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流转对农户土地利用的影响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4715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研究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农民、农村问题,“三农”问题己经不单是一个政治、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农村问题专家杜润生先生曾经写到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最大的问题是“土地问题”。近些年,我国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政策层面允许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我国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经历了从土地联产承包制度逐步过渡到家庭承包经营,再到建立的以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为基础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并逐步健全的过程,土地制度改革也一直朝着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稳定土地关系与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进行。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开始出现,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扩展,尤其在近来发展迅速,总体态势平稳有序,特别是在劳动力外流的推动下,农地流转已经非常普遍;截至2011年上半年,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总面积达2.07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6.2%;比2008年底增长了近一倍。但由于土地、技术、资金、劳动力等资源的短缺,再加之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不够完善,农村地区土地利用仍然存在着譬如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经营主体分散,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传统的小农意识形态依然存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土地产出效率过低等问题。若农户收入持续低下,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将对我国的社会结构稳定构成较为严重的威胁。因此,加强科学指导,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和谐稳定社会的构建具重大意义。

要保证城乡统筹战略和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关键在于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农村地区土地资源。一直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对于农民生活、农业发展、农村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土地更被普通农民视作生产、生活、生存资料的结合体,而土地作为一种稀缺性生产要素,它是否合理流动与利用关系着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在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农民收入提高和农村改革的客观要求,土地流转己成为决定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1.2研究目标和内容

1.2.1研究目标

目前关于农户农地流转的研宄大多数是从流转意愿和行为来切入,几乎没有文献研宄农地流转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差异影响的视角来进行分析。本文试图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农户土地利用行为进行比较研宄,在此分别选择了成都市都县、南充市嘉陵区和资阳市乐至县为经济发达地区、经济中等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典型,进行农户调查。本文将根据四川省的农户实地调查数据,从种植结构、投入水平、资源利用等方面,探讨土地流转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影响程度。通过土地流转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差异分析,确定农户土地利用行为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引导农户在农地流转后形成合理的土地利用行为,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1.2.2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总共由四部分构成,其主要内容包括如下:

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阐述了土地流转和农户土地利用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构建土地流转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框架。通过国内外文献综述及评述及相关研宄的借鉴,从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强度三个方面研究土地流转对农户土地利用的影响,揭示土地流转对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效应差异。

第三部分是对四川省农户生产行为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依据调査数据,对农户种植品种选择、土地利用程度和生产投入行为的现状进行描述性的分析,了解内在的生产规律,并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存在的问题进行研宄。

第四部分定量分析土地流转对农户土地利用的影响。比较分析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地区,农地流转对农户土地利用的差异影响。从种植品种选择、土地经营规模与复种指数、资本与技术三方面分析农地流转前后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强度的变化。

第2章文献综述

2.1关于农户土地利用的研究

目前,关于土地利用行为内涵的研究,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欧阳进良研究认为农户种植作物生产行为涉及到农业土地的利用方面,才称之为农户土地利用行为谭淑豪等研究宄认为农户的土地利用行为是以农户自身可能获取的经济收益为依据,根据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农产品价格的变动作出的农户生产决策行为孔祥斌研究认为农户土地利用行为是指农户种植品种选择、土地生产投入等土地资源利用的行为总结以上的学者研究,刘洪彬等得出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实质上是农户在土地利用中的生产决策行为从已有的文献研究可以看出,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包括对“生产什么(作物种类的选择)”、“生产多少(达到目标时需要土地利用程度)”、“怎么生产(劳动力和投资的选择)”行为的决策。因此,本文把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分为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强度三个方面,并据此分别选择农户是否种植经济作物、土地经营规模与土地复种指数、土地产生性投入强度等指标考察土地流转中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特征变化。

2.1.1土地利用方式

农户种植选择行为指的是受到内在自身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政策因素、市场因素、技术因素等影响,在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动力驱使下,对其所经营的农业生产做出相应选择的行为。

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农户种植选择行为主要集中在作物选择方式及其影响因素与方法模型等方面。农户种植生产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因素、区位因素、土地因素、政策因素等。就农户个体行为选择上分析,应当区分个体和群体的理性与非理性选择,而界定两种选择的区别在于主体是否进行了理性思考和发挥认知在引导农户种植行为时,找出到农户个体行为中非理性选择及其局限性,采取正确的对策措施,引导其进行正确的种植行为选择。

农户生产经营行为是一个风险过程,农户的行为是风险厌恶的,因此对农户的种植选择行为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时,主要是考虑风险因素。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农业风险进行了多种划分。国外学者关于农业风险分类认识上大体上分为两次两派,以为代表将农业风险分成多类,对农业风险的分类最具典型性和系统性,将农业风险归为七类,分为生产风险、货币风险、价格风险、融资风险、人生风险和法律风险七类。

2.2关于农地流转的研究

2.2.1土地流转综合研究

由于土地制度上的差异,绝大多数国家不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所以国外的立法中并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概念,但其土地流转的做法与经验对于我国农地流转体系的完善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以美国、加拿大等为代表的人少地多、劳动力资源相对缺乏国家的土地流转。一是制定完善的流转法律规章,美国先后出台了《土地先购劝法》、《宅地法》等一系列法案,加拿大相继出台了《土地利用规划和发展法》、《土地分区管理法》、《农地保护和农业活动法》等;二是通过经济手段促进土地流转,土地信托”政策保护美国土地所有权向农民购买发展权和降低农户之间的耕地交易税保证美国和加拿大的农地农用;三是实行有限制的土地管理,在美国,土地所有必须遵守法律程序规定的义务,联邦和州政府享有土地终保三项权利,而加拿大对土地流转后的农地用途也有严格的限制。以日本、韩国等为代表的人多地少、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国家的土地流转。一是制定法律法规保障土地土地流转,日本通过制定《农地法》、《农地利用增进事业法》、《农业经营基础强化法》等法律赋予农民对土地的处分权,韩国制定《农地基本法》和推出农民退休支付计划等制度政策推动农地顺利流转;二是严格控制农地转用,日本对土地交易的区域、资格都有明确的限制,韩国划定农业振兴地域带,指定农业管制区域;三是抑制土地投机,日本规定只有作为农业生产从事着或以之为主体构成的法人才能获取农地权利,韩国实行土地买卖实名制等法律法规。以印度、巴西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土地流转。一是实施农地制度改革意在重新分配土地,印度通过三个阶段改革农地经营制度,巴西颁布《土地法令》;二是政府对土地流转实施力度不足,印度土地占有分配极为不公农村产权制度现状不合理,再加之政府对土地流转行政干预不足,使得全国土地流转处于低水平状态,而巴西联邦政府所颁布的农村土地税新规定最后也无法付诸实施。

近年来,全国各地加快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产生了较为成功的天津模式、嘉兴模式、重庆模式、成都模式等探索,出现如转包、租赁、互换、转让、反租倒包以及股份制合作土地流转方式,学术界和实践层面也在不断探索新思想和新模式,如“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土地股份合作、季节性流动等,多样化的土地流转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土地的“四荒”和“有地无人种,有人无地种,有地不种粮”问题。更为重要的,地方土地流转往往伴随着土地整理项目,借助其田块归并、基础设施改造或续建等,起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整合相关产业资源的作用。尽管现有文献对农村土地流转与土地利用展开了大量研宄工作,但大多数停留在土地流转对农村土地产权体系重构影响的理论分析上,缺乏对土地流转后所带来的农户土地利用行为方面的实证研究,这成为一个重要亟待解决的课题。

对上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土地流转进行横向对比研究分析后,可知它们的土地流转经验具有以下类似特点:一是国家在土地流转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少国家在土地流转过程中都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土地流转的法规政策体系完善与否和土地流转的实践成效直接取决于政府立法、行政、经济手段的引导管理;二是土地流转的目的是实现土地的规模生产经营,并且伴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三是建立农民利益保护和补偿机制,各国在保护农民权利方面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以保证土地流转双方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四是对流转土地实施管制制度,对土地用途、规划布局、买卖范围都有其严格规定。

第3章农地流转与农户土地利用分析框架构建.......17

3.1理论依据........17

3.1.1产权地租理论.......17

3.1.2农户行为理论......17

第4章农户土地流转及其土地利用现状调查........23

4.1调查样点农户特征分析........23

4.1.1农户基本特征.......23

第5章农地流转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定性分析.......29

5.1基于总体样本的结果分析.......29

第6章农地流转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计量分析

从上述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首先,土地流转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存在显著的差异及特征,很有必要进一步从微观经济机制尺度上揭示农地流转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影响程度;其次,目前关于影响土地利用行为的因素的实证研究,由于选取的研究区域区位、规模、经济发达程度以及研究方法、统计口径等的不同,学术界仍未取得一致的共识。本研究选择经济发展水平不等的区域作为研宄对象,找出土地流转后影响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因素是否因研宄区域而有所不同?基于以上两个方面,本文以都县、嘉陵区、乐至县三样点农户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建立农地流转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之间的计量模型。

6.1总体样本实证分析

6.1.1变量选择与说明

根据前面章节土地流转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变化作用机理的分析以及在实际考察与问卷调查的过程中获取的信息,初步确定3个被解释变量和10个可能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变化发生作用的互不共生的影响因子,各变量的描述内容如表6-1所示:

第7章结论与讨论

7.1研究的观点与结论

通过对土地流转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相关理论分析及研究成果梳理,本研宄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参与式乡村评估法、实证对比分析的方法对农地流转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响应及差异性进行分析,提出了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基本框架,详尽分析了土地流转现状及其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影响,对土地流转后农户生产行为的研宄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通过定性分析和计量研宄,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土地流转引起了土地资源与管理、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配置方式的变化,这些变动引起社会经济发展、农地产权安全、土地资源禀赋与农户农业技术等因素,而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决策受到农户家庭特征、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及政策制度等因素的显著制约。农户出于粮食需求和经济需求,即满足家庭粮食消费和家庭货币支出需求,在外部约束条件改变的情形下,对土地生产能力和价值能力追求产生差异,从而改变农户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程度、土地投入强度等行为。

(2)调查区域农户户主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以小学和初中文化层次居多;农户家庭人口一般为人;农户农业收入与非农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例相差较大,生活性支出与生产性支出占家庭支出的比例相差不大。同时,93.41%的农户对土地流转表示认同,表现为土地流转能够起到降坡平整、土壤肥力提升、田间路网改善、改善灌排体系以及归并地块的作用,并使外出务工机会增加,给家庭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

(3)比较农地流转前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农地流转对土地利用方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促使农业用地由低效益向高效益转移;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强度变化量在、以内,可见农地流转对于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强度的影响并不显著。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农户在土地流转中,其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强度是有差别的:经济发达的郎县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并不明显,复种指数和生产投入也偏低,经济发展落后的乐至县以高效益作物为主,土地利用程度最高,土地投入强度最大,经济发展较发达的嘉陵区则介于两者之间。

(4)农地流转对农户利用方式产生较大的正影响,但不太显著;农地流转对农户利用程度产生较大的显著的负影响;农地流转对农户利用强度产生较大的显著影响。通过建立实证模型,结合调查数据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反映农地流转情况的三个变量一一农地流转率、农地流转价格与农地流转市场化程度,只有农地流转价格对农户种植方式的影响显著,农地流转率、流转价格对农户土地利用程度的影响显著,农地流转率对农户土地利用强度的影响力过小也可忽略不计,究其原因,目前农地流转规模普遍较小,规模经营无法实现,农地流转市场化程度比较低,流转效率不高等造成农地流转影响不显著。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