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的故事— 一个古镇的民俗教育传承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4630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龙潭的民俗环境

一、龙潭概况
龙潭古镇位于重庆市酉阳县城东南部,地处武陵山区腹地,距酉阳县城38公里,秀山县城43公里,是龙潭镇政府所在地。古镇居龙潭河畔,地理位置在东经107度57分,北纬28度45分。东有笔架山,西有乌家坡,犹如两道天然屏障。两山之间宽约一公里,地形北高南低。龙潭河通过镇区将集镇分为东西两部。集镇用地平坦,自然地形坡度一般在3一5%以内,海拔高度3巧至330米。
龙潭境内有黄龙上滩、猫儿镇潭、仙人挂榜、懒蛇下山、罗汉岩像、二龙滚江、九桥溪泛、龙洞堡山等名胜,景色优美,风光迷人。古镇临河而建,融与山水之间的村落布局,严谨和谐,变化有序。石板街多为清代和民国时期砖木结构建筑,保存完好。传统的商店鳞次栉比,坡顶错落有致,粉墙黛瓦浑然一体,具有浓郁的民俗生活气息。
龙潭原址是梅树,因镇上两个永水潭,形似”龙眼”,常积水成潭,故名”龙潭”。乾隆三年(1738),梅树龙潭被一场大火烧毁,才迁往龙潭河(图3,古称嵋舒河)旁重建。凭借龙潭河、酉水河之便,龙潭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集镇。古有“钱龚滩,货龙潭”的说法。

二、关于龙潭的传说
前有仙人挂榜,后有龙洞堡山。
上有青龙飘滩,下有猫儿镇潭。
这是流传在龙潭的几句顺口溜,每一句话包含着一个传说故事,整体上又反映了龙潭古镇的地理环境。仙人挂榜指的是东边的白岩。据说天气好的时候,可以看见白岩板上有一个半身人像,头戴帽,身穿道袍,人们将其称为“巴岩老师”①。传说“巴岩老师”因为和龙斗法而败,被龙尾巴甩在白岩上。又传说,在毛主席被呼为“万岁”的年代,天气好的日子人们可以隐约看见白岩上有“毛主席万岁”的字样。
在主席去世的时候,有人曾看见从山上掉下一块大石头。图4俯瞰古镇西边的龙洞堡远看象一个癫蛤蟆。传说对面山上有一条懒蛇,因为癫蛤蟆守住才不得以下山,老人们说以前的龙潭人很勤快就是这个原因。现在因为修路挖山石,蛇头被打掉了,这道风景己经被破坏了。
龙潭河北边上有一坐桥,现叫赵庄桥或者复兴桥,以前称老大桥。1999年老大桥被洪水冲垮了,现在是新修的。老大桥传说是一位姓漆的道士到处化缘修建的。桥洞上有两口金银宝剑,传说是一个过路的叫花子向当地人要了一百两金子和一百两银子打造的,一方面象门栓一样栓住大桥永保坚固,另一方面还可防止上面的青龙飘滩。老大桥那里也被称为“斩龙关”。..............
.......................

第二章家族的影响

一、取名的故事
甘家祖辈是清朝末年从江西南昌迁往龙潭的,从做桐油等生意起家,后来还兼做秀油①和盐巴生意。解放前甘家有个商号名叫“甘望和”。甘老师的五叔还曾经当过龙潭商会的会长。
龙潭甘家有良、绍、先、贤、启、后、功、本、宗、礼、学、祖、家、风、光、间、端、望、经、勤、子、台、玄、曾、传、永、锡、忠28个字辈。如果把这28个字辈连起来就成了很有意思的“字辈歌”:良绍先贤启后功,本宗礼学祖家风,光阎端望经勤子,台玄曾传永锡忠。前面有一个是祖宗的‘宗’字,后面有一个是忠于的‘忠’字。字辈歌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要教育子孙后代不要忘记祖训,要继承祖业。字辈同时也是取名的重要依据。据说,到龙潭定居的旧一家人是从“良”字辈开始的。甘老师的爷爷甘先霖曾经是朝廷钦定的五品官,是武官,在地方有一定的势力。甘先霖共有五个儿子三个女儿,儿子由大到小分别取名为甘贤、甘贤、甘贤、甘贤、甘贤,“贤”字是字辈,中间的字是翻阅古书取的。
甘老师的父亲名叫甘誉贤,号用卿,生1865年,在家排行老三。甘誉贤考秀才不中,结果又去考举人,可是正逢母亲病故。按过去的风俗,子女要在家“丁忧’夕,②所以他就没进得了考场。过去死了父母,子女要守孝三年才能进考场。等到第三年,甘誉贤参加补考成了“凛生”,③当时在甘家也算是最有文化的人了。尽管他因为没考上举人,没当上官,可是当地人都称呼他为“三老爷”或“甘三爷”,以表示对他的敬重。周围的人有什么事情都喜欢征求“三老爷”的意见,希望他给个主意。从这一点看,在当时的龙潭,人们对文化人特别尊敬,这与整个地方文化氛围有关。甘老师是甘三爷的第二个儿子。他出世的时候,父亲很兴奋,对他寄予了厚望。甘三爷将儿子取名为“甘启铃”,名字中间的“启”字是字辈,“铃”是旧时的官府印章。甘三爷还特意请来算命先生,测算儿子的命运。结果算命先生说甘老师“五行”缺金,需要在名字里补足“金”。经过仔细琢磨,甘三爷选择了“铃”字,一则他希望儿子长大了能够做官,实现他未了的夙愿,二则也补足了儿子命里缺的金。另外,甘三爷还给儿子取了个号叫“仲犁”,与孔子的号“仲尼”谐音,希望儿子以后有学问。....................
.............................

第三章甘家的红白喜事...........................21
一、三代人的婚姻....................................21
二、婚姻的教育作用...................................27
三、两场丧事.................................................28
四、丧事的教育作用...................................3l
第四章儿童游戏...........................................33
一、甘老师的游戏.........................................33
二、甘老师儿女们的游戏...........................33
三、甘老师孙女们的游戏........................34
四、游戏的教育作用...................................35
第五章教育的责任.........................................37
一、公学.............................................................38
二、私学..................................................................42
三、民俗教育对学校教育的补充作用................43
第六章调解委员......................................................45
一、教化的权利......................................................45
二、教化的原则........................................................46
三、学校教育对民俗教育的促进作用..................47
第七章文化的平衡..................................................48
一、风俗的习惯...................................................48
二、文化自觉...................................................49
三、两种教育方式的平衡...............................49
参考文献..........................................................52

结论
民俗教育和现在教育同样都是达到塑造人的目的,只不过前者是非制度化、非规范化的教育,而后者是规范化、制度化的教育体制。从现代教育学角度分析,除了某些特殊的文化竞技项目外,传统民俗教育的主要功能集中在培养传统的精神、性格、品德和意识等方面。而现代教育则更注重与现代社会密切相关的各种科学知识以及生存技能。
从某种个意义上说,传统民俗教育和现代教育体制是一种双向互补的关系,二者各司其职,各有所长,缺一不可,互为补遗。尽量利用传统的民俗教育为学校教育服务,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学校教育;同时将学校教育的现代理念灌输到大众的民俗生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
传统民俗教育和现代学校教育相互不可取代,在漫长的历史中,二者都将发挥各自的功能。民俗教育的历史如同民俗自身的历史一样漫长,民俗产生于人民,也必将服务于人民。在少数民族社会(或群体)中,事实上它一直存在着,并且还将继续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发展民俗教育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深厚的现实意义,无论是出于移风易俗,使传统民俗在现代化进程和深厚的传承中得到优化,以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还是意图在改革、开放的大前提下,开拓民俗教育的新领域,使之更贴近现实,更讲求实效,都是大有可为的。
龙潭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如果能够让学生多接触这些传统文化,可以增进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民俗教育可以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使之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育创新精神和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一些优秀的民间艺术教育可以引进课堂,使学生们加深了解和增长民间文化知识,从这个角度来说,民俗教育可以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学校教育也可以让人们逐步认识到民俗文化里面一些不好的东西,对民俗文化也起着净化和改造的作用。从长远来看,笔者认为民俗教育绝对不会完全被学校教育取代,即使一种民俗现象因为某种原因消亡了,可是它仍旧积淀在人们的心里,反映在人们的精神面貌上,是永远无法抹灭的。
民俗文化即是传统文化,是千百年传承的结果,同时它又具有现代性,与现实社会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适应现实的某种形式保留下来。
民族教育(文化)是民俗教育和学校教育对立统一的平衡点。民俗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可以共同促进民族地区的教育;传统与现实的结合,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开拓前进的合力。在龙潭的民族教育改革中,传统民俗教育与现代教育体制的双向互补关系是促进民族教育向前发展的关键和原动力,我们期待古镇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l、《金翼一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林耀华著,三联}勺占,2004年4月。
2、《义序的宗族研究》,林耀华著,二联,2000年6月北京第1版。
3、《银翅一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庄孔韶著,二联}弓店,2000年4月,北京。
4、《时空穿越》庄孔韶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5、《林村的故事》,黄树民著,素兰纳日碧力戈(译),三联书店,2003年3月,北京。
6、《定县社会概况调查》,李景汉编著,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7、《北京郊区乡村家庭生活调查札记》,李景汉著,三联一,1981年12月第1版。
8、《江村经济》,费孝通著,商务印书馆,2001年3月第1版。
9、《文化论》,(英)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北京第l版
10、《师承、补课、治学》,费孝通著,二联书店,2002年7月。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