代、子代之间体现出某种继承性。

.........

1.2 文献综述

索罗金是第一位对社会流动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社会学家,被公认为社会流动研究的创始人,他的《Social Mobility》(1927 年)一书开创了社会流动研究的先河。他从定量的角度对社会流动进行研究,对社会流动的概念、定义、原因等进行详细的论述,构建了社会流动研究的框架基础,奠定了社会流动研究在社会学中的重要地位,引起许多社会学家,如布劳、邓肯、费瑟曼等人对社会流动研究的兴趣。布劳与邓肯作为社会流动研究代表者,从工业化—功能主义角度解释个人实现社会地位的过程及影响因素。他们在《美国职业结构》(1967)一书中,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建立个人地位获得的统计模型,研究了先赋因素与后致因素对个人地位获得的影响,并比较两种因素影响程度上的差异,认为现代化工业社会是一个理性的发展过程,必然要求将职业地位作为个人社会地位核心①,影响个人地位流动更多的将是后致因素。随着工业化和技术发展,社会流动率日益上升,出现平等化趋势。他们在书中所使用的地位获得模型得到广泛应用,一些学者受到启发从社会关系角度对职业地位获得进行研究,比如格兰诺维特 1973 年提出的弱关系理论,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以及伯特的结构洞理论等。自 20 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这一经典模型受到了质疑。工业化—功能主义对于社会流动的解释忽视了社会流动质的差异,将社会地位的差异简化为量的差异,将工业化背景和个人的最终社会地位直接联系起来,无法回答为什么不同社会中普遍存在着以继承性为主要特征的社会流动模式。

........

第二章 阳泉市固庄煤矿工人社会流动现状调查

2.1 调查点简介

山西省阳泉固庄煤矿位于阳泉市西北,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从一个简陋的劳教煤窑起步,于 1982 年建矿,是中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首批命名的全国文明单位。它隶属于山西省监狱管理局,既是一所国有重点煤矿,也是一个监狱煤矿,因而又称阳泉第二监狱。现有干部 800 余人,煤矿工人 1800 余人。固庄煤矿狱警集中在机关和管教系统,煤矿工人集中在生产系统、供销系统、行政后勤和非煤单位。其中,生产系统包括调度室、职教中心、生产技术科、地测科、通风科、机电科、运输科、救护队、选煤厂、机修厂;供销系统包括销售科、供应科;行政后勤包括行政科、水暖大队、医院、保卫科、车管科;非煤单位包括精锐公司和基建维修队。

........

2.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在固庄煤矿工人的社会流动调查中,共发放 117 份问卷,收回 117 份问卷,回收率为 100%。调查的基本要素涉及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政治面貌等方面,在性别分配上,男女比例相差很大,97.4%的调查者为男性,共有 114 人;45.3%的调查者为女性,共有 3 人。这说明 2010 年 3 月~2015 年 3 月选择回矿参加工作、成为一名煤矿工人的主要是男性。在年龄构成上,被调查者的年龄分布集中,全部在 21 岁~30 岁之间,结合后文表 2.12 的调查数据可知,99%的被调查者是通过服兵役、退伍后安置工作的方式回矿参加工作的,加上调查年份距离较近,所以调查对象年龄整体偏小。在身份调查中,因为调查对象是 2010 年 3 月~2015 年 3 月参加工作的 117 名煤矿工人,所以被调查者身份全部是工人。从被调查者的受教育程度状况看,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为高中及中专学历,最低的为初中学历,没有小学及以下、大专和本科及以上的学历。其中,初中学历有 9人,占调查总数的 7.7%,高中及中专学历的有 108 人,占调查总数的 93.3%。可发现,被调查者的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高中及中专阶段,而大专及本科以上高学历的人选择留在外面发展,近五年没有回矿工作的。在政治面貌构成中,是中共党员身份的有三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 2.6%,经过询问,均在参军入伍期间加入的;共青团员共有 36 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 30.8%;没有人加入民主党派;群众共有 78 人,占调查总数的 66.7%。此外,在本次调查中还对 41 名煤矿工人进行了访谈。其中继续深入访谈了 12名煤矿工人及其父母,表 2.2 列出了主要访谈对象的情况。

...........

第二章 阳泉市固庄煤矿工人社会流动现状调查 .............. 11

2.1调查点简介............. 11

2.2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11

2.3代际社会流动 ........ 13

2.3.1煤矿工人子代与父代的受教育程度比较 ...... 13

2.3.2煤矿工人子代与父代的身份比较........ 15

2.3.3煤矿工人子代与父代的政治面貌比较 .......... 16

2.3.4煤矿工人子代与父代的职业单位比较 .......... 17

2.4代内社会流动 ........ 19

2.5职业获得途径变化 ........... 22

2.6小结——社会流动体现继承性特点.... 24

第三章 煤矿工人阶层再生产...... 27

3.1代际资源传递 ........ 27

3.1.1“体制内”对比.... 27

3.1.2“体制内”与“体制外”对比............ 28

3.2阶层再生产过程 .... 28

第三章 煤矿工人阶层再生产

3.1 代际资源传递

阶层再生产机制是指处于社会不平等体系中的具有某种社会优势的某个阶层,为了维护、延续自身社会位置,总会运用各种方式进行阶层再生产,并在代际间继续传递下去的机制。阶层再生产的过程不仅仅是将身份传递下去,还将自身拥有的资源传递下去,并表现出一种对外排斥及封闭的倾向。父辈在资源占有上已经呈现出显著差异,这必然会导致不平等的出现。只要他们在资源占有上存在不平等,这个社会就形成了某种阶层结构,这些资源可能包括财富、权力、机会,维护、扩大和传递自身占据的资源成为阶层再生产的根本动力,推动着优势阶层将自身资源传递给子代①。优势阶层将优势资源在内部传递下去,保证本阶层获得较好的资源,而普通阶层的子代往往难以拥有优势阶层占有的资源。在固庄煤矿工人调查中,代际资源传递情况可从两个角度进行对比。体制内主要分为工人群体和干部群体。二者在身份、政治面貌、职业、受教育程度上等方面有很大区别。干部群体相比工人是优势阶层,他们的经济收入、福利待遇、受教育水平等远高于工人,发展机会比工人多,社会声望也较高。干部群体对子代的教育投入更多,可以提供更好的环境。比如,在市区买房接受更好的教育、付费补课、报特长班、带他们参加夏令营等,他们的子代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更多,即使学习不好也能负担起上三本的费用,一般他们的子代不会选择回来当煤矿工人。工人群体的子代受到家庭观念、家庭教育水平、家庭收入等方面影响,进入干部阶层或向上流动的机会少。尽管子代可以不回来当煤矿工人,但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情况下,他们的“选择”已经被限定,当煤矿工人是一个合适甚至最优的选择;成为煤矿工人后,由于体制身份的限制,他们与其他阶层之间的流动阻碍更强,即使不满意这份工作和当前生活,也很少有改变这种状况的能力和机会。比如固庄煤矿调查中,12 位被访者虽有 9 人满意当前生活,3 人想改变这种状态,但是普遍认为:不是想不想改变现状,而是很难改变,也就不去多想。

........

结 语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社会阶层应像公共汽车或饭店,它永远是满员的,但其客人是不断更新的。社会流动通畅使处于下层的人们有进入上层的机会,从而化解阶层矛盾,有利于社会和谐。但阶层再生产机制使得社会流动出现继承性特点,它维护着“矿二代”代际间资源的传递,通过各种直接、间接的生产方式使得自己的优势保持、延续下去。尽管加强教育公平,加快单位体制改革,重视社会意识变革可以加快社会流动,促进阶层融合,可这仍需要一个漫长过程。此外,学界关于社会流动的研究相对成熟,研究成果十分丰富,要创新实属困难。本文受到相关论文的启发,从阶层再生产的角度探讨煤矿工人的社会流动,不仅用问卷搜集资料做统计,做一个定量分析,还对部分被调查对象进入行深入访谈,了解被访者的主观感受、行为态度,以弥补数据资料的不足。但如何加快社会阶层流动,促进阶层融合是学界长期研究的重点问题,尽管本文做了一些探讨,却远不是这篇论文所能解决的。由于资料搜集和笔者的学术水平有限,本文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首先本研究的数据量不够大,只选取了 117 名煤矿工人作为调查者,可能会影响数据分析的有效性。其次调查问卷问题不全面。比如没有添加“家庭收入”,没有区分最高学历是全日制还是通过函授等其他方法获得的,这一点会影响父辈真实的教育程度。此外,在访谈中,重点是通过访问被调查者获取有效资料,而对其父辈的访谈仅作为一个参考,没有当做重要内容插入分析。最后煤矿工人继承现象主要是在男性中发生,女性比较少,本文忽略了性别问题的探讨,确实有待后续研究。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