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文献综述
1.1国外农村土地流转相关研究
由于土地私有制是国外大部分国家实行的土地制度,所以,在国外相关文献中,很少使用“土地流转”这一概念,更多的是对土地市场及土地交易的研究,而对土地流转市场化、土地流转模型、地租理论的研究则是研究土地交易的基础和前提。国外关于农村土地流转及其绩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租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较早深入系统研究土地流转的,创立的绝对地租理论指出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之一,是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还揭示了土地价格的本质和土地价格的计算方式⑴。威廉配第在《赋税与捐赠论》中首次提出土地经济学中的级差地租理论奠定了初步基础,并有创见地确定了土地价格。屠能、李嘉图的土地地租等理论,也对建设土地流转理论方面有着非常大的贡献。地租理论逐步趋于完善对规范指导土地流转意义重大,也是土地合理、有序流转的理论前提。
2)土地流转市场
国外学者从市场角度对土地流转进行了大量研究,利用土地租赁的一般均衡模型,来说明农村土地市场通常拥有的是何种程度的信息及土地交易市场的有效性。从经济学角度,对农村土地流转市场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土地在公开市场进行自由交易的过程中会发生市场失衡的现象,造成土地利用的动荡,因此,政府应采取必要的政策来干预土地市场,以弥补自由市场的缺陷通过对地区的土地经营现状进行大量调查,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结论:鼓励农业联合经营生产会减少土地交易的障碍,但如果土地所有关系无法界定清楚,土地交易市场的功能仍然是微弱的。
3)土地交易
从当前的研究来看,关于土地交易状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前苏联、中东欧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地区。在中东欧地区以斯洛伐克为典型案例对农地私有化实施以来的土地市场发展以及农村土地流转状况做了深入分析后发现,由于存在多种因素的干扰以及政府对土地市场有不同程度的干预,并没有因实行了土地私有化政策而使土地市场得到有效建立,土地市场并不活跃,1997年斯洛伐克的土地租赁仅占11%到。以俄罗斯作为案例,对其实行土地私有制以来的土地市场发展和土地交易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实行土地私有制改革以来,农村土地交易市场得到迅速发展,土地流转也非常活跃。
1.2国内农村土地流转相关研究
关于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近年来成为我国土地经济学和土地法学界的热门问题之一,国内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土地流转程度
农村土地流转作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农村土地流转日益活跃,国内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实践调查研究。例如,张红宇、姚洋等通过实地调查,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农村土地流转只是小范围的存在,流转率一直偏低。根据1993年农业部抽样调查数据表明,1992年在我国农村以转包、转让方式流转土地面积1161万亩,占承包土地总面积的2.9%,涉及473.3万农户,占承包地农户总数的2.3%。俞海、黄季棍等人通过对我国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土地流转情况进行调查发现,2000年研究区流转土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2%,参与流转农户约占农户总数的9%,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约有14%的农村土地进行了流转,参与流转的农户占12%。均高于东北和华北地区。钱忠好、杜培华等以典型地区为案例,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发现,里然各地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但由于流转行为不规范、产权不明晰、资本化程度低等问题综合影响着农户土地流转的发生行为。
2)农村土地流转模式
随着农村土地交易市场的日益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日益活跃,各地积极对农村土地流转模式进行创新和探索,国内学者也开始对农村土地流转模式进行研究。秦秀昌、蔡志荣等根据对土地使用权的利用情况,通过对我国当前的农村土地流转模式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发现,主要有转包、转让、拍卖、反租倒包、股份合作制等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其中转包和转让土地流转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一些农户对土地的需求,有效缓解了土地的粗放经营和抛荒问题。但是,这些土地流转模式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分散性,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分散经营与规模化经营的矛盾。而其他土地流转模式往往能带来土地集中连片,实现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经营,但这些流转模式存在着农地用途被变相改变,侵害农民利益,影响社会的稳定莫于川提出应当用发展的眼光、宽容的态度,看待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给予地方政府进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的必要空间。秦秀昌、康高波等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的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提出土地股份合作制更有利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实现规模经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实现低成本与高效率有效结合的一种模式刘海云、李改英通过分析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践过程,提出土地换保障型模式、留地和就业相结合模式、土地入股型模式和集中开发模式等四种可借鉴的模式。
第2章绪论
2.1研究背景及意义
2.1.1研究背景
土地是农业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民赖以生存、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就需要农村生产耍素的合理流动,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使土地与其他生产要素得到优化配置。实践探索表明,农村土地流转能够促使农村土地、劳动力、资金与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经营,获得农业经营的规模效益“。
尤其是2004至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11年以中央1号文件的形式聚焦“三农”问题,这足以见得国家对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十七大三次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但同时要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为提高土地生产率,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很多地方政府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对农村土地流转方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创新,诸如土地股份合作制、反租倒包、土地信托等不同的农村土地流转方式不断涌现。这些土地流转方式基本具备了市场化流转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摆荒弃耕现象,促进了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提高了农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农地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了条件,确保了区域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可见,从绩效角度而言,要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耍进一步鼓励农村土地流转。
2007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重庆市成为第三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先行试验区,此次试验区首次加入“统筹城乡”四个字,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是把工业化、城市化、农村农业现代化整合起来,培育并构建一种“相互依托、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城乡共同发展的良性关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2.2研究目标和内容
2.2.1研究目标
本文立足于城乡统筹发展的特殊背景,在对研究区农村土地流转模式与流转效益进行农户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农村土地流转模式产生绩效的差异性分析,寻求综合影响农村土地流转及其产生效益的关键因素,构建农村土地流转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绩效评价模型,对不同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经济绩效、社会绩效、生态绩效进行客观评价以及对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期望为研究区优化选择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提高流转效率,从而实现流转绩效的最大化提供有益参考。
2.2.2研究内容
本文以农户问卷调查为基础,通过了解一般农户、经营大户的土地流转方式、经营规模、种植结构、投入产出、收益以及土地流转前后农户生计变化等情况,从农村土地流转绩效的角度对研究区发生的主耍农村土地流转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不同流转模式的绩效评价,探索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农村土地流转模式。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影响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因素分析
通过对研究区土地流转情况进行农户调查,在对调查区域样本农户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对影响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
2)不同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特征分析
为综合评判研究区不同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综合绩效,通过对国内主要的农村土地流转模式进行归纳总结,根据对研究区农户调查问卷数据的整理分析,将研究区的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划分为以出租为主的农户自发流转模式(简称农户自发流转模式、以反租倒包为主的集体主导流转模式(简称集体主导流转模式)和以股份合作制为主的市场参与流转模式(简称市场参与流转模式。并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对研究区三种不同的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形成机制及特点进行分析。
3)农村土地流转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科学合理的选取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价农村土地流转这一因素所带来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效果至关重耍。本文在遵循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前提下,通过分析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绩效的关键因子,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构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农村土地流转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第3章研究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11
3.1相关概念界定........11
3.1.1农村土地..........11
3.1.2农村土地流转..........11
3.1.3绩效.........11
第4章研究区概况及农村土地流转调查.........15
4.1研究区概况.........15
4.1.1地理区位及自然条件.........15
第5章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划分及行为驱动因素分析........25
5.1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划分.......25
5.1.1农户自发流转模式.........25
第7章农村土地流转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农村土地流转不仅可以提高农村经济的增长,而且也可促进农村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而选择不同的农村土地流转模式,会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同的的效应。基于此,本章在对研究区样本农户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釆用主观赋权法法与客观赋权法熵权法来确定农村土地流转缋效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建立评价模型,对研究区不同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绩效进行实证研究。
7.1农村土地流转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7.1.1层次分析法赋权
首先根据上述构建的农村土地流转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专家经验判断、反复征询按照“1-9”标度法,构造判断矩阵,求解农村土地流转绩效评价指标的权重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各层次判断矩阵如7-1表至7-4所示。
第8章结论与讨论
8.1研究的主要结论
本文以重庆江津区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与农户问卷调查,在对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及其绩效进行理论分析以及借鉴他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构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农村土地流转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用AHP法和炮权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了三种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经济绩效、社会绩效、生态绩效和综合绩效,最后基于评价结果对不同模式的绩效进行了比较分析。本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基于农户调查问卷及相关资料的统计分析,本文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分析了研究区不同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特点与形成机制,将研究区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划分为农户自发流转、市场参与流转和集体主导流转等三种农村土地流转模式。
2)通过对农户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研究区农户土地流转行为主要以转出为主,转入与不参与土地流转发生较少。农户进行土地流转的意愿主要受农业收入比重、农户劳动力禀赋和社会保障功能等因素的影响。
3)农村土地流转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运作过程,农村土地流转的绩效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还体现于社会和生态等多个方面,本文从经济、社会、环境3个方面筛选12项指标,构建了农村土地流转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农村土地流转的经济绩效主耍反映农村土地流转在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效果,指标层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变化率、单位土地投入产出变化率、单位土地利用率变化指数等指标权重较大,这说明农村土地流转能否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单位土地投入产出率和利用率是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经济绩效的主导因素;农村土地流转的社会绩效主要反映农村土地流转在促进农村社会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方面的效果,指标层中选取农户对该流转模式的满意度、单位土地劳动力投入率变化指数、农村恩格尔系数变化率来衡量,这说明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通过充分尊重农户个人意愿以及缩小农民收入分配差距来更大地发挥农村土地流转的社会绩效;农村土地流转生态绩效主要反映土地流转在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提高土地质量方面的效果,指标层中选取单位土地化肥施用量变化率、单位土地农药使用量变化率、土地揭荒面积变化率来衡量,这说明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注重保护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及提高土地质量来更大地发挥农村土地流转的生态绩效。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