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
在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下,还存在许多非伦理的问题。从企业角度来说,“三聚氰胺”、“瘦肉精”、“地沟油”等食品安全危机的爆发,企业广告的虚假夸大宣传;从个体层面来说,“黄金周”期间旅游风景区的随意丢垃圾现象,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违法犯罪行为等都给社会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同时,安然、世通等诸多企业在商业活动中暴露的丑闻使人们不得不关注非伦理行为。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层面的非伦理行为不良现象的曝光,对组织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也引起了管理学者与实践者的广泛关注。提到当前伦理行为研究者中提到非伦理决策制定和行为产生是“坏苹果”引起的,即认为非伦理行为发生的主要因素是受个体特质的影响,个体特质的诸多因素决定了个体的行为趋势。因此如何帮助社会认识非伦理行为以及进一步减少个体非伦理行为的发生,就成为组织行为学研宄的重要任务。
第二节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非伦理行为研究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回顾以往学者对非伦理行为的探讨,往往研究范围集中在组织层面和商业活动层面,涉及个体特质方面的较少。由于对非伦理行为的探索往往来自国外学者的研究,基于中国传统文背景下的研宄还很匮乏。因此本研究基于中国文化背景下探讨社会型个体特质对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在对非伦理行为进行研宄时,要关注个体的伦理决策。伦理决策研宄关注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掲示伦理决策的过程机制;二是研究伦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其中,研究普遍认同伦理决策过程表现为伦理认知、伦理判断、伦理意图和伦理行为四个阶段。同时,非伦理行为受到来自个体特质、文化、道德认知发展等因素的影响。2004-2011年发表的个体层面的非伦理行为诸多文献为本研宄提供了支持。本研究聚焦于单一的个体特质和非伦理行为的影响,釆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证实了四个个体特质对非伦理行为的影响,比以往的理论研究涉及的面更加广泛。
关于社会型个体特质通过何种机制影响伦理行为,减少非伦理行为发生的机制研究还很少,或者是在什么样条件下,这种作用能够发生的研究也很少。目前对非伦理行为的研宄大多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等分析了竞争压力、组织盈利状况等组织水平因素对非伦理行为的影响;二是探讨工作场所的个体特征和非伦理行为的关系;三是个体道德认知发展和伦理意识等个体特质对非伦理行为的影响。以往的研究集中于抽象概括个体的行为特征进行研究,而且大多研究的场合集中于商业组织,工作场所,企业竞争中的非伦理行为。本研究选取的个体特质基于广泛的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包括利他主义、互惠、迎合、面子需要等社会型个体特质。关于单独的社会型个体特质研究理论方法比较多,但是综合研究较少,并且他们与非伦理行为间的关系研究也较少。本研究将在先前学者对单独特质研宄的基础上,综合他们的关系,植根于中国背景文化下,综合探讨对非伦理行为的效应。其中选取互惠作为中介效应,探索其他个体特质通过互惠对非伦理行为产生影响。这一问题的研宄颇有意义,基于此我们提出本研宄的两个问题。
第二章文献综述
本章的主要目的是针对本研究中的主要变量的经典文献梳理与实证研究结果总结,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本研宄的假设,也是进行研究设计、实证分析以及结论与展望的理论基础。国内外学者对于各个社会型个体特质和非伦理行为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因此,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利他主义、互惠、迎合、面子需要和非伦理行为。
第一节利他主义
利他主义作为社会型个体特质是伦理行为的最显著特征,一直在道德范畴原有的框架下进行研究。利他主义一词由19世纪法国社会学奠基者和伦理学家孔德创造,他首先把这个概念引进道德理论,并以它作为他的伦理学体系的基础。近30年来,关于利他主义的研宄一直通过研宄动物的利他行为得到发展。达尔文从进化学角度揭示了一个利他的群体比一个自私的群体更具有进化上的优势,他认为“道德能力”在早期人类生存中成为不可或缺的素质。因此利他主义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早期,作为个体最显著的伦理特征。利他主义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种既不出自亲缘关系也不期待回报的奉献精神,比如无偿给灾区的人民捐款,对生活困难的人一些经济支持,甚至为了救他人性命而牺牲自己的行为。
利他主义行为的解释是随着行动者和接收者之间的关系的探讨中不断得到发展。比如说,对亲属的利他主义行为最终帮助提高行动者自己的基因,这可以解释为亲缘选择。非亲缘的利他主义行为可能会受到潜在的有利影响,这种影响会导致目前的成本在未来或者接收者身上得到扭转,以前帮助过接收者的行动者可能会表现地利他主义。然而,陌生人的利他主义行为既不包括舒适性也不包括直接的相互作用。间接的互惠主义作用和竞争性的利他主义理论认为行动者“付出”利他主义行为从长远来看会通过在与他人持续增长的合作中“收益”。
第二节互惠
一、互惠的概念
互惠作为社会型个体特质,在积极方面是一种与利他主义比较相近的伦理社会交际行为。互惠行为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在人类的社会交往中随处可见。从国际关系方面来讲,虽然国际关系中存在战争势头、以大欺小、尔虞我诈等,但是也存在合作并存、利益与道义共生、正义与秩序并重。其中后者可以概括为“互惠”的现象,这种现象时刻在大国行为中存在,是一种积极的伦理取向。从社会生活方面来讲,我们的生活中也处处存在互惠现象。在人类早期历史上,必须以团结合作的方式抵御自然的灾害,同时形成群体互相分享生存的价值。可见互惠同利他主义一样,具有深刻的基因特性,每个个体都有互惠的本质去获得各自的利益。
互惠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早在一个世纪前,著名的社会学家就意识到互惠在社会交往中普遍存在,却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也表示出同样的态度,他说:“互惠是一个容易与其他社会行为相混淆的概念”。这说明了互惠行为不仅出现在社会学中,同时在其他学科如经济学、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中也普遍存在。在国际贸易行为中,互惠的行为是贸易的基础。在以往的文献中,许多学者也对互惠做出了自己的解释。每一个学科试图以自己的理论框架来解释互惠的定义,以至于忽视其他学科中对互惠的研宄,没有系统的结合起来。也正因为互惠理论涉及到学科非常广泛,对互惠理论的研究方法除了传统的实证研究,同时还有大量的实验心理学研究。相关的互惠概念较多:互惠不仅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也有内在性、外显性之分,直接、间接之分,不同的定义涉及到不同的角度和层面。
第三章研究设计................17
第一节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17
第四章问卷的统计与结果分析.........27
第一节样本基本描述..........27
一、数据收集..........27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52
第一节研究结论........52
第四章问卷的统计与结果分析
第一节样本基本描述
一、数据收集
本研究以管理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240份,收回有效问卷233份,有效率为97.1%。其中男性占23.6%,女性占76.4%。大样本数据主要采用实地发放、电子邮件、和网络问卷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途径主要为:(1)通过某学校管理学院的辅导员联系一个年级的同学在他们上课的课间时间进行实地发放,现场对问卷的做法进行答疑,有利于保证高质量完成问卷;(2)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给在校同学(3)本研究通过计算机程序设计了一个问卷系统,组织部分同学在实验室进行问卷填写。本章主要应用统计分析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首先对问卷样本的基本信息进行整理和统计,描绘出样本的特性;其次,对各个变量进行信效度分析,确保数据分析的有效性;再次,对模型中各变量的相关性进行检验以及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来检测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最后,对模型的最终拟合效果进行检验。
二、样本基本情况描述
本研究以管理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240份,通过对问卷进行筛选,剔除漏选、多选或者明显无效的问卷,剰余233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为97.1%。本节通过对所获样本资料进行人口统计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统计结果见表4-1: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在文献回顾、模型构建和实证研究,分析了社会型个体特质对非伦理行为的综合影响,以及探讨了互惠在之间的中介作用。
第一节研究结论
本研究尝试探索社会型个体特质对非伦理行为的综合影响以及其内在机理。在广泛阅读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进行谨慎的理论推导,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影响个体非伦理行为的研究假设,然后通过问卷搜集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本章节将在已有章节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等对本研究的模型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本章结合研究目的和研究背景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总结,探讨实践价值,同时进行研究展望。本研究的假设和检验结果如表5-1所示:
上表表明了在研究社会型个体特质与非伦理行为的关系,大部分假设得到了验证,研究支持了互惠在社会型个体特质与非伦理行为间的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