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代民俗学者关于民俗之“民”与民俗之“俗”的界定
(一)民俗之“民”的界定
(1)人类学派民俗学家:乡民和野蛮人安德鲁·兰 (AndrewLang)认为:“考古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是收集和比较古代各民族遗留下来的文物,如箭头、斧子之类。另有一门学问,民俗学,主要是搜集和比较古代民族遗留下来的,以非物质形式存在的‘遗物’:如迷信、故事及古代人的思想观念。确切地说,民俗学研究的是那些几乎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仍然没有进入文明时代的民间群体、民众和阶级的传说、风俗和信仰。这些落后的阶级仍保留着许多野蛮人的信仰和行为方式。民俗学者因此开始研究野蛮人的习惯、神话和思想观念,这些原始的思想观念仍然以原始的形态保存在欧洲的农民当中。”②爱德文·西德尼.哈特兰德 (EdwinSidneyHartland)说:“衡量民俗的‘民’的标准是欧洲的学校教育,‘民’是未受欧洲现代教育改造的像欧洲农民这样的阶级、当代野蛮人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一些阶级(包括受到非欧式教育的一些阶级)。”
③他有时把这一范围简单地表述为“野蛮人和农民”。
(2)多尔逊:乡下人和部分城市人美国著名民俗学家理查德·多尔逊(Ri。 hardM.Dorson)认为:“有些人把民俗看作博古家溺爱的无聊事,并把民俗学想象成关于过去的学问,想象成研究有趣但落后、衰败的亚文化的学科。虽然我不接受这种价值判断,但我承认,民俗研究从一开始确实是与古俗和‘原始的’乡下人联系在一起的。但另一方面,有人从完全不同的角度描述民俗研究,使民俗研究呈现为当代性的,使他们面对‘此地’和‘现在’,面对城市中心,面对工业革命,面对时代问题和思潮。根据这种观念,民俗存在于活动发生的地方,而不是一堆沉沙……然而,这两种观点并非不可调和。‘民’不仅指乡下人,还意味着趋向传统的匿名群众。即使乡下人搬进城里,民俗学家并不丧失对他们的兴趣,出生在城市里的后代也并不必然失去作为民间群体的属性,因为他们的生活,他们的行为、服饰、烹调、语汇和世界观也可能由传统力量来塑造。”①
(3)邓迪斯:任何人组成的任何“民群”美国民俗学家阿兰·邓迪斯 (AlanDundes)认为,“Folk可以用来指任何人类的群体,只要这个群体至少有一个共同点。它可以是相同的职业、语言,也可以是共同的宗教等。重要的是,这样一个因为某种理由而结成的群体必须有属于自己的传统”。他说:“有些民俗学家错把‘民’等同于农民阶层或乡村群体。如果人们接受了这种狭窄的定义,就会推断:城市居民不属于‘民’,因而他们就没有民俗。...........................
..............................
二、校园文化的界定与阐释
(一)校园文化的概念
校园文化相对于社会文化来说,是一种区域性文化。它是指在校园这一范围内,全体校园人为追求和实现共同的目标而逐步创造和形成的精神境界以及物质形态的总和。包括所有校园人共同遵守并得到同化的价值观体系、人格理想、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及其共同思想作风的概括。校园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部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反映着学校的校园风貌、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等;狭义的校园文化则单指学校的精神文化,主要指校园人的文化价值取向、课程文化、制度文化、组织文化等。①校园文化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层面:一是物质文化层。指学校的校园环境建设,诸如校园环境设计、建筑物的布局与风格、教学设施配备等,这些外在的物质载体多被人为地赋予一定的文化涵义,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二是观念文化层。指校园人的价值观、道德评判标准、学习态度、行为准则、人际关系、集体舆论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三是制度文化层。是其部分观念层文化的具体化和规范化;四是方式文化层。主要指学校中传播特定精神文化的某些物质载体,如精心布置的教育教学场所,有纪念意义的碑刻、人物雕塑以及校史陈列室等,是校园文化的主要体现者。
因篇幅与个人精力所限,本文仅讨论狭义的校园文化核心的观念文化层。
(二)校园文化的形成及特征
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在学校自身发展的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校园文化”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的华勒于1932年提出来的,他把校园文化定义为学校中形成的特别的文化。在我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被正式作为一种区域文化、社会文化的亚文化,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不断完善、积累、丰富、发展的群体文化。
高校是传播文化的载体,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母体文化的子文化,既是母体文化的产物,又有着与母体文化不同的鲜明特点。其基本特征表现在:第一,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转换能力。高校校园文化以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大学生社团为基础,以广大校园人的群体心态水平为深层次结构,以校园基础设施为表层形态,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质、文化丛和文化模式,因而能根据时代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迁而不断改变和完善自身,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亚文化。.......................
................................
二、校园文化的界定与阐释..................................5
(一)校园文化的概念...........................................6
(二)校园文化的形成及特征..................................6
三、校园文化的分类及艺术特色............................7
l、校园歌曲.......................................................8
2、校园民谣...................................................11
3、传说............................................................14
4、故事............................................................15
5、笑话............................................................17
6、书写文化......................................................19
7、流行语引.......................................................22
四、校园文化的功能.............................................29
五、在新的时代应加强对校园文化的积极引导...........30
............................................
结语
高校是造就中国现代化建设各类专门人才的摇蓝,是建设和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光辉殿堂,是承传和发展人类进步文化的重要纽带。校园文化不仅是对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完善,而且也是整个社会文化的聚焦点之一。校园网为道德教育提供了便捷的通道和载体,要开发和建设多样化的道德教育网。比如开辟网上道德信箱,通过网上讨论某些道德两难问题,可供人倾诉道德困惑等等。注重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和趣味性,以图、文、声、像等手段,形成网络优势,强化视听效果和现场印象。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要“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设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大学生文化层次高,求知欲望强,对客观事物和社会变化特别敏感,使得高校校园文化不仅成为高校师生接受社会新思潮的媒介,而且也成为他们向社会传播新思想的阵地。单纯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既紧张忙碌,又枯燥乏味,因而娱乐性的校园文化有利于调节精力旺盛的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淡化他们的不良情绪。然而,高校校园文化虽然确实起着提高大学生道德觉悟,陶冶审美情操,活跃课外生活,疏导消极情绪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但如果对其重视不够,组织不当,它也极易成为腐朽的、自由化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黄色的东西暗渡陈仓的渠道。因此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和引导。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加强校园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抵制和消除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影响,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也有利于社会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迪斯.民俗研究[M].陈建宪、彭海斌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l一3页、第13页.
[2]多尔逊.农民风俗和野蛮人神话〔M〕.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68年.第52一57页、219页、233页、238页.
[3]多尔逊.民俗和仿俗〔M〕.哈佛大学出版社,1976年.第45一46页.
[4]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1页.
[5]瑞爱德.现代英吉利谣俗及谣俗学〔Ml.江绍原编译.上海:上海中华书局,1932年.第18页.
[6]上海民间文艺研究会编.中国民间文学论文选[cl.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第50页.
[7]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新的释程[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
[8]王文宝.中国民俗学论文选[c].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2一8页.
[9]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8页.
[10]王娟.校园民俗[A].民俗研究[c].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期.第1页.
民俗学视角的高校校园文化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校园文化,民俗学,现代性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