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的进程中,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城市中资本的流动、人口的流动、技术的冲击、文化的冲击等,使得城市向着更为多元、开放、包容的方向发展。综上的一系列变化落脚到城市,势必会通过城市空间布局的形态来体现。城市空间就如同城市的脸面,脸面的变化反映的是作为“城市心情”的城市社会现状。从城市社会空间视角研究城市的发展状况,也即由表象到内涵的分析,为城市诸多问题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新的方法论指导。城市的发展过程,总是沿着相应的城市问题由产生到解决到新的城市问题再产生到再解决的螺旋上升路径展开。目前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之中,正是城市空间急剧变化,城市社会迅速变迁的时期。国外城市化的进程中,令人印象深刻又为后来国家城市发展所引以为戒的便是拉美的畸形城市化发展,快速实现城市化的背后是贫民窟与恢弘现代建筑共处一片蓝天之下的剧烈视觉差异,贫富差距、城市犯罪、空间隔离等社会问题騎淡了拉美的城市化之路。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还未出现大范围的城市贫民集聚形成贫民窟的现象,但是城市之中的贫富差距、二元城市、城市贫困等社会问题正在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出现愈演愈烈之势,此社会现象在城市空间层面,已产生了诸如居住分化、公共空间分化等表现,亦需要在今后的城市发展之中给予更多的关注,对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研究便显得更具紧迫性。
.............
第2章新韦伯主义城市空间思想概述
2.1新韦伯主义的理论来源
新韦伯主义的得名来源于相关学者对马克思?韦伯的多元分层理念借鉴,韦伯通过以政党分析揭示权力分层,以经济分析揭示阶级区分和以声望分析揭示身份区分三个层面,阐释了其多元的分层秩序,这种多元价值理念不同于马克思主义以资本主义生产中剥削与被剥削关系为依据的单一分层思想,同时马克思主义激烈冲突的阶层对立观点,到韦伯这里亦趋向平缓。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早期赤裸裸的阶级剥削形式已经转向隐性层面,中间阶层的兴起与扩大、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也使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对立、两极分化的分析面临着诸多的挑战,而马克思?韦伯多元分析的方式则越来越得到学界的采用,戈特迪纳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甚至马克思主义者也在寻找提出一个整合的观点的方法” ?。新韦伯主义者正是借鉴了韦伯的多元分层思想,在20世纪70年代的城市社会学领域,以雷克斯,摩尔和帕尔的论述为代表,新韦伯主义者们以重视空间在城市之中的运作和调度为切入,围绕资源分配和城市要素限制,提出了不同于新马克思主义者讨论空间生产与形成的理论。
2. 2新韦伯主义思想简述
然而,城市初始的住区分配和城市群体的划分会随着城市的发展、移民的大量涌入而产生变化,城市的发展会产生市民外迁与外来人口内迁不同方向的人口流动。雷克斯和摩尔认为,城市中心商务区的分散化和对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广泛追求是城市郊区化的两个重要原因,而他们尤其强调后者,其中上中产阶级将独自占据属于他们的优质郊区区域,下中产阶级的郊区住处次之并呈现半分离状态,而工人阶级的郊区聚居区则条件更差仍呈现类似公共场所的混杂特征。同时,在内城之中,由这些群体占据的区域则会让位与其他的用途,其中,上中产阶级的原住所由于条件最优将被商业设施所侵占,下中产阶级的住所则会转租于城市的新移民。如此的城市迁徙被雷克斯和摩尔形象的称之为“城市跳背游戏(urban game of leapfrog) ”。
第3章我国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表现及形成机制...............27
3.1我国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表现........27
第4章我国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演进与影响........40
4.1社会空间分异的演进........40
4.2社会空间分异的负面影响.........44
第5章我国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治理........47
5.1以空间正义的价值指导城市空间建构..........49
5.2以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消解空间分异的形成...........51
5.3以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促进城市社会群体交流.......52
5.4以政策法规保障公民的城市生活权力.........54
第5章我国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治理
5.1以空间正义的价值指导城市空间建构
城市空间与城市社会的辩证关系说明,空间的建设最终要服务于城市社会的发展。新韦伯主义对城市资源和生活机会的解析与描述,在本质上揭示了空间分异负面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源,即空间资源占有的不平衡与非公平的加剧和凸显,久而久之又进一步阻碍城市要素的合理流动形成不可持续的发展倾向。由此,实现城市资源配置的相对平衡和公正既是新韦伯主义视角分析所带给我们的启示,也是城市空间建构孜孜以求的目标。以空间资源与生活机会的公正配置为着力点,凝练升华即是探讨城市发展之中空间正义问题。城市是每位市民赖以生存的根本,空间正义环境层面的目标实现存在于以硬环境保障城市生活和软环境增强城市归属感,共同实现城市空间融合的过程之中。遍布城市里的各类基础设施和市政服务设施(如街道、公园、供水供热管网等等)是城市硬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公民于城市之中需要不断地接触和利用此类设施,正是城市设施利用能力和使用频次上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城市居民生活条件的差别。
5. 2以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消解空间分异的形成
在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日新月异,城市空间建设与更新不断提速的大背景下,破除社会空间分异,给予各阶层公民以相对公平的城市发展环境,必须转变城市发展模式,将城市的发展引向空间的集约化紧凑式布局,城市经济的低碳式增长、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曾经粗放的城市发展模式为代表,空间的漫延式扩张,不但造成对稀缺城市土地资源的无端浪费,同时被肆意开发的城市空间即使进行集约式空间利用的补救,也将面临拆迁、平整土地等一系列工作,成本睦增,威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目标上,粗放的城市发展模式将城市沦为“增长机器”。以上所述,于新韦伯主义的视角,其重要原因在于作为“城市经理人”的城市政府价值和理念的偏差,顺而推出,实现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根本还在于对“城市经理人”价值观念的扭转。我国以城市发展模式转变消融空间分异的核心恰在政府。
............
结束语
转型期和城镇化中的很多特征应当说都是社会发展中间阶段具有过渡性的表现。根植于两大背景之上,我国的城市社会空间分异从形成到治理都区别于西方成型社会中的分异状况。理解我国城市空间分异的核心分析在以下几点:首先是新韦伯主义,西方成型社会中,空间分异更多以社会性因素(如民族种族等影响)为主导模式,我国的分异却更多的体现出经济特性,探讨经济问题必然涉及资源配置,新韦伯主义以城市资源的分配为研究主线,以权力作为解释资源配置的核心要素,以“城市经理人”为主要研究对象,把握住了我国目前城市空间发展中以要素配置不均,发展理念偏差为关键因素,造成的城市空间非正义分异现象。由此分析思路出发,探讨我国社会空间分异的演进并针对分异的形成提出治理对策。文章的布构是紧紧围绕着新韦伯主义的分析框架而展开。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