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彭龙汪氏的乡村伦理教育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288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祁门彭龙村及其居住的氏族

第一节地理位置

彭龙村位于祁门西部,坐落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地质公园牯牛降外围,隶属祁门县历口镇。山环水绕,景色秀丽。村前河流为文溪,它发源于历山,至村西与龙溪、塘溪汇合,形成双带秀水。村居四面临山,历山分脉在村前突起成峰,名叫"古铜峰",是村中的"朝山",山形雄壮,形成了 "枕山、环水、面屏"的徽州村落基本格局。
彭龙村建于宋。据汪庆太家藏《文溪汪氏族谱》卷一记载,彭龙汪是出自汪 '华第七子汪爽之后:"爽生处贵,处贵生大玄,大玄生仁恭,仁恭生景瑞,景瑞始自歙之黄墩迁居古黟之赤山。大历丙午拆镇置邑,雅公迁井亭,历五世名倚者又迁文溪,则倚公者乃是文溪始迁之族也。"23可见彭龙的始迁袓是倚公,他是宋处士。据《光庆祠神主记》记载:"吾祖倚公卜迁文溪,其实居村之上游,至今册名曰文溪,基地临溪有石桥曰龙溪桥,上下出入之路,由焉厥后徙居此地,榨尖居左,周峰居右,小溪之水环绕其居,大溪之水自远而近,包锁外阳,雍雍乎称乐土矣。"24又据《文溪派》记载:"倚十六传有应星者以文学摄本邑学政,永乐壬午宗顺以春秋魁京闱新安志曰文溪彭龙人倚之十九世孙也,居畔有桥,参议黄文琰记曰文溪桥,则文溪为彭龙名矣,或指文溪为里名,而以他族系之若谓里名,则彭龙亦在文溪之内,尤不可去此而就彼也,他如舜溪者亦可以里名乎,姑记以俟核实。"25可见"文溪"在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命名为"文溪彭龙";民国二十八年(1939)舍去"文溪"而称"彭龙"。
中国传统村居建设的"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26的理念对徽州人影响很大。徽州人无论是建村、建房、建祠堂、建墓穴都很讲究风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据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査,彭龙村的始迁祖倚公就很注重风水理念,他于宋初从井亭(今祁山)迁居上坑,在一个万籁俱寂的夜晚,他看见文溪一带有来龙山,山上古木森森,毫光闪闪,便认定这是宜人宜族之地,遂伐木建居,始建成村。村西有火尖山名"周家尖",它主彭龙有"回禄"之灾,对此,汪氏族人就在村中挖了七口塘、八眼井,以之化解。这虽带有迷信色彩,但七塘、八井给人们带来了生产生活的方便是毋庸置疑的,至今仍有几口井可用。.............
................

第二章祁门彭龙汪氏的乡村伦理教育基础

世界上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产生基础的。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彭龙村,其汪氏宗族开展乡村伦理教育的基础,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节生存压力

徽州是一个有着唐宋遗泽的典型宗族社会,每一个宗族都以"亢吾宗"来呼唤、要求、规束族人,^求和鼓励族人努力地治生和仕进。深居万山丛中的祁门龙村汪氏虽然生存压力十分严峻,但大都能够千方百计地摆脱生存困境,时刻不忘追求功名,光大宗族。
徽州介于万山丛中,山多地少土瘠人稠,治生问题是每一个徽州人都考虑的问题。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就云:"徽郡保界山谷,土地依原麓,田瘠确,所至产薄,独宜寂麦红虾籼,不宜稻梁。壮夫健牛,田不过数亩,粪壅缛,视他郡农力过倍,而所入不当其半。又田皆仰高水,故丰年甚少,大都计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之一。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郡者常十九。转他郡粟给老幼,自桐江自饶河自宣池也,舰相接肩相摩也。田少而直昂,又生齿日益,庐舍坟墓不毛之地日多。山峭水激,滨河被冲啮者,即废为沙碛,不复成田。以故中家而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其势然也。"28同治《祁门县志》卷5《风俗》记载:"(祁门)人性椎鲁,农者十之三。厥田高允,依山而垦,数级不盈一亩,快牛利剡不得用,入甚薄。岁授,粉蕨葛佐食;即丰年,谷不能二之一。大抵东人资负载,南人擅操舟,西人勤樵采,北人务山植。他则行贾四方恃子钱为恒产。或春出冬归,或数岁一归,然智浅易盈,多不能累千万。"29该志又载:"(祁门)土瘠民贫,岁入无几,多取给于水碓、瓷土。旧志谓:'水碓隘河身,瓷土伤龙骨',皆利害攸关。是欲万事规久远者,今以图谋旦夕,遂狃于目前。"3G《祁门倪氏族谱》卷序中也说:"祁邑田少山多,时逢荒歉,皆取给予江西之饶河。临有遏籴之时,祁民则坐以待毙。"31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徽州人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毅然离开故土,走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读书以取士是他们的首选,而经商则是他们的普选,许多人都是"十二、三岁,往外一丢"。...........
.................

第二章祁门彭龙汪氏的乡村伦理教育基础......12
第一节生存压力.................................................12
第二节宗族意识..............................................15
第三节程朱阙里................................................16
第四节汪华情结..............................................19
第三章祁门彭龙汪氏的乡村伦理教育重点...........22
第一节注重孝道教育...............................................22
第二节强化敬重官府和纳税意识..........................28
第二节培育社会风尚..............................................29
第四章祁门彭龙汪氏的乡村伦理教育措施..............................34
第一节彭龙汪氏传统的乡村伦理教育措施..............................34
第二节彭龙汪氏当下的乡村伦理教育措施........................................42
第五章祁门彭龙汪氏的乡村伦理教育影响及对新农村建设的借鉴.......48
第一节彭龙汪氏的乡村伦理教育影响......................................................48
第二节彭龙汪氏的乡村伦理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50

结束

以彭龙汪氏为个案的乡村伦理教育的实态研究,并非是孤立的。我们必须把它放在徽州社会这一视域下去研究,否则就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觉,因为祁门彭龙只是徽州社会的一个小小单元;同时我们也应当把它放在中国广大乡村社会中去研究,使本论题的研究更具普遍性的意义。我们通过研究祁门彭龙汪氏的乡村伦理教育,努力发现它的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做到部分全息整体。也就是说,祁门彭龙汪氏的乡村伦理教育实态可以反映整个徽州社会的乡村伦理教育实态,甚而至于反映整个中国乡村社会的伦理教育实态。
对祁门彭龙汪氏的乡村伦理教育的研究,我们不仅努力做到把握其历时性,而且应当把握其共时性即彭龙汪氏当下的乡村伦理教育措施,并且努力做到其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统一。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思维,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形而上的思考。对于汪氏乡村伦理教育的历时性和共时性,不能只看到它的表象,而应当上升到理性的思维状态,放在历史的时空中去考察。
众所周知,伦理要求和伦理实践并不是一回事,前者只是一种呼唤,而后者更具现实性。笔者认为,对于以个案来研究的彭龙汪氏的乡村伦理教育,就让人做起来有章可循,即让人如何践行儒家的忠、孝、节、义。但是由于研究的路径和方法不同,有人会感到哲学意味不浓,这是很正常的。鉴于笔者才疏学浅,理论思维不够,很难将这一论题上升到一个满意的理论高度,所以本人需要进一歩深度挖掘,努力达到较高的理论水平。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