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政治哲学视域下的和谐社会建设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127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引 言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研究在中国学术界流行起来,并且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到 2006 年前后,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研究达到了一个高潮,涌现出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著作。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由赵剑英和陈晏清主编的全国“第六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会议论文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阐释与创新》,此书汇集了国内近 40 位著名学者围绕马克思政治哲学,从不同学术方向、角度和层面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阐述了当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与政治哲学的复兴,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当代意义,分析了现代性问题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建设,为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提供了宝贵的探索经验和思想智慧。


近年来,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研究主要围绕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理论内容、与近现代和后现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关系、与民主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的关系而展开探讨,如陈晏清的《当代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几个问题》、俞吾金的《马克思政治哲学理论的内在张力》、王新生的《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历史主义方法》、张文喜的《马克思政治哲学诸问题及其他面相》、臧锋宇的《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本观念与当代启示》、阎孟伟的《马克思与欧洲自由主义运动》、白刚的《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中的马克思政治哲学》等论文。
2006 年以来,中共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方略,国内学术界又展开了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方面的理论探讨。在高端的学术会议方面,2007年在成都举行了以“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的第二届全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论坛,2008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了“历史唯物主义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研讨会。..................
..................

第二章 马克思政治哲学对近代西方政治哲学的超越

国家理论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的新型国家理论是在批判自由主义的局限性基础之上提出的。同时,马克思认识到,市民社会是历史发展的结果,黑格尔的理性国家主义同样具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最终,马克思重新论证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实现了马克思对近代西方国家主义的超越和发展。

一、对近代西方自由主义的超越

马克思政治哲学与近代西方自由主义共同源于西方政治传统,但马克思政治哲学和近代西方自由主义对于重大现实问题有着不同的立场和价值关怀。在批判继承西方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基础上,马克思政治哲学超越了近代西方自由主义的理论视野,提出了理性的价值目标,即“马克思政治哲学发展的第一阶段为理性的自由主义”。
1.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
自由主义最早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对于国教权威的对抗,其产生于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中世纪时期,反映了当时英、法、美等国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君主专制的政治主张和理性诉求。争取自由的革命在 19 世纪前期遍布欧洲,在对封建专制王权的批判过程中,这种自由主义表现出了较强的革命性。首先,它为新的统治方式和社会秩序做出了合理的论证;其次,自由主义赋予个人充分的自由和平等,人们可以公平公正的主张自己的政治权利,彻底的使个人摆脱了封建专制的束缚。一言概之,为实现人的政治解放的历史任务,自由主义为其提供了理论支撑。
自由主义主张的政治解放,就是个体的人摆脱封建统治者的专制统治,并且封建政治专制赖以生存的土壤——封建国家政治制度——的解体。因此,马克思认为政治解放也是一种进步。这种进步体现在,个体的人通过自由平等的政治主张,发动阶级斗争——政治革命——打倒了旧社会的封建专制统治。.....................
......................

第三章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本理念....................................12
一、马克思政治哲学视域中的公正观.................................13
1.马克思公正观的定义域 .......................................13
2.马克思公正观的特征 .........................................16
二、马克思政治哲学视域中的人权观.................................17
1.马克思人权观的定义域 .......................................17
2.马克思人权观的特点 .........................................20
三、马克思政治哲学视域中的民主观.................................21
1.马克思民主思想的定义域 .....................................21
2.马克思民主思想的特征 .......................................23
第四章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政治哲学理念......................25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25
1.民主法治 ...................................................26
2.公平正义 ...................................................26
3.诚信友爱 ...................................................26
4.充满活力 ...................................................27
5.安定有序 ...................................................27
6.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7
二、马克思政治哲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28
1.建构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唯物论基础 .........................28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辩证法基础 ...........................29
三、建设和谐社会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现实目标.......................30
1.和谐社会在本体论上实现了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当代诠释 .........30
2.和谐社会在认识论上实现了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当代诠释 .........31
3.和谐社会在价值论上实现了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当代诠释 .........32
结语...............................................................34

结语

如今中国人的政治参与处在一个二难的境地,一方面我们在回味古典,一种复古的倾向在东部悄然而起,另一方面我们不再相信现实世界有公平与正义,我们到处都存在潜规则和无边的绝望感。现代社会科学中的实证、实用、相对主义倾向使世界各国原有的宗旨与目标、信念构成严重的威胁,从而导致了随波逐流、盲目信从以及庸俗市侩作风的日渐盛行。放弃理性思考就是否认关于善恶、好坏、正义与不正义的价值取向,必然导致像贝克特的戏剧《等待戈多》中的虚无主义和其他当代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道德、思想境界的堕落。马克思政治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其重大意义在于对现实社会主义运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即在于关注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改革问题;即在于指导社会主义实践。所以,我们不能将它完全意识形态化和庸俗化,而应强化它的批判功能、预见功能、说明功能等,更不能将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主义的失败归咎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显然把问题过于简单化了。只有正确的哲学,才能为人们提供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马克思政治哲学视阈下的和谐社会,既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永恒追求的价值目标,更为人类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56;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2002;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
[4] 程恩富.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5] 李景源,吴元梁.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6] 赵剑英,陈晏清.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阐释与创新[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7] 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评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8] 韩冬雪.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诸范畴初探[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9] 薛德震.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20 论[M].人民出版社,2006;
[10] 郑功成.科学发展与共享和谐:民生视角下的和谐社会[M].人民出版社,2006;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