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细跳月”的传奇与变迁—例凤凰村的个案教育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4628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一、导言

(一)选题原因及研究意义

1、选题原因
首先,“阿细跳月”是弥勒彝族阿细人独特的民族舞蹈,它蕴含着丰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因子。早在 20 世纪 40 年代国民政府时期,它就被挖掘出来,搬上舞台,并深深吸引着当时西南联大师生及学者们的眼球。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阿细跳月”亢奋激昂的乐舞表演形式激励着仁人志士们的救国热情,受到了当时滞留于云南的闻一多、费孝通、徐嘉瑞等人的好评。新中国成立后,“阿细跳月”在北京演出,得到毛泽东的嘉奖,之后,又曾多次去国外多国访问演出,并受到大家普遍的认可和赞扬,是怎样的力量使这一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具有如此大的艺术魅力?它引起了我的好奇,并试图从文化层面去理解和看待它。
其次,我于去年协助毛老师作了《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篇目汇录》相关艺术研究的收集整理,发现关于弥勒彝族“阿细跳月”的研究著作、论文虽然不少,但大多停留于浅表性的描述,这一遗憾让我觉得应该立足本土,把自己熟知的民族艺术更全面深入地展示给人们。
再次,由于自己家在弥勒,可以比较便利地深入弥勒西三彝族地区进行访问调查,为田野作业提供了可能。另外,据自己所了解,西三凤凰村是西三彝族地区很有特色的一个村落,文化保存相对完整,也是“阿细跳月”的一个源发地,建国初曾涌现出好几个“阿细跳月”杰出者,重要的伴奏乐器大三弦也是出自此地,因而选择了这样一个具有特色,又具有代表性的村子作为调查点。
最后,虽然“阿细跳月”这一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现在已有了很大影响力,但它本身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却没有受到广泛关注。苏珊·朗格说过:“舞蹈是一切艺术之母”,探索舞蹈的文化意义有利于我们了解民族的历史文化。我自小生活在弥勒这块土地上,虽非彝族,却也从小看着“阿细跳月”长大,那时候只是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对彝族也不甚了解,如今希望通过对“阿细跳月”的研究和探讨,能更深刻地认识和了解弥勒彝族。随着时代和传媒的不断发展,“阿细跳月”的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内涵和精神也正在消亡,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

二、“阿细跳月”的渊源及凤凰村的“阿细跳月”

(一)阿细跳月的名称及传说溯源
1、“阿细跳月”名称溯源
“阿细”是彝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居住于昆明、石林、邱北一带。他们自称为“阿细泼”,一般将其称为“阿细”,另有阿喜、阿西的称谓,都同为彝语汉译的同音字。目前,弥勒和石林是阿细支系最为集中的地方。
关于阿细支系的源流,《阿细先基》唱词中提到:在很古的时候,西北有个“阿着的”,那里有“的卜”、“车卜”,我们的祖先啊,就在那个地方……”。①“阿着的”是很多彝族支系口传的祖居地,尽管目前学术界对“阿着的”的具体位置还存在争议,但都无法掩盖各支系同源共祖的事实。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阿细从“阿着的”迁居滇池附近,继而迁至弥勒、石林一带。还有人认为,阿细本身就是滇池地区的土著。《阿细叙诗》中载:“我们阿细人啊,人数虽不多,但来源不一致,我们祖先‘阿丕’这一支自古就在这儿(昆明西山、滇池一带),只因兵荒马乱。顺着宜良河来到西山。”②这种说法与上一种说法有很多重叠之处,我们认为可以将其看作是对一种说法的分解,主要是历史不断演化的结果,后者基于前者产生。
第三种说法,阿细的祖先生活在洱海地区,弥勒西山的阿细多半是从洱海迁来。在访问过程中当地阿细人大多同意这种说法,有的还以家谱为实证。特别是凤凰村,姓段的人家占绝大多数,他们都坚定自己的先祖是从大理迁过来的,跟大理段氏有渊源关系。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阿细是南京柳树湾、高石坎迁来的。据《西三区志》记载,明王朝将一些犯法的汉人从南京充军入滇,先后到了昆明的碧鸡关、路南,最后到了弥勒,迁至西三,融入当地土著民族中。另外,当地人认为本地区一些人的行为习惯也是依据:当地人喜欢将两手交叉置于身后,背着手走路。据说是古时流放的犯人,在押解途中,两手被捆绑于身后,久而久之便形成习惯。...................
.....................

二、“阿细跳月”的渊源及凤凰村的“阿细跳月” ....................7
(一)阿细跳月的名称及传说溯源 ...................................7
1、“阿细跳月”名称溯源 ...................................................7
2、关于“阿细跳月”起源的各种传说 ..................................9
3、凤凰村口头传说与“阿细跳月”的探讨 .........................11
(二)“阿细跳月”的发展演进 .........................................13
(三)凤凰村村民记忆中的“阿细跳月” ............................16
(四)凤凰村“阿细跳月”的发展及现状 ............................18
三、凤凰村阿细跳月的传承 ............................................21
(一)“阿细跳月”与凤凰村村民的互动 ............................22
(二)政府对“阿细跳月”传承的推进 ..............................24
(三)凤凰村自主传承方式 ...........................................25
1、文化室老协会的传承 ................................................25
2、文艺队对传承人的塑造 ............................................26
3、从民间艺人段正荣谈起 .............................................29
(四)凤凰村“阿细跳月”在民俗活动中的传承状况 ............31
1、节日民俗的弱化对“阿细跳月”传承的影响 ....................32
2、婚姻习俗的变迁对“阿细跳月”传承的影响 ....................33
3、春节的盛行对“阿细跳月”传承的影响 ...........................34
(五)现代传媒作用下 “阿细跳月”的传承 .........................35
四、凤凰村“阿细跳月”的社会功能及当代传承的变迁 ........37
(一)社会功能的变迁 ...................................................37
1、凤凰村“阿细跳月”的现代存在空间 .............................37
2、传统社会文化功能的弱化 ........................................38
(1)娱神功能 ..............................................................39
(2)婚恋功能 ............................................................39
(3)传承历史文化功能 ..............................................39
3、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社会功能 ................................40
(1)娱乐功能中的“他娱” ..........................................40
(2)审美功能加强 .....................................................41
(3)表演者的自我展示功能 ......................................42
(4)经济利益的获取 ...............................................43
(5)整合村落的社会功能 ........................................44
(二)凤凰村“阿细跳月”传承的变迁 ...........................45
1、传承时空的变迁 ............................................45
2、传承方式的变迁 ............................................46
3、传承人的变迁 ...............................................47
4、传承心态的变迁 ............................................47
5、舞蹈本身的变迁 ............................................48
五、结论 ............................................................49
参考文献 ...........................................................50

结论
传承和变迁是一切文化的存在样式,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是在僵硬的保持中传承。只有那些超越传承、适应时代变迁,融入时发表展的文化才能显示出强大的传承活力,也才能获得新的生存空间。传统不能成为束缚文化发展的阻力,特别是作为传统文化的舞蹈,现代的存在空间就是它的表现空间,只有在传统中寻求新的突破和创新,才能维系它的生存土壤,才能应对新形势下多元文化冲击的挑战。也就是说,传统在随着时发表生改变,融入了当下时代气息的新样式,只有适应变迁,传统才能真正被传下去,否则,就有可能灭亡或是被忘却和拒绝。对于舞蹈艺术来说,一方面要保持其自身所融载的民族精神文化内核,一方面要在新的文化语境中,积极探寻自身的生存境遇和生存空间。在这当中,传承主体的传承选择是十分重要的,直接影响着传承的进行。传承主体如何保持传承在代继之间的交接,如何突破性地传承是舞蹈艺术生存的主要因素。同时,变迁也是文化的特性,是文化发展的规律,如何在变迁中适应传承、选择传承,对文化拥有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变迁可能使传承中断,也可能实现传承的超越。也就是说,传统可能成为过去,也可能成为现实中的传统。
“过去的生活方式是现在的传统,当活动主体重新使文化传统成为现实,成为他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的时候,他们必须创造性地克服传统作为抽象形式或符号的局限性,那么传统自然会适应新的形势、发生变通。现实的人借传统的名义,在传统之中获得一定的合法性,而传统借人的活动成为现实的文化,获得新的存在。因此,继承与变通是传统在当代的存在方式所体现的辩证法。”...................

参考文献:
[1](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美)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法)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5](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6](美)弗朗兹·博厄斯.原始艺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7](俄)普列汉诺夫著,曹葆华译.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M].北京:三联书店,1973.
[8](英)罗宾·乔治·科林伍德著,王至元、陈华中译.艺术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9]邓福星.艺术前艺术——史前艺术研究[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
[10]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