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英国国教礼仪制度问题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4622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英国国教礼仪制度的主要内容

教皇通过遣派常驻的英国使节,干预英国教俗事务,并以岁贡的形式每年从英国攫取大量的财富。因此,英国想要真正实现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想要建立独立主权的民族教会,就必须进行宗教改革,让世俗政权摆脱罗马皇权的控制,回归独立的组织形式。其次,中世纪后期整个欧洲民族思想开始萌发,“1350年之后,要求改革的呼声无论是本国的,还是国际的,都变得更为迫。”当时“几乎在每个国家,建立国教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由于当时早期民族主义的迹象正在出现,使这种分裂运动愈发严重。”“国王扩大权利的野心与民族维护自主的要求融合在了一起”,这又为英国的宗教改革提供了可能。

一、圣洗礼的规程

这七件圣事多数形成于使徒时期,其中只有婚配礼直到中世纪才被承认。然而到中世纪晚期,天主教会和新教派别就圣事的数目及其基本规程产生了分歧。天主教认为,有形的标记赋予无形的恩宠,七件圣事皆由基督亲自建立。而新教仅承认圣餐礼和圣洗礼,这两件圣礼都是由基督所设立的,其他礼仪则不是圣礼。

新教认同洗礼,是因为洗礼的起源,真正源自于耶稣的律令。在圣经中,耶稣在升天前曾命令众门徒到各地去传福音,并让他们为相信他的人进行洗礼。所以,基督教从立教伊始就把洗礼作为一项极为庄严的圣礼,认为这是耶稣基督留下的重大使命。耶稣对门徒说:“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②因而洗礼是基督教入教的仪式,对教会而言,表明教会正式接纳受洗者成为教会的一员;对信徒而言,则是一种记号和印证,表明恩典之约,是悔改与信心的表示,是“罪得赦免”、“接受圣灵”的证明。因为,圣经上说“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一个人受洗乃是一个见证,是在众人面前立下心志,与主同死、同埋、同复活,是“故我”的结束,“新我”的开始。”④洗礼不仅是一种外在的举动,不仅标志着受洗人跨进了基督教的大门,“洗礼也是一种认罪、宣信的举动,在上帝面前立志认罪悔改,在在众人面前见证、宣告自己的信仰。洗礼代表着受洗人经历了基督的死、葬、生以及与上帝的联合,然后幵始全新的、“披戴基督”的生活。”

二、圣餐礼的规程

耶稣基督亲自设立了两项圣礼,一是圣洗礼,另一项是圣餐礼。圣洗礼是圣餐的前提,只有经过洗礼后的信徒才可以领受圣餐。但是,一个信徒洗礼一生只能有一次,圣餐礼却是反复定期举行的。罗马天主教以及新教:路德派、加尔文派、英国国教以及其他新教派别都持守圣餐礼,然而他们所依据的缘由是不一样的,又各自有圣经的根据。新约福音书中一共有三部记载了耶稣设立圣餐礼的过程。

《马可福音》的描写更为具体:时候到了,耶穌坐席,使徒也和他同坐。耶穌对他们说:‘我很愿望在受害以先和你们吃这逾越节的楚席。我告诉你们,我不再吃这楚席,直到成就在神的国里。’耶棘接过杯来,祝谢了,说:‘你们拿这个,大家分着喝。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后,我不再喝这葡萄汁,直等神的国来到。’又拿起饼来,祝谢了,就掰开,递给他们,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你们也应当如此行,为的是纪念我。’饭后也照样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约,是为你们流出来的。看哪!那卖我之人的手与我一同在桌子上。人子固然要照所预定的去世,但卖人子的人有祸了!’他们就彼此对问,是哪一个要作这事。”

新约圣经开篇为四福音书,即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它们是了解耶稣生平事迹最为可靠的记载。在四福音书中,马可福音成书最早,其他三部福音书有参照借鉴此福音书的可能,尤其是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书内容上与马可福音大同小异。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福音书不是简单地在内容上记载耶稣的生平,而是侧重在传播福音的效果上较为针对当时所传福音的对象。所以,就同一件事在不同的福音书中会重复出现,但不同福音书的作者所选择记载的细节各有侧重,这并构成四部福音书内容上的相互矛盾,这些不同的细节反而提供了我们更多的信息。

马可福音作为最早的一部福音书,作者马可为耶稣十二圣徒中彼得的徒弟。马可是希腊人,他的写作对象是外邦人,说明上帝不单单是犹太人的神,也是世人的神。马太福音是由原税吏、犹太人马太所写,写作对象是犹太人,说明耶稣基督的确是旧约圣经预言的弥赛亚。路加福音是跟随过保罗的医生路加所写,以极优美的希腊文写成,写作对象是向非犹太人阐明关于耶稣基督的记载,使用罗马历法为主编年,为四本福音书中最易理解的一部福音书。

第二章英国国教礼仪制度的特点

英国在宗教改革进程中遵循了不同于欧洲大陆国家的发展道路,它既不同于德国和瑞士,是一条激进的新教改革之路;又区别于法国和西班牙,并没有加入反宗教改革的阵营。英国秉持着其独特的民族性格和传统,结合自身特点和国际形势,走上了一条温和、兼容和渐进的英国式宗教改革之路。

一、国教礼仪制度的政治性礼

仪改革是英国宗教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宗教改革运动的政治性,赋予了它的礼仪改革的基调和大体特征。

1.政治性起源于都铎王朝的传统

英国国教礼仪制度主要形成于都铎王朝时期。1485年,兰开斯特家族的亨利都铎凭武力击败了理查德三世,成为了新的国王,即亨利七世,由此开创了都铎王朝的统治。1486年初,亨利七世同约克王族女继承人伊丽莎白公主成婚,约克和兰幵斯特两大家族的力量从此取得了联合,红白玫瑰战争到此结束,双方往日的仇杀在新巩固的都铎王朝之中实现了和解。这一政治联姻更为重要的意义是,它杜绝了内战烽火再起的可能,如史学家爱德华霍尔所说:“过去的分裂与争执被埋葬并将永远绝迹。”然而,新的都铎王朝的君主们却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由于红白玫瑰战争造成的长期动荡与分裂,国王的权利受到大大削弱,其地位与众多大贵族已无太大差别。当时,都铎王朝的君主并不具备绝对的权威与统治力量,甚至没有办法去保护自己臣民的利益。贵族对国王的限制,一定意义上构成了英国传统的一种解释。

英王没有常备军,仅有一些由亨利七世创立的诸如自耕农卫队的小团体,在达到人数最高峰的1513年,也不过只有600人。而此时,法国在经历百年战争后力量得到了大大的加强,英王在法国己不再具有影响;哈布斯堡家族则一直牢牢控制着神圣罗马帝国,并通过联姻不断扩充家族的势力。

追溯英国的王权传统,其根基一般源于武力或血统。在七王国时期,武力是获得王位的手段。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受到罗马教皇认可的血统越来越重要。中世纪末期,亨利七世虽然凭武力创建都铎王朝,但在血统上稍逊,在武力上又受到了节制,所以就必然要找到一条统治合法而有效的道路。

亨利七世通过对法战争、王室联姻等的手段,使英国在欧洲占据了一个有利的地位。他所创的都铎王朝君主制成为诺曼征服以来最有效的中央集权制度。由于他受到人民的拥戴,一位史学家甚至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如果说这是专制的话,那么它是人们甘愿接受的专制。”

这种王朝政治上的专制传统,为之后宗教改革运动得以开展乃至较为顺利的进行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509年,亨利八世继位。亨利八世受过良好的人文主义教育,他可以和同时代最杰出的神学家讨论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理论,也可以自己谱曲演唱,并且热爱体育运动,他的多才多艺是那个时期文艺复兴王子的典型代表。英国人民把亨利八世看作国家新的希望,“一个新的时代显然正在出现。”

二、国教礼仪制度的温和性

1.温和性体现在于其他新教的对比上

在英国改革礼仪制度的之前,欧洲大陆已经卷起了宗教改革的狂潮。在德国,马丁路德于1517年10月31日在维腾堡教堂上张贴了《九十五条论纲》,揭幵了宗教改革的序幕。马丁路德的改革以因信称义为核心,即“上帝已经借着基督在十字架上受死,完成了对有罪的人类的救赎。”上帝不是严峻的法官,只按公德来评价信徒;相反上帝是怜悯和恩慈的,已先决地把“义”赐予了罪人。“真正的悔改被视为恩典的结果,而不是它的先决条件。”正如路德所说。“我们得蒙荣耀,不是由于我们认罪,而是因为上帝已经应许那些承认己罪者得到宽恕。”然而中世纪晚期,“罪”被认为是可见与社会性的,并且要通过某些可见的社会性的方式来予以赦免。补赎礼这一圣礼就是源于这一理念,以加强赦罪的社会性基础。因此在中世纪,赦罪不是个人与上帝之间的私人事情,而是包括个人、教会与社会在内的公众事务。1215年的第四届拉特兰会议规定:“所有男女信徒,凡达责任之龄的,均应忠实地亲自向其神父承认他们的罪,并致力做出所定的补赎。”

路德因信称义的教义,首先对教会发行的赎罪券形成了强大的冲击。赎罪券在16世纪已成为教宗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当时教宗正面对这财务上的危机,必须对其在神学上做出弹性地处理。另一方面,赎罪券拥有极大的社会需求,在那个极为虔诚的年代,可以通过金钱来赎罪而不用惧怕末日审判是一件极富诱惑力的事。路德因信称义的教义,以及其引申出来的“信徒皆祭祀”概念,破坏了教会圣礼仪式的理论根基。

在瑞士,加尔文提出了以预定论为中心的神学思想。对于加尔文来说,“上帝的恩慈见证于他决定要救赎个别的人,无视于他们的功德如何:救赎个人的决定是完全不考虑那个人是否配得的。”这样是否被上帝所拯救便完全是个人可以掌控之外的,个人并没有能力改变。

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教会腐败、教义变质,路德和加尔文的神学思想归根到底都是对教会的反叛与打击。教会的产生源于传扬上帝的福音,是“上帝的教会”。“话语在哪里,哪里就有信心;哪里有信心,哪里就有真教会。”因而,教会应当是“功能性而不是历史性的:教会极其职事人员的合法性,不是基于使徒教会的历史延续性,而在于神学的延续性。”路德对此的回答是“信徒皆祭祀”,而加尔文的回应则更为深入。加尔文认为,真教会的记号在于宣讲上帝的话语,以及正确地实施圣礼。进而加尔文建立了一种独特的教会建制和行政形式,他称之为上主愿意他的教会被管理的秩序”对加尔文来说,教会的结构与行政是由圣经规定的,是由上帝的话语具体设定了的。因而,在加尔文逝世后,加尔文教已如天主教一样建制化,并成为了它最可怕的敌人。

第三章英国国教礼仪制度的影响............37

一、促进英国宗教世俗化...............37

二、推动英国走向新教化........40

三、有助于英国式道路的形成............43

第三章英国国教礼仪制度的影响

一、促进英国宗教世俗化

英国长久以来作为一个传统的天主教国家,政治和宗教之间存在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政治影响着宗教,宗教又影响政治。都铎王朝是一个发达的君主专制国家,国王拥有崇高的地位与巨大的权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与民族的命运。英国的礼仪制度改革正是在这种政治体制之下进行的。

经过宗教改革,民众的宗教生活渐渐有了很多具体的变化,城市教堂看似与以前并没有什么两样,但只要走进去就会发现许多不同。往日华丽的装饰已不复存在,古老的壁画大多被粉刷遮盖,特别是一些宗教题材的肖像与绘画已不见踪影,它们因为有违新教的反偶像祟拜的主张而遭到清除。教堂中的祭坛除了最主要的一个外其余都被移走,代替它们的是一种移动方便的祭台。参加礼拜仪式时,牧师不再穿华丽的祭袍,而改穿一种朴素的白色的法衣。甚至就连这么朴素的法衣,在布道前也会脱去。布道时所用的语言不再是对大多数人来说非常陌生的拉丁语。而变成了人们自己的母语一英语。从教士本身来说,其婚姻也成了新的宗教生活的一个侧面,不少教士在宗教改革时期娶了妻子,这可以说是对传统宗教生活的一个最大的反动。所有透些都标志着新教的宗教生活方式的兴起,宗教仪式越来越贴近民众的生活和需要。

宗教世俗化一个重要的体现是《圣经》的英语化。英文《圣经》的产生在英国经历了曲折艰难的历程,长期以来,基督教会一直采用拉丁文本的《圣经》。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只有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能直接阅读拉丁文《圣经》,普通的平民百姓是无法看懂拉丁文的《圣经》的,他们只能依赖于教士的布道与解释,正是通过这种状况,教会进一步加强了自己的权威。但是民族主义者们一直以来都希望把《圣经》翻译成本民族的语言。在英国,早在十四世纪末,威克利夫首先把拉丁文《圣经》译成了英文,从而揭开了《圣经》英译的历史,以后罗拉德派也从事过类似的活动,然而,由于十五世纪和十六世纪早期我们所能得到的英文《圣经》基本上都来自于这些异端的笔下,这一事实使得教会权威自然而然把《圣经》的翻译同异端活动等同起来,这给《圣经》的英译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结语

公元1世纪末期基督教传播到英国,继后在6世纪末到7世纪扎下根基。经传教士奥古斯丁、威尔弗雷德和西奥多完成了英格兰的基督教化,建立起英国教会的组织机构。基督教的本土化基本完成,而到了中世纪末期近代初期英国又面临着国家转型的需要,因此又在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浪潮下对基督教进行了改革,本文论述的国教礼仪制度就是在这宗教改革和现代性转型的背景下展开的。

这一过程即是英国建立独立主权的民族教会,让世俗政权摆脱罗马皇权的控制,回归独立的组织形式的斗争。又是新成立的英国国教顺应时代和民众的需求,改革和完善自己特有的教义和礼仪制度的进程。在此过程中英国走出了一条独树一帜的道路。它既不同于德国和瑞士,是一条激进的新教改革之路;又区别于法国和西班牙,没有加入反宗教改革的阵营。英国秉持着其独特的民族性格和传统,结合自身特点和国际形势,走上了一条温和、兼容和渐进的英国式宗教改革之路。

这条折衷于改革与反改革之间道路的选择,赋予了英国一个契机,英国开始脱离欧洲大陆,形成了一股真正独立的力量,之后繁盛的伊丽莎白时代展示在人们的眼前。因此英国国家的建立不仅对都铎时期的英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直接影响到整个欧洲的态势以及整个英国历史的发展。英国通过对教义和礼仪制度的改革,建立了英国国教。其重要性胜于路德教或加尔文教的建立,因为英国的这种选择实现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英国国教的诞生导致了英国与罗马的决裂,英国从原先的中世纪基督教帝国体系中分离出来。更为重要的是英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教国家,改变了自己对欧洲大陆的附属地位。

英国宗教改革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兴盛,也代表着一种时代精神。而在中世纪这种时代精神的熏陶和感染往往与宗教生活中的宗教仪式有着密切的联系。都铎王朝通过对礼仪制度的改革使得英国国教孕育了走向近代的时代精神,那就是民族主义。由于改革,英国有了自己民族的教会体系和礼仪制度,它不仅在组织上与罗马分离,在信仰与宗教实践上也与大陆有所差别。在改革中,英国开始有了一种民族语言的《圣经》和《公祷书》,基督教成了一种人人可以理解的信仰,宗教仪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人们可以理解的行为。教士们的神恩垄断失去了根据,人们再也不会被所谓的权威吓倒,他们幵始通过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这个世界。于是英国国教礼仪制度不仅成为各种宗教派别之间相互区别的显著标志,而且也是英国国教用以扩大宗教组织、培养宗教信仰、凝聚宗教信徒的重要的手段。更为重要的是,国教礼仪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是英国君主专制的重要手段,亨利八世召开的第一次宗教改革会议的第一条法令,就是关于终傅礼中停尸费的征收问题。最后,国教礼仪制度还有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英国国教礼仪特有的语言、服饰、规程,增强了普通大众的民族意识。在宗教改革中各种教派纷纷出现,对宗教的阐发虽各不相同,然而它们却都是根据本民族的需求得出的成果,民族主义的光芒开始照耀这片国土。总之,正是通过礼仪制度改革,民族主义在英国得到了弘扬,它们将领导英国民族国家由中世纪的迷茫走向现代的转型。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